[深规院]泸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方案汇报(50页)201001-003

合集下载

泸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泸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泸州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二00六年三月七日泸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2006年3月7日泸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泸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了《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会议认为,《纲要》(草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谋划布局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纲要》(草案)符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泸州实际,重点突出,目标任务明确具体,体现了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共同愿望。

会议决定,批准《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会议号召,全市人民在中共泸州市委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为圆满完成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而努力奋斗。

目录序言 (1)第一章规划基础与形势分析 (2)一、“十五”的成就 (2)二、“十一五”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5)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8)一、指导思想 (9)二、奋斗目标 (10)第三章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3)一、加快化学工业发展,打造全国著名的循环型化工基地 (13)二、建设以名优酒为主体的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巩固“中国酒城”的优势地位 (14)三、加快能源工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15)四、加快机械工业发展,打造四川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16)第四章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6)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17)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8)三、大力改善农村面貌 (19)四、加快小城镇建设 (20)五、创新体制机制 (21)第五章实施商旅活市战略,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物流、区域旅游组织中心 (22)一、充分发挥集散优势,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中心 (22)二、依托路港建设,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物流中心 (23)三、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旅游组织中心 (24)第六章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打造长江上游港口城市 (25)一、推进立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6)二、进一步优化港口资源配置 (26)三、加快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27)第七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7)第八章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 (29)一、大力发展教育 (29)二、推进科技进步 (32)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35)第九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36)一、深化改革,优化投资环境 (37)二、发展开放型经济 (39)第十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2)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2)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43)第十一章构建和谐泸州 (46)一、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 (46)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 (48)三、文体、广播电视 (50)四、公共安全 (53)五、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53)第十二章实施保障 (54)泸州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57)名词解释 (58)序言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简称“十一五”规划)是泸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

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

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及泸州市城市规划和有关法规、规范,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是在泸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各类建设项目均按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泸县、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第四条: 我市建设用地按国家标准GBJ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

第五条: 部分具有兼容性的建设用地,其兼容的内容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尚未编制的区域,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执行。

凡是《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范围的,应先按规定对原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执行,涉及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的用地调整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规定第六条: 凡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片区用地,必须编制详细规划,详细规划的覆盖范围由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经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对各种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必须低于《表二》中所列的指标。

第九条: 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类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及其相应的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泸州规划方案最新设计方案

泸州规划方案最新设计方案

泸州规划方案最新前言泸州作为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素有“天府鱼米之乡”和“中国龙舟之乡”的美誉,不仅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有着较为完善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为了进一步推进泸州城市建设和规划,最近,泸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泸州规划方案的最新政策和计划。

本文就对其中的最新关于泸州规划方案的政策和计划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一、城市总体规划为了推进泸州城市化进程和深化城市文化建设,泸州市政府近期推出了 2021-2035 年城市总体规划,规划面积 755 平方公里,描绘了未来 15 年泸州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布局、交通系统、人居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和计划。

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大的思路有:1.加强城市空间管理和规划,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2.促进城市功能多元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3.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发挥城市的文化优势和特色;4.打造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推进交通建设和智慧交通发展。

二、泸州市交通规划泸州市作为四川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市政府提出了较严格的交通规划和目标,通过多途径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对泸州市路网进行了优化和扩充。

目标是在2025年前,将泸州市主城区的路网密度从现在的3.78公里/平方千米提高到每平方公里4至5公里。

同时,多项交通工程的规划建设也在陆续推进。

泸州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有:1.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和换乘配套能力,提高城市交通的智慧化程度;2.继续积极推进泸州市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3.优化泸州市道路交通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

三、泸州市环境保护规划近年来,随着泸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创新,泸州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挑战,为了加强泸州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和利用泸州市的自然资源,泸州市政府出台了泸州市环境保护规划。

泸州市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如下:1.完善泸州市生态环境监控及应急预警体系,确保泸州市环境安全;2.深入推进泸州市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物处置与治理,维护城市环境卫生;3.引导高污染企业搬迁升级和治理转型,实现泸州市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泸州规划方案最新 (2)

泸州规划方案最新 (2)

泸州规划方案最新背景泸州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泸州市也在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市民生活。

