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分离分析化学论文
课程介绍 - 分离工程
![课程介绍 - 分离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b3d01f791ed9ad51f11df203.png)
《分离工程》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其所属学科“化学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所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为国家重点专业及第一类特色专业。
在课程建设方面,本课程教学团队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使本课程成为我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果丰硕、教学效果最好的专业课之一。
《分离工程》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内容涉及面广、跨度大、知识点多。
教学团队在教学理念上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注重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及时引进最新科研成果,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
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了特色鲜明的《分离工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不断完善。
《分离工程》课程设计内容符合学科要求,教学大纲、教案、讲稿和教学日历均与课程内容相一致,知识结构合理,注意学科交叉。
它是利用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等技术基础知识中有关相平衡热力学、动力学、分子及共聚集状态的微观机理,传热、传质和动量传递理论来对化工生产中常见的复杂物系的分离和提纯技术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其内容包括气液相平衡;多组分精馏;特殊精馏(萃取精馏、共沸精馏);吸收过程;吸附过程;其他分离方法等几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化工分离过程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它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本课程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及相近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深化和扩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化学论文范文(6篇阅读参考)
![分析化学论文范文(6篇阅读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4b07a511a1c7aa00b42acb52.png)
分析化学论文范文(6篇阅读参考)在全球化的趋势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下,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从理念到形态都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学习改革乃至传统大学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关乎国家兴衰的大事。
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界都在努力寻求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的生产具有无限性和快捷性的特点,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积累事实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方法,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以下是6篇分析化学论文,希望带给你启发。
分析化学论文一题目:环境监测中分析化学法的应用探析摘要:当前分析化学法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中,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监测效果。
运用分析化学法监测环境质量, 不论是监测技术还是对环境的适应方面都有很大的优越性, 下文主要就分析化学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并提出几项优化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 分析化学法; 应用;社会生产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破坏了生态的平衡, 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使人们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为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的恶化, 各类环境监测技术出现, 但是现代应用最广泛的环境监测技术为分析化学法, 环境化学法能够较为准确的检测出环境的变化, 并且对于环境的适应度以及抗干扰方面也十分的有优势, 下文我们从分析化学法在环境监测中的检测原理以及实际的应用等方面谈谈化学分析法的相关问题。
1 分析化学法概述分析化学法也可称为环境分析, 属于环境监测中的重要内容, 并且几乎占据着环境监测技术的核心地位。
分析化学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是指通过利用一些先进的化学技术、监测仪器以及理论知识方法, 检测环境中的相关污染物质, 并对污染物质进行分析处理, 分析出具体的数据为环境治理策略提供依据, 使环境治理能够有目标、有成效的进行, 可以说分析化学法对现代的环境保护以及发展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当前我国在环境监测中应用到的分析化学法主要有中子活化法、分光光度法、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法, 这些方法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之后, 都已经日趋成熟, 并且被广泛的应用。
