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三、上古三十韻部與《詩經》押韻(一)韻部就是指押韻字的歸類,互相押韻的字原則上就屬於同一個韻部。

(二)最先對上古音韻進行比較和科學歸納的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

他通過對《詩經》用韻的考察,得出上古韻十部。

集大成者是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韻為二十九部,後來從侵部分出冬部,成三十部。

(三)上古三十韻部列表(三)三十韻部归纳方法1、這三十個韻部是通過對《詩經》《楚辭》先秦散文中的韻語以及諧聲系統歸納得出的。

2、以《詩經》的用韻為例,從《關雎》第三章的韻例可以劃定“得”“服”“側”是一個韻部,然後再用繫聯法增加這個韻部的字數。

比如從《伐檀》第二章的韻例,可判定“福、側、直、億、特、食”這六個字也是與“得、服”等一個韻部的字,因這兩首詩的兩章共有一個“側”字,而把其餘的韻腳字繫聯到了一起。

一般情況下,同一諧聲偏旁也就同屬一個韻部。

但是後期的形聲字不一定能夠由此類推。

(四)名詞解釋1、陰聲韻:無韻尾或元音收尾的韻部。

2、入聲韻:塞音(/-k/、/-t/、/-p/)收尾的韻部。

3、陽聲韻:鼻音收尾(/-m/、/-n/、/-ŋ/)收尾的韻部。

4、旁轉:同一類的陰聲韻之間、陽聲韻之間以及入聲韻之間的轉換關係。

(元音相近,韻尾相同)例:叩、考分別屬於候部、幽部(同屬甲類陰聲韻),候幽旁轉5、對轉:同類同主元音的陰、陽、入聲韻之間的轉換關係。

(元音相同,韻尾發音部位也相同)例:之、職、蒸三個韻部,之職屬於陰入對轉,之蒸屬於陰陽對轉,職蒸屬於陽入對轉。

從形聲字的聲符與被諧之字的語音關繫也可看出陰陽對轉的痕跡例:從軍得聲之字有揮、輝,這是文與微對轉6、通轉:不同類但是元音相同,韻尾發聲部位不同者為同轉。

例:在、存是之文通轉,因為之[Ə]屬於甲類,文[Ən]屬於乙類,但是兩者元音相同均為[Ə],且發音部位不同。

(四)三十韻部排列1、甲類的共同特點是陰聲韻由單母音構成,入聲韻收舌根塞音韻尾/-k/,陽聲韻收舌根鼻音韻母/-ŋ/。

2、乙類的共同特點是陰聲韻由兩個母音構成,入聲韻收舌頭塞音韻尾/-t/,陽聲韻收舌頭鼻音韻母/-n/3、丙類無陰聲韻,入聲韻收唇塞音韻尾/-p/,陽聲韻收唇鼻音韻尾/-m/。

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整理

《詩經》的韻部
四.分部的結果:清人及后來的學者通過對古韻 的歸納及和《廣韻》的比較,顧炎武分古韻10 部,段玉裁分17部,江有誥分21部,黃侃分28 部。王力分為30部。現在學術界一般用王力的 分部。
五.歸部不統一的原因:由于各人掌握的材料不 同,或者對同樣的材料看法不同引起的。主要 有下麵五個方麵的原因。
《詩經》的韻例
一.韻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詩經》的韻部
二.韻部:押韻字的歸類。古(上古音)韻部異 同的語音標準應該是古音。如果以今普通話 的語音標準去衡量,我們讀先秦時的韻文時 會出现下面情况:1.古代押韵,现在依然押 韵。如《关雎》的第一、二章中的“雎、洲、 逑”。2.古代押韵,现在不押韵。如“得、 服、侧”等。3.古代不押韵现在反而押韵。 如《靜女》会把“荑”看成同“異、貽”押 韻,而不是看作同“美”押韻。其主要的原 因是古今音不同。明代陳第第一個懂得這個 道理。
协(叶)韵
1.提出的原因:后來的人讀《詩經》不押韵,但 是為了讀《詩經》的和諧,于是認為某字該改 讀某音。改讀某字音以迁就押韵的和谐。
2.主要的代表人:宋代的朱熹。如《關雎》第四 章中的“彩、友”,朱熹分注“叶此禮反”和 “叶羽已反”。但是他在《匏有苦葉》又說: “友,叶羽軌反”,即同“委”的音。這樣字 無定音了。此種觀點是錯誤的。
四.假借的分類
1.本有其字的假借(或者說有本字的假借)。如“四 之日其蚤。”“蚤”通“早”。“八月剝 棗。”“剝”通“攴”。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2)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2)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二)齐桓公伐楚(一)题解齐桓公伐楚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公元前770年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