本文将介绍泸州市最新的规划方案及其主要内容。

泸州规划方案概述泸州市的最新规划方案是《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35年)》。

该规划方案由泸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并于2021年5月经审查通过。

该方案旨在加快推进泸州市城市现代化建设,推动城市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同时,该方案还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泸州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一、城市空间形态结构该规划方案提出了“核心区-干线区-革新区”三层空间结构,以及“一轴五区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形态。

其中,核心区由市中心商务区和天宁古城区组成,干线区包括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四大轴线,革新区则是城市功能优化改造区。

二、交通及物流泸州市交通将在未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因此新规划方案提出了“十横十纵”城市快速路网、市区轨道交通、出城交通枢纽等工程的规划。

同时,规划方案还注重物流建设,以加强泸州市作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物流枢纽地位。

三、城市绿地和生态保护泸州市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规划方案提出了“绿心带”和“生态廊道”的建设规划,以及湿地保护、水源保护和城市水系建设等措施,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文化和旅游为促进泸州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该方案提出了“一轴六带”的文化旅游布局,规划了12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同时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结论泸州市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体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保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城市交通和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这无疑将进一步促进泸州市的城市发展和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泸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草案)》

《泸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草案)》

《泸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草案)》一、规划范围本规划编制范围为沿江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隆纳高速公路围合的区域及周边相邻区域,包括石洞、安宁、城北、茜草、沙湾、泰安、黄舣、城南、蓝田、邻玉、纳溪、高坝、罗汉等地区,面积约为548.07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XX-2030 年,其中近期为20XX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

三、规划目标整合地上、地下资源,优化地下空间网络节点,形成以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公共设施、地下防灾减灾设施和地下市政设施组成的复合型、现代化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

四、主要规划内容(一)地下空间总体布局按照《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布局要求,地下空间规划形成了“一核三心、十片多点”的中心联结式布局结构。

“一核”:由白塔-茜草组成的公共服务核心;“三心”城西商业中心、城北副中心、城南副中心;“十片”:白塔片区、茜草半岛片区、城北副中心片区、城南副中心片区、城西冯嘴片区、石洞中心片区、城西新城片区、安富片区、高新区核心区和长开区核心区;“多点”:多个地下空间开发重要节点。

按以上开发结构总开发面积计509万方。

(二)地下交通设施规划地下交通设施主要分为三类,包括地下机动车道路系统、地下停车设施系统以及地下人行系统。

1. 地下机动车道路系统①中心城区共规划8处地下(穿山)快速道路,具体如下表:表4-2-1地下(穿山)快速道路规划一览表②中心城区共规划预留立交下穿通道28处,具体如下表:2. 地下停车设施系统①老城区规划地下公共停车设施36处。

其中,规划期内地下停车设施25处,包括江阳区11处,龙马潭区7处,纳溪区7处。

表-4-2-3泸州中心城区老城区(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公共地下停车设施规划建议表②新建的大中型公共建筑和住宅须依据配建指标修建停车设施,原则上商业、办公、医院、旅馆、文化艺术馆建筑地下停车位配建数量应当为其配建停车位数量的70%—90%;边缘地区地下停车位配建数量可以适当减少地下停车设施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为宜。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27•【字号】川府函〔2024〕54号•【施行日期】2024.0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川府函〔2024〕54号泸州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厅:你们关于审批《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泸州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着力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共建世界优质白酒产业集群,打造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泸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69.1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81.27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042.9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358.38平方千米以内。

落实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以及防灾减灾等各类控制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一屏三区、一圈四轴”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筑牢大娄山北缘佛宝—黄荆生态屏障,加强粮油主产区、粮经综合农业区和生态农业区建设。

构建泸州都市区发展圈,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交通干道沿线城镇协同联动发展。

泸州世纪城建设规划方案

泸州世纪城建设规划方案

泸州世纪城建设规划方案引言泸州世纪城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是未来泸州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本文将探讨泸州世纪城的建设规划方案。

区域分析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是川渝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制造业基地。

江阳区作为泸州市的中心城区,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

泸州世纪城规划区位于江阳区南部,距离泸州市中心区约10公里。

泸州世纪城规划区面积约15.7平方公里,总体呈跨江形状,北接龙马潭区,东南临长江,西临九龙湖区。

规划区内现状为农业用地和村庄,未来将成为江阳区重要的商业、住宅和产业聚集区。

建设规划泸州世纪城将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城市社区,包括商业中心、住宅区、产业园区和公共设施等。

