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战争模型 微分方程组的解
微分方程(组)模型
③
(2) 方程③是一阶线性微分方程,通解为②当n>0时,有特解y=0.
求微分方程(组)的解析解命令: dsolve(‘方程1’, ‘方程2’,…‘方程n’, ‘初始条件’, ‘自 变量’) 符号说明:在表达微分方程时,用字母D表示求微分, D2、D3等表示求2阶、3阶等微分。任何D后所跟的 字母为因变量,自变量可以指定或由系统规则选定为 确省。 d2y
方法:
• 规律分析法:根据相关学科的定理或定律、规律(这些涉及 到某些函数变化率)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如曲线的切线性质. • 微元分析法:应用一些已知规律和定律寻求微元之间的关系式. • 近似模拟法:在社会科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 实际问题中,许多现象的规律性不清楚,常常用近似模拟的 方法建立微分方程模型.
4.符号说明
• • • • • • • a---某人每天在食物中摄取的热量 b---某人每天用于新陈代谢(及自动消耗)的热量 α ---某人每天从事工作、生活每千克体重必需消耗的热量 β---某人每天从事体育锻炼每千克体重消耗的热量 w---体重(单位:千克) w0---体重的初始值 t---时间(单位:天)
若Q(x)≡0,则称为一阶线性齐次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通解为 P ( x ) dx P ( x ) dx ② y ( x) e ( Q( x)e dx C )
从而可得
dz (1 n) P ( x) z (1 n)Q ( x) dx
dz dy (1 n) y n dx dx
一、微分方程模型 二、微分方程的数学形式 三、微分方程(组)的MATLAB解法 四、减肥的数学模型 五、人口增长数学模型 六、兰彻斯特(Lanchester)作战模型 七、硫磺岛战役案例
福师15春学期《数学建模》在线作业一试卷(更新)
福师15春学期《数学建模》在线作业一一、判断题(共35 道试题,共70 分。
)1. 数据整理即对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 微元法的思想是考察研究对象的有关变量在一个很小的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3. 对变量关系拟合时精度越高越好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4. 数据的需求是与建立模型的目标密切相关的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5. 蒙特卡罗模拟简称M-C模拟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6. 模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经受住实践检验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7. 原型指人们在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关心和研究的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对象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8. 恰当的选择特征尺度可以减少参数的个数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9. 数学建模以模仿为目标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0. 拐角问题来源于医院手术室病人的接送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1. 学习数学建模不需要具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2. 预测战争模型是牛顿提出的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3. 建模假设应是有依据的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4. 泊松分布常用于穿越公路模型中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5. 要获得真正理论意义上的最优回归方程是很困难的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6. 时间序列研究对象为静态数据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7. 相对误差等于绝对误差加测量误差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8. 明显歪曲实验结果的误差为过失误差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9. 量纲分析是20世纪提出的在物理领域建立数学模型的一种方法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0. 引言是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1. 利用无量纲方法可对模型进行简化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2. 建模中的数据需求常常是一些汇总数据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3. 通过实验收集和问卷调查等可以获取数据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4. 交流中必须学会倾听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5. 论文写作的目的在于表达你所做的事情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6. 不必认真设计结果的输出格式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7. 求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思想是将方程离散化转化为递推公式以求出函数值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8. 人口预测模型用以预测人口的增长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9. 样本平均值和理论均值不属于参数检验方法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30. 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超市之间是常见的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31. 题名是人们检索文献资料的第一重要信息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32. 数学建模中常遇到微分方程的建立问题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33. 数学建模不是一个创新的过程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34. 将所有可能提供选择的变量都放入模型中,不加剔除叫做淘汰法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35. 数据也是问题初态的重要部分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二、多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问题驱动的常微分方程案例教学设计
问题驱动的常微分方程案例教学设计汪凯【摘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问题驱动的高校常微分方程案例教学设计.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常微分方程的兴趣,从根本上改变被动消极的学习现状.【期刊名称】《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6)003【总页数】5页(P86-89,101)【关键词】常微分方程;案例教学;数学模型【作者】汪凯【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175.6微分方程反映客观世界运动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它在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中,如经济、生物、工程、医学以及社会等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高等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常微分方程和代数、几何、拓扑等其它数学分支一样,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对教师而言,如何把高度抽象的微分方程知识具体生动地向学生演绎是一个挑战.目前,常微分方程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大部分仍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所选择的例题和模型大多数来源于物理,如东北师大微分方程教研室编写的教材[1]以及王高雄[2]等编写的教材.这无疑增加了非物理学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尤其是财经类院校.但鉴于微分方程在经济和管理等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我校除了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统计学专业也开设了这门课程.这就对如何结合我校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征上好这门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基于问题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以实际问题来驱动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对实际问题转化为微分方程模型的过程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背景在研究江河水质变化情况的过程中,降解系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通常认为,水质污染主要来自于本地区的排污和上游的污水.