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几个大的诸侯国经常发生兼并战争。

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由于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

桓公看到当时周王室地位日渐衰微,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进攻,于是号召各诸侯国“尊王攘夷”。

本文讲的就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其它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

攘:排除;夷:是对华夏民族之外其它各民族的泛称,当时楚国地处长江中游一带,楚人被中原人视作南蛮舌之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所以也是“夷”。

但是,楚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的诸侯国,它吞并了江汉一带的各民族部落,并进一步向中原扩张,控制了一些华夏族小国,象淮水边的蔡国就是楚国的盟国。

楚国还拒绝给周王室纳贡。

楚国势力逐渐向北发展,跟齐国的霸业发生了冲突,因此齐桓公兴兵南征,首先击溃了蔡国,接着便向楚国进军。

楚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开展外交战,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楚国承认不向周王室纳贡的错误,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退兵。

本文主要述了这场外交战的经过。

(二)课文第一段串讲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四年:指鲁僖公四年。

僖公是鲁国国君,《左传》是鲁国的史书,所以叙事均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份来纪年。

齐侯:指齐桓公。

齐国是侯爵位诸侯国,所以齐国国君都可称齐侯。

以:介词,凭借,用。

诸侯之师:各诸侯国的军队。

这篇文章里没有明确说明有哪些诸侯国参见了这次军事行动,根据《春秋经》的记载,参见征讨的有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

〈译〉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凭借各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

2、【蔡溃,遂伐楚。

】溃:溃败,被打垮。

遂:连词,表示在时间上接着上面行动而发生的事情,相当于接着、就。

伐:讨伐。

〈译〉蔡国溃败,接着讨伐楚国。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通论(六)1、不同形体的字可分为三大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

3、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5、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分别:A、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后来有了分工,即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如:諭喻。

)B、古今字是几个字意义分化。

6、异体字的几种情况: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

如:泪淚。

B、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

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敕(攴)勅(力)、歎嘆、絝袴。

C、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如:綫線、暱昵。

D、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或写法。

如:慚慙、和咊;花芲。

E、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的情况。

如:諭喻。

7、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A、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后代读音相同但古音不同。

如:寘置、寔實。

B、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

如:雕彫凋、遊游、修脩。

C、通用有条件限制,意义广狭不同。

如:亡無、沽酤。

8、繁简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部分要点(1-18)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部分要点(1-18)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部分要点(1-18)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代汉语课件(通论二)

古代汉语课件(通论二)

二、賓語的位置 古漢語中,有時爲了强調賓語, (一)古漢語中,有時爲了强調賓語,可 以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後面用“ 以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後面用“是” 字、“實”字或“之”字複指。 字或“ 字複指。 看書上舉的五例。 看書上舉的五例。 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 (二)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還可以在賓 語前面加上語氣副詞“ 語前面加上語氣副詞“惟(唯)”, 構成“ ……是……”、 構成“惟(唯)……是……”、“惟 ……之……”的格式 的格式。 (唯)……之……”的格式。書上舉 了四例。 了四例。
二.句中的“也” 句中的“ 字有時用在單句或複句中作語氣詞, “也”字有時用在單句或複句中作語氣詞,表 示頓宕。有三種情况 情况: 示頓宕。有三種情况: 字用在單句中的主語作主語)之後 字用在時間副詞( 詞組) 2.“也”字用在時間副詞(或詞組)之後 字用在複句中的第一分句之後, 3.“也”字用在複句中的第一分句之後,這 分句往往是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 往往是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 個分句往往是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
“也”字
一、煞句的“也”字 煞句的“ 1.煞句的 煞句的“ 字一般放在判斷句的句尾, 1.煞句的“也”字一般放在判斷句的句尾,幫 助判斷,這是“ 助判斷,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2.“ 2.“也”字常用在因果句的句尾 3.表示 話人對所説事情的真實性深信不疑, 表示説 3.表示説話人對所説事情的真實性深信不疑, 247例 看247例 4.表示命令 4.表示命令 5.如句中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也”字即 5.如句中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 如句中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 帶有疑問語氣, 帶有疑問語氣,但同時仍帶有一點確定的 語氣,與疑問語氣詞“ 不同。 語氣,與疑問語氣詞“邪”不同。
本章思考題
1.古漢語判斷句有哪幾種形式? 古漢語判斷句有哪幾種形式? 古漢語判斷句有哪幾種形式 2.“也”與疑問語氣詞“邪”有什 與疑問語氣詞“ “ 么不同? 么不同?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三种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这些是属于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这类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例如“备”,古义“完备”,今义“应当”;“抢”,古义有“突过”和“撞”之意,今义“抢劫”;“找”,古义“划的异体字”,今义“寻找”。

