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陷阱
论述类文本十大陷阱

.
2
• 2.因果混乱
• 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 【典例分析】
• 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 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 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 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
• 【选项】
• 社会成员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 更为向往。
•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 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11
.
6
• 6.张冠李戴
• 故意弄错对象
• 【典例分析】
• 原文: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 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 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 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 【选项】
•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 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另一个来源是 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 可能、大概、也许、将来、一定会
.
4
• 4.无中生有
• 找不到依据或者主观臆断
• 【典例分析】
• 原文:生态伦理思想要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 人与自然关系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 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 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 【选项】
• 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
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
要的礼节。
.
5
• 5.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 范围上随意扩大或缩小
• 【典例分析】
• 原文: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都适应了一天24小时 的循环形式,植物当然也不例外。大部分生理过 程都是按一天的生理节奏进行的。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大命题陷阱

[比对分析]
(答案)选项中“生物电池将肩负起环境
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 错,把或然说成了必然。原文说“让蜗牛、蠕虫和昆虫 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仅是一种想法,什么时候 能“用在家用电器上”还是个未知数,而选项却说“为 期不远了”,犯了“混淆时态”的错误。
命题陷阱 4:因果混乱
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 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 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 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也是层层积累的, 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 原则甚至知 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 ,
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 化” 。 [比对分析] (答案)选项中“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
陷阱 剖析
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 因果混乱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①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 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 “因(条件)”。 ②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 有因、因此、由于、 因而”等;②关注改变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 以、就只有”等;③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 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原文信息]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 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也涉及一国内部 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气候变 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 每个 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 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 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 化, 在分配排放空间时, 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 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 同时遏 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论述文常见设题陷阱分析

论述文常见设题陷阱分析【知识点讲解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 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 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 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选项句中关键词,如:(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⑶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解题对策:阅读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 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 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者B,所有;部分等);c 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 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知识点讲解2】【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注意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关键 词。
【例】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傩〃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01 不识命题陷阱【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解决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1.以偏概全(绝对化)。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学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一、解题方法1.句、重要概念等;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分析时要透彻,文所对应的文字进行比照判断。
这是基本的解题方法。
二、设误类型1.张冠李戴把属于甲的特征说成是乙的,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
只有回到原文中寻找原始依据,才可做出判定。
【对应文段】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
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试题】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2.无中生有【对应文段】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试题】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3.偷换概念 【对应文段】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试题】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储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对应文段】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试题】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论述类文本八大陷阱和六大命题制式

论述类文本八大陷阱和六大命题制式八大陷阱1、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2、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
3、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等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等。
4、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
5、混淆时态: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主要是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6、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7、混淆是非:选项将文中应肯定的而否定了,或应否定的而肯定了。
8、曲解文意:选项将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说法进行遗漏,或更改从而背离了原文意思,重曲作者的观点。
六大命题制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造成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等现象。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讲识别命题陷阱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
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
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错误转述
所谓“张冠李戴”就是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 性说成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 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 点、成绩说成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 彼”对象入手分析。
真题小练:
原文 选段
试题 选项 比对 结果
(2017·全国Ⅰ卷第 1 题 B 项对应文段)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 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 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 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 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 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设错方式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有意弄错对象,如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 性、作用或者发展趋势进行调换、改变。在貌似而质不同中迷惑考生。
辨认方法 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 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 主语、宾语是否与原文一致。
夸大功能或效用。
以偏概全
D.宋代各种信用情势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
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
提供了借鉴。
夸大作用
【对应文段】“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
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
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论述类文本设题的那些坑,真的是防不胜防啊!咱们得承认,写题目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得有点门道。
不然,光是个题目就能让你扑街。
这第一大坑,当然是题目不清晰。
你想啊,给人一个模糊不清的题目,谁能读懂呢?就像给人发了一道数学题,结果数字和符号全没了,唉,这不是坑吗?大家一头雾水,最后只好随便写点东西。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真是让人捧心口叹气,完全没法沟通嘛!然后再说说第二个坑,题目太宽泛。
你说,给个题目让你写“谈谈人生”,这不是让人抓瞎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厚厚的小说,随便翻翻都是好几章,谁知道从哪儿切入?就像点了个外卖,结果送来一整桌,完全不知道从哪个菜开始下手。
这样写,十有八九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根本没法深入探讨。
第三个坑,题目太狭窄。
你想写个“讨论猫咪的尾巴”,这也太小众了吧?这就像让你在海边找沙子,明明一片沙滩,你却偏要盯着一颗沙子。
这种题目写出来,不但没意思,读的人也会打瞌睡。
试想一下,猫咪的尾巴又能聊出啥新花样?越狭窄越容易让人觉得无聊,最后写出来的东西简直让人想哭。
第四个坑是太复杂的题目,真是让人挠头。
给个题目像是过山车一样,弯弯绕绕,让你根本看不明白。
这就像让你研究宇宙的起源,还得引入量子物理,咱们普通人哪能搞得明白?要是连题目都读不懂,那怎么写得出来?最后往往是搞得自己晕头转向,结果写的东西全是“我觉得”,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说到这,咱们得提提第五个坑,就是题目缺乏吸引力。
你想,给个“论述春天的到来”,这不就是个老掉牙的题目吗?春天来来去去,谁还没见过?人家一看就没劲,根本不会花时间去读。
要是能加点创意,什么“春天的色彩在我心中绽放”,哎呀,这就让人眼前一亮了。
题目也要会说话,抓住人心才行。
接下来是第六个坑,题目不符合受众的需求。
你说,给个高深的哲学题目去给小学生讲,那简直就是在空中跳舞,谁也听不懂。
适合谁就给谁的题目,不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也不能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高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Ⅰ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论述类文本: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一、常见设误方法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的选项。
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有“删”“添”“调”“改”“漏”“凑”。
经过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改变了原文的二、常见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选项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导致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以次要代主要(或相反)等错误。
【判定技巧】①注意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②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针对部分,是全称还是特称。
【对点练1】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原文】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解题思路】由原文“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的一面,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的一面,因而选项B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对点练2】(2021·新高考卷Ⅱ·T1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原文】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的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
论述类文本十大陷阱课件

