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选择题、简答题
《钱塘湖春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一、选择题: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 不是暮春,而是初春的景象。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C)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解析】C 不是深密,而是浅密。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解析】D 这二句写行经白沙堤所见,是白描,不是详写。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钱塘湖春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钱塘湖春行》含答案
彤彤准备了古代诗歌《钱塘湖春行》和大家一起学习,请你选出理解有误
..的一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孤山寺位于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的孤山上;贾亭即贾公亭,是唐贞元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的亭子。
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交代了作者游踪。
B.颔联和颈联描写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个意象,动静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西湖早春图。
C.全诗描写景物按照从低到高、由近及远的顺序,脉络清晰。
D.尾联“爱”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赏西湖美景的喜悦心情。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根据“云脚”“树”“草”“没马蹄”等可知,全诗描写景物按照从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而非“从低到高、由近及远”。
故选C。
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北面到贾亭西面,春水初平,云彩低垂,与湖面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在争相向阳的树上筑巢,新飞来的燕子在忙着衔泥筑巢。
绚烂的花朵渐渐开放,让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喜欢湖东美景,无法满足,绿杨树下的白沙堤格外迷人。
作者】XXX(772-846),唐代著名诗人,曾担任太子的老师,做官正直,深受好评。
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作品集《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
本诗是他在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主旨】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早春游湖的喜悦之情。
名句赏析】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XXX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之中,最后沿着白沙堤,在XXX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
耳畔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写的是钱塘湖的景象。
第一句点出了钱塘湖的位置和周围的楼阁,用了地名来展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第二句正面描写了湖水的美景: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XXX,空中飘荡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纹连成一片,完美地展现了江南春天湖水的美丽。
颔联写的是仰视禽鸟的景象。
莺在歌,XXX,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代表,黄莺用婉转流畅的歌声向人们传递春天的消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启迪人们开始春季的劳作。
诗中的“几处”勾勒出了XXX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景。
“谁家”的疑问表现了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引发了读者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的是俯视花草的景象。
因为是早春,还没有到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能看到的不是姹紫嫣红,而是XXX,西一簇,用“乱”来形容。
《钱塘湖春行》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钱塘湖春行》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这首诗歌写的是早春的景色。
“百花开到极致,姹紫嫣红的繁盛景象”明显错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抒写了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谁家”极具表现力地写出诗人心理活动。
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C.五、六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百花开到极致、姹紫嫣红的繁盛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淹没。
D.结尾处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对美景依依不舍。
2.选出对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D用“没马蹄”写出了春草的矮小稀疏,体现了早春“早”的特点)A.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体裁上是七言律诗。
整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秀美的春景,也写出了春光给万物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B.整首诗结构严密、安排巧妙,犹如游记一般将诗人游西湖时的所行之处、所观之景、所感之情融于一体,交相辉映,体现出结构上的均衡之美。
C.诗歌颔联侧重细节,描画出了一幅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景。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则描画出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D.诗歌颈联侧重于描写初春的花草。
“乱花”“迷人眼”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鲜艳美丽的姿态。
“没马蹄”则写出了春草茂盛深密、欣欣向荣的特点。
3.对下面白居易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项(C “春草深密、绿色醉人”不符合早春特点。
“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侧面点出骑马踏春的行迹。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5.对全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6.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分)7.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_______”。
(1分)8.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9.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3分) 答: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12.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钱塘湖春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钱塘湖春行》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上面诗歌创设了生意盎然的意境,能让人身临其境地尽享美景。
根据链接材料,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创设意境表达主旨的?【链接材料】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
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
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有机组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答案】有目的地选择莺、燕、花、草等早春事物(物象),将喜悦之情融入其中,用“早”“新”“乱”“浅”修饰物象,形成带背作者情感色彩的意象,并进一步进行有机组合,创设了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意境,从而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喜悦心情的主旨。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依据链接材料中“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
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可知,诗歌中的莺、燕、花、草等早春事物都是意象。
依据“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有机组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可知,意象是用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
据此分析本诗歌中上述意象及其作用即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句意是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
依据句意可知,诗人通过描绘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自然界中事物的活动或情态,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
抒发了作者赞美和喜爱之情。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赏析题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内容】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
一.填空:1.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2.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的感情。
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起,到“”终。
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最后两句中的“”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4.诗的第3句字面上是讽刺(),实质上谴责()。
由此可知这是一首()诗。
二.选择: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 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一、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即公元772年2月28日,卒于唐武宗李会昌六年八月,即公元846年,祖籍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后迁下,即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而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县。
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
葬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香山之琵琶峰。
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钱塘湖春行》原文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解词1、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2、春行:春天散步。
3、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4、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5、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6、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7、暖树:向阳的树。
8、乱花:指纷开放的春花。
9、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10、没:音mò,隐没。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12、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三、朗诵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用高一点的声音)水面/初平/云脚低。
(用低一点的声音)几处/早莺/争暖树,(用高一点的声音)谁家/新燕/啄春泥。
(用低一点的声音)乱花/渐欲/迷人眼,(用高一点的声音)浅草/才能/没马蹄。
(用低一点的声音)最爱/湖东/行不足,(用高一点的声音)绿杨/阴里/白沙堤。
(用低一点的声音)四、赏在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
不过,在历史上,最有名的要数唐、宋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
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做出了让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了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后人又称之“风流太守”。
钱塘湖春行和春兴阅读题
钱塘湖春行和春兴阅读题题目一:《钱塘湖春行》1. 请用四个字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情感。