具体规划如下:商业中心商业中心位于规划区中心位置,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规划包括购物中心、酒店、办公楼和娱乐场所等。

商业中心将成为泸州市南部地区的商业中心,服务范围包括江阳区以及周边的九龙湖区和龙马潭区。

住宅区住宅区位于规划区南部和西南部,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住宅区包括多层住宅和别墅等,规划居住人口约20万人。

住宅区内将设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等教育设施,及医院、体育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产业园区产业园区位于规划区东南部,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

规划包括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创业园区等。

产业园区将成为江阳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

公共设施公共设施包括公园、广场、道路、桥梁和河道等,总建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

公共设施将保障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娱乐需要,同时提升规划区的环境和城市品质。

建设前景泸州世纪城建设规划的实施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为泸州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泸州世纪城将成为泸州市南部地区的中心城区和经济增长极。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3.22•【字号】泸市府发[2010]7号•【施行日期】2010.04.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泸市府发〔2010〕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泸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管理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审查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泸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严格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规范规划调整的技术管理,提高控规调整的工作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四号)、《四川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208号)、《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泸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4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泸州市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控规的调整,应遵守本管理规定。

第二章控规调整原则第三条控规调整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提出的发展原则和重要理念。

第四条控规调整地块面积占原控规面积三分之一以上,或调整范围绝对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规划区域核心内容发生变化的应视为对该控规重新编制。

第五条控规调整前后的人均配套设施水平须满足国家规范的要求。

第六条控规调整涉及其他相关部门管理职能的,必要时需由相关部门出具书面意见。

第七条不予调整的控规内容:(一)非城市建设用地原则上不得调整为城市建设用地。

(二)总规和控规中明确的强制性配套设施项目和用地原则上不得取消。

(三)快速路、主干道不得取消,等级、标准不能降低。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控制紫线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区内的由控规明确的规划指标,原则上不得调整。

泸州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泸州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泸州xx生产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模板仅供参考报告说明—泸州,四川省地级市,古称江阳,别称酒城、江城,泸州市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圈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以名优酒为主体的食品工业基地、循环型化工基地、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9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

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

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西汉设江阳侯国;梁武帝大同年间建置泸州。

拥有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泸州油纸伞、古蔺花灯等国家级非遗项目。

泸州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以名酒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长江文化为代表的五大特色旅游资源。

截至2016年12月,泸州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50项。

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

截至2018年,全市总面积12232.34平方公里,下辖3个市辖区,4个县;2017年户籍人口509.58万人。

2019年,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2081.3亿元。

先后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荣誉。

摄像头产业一般涵盖镜头、图像传感器、音圈马达、模组封装等,其中图像传感器以CMOS为主流,因此也称作CMOS摄像头模组(CMOSCameraModules,CCM)。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CMOS是盈利最多的细分子行业,龙头毛利率在45-50%,而光学镜头盈利能力最强,龙头大立光毛利率接近70%。

模组(封测)端位于产业链中下游,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国内企业多从事摄像头模组业务,毛利率也最低,约为10%。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17775.6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460.8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0.10%;流动资金5314.7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90%。