以偏概全的常见方式
只引用有利于自己观点 的信息,忽略不利于自 己观点的信息。
选择极端的例子来代表 整体,忽略中间和普通 的例子。
只关注短期效果,忽略 长期影响。
只考虑某一地区或群体 的情况,忽略其他地区 或群体的情况。
如何避免以偏概全
01
02
03
04
全面收集相关事实和数据,并 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因果倒置的常见方式
混淆因果
将两个同时发生的事件混淆为 因果关系,例如“他喝了酒, 然后发生了车祸”,无法确定 是喝酒导致了车祸。
遗漏其他原因
只考虑了一个可能的原因,而 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原因,例如 “他学习很努力,所以成绩很 好”,忽略了天赋、方法等因 素对成绩的影响。
夸大或缩小因果关系
将某个事件的作用夸大或缩小, 例如“这个药能治好癌症”, 忽略了其他治疗方式和患者的 个体差异。
多角度思考
不要只从单一角度看待问 题,应该从多个角度思考 和分析问题,以避免被单 一观点所误导。
05
陷阱五:数据误用
数据误用的定义
• 数据误用是指在使用数据时,由于对数据的理解不足或疏忽,导致数据解读错误或数据使用不当的情况。
数据误用的常见方式
01 引用的数据来源不清晰或未注明出处,导致数据的可 信数度据受来到源质不疑明。
02
03
04
核实信息来源
在引用任何信息之前,一定要 核实其来源是否可靠、权威。
对比不同来源
对比不同来源的信息,确保信 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批判性思维
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轻易接受 作者的观点,要自己思考和判
断。
引用权威资料
尽量引用权威机构、专家学者 的研究成果或观点作为论述依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论述类文本阅读——巧用比对法,速解内容理解题内容理解题重在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全国卷命题看,命题者所设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整合或迁移。
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等9种设误手段。
此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只要准确定位信息并仔细比对,就能快速判定对错。
一、错误选项中常见9大陷阱1.以偏概全[应用体验]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比对分析] 选项以偏概全。
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2.混淆时态[应用体验]原文: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选项:(2012·山东高考T6—A)围棋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
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3.混淆是非[应用体验]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论述类文本阅读七大命题陷阱

设题陷阱:偷__换__概__念__
原文“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 期”中是货币信用迅速发展,不是信用迅速发展。
二、无中生有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七大命题陷阱
一、偷换概念
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暗中将 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 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
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 的现象,尤其注意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 文的是否一致。
[2015·安徽省卷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 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 有些偏狭。
六、因果混乱
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 加因果,三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致,但 选项把原因给换了。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 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 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 倒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 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 特点。
设题陷阱:混__淆__时__态__
把文中的“未然”,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 清洁的角逐”转述为“已然”,即“化解了龌龊 与清洁的冲突”。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 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原文]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 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 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 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 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专题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十种命题陷阱及问题解析课件

