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一般检查概论

合集下载

血液标本知识

血液标本知识

3.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氧气和营养成分
(2)协调功能
(3)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4)防御功能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
1. 毛细血管采血法 采血部位: 左手中指或无名指指端内侧为宜,婴幼 儿大趾及足底内外侧缘部采血,严重烧伤的患者选 择皮肤完整处采血。 采血器材:带刃三棱针或一次性使用“专用采血针” 为好 穿刺深度:3mm 采血顺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 定、白细胞计数、血型鉴定。
血细胞组成
2. 血液主要的理化性质
(1)血量 血浆量与血细胞量的总和
成人约4~5升,约占体重的6%~8%
(2)颜色 红色, 血红蛋白
动脉血: 鲜红色。 静脉血: 暗红色。 严重贫血患者的血:红色变浅。 严重CO中毒或氰化物中毒:樱红色 高脂膳食后血浆:呈乳白色 溶血:呈不同程度的红色。
五、血细胞常用的染色方法
(一)瑞氏染色法 1. 瑞氏染粉 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 伊红为钠盐,有色部分为阴离子。美蓝为氯盐,有 色部分为阳离子。美蓝和伊红的水溶液混合后,产 生一种不溶于水的伊红化美蓝(ME)中性沉淀,即 瑞氏染料。
将适量的ME溶解于甲醇中,即成为瑞氏染液。 甲醇的作用: 一方面使ME溶解,并解离为M+和E-。这两种 有色离子可以选择性地与细胞内不同成分结 合而着色。 另一方面因其具有强大的脱水作用,可将细 胞固定为一定形态。当细胞发生凝固时,蛋 白质被沉淀为颗粒状或者网状结构,增加细 胞结构的表面积,提高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增强染色效果。
液体的相对密度、血液比粘度、红细胞沉降 率、红细胞比积等病理变化
3、化学检查
定性和定量检测标本化学成分的病理变化

血液学检查-RBC

血液学检查-RBC

1. 血液标本的种类
全血 血浆
血清
2. 采血部位
毛细血管采血 静脉采血
空腹动采脉血采血
3. 采血时间
特定时间采血
急诊采血 抗凝剂
4. 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及时送检和检测 微生物检验的血标本
骨髓标本的采集处理
血浆是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 ,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其中含有纤维蛋白 原(纤维蛋白原能转换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 ,若向血浆中加入钙离子,血浆会发生再凝固,因此 血浆中不含游离的钙离子。
2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检测
(一)酸化溶血试验(Ham试验):主要确诊试验 (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PNH特异性试验
指眼病镜人蛇红毒细中胞提与取酸的化一后种的蛋血白清质 (PH6红.6细进~直6胞攻.接8发P)激N生一活H破起血R坏置清B,C3中7即,℃补为致环体阳溶境C性血3中。作用,
(RBC对补体C3敏感性高)
血清是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 体,其中已无纤维蛋白原,但含有游离的钙离子,若 向其中再加入钙离子,血清也不会再凝固。
均无血细胞 血浆有凝血因子,无Ca2+ 血清有Ca2+,基本无凝血因子
第 二 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Blood Examination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检查项目:
血液常规检测 网织红细胞检测 红细胞沉降率检测
1 Rous test(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当血红蛋白通过肾滤过时, 部分铁离子系以获含得铁性的血红黄细素胞的膜形缺式陷沉积于上皮 细胞,并随引尿起液的排慢性出血。管内溶血, 尿中含铁血黄素常是睡眠不时稳加定重的,铁蛋白聚合体, 其 下可中 产伴的生发F普作 以e鲁3性 贫+与士血血亚蓝红、铁色蛋出氰白血的尿为化亚和首钾铁全发作氰血症用化细状,铁较胞在沉多减酸少淀症性。。环境 提示慢性血管内溶血,如PNH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血液(ppt)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血液(ppt)
高脂血症:有几种类型。
(4)无机盐:钠、钾、钙、镁;氯、 HCO3-、HPO42-、SO42-;铜、铁、锌、 碘等。
功能:形成晶体渗透压、保持机体血容 量(NaCl);参与酸碱平衡(HCO3- ) ; 维持多种生理生化功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RBC的悬浮稳定性与红 细胞沉降率(血沉): 男性 <3 mm/h;女性<10 mm/h。 结核病、风湿病、贫血等情 况下血沉加速。
染色液含美蓝、 伊红、天青等, 将各种血细胞 一次染出。
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与血液中的 嗜碱性粒细 胞共同来源 于骨髓中的 同种造血祖 细胞。二者 的分泌物相 同,可参与 免疫反应。
肥大细胞
白细胞的功能:
1、吞噬作用:为非特异性,嗜中性及单核 细胞。单核-巨噬系统。
2、特异性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浆细胞-抗体。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致敏T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对某些寄生虫的免疫
一、血液的组成:比重1.050-1.060 1、血浆:含多种有机或无机的化学 物质,占55%。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 板等,占45体积。
血清与血浆
凝血后放置析出的是血清,抗凝血离 心后的是血浆。
二、血浆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化学成分: (1)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
(二)血液粘滞性:血液中 RBC数目、血浆蛋白和血脂 浓度高,则粘滞性大。
(三)血浆渗透压与RBC渗透脆性
与血浆中各种溶质的数目有关,约 7 个 大气压或300 mOsm/L。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主 要是Na+、Cl-)形成,调节细胞内外水 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蛋白质(白蛋 白为主)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维持血容量。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