泸州市“三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泸州市“三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四)城乡情况
1、城镇现状
解读篇
1)概况 规划区现有26个建制镇5 个乡集镇,其中国家级试点镇四 个。城镇化率为56%。 2)分布特征 规划区城镇现状分布主要 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城镇分布 北密南疏。 3)规模等级
一级城镇:泸州中心城区,为区域中 心,约75万人。 二级城镇:胡市镇、护国镇、大渡口 镇、石洞镇,人口约0.5-2万人。 三级城镇:22个一般建制镇,人口约 0.1-0.5万人。 四级城镇:5个乡集镇, 0.1-0.2万人 左右 。
1. 二元经济结构演变难度大 2. 二元社会结构转型幅度大
解读篇
(三)发展优势条件
1.优越的区位条件
2.较好的发展基础 泸州市辖三区GDP209亿元,占全市的 51.74%,泸州市辖三区城市化水平为56%, 比泸州市高出一倍。具有城市辐射带动农村 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基础条件。
解读篇
3.泸州城市快速发展
解读篇
第二章
一、基本情况
泸州市“三区”城乡现状解读
(一)地理位臵和政区建制
泸州市地处美丽富庶的“天府之国”——四 川盆地的东南部,长江、沱江的交汇处。 其地理位臵介于东经 105.08—106.28 度, 北纬27.39—29.20度之间。 全市由四县三区组成,即:泸县、合江县、 叙永县、古蔺县,以及江阳区、龙马潭 区和纳溪区,东西宽 113 公里,南北长 185 公里,总幅员面积 12246.87 平方公 里。 本次泸州城乡统筹规划区范围包括江阳区、 龙马潭区和纳溪区三区,规划区面积为 2132.32 平方公里。 2008 年三区共有建 制镇 26 个,乡5个,行政村437个,街 道办事处14个,社区居委会97个。
二、概念解读
解读篇
1、城乡统筹规划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一规划, 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城乡统筹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城乡各自优势和作用,使城乡之间资源、资本、技术、劳动等生 产要素合理流动,按效率原则公平地配臵资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形成互为资源、 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互为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的城乡互补、互融,从 而使整个城乡区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 3、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解决我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新思路、新战略和新手段,是全 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其目的就是要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 结构关系,从机制和制度上使城乡统一起来臵于同一层次上平等发展,形成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下协调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从而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与农业、 农民、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其战略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 城乡一体化,这也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最高阶段。 4、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城乡一体化是建立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 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关系,是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和空间、环境的高 度融合。城乡一体化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绝不是全部乡村都转变为城市的过程, 也不单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更不是城市乡村化,应该是城乡互动,双向演变的 过程。②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发生在生产力水平或现代化和城市化 水平相当高的时期。因为城乡发展的阶段模式一般经历农业社会的依存、工业社会的 统治、工业化中期的融合和后工业化社会的一体化四个阶段,由生产力向生产关系的 范畴逐渐过渡。③城乡一体化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不能忽视精神的、 文化的、社会的内容。④不能把城乡一体化看成消灭城乡差别的过程。城乡差别是永 恒的,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程度和形式不同。

泸州市总体规划现状问题综合分析与历版总规回顾分析报告_GAOQS

泸州市总体规划现状问题综合分析与历版总规回顾分析报告_GAOQS

一、现状问题综合分析与历版总规回顾分析报告^_^目 录1.现状问题综合分析 (1)1.1 市域存在问题分析 (1)1.1.1 经济发展 (1)1.1.2 资源分布 (1)1.1.3 交通体系 (1)1.1.4 生态环境 (2)1.1.5 城镇化水平 (2)1.1.6 城镇体系现状特点与问题 (2)1.1.7 工程部分 (3)1.2主城区存在问题分析 (4)^_^1.2.1 城市形态 (4)1.2.2 用地(现状用地结构分析图) (4)1.2.3 产业分析 (16)1.2.4 城市景观 (16)1.2.5 工程部分 (17)2.历版总规回顾与评价: (19)2.1 1951-1979年三次城市建设规划: (19)2.2 1985年城市总体规划: (20)2.2.1 修编背景: (20)2.2.2 规划年限: (20)2.2.3 规划范围: (20)2.2.4 城市性质: (21)2.2.5 城市规模: (21)2.2.6 城市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 (21)2.2.7 1985年总规实施情况: (21)2.2.8 1985年总规评价: (21)2.3 1997年城市总体规划: (22)2.3.1 编制背景 (22)2.3.2 城市发展总目标 (22)2.3.3 城镇化水平预测 (22)2.3.4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22)2.3.5 城市性质 (22)2.3.6 城市规模 (23)^_^2.3.7 城市布局结构 (23)2.3.8 城市各组团职能: (23)2.3.9 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 (24)2.3.10 规划实施情况 (24)2.3.11 简要评价 (25)1.现状问题综合分析1.1 市域存在问题分析1.1.1 经济发展1、综合经济竞争力不强,产业演进滞后2、地方经济与嵌入式国有企业间的“锁定效应”3、外向经济发育不足1.1.2 资源分布泸州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低南高。

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规划要点 - 城乡规划博客

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规划要点 - 城乡规划博客

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规划要点一、规划期限与范围新一轮总规修编,规划期限为2010年至2030年,其中规划近期2010年至2015年,规划中期2016年至2020年,规划远期2021年至2030年,远景为2031年至2050年左右。