【阅读技巧点拨】
• 1.删繁就简。 • 论述类文本的题量不多,文本字数却不少。要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正确答题,阅 读文本时就要删繁就简。论述类文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和事理, 就会引用一些资料,列举一些事例。在一个段落内,除去这些“资料”和“事例”, 段落的大意自然就好理解。考意。这样,文本各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中心意思就更加明确,考生也就可以 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
• 5.紧扣语境。
• 要准确理解文本中词句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 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词句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 用,这些词句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是承前或蒙后 省略了的相关内容。这些词句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 有了新的意义。因此,阅读时要联系全文,仔细理解这类词语,对文本的内容、思 想情感形成整体感知,才能对文本的观点形成准确客观的理解,否则,很可能断章 取义,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以特征开篇,以展望 未来结束。
• B.第2段详细阐述了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区别,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 C.本文在论证中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民间文学的作用和价值。 • D.文章逐层展开对民间文学的作用的论述,强调继承和发展民间文学的必要性。 • 【解析】 文章第2段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进行比较,论述民间文学的独特性, 但并未详细地阐述二者的区别,也未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 2.重点勾画。 • 要有效解决命题选项中的正误问题,考生就要重视在阅读时勾画出文本中的重点 词句。在阐明观点的句子中,总领句、总结句、重复句都是重点句子;在资料、事例 这类叙述性的文字中,重点词主要指人名以及表明作为、成果等的相关词语;在段与 段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连接句,往往暗示了前一段和后一段的中心意思。这些句 子就能反映文本的重要信息,是理解文本意思的关键。同时,这些内容很可能会出 现在题目的选项里面,考生要重点勾画,以便在答题时可以及时找到对应的原文内 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陷阱读论述文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文章类型之一,它会给读者提供很多有价值的知识和见解,但也有一些陷阱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
下面就说说读论述文本阅读的十大陷阱:一是缺乏对背景知识的理解。
有些读者不会去思考论述文的背景知识,忽略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文章分析往往失误,文本认知效果不佳。
二是缺乏细节的注意力。
论文中有很多细节需要提取,缺乏细节理解往往会让读者了解不到全部信息,观点判断不完全准确。
三是缺乏篇章结构的理解。
论文包含了多种文本结构,如开篇、背景介绍、理论证明、论证问题。
如果缺乏篇章结构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会被忽视,阅读效果也会降低。
四是缺乏反思的态度。
很多读者会停止思考,而一定要学会反思,思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细节,去选择性地回顾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五是缺乏再思考的能力。
不只是简单地阅读,需要培养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从中发现以往未有的发现,从而形成新的观点。
六是缺乏专业术语的理解。
由于论述文有很多专业术语,如果不清楚,便可能对文章的内容产生歧义,甚至会影响阅读理解。
七是过度汲取浅层的理解。
许多读者都倾向于汲取浅层的文章内容,但是,有些文章它的内涵深受探索,会隐含很多更深层次的含义,阅读这些文章,应该尽量考虑这些更深层次的含义,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八是没有给文章留下思考空间。
只有有给文章足够的思考空间,对文章思考才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九是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
论文一般会给出很多知识内容,但不能停留在知识所容易产生的花絮,阅读要综合性,有效地掌握文章内容,而不能死记硬背。
十是忽视文章的目的。
每篇论文都有其特定目的,读者应有意识地去思考文章的作者是想传达什么信息给读者,以期待能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容易出现的12个陷阱

要注意分析选项概念之间、语句之间等有无关系,关系如何等。
十一、肯否失当
设误项与原文对比肯否失当。
典型例题:(浙江卷)
8.D.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语段解释了孤独、隔膜产生的原因和表现: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看是孤立和隔膜的,而这种孤立和隔膜是从村与村的关系上表述的。而所谓“三家村”是说我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这些村落有大有小。但“三家村”这样的小村的存在跟孤立、隔膜没有任何关系。
突破秘籍
阅读论述文要注意把握一个段落中出现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对应关系等。
八、错解事例
为了明白说理,论述文往往会使用一些事例解释、说明或论证某个观点,设误项故意曲解事例证明的对象或结论等。
典型例题:(山东卷)
8.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十、拼凑词句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0大设题陷阱