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劝”,,古义“勉励、鼓励”,今义“劝解”;“给”,古义“供应、使足”,今义“给予”;“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重复”。

这类词古今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今汉语词汇的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二)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比较情况: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

2、加上词尾词头:例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三)复音词的四种类型:(1)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整体、一个单词。

理由是:1、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如“险”“阻”“隘”(注:“隘”单用时,是狭的意思,同“险”“阻”的区别较大。

)是同义词,在上古常常单用,又可以互相组合。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后两句“阻”和“隘”虽然连在一起,但显然还是两个词。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古代汉语2 通论介词

古代汉语2 通论介词

介词一、概念及其作用1、概念介词是介绍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与动词、形容词发生关系的虚词。

即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构成介宾短语,做动词、形容词的补语或状语。

介词不能单独出现在句子里。

结构:谓语+介词+宾语介词+宾语+谓语(补语)(状语)2、作用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处所、方位、时间、目的、原因、方式、对象、工具、范围、身份等。

二、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特点1、语序上的特点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介词必须有宾语,而且有的宾语可以前置。

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可以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吾道一以贯之。

”“何以战?”2、省略问题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字的宾语不能。

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燕引兵东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介词“与”的宾语省略。

【即墨,现为青岛市的县级市。

即墨大夫,齐威王时人,姓名失传,齐威王时治理即墨,于是称之为即墨大夫。

燕齐打仗,燕攻打齐国的即墨。

】3、语法功能①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

②“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③“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现代汉语一般都用状语来表述。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前一介词结构“以羽”(用羽毛)置于动词之前充当状语,后一介词结构“以发”(用毛发)置于动词之后充当补语。

今译时,则都译成状语。

三、於、于(乎)的主要用法(一)实词用法于: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经·国风·七月》)尔,你。

虚指。

于,取也。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精心整理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通論十三:連詞,介詞一、連詞(一)總說1、所謂連詞,是指起連接作用的詞。

連詞可以連接兩個詞、兩個詞組,還可以連接兩個分句。

2、常用連詞:與、及、且、而、以、則、於是、故、是故、然、況、雖、若、如、苟、倘、令等。

(三)而1、“而”字的作用是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表示兩種性質或者兩種行為的聯繫。

“而”字不連接兩個名詞。

所以“而”字前後的名詞只要不做主語和賓語,就有可能活用為動詞。

2、順接和逆接(1)連詞“而”連接的兩項上有時是事理相關的,有時是前後相承的,有時是狀態類似的,有時是性質上相同的。

這時的“而”起到順接作用。

一般翻譯為“而且”“便”,而更多的翻譯為“而”。

例:任重而.道遠。

(事理相關)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陰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至焉。

(前後相承。

質、的都是射箭的靶子)(2)連詞“而”連接的兩項有時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語意不連貫的。

這時“而”起到逆接作用。

一般翻譯為“卻”“可是”“但是”例: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卻能看得很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卻能聽得很清楚)(3)所謂順接和逆接,只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並不是說“而”字有兩種性質。

3、從“而”連接的前後兩部分的句法關係來看有這樣三種情況:(1)聯合結構中,連接動詞、形容詞或動詞、形容詞性的词组。

這種用在聯合結構中的“而”,被連接的兩項在意義上沒有主次之分。

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結構中,連接狀語和謂語中心動詞。

例:未至,道渴而.死。

(還沒有到,就因為口渴死在路上)(3)在主謂結構中,連接主語和謂語兩個部分。

例: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沒有見過僕人嗎?十個人跟隨著一個主人,是因為力氣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嗎?是因為畏懼他)有時“而”用在主謂結構中有假設的意思。