分为三个层次: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市域:包括四县三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以及江阳区、龙马潭区和纳溪区,东西宽113公里,南北长185公里,总幅员面积12246.87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三区,即江阳区、龙马潭区和纳溪区,幅员面积约为2132.3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主要为宜泸渝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隆纳高速公路围合的区域及周边相邻区域,包括石洞、安宁、城北、茜草、沙湾、泰安、黄舣、城南、蓝田、邻玉、纳溪、高坝、罗汉等地区,面积约为548.07平方公里。

二、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等级结构:各级城镇由于其规模、区位、经济实力不同,在城镇体系中所起作用也有很大区别。

为了强化中心城市的区域发展带动力,培育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城镇发展,传递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同时考虑到区域的腹地。

因此,全市的城镇体系分为四个等级,而将乡作为农村主要的新型社区建设。

泸州市中心城区为市域的一级中心城市,不仅辐射全市域,而且对周边地区,包括渝西、滇东北、黔北、川南地区。

以县城作为全市的二级中心城市,包括合江县、泸县、古蔺县、叙永县4个县城。

以县、区内的片区性城镇为三级中心城镇,带动市、县、区内一定区域的城镇和经济发展,是市域的重点镇,可带动3—5镇发展。

包括玄滩镇、立石镇、兆雅镇、牛滩镇、况场镇、大渡口镇、分水岭、白沙镇、福宝镇、九支镇、先市镇、白节镇、护国镇、江门镇、水尾镇、摩尼镇、太平镇、二郎镇、双沙镇、石宝镇、大村镇、龙山镇,计22个。

四级中心是一般建制镇,作为镇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计101个。

2、城乡空间结构:从大区域视角入手,分析泸州市域在川南乃至整个“成渝经济区”、川滇黔渝毗邻地区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以泸州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长江流域为重点经济带,以主要交通干线为骨架,以县城为辅助增长极,通过“核的集聚、带的生长、网的复合”,形成泸州市域内“一心一带、一区二轴“的城乡空间格局。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川府函[2012]152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川府函[2012]152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川府函[2012]152号)泸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审批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请示》(泸市府〔2012〕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修改后的《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泸州市是中国酒城、川滇黔渝结合部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南向综合交通枢纽和山水园林城市。

《总体规划》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泸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要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2132.32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按照因地制宜、产业联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有重点地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优化城镇布局,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约为145万-1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150平方公里。

根据泸州市资源、环境实际条件,重视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给水、排水和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重视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重点防灾设施和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包括防洪、消防、防震等在内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8.24•【字号】泸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4号•【施行日期】2002.08.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泸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4号)《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已经2002年8月16日市人民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市长XXX任二00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建设具有泸州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泸州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泸州市城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泸州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应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城市规划区是指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区域;本规定所称的建设是指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管线工程等一切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以及整治江河、改变地形地貌等活动。

第四条泸州市规划建设局是泸州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并直接负责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泸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指导泸州市城市规划工作,协调、决定泸州市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重大问题。

泸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组对泸州市城市规划的重大问题提供技术咨询。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第六条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领导和组织编制,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编制工作。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需要,有关单位应当无偿提供编制过程所必需的基础资料。

第八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技术要求,组织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编制。

泸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

泸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

泸州是川南的泸州,更是四川的泸州。跳出川南,放大自身 定位,是单人赛走向团体赛的关键一步。
Ideology
目标
Conditi地理区位
z四省交接 z西南出海大通道 z四川水上门户
产业基础
z工业化基础良好 z四大产业优势突出
资源条件
z丰富的矿产 z优质的旅游资源 z港口条件第一
Ideology
目标
区域目标对川南的新要求
成渝经济区 川南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 南贵昆经济区
川南在四川:
第二大城市群; 面积占10%; GDP占20%; 人口占25%。
川南崛起对成渝城市群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Ideology
目标
区域目标对川南的新要求
“1+1”格局到“3+1”格局
腹地 支点
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将川南建设成为仅次于成都经济 圈的经济高地、四川省的次高点和主要经济增长极。
市区强,郊县弱
社会发展
1600000 1400000 1200000 1000000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0 江阳区 纳溪区 龙马潭区 泸县
地区经济总量(万元) 地区财政收入(万元) 工业总产值(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合江县 叙永县 古蔺县
泸 州
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
方案汇报
交点与焦点
泸州 昔日的『江阳名郡、西南要会』 如今,正处于城市发展的机遇节点
泸州该如何迈向复兴之路
汇报提纲
目标
泸州应有的理想
挑战
实现理想的条件
应对
实现理想的路径
蓝图
主城区的未来
Ideology 目 标