陷阱三
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天津卷第6题B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比对分析:以偏概全,对中国经典范围的认定,不仅包括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还应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等。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安徽卷第3题D项)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比对分析: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属于张冠李戴。
陷阱四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无中生有
原文中并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中高考语文常见的论述文本选择题陷阱

常见的论述文本选择题陷阱
一、混淆是非,指选项表述与题干要求在关系上毫不相干。
干扰选项内容语原文内容相符,但在与题干所探讨问题不相符,在选择时直接排除。
二、以偏概全,指选项表述把原材料对某类部分判断扩大到某类全体,以部分替代全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使考生做出错误选项。
阅读时要留心材料中的关键词例如“凡”“全”“都”“仅仅”“几乎”
三、偷换概念,这种干扰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换成其他内容,达到迷惑考生的目的。
当考生在辨析,应当表述名词与原文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没有漏掉关键词或变换原文中重要词语。
四、前后倒置,指原材料提到内容与选项中内容在时间或范围上不一致。
五、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六、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七、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陷阱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陷阱陷阱一曲解文意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对比选项](2017•全国卷Ⅲ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对应文本]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参考答案】原文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选项曲解文意。
陷阱二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识别方法:读原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
[对比选项](2015•天津卷T6-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对应文本]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
属于张冠李戴。
陷阱三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
设错方式:扩大范围(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
如:以部分代替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
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
识别方法: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常见的有:表数量多少的词(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表范围大小的词(凡、全部、所有等)、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尤其、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表多项并举的词(和、同、以及、另外、还有等)。
[对比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对应文本]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参考答案】原文的表述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而选项却扩大为“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属扩大范围;“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的说法属偷换概念,是“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反映了明代中国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陷阱四偷换概念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造成选项表述的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改变。
设错方式: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如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或者发展趋势进行调换、改变。
在貌似而实质不同中迷惑考生。
识别方法: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标记。
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谓语是否与原文一致。
[对比选项](2017•全国卷ⅢT1-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对应文本]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
【参考答案】根据原文的表述可知,活化乡村记忆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而不是“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
“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的表述也不对,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使乡村记忆成为配套设施,而原文第四段中的“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产业等”,意思是“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作为乡村记忆的配套设施。
属于偷换概念。
陷阱五因果混乱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
设错方式: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条件)”。
识别方法:在阅读文章时,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对比选项](2017•全国卷ⅡT1-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对应文本]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参考答案】“从而”一词强加因果。
从原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可知,青花瓷“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因素。
陷阱六混淆时态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故意把先期说成后期,把已然说成未然,把或然说成必然。
设错方式:“已然”是已经发生的情况,“或然”是可能发生的情况,“未然”是还未出现的情况。
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推论说成是既成事实。
识别方法:关注表示时态的词。
如:似乎、已经、预计、尚未、之前、必将、一定、估计等。
[对比选项](2013•大纲全国卷T5-B)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对应文本]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
【参考答案】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
陷阱七无中生有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设错方式: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原文并无此意,凭空捏造。
识别方法:在做题时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对比选项](2017•全国卷ⅢT2-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对应文本]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参考答案】“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说法错误。
原文“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列举了甄选的一些途径,并没有说明甄选标准。
这里属无中生有。
陷阱八说法绝对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设错方式:选项把原文中的说法绝对化。
识别方法:表全部范围的词“全、都、所有、囊括、共、一概”等,表范围限定的词“只、仅仅、光”等,表肯定的词“必定、必须、一定、就”等,选项中出现这些词要注意对应好原文,如果原文中没有,一般就是说法绝对。
[对比选项](2017•全国卷ⅡT3-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对应文本]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参考答案】原文中说:“一般来说,……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由“一般来说”可见,它还有特殊情况存在,并非绝对。
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
“可见”用词不当,前后句构不成因果关系。
陷阱九答非所问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设错方式:常见的题干问法有:“下列不属于……的原因的一项是”“下列不能说明(没有体现)……的一项是”等。
识别方法:要注意审明题干要求,看清题干问的是什么问题,选项回答的是什么问题。
[对比选项](2014•全国卷ⅠT1-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对应文本]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参考答案】“甲午海战”是历史事件,不是文学艺术。
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答非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