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医学检验的一个分支,是医学检验的主干课程之一。

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设置在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

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本课程主要由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学教研室安排,课程设置建立在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后。

实验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

如果你是接诊医生,将如何处理?
1.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吗?
实验室检查: 2.患者存在什么问题?
• 血液一般检查:
➢ RBC 2.8×1012/L,Hb 78g/L ➢ HCT 0.27L/L,MCV 73fl,MCH 23pg,MCHC 270g/L ➢ PLT l48×109/L ➢ Ret:2% ➢ WBC 8.0×109/L ➢ Nsg 65%,Nst 5%,L 20%,E 3%,B 1%,M 6%
缺氧:高原居民 慢阻肺 某些紫绀型心脏病
肿瘤:肾癌、肝癌(类癌综合征) 肾脏疾病:
2.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殖性疾病
(二)RBC、Hb减少(贫血)
important
• 贫血定义:
– 外周血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 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性别、地区的正常标准 。
– male: <120g/L
•大小便、脑脊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
•生物化学检查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肌酶谱
•免疫学检查
•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
4.实验诊断学的应用
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如:TBIL=IBIL+DBIL
为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为公共卫生和预防疾病提供资料 为健康普查和健康咨询提供服务
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 脱落细胞
方法
物理 化学 生物
诊断 鉴别诊断 观病情 估计预后
2.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的区别
实验诊断学以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为目的 --临床医生为主;
检验医学以实验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目的 --检验科医生为主。
3. 实验诊断学的内容
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骨髓、血细胞形态

全科医学概论中的血液与免疫系统疾病

全科医学概论中的血液与免疫系统疾病
对于部分溶血性贫血患者 ,脾切除术可显著改善病 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等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 是根治性治疗方法。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程度评估
01
感染
由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患者 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如肺炎、 泌尿道感染等,严重感染可能 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病原因外,还有一些危险因素可能增加患血液系统疾病的风险,如年龄(老 年人和儿童相对更易患某些血液疾病)、性别(如女性更易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疾病)、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以及职业暴露(如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
或有毒化学物质的职业人群)等。
02
免疫系统疾病概述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 异常,导致止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常 见类型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环境、感染、免疫等多种因素。例如, 某些血液疾病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具有遗传倾向;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农 药等也可增加患血液疾病的风险;此外,一些病毒和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血液系统疾病
全科医学概论中的血液与免 疫系统疾病
目录
•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 • 免疫系统疾病概述 • 血液与免疫系统疾病诊断方法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部署
01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
血液组成与功能
血液组成
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包含水、蛋白质、糖类、脂类等成分,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 血小板。
通过心理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调节能力 ,更好地应对疾病和治疗带来的挑战。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