一般来说,江河自身对污染物有一定的自然净化能力,即污染物在水环境中通过物理降解、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等,可使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而反映江河自然净化能力的指标称为降解系数[3].问题1 (污染物降解)长江干流的自然净化能力可认为是近似均匀的,根据检测主要污染物氨氮的降解系数通常介于0.1-0.5(单位: 1/天)之间.根据《长江年鉴》中公布的相关资料,2005年9月长江中游两个观测点氨氮浓度的测量数据为: 湖南岳阳城陵矶 0.41,江西九江河西水厂0.06,已知从湖南岳阳城陵矶到江西九江河西水厂的长江河段全长500 km,该河段长江水的平均流速为0.6 m/s.试求:1)氨氮浓度随时间变化所满足的微分方程;2)研究该河段氨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确定该河段氨氮的降解系数;3)若氨氮降解系数的自然值是0.3,则你计算的降解系数值是高了还是低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解1)设t时刻氨氮的浓度为N(t),日降解系数为k,0时刻的氨氮浓度为N0,则氨氮浓度随时间变化所满足的方程为2)该河段氨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满足方程N′(t)=-kN(t),解得lnN-lnN0=-kt,带入边界条件N(0)=0.41,N(9.6451)=0.06得k=0.1993.从而该河段氨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N′(t)=-0.1993N(t).3)从2)中计算出的降解系数可以看出,其值0.1993比自然值0.3低了,说明在该河段(从湖南岳阳城陵矶到江西九江河西水厂)还有其它的排污点.对上述问题分析建模,得到的是一阶线性齐次微分方程,利用分离变量法很容易求解,也可以直接利用一阶线性齐次方程的通解公式求得其通解,从而此问题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对这类方程的求解.背景相对封闭环境中的传染病传播问题.假设N个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如果其中的一个人感染了某种传染疾病,而这种传染病又有一定的潜伏期,因而未发病时人们是不知道的,一旦发现患者发病,即使立刻被隔离起来,实际上这种疾病已经在传播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情况[2].问题2 (疾病传播)[3]在大洋上航行的一只船上有800人,一名游客患了某种传染病,12小时后有3人发病.由于该传染病没有早期症状,故感染者不能被及时被隔离,直升机将在60小时~72小时间运来疫苗.试估算疫苗运到时患此传染病的人数并计算传染病高潮到来的时刻.分析设I(t)为发现首例病人后t时刻被感染的人数,则N-I(t)就表示t时刻未被感染的人数.由于在传染病传播初期I(t)较小,从而能接触到的感染者人数较少,因而单位时间内被感染的人数也少,从而传播速度相对较为缓慢; 但在后期,由于大多数人已被感染上疾病,即I(t)较大,未被感染者的数量N-I(t)已经很少了,从而单位时间内被感染的人数也很少,因而传播速度也很慢.排除上述两种极端情况,在疾病传播中期,即感染者和未被感染者均较多的情形下,传染病的传播速度是很快的.因此,传染病的发病率不仅受到已感染者数量的影响,而且也受到未感染者人数的制约,从而传染病的传播率与二者成正比.解建立如下微分方程模型上式中k是比例常数,可根据发病的统计数据来算得,I0表示初始时刻已感染的人数.变量分离后积分得解为I(t)=NI0[I0+(N-I0)e-Nkt]-1,代入条件I(0)=1,I(12)=3得k=0.0001147,于是疫苗运到时患此传染病的人数为传染病高潮到来的时刻: 对(1)两边关于t求导并令其等于0,得从而得I=0.5N为拐点,即当I<0.5N时I′′>0,此时I′(t)是递增的,而当I>0.5N 时I′′<0,此时I′(t)是递减的.从而感染高潮时的人数为I=0.5N=400(人),代入(2)式得这与(1)中计算的72小时的感染人数约为385人是一致的(注:I(72.8035)=400.001≈400).针对一阶非线性微分方程,设计了上面的传染病问题所驱动的案例,以促进学生对此类方程的推导过程和求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体现了微分方程在疾病传播领域中的应用,使学生对疾病传播的特征以及利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疾病传播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背景溶液浓度问题是工农业生产和治理环境污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描述为: 一个容器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里面装满了某种溶液,现以均匀的速率从入口向容器内注入一定浓度的相同溶液或清水,搅拌均匀后以同样的速率从出口排出,在忽略搅拌的时间后,容器内溶液浓度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3]问题3 (溶液浓度)[3]容器内盛有1000公斤清水,若以5公斤/分钟的速率注入浓度为0.2的盐水并不停地搅拌,并以同样的速率排出搅拌后的盐水,问容器内的含盐量达到100公斤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解设t时刻容器内的含盐量为y(t),则此时溶液的浓度为0.001y(t),于是在时间间隔[t,t+dt]内,进盐量: 0.2×5×dt=dt,出盐量: 0.001y×5×dt=0.005ydt.从而含盐量的微元即为dy=dt-0.005ydt 或y′+0.005y=1,这是一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易求得该微分方程满足初始条件y(0)=0的解为y=200(1-e-0.005t). 这就是容器内的含盐量y随时刻t变化的规律.将y=100代入上式得t≈138.62分,即经过约2小时18分37秒可使容器内的含盐量达到100公斤.上述问题可进一步推广,如流入容器内的溶液和流出容器的溶液的速度可以不同.另外,容器中原有的是盐水,而流入的是清水等情况.这些问题均可以让学生自己建立微分方程模型求解,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背景正常驾驶条件对跟车距离的要求大约是每16公里的速率可以允许一辆车长度的跟随距离,但是在不利天气或道路条件下要有更长的跟车距离.驾驶员发现危险并刹车到使车辆停止的距离=反应距离+刹车距离,其中反应距离就是从司机意识到要刹车的时刻到真正刹车的时间间隔内车辆所通过的距离,刹车距离就是刹车开始后使车辆完全停止所通过的距离.这里我们感兴趣的是刹车距离,在忽略掉诸如刹车的效率、轮胎的类型和状态、道路表面的情况以及天气条件等不确定因素外,影响刹车距离的两个重要因素是车辆的重量和车速,由此提出下面的刹车距离问题 [4].问题4 (刹车距离)[4]假设汽车最大刹车力的增加与汽车质量成正比,预测驾驶员发现危险后从刹车开始到使得车辆完全停止的距离.解记刹车开始时刻车辆的行驶速度为v0,刹车距离为db,s(t),v(t)分别表示刹车开始后t时刻车辆的位移和速度,并假设应急停车时所施加的最大刹车力F是连续作用的,则F=-km,其中k是某个正的比例常数,负号表示减速.从而由牛顿运动定律可得其中a表示加速度,整理得二阶微分方程s′′(t)=-k,这是右端函数不显含自变量、未知函数及其各阶导数的特殊形式的二阶方程,可采用多次积分的方法求解,即s′(t)=-kt+v0,这里利用了速度与位移的关系s′(0)=v0,由于初始时刻s0=0,车辆停止时刻tb,s(tb)=db,从而得+v0tb.另一方面,由v(t)=-kt+v0,当汽车完全停止时,即t=tb时v(tb)=0,可得tb=v0/k,代入上式得/k.这表明刹车距离与刹车开始时刻汽车行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常数k合理的取值是0.6g(g为重力加速度),一般可解释为乘客所感觉到的车辆的减速.刹车距离问题导出的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二阶常系数线性方程,采用初等积分法或特征根法都很容易求得其通解.该问题驱动的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有三个:首先,培养学生利用微分方程模型解决类似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对驾车的合理跟车距离的准确判断能力; 最后,使学生认识到超速驾驶所带来的危害的严重性,对于其将来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背景两个国家之间由于互不信任以及各种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而不断增加各自的军事力量,以防御对方可能发动的战争,能否用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这种军备竞赛的过程,从而定性和定量地对竞赛的结果做出预测和分析.在一些合理的假设前提下,L.F.Richardson于1939年建立了描述军备竞赛的模型[5].问题5 (军备竞赛)[6] 甲乙两个国家在时刻t的军备支出分别用x(t),y(t)表示,影响军备的三个主要因素为: 一方军备的增加速度是另一方军备的增函数; 由于受到总的经济力量的限制,任一方军备越大,对军备增长的制约作用越大; 双方均存在潜在增加军备的倾向.试建立描述两国军备支出的数学模型并加以分析.解设x(t),y(t)分别表示t时刻国家甲和乙每年的防御支出,并假设前两个因素的影响是线性的,第三个因素是常数.则可建立如下两个国家军费支出的微分方程组模型其中非负常数a,b,c分别表示国家甲防御支出的经济限制、国家甲与国家乙的敌对强度、国家甲对国家乙感到的所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非负常数m,n,p的意义类似.当an≠bm时,可由方程组,求得一组常数解,即方程组(3)的平衡点,.设x(t)=Aeλt,y(t)=Beλt,代入方程组(3)所对应的齐次方程组为此方程组有非零解的条件是|λE-C|=0,其中,E是单位矩阵.设其特征值为λ1,λ2,则齐次方程组的通解为其中常数A11,A12,B21,B22由方程组(4)确定.因而方程组(3)的通解为若特征值λ1,λ2的实部为负,则当t→时,x(t)→x0,y(t)→y0,即经过充分长的时间后甲乙两国的军费支出必定接近(x 0,y0),这时候称平衡点(x0,y0)是稳定的.又矩阵C的特征值可以表示为),其中trC=-(a+n),detC=an-bm. 从而平衡点稳定的充要条件为trC<0,detC>0.由于模型中的常数均为正,从而仅需要an>bm即可,此时平衡点位于相平面的第一象限.