泸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国际竞赛报名公告(最全)word资料

泸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国际竞赛报名公告(最全)word资料

泸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国际竞赛报名公告一、项目名称:泸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二、项目概述泸州地处中国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距成都267公里。

西汉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置江阳县建制并筑城寨,至今已有2160年的历史。

1983年建立四川省辖泸州市,辖江阳、龙马潭、纳溪三区和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四县。

幅员面积12243平方公里,人口490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近年来,泸州经济快速发展,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

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川、滇、黔、渝毗邻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集聚和辐射能力在城市规模有序扩张中不断增强,截止到2021年底,城区面积达到7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5万人。

随着四川省“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规划的实施,四川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完成,泸州被确定为“突出南向”的重要的区域性次级枢纽。

同时,宜泸渝高速公路、纳黔高速公路、泸州港集装箱码头、成自泸赤高速公路被列为开工和加快建设项目,隆黄铁路叙永至织金段、泸州机场迁建、渝昆城际铁路等项目也正加快前期工作。

可以预见,泸州市将成为川滇黔渝毗邻区域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和最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在此背景下,泸州亟需从战略研究的角度,制定一个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以适应城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引导建设项目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三、规划范围(1)市域:即泸州市的所管辖的四县(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三区(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范围。

规划市域面积约12243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包括泸州市的三个行政区,即:江阳区(约649.07平方公里)、龙马潭区(约332.64平方公里)、纳溪区(约1150.61平方公里),总面积约2132.32平方公里。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泸州市及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泸州市及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泸州市及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6.19•【字号】川府函[2010]113号•【施行日期】2010.06.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泸州市及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2010年06月19日川府函[2010]113号)泸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批准实施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泸市府地发〔2010〕1号)和《关于批准实施泸州市三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泸市府地发〔2010〕23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泸州市江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泸州市龙马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泸州市纳溪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二、你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三、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到2020年全市各类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1300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量不得少于6020公顷,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80400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324400公顷。

泸州市江阳区到2020年各类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9424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量不得少于1066公顷,全区耕地保有量不少于29710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22805公顷。

泸州市龙马潭区到2020年各类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6715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量不得少于657公顷,全区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4773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1311公顷。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的通知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的通知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泸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0.06.28
•【字号】泸市府发〔2010〕20号
•【施行日期】2010.06.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0—2020)的通知
泸市府发〔2010〕2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现将《泸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建设森林城市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

各区县、市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把森林城市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我市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建设“森林泸州、生态泸州、和谐泸州”作出贡献。

泸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八日。

泸州市规划

泸州市规划

泸州市规划
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中南部,是四川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泸州市规划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泸州市规划的一些内容。

首先,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重点突出了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根据泸州市的实际情况,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了泸州市发展为“现代化、宜居化、宜业化、和谐化”的目标,并明确了发展泸州经济 &财富, 指出了泸州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和
功能区。

其次,土地利用规划是泸州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泸州市按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制定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分了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并明确了不同区域的用途范围和限制条件。

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泸州市规划了一套覆盖城市与周边乡镇的综合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

此外,泸州市还规划了一些重大交通项目,比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拓宽改造项目,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环境保护规划是泸州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泸州市制定了环境保护规划,确保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

其中,包括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等措施。

泸州市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管理,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平衡,以及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综上所述,泸州市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泸州市现代化、宜居化、宜业化、和谐化的发展目标。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泸州市将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遇。

四川泸县项目地块定位方案

四川泸县项目地块定位方案

四川泸县项目地块定位方案一、地理优势四川泸县位于中国四川省泸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泸县自古以来就是水陆交通要塞,是川渝地区的门户。

泸县东临渝中生态农业园,南接丰都、万县,西靠重庆,北连江阳、合江,形成了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络和经济往来的良好条件。

二、经济发展趋势随着四川泸县成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综合试验区、泸州市“三农”发展试点县,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这里的经济发展势头猛增。

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泸县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三、项目地块定位基于泸县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项目地块的定位方案,以推动泸县的经济转型升级:1.农产品加工园区地块选址在泸县北部靠近合江县的交界处,规划建设成为一个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园区。