第—章病症学第—节发热1. 发热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临床应用:当细菌感染引起发热时,药物抑制调节中枢冰敷。

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口测:36.3℃-37.2℃,肛测36.5℃-37.7℃,腋测36.0℃-37.0℃2. 发热病因分类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的代谢产物或毒素〔外致热原〕→吞噬细胞〔中性粒、单核〕→内致热原〔IL-1、TNF和干扰素〕→中枢→发热。

〔占50~60%〕2)非感染性发热①无菌性坏死物质汲取理化损害:大手术、大面积烧伤血管栓塞:心、脑、肺;肢体坏死组织细胞破坏:癌症、白血病、溶血等②抗原-抗体反响风湿热、药热、结缔组织病等③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亢、重度脱水④散热↓:广泛皮肤病或慢性心衰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脑外伤、脑出血、中毒、中暑等直接损害中枢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低热、夏季热等3. 发生机制1)致热原性发热〔外源性致热原→白细胞→内源性致热原→体温调节→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发热。

〕①微生物病原体及毒素、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外源性致热原〕。

②→机体内白细胞→白介素Ⅰ、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内源性致热原〕。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中枢介质。

④.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发热。

⑤产热↑:代谢增加〔脑垂体〕;运动N—骨骼肌阵发收缩〔寒战〕散热↓:通过迷走N—皮肤血管收缩,竖毛肌收缩2)非致热原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功能失常:如:脑外伤、脑出血、中毒、中暑等直接损害中枢体温,调定点升高。

②产热增加:癫痫延续状态,甲亢等。

③散热减少:广泛皮肤病,心衰4.临床表现1)发热分度:以口腔温度为准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大于等于41.1℃)2)发热过程及特点:三阶段①体温上升期乏力、不适、肌肉酸痛、畏寒、寒战、皮肤苍白、枯燥无汗1.骤升型:体温上升数小时达顶峰≥39度,伴寒战。

血液学检验重点

血液学检验重点

血液学检验重点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检验血液样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用于诊断、监测和评估疾病的状态。

血液学检验包括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血液学检验的一些重点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分析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常见的一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形态学评估以及相关功能测试。

其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贫血的关键指标。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可以反映炎症、感染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而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的指标。

二、血液生化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是通过测定血浆或血清中的各种生化参数来评估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器官状态。

常见的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和血糖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炎、肾病、心肌损伤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例如,AST和ALT是常用的评估肝功能的指标,血尿素氮和肌酐则是评估肾功能的关键指标。

三、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是评估机体出血和凝血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类型和原因。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而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增高可能与抗凝药物治疗相关。

四、其他血液学检验指标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检测,血液学检验还涉及其他一些指标的评估。

例如,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指标,血沉是评估非特异性炎症和感染的指标,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

这些指标能提供更多关于疾病状态和机体功能的信息,对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血液学检验涵盖了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检测和其他相关指标的评估。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学检验结果仅作为一个辅助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血液科重要实验室指标解析

血液科重要实验室指标解析

血液科重要实验室指标解析实验室检查是血液科常规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分析血液样本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在血液科中,有一些重要的实验室指标,它们能够提供关于患者血液状态和疾病情况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物质,它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组织。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参考范围通常在120~160 g/L之间。

血红蛋白的异常水平可以反映出贫血、出血、血液病等疾病的存在。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所含有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通常在4.0~5.5 × 10^12/L之间。

红细胞计数的增加或减少可以反映出贫血、失血、骨髓增生异常等疾病情况。

3.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所含有的白细胞数目。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通常在4.0~10.0 × 10^9/L之间。

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或降低可以反映出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等情况。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所含有的血小板数目。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通常在100~300 × 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的升高或降低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异常、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等情况。

5. 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是一种血清炎症指标,它的产生主要是在感染或炎症过程中。