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人如果沒有信用,就不知道會怎麼樣。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通论(十四)1、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在句首或句中,同样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A、“夫”(fú)a、“夫”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从指示代词“夫”发展而来,已变成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那个”。

b、“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c、“若夫”等于“至于”。

如: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彼且恶乎待哉?B、“其”a、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1)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表示“大概”“恐怕”。

如:吾其还也。

其是之谓乎?其我之谓矣!2)在祈使句里,就简单地表示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句末语气词“吧”“啊”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如:君其问诸水滨。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b、可以加重反问的语气。

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无疑问代词)其谁曰不然?其何以行之哉!C、“惟”(唯、维)a、“惟”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

在记叙文中,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

如: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祀,年)b、“唯”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表示希望。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荆卿留意焉。

c、“唯”用在句首可以帮助判断语气。

如: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d、“惟”“维”用于句中,帮助判断语气。

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厥土惟白壤。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D、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

如“繄”。

2、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

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3、词头。

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A、“有”a、用于专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

如:“有夏”“有殷”“有虞”“有扈”,鲧纳有莘氏女,生禹。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一)总说1、所谓连词,是指起连接作用的词。

连词可以连接两个词、两个词组,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

2、常用连词: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虽、若、如、苟、倘、令等。

2、顺接和逆接(1)连词“而”连接的两项上有时是事理相关的,有时是前後相承的,有时是状态类似的,有时是性质上相同的。

这时的“而”起到顺接作用。

一般翻译为“而且”“便”,而更多的翻译为“而”。

例:任重而.道远。

(事理相关)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至焉。

(前後相承。

质、的都是射箭的靶子)(2)连词“而”连接的两项有时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语意不连贯的。

这时“而”起到逆接作用。

一般翻译为“却”“可是”“但是”例: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却能看得很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却能听得很清楚)(3)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

3、从“而”连接的前後两部分的句法关系来看有这样三种情况:(1)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组。

这种用在联合结构中的“而”,被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没有主次之分。

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

例: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到,就因为口渴死在路上)(3)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

例: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没有见过仆人吗?十个人跟随着一个主人,是因为力气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吗?是因为畏惧他)有时“而”用在主谓结构中有假设的意思。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会怎麽样。

)2、区分连词“而”和介词“而”的方法是:看能否在“以”字後面补上一个代词“之”,如果可以补上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

例: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研复习用)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研复习用)

第二册墨子《非攻》《非攻》是《墨子》中的名篇,了解中国文化又谈论国事者,多少都会想到《非攻》,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影响古今的和平主义,是平民主义的战争观。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

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正确地解读《非攻》,重要的是要明白《非攻》产生的场景。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史上出现了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那个被定名为春秋战国的时代充满了政变、瓜分,侵略、吞并,欺诈和屠杀,时间绵延两百多年。

西周初期建立的封建文化基础逐渐地被破坏,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直接造成了社会紊乱、经济凋蔽。

墨子的《非攻》就写作于这一时期,表达的是平民百姓对战乱的看法,也是兼爱思想在战争问题上的体现。

在文中,墨子对于打着“义”的旗号侵略他国的战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

墨子问道,偷窃他人桃李、猪羊等损人利己的事情,大家都认为应该给于惩罚,但是发生进攻他国的事情,大家却跟随、响应,而且谓之“义”,这是什么意思啊?墨子又问道,杀一人是不义,定死罪,杀人越多罪也越重,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对于大不义的侵略他国,大家为什么却拥护、支持呢?墨子质问:对于小事,大家知道是非。

可是对于侵略他国的大事,大家都犯糊涂了。

这种所谓“义”和“不义”的辩论是不是胡扯?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王力 古代汉语 2-4 通论

王力 古代汉语 2-4 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连词介词一、连词(1)联合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生庄公及公叔段。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偏正关系:让步、假设、条件、因果。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与(一)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或表选择关系。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二)连接分句与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

”区别“与”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1)换位法。

吾与女弗如也。

汉王与义帝发丧。

(2)插入法。

王稽遂与范雎西入秦。

蜩与学鸠笑之。

(3)看“与”前后的词是否属于同一词类,以及能否省略。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以(一)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区别“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主要应从它们的语法功能考虑介词“以”的功能是介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

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是可以补上宾语的。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连词“以”则不需要宾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而(一)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侣鱼虾而友麋鹿。

(二)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层进、原因等关系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4S店服务经理竞聘演讲稿精彩开头演讲稿频道为大家整理的《4S店服务经理竞聘演讲稿精彩开头》,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相关内容请参考以下链接:竞聘演讲稿国旗下演讲稿建党节演讲稿八一建军节演讲稿师德师风演讲稿三分钟演讲稿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同事们给了我这次竞聘的机会。