而当an<bm时,矩阵C有两个异号的实特征值,从而当t→时,x(t)→,y(t)→,即出现两国军备支出失控的局面,最终极有可能导致战争(Richardson通过建立上述微分方程模型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法俄协约和德奥同盟的军备竞赛情况,估算出b=m=0.9,a=n=0.2,模型所描述的结果基本符合双方实际军事预算支出增加的情况).描述军备竞赛问题的数学模型是一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组,该微分方程组求解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如矩阵的特征值、迹、行列式、线性方程组根的存在情况、一阶线性齐次微分方程组的解、非齐次微分方程组解的结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和相平面等知识.教师在运用此案例之前应该对学生的知识面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最好是在课程将近结束之际来使用.同时,应提前通知学生复习或了解相关方面的内容以确保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该案例的教学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微分方程的知识面、理解能力和建模能力.针对一阶微分方程、二阶微分方程以及一阶微分方程组的课堂教学分别设计了污染物降解、疾病传播、溶液浓度、刹车距离以及军备竞赛等问题驱动的五个案例.这些案例均来源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且背景知识不太专业的实际问题.一方面,这些案例的选择不仅考虑到了对学生学习常微分方程这门课程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兼顾了扩大学生视野和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另外,如污染物降解以及刹车距离问题对于[1] 东北师范大学微分方程教研室.常微分方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王高雄,周之铭等.常微分方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杨桂元,黄己立.数学建模[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4] Frank R G,William P F,et al.A First Course in Mathematical Modelling (Fourth Edition)[M].Cengage Learning,2003.[5] 姜启源.数学建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 洪毅,贺德化等.经济数学模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DepartmentofAppliedMathematics,Anhu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Bengbu,Anhui,233030)Key words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Case-teaching; Mathematical model。
第6讲 微分方程模型之战争模型
0
0
m 0 x 0时y 0
乙方胜
m0
mc
0
m d
m0
y0 d rx srx sx 线性律 x0 c ry sry s y 模型
m 0 甲方胜
x(t)
m 0 平局
混合战争模型 甲方为游击部队,乙方为正规部队
x cxy
y
bx
cy 2 2bx n n cy02 2bx0
x(0) x0 , y(0) y0
正规战争模型 双方均以正规部队作战
• 甲方战斗减员率只取决于乙方的兵力和战斗力
f(x, y)=ay, a ~ 乙方每个士兵的杀伤率
a=ry py, ry ~射击率, py ~命中率
g bx, b rx px
x ay x u(t)
y
bx
y
v(t)
• 忽略非战斗减员 • 假设没有增援
x ay
模型
x(t) ~甲方兵力,y(t) ~乙方兵力
模型 假设
• 每方战斗减员率取决于双方的兵力和战斗力 • 每方非战斗减员率与本方兵力成正比 • 甲乙双方的增援率为u(t), v(t)
x&(t) f (x, y) x u(t), 0
模型
y&(t)
g(x,
y)
y
v(t
),
0
f, g 取决于战争类型
y(t)
n 0,乙方胜
n0 乙方胜
2
y0 x0
2b cx0
2
y0 x0
2rx px sx ry sry x0
n 0,平局 n 0,甲方胜
设 x0=100, rx/ry=1/2, px=0.1, sx=1(km2), sry=1(m2)
战争模型
3.6 战争模型(1)问题的提出影响一个军队战斗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方士兵人数、单个士兵的作战素质以及部队的军事装备,而具体到一次战争的胜负,部队采取的作战方式同样至关重要,此时作战空间同样成为讨论一个作战部队整体战斗力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本节介绍几个作战模型,导出评估一个部队综合战斗力的一些方法,以预测一场战争的大致结局。
(2)模型假设甲乙两支部队互相交战,设)(t x 、)(t y 分别表示甲乙交战双方在时刻t 的兵力,其中t 是从战斗开始时以天为单位计算的时间。
0)0(x x =、0)0(y y =分别表示甲乙双方在开战时的初始兵力,显然0,00>y x 。
在整个战争期间,双方的兵力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影响兵力变化的因素包括:士兵数量、战斗准备情况、武器性能和数量、指挥员的素质以及大量的心理因素和无形因素(如双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
这些因素转化为数量非常困难。
为此,我们作如下假定把问题简化。
1.设)(t x 、)(t y 为双方的士兵人数;2.设)(t x 、)(t y 是连续变化的,并且充分光滑;3.每一方的战斗减员率取决于双方的兵力,不妨以),(y x f 、),(y x g 分别表示甲乙双方的战斗减员率;4.每一方的非战斗减员率(由疾病、逃跑以及其他非作战事故因素所导致的一个部队减员),它通常可被设与本方的兵力成正比,比例系数0,>βα分别对应甲乙双方;5.每一方的增援率,它通常取决于一个已投入战争部队以外的因素,甲乙双方的增援率函数分别以)(),(t v t u 表示。
(3) 模型建立根据假设,可以得到一般的战争模型如下:⎪⎩⎪⎨⎧==+⋅--=+⋅--=00)0( ,)0()(),()()(),()(y y x x t v y y x g t y t u x y x f t x βα&&。
以下针对不同的战争类型来详细讨论战斗减员率),(y x f 、),(y x g 的具体表示形式,并分析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
兰彻斯特模型与战争的胜负
《数学实验》报告题目:兰彻斯特模型与战争的胜负学生姓名:XXX学号:**********专业班级:XXXX 0000班20XX年 XX月XX日一、问题背景与提出1915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工程师F.W.兰彻斯特在率先提出用常微分方程组描述敌对双方兵力消灭过程,定性地说明了集中兵力的原理,建立了兰彻斯特原理——通过应用数学方法研究敌对双方在战斗中的武器、兵力消灭过程的一门理论。
1945年,J.H.恩格尔撰文肯定了兰彻斯特定律的实践意义。
他根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攻占日军防守的琉璜岛之役的作战数据,计算了各方的消灭率系数,且用这两个系数结合美军的兵力增补率构成一个特殊的兰彻斯特方程。
它的数值解相当准确地与该次作战中的实际兵力变化进程相吻合。
从此,这门理论得到不断发展。
它主要研究两类问题:一是作战对抗过程的描述,即根据典型的对抗态势和火力条件建立兵力消灭过程的微分方程组及其解法,借以预测作战进程和获胜条件;二是战术策略的优化,即寻找投入兵力、分配火力和支援保障行动等的最优策略序列。
本文的目的即借助兰彻斯特战斗模型来讨论在不同的对抗态势和火力条件下,分析方程解x(t)、y(t)的变化,进而探索双方在战争中胜利的条件。
二、实验目的1.利用高等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实际问题。
2.利用Mathematica辅助求解问题,并能够利用Mathematica进行基本的数学模拟。
3.借助最基本的兰彻斯特战斗模型来讨论在不同的战斗力的投入和火力条件下,分析方程解x(t)、y(t)的变化,探索双方在战争中胜利的条件,并选出最佳的策略。
三、实验原理与数学模型实验原理:兰彻斯特战斗模型某方兵力的净变化率:dx(t)dt=−(自然损失率+作战损失率)+补充率一般来说三个兰彻斯特传统战争模型为以下三个微分方程组:常规战:dxdt=−ax−by+P(t)dydt=−cx−dy+Q(t)游击战:dxdt=−ax−gxy+P(t)dydt=−dy−hxy+Q(t)常规、游击战混合型:dxdt=−ax−gxy+P(t)dydt=−cx−−dy+Q(t)式中:a、b、c、d、e、f、g、h是非负损失率常数,其中b、c、g、h为战斗有效系数,P(t)、Q(t)为战时战斗(兵员)的补充率,x0、y0为交战双方的初始战斗力。
第六章 兰切斯特战斗理论(用)
6.1 兰切斯特第一线性律
5
例题
例2 假定红、蓝双方各有12名步兵交战,地形条件迫使他 假定红、蓝双方各有12名步兵交战 名步兵交战, 们以一对一方式进行战斗, 们以一对一方式进行战斗,蓝方的武器对红方步兵的杀伤率是 平均每10分钟一个 而红方的武器较低劣, 分钟一个, 平均每10分钟一个,而红方的武器较低劣,射击技术也不如蓝 他们对蓝方步兵的杀伤率为每15分钟一个 问题是谁取胜; 分钟一个。 方,他们对蓝方步兵的杀伤率为每15分钟一个。问题是谁取胜; 当一方被消灭时,另一方还幸存多少人;战斗要打多久; 当一方被消灭时,另一方还幸存多少人;战斗要打多久;在什 么时候双方的兵力比值是2 么时候双方的兵力比值是2:1?
15
6.2 兰切斯特第二线性律
兰切斯特第二线性律方程 dx(t ) dt = −αxy dy (t ) = − βxy dt
α —单位时间内蓝方每一战斗单位毁伤红方战斗单位的
相对数量 β —单位时间内红方每一战斗单位毁伤蓝方战斗单位 的相对数量
16
6.2 兰切斯特第二线性律
第二线性律战斗过程的状态方程 β ( x0 − x) = α ( y 0 − y ) 第二线性律的解 x(t ) = − x0 (k − 1) e −ay0 ( k −1)t − k − y0 (k − 1)e −ay0 ( k −1)t y (t ) = e −ay0 ( k −1) t − k βx k= 0 αy0 为红方对蓝方的初始总战斗力之比 蓝方对红方的瞬时兵力比为
y0 = x0
β
α
8
6.1 兰切斯特第一线性律
4
兵力转机时刻
图中蓝方取得胜利: 图中蓝方取得胜利: x0 > y0 ,在时 差值改变符号, 刻T的前后 x − y 差值改变符号,T称 兵力转机时刻。 为兵力转机时刻。求交叉点即可确 对第一线性律, 定T。对第一线性律,若令
混合型战争微分方程模型研究
专 题 研 究
. .