正常成年人的C-反应蛋白浓度通常在0~10 mg/L之间。

C-反应蛋白浓度的升高可以反映出感染、炎症、风湿性疾病等疾病情况。

6. 血沉(ESR)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人体内的炎症过程。

正常成年人的血沉速度通常在男性0~15 mm/h,女性0~20 mm/h之间。

血沉速度的增高可以提示炎症、感染、风湿病等疾病的存在。

7.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它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血液学检测指标

血液学检测指标

血液学检测指标人体的血液学检测指标是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到身体的器官功能、营养状况、炎症反应、免疫状态等方面的情况。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血液学检测指标。

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通过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可以了解到人体的贫血程度。

贫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常见的原因有营养不良、失血、慢性疾病等。

2.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主要参与止血过程。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可以了解到人体的凝血功能。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会导致出血倾向,而过高则容易形成血栓。

3.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可以了解到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

白细胞计数过高可能代表机体有感染或炎症反应,而过低则可能是免疫功能低下。

4. 血糖:血糖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指标,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通过检测血糖水平,可以了解到人体的糖代谢情况。

血糖过高可能是糖尿病的表现,而过低则可能是胰岛素过量或胰岛功能异常。

5. 血脂: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物质,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

通过检测血脂水平,可以了解到人体的脂代谢情况。

血脂过高可能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6. 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是指肝脏正常运作的能力。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等,可以了解到肝脏的功能状态。

肝功能异常可能是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表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血液学检测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了解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一些疾病,保持身体的健康。

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测是维护健康的重要一环,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并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

诊断学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

诊断学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

(四)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
3.医学检验学属于医学技术的范畴 ➢ 医学检验学是医学技术的一个独立分支,是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技术学科 ➢ 医学检验学依据疾病进程中病理生理改变,采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免疫学等多种技
术手段,收集体液、细胞、组治提供极其重要的、客观的、精确的实验室依据 4.实验诊断学教学的侧重点应该以实验的临床意义、实验结果分析评价、实验项目的选择、质 量控制和临床应用为主。 5.而检验医学是以检验项目的开发、检验技术的更新、检验设备的原理、性能为重点。
(一)实验诊断的内容
1.临床血液学检查 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细胞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 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止血 凝血功能、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溶血的检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2.临床生物化学检查 对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代谢功能、重要脏器的生化功能、毒物分析 及药物浓度监测等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血气和酸碱 平衡的检验;临床酶学的检验;激素和内分泌功能的检验;药物和毒物浓度检查等。
(三)实验诊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6.个体化诊断是指对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 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 后基因时代在短时间内认识到大量的基因单位,并在积极分析研究过程中产生了个体
化医疗诊断。 ➢ 个体化诊断包括遗传基因、后天突变、疾病基因、代谢特征、药物敏感性等内容。
(三)实验诊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近年来,检验技术不断更新,新的检测方法、检测技术不断涌现,实验诊断向自动化、 智能化、标准化、分子化、个体化、即时化和信息化发展。 4.标准化是检验过程中必需的内容。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制定了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 对临床实验室开展诊断项目的检查全过程均制定了标准化流程,大大提高了临床实验室的 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1.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

2. 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

3. 溶血的检验。

4.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5. 造血功能、免疫系统、肝脏代谢等放置的状况。

6. 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

这些指标能够体现人体是否处于炎症状态,如感染、疾病反应等。

7. 血液凝集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人体止血机制是否合理、血液流变学是否正常。

8. 病毒感染指标,如各种病毒的血清学指标,如HIV、乙肝病毒、C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

9. 肝功能相关检查,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了解人体肝脏的代谢功能,如肝功能是否正常、肝脏是否受损等。

这些检验可以提供关于人体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验乙杜华平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验乙杜华平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验乙杜华平背景介绍实验诊断学是指应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人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等进行检测、分离、分析、鉴定的学科。

在医学领域,实验诊断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实验诊断学中的血液检验是诊断和治疗医学领域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据估计,全球约有70%的医疗决策依赖于血液检验结果。

乙杜华平是一种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用于治疗高胆固醇、高血脂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等病症。

