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炎病毒的定义
指以侵犯人类肝细胞 为主,只引起肝炎的病毒
肝炎病毒的类型
病毒 HAV HBV HCV HDV HEV HFV HGV TTV
病毒科 小RNA病毒 嗜肝DNA病毒 黄病毒
—— 杯状病毒
—— 黄病毒 细小病毒
核酸类型 正单链RNA 双链DNA 正单链RNA 负单链RNA 正单链RNA
—— 正单链RNA 负单链DNA
• 微生物学检查
1.检测抗体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抗HEV抗体, 如抗HEV-IgM阳性,可判断为近期感染。
2.检测病毒核酸 目前主要用RT-PCR检测粪便和胆汁中 HEV的RNA。
• 其他肝炎病毒
庚型肝炎病毒 TT型肝炎病毒
传播方式、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方式:输血传播 2、致病机制:不详(多数认为属免疫损伤) 3、免疫性:感染后不能建立免疫保护(动物实验)
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1、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血清 血清学诊断:抗HCV抗体(ELISA) 病毒核酸测定:RT-PCR
2、防治 疫苗:无 治疗:干扰素、中药、对症处理
甲型肝炎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1、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粪便、食物、血液 病毒分离:极少采用、 血清学诊断:IgM——早期诊断 IgG——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核酸测定
2、防治 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治疗:对症处理
hepatitis B virus,HBV)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3、抵抗力
hepatitis Dvirus,HDV
生物学性状
HDV为球形,直径35~37nm,核心含有环状 单股负链RNA和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
致病性与免疫性
HD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以四川 等西南地区多见。传染源主要是患者,传播方 式与HBV基本相同,主要通过输血和使用血制 品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如性交)和母婴 垂直传播。由于HDV是缺陷病毒,而且其衣壳 为HBV的外衣壳蛋白,从而决定了HDV只能感染 HBsAg阳性者。
d:Dane颗粒 t:管形颗粒 v:小球形颗粒
Dane 颗粒
管型颗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球型颗粒
乙型肝炎病毒的三种颗粒
大分子 膜蛋白 中分子 膜蛋白 小分子 膜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
S区
正链
C区
负链
P区
重复序列 X区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模式
培养特性
1、动物接种:黑猩猩 2、细胞培养:肝癌传代
抵抗力
1、100。C 10min、0.5%过氧乙酸灭活 2、耐干燥、紫外线、低温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俗称“小三阳)
-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感染过HBV
-
-
+
-
-
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感染过HBV并已恢复
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治
预防:乙肝疫苗 治疗:治疗型乙肝疫苗
干扰素、中药、对症处理
hepatitis C virus,HCV
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3、抵抗力
传播方式
1、血源性传播 2、垂直传播
致病机制
1、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2、免疫复合物所致的免疫损伤 3、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伤
• 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
1、乙型肝炎传染形成高度地方性的区域与原发性肝癌 流行率高的地区,在地理上有相关性;
2、在地方性与非地方性区域,男性HBsAg慢性携带者 中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是相对恒定的。
3、HBV感染可先于并经常伴随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4、原发性肝癌常发生于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的慢性腩 炎或肝硬化的肝;
5、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取出的组织中存在HBV的特异性 DNA及抗原;
6、有些原发性肝癌细胞系已能在培养中产生HBsAg , 并已证明HBV的DNA已能整合到这些细胞的基因组中
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
传播方式 粪-口 输血 输血 输血 粪-口 粪-口 输血 输血
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
1、粪-口:HAV、HEV、HFV(流行性)
2、输血、垂直:HBV、HCV、HDV、HGV、 TTV
(散发性)
hepatitis Avirus,HAV
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3、抵抗力
形态与结构
1、形态:球形、有包膜、20面体对称 2、结构:核酸——单正链RNA、含9个基因区
衣壳——C蛋白组成 包膜——含E1、E2/NS1基因编码蛋白
培养特性