2. 诗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描绘了春天的景象?3. 请分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句的深层含义。
题目二:《春兴》1. 诗中“春”字出现了几次?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
3.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根据以上题目,结合诗歌内容,给出答案及解析。
《钱塘湖春行》答案及解析1.【答案】用四个字概括,可以是“喜悦”、“赞美”、“热爱”。
【解析】诗歌描绘了早春钱塘湖的明媚风光,诗人的喜悦与热爱之情贯穿始终。
通过描述春日的景色,诗人赞美大自然,抒发了自己的热爱与喜悦。
2.【答案】描绘春天景象的词语或句子有:“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这些词语和句子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如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新燕啄泥、乱花迷人、浅草没蹄等,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3.【答案】“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美好的感慨和留恋。
同时,也隐含着诗人的内心满足与欣慰之情。
【解析】这一句中,“最爱”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湖东行不足”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留恋,“绿杨阴里白沙堤”则是对美景的具体描绘。
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写,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兴》答案及解析1.【答案】诗中“春”字出现了4次。
第一次“春归”,表达了诗人感叹春天归去、光阴易逝的情感;第二次“春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第三次“春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第四次“春风”,则表达了诗人对春风的期盼和想象。
【解析】“春归”、“春在”、“春色”、“春风”在诗中各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第一次表示春天即将过去,引发诗人的感叹;第二次则表示对春天到来的期盼和喜悦;第三次描绘出春天的色彩和美景,表达出诗人的赞美;第四次则是对春风的期盼和想象,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期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钱塘湖春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钱塘湖春行》含答案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首句交代游踪,次句写远眺湖面,见到的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画面。
B.颈联描绘“乱花”“浅草”等植物,生动地展示早春时节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
C.尾联“最爱”一词直抒胸臆,写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
D.全诗语言极富表现力,准确抓住了早春的景物特征,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
12.诗中的“几处”“谁家”改为“处处”“家家”好不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1.B 12.不好。
本诗内容上描绘了早春的特点。
“几处”是说只有几个地方,“谁家”也说明并不是“家家”如此,这样表达既表现早春莺鸟还少、燕子始回的特点,又能够照应“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水面初平”“浅草”等早春景象。
如果改成“处处”“家家”则没有这个效果。
【解析】11.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B.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思是:野花渐开渐盛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展现的是早春花朵渐开渐盛,小草刚刚萌发遮没马蹄的画面;“生动地展示早春时节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分析有误;故选B。
1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不好。
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
“处处”是到处的意思,“几处”是说只有几个地方。
题目是“钱塘湖春行”,内容上描绘了早春的特点。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既符合早春特点,有表现了诗人踏春的欣喜之情。
同样,“家家”各家都有,是暮春以后的景象,“谁家”而不是“家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结合“争暖树”“啄春泥”的语境,“几处”和“谁家”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早春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及赏析份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及赏析(1)份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1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答案一⑴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⑵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1.行“字”为线索(答“春行”也可),“早春美景”2.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1.全诗以为线索,以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诗中的“钱塘湖”是指。
(3分)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3分)答:3.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请概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附加题答案1.(3分) 行春杭州西湖2.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3.(1)最爱湖东行不足;(2)对西湖春天美景的迷恋与赞美。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钱塘湖春行》赏析与练习
《钱塘湖春行》赏析与练习一、逐句理解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译句:孤山寺北贾公亭之西,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重点词语: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初,刚刚。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句解:首联从大处落笔,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的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移步换景);后一句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译句:向阳枝头上黄莺争相栖,不知谁家燕河边啄新泥。
重点词语:暖树: 向阳的树句解:“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诗人所创造出的美好的意境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把春天的美写活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译句:野花开不断光彩耀人眼,青草初长出刚刚过马蹄。
重点词语:乱:多。
欲:想要,要。
迷:使…迷乱才;刚刚。
“没马蹄”:初长青草似毯,刚能淹没马蹄。
句解:“乱花”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没马蹄”诗人以形象的笔墨写出了春草刚刚高过马蹄,使人联想到马踏春草的景象。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句:最爱湖东景,走也走不够,杨树阴影下徜徉于白沙堤。
句解:“最爱”说明诗人在此看到的景象更美,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直抒胸臆)。
至于这里怎样可爱,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全凭读者想象,从而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内容主旨:《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写作特色: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诗中写水、云、莺、燕、花、草,无不如此。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才能”,富于动态,表现了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钱塘湖春行》阅读赏析题及诗歌赏读,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阅读赏析题1.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1分)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阅读答案1.(1分)最爱(爱)2.(2分,描写的景物和表现出的春的特点各1分)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3.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2分)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4.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3分)5.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分)答案:4.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5.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6、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钱塘湖春行》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附答案)
《钱塘湖春行》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3-2019)(48个阅读附答案)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 (2003年哈尔滨市题) 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答案:1.西湖暖树新燕乱花浅草 2.C二、(2004•河南)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
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___ ,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
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
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05年河池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 7—8题(6分)(7)、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钱塘湖春行赏析及答案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4.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2004年河南省中考题)
5.(2021,烟台市)对全诗分析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2.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3.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
曾担任太子的老师,做官正直,深手受好评。
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诗人创作中最多的一个,作品集《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
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了人民的疾苦。
本诗是他为杭州太守时所作。
【主旨】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名句赏析】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zhi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抓住早春特点,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选择题:
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 不是暮春,而是初春的景象。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C)
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解析】C 不是深密,而是浅密。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解析】D 这二句写行经白沙堤所见,是白描,不是详写。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解析】C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5、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解析】C.表述错误,首先,“白沙堤”是一个景点,并不能体现出季节特点;其次,该诗描写的是西湖早春的景象,而不是晚春。
三、赏析简答题:
1、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
答: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2、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答: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3、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准确地描绘出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