在进行乙杜华平治疗前,医生们通常会给患者进行血液一般检验。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液一般检验的相关内容。

血液一般检验血液一般检验是临床医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之一。

主要目的是了解患者的整体体质,检测血液中各种元素和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并给出一份血液检查报告。

血液一般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查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主要起运输氧气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水平越高,红细胞计数也就越高。

2.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就是我们常说的白血球,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战力。

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对人体的健康指标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主要负责促进血液凝固,并参与各种炎症反应和修复过程。

在检查中,我们可以通过计数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来了解患者的凝血情况。

乙杜华平治疗前的血液一般检验在进行乙杜华平治疗前,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进行血液一般检验。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对其治疗进行更加精确的定向。

在血液一般检验中,乙杜华平治疗前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检测患者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乙杜华平治疗前,医生需要检测患者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以便在治疗时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如果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医生需要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

2. 检查患者肝和肾功能是否正常因为肝脏和肾脏是排泄乙杜华平的重要器官,所以在治疗前需要进行相关功能检查,以评估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临床检验基础_血液学一般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_血液学一般检验

肾脏有实质性损伤的依据 问:tumor?
2、为分析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在疾病过程中,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也 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3、为预防疾病提供资料 如血象和肿瘤细胞学的普查等
三、临床检验的一般方法 1、目视检查 直接观察标本:颜色、透明度、性状,有无 凝块或寄生虫 液体的相对密度、血液比粘度、红细胞沉降 率、红细胞比积等病理变化 定性和定量检测标本化学成分的病理变化 观察有型成分的数量和形态
第一章 血液学一般检 验(1、2)
检验教研室


• 一、临床检验(clin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or science)
又称实验诊断学,就是通过实验室的各种检 查方法,包括感官检查、理学检查、化学检 查、显微镜检查以及自动化仪器检查等,对 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标本 进行检查、分析,以获得病原、病理变化及 脏器功能状态等资料。
草酸钾

可使RBC缩小 可使RBC胀大 RBC形态、体积无变化 适用于测Hct。
草酸铵

草酸钾:草酸铵

5. 肝素
• 肝素能阻止凝血酶形成 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 肝素具有抗凝能力强,不影响血细胞体积, 不引起溶血
• 肝素会引起白细胞聚集,使血涂片染色产 生蓝色背景,不能用于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计数
四、血涂片的制备
• 2. 血浆成分、血浆粘 度及血流动力学等
(4)粘滞性
• 取决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粘度
• 健康成人: 全血粘度为生理盐水粘度的4~5倍 血浆粘度为生理盐水粘度的1.6倍左右
(5)比重和渗透浓度
• 全血比重: 男性约为1.055~1.063 女性约为1.051~1.060; 与红细胞的百分比有关

【实验诊断学】1 实验诊断学概论

【实验诊断学】1 实验诊断学概论
血常规:白细胞14.8×109/L,中性粒细胞分叶核0.76,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0.06,淋巴细胞0.14;
胸水常规:胸水外观为脓性,化验结果为渗出液 胸水培养:肺炎克雷伯菌生长 药敏试验: 示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等敏感。
问:该患为何种诊断? 应怎样进行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
➢ 咳嗽、胸痛、 ➢ 胸闷、气促
性结果的百分数。反映正确鉴别非患者
的能力,该真值阴性愈大愈好。 d
假阳性 真阴性
bd
特特异度异高度的诊=断试验,比 较容×易1漏0诊0(%假阴性) 。
×100T%P=(a) FP(b) FN(c) TN(d)
(3)诊断准确度(accuracy,AC)
是指所有试验个体中,诊断准确结果的百分数,即诊断试验能准确 划分患者和非患病者的百分比。反映诊断试验正确诊断患者与非患者的 能力。
结合以上病例及病例分析过程:
实验诊断( Diagnosis )
Laboratory
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 所得到的信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 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实验室前:合理选择实验项目,检验申请,患者准备,
样本采集,样本传送…
※实验室:用化学、生物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对取自人体的 检验样本如血液、体液等进行检测分析,获得实验数
也有些只能作辅助诊断: 如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对炎症的判断 转氨酶高低对肝损坏的判断
因此 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诊断价值,在项目选择上遵循循 证医学或循
证检验医学的原则和观点。
(二)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
(1)诊断灵敏度(sensitivity, Se) 又称敏感度、敏感性,指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
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即所有病人中真阳性结果