1、动物接种:黑猩猩、狨猴 2、细胞培养:PK-15(建系细胞)
抵抗力
弱、有机溶剂敏感
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方式 2、致病机制 3、免疫性
感染方式:共同感染(coinfection)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Hepatitis Eviras,HEV
•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HEV为球形,表面有锯齿状刻缺和突 起,直径27~34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7.5Kb, 含有ORF1、ORF2和ORF3 3个开放读码框架,编码病毒结 构和非结构蛋白。
形态与结构
1、形态: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小球型颗粒——无核酸及DNA多聚酶 管型颗粒——同小球型颗粒
2、结构:核酸——双链DNA、长(负)链、短(正)链 S区:编码preS1、preS2、HBsAg C区:编码preC、HBcAg X区:编码HBxAg(调控蛋白) P区:编码DNA多聚酶 衣壳——HBcAg组成(水解后形成HBeAg) 包膜——含大分子、中分子、小分子三种蛋白
2 .培养特性与抵抗力 恒河猴等多种灵长类动物对 HEV敏感,口服或静注HEV可使之感染。
•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于潜伏期末期和 急性期传染性最强。病毒随感染者粪便排出,污染水 源、食物、餐具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HEV经 血液到达肝脏,在肝细胞内增殖,通过病毒对肝细胞 的直接损伤和机体免疫应答所造成的损伤两方面的作 用,引起肝细胞炎症或坏死。
抗原结构
1、HBsAg:共同决定簇—— a 型特异决定簇—— d/y w/r 四种亚型:adr、adw、ayw、ayr
2、 HBcAg:内衣壳 3、 HBeAg:由PreC及C基因编码,整体转录
翻译后成为e抗原 。
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方式 2、致病机制 3、免疫性
传染源
1、乙型肝炎患者 2、无症状HBV携带者
培养特性
1、动物接种:黑猩猩、狨猴、红面猴 2、细胞培养:原代人肝细胞、猴胚肾、人胚肾
抵抗力
1、耐热、60。C 1h不能灭活 2、耐酸、耐氯化物、海水、食品中寸活数月
甲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方式 2、致病机制 3、免疫性
传播方式
致病机制
HAV 咽、唾液腺增殖
肠黏膜淋巴组织增殖
侵犯肝细胞
标本采集:血清 血清学诊断:“两对半”测定 病毒核酸测定
HBsAg
表15-3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HBeAg
抗HBs
抗HBc
抗HBe
结果分析
+
-
-
-
-
感染HBV,结合肝功能判断有无乙肝
+
+
-
-
-
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或无症状携者
+
+
-
+
-
急性或慢性乙肝(俗称“大三阳”,传染
性强)
+
-
-
+
+
指以侵犯人类肝细胞 为主,只引起肝炎的病毒
肝炎病毒的类型
病毒 HAV HBV HCV HDV HEV HFV HGV TTV
病毒科 小RNA病毒 嗜肝DNA病毒 黄病毒
—— 杯状病毒
—— 黄病毒 细小病毒
核酸类型 正单链RNA 双链DNA 正单链RNA 负单链RNA 正单链RNA
—— 正单链RNA 负单链DNA
• 微生物学检查
1.检测抗体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抗HEV抗体, 如抗HEV-IgM阳性,可判断为近期感染。
2.检测病毒核酸 目前主要用RT-PCR检测粪便和胆汁中 HEV的RNA。
• 其他肝炎病毒
庚型肝炎病毒 TT型肝炎病毒
传播方式、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方式:输血传播 2、致病机制:不详(多数认为属免疫损伤) 3、免疫性:感染后不能建立免疫保护(动物实验)
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1、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血清 血清学诊断:抗HCV抗体(ELISA) 病毒核酸测定:RT-PCR
2、防治 疫苗:无 治疗:干扰素、中药、对症处理
甲型肝炎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1、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粪便、食物、血液 病毒分离:极少采用、 血清学诊断:IgM——早期诊断 IgG——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核酸测定
2、防治 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治疗:对症处理
hepatitis B virus,HBV)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3、抵抗力
hepatitis Dvirus,HDV
生物学性状
HDV为球形,直径35~37nm,核心含有环状 单股负链RNA和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
致病性与免疫性
HD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以四川 等西南地区多见。传染源主要是患者,传播方 式与HBV基本相同,主要通过输血和使用血制 品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如性交)和母婴 垂直传播。由于HDV是缺陷病毒,而且其衣壳 为HBV的外衣壳蛋白,从而决定了HDV只能感染 HBsAg阳性者。
d:Dane颗粒 t:管形颗粒 v:小球形颗粒
Dane 颗粒
管型颗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球型颗粒
乙型肝炎病毒的三种颗粒
大分子 膜蛋白 中分子 膜蛋白 小分子 膜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
S区
正链
C区
负链
P区