该园区将提供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技术,为当地农民提供加工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同时,园区还将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2.电子信息科技城地块选址在泸县东部靠近渝中生态农业园的交界处,规划建设成为一个集电子信息科技研发、生产、孵化、培训为一体的功能区。

该地块将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建设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电子信息科技中心。

3.制造业示范区地块选址在泸县南部靠近丰都的交界处,规划建设成为一个以装备制造和汽车制造为主导的制造业示范区。

该地块将引进国内外知名制造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集聚,促进当地制造业的发展。

同时,园区还将培养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推动当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四、发展策略1.政策支持:政府要提供项目发展所需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使用、税收和金融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项目参与者。

2.人才引进:政府要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支持力度,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和科研机构,为项目的发展提供研发和创新的动力。

3.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固定资产带动率变化情况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地区生产总值 1479816 1530219 1664433 1807922 2043576 2462295 2849099 3311151 4038997 5084223
泸 州
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
方案汇报
2010年1月25日,泸州
交点与焦点
泸州 昔日的『江阳名郡、西南要会』 如今,正处于城市发展的机遇节点
泸州该如何迈向复兴之路
汇报提纲
目标
泸州应有的理想
挑战
实现理想的条件
应对
实现理想的路径
蓝图
主城区的未来
Ideology 目 标
『第一部分』
新时期的国家战略
人地矛盾 区域失衡 城乡差距 低效增长
人均指标看,泸州 仅处于四川省的第 三梯队。
泸州实现理想的最大阻障来自于经济。弱势的经济地位将直 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权。
Condition
条件
实现城市理想的阻障:相对弱势的经济地位
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高
和目标城市相比
和西南城市相比
和川南城市相比
我们选取了西南三省的地级 市和国内部分城市和泸州进 行比照,可以发现:
经济发展
强市弱县格局主要体现在两 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中心城区的经济水平接近外 围落后县市的3.9倍。
二是城镇化水平分布不均, 城镇体系处于高度向心集聚 阶段,规模等级结构不够合 理,序列断层明显。中心城 区的首位度高达5.8.
市内县区之间的发展阶段存在明显的梯度,差距明显。这一局 面大大制约了城市整体实力的提升。
泸州经济发展质量在样本城 市比较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 位,城市竞争力偏弱。通过 具体因子的比较可以发现, 出现差距的主要因素包括: 外资使用水平、引资力度、 就业带动、劳动生产率、污 染治理力度等。
值得注意的是泸州整体经济运行质量表现并不乐观,存在明显 的短板。
Condition
条件
实现城市理想的阻障:不均衡的格局
历史底蕴
z千年古城 z独特酒文化 z商贸传统
泸州的优势中地理区位、港口条件、矿产资源和历史底蕴具 有不可替代性。
Condition
条件
实现城市理想的阻障:相对弱势的经济地位
态势好,位弱
川渝各市占川渝地区经济总量百分比
2.1% 1.3% 1.2% 1.2% 0.5%
2.3%
0.4%
2.3%
2.4% 2.6%
Condition
条件
实现城市理想的阻障:产业发展欠缺活力
基础好,体系弱
行业 煤炭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农副产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加工业
纺织业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
印刷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橡胶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业及压延加工业 机械设备制造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 煤气生产供应业 自来水生产供应业
内涵二:人地和谐的生态城市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都市
内涵三:活力无限的幸福城市
——建设具有优质生活环境的魅力都市
Ideology
目标
城市定位
坐南望北:西南地区的经济重镇 承东启西:黄金水道上的临港产业集聚区 通江达海:成渝经济区的次级现代物流枢纽 古往今来:巴蜀大地上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Ideology
目标
区域交通格局的新变化
末梢到枢纽
【链接】西南地区发展态势比较
通过2003年和2008年城市GDP的比较,可以发现位于成昆、渝贵等主 要高速公路沿线的城市发展明显要优于偏离主要交通廊道的城市
交通地位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泸州的货流腹地、区域联系和临 港产业发展。从经验看,泸州经济也将发生快速增长。
Condition
条件
Response 应 对
『第三部分』
提升经济竞争力的路径:依托优势,构建多元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系统推进