实验诊断习题及答案

实验诊断习题及答案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第一章概论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血液学检验: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3个体化诊断: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4床边检测(POCT):床边检测是指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医学检验。

5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6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问答题:1 实验诊断包括哪几方面?答: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1.实验室前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分析、化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与上级医生的商讨、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

2.临床实验室以诊、防、治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学、生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学的分析。

并提出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性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咨询性服务。

3.实验室后包括系统性的审核、规范格式和解释、授权发布、结果的报告与传递和检验样品的储存。

通过上述过程得到的实验室数据和信息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实验诊断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2试述实验诊断学的内容答:实验诊断学的内容包括如下:1.血液学检验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细胞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检查。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溶血的检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2.体液与排泄物检验对尿、粪和各种体液以及胃液、脑脊液、胆汁等排泄物、分泌液的常规检验。

《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整体设计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院级精品课程课程名称:血液学检验技术学时:108授课对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分:6前导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学检验应用化学》、《化学检测技术》、《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论》,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部分)等后续课程:顶岗实习开设学期:第四学期二、课程定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医学检验综合职业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中心血站、疾病控制中心等单位从事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血液疾病检验技能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直接对应医院细胞室这一特定的临床岗位。

《血液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检验技师根据细胞形态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血液病必备的专业技能,对职业素养起支撑作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操作技艺性,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其分值约占1/5左右,体现了检验技士(师)的职业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流程、检测项目的操作过程和方法,准确辨认血细胞形态;熟悉血液病检验技术常用仪器性能、原理、操作方法和维护保养;掌握常见血液病的形态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职业技能。

因此,本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尤为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以形态学技能为主的专业技能课程。

三、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1)能正确辨认骨髓六大系统各阶段细胞正常形态,会描述所见细胞形态特点,会判断骨髓象检查结果是否正常。