掌
滞
●
濮 鹫麟
【 要】 文讨论微 分方程 在 混合型 战争进 程 中的应 摘 本
用 . 对 一个 战 争模 型 , 出关 于 每 个 部 队 战 斗 因素 变化 率 针 求
的 适 当 公 式 , 后 分 析 相 应 微 分 方 程 (组 )的 解 ( ), ( ), 然 t yt
其 中 , ( t ( t 分 别 是 , ,) ,) Y部 队 的 自然 损 失 率 ;
g ( Y t , , , 分 别是 , 部 队 的战 斗 损 失 率 ; 。 t , , ,) g ( Y t ) Y h ( ) h ( ) 别 是 , 队 的补 充 率 . t分 Y部
②若 a , 么( ,) ≠d 那 0 0 为稳 定 结 点 .
C ( ) 可 给 出类 似 的 解 释 . X t也 另设 a d为 自然 损 失 率 常 数 , ( ) 不 难 得 到 关 于 , 由 式 ( ), ( ) t Y t 的微 分 方 程 组 :
当 , = 一 ),征 程 为 2 ( ) ( 号时特 方 化 A+ , 一
析 仅 仅 运 用 微 分 方 程 来 分 析 混 合 型 战 争 模 型 . 的 要 赢 得 真
方 程 组 的 一 条 轨 线
战争 , 仅 要 在 理 论 上 “ ” 还 需 要 英 明 的 指 挥 和 将 士 的骁 不 赢 , 勇善战.
以上 关 于 圆锥 曲 线 的 切 线 与 准 线 和 焦 点 的 相 互 关 系 , 揭 示 了圆 锥 曲 线 切 线 的 本 质 , 研 究 二 次 曲 线 中 有 很 好 的 在 应 用 价 值.
与 焦 点 相 对 应 的 准线 上 .
第六讲 微分方程模型(人口模型.传染病模型.战争模型)
问题分析
不同类型传染病的传播过程有不同的特点。 故不从医学的角度对各种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一 一进行分析,而是按一般的传播机理建立模型. 由于传染病在传播的过程涉及因素较多,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可能通过一次假设建 立完善的数学模型. 思路是:先做出最简单的假设,对得出的 结果进行分析,针对结果中的不合理之处,逐 步修改假设,最终得出较好的模型。
模型的建立
假设2、3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 N k Ns(t )i (t ) Ni(t ) dt i (0) i0
将假设1代入,可得模型:
di k i(1 i ) i dt i (0) i0
模型的解:
k k 1 ( k )t 1 ( ) ] k [e i0 k k i (t ) (k t 1 ) 1 k i0
方程的解:
I (t ) n n knt 1 1e I 0
对模型作进一步分析
传染病人数与时间t关系
传染病人数的变化率与时间t 的关系 增长速度由低增至最高后 降落下来
染病人数由开始到高峰并 逐渐达到稳定
n ln( 1) 疾病的传染高峰期 2 I0 d I 此时 计算高峰期得: t0 0 2 dt kn 意义: 1、当传染系数k或n增大时,t0随之减少,表示传 染高峰随着传染系数与总人数的增加而更快 的来临,这与实际情况比较符合。 2、令λ=kn,表示每个病人每天有效接触的平均 人数,称日接触率。t0与 λ成反比。 λ表示该 地区的卫生水平, λ越小卫生水平越高。故 改善卫生水平可推迟传染病高潮的来临。
模型的建立
di dt k si i ds k si dt i (0) i0 s (0) s0
战争模型
3.6 战争模型(1)问题的提出影响一个军队战斗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方士兵人数、单个士兵的作战素质以及部队的军事装备,而具体到一次战争的胜负,部队采取的作战方式同样至关重要,此时作战空间同样成为讨论一个作战部队整体战斗力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本节介绍几个作战模型,导出评估一个部队综合战斗力的一些方法,以预测一场战争的大致结局。
(2)模型假设甲乙两支部队互相交战,设)(t x 、)(t y 分别表示甲乙交战双方在时刻t 的兵力,其中t 是从战斗开始时以天为单位计算的时间。
0)0(x x =、0)0(y y =分别表示甲乙双方在开战时的初始兵力,显然0,00>y x 。
在整个战争期间,双方的兵力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影响兵力变化的因素包括:士兵数量、战斗准备情况、武器性能和数量、指挥员的素质以及大量的心理因素和无形因素(如双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
这些因素转化为数量非常困难。
为此,我们作如下假定把问题简化。
1.设)(t x 、)(t y 为双方的士兵人数;2.设)(t x 、)(t y 是连续变化的,并且充分光滑;3.每一方的战斗减员率取决于双方的兵力,不妨以),(y x f 、),(y x g 分别表示甲乙双方的战斗减员率;4.每一方的非战斗减员率(由疾病、逃跑以及其他非作战事故因素所导致的一个部队减员),它通常可被设与本方的兵力成正比,比例系数0,>βα分别对应甲乙双方;5.每一方的增援率,它通常取决于一个已投入战争部队以外的因素,甲乙双方的增援率函数分别以)(),(t v t u 表示。
(3) 模型建立根据假设,可以得到一般的战争模型如下:⎪⎩⎪⎨⎧==+⋅--=+⋅--=00)0( ,)0()(),()()(),()(y y x x t v y y x g t y t u x y x f t x βα 。
以下针对不同的战争类型来详细讨论战斗减员率),(y x f 、),(y x g 的具体表示形式,并分析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
兰彻斯特方程的作战应用及展望
1914年,英国人兰彻斯特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在进行了一定简化的前提下成功建立了能够揭示交战过程中双方兵力变化关系的微分方程组。
随着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化,兰彻斯特方程必将在未来联合作战的指挥控制、消耗评估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1两种基本形式的兰彻斯特方程兰彻斯特方程按照变量取值连续与否可以分为确定型兰彻斯特方程和随机型兰彻斯特方程。
1.1确定型兰彻斯特方程确定型兰彻斯特方程是一组常微分方程(ODE)所组成的数学模型。
兰彻斯特方程最早用来模拟空战,令状态变量和分别表示在时刻时,蓝方和红方剩余飞机的数量,比例常数和表示在单位时间内,每架剩余飞机击落的对方飞机的数量。
⎧⎩⎨(1)将时间离散化,令时间增量为Δ,用差分方程取代微分方程,则与式(1)相对应的差分方程为:{(2)将给定和的初始值并代入式(2),即可确定和),继而求出和,以此类推直至达到终止条件。
当ODE 只涉及两个状态变量时,可通过取导数的比来消去时间变量,对式(1)的情形,结果为:(3)分离变量后可得到,其中C 为常数。
若和初始值已知,分别为和时,则有:(4)将和定义为双方的“战斗力”,那么拥有更强战斗力的一方将赢得战斗胜利,同时用式(4)可以预测任意时刻双方剩余兵力的数量。
因为战斗力取决于战斗单位数量的平方,故将式(1)称为兰彻斯特“平方律”。
平方律也称为“直瞄射击”律,因为双方损失战斗单位的速率跟各自战斗单位的数量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双方目标很难发现,只是向某个区域射击,可以预料各自的损失,既跟也跟成正比,将这种情况称为“间瞄射击”,其ODE 为:⎧⎩⎨(5)通过取导数的比消去中的时间,得到方程,其求解结果为:(6)现在蓝方战斗力为,红方战斗力为,即每一方的初始战斗人员数和杀伤力系数的乘积。
由于只涉及初始兵力数的一次方,因此间瞄模型也称为“线性律”。
1.2随机型兰彻斯特方程采用欧拉方法求解确定型兰彻斯特方程时,时间增量Δ为一个理想的小数。
为铅210的衰变常数
(4)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排除模型
5 自然科学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1)人造卫星运动的微分方程模型
(2)航空航天器翻滚控制的微分方程模型
(3)非线性振动的微分方程模型
(4)PLC电路自激振荡的微分方程模型 (5)盯梢与追击问题的微分方程模型
二、建立微分方程模型的一般方法
1 根据规律列方程 利用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定理 或经过实验检验的规律等来建立微分方程模型。 2 微元分析法 利用已知的定理与规律寻找微元之间的关系式, 与第一种方法不同的是对微元而不是直接对函数及其 导数应用规律。
dy y r dt y(t 0 ) y0
模型求解: 这是一个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由常数变易法 r 得其解为 y (t ) [1 e ( t t0 ) ] y0 e ( t t0 )
变形为
, y(t ), r 均可测出,可算出白铅中铅的衰变率 y0 ,再与
一、不同领域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1 社会及市场经济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1)综合国力的微分方程模型 (2)诱发投资与加速发展的微分方程模型 (3)经济调整的微分方程模型 (4)广告的微分方程模型 (5)价格的微分方程模型