华东理工大学网教分离工程1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华东理工大学网教分离工程1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e96e3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4.png)
分离工程模拟卷1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1. 衡量分离的程度用________________表示,处于相平衡状态的分离程度是________________。
(3分)★标准答案:1. 分离因子;2. 固有分离因子;2. 吸收过程主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的。
(3分)★标准答案:1. 塔顶釜两块板;3. 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标准答案:1. 萃取剂回收段;4. 分离因子表示任一分离过程所达到的________________,其定义为________________。
(3分)★标准答案:1. 分离程度;2. ;5. 化学吸附一般为________吸附。
(3分)★标准答案:1. 单层;6. 吸收中平衡常数小的组分是____吸收组分。
(3分)★标准答案:1. 易;7. 回流比是________设计变量。
(3分)★标准答案:1. 可调;8. 泡点温度计算时若∑Kixi>1,温度应调____。
(3分)★标准答案:1. 小;9. 三对角矩阵法沿塔流率分布假定为________________。
(3分)★标准答案:1. 恒摩尔流;10. 对窄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故可由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各板的温度。
(3分)★标准答案:1. 组成的改变;2. 相平衡方程;二、单选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1. 如果二元物系,A12=0,A21=0,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
(2分)A.正偏差溶液B.负偏差溶液C.理想溶液D.不确定★标准答案:C2. 流量加和法在求得X ji后,由什么方程求V j()。
(2分)A.热量平衡B.相平衡方程C.归一方程★标准答案:C3. 在吸收操作过程中,任一组分的吸收因子Ai与其吸收率Φi在数值上相应是()。
分析化学(第七版)
![分析化学(第七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70690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1.png)
《分析化学(第七版)》在《分析化学(第六版)》的基础上,结合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校内外师生的 使用意见进行了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参加《分析化学(第七版)》修订工作的有:华东理工大学胡坪(第1、11、13章)、王燕(第4、5章)、 张波(第3、7章)、苏克曼(第12章),由王燕统稿;四川大学黄文辉(第2、6、14章)、梁冰(第8、9章)、 朱晓帆(第10章),由梁冰统稿。在该书修订期间,得到华东理工大学与四川大学两校分析化学教研组的教师和 专家的支持,得到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的支持。 。
谢谢观看
分析化学(第七版)
20xx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成书过程
03 教材目录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4 教材特色
《分析化学(第七版)》是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10月29日出版的“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检验工作人 员参考。
2018年10月29日,《分析化学(第七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第七版)》包括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滴定分析、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 滴定法、重量分析法、沉淀滴定法、电位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波谱分析法、分离与富集方法、定量分析的内容 。
教材目录
(阅读顺序从左往右读)
教材特色
《分析化学(第七版)》进一步理顺了化学分析的内容,精炼语言,简化叙述性的表达,加强推理过程,使 内容的条理性更强,重点和难点更明确,便于阅读 。
分析化学论文2300字_分析化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分析化学论文2300字_分析化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008cec9a300a6c30d229f33.png)
分析化学论文2300字_分析化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分析化学论文2300字(一):浅析微波消解技术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论文【摘要】微波技术具有取样时间短、选择性好、回收率高等优势,还可以实现自动控制,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设备研究机制讨论等领域。
微波消解技术是基于微波技术发展演变而来。
通过利用微波消解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样品质量,还能够提高消解速度,减少消解污染的问题。