知道骨髓穿刺部位和骨穿成功的指标,骨髓象检查的步骤和内容及注意事项,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2)能进行常见血细胞化学染色和结果判断,并能联系患者病情,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咨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色透明液体。
血浆: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 区别: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主要是纤维蛋
白原。
血清
血浆
全血
(二)血液理化性质
1. 血量
血浆量与血细胞量的总和,成人约4~5L,约占体重的6%~8%,其 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2. 颜色
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
动脉血:鲜红色 静脉血:暗红色 严重贫血者:血液红色变浅 严重CO或氰化物中毒:樱红色 高脂膳食后:血浆呈乳白色 溶血患者:不同程度的红色
造成溶血的原因
▲采血后将血从注射器注入试管,血细胞受外 力而溶血 ▲采血时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尖在静脉中探来
探去,造成血肿而溶血 ▲混匀含添加剂的试管时用力过猛或运输时动 作过大 ▲从已有血肿的静脉采血,血样可能含有已溶 血的细胞;
▲用压脉带时间过长,引起血管内溶血
▲血液和抗凝剂比例失调 ( 血量不足 ) ,由于渗透 压的改变发生溶血 ▲静脉穿刺处用酒精消毒,酒精未干即开始采血 ▲注射器或盛血容器带水或容器污染 ▲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产 生泡沫,发生溶血。
6.优缺点
优点:方便快捷
缺点: 末梢循环受多种因素影响
标本混有组织液
采血量受限 疼痛明显
7、注意:
①穿刺部位消毒酒精干后方可穿刺
②烧伤病人应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
③一人一针
激光采血仪
(三)动脉采血法
1、适用:用于血气分析
2、部位:股动脉等
3、器材:专用采血器
4、注意:采血后立即封闭针头, 避免与空气接触, 及时送检, 最好在30分钟内检测
4. 输液时采血部位的选择 若一侧手臂静脉输液时应从对侧手臂取血,以免 血液被稀释或输入的液体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若二侧手臂同时进行静脉输液,应选择输液穿刺
点的远心端取血,且避免采血部位距输液处太
近。
(二)血液标本的送检
1.唯一标识原则 条形码系统
2.生物安全原则 专用容器运送
3.尽快运送原则 4.接收和拒收标本原则
禁忌于: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功能检查
3.肝素
抗凝原理:抗凝机制复杂
(1)加强抗凝血酶Ⅲ作用,抑制凝血活酶的形成,
(2)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释放反应,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3)灭活氨基酸蛋白酶,抑制凝血酶的形成 适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和临床生化多项检查 禁忌于:凝血功能检查;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检查,因为它可使白细胞聚
30g/L碘酊和75%乙醇
从内向外、顺时针方向
6.穿刺 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沿静脉走向使针头与皮肤呈30。角斜 行快速刺入皮肤,然后以5。角向前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
7.抽血
缓慢抽动,迅速拔出
8.放血与混匀 注意要取下注射针头
普通静脉采血示意图
真空采血法
又称负压采血法,是将有头盖胶塞的采血试管预先抽成不
集并使血涂片染色后产生蓝色背景
4.草酸钠 •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阻止血液凝固 • 对凝血因子Ⅴ保护作用差,不适于凝血检查
5.双草酸盐抗凝剂 草酸钾使红细胞体积缩小,草酸铵是红细胞体积增大,两 者以适当比例混合,恰好不影响红细胞体积和形态,可用于
血细胞比容、CBC、网织红细胞计数等项目检查。
全血比密:主要取决于所含红细胞的百分比和血红蛋白的量 正常男性:1.055~1.063 正常女性:1.051~1.060 血浆比密:1.025~1.030 和血浆中的蛋白浓度有关 血细胞比密:1.090 血浆渗透压:290~310 Osm/(Kg.H2O)
6. 酸碱度 7. 凝固性
正常血液PH值7.35~7.45 是凝血因子激活的结果
染色原理与瑞氏染色法大致相同,染料由伊红和天青组成,
本法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结构显示更为清晰。
(三)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
兼顾两种方法之长,使血细胞的颗粒及胞核均能获得满
意的染色结果。
六、血细胞显微镜计数法
显微镜计数法的质量控制 技术误差 误差 固有误差
计数域误差 仪器误差
(1)技术误差:由于操作不正规或使用器材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影响因素
涂片的厚薄与血滴的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的角度、推片 时的速度及血细胞比容有关 血滴大、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越厚,反之则血膜越薄 血膜分布不均:推片边缘不齐、用力不均和载玻片不清洁 所致
血细胞比容高于正常时,血液粘度较高,保持小的角度可
得到满意结果,反之,应保持大的角度
五、血细胞常用的染色方法
4.瑞氏染液的质量评价
(1)血涂片实际染色评价
(2)吸光度比值(RA) 瑞氏染色的成熟指数以RA=1.3±0.1为宜 新配制的瑞氏染液往往偏碱,染色效果较差,须存放一 定时间,待染液成熟,染液成熟的过程主要是亚甲蓝逐渐转 变为天青B的过程。在密封条件下,贮存时间越久,转化的 天青B越多,染色效果越好。