2 战争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1)军备竞赛的微分方程模型
(2)战争的微分方程模型
(3)战斗中生存可能性的微分方程模型
求解微分方程有三种方法: 1)求精确解; 2)求数值解(近似解); 3)定性理论方法。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范. 梅格伦(Van Meegren)伪造名画案 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比利时解放后,荷兰保安机关开始搜捕纳粹
分子的合作者,发现一名三流画家H.A.Vanmeegren曾将17世纪 荷兰著名画家Jan.Vermeer的一批名贵油画盗卖给德寇,于1945 年5月29日以通敌罪逮捕了此人。Vanmeegren被捕后宣称他从未 出卖过荷兰的利益,所有的油画都是自己伪造的,为了证实这一 切,在狱中开始伪造Vermeer的画《耶稣在学者中间》。当他的 工作快完成时,又获悉他可能以伪造罪被判刑,于是拒绝将画老 化,以免留下罪证。
数学建模,第三章-微分方程模型
8小时20分-2小时57分=5小时23分
即死亡时间大约在下午5:23,因此张某不能被 排除在嫌疑犯之外。
理学院
3.2 目标跟踪模型
例1 饿狼追兔问题 黑 龙 现有一直兔子,一只狼,兔子位于狼的正西100米处,假 江 科 设兔子与狼同时发现对方并一起起跑,兔子往正北60米处的 技 巢穴跑,而狼在追兔子,已知兔子、狼是匀速跑且狼的速度 学 是兔子的2倍。兔子能否安全回到巢穴? 整理得到下述模型: 院 解:设狼的行走轨迹为y=f(x),则有:
理பைடு நூலகம்院
本章将通过一些最简单的实例来说明微分方程建模的 一般方法。在连续变量问题的研究中,微分方程是十分常 用的数学工具之一。
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当直接导出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较为困难,但导出包含未知函数的导数或微分的关系式较 为容易时,可用建立微分方程模型的方法来研究该问题,
黑 龙 江 科 技 学 院 数 学 建 模
数 学 建 模
B
60
2 2xf' ' x 1 f' x y' x 0 , y 0 100 x 100 解得狼的行走轨迹为: 100 0 100 (0,h) 0, f' f 假设在某一时刻,兔子跑到 处,而狼在 (x,y)处,则有:
理学院
y y0 g e
g
车间空气中CO2浓度y 与时间t的数学模型
黑 龙 江 科 技 学 院 数 学 建 模
3.4 学习模型
一般认为,对一项技术工作,开始学得较快,但随着学 得越来越多时,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学员学得就会越来越慢。
员学习的速度,则随y的增长而下降。
dy 设y%表示已经掌握了这项工作的百分数, dt
抗战用到的数学原理
抗战用到的数学原理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数学在这一段历史中的应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以下是一些与抗战密切相关的数学原理:1.统计学原理:统计学是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科学。
在抗战期间,统计学被广泛应用于战场上的决策制定、人力物力的调配、战争损失的评估等方面。
通过对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军事指挥官可以更好地了解敌军实力、兵员伤亡情况,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作战战略。
2.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一种数学优化方法,用于在给定的条件下求解最优解。
在抗战期间,线性规划被用于决策制定和资源配置问题。
例如,当时中国面临资源短缺和物资匮乏的情况,线性规划可以帮助政府和军队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军事需求。
3.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是描述物质、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
在抗战期间,微分方程广泛应用于军事工程、火炮射击、飞机运动等领域。
通过建立适当的微分方程模型,可以解决战场上的许多实际问题,如炮弹的轨迹计算、导弹的导航控制等。
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和方法的数学分支。
在抗战期间,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应用于许多决策问题。
通过对战场上各种随机因素和不确定性的分析,可以进行有效的军事决策。
例如,从战场的气候情况、敌军的行动规律等各种数据中,可以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预测敌军的可能行动,从而制定对策。
5.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将复杂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的方法。
在抗战期间,数学建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军事决策和战略规划中。
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战场上的各种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例如,通过建立动态规划模型,可以在战略部署中进行资源的有效调配和时间的合理安排。
综上所述,抗战期间,数学在军事决策、战场规划和战略制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统计学、线性规划、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数学建模等数学原理的应用,为战争的胜利和抵御外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数值策划 兰彻斯特方程
数值策划兰彻斯特方程兰彻斯特方程(Lanchester's Equations)是军事战略家弗雷德里克·兰彻斯特(Frederick Lanchester)提出的一组微分方程,用于描述战斗中的兵力消耗和胜负关系。
这组方程通常用于模拟和分析战争中的战斗动态,包括兵力分配、战斗持续时间以及胜负结果。
兰彻斯特方程有两种基本形式:线性兰彻斯特方程和平方兰彻斯特方程。
线性兰彻斯特方程(Linear Lanchester Equation):这个方程假设战斗中的每一方都拥有相同的战斗力,即每单位兵力造成的伤害是恒定的。
[ \frac{dA}{dt} = -kB ][ \frac{dB}{dt} = -kA ]其中,( A ) 和( B ) 分别代表两个战斗方的兵力,( k ) 是一个常数,代表每单位兵力在单位时间内造成的伤害。
这个方程表明,每一方的兵力都随时间以对方兵力的线性函数减少。
平方兰彻斯特方程(Square Lanchester Equation):这个方程假设战斗中的每一方都拥有不同的战斗力,即每单位兵力造成的伤害与对方剩余兵力成正比。
[ \frac{dA}{dt} = -kB^2 ][ \frac{dB}{dt} = -kA^2 ]这个方程表明,每一方的兵力都随时间以对方兵力的平方的线性函数减少。
这反映了在战斗中,随着一方兵力的减少,另一方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其剩余的兵力。
为了进行数值策划(例如,在游戏设计中模拟战斗),可以使用这些方程来预测战斗的结果。
通常,你需要知道初始的兵力分配、战斗力和战斗持续时间等参数。
然后,你可以使用数值方法(如欧拉方法、龙格-库塔方法等)来解这些微分方程,从而得到战斗过程中兵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请注意,兰彻斯特方程是一种简化的模型,它忽略了许多现实世界中战斗的复杂性,如战术、地形、士气等因素。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你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模型进行调整和扩展。
常微分方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免费版)