本文針对微波消解技术的主要机制进行分析,明确微波消解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有效推动分析化学的快速发展,为未来微波技术发展作出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微波消解技术;分析化学;应用策略引言微波主要是指2450Hz频率微波辐射,在液体中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还能够促进液体快速吸收,材料物理,产生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微波的热效应来源于非常快速旋转的热力学函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微波的控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在环境监测领域中,通过运用微波消解技术能够在密闭的空间促进样品的消解效率,有效减少样品的挥发,确保分析化学的整体质量全面增强。
1.微波的加热原理与特点1.1微波加热原理在对物品加热时,最常见的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对流传导辐射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加工,这种加工的方式效率非常低,需要等待时间长,另一种则是利用微波加热,分子以及非极性分子电介质微波电磁场,会形成一个偶极子,随着高频交变磁场的快速振动,分子会重新排列组合,并且克服干燥运动和分子的互相作用,产生出快速摩擦放出热量。
微波加热时冷源加热与传统的加热方式有着本质区别。
1.2微波加热的主要特点微波加热具有时效性、整体性、选择性、高效性、安全性等特点,在微波加热时,如果微波存在辐射,很快就能够使物体快速获得热量。
微波辐射消失加热也会立即停止,使物料的表面瞬间失去热量,这也能够体现出物料加热对时效性的要求。
通过利用微波加热的方式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加热耗时耗力的特点。
利用高能量的微波,能够快速穿透物体表面,同时还可以激发物体内部的电磁能量,快速分解形成水分子。
分析化学(第六版)
![分析化学(第六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5b972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d.png)
教学资源
该教材同步配套有学习指导用书。 该教材还配有教师课件等教学资源。
教材特色
进一步精简化学分析的内容,增加、完善化学分析各章的自学指导、提示性文字。 增加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实例,全书仪器分析的比重有所增加。仪器分析部分适当扩展了液相色谱的内容, 增加分子发光分析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的简介;在分离与富集部分,增加了柱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的内容。 增删部分思考题和习题。
参加该次修订工作的有:华东理工大学朱明华(第十三章)、张济新(第一、四、七章)、苏克曼(第十二 章)、王燕(第五章)、胡坪(第十一章)和张波(第三章),由张济新统稿;四川大学黄文辉(第二、六、八 及十四章)、梁冰(第九章)和朱晓帆(第十章),由黄文辉统稿。天津大学肖新亮教授对修订稿进行了审阅, 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作者简介
张济:华东理工大学教师,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成员。 黄文辉:四川大学教师。
谢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析化学(第六版)》设置了十四章的内容,主要包括: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酸碱滴定法、氧化 还原滴定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波谱分析法简介、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定量分析的一般 步骤。此外,还包括附录十一个附录。
成书过程
《分析化学(第六版)》是根据分析化学的学科发展和教学情况,在第五版(署名: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2011年12月,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第六版)》设置了十四章的内容,主要包括: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酸碱滴定法、氧化 还原滴定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波谱分析法简介、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定量分析的一般 步骤。此外,还包括附录十一个附录。
分离分析化学—絮凝分离法
![分离分析化学—絮凝分离法](https://img.taocdn.com/s3/m/9c5a8b5fcaaedd3382c4d31c.png)
在非均相体系分离的方法(沉降、过滤等)中,由于沉降 法的便利性,一般选用沉降法。为了提高沉降的效率,一般采 用加入絮凝剂,通过絮凝作用加强分离效果。
常见的高分子絮凝剂种类:无机高分子聚合物絮凝剂、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应用
应用:(1)食品工业回收酶和蛋白质[1]; (2)医药业中药的絮凝澄清作用[2]; (3)禽畜养殖业粪便絮凝沉降处理[3]; (4)水处理中含金属离子废水的絮凝分离处理[4] ; ……
絮凝分离法
化学172 陈圣贝
定义与原理
定义:絮凝是指在某些水溶性高分子絮凝剂的存在下,基 于架桥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通过静电引力、范德瓦尔斯力和氢键力的作用, 使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强烈地吸附在胶粒表面,产生了架桥 连接,生成粗大的絮团。[1]
举例
传统的中药药液(要水煎液)精制方法为水提醇沉法,耗 时较长。
利用絮凝技术发展了中药絮凝分离法,与传统的水提醇沉 法相比,在保留药材有效成分的前提下,耗时更短。
絮凝剂对中药浸提液起到一定的澄清作用。 由于中药药材的复杂性,中药的絮凝是复杂的。
摘自参考文献[2]
上表初步说明壳聚糖澄清剂能有效保留中药水煎液中大部 分成分。[2]
[2] 邓修编著. 中药制药工程与技术[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05.