5.染色效果分析
(1)血膜外观呈淡紫红色 (2)经瑞氏—吉姆萨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红细胞:粉红色圆盘状
白细胞胞质:颗粒清楚,显示出各种细胞特有的色彩 细胞核:染紫红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 中性粒细胞颗粒染成紫红色 嗜碱性粒细胞颗粒染成深紫色
嗜酸性粒细胞颗粒染成桔黄色
淋巴细胞胞质染成淡蓝色
(二)吉姆萨染色法
2.细胞的着色原理 是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内部的一种
过程。 化学的亲和作用+物理的吸附作用
嗜酸性物质:细胞中的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 红色,如:血红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的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物质:细胞中的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亚甲蓝结合染成 蓝色,如淋巴细胞胞质和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中的嗜碱性颗粒
这类误差通过主观努力可以避免或显著减少,属于系统误差。
(2)固有误差:包括计数域误差和仪器误差
计数域误差:由于每次充池后细胞在计数池的分布不可能完全
相同所造成的误差 仪器误差:指器材(计数板、盖片、吸管等)不准确、不精密 等造成的误差,该误差可通过定期校正各种器材来减少。
3. 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悬浮稳定性
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呈均匀混悬状态。 原因(1)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根带负电荷,形成Zeta电位。 (2)正常血浆成分,血浆粘度及血流动力学等的影响。
4. 粘滞性
取决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粘度 全血粘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
血浆粘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 比密和渗透浓度 比密:血液与同体积水重量之比
可稳定Ⅴ因子和Ⅷ因子;
血沉测定(1:4); 因其毒性小,也用于配制血液保存液
2.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
EDTA有钠盐和钾盐,钠盐溶解度低于钾盐,一般用 钾盐 浓度:1.4~1.6mg/mL血 抗凝原理: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 阻止血液凝固 适用于:全血细胞分析(CBC),血小板计数
采血所需耗材
消毒液
棉棒
压脉带 垫巾 套筒式 头皮静脉式
一次性手套
真空采血管
真空采血装置
锐器盒
普通静脉采血操作方法
1.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准备合适数量和规格的试管备用 2.检查注射器 注射器针头斜面对准针筒刻度
3.选择静脉 肘部静脉 4.扎压脉带 采血部位上端 捆扎时间不应超过1min 握拳
5.消毒
化 学 血 型
真空采血
毛细血管采血法
1.适用于:需血微量的检查 2.采血部位:耳垂(检查结果不够恒
定)或手指
左手中指或无名指指端内侧为宜
婴幼儿可选用大趾及足底内外侧缘
3.采血器材 带刃的三棱针或专用采 血针 4.穿刺深度 2~2.5mm
一次性专用采血针
三棱针
微量采血管
一次性微量采血吸管
5.采血顺序 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测定、 白 细胞计数、 血型鉴定等
(三)血液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协调功能 3.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4.防御功能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
1.静脉采血法 普通采血法 真空采血法 2.毛细血管采血法 3.动脉采血法 动脉血主要用于血气分析
静脉采血法
采血部位
多采用位于体表的浅静脉, 肘部静脉——最常用 手背静脉 内踝静脉 股静脉 小儿可采集颈外静脉
三、血液标本的抗凝
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某 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抗凝剂:能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
常用化学抗凝剂
1.枸橼酸钠(柠檬酸钠)
浓度:109mmol/L(32g/L) 抗凝原理: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 可溶性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 适用于:血栓与止血检验(1:9)
采血质量控制
要注意影响标本质量的因素 1、患者情况 ①年龄、性别、种族 ②活动情况及精神状态 ③采血时间及体位 ④服药或吸烟
2、采血
①操作规范
②勿挤压皮肤 ③压脉带使用时间尽量短
压脉带使用时间应少于 1 分钟 建议在针头穿刺进入血管后即可放松压脉带
3.避免溶血 溶血:指红细胞破裂, 使血红蛋白从细胞内 溢出的现象
同的真空度,利用其负压自动定量采集静脉血样。
真空采血装置有头皮静脉式和套筒式两种
优点:定位准确、传送方便、 封闭无菌、标识醒目、 刻度清晰、容易保存
常 用 彩 色 真 空 采 血 管 容 器 的 用 途
凝 血 检 查 血 沉 血 常 规 血 型
化 学 检 查
耐葡 糖萄 量糖
化 学 检 查
化 学 检 查
四、血涂片的制备
一张良好的血涂片,其标准是厚薄适宜、头体尾分
明、细胞分布均匀、边缘整齐、两边留有空隙
1.载玻片的清洁
新购置的载玻片必须用浓度约1mol/L HCL浸泡24h后,再 用清水彻底冲洗,干燥后备用。 使用载玻片时,切勿用手触及表面,以保持玻片清洁、干 燥、中性、无油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