常微分方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这里介绍几个典型的用微分方程建立数学模型的例子. 一、人口预测模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当今世界各国都注意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为了得到人口预测模型,必须首先搞清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而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很多,如人口的自然出生率、人口的自然死亡率、人口的迁移、自然灾害、战争等诸多因素,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则无从下手.因此,先把问题简化,建立比较粗糙的模型,再逐步修改,得到较完善的模型.例1( 马尔萨斯 (Malthus ) 模型) 英国人口统计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在担任牧师期间,查看了教堂100多年人口出生统计资料,发现人口出生率是一个常数,于1789年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马尔萨斯人口模型,他的基本假设是:在人口自然增长过程中,净相对增长(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是常数,即单位时间内人口的增长量与人口成正比,比例系数设为r ,在此假设下,推导并求解人口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解 设时刻t 的人口为)(t N ,把)(t N 当作连续、可微函数处理(因人口总数很大,可近似地这样处理,此乃离散变量连续化处理),据马尔萨斯的假设,在t 到t t ∆+时间段内,人口的增长量为t t rN t N t t N ∆=-∆+)()()(,并设0t t =时刻的人口为0N ,于是|⎪⎩⎪⎨⎧==.,00)(d d N t N rN t N这就是马尔萨斯人口模型,用分离变量法易求出其解为)(00e )(t t r N t N -=,此式表明人口以指数规律随时间无限增长.模型检验:据估计1961年地球上的人口总数为91006.3⨯,而在以后7年中,人口总数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这样19610=t ,901006.3⨯=N ,02.0=r ,于是)1961(02.09e1006.3)(-⨯=t t N .这个公式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在1700—1961年间世界人口总数.因为,这期间地球上的人口大约每35年翻一番,而上式断定年增加一倍(请读者证明这一点).但是,后来人们以美国人口为例,用马尔萨斯模型计算结果与人口资料比较,却发现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用此模型预测较遥远的未来地球人口总数时,发现更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如按此模型计算,到2670年,地球上将有36 000亿人口.如果地球表面全是陆地(事实上,地球表面还有80%被水覆盖),我们也只得互相踩着肩膀站成两层了,这是非常荒谬的,因此,这一模型应该修改.;例2(逻辑Logistic 模型) 马尔萨斯模型为什么不能预测未来的人口呢这主要是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只能供一定数量的人生活,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限制作用越来越显著,如果当人口较少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可以看作常数的话,那么当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以后,这个增长率就要随人口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应对马尔萨斯模型中关于净增长率为常数的假设进行修改.1838年,荷兰生物数学家韦尔侯斯特(Verhulst)引入常数m N ,用来表示自然环境条件所能容许的最大人口数(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越高,它的生活空间就越大,食物就越多,从而m N 就越大),并假设将增长率等于⎪⎪⎭⎫⎝⎛-m N t N r )(1,即净增长率随着)(t N 的增加而减小,当m N t N →)(时,净增长率趋于零,按此假定建立人口预测模型.解 由韦尔侯斯特假定,马尔萨斯模型应改为⎪⎩⎪⎨⎧=⎪⎪⎭⎫⎝⎛-=,,000)(1d d N t N N N N r t N 上式就是逻辑模型,该方程可分离变量,其解为,)(00e 11)(t t r m mN N N t N --⎪⎪⎭⎫ ⎝⎛-+=.下面,我们对模型作一简要分析.(1)当∞→t ,m N t N →)(,即无论人口的初值如何,人口总数趋向于极限值m N ;@(2)当m N N <<0时,01d d >⎪⎪⎭⎫ ⎝⎛-=N N N r t N m ,这说明)(t N 是时间t 的单调递增函数;(3)由于N N N N N r t N m m ⎪⎪⎭⎫ ⎝⎛-⎪⎪⎭⎫ ⎝⎛-=211d d 222,所以当2m N N <时,0d d 22>t N ,t N d d 单增;当2m N N >时,0d d 22<tN ,t N d d 单减,即人口增长率t Nd d 由增变减,在2m N 处最大,也就是说在人口总数达到极限值一半以前是加速生长期,过这一点后,生长的速率逐渐变小,并且迟早会达到零,这是减速生长期;(4)用该模型检验美国从1790年到1950年的人口,发现模型计算的结果与实际人口在1930年以前都非常吻合,自从1930年以后,误差愈来愈大,一个明显的原因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实际人口数已经突破了20世纪初所设的极限人口.由此可见该模型的缺点之一是m N 不易确定,事实上,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腾飞,它所拥有的食物就越丰富, m N 的值也就越大;(5)用逻辑模型来预测世界未来人口总数.某生物学家估计,029.0=r ,又当人口总数为91006.3⨯时,人口每年以2%的速率增长,由逻辑模型得⎪⎪⎭⎫⎝⎛-=m N N r t N N 1d d 1, 即 ⎪⎪⎭⎫ ⎝⎛⨯-=m N 91006.31029.002.0, 从而得 91086.9⨯=m N ,即世界人口总数极限值近100亿. )值得说明的是:人也是一种生物,因此,上面关于人口模型的讨论,原则上也可以用于在自然环境下单一物种生存着的其他生物,如森林中的树木、池塘中的鱼等,逻辑模型有着广泛的应用.二、市场价格模型对于纯粹的市场经济来说,商品市场价格取决于市场供需之间的关系,市场价格能促使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相等(这样的价格称为(静态)均衡价格).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商品价格形成的动态过程,那么商品的市场价格应能保证市场的供需平衡,但是,实际的市场价格不会恰好等于均衡价格,而且价格也不会是静态的,应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例3 试建立描述市场价格形成的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解 假设在某一时刻t ,商品的价格为)(t p ,它与该商品的均衡价格间有差别,此时,存在供需差,此供需差促使价格变动.对新的价格,又有新的供需差,如此不断调节,就构成市场价格形成的动态过程,假设价格)(t p 的变化率tpd d 与需求和供给之差成正比,并记),(r p f 为需求函数,)(p g 为供给函数(r 为参数),于是()()[]⎪⎩⎪⎨⎧=-=,,0)0(,d d p p p g r p f tpα 其中0p 为商品在0=t 时刻的价格,α为正常数.若设b ap r p f +-=),(,d cp p g +=)(,则上式变为—⎪⎩⎪⎨⎧=-++-=,,0)0()()(d d p p d b p c a t pαα ① 其中d c b a ,,,均为正常数,其解为ca db c a d b p t p t c a +-+⎪⎭⎫ ⎝⎛+--=+-)(0e)(α. 下面对所得结果进行讨论:(1)设p 为静态均衡价格 ,则其应满足0)(),(=-p g r p f ,即d p c b p a +=+-,于是得ca db p +-=,从而价格函数)(t p 可写为 。
兰彻斯特方程
兰彻斯特方程在1916年,英国人兰切斯特研究空战最佳编队,发现了兰切斯特方程。
远距离交战的时候,任一方实力与本身数量成正比,即兰切斯特线性律。
在近距离交战的时候,任一方实力与本身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兰切斯特平方律。
兰彻斯特的战斗力方程是:战斗力=参战单位总数×单位战斗效率。
它表明:在数量达到最大饱和的条件下,提高质量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而且是倍增战斗力的最有效方法。