我叫孙蕾,XX年5月我运气不错,有幸来到奥润公司,这个人才济济、团结又温暖的大家庭。

适奉这次难得的竞岗机会,我本着锻炼、提高的目的站在这里,展示自我,接受评判。

今天,我参加服务经理这个岗位的竞聘,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服务经理需必备已下几点基本技能:1、保证公司利润化2、达到高标准3、领导一个团队走向成功4、压力处理5、了解和运用日常业务知识6、积极有效的完成上海大众及公司制定的任务目标,严格按照第 1 页共 5 页《上海大众经销商运营手册》完整的履行经销商职责,维护好斯柯达这一百年历史品牌。

若是我竞聘上岗后将努力完成下列工作目标:1、遵守并履行奥润公司内部的一切规章制度。

2、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程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

3、管理售后服务部以保证满足顾客需求,提高车辆一次性修好率;关注售后服务业务的成长、利润和员工满意度的提高。

控制售后服务部的所有行为包括对部门财政状况、顾客服务、零配件库存、商品和维修等各方面的监督。

4、保证为每一个顾客提供高质量的售后和维修服务,顾客能得到车辆维修状况及时的反馈;保持一个清洁的、专业的工作环境。

5、了解顾客所关注的事情、他们的需求、期望以制定和执行有效的行动计划,对顾客进行追踪调查并建立一个售后服务的追踪回访系统,以保证顾客在接受售后服务的72小时内回访顾客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并及时有效的解决客户抱怨。

6、在售后服务部内部和与其它部门之间创造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保证员工有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用一种及时和有效的态度处理所有员工的抱怨,从而创造和维护管理者与员工的健康的工作关系。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版讲义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版讲义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版讲义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讲义第1讲前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翻译、齐桓公伐楚前言一、书的体例1文选一、二册先秦《左传》、《战国策》三、四册汉魏南北朝唐宋元散文、骈文、诗歌2常用词一、二册中出现十次以上以类相从、每单元60~80词以上单音词,本义、引申义古今差别较大的字辨析3.古汉语通论语法、修辞、结构二、常见真题题型解释加点字——常用词加标点————文选选择翻译三、课程安排以文选和常用词为主,穿插重要的通论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

关於《左传》的作者和成书时代,历来有过许多争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左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后来经过许多人增益。

一般人认为它原是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但也有人认为是传(zhuàn)《春秋》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质的历史书)。

到了晋代,杜预才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后边。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於公元前722年,但讫年比《春秋》晚28年,即止於公元前453年。

它比较系统地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左传》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

作者既善於突出事物的本质,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是善於写战争),也善於用极少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

《左传》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

《左传》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都从中吸取了营养。

自东汉以来,为《左传》作注的很多,现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

生庄公及共叔段[3]。

庄公寤生[4],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5]。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 、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 、名词的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論十三:連詞,介詞一、連詞(一)總說1、所謂連詞,是指起連接作用的詞。

連詞可以連接兩個詞、兩個詞組,還可以連接兩個分句。

2、常用連詞:與、及、且、而、以、則、於是、故、是故、然、況、雖、若、如、苟、倘、令等。

(三)而1、“而”字的作用是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表示兩種性質或者兩種行為的聯繫。

“而”字不連接兩個名詞。

所以“而”字前後的名詞只要不做主語和賓語,就有可能活用為動詞。

2、順接和逆接(1)連詞“而”連接的兩項上有時是事理相關的,有時是前後相承的,有時是狀態類似的,有時是性質上相同的。

這時的“而”起到順接作用。

一般翻譯為“而且”“便”,而更多的翻譯為“而”。

例:任重而.道遠。

(事理相關)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陰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至焉。

(前後相承。

質、的都是射箭的靶子)(2)連詞“而”連接的兩項有時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語意不連貫的。

這時“而”起到逆接作用。

一般翻譯為“卻”“可是”“但是”例: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卻能看得很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卻能聽得很清楚)(3)所謂順接和逆接,只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並不是說“而”字有兩種性質。