[3] 孔凡克,邵蕾,杨守军,罗星,王伟,鞠鑫鑫,董仁杰.固液分离技术在畜禽 养殖粪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J]猪业科学.2007(04)
[4] 李鹏涛,李鑫.分步沉淀——絮凝法在处理含铜电镀废水中的应用.环境 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M]. 2008
对于原采用水提醇沉工艺精制的中草药提取液以及天然产 物提取液,如甜菊、 人参、银杏、绞股蓝、灵芝等大部分可用 絮凝分离法代替醇沉工艺。[2]
大学分析化学第一册第一章绪论[1]
![大学分析化学第一册第一章绪论[1]](https://img.taocdn.com/s3/m/4a7204d716fc700aba68fc1b.png)
作业每周二交,随机抽查,批改1/3。
学习方法:
预习、听讲、复习总结(查阅资料和文献)、 做作业;课外讨论学习。
1.学会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2. 以教材为主线,课堂讲课内容为重点,阅读相关 的资料和文献,扩大知识面。
3.实验是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验基础技能 训练。
2021/3/7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1.由分析对象来看
无机物分析
有机 物分析
2.由分析对象的数量级来看
常量
微量
痕量
生物活性物质
分子水平
3.由分析自动化程度来看
手工操作 仪器 自动
全自动
智能化仪器
No Image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取样与制样 分析试样必须具有代表性
试样的干燥 试样分解
一定温度下干燥试样,除去湿存水 用溶解或熔融法制备试液
社,2005. (3)分析化学(第4版、第5版 ),武汉大学等
, 高 教 出 版 社 , 2000 、
2006 (4)分析化学(第5版)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主
编 高教出版社出版,
(5)21 2021/3/7 世纪的分析化学,汪尔康主编,科学3出
成绩评定:
期末考占70%,平时30%(作业、课堂作业、 学习态度等)。
13
三、分析化学的特点
1.分析化学中突出“量”的概 念
2.分析试样是一个获取信息、 降低3.系实统验的性不强确定性的过程
4.综合性强 分析化学工作者应具有很强的 责任心,高尚的职业道德。
2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 、按分析任务分类 二、 按分析对象分类 三、 按分析原理和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华东理工-华理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华东理工-华理](https://img.taocdn.com/s3/m/ecc12a6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2.png)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华东理工-华理引言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化工原理的理解。
本文是一个化工原理实验的实验报告,实验地点为华东理工大学华理实验室。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混合溶液进行分离和纯化,学会化工实验中基本的分离技术,并掌握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化工实验中常用的分离技术包括蒸馏、结晶、萃取、吸附等。
本次实验主要采用蒸馏法和结晶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蒸馏法蒸馏法是根据液体不同的沸点来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实验中,将混合溶液加热,在不同的沸点处收集蒸馏液,通过冷凝转化为液体。
较低沸点的组分首先蒸发,较高沸点的组分后蒸发,从而实现对混合溶液的分离。
结晶法结晶法是通过溶解度的差异使混合的溶质分离。
实验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在溶液中添加稳定剂,使其溶解度降低,然后通过冷却或加热使其结晶沉淀。
通过过滤和洗涤,可以分离出纯净的溶质。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2.将混合溶液加入蒸馏仪中,并搭建好蒸馏装置。
3.开始加热混合溶液,收集蒸馏液。
4.观察收集到的蒸馏液的性质并记录。
5.将蒸馏液通过冷凝管冷却并转化为液体,收集在容器中。
6.开始结晶实验,将蒸馏液加热至适当温度。
7.添加稳定剂,使溶液开始结晶。
8.冷却溶液,观察结晶沉淀的过程。
9.过滤结晶沉淀,将纯净的溶质收集。
实验结果经过蒸馏和结晶两次分离和纯化实验,成功得到了纯净的溶质。
通过观察和检测,确认了溶质的纯度和物理性质符合实验预期。
分析与讨论本次实验中采用了蒸馏和结晶两种常见的分离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分离原理,并学习到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化工原理实验的理解。
结论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加深对化工原理的理解。
本次实验通过蒸馏法和结晶法的操作,成功实现了对混合溶液的分离和纯化。
从实验结果来看,得到的纯净溶质符合实验预期,说明实验操作和分离技术的正确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化学》第六版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分析化学》第六版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4154a4dd88d0d233d46adf.png)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思考题答案1 正确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的概念。
答:准确度表示测定结果和真实值的接近程度,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表示测定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用偏差表示。
误差表示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偏差表示测定结果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用来衡量分析结果的精密度,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准确度就高,精密度差,则测定结果不可靠。