在高新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军队的数量、质量与战斗力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质量居于主导地位,数量退居次要地位,质量的优劣举足轻重,质量占绝对优势的军队将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一般说来,高技术应用在战场上形成的信息差、空间差、时间差和精度差,是无法以增加普通兵器和军队数量来弥补的;相反,作战部队数量的相对不足,却可以高技术武器装备为基础的质量优势来弥补,即通过提高单位战斗效率来提升战斗力。
战争实践表明,提高质量是部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在部队数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质量高者获胜,质量差者失败;倘若不能形成同一质量层次的对抗,处于劣势的一方纵有再多的飞机、坦克、大炮,也可能失去还手之力。
假定A的单位战斗力是B的一半,但是数量是B的三倍。
假定B有1000人,A有3 000人。
如果是面对面的战斗,A方损失264人即可消灭掉B方的1000人。
现在A 需要先接近B在进行面对面的战斗,按兰切斯特线性律,A付出1000人的代价歼灭B方500人以后接近,在2000对500的近战中,付出187人的代价歼灭B方500人,总损失1187人对1000人。
兰切斯特方程没有考虑战场上的许多要素,并不完全,对局部的战役有参考价值,对整个战争的结局无能为力。
兰切斯特方程在战争摸拟的时候会被经常使用,恩格尔曾经使用兰切斯特方程摸拟硫磺岛战役,计算结果与事实非常接近.兰彻斯特平方率描述交战过程中双方兵力变化关系的微分方程组。
因系F.W.兰彻斯特所创,故有其名。
简史1914年,英国工程师兰彻斯特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首次从古代使用冷兵器进行战斗和近代运用枪炮进行战斗的不同特点出发,在一些简化假设的前提下,建立了相应的微分方程组,深刻地揭示了交战过程中双方战斗单位数(亦称兵力)变化的数量关系。
数学模型解决战争问题
常微分方程解决战争问题问题的提出:影响一个军队战斗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方士兵人数、单个士兵的作战素质以及部队的军事装备,而具体到一次战争的胜负,部队采取的作战方式同样至关重要,此时作战空间同样成为讨论一个作战部队整体战斗力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本节介绍几个作战模型,导出评估一个部队综合战斗力的一些方法,以预测一场战争的大致结局。
模型假设:1.设 x(t) 、 y(t)为双方的士兵人数;2.设x(t) 、 y(t)是连续变化的,并且充分光滑;3.每一方的战斗减员率取决于双方的兵力,不妨以f(x,y)、g(x,y)分别表示甲乙双方的战斗减员率;4. 每一方的非战斗减员率与本方的兵力成正比,甲乙双方的比例系数分别α, β; α, β>05.每一方的增援率取决于一个已投入战争部队以外的因素,甲乙双方的增援率函数分别以 u(t), v(t)表示。
一般的战争模型:模型假设:1. 不考虑增援,并忽略非战斗减员;2. 甲乙双方均以正规部队作战,每一方士兵的活动均公开,处于对方士兵的监视与杀伤范围之内,一旦一方的某个士兵被杀伤,对方的火力立即转移到其他士兵身上。
因此,甲乙双方的战斗减员率仅与对方的兵力有关,简单的设为是正比例关系,以b 、a 分别表示甲乙双方单个士兵在单位时间的杀伤力,称为战斗有效系数。
3. 以rx 、ry 分别表示甲乙双方单个士兵的射击率,它们通常主要取决于部队的武器装备;4. 以px 、py 分别表示甲乙双方士兵一次射击的(平均)命中率,它们主要取决于士兵的个人素质。
模型建立:又由假设2,甲乙双方的战斗减员率分别为:模型求解:⎪⎩⎪⎨⎧==+⋅--=+⋅--=00)0( ,)0()(),()()(),()(y y x x t v y y x g t y t u x y x f t x βα ⎪⎩⎪⎨⎧==-=-=00)0( ,)0(),()(),()(y y x x y x g t y y x f t x ay y x f =),(bx y x g =),(⎪⎩⎪⎨⎧==⋅-=⋅-=00)0(,)0(y y x x x b y y a x y y p r a ⋅=x x p r b ⋅=模型求解 :战争结局分析:模型解确定的图形是一条双曲线。
数学建模经典教材 优秀解题方法 战斗模型
第六节 战斗模型:高阶线性模型人类会厌倦睡觉,厌倦爱情; 会厌倦唱歌;厌倦跳舞; 但是战争,却永不停歇。
——荷马〈伊利亚特〉很早以前荷马的这句话,一直被人类所证实。
战争是一个古老的而又很新的事情,许多人想逃避却又不得不面对。
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很多的,也是很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所能解决的。
毛主席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哲人说:人心的向背决定战争的胜负。
但人心是模糊的,很难说清楚。
这里,我们不想讨论战争胜负的原因。
只是从数学的角度来探讨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nchester 就指出了几个预测战争结局的数学模型,其中有描述传统的正规战争的,也有考虑稍微复杂的游击战争的,以及双方分别使用正规部队和游击部队的所谓混合战争的,后来人们对这些模型作了改进和进一步的解释,用以分析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争,如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日硫黄岛之战和1975年结束的越南战争。
Lanchester 提出的模型是非常简单的,他只考虑双方兵力的多少和战斗力的强弱,兵力因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而减少,又由后备力量的增援而增加;战斗力即杀伤对方的能力,则与射击率(单位时间的射击次数)、射击命中率以及战争的类型(正规战、游击战)等有关,这些模型当然没有考虑交战双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而仅靠战场上兵力的优劣是很难估计战争胜负的,所以我们认为用这些模型判断整个战争的结局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局部战役来说还有参考价值。
更重要的是,建模的思路和方法为我们借助数学模型讨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示例。
一般战争模型用)(t x 和)(t y 表示甲乙交战双方时刻t 的兵力,不妨视为双方的士兵人数, 假设1、每一方的战斗减员率取决于双方的兵力和战斗力,用),(y x f 和),(y x g 表示。
2、第一方的非战斗减员率(由疾病、逃跑等因素引起)与本方的兵力成正比。
微分方程-4
y0 x0
2
2b gx0
b
rx
px , g
ry
Sry Sx
y0 x0
2
2 rx Sx px 1 ry Sry x0
M 0 : x获胜
x(t)
射击率 一次射击的 有效面积
dx ax by dt
最后添加一个常数项,以反 映国家A对国家B感到的所有潜 在的不安因素,这也就是说即使两个国家的防御支出为零,国家A 仍觉得有必要武装自己对付国家B,是一种对未来情况的担心。这 个往往根据两国的外交关系所定(美苏,美国与加拿大)。
dx ax by c dt
dy mx ny p dt
这时模型的平衡点就变为:ax by c mx ny p
的解,
其解为:
X bp cn an bm
Y ap cm an bm
当an-bm为正切较大时,这个交点在第一象限,有自身的物理意义。 但是当an-bm较小或趋于零时呢?将会出现经费失控(如美苏)!为负 的意义作为思考题。
那么显然这时的平衡点在 x, y 0,0处,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都没有
防御支出,国民经济的总产值全部用来投资医疗卫生以及教育事业等非
军事方面,两国可以用非军事方法来解决一切争端(历史上只有美国与 加拿大在1817年至今使这种关系),但当两国冲突矛盾很大时模型就变 为:
dx ax by c dt
而对于国家B来说则有:
dy mx ny p dt
现在来看看上述模型是否会平衡 ——是否会有(x, y)满足:
dx d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预测战争模型1.1问题描述 (1)1.2分析与建模 (1)1.3模型求解 (2)1.4模拟求解 (5)1.4.1运行情况1(a=0.4,b=0.10,delta_t = 0.3) (5)1.4.2运行情况2,a=0.15; b=0.1;delta_t=0.05; (6)1.4.3运行情况3,a=0.15; b= 0.1;delta_t=0.001; (6)1.4.4求解程序 (7)1.1 问题描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nchester提出了预测战争结局的数学模型。
根据战争的不同特性,他给出了三种作战模型。
在建立模型时,简化了许多因素,模型变得简单,但仍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现考虑X、Y两方孤立交战的部队,双方均无增援部队的情况。