3、從“而”連接的前後兩部分的句法關係來看有這樣三種情況:(1)聯合結構中,連接動詞、形容詞或動詞、形容詞性的词组。

這種用在聯合結構中的“而”,被連接的兩項在意義上沒有主次之分。

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結構中,連接狀語和謂語中心動詞。

例:未至,道渴而.死。

(還沒有到,就因為口渴死在路上)(3)在主謂結構中,連接主語和謂語兩個部分。

例: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沒有見過僕人嗎?十個人跟隨著一個主人,是因為力氣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嗎?是因為畏懼他)有時“而”用在主謂結構中有假設的意思。

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人如果沒有信用,就不知道會怎麼樣。

)(四)以1、“以”作為連詞,是由介詞“以”進一步虛化而來的。

連詞“以”用來連接兩個動詞或動詞性詞組。

表示時間上一先一後的兩種行為的聯繫。

2、區分連詞“而”和介詞“而”的方法是:看能否在“以”字後面補上一個代詞“之”,如果可以補上就是介詞,否則就是連詞。

例: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無法補上“之”,是連詞)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可以補上“之”,“以之遺之”,指代“君之羹”,是介詞)3、“以”字連接動詞或動詞性詞組的時候,後一行為往往是前一行為的目的或是前一行為產生的結果。

例: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假道於虞”的目的是“伐虢”)但是“以”字本身並不表示目的或結果。

而是從上下文意思上來看的。

4、和“而”一樣,“以”也可以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但是不如“而”字常見。

例: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也可以說“若潛師而來”)(五)則(然則)1、連詞“則”主要用在表示條件、因果聯繫的複句中,表示條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結果的分句在後。

這種用法可以翻譯為“就”或“便”。

例: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如果進諫沒有被採納,就沒有人能夠繼續進諫了。

)(“諫而不入”是條件,“莫之繼也”是結果。

其實還帶有虛擬的語氣)2、用在條件緊縮複句中的“則”,並不完全代表條件關係,有時僅僅是前後相承的關係。

例:人情一日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

有時沒有“則”字,但是從句子意思上可以看出是條件和結果的關係。

例: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3、沒有用“則”字的緊縮句不一定都是條件複句的緊縮,可能是因果關係或者時間修飾。

例:肉腐生蟲,魚枯生蠹。

(因果聯繫)食不語,寢不言。

(時間修飾)4、“則”還可以作為假設關係的連詞。

例:謹守城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

(謹慎防守城皋,如果漢軍挑戰,一定不要和他開戰。

)5、“則”作為轉折關係的連詞,有三種情況:(1)連接的後一部分與前一部分所要達到的目的正好相反,一般翻譯為“然而卻”“卻”。

例:求牛則.求馬,求馬則.求牛,所求必不得矣。

欲速則.不達(2)連接的後一部分與前一部分所預料的情況正好相反,可翻譯為“原來已經”。

例: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他的兒子跑到田裏去看被父親拔起來的禾苗,禾苗原來已經變成枯草了)(3)用在讓步轉折的複合謂語中,這時“則”可翻譯為“倒是”例:巧則.巧矣,未盡善也。

6、“則”用在意思相對待的並列的分句裏,以表示一種對比。

在這種情況下,“則”字前面的詞語有時候是表示時間修飾。

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

(生、死表示時間)7、指示代詞“然”與連詞“則”可結合構成一個凝固結構“然則”,相當於“那麼”、“如此……就……”例:對曰:“……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五)雖(雖然)1、古代漢語的“雖”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雖然”“即使”,是表示讓步的連接兩個分句的連詞。

例:楚雖.有富大之名,而實空虛; 其卒雖多,然而輕走易北。

2、有時“雖”帶有一種假設的意味,同時也有讓步的意思。

例: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3、古代漢語中“雖然”連用,但不等於現代漢語中的“雖然”。

“然”在這裡是一個表指代的實詞,當“這樣”講,“雖然”合用,要用現代漢語中的“即使這樣”“雖然如此”來翻譯。

例: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王說:“好呀!即使這樣,公輸盤為我早好了雲梯,一定要攻取下宋國。

”)(六)然(然而)1、“然”是一個表示轉折的連詞。

可用現代漢語中的“可是”“但是”或“然而”去翻譯。

例:厚重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

2、古代也有“然而”連用的情況,但是不是現代漢語的“然而”的意思。

需要翻譯為“如此……卻”“這樣……都還……”例: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唐以後,“然而”才成為祗起轉折作用的一個連接詞。

例: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城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

(柳宗元《封建論》)二、介詞(一)總說1、介詞是經常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的前面,組成介詞結構共同做謂語動詞的狀語和補語,以表示時間、處所、目的、原因、方式、對象等的詞。