即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好,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好。
2 下列情况分别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1)砝码被腐蚀;答:系统误差。
校正或更换准确砝码。
(2)天平两臂不等长;答:系统误差。
校正天平。
(3)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答:系统误差。
进行校正或换用配套仪器。
(4)重量分析中杂质被共沉淀;答:系统误差。
分离杂质;进行对照实验。
(5)天平称量时最后一位读数估计不准;答:随机误差。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求平均值。
(6)以含量为99%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碱溶液;答:系统误差。
做空白实验或提纯或换用分析试剂。
3 用标准偏差和算术平均偏差表示结果,哪一个更合理?答:标准偏差。
因为标准偏差将单次测定的偏差平方后,能将较大的偏差显著地表现出来。
4 如何减少偶然误差?如何减少系统误差?答:增加平行测定次数,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减少偶然误差。
通过对照实验、空白实验、校正仪器、提纯试剂等方法可消除系统误差。
5 某铁矿石中含铁39.16%,若甲分析结果为39.12%,39.15%,39.18%,乙分析得39.19%,39.24%,39.28%。
试比较甲、乙两人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答:通过误差和标准偏差计算可得出甲的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的结论。
x1= (39.12+39.15+39.18)÷3 =39.15(%) x2 = (39.19+39.24+39.28) ÷3 = 39.24(%)E1=39.15-39.16 =-0.01(%) E2=39.24-39.16 = 0.08(%)6 甲、乙两人同时分析同一矿物中的含硫量。
色谱法 分离分析技术论文
![色谱法 分离分析技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9cfb0702020740be1e9bc0.png)
色谱分离技术及其应用摘要:色谱法(chromatography)是用于分离多组分有机混合物的一种高效分离技术,色谱分析技术已成为药物分析学科领域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海洋真菌及其代谢产物中的某种化学成分是天然药物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来源。
由于某些有效的成分往往含量较低,并与许多其他化学成分并存,其提取分离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工作。
色谱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各类有机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与鉴工作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色谱法(chromatography)是用于分离多组分有机混合物的一种高效分离技术,色谱分析技术已成为药物分析学科领域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字:色谱法;分离鉴定;药物提取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Abstract:Chromatography is a highly efficient separ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used to isolate multi-component organic mixture. Chromatography technolog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fundamental research tools and methods in drug analysis area. It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marine fungu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ome natural medicine and natural food additives. Because of the low contents of some active ingredients and co-existence with many other chemical elements, their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 is a tedious and difficult task.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 is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various organic chemical components.Keywords:Chromatography;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drug extraction1.色谱法概况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色层法、层析法,是用于分离多组分有机混合物的一种高效分离技术。
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第六版课后答案之欧阳科创编
![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第六版课后答案之欧阳科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5840f8861ed9ad51f11df252.png)
分析化学习题答案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分析化学教研室目录2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思考题 (1)习题 (3)3滴定分析思考题 (7)习题 (9)4酸碱滴定法思考题4—1 (14)习题4—1 (17)思考题4—2 (25)习题4—2 (28)思考题4—3 (31)习题4—3 (37)5配位滴定法思考题 (47)习题 (51)6氧化还原滴定法思考题 (56)习题 (61)7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法思考题 (76)习题 (80)8 电位分析法思考题 (87)习题 (91)9 吸光光度法思考题 (98)习题 (101)11气相色谱分析法(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思考题 (109)习题 (123)13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思考题 (129)习题 (134)14 分析的一般步骤思考题 (137)样卷1 (139)样卷1答案 (145)样卷2 (148)样卷2答案 (154)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思考题1.正确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的概念。