多元格局
Response
从细分行业的市场地位看,泸州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但泸州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产业体系的缺陷。
Condition
条件
实现城市理想的阻障:产业发展欠缺活力
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
6000000 5000000
地区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投资
4000000
3000000
2000000
1000000
0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集聚OR辐射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的变化
随着重庆实力增强和“一圈两翼”战略将为给泸州带来更多的 机会。但需要指出,重庆可能造成泸州发展“自主性无力”。
Condition
条件
实现城市理想的主要阻障:周边城市之间的竞争压力
竞争OR竞合
宜宾:川南及川滇黔渝结合部 内江:成渝经济区的中心节点 自贡:川南及“成内渝”发展轴
3.5
3
2.5
2
1.5
1
0.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趋缓,泸州需要在产业结构方面进 行必要调整。
资本投入量的加大是泸州近 年来经济发展的首要要推动 力量。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 投资一直在GDP中占据着相 当的比重。
同时,近年来泸州的资本带 动率呈略下降趋势。 原因可能由于资本投入的边 际效应已经产生,有待进一 步深入研究。 如果由于资本边际效益的产 生,则表明泸州现有经济结 构的增长潜力有限,要实现 未来的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 构调整。
固定资产投资 473282 539617 595441 679375 729014 875849 981473 1215595 1558350 2236559
固定资产带动率 3.126711 2.83575 2.795295 2.661155 2.803205 2.811324 2.902881 2.723893 2.591842 2.273234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重庆
市区总人口(万人)
成都
昆明
贵阳
南宁
成渝成为继上海浦东新 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 的第三个综合配套试验 区,也是西部地区唯一 的“试验区”。
成渝地区被赋予了建设 具有国家意义增长极的 战略使命。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28.6%
2.7% 2.7% 2.9% 3.2% 3.2% 3.4% 3.4% 3.6% 3.9% 4.2%
21.9%
重庆市 成都市 绵阳市 德阳市 宜宾市 达州市 南充市 乐山市 凉山州 泸州市 内江市 自贡市 资阳市 攀枝花市 眉山市 广安市 遂宁市 广元市 巴中市 雅安市 甘孜州 阿坝州
经济总量看,差距 并不明显;
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和腹心城市,川南经济区面向成渝 上的重要城市
的前沿节点和嵌入城市。
周边城市已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就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定位作 出了调整,泸州也需要采取必要的应对。
Condition
条件
实现城市理想的主要阻障:周边城市之间的竞争压力
城市竞争力存在不足
川南四市城市竞争力排名
2003
2008
Condition
条件
实现城市理想的阻障:城市发展的疏解困局
框架好,疏解难
总体规划: 2010年, 城市人口65万人, 用地:56平方公里。 2020年, 城市人口95万人, 用地:80平方公里。
2008年底,主城区面积71 平方公里,75万人。突破 总体规划的规模控制,但 空间框架并没有如规模之 增长速度,大量公共职能 与人口集聚于中心半岛。
城市的整体框架应当说具有较好的基础,但实际上空间框 架调整目标落实滞后。外围组团建设缓慢。
Condition
条件
实现城市理想的阻障:城市发展的疏解困局
城区压力日益突出
现有的城区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城市公共资源不断蚕食, 交通越来越堵……,我们理解根源是优质资源过于集中。
Condition
条件
实现城市理想的阻障:外部环境的挑战
各行业增加值比重% 13.00% 1.06% 1.70% 0.24% 39.84% 0.30% 1.38% 0.64% 0.03% 2.00% 0.48% 2.28% 16.86% 1.04% 0.06% 1.29% 6.84% 0.82% 4.78% 0.22% 4.53% 1.32% 0.45%
Ideology
目标
新形势下的泸州应对
“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的目标:四川突出南向、通江 达海、沟通南亚东南亚重要的 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区域性 综合交通枢纽。
枢纽功能
“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目标: 中国优质白酒主产地,全国循 环经济示范区,四川能源产业 高地,四川工程机械制造业基 地
中心城市
2009
泸州
泸州
宜宾
宜宾
宜宾
自贡
内江
内江
泸州
自贡
自贡
内江
在川南四城中,泸州综合竞争力表现并不突出,要实现城市 理想,亟需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Condition
条件
小结:城市理想面临的主要矛盾
如何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 如何平衡区域竞争,获得最大化利益? 如何应对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如何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
人地矛盾、区域失衡、城乡差距和低效增长已经成为影响中 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