重复序列 X区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模式
培养特性
1、动物接种:黑猩猩 2、细胞培养:肝癌传代
抵抗力
1、100。C 10min、0.5%过氧乙酸灭活 2、耐干燥、紫外线、低温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俗称“小三阳)
-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感染过HBV
-
-
+
-
-
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感染过HBV并已恢复
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治
预防:乙肝疫苗 治疗:治疗型乙肝疫苗
干扰素、中药、对症处理
hepatitis C virus,HCV
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3、抵抗力
传播方式
1、血源性传播 2、垂直传播
致病机制
1、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2、免疫复合物所致的免疫损伤 3、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伤
• 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
1、乙型肝炎传染形成高度地方性的区域与原发性肝癌 流行率高的地区,在地理上有相关性;
2、在地方性与非地方性区域,男性HBsAg慢性携带者 中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是相对恒定的。
3、HBV感染可先于并经常伴随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4、原发性肝癌常发生于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的慢性腩 炎或肝硬化的肝;
5、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取出的组织中存在HBV的特异性 DNA及抗原;
6、有些原发性肝癌细胞系已能在培养中产生HBsAg , 并已证明HBV的DNA已能整合到这些细胞的基因组中
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
传播方式 粪-口 输血 输血 输血 粪-口 粪-口 输血 输血
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
1、粪-口:HAV、HEV、HFV(流行性)
2、输血、垂直:HBV、HCV、HDV、HGV、 TTV
(散发性)
hepatitis Avirus,HAV
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3、抵抗力
形态与结构
1、形态:球形、有包膜、20面体对称 2、结构:核酸——单正链RNA、含9个基因区
衣壳——C蛋白组成 包膜——含E1、E2/NS1基因编码蛋白
培养特性
1、动物接种:黑猩猩、狨猴 2、细胞培养:PK-15(建系细胞)
抵抗力
弱、有机溶剂敏感
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方式 2、致病机制 3、免疫性
感染方式:共同感染(coinfection)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Hepatitis Eviras,HEV
•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HEV为球形,表面有锯齿状刻缺和突 起,直径27~34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7.5Kb, 含有ORF1、ORF2和ORF3 3个开放读码框架,编码病毒结 构和非结构蛋白。
形态与结构
1、形态: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小球型颗粒——无核酸及DNA多聚酶 管型颗粒——同小球型颗粒
2、结构:核酸——双链DNA、长(负)链、短(正)链 S区:编码preS1、preS2、HBsAg C区:编码preC、HBcAg X区:编码HBxAg(调控蛋白) P区:编码DNA多聚酶 衣壳——HBcAg组成(水解后形成HBeAg) 包膜——含大分子、中分子、小分子三种蛋白
2 .培养特性与抵抗力 恒河猴等多种灵长类动物对 HEV敏感,口服或静注HEV可使之感染。
•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于潜伏期末期和 急性期传染性最强。病毒随感染者粪便排出,污染水 源、食物、餐具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HEV经 血液到达肝脏,在肝细胞内增殖,通过病毒对肝细胞 的直接损伤和机体免疫应答所造成的损伤两方面的作 用,引起肝细胞炎症或坏死。
抗原结构
1、HBsAg:共同决定簇—— a 型特异决定簇—— d/y w/r 四种亚型:adr、adw、ayw、ayr
2、 HBcAg:内衣壳 3、 HBeAg:由PreC及C基因编码,整体转录
翻译后成为e抗原 。
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方式 2、致病机制 3、免疫性
传染源
1、乙型肝炎患者 2、无症状HBV携带者
培养特性
1、动物接种:黑猩猩、狨猴、红面猴 2、细胞培养:原代人肝细胞、猴胚肾、人胚肾
抵抗力
1、耐热、60。C 1h不能灭活 2、耐酸、耐氯化物、海水、食品中寸活数月
甲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方式 2、致病机制 3、免疫性
传播方式
致病机制
HAV 咽、唾液腺增殖
肠黏膜淋巴组织增殖
侵犯肝细胞
标本采集:血清 血清学诊断:“两对半”测定 病毒核酸测定
HBsAg
表15-3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HBeAg
抗HBs
抗HBc
抗HBe
结果分析
+
-
-
-
-
感染HBV,结合肝功能判断有无乙肝
+
+
-
-
-
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或无症状携者
+
+
-
+
-
急性或慢性乙肝(俗称“大三阳”,传染
性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