答:准确度是测定平均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常用误差大小来表示,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
精密度是指在确定条件下,将测试方法实施多次,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精密度的大小常用偏差来表示。
误差是指测定值与真值之差,其大小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
偏差是指个别测定结果与几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其大小可用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表示,也可以用标准偏差表示。
2.下列情况分别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1)砝码被腐蚀;(2)天平两臂不等长;(3)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4)重量分析中杂质被共沉淀;(5)天平称量时最后一位读数估计不准;(6)以含量为99%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碱溶液。
答:(1)引起系统误差,校正砝码;(2)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3)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4)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5)引起偶然误差;(6)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或提纯试剂。
分析化学设计实验
![分析化学设计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d3375502e87101f69e31957d.png)
实验题目:胃舒平药片中铝和镁含量的测定引言:胃舒平,即复方氢氧化铝,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三硅酸镁、颠茄流浸膏。
它具有中和胃酸,减少胃液分泌和解痉止疼的作用,主要用于胃酸过多、胃溃疡及胃痛等。
且为了能使药片成型,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糊精。
摘要:目前,在测定胃舒平药片中的铝含量主要采用返滴定法和置换法。
即将药片用酸溶解,分离出去不溶于水的物质,配成混合溶液,然后分成均匀相同的两份,平行进行滴定。
第一份先用返滴定法或者是置换法测出铝的含量;而第二份试样采用除去或者掩蔽铝离子的方法,之后再使用合适的指示剂来单独滴定混合液中的镁离子。
此外,我们也设想了另外的一种方法:(1)试样用HCl溶解后,在PH=10时,先用EDTA将铝离子和镁离子络合,测两者的总含量,用EBT 指示剂来指示终点,EBT与Al或Mg生成红色络合物,当用EDTA滴定到终点时,游离出指示剂,溶液呈蓝色。
记录好滴定所用EDTA的总体积。
(2)另取一份溶液,加入三乙醇胺掩蔽Al,再用控制PH=10时,以EBT 为指示剂,用EDTA溶液来单独滴定镁离子,记录所消耗的EDTA体积即可得出镁的量。
这样就可以通过差减法得出滴定铝离子所需EDTA溶液的体积,进而最终分别计算出铝和镁在胃舒平药片中的含量。
而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调节好混合溶液的PH值,这在实验原理与方案选择中会详细说明。
实验方案选择:经过我们两人的一番探讨和分析:我们设想的方案是很难实现的,即不可行。
理由如下:要滴定铝离子和镁离子的总量必须控制在一个合适的PH范围内,而该PH 范围的要求是:在该酸度下,铝离子和镁离子都不会沉淀出来,同时,铝离子和镁离子都能被EDTA完全络合。
而事实上,当PH较小时,虽然溶液中的铝离子和镁离子都不会沉淀,但与EDTA络合的只有铝离子;当PH较大时,如PH=8~10,镁离子能够被EDTA滴定,然而该条件下Al3+被沉淀;若PH=12~13时,氢氧化铝会溶解,而镁离子则被沉淀了。
华东理工大学(五版)分析化学习题解答
![华东理工大学(五版)分析化学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f8dc4e3c6f1aff00bfd51eb0.png)
华东理工大学(五版)分析化学习题解答第四章酸碱滴定法4.1 下列各种弱酸的p K a已在括号内注明,求它们的共轭碱的pK b;(1)HCN(9.21);(2)HCOOH(3.74);(3)苯酚(9.95);(4)苯甲酸(4.21)。
解:(1) HCN p K b=14-9.25=4.79(2) HCOOH p K b=14-3.74=10.26(3) 苯酚pK b=14-9.95=4.05(4) 苯甲酸pK b=14-4.21=9.794.2. 已知H3PO4的p K a=2.12,p K a=7.20,p K a=12.36。
求其共轭碱PO43-的pK b1,HPO42-的pK b2.和H2PO4-的p K b3。
解:PO43-pK b=14-12.36=1.64HPO42- pK b=2.14-7.20=6.80H2PO4- pK b=14-2.12=11.884.3 已知琥珀酸(CH2COOH)2(以H2A表示)的p K al=4.19,p K b1=5.57。
试计算在pH4.88和5.0时H2A、HA-和A2-的分布系数δ2、δ1和δ0。
若该酸的总浓度为0.01mol·L-1,求pH=4.88时的三种形式的平衡浓度。
解:pH=4.88 〔H+〕=1.32×10-5pH=4.88 c(H2A)=0.01mol·L-1c(H2A)=0.145×0.01=1.45×10-3mol·Lc(HA-)=0.710×0.01=7.10×10-3mol·Lc(A2-)=0.145×0.01=1.45×10-3mol·L-14.4 分别计算H2CO3(p K a1=6.38,pK a2=10.25)在pH=7.10,8.32及9.50时,H2CO3,HCO3-和CO32-的分布系数δ2` δ1和δ0。
华东理工大学仪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
![华东理工大学仪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https://img.taocdn.com/s3/m/a18e463b65ce050877321386.png)
1.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1)分离机理
? 正相键合相色谱法 :固定相的极性 大于流动相的极
性,适用于分离油溶性或水溶性的极性或强极性化
合物。
分配机理:分配系数
[ [ K p ?