2、常用介詞:以,於(于、乎),為,與,之等(二)於(于、乎)1、“於”字用法大致分為三種:引進處所;引進比較對象;引進行為主動者2、與名詞性動詞結合在一起放在動詞之後,表示動作的時間和處所。

略等於現在的“在”“到”“從”“對於”“在……方面”。

例: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

(引進地點)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

(引進時間。

干戚,兵器)古代漢語的“於”往往介詞性成分比現代漢語更純粹。

因此,往往“在於”“至於”連用。

“在”和“至”在古代漢語裏是動詞,不是介詞。

例:其耳目在於.旗鼓。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古人的思想表達中,常有“今……於此”的說法(有時說“……於此”、“……於斯”)。

字面上是說此時此地,其實表示一種假設。

通常是作為比喻來說明某個問題。

例: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黑白之辯矣。

用“於”字組成的介賓片語,除表示“對於”必須放在動詞前面外,其餘有的也偶爾放在動詞之前,但是更多的是放在動詞之後。

中古後,放在動詞前的多了起來。

3、介紹動詞涉及的對象。

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

4、表示比較,略等於現在的“比”,一般用於描述句。

在古代漢語裏,表示比較的介賓短語放在形容詞後面,和現代漢語正好相反。

例:季氏富於.周公。

(比周公還要富有。

)有時不是比較程度,而只是指出異同,也可以使用同樣的結構。

例: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5、引進施動者。

6、“于”字大致等於“於”,但是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不用“於”;如果在被動句或描寫句裏,一般用“於”而不用“于”。

7、“乎”字也可以當作“於”字來用,但是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能代替“於”字,比如被動句通常不用“乎”;“對於”這個意義不用“乎”字。

而在一種特殊情況卻只用“乎”:“惡乎”。

“惡乎”的意思是“於何”,不能說成“惡於”,且一般也不用“於何”。

例:浴乎.沂,風乎.舞雩。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離開仁德,怎麼成就他的名聲呢?)8、“諸”字是“之於”的合音。

例:殺之,寘諸.畚。

(三)以1、《說文》:以,用也。

“以”作為介詞,顯然是動詞虛化。

“以”作為介詞的主要用法有:介引動作的憑藉工具;引進某一結果的原因;引進行為主動者的身份、地位等;表示時間和處所2、引介動作的憑藉工具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這種“以”字可用“用”“拿”等詞去對譯,但不等於說“以”就是動詞,只有當“以”字後沒有別的動詞時,這個“以”字才是動詞。

例: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3、引進某一結果的原因例: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4、引進行為主動者的身份、地位等例:騫以.郎應摹使月氏。

(張騫以郎官的身份出使月氏)5、表示時間和處所例:文以五月五日生。

6、“以”的介賓可以提前,用來強調動作憑藉的對象。

例: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如果您使用武力,楚國把方城作為城池,把漢水當作護城河)“以”的介詞賓語還可以省略。

例: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

請以(之,指代羹)遺之。

7、“以”與“無”構成一個凝固結構(有人稱為複虛詞)“無以”(又作“亡以”),表示“沒有什麼可以拿來”的意思。

例:河曲智叟亡以..應。

(河曲智叟沒有什麼可以拿來回應的了)(四)為(坐)1、“為”作為介詞時讀去聲。

但是在被動句中,引進主動者讀陽平;介引動作所涉及的物件、行為的目的、原因等時讀去聲。

可以用“給”“替”或“因為”去翻譯。

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2、若代詞做了介詞“為”的賓語,這個代詞可以省略。

例:君子不能為(之,省略)謀也。

3、古代漢語中還有一個表示原因的介詞“坐”例: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只因為看了羅敷)(五)之1、王力先生把主謂結構和定中結構中的“之”視為介詞。

但是像“父母之愛子”“臣之壯也”中的“之”,在王力先生的語法體系中是介詞,而在郭錫良先生的語法體系中是連詞,在許嘉璐先生的語法體系中是結構助詞。

2、“之”的主要作用在於把定語介紹給中心詞。

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的”。

例: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3、“之”字還有一個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即使句子在形式上詞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賴上下文就無法獨立存在。

這一用法又分為下面兩種情況:(1)在一個分句的主語謂語間使用“之”字,表示語意未完,讓讀者或聽者等待下文。

例: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