希望为这场战斗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应用这个模型达到如下目的:1.预测哪一方将获胜?2.估计获胜的一方最后剩下多少士兵?3.计算失败的一方开始时必须投入多少士兵才能赢得这场战斗?4.战斗的持续时间。
1.2 分析与建模假定X部队t时刻存活的士兵数为x(t),而Y部队在t时刻存活的士兵数为y(t),将x(t)与y(t)都看作连续变量。
并假定双方所有士兵不是战死就是活着参加战斗,即不考虑俘虏和伤员。
关于双方的作战伤亡情况,一种合理的假设是,在Δt时间内,X部队被杀死的士兵数Δx将取决于Δt的长短,以及在Δt起始时刻与其交战的Y部队的士兵数。
假定是一种正比关系,即Δx=-ayΔt其中a是一个常数,,代表了Y部队的战斗力,称为“杀伤率”,更明确地说,a 是Y部队的一个士兵在单位时间内杀死X部队的名士兵数。
类似地,对于Y部队有Δy-axΔt令Δt 0,得到两个微分方程,ay dt dx-= ( a>0) ,bx dtdy-= ( b>0) 从而得到联立微分方程组如下:⎪⎪⎪⎩⎪⎪⎪⎨⎧==>-=>-=.)0(,)0()0(,,)0(,00y y x x b bx dtdya ay dt dx(6.3.4) 1.3 模型求解对联立微分方程组(6.3.4)中的任一方程进行积分,直接求出方程的解是很困难的也无必要。
根据作战的实际背景,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方程组里的变量满足x ≥0,y ≥0,有唯一平衡点(0,0); x (t),y (t)都是递减函数,且随着x ,y 的减小,其衰减速度也在降低。
在我们的模型中,若有一方部队的士兵数为零,就标志着战斗的结束。
将两个方程相除消去时间变量t ,得aybx dx dy = 可分离变量 bxdx aydy =对两边积分得到22222cbx ay += 或者 c bx ay +=22代入初始条件,有c bx ay +=2020)()(202202x x b y y a -=- (6.3.5)在相平面(xy 平面)上,轨线是双曲线的一部分,如图6.3.1所示。
为预测何方部队获胜,将剩下多少士兵,先考虑一种特殊情况。
战斗开始时双方投入兵力满足 2020bx ay =,解曲线方程(6.3.5)化为 22bx ay = 或 x ab y =方程的轨线是一条过原点,斜率为a b /的直线,称为等战斗力直线。
这种情况下,战斗将无情地从(x 0,y 0)点进行到(0,0)点,表明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导致相互毁灭的战争。
若2020bx ay >,可从相位图观察到点(x 0,y 0)位于等战斗力直线的左上方,可以判断Y 部队将获胜,在轨线方程中令y=0可以验证这个结论,若令x=0 , 得a bx ay y /)(2020-=,即为根据模型预测出的Y 部队获胜时的幸存士兵数。
如果战败的一方希望转败为胜,那么开始他们应投入多少兵力呢? 现假设双方初始兵力分别为x 0=10000,y 0=5000,,假设在一个小时(单位时间)内每个Y 部队的士兵杀死0.15个X 部队士兵,而X 部队的每个士兵在一个小时内杀死0.1个Y 部队士兵,则方程组(6.3.4)为⎪⎪⎪⎩⎪⎪⎪⎨⎧====-=-=,5000)0(,10000)0(,1.0,15.000y y x x x dtdyy dt dx(6.3.6) 由于62201075.3)5000(15.0⨯=⨯=ay ,62201010)10000(1.0⨯=⨯=bx ,有 02020>-ay bx ,模型预测X 部队将获胜,Y 部队若要获胜最初投入兵力y 0必须满足2020x a b y >,即应满足:82202010311000015.01.0⨯=⨯=>x a b y 或 y 0>8165。
怎样估算战斗的持续时间不太容易,现在先不去求解方程组,用分析方法做出估计。
有10001.000-=-==x dt dyt , 意味着战斗开始时Y 部队的士兵以每小时1000人的速度被歼灭,如果一直持续这种速度,仔细思考实际情不会如此,因为X 部队的士兵数也在减少,故战斗至少持续5000/1000=5(小时)。
战斗结束时X 部队余下的士兵数为79061075.31010/)(662020≈⨯-⨯=-b ay bx 名。
此时,Y 军队士兵被歼灭的速度为 1.79079011.0-=⨯-≈结束dt dy这是Y 部队士兵被歼的最慢速度,若保持不变,有y =-790.1t + 5000,令y=0, 解得t=5000/790.1≈6.32小时,应为Y 部队被歼灭的最长时间。
分析结果表明,战斗会持续5~6.32小时,取中间值约为5.7小时。
通过求解微分方程组可得到确切的答案。
将方程组(6.3.6)的第一个方程两边微分,得⎪⎪⎩⎪⎪⎨⎧-=-=.1.0,15.022x dtdydt dydt x d 把其中的第二个方程代入第一方程,有0015.02=-x dtxd 二次积分得到方程的解为t t Be Ae x 015.0015.0-+=,t ≥0, (6.3.7)其中A 和B 是积分常数,代入初始条件x 0=10000,y 0=5000,并令t=0,有A+B=10000 (6.3.8)对解函数(6.3.7)两边求导][015.0015.0015.0t t Be Ae dtdx--=,t ≥0 因 dtdxy 15.01-= 0015.01=-=t dt dx y)(15.0015.050000B A y --== (6.3.9) 联立求解(6.3.8)和(6.39),解得A ≈1938.14,B ≈8061.86。
在任意时刻Y 军队的士兵数为dt dxt y 15.01)(-=]86.806114.1938[15.0015.0015.0015.0t t e e ---=,t ≥0, 令y=0 ,算得16.4015.02≈=ab e t ,解得t ≈5.82小时,证明我们前面估算的战斗持续时间相当准确。
前面已得出Y 部队要赢得这场战斗,开始时必须再增加3165名士兵。
假定战斗开始后的某个时刻到达增援部队(如空降伞兵),设在任一时刻使Y 部队战斗力发生改变从而赢得胜利所需的增援人数为N ,则 y x y x a bN -=-≥015.01.0 可以算出以下结果 战斗持续时间t (小时)0 1 2 3 4 5增援士兵数N(个) 3165 3577 4043 4570 5166 58391.4 模拟求解微分方程)(t f dtdy=则可得dt t f dy )(=则利用微分一阶近似计算(即泰勒一阶展式):)()()(t y t t y t t f dy -∆+≈∆=t t f t y t t y ∆+≈∆+)()()(特别的,若令t t t i i ∆=-+1,则t t f t y t y i i i ∆+≈+)()()(1要讨论的问题:1. 这个模型怎么理解?2. 模型怎么求解?(解析解还是数值解)3. 结果的图形表示:采用哪些图形来表现结果?1.4.1 运行情况1(a=0.4,b=0.10,delta_t = 0.3)观察战斗持续了多长时间?给定一组数据后图形(随时间t 的变化):给定一组数据后图形(X,Y军队数量对比图):运行结果:结束时间:t= 10.80,x= -110,y= 1228 1.4.2运行情况2,a=0.15; b=0.1;delta_t=0.05;程序结果输出:结束时间:t= 5.85,x= 7882,y= -12 1.4.3运行情况3,a=0.15; b= 0.1;delta_t=0.001;程序结果输出:结束时间:t= 5.82,x= 7905,y= -0思考:与解析解结果对比,看有多大差别?1.4.4求解程序function sim_zhandou%战斗模型(数学建模问题)%%Programmed by: Yong Zhang%2005.04.06%pp.131-135%init%a=0.4; b=0.1;delta_t = 0.3;a=0.15; b=0.1; delta_t=0.001;x0 = 10000;%初始化双方战斗人数(开战前)y0 = 5000;%常数x = x0;%x,y存储动态变换人数y = y0;k = 0;%模拟时间轴上离散取值%(假设战斗最长持续100小时,可以调整)vec_t = delta_t:delta_t:100;for cur_t=vec_t,k = k + 1;%计算第k-1个离散时间点上的人数%简单的差分法求解微分方程的数值解x=x-a*y*delta_t;y=y-b*x*delta_t;vx(k) = x;%Keep these valuesvy(k) = y;if vx(end)<0 | vy(end)<0,%中止条件(只要一方士兵人数为0或小于0)disp(sprintf('结束时间:t=%10.2f,x=%6.0f,y=%6.0f',cur_t,x,y))breakendend%vec_t,vx,vyt = [0,delta_t:delta_t:cur_t];close all%作出军队数量变换与时间t的关系(分别画出曲线)plot(t,[x0,vx],'r-*',t,[y0,vy],'k-o')title(sprintf('The curves of two functions (*: Troop X;O: Troop Y,a=%5.2f,b=%5.2f)',a,b))xlabel('t (unit: Hour)')hold ontext(t(end)+delta_t*2,vx(end),'X')text(t(end)+delta_t*2,vy(end),'Y')hold off%作战预测模型轨线figureplot(vx,vy,'-*')xlabel('\it{x} (Troop X)')ylabel('\it{y} (Troop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