SiO2 ? R ? NH 2 ?x] x ?M ]
x为溶质,M为溶剂
? 反相键合相色谱法 :固定相的极性 小于流动相的极 性,适于分离非极性、极性和离子性化合物。 应用 最广泛
? 梯度洗提流程
溶剂A
溶剂B
电磁阀A
电磁阀B
溶剂A
溶剂B
高压泵A
高压泵B
混合室
混合室
泵
低压溶剂梯度方框图
高压溶剂梯度方框图
应用举例
3. 进样系统
六通进样阀结构示意图
4. 分离系统——色谱柱
包括柱管与固定相两部分 一般色谱柱长 5~30cm,内径为4~5mm 凝胶色谱柱内径 3~12mm 微柱内径 1-2mm ,长1-5cm 制备往内径较大,可达 25mm 以上
反相键合相色谱法的 疏溶剂 机理:
溶质进入极性流动相后,排挤 部分溶质分子,其疏水基团由 于流动相的斥力推动而直接与 非极性固定相上的烷基缔合, 构成单分子吸附层,这种作用 时可逆的。当流动相极性减小 时,这种疏溶剂斥力下降。
(2)固定相
疏水基团 如不同链长的烷烃(C8和C18)和苯基等 极性基团 如氨丙基,氰乙基、醚和醇等。
丹参的HPLC指纹图谱
二、高效液相色谱理论基础
1. 高效液相色谱中的速率方程
? H=A+B/u+Cu ? A=2λdp ? B→0 ? C=?
迁移的流动相的传质阻力
滞留的流动相的传质阻力
高效液相色谱中的速率方程
分析化学第六版四川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课后答案 - 副本
![分析化学第六版四川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课后答案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f8454f0552ea551810a68763.png)
l 《分析化学》部分课后习题教材:《分析化学》(华东理工、四川大学编著)P27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思考题2.下列情况分别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1)砝码被腐蚀; (2)天平两臂不等长; (3)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 (4)重量分析中杂质被共沉淀; (5)天平称量时最后一位读数估计不准;(6)以含量为99%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碱溶液;答: (1)仪器误差;换另一套砝码或校正砝码(2)仪器误差;校正仪器或更换另一台等臂天平(3)仪器误差;换配套的容量瓶和吸管(4)方法误差;改进方法;除杂质再分析;提纯试剂(5)随机误差;(6)试剂误差;提纯试剂或采用纯度大于99.9%的基准物5.某铁矿石中含铁39.16%,若甲分析结果为39.12%,39.15%和39.18%,乙分析得39.19%,39.24%,39.28%, 试比较甲乙两人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解:%15.39)%318.3915.3912.39=++=(甲x%04.0%100*%16.39%16.39%15.39-=-=甲Er同理可知:%24.39=乙x ; %20.0=乙Er ; %05.0=乙s由以上数据可知甲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乙的要高。
3.某矿石中钨的质量分数(%)测定结果为:20.39,20.41,20.43.计算标准偏差s 及置信度为95%时的置信区间.解:%41.20=x%02.0%13)41.2043.20()41.2041.20()41.2039.20(222=--+-+-=s 查表知:置信度为95%,n=3时,t=4.303,因此:μ=(%05.0%41.20)3%02.0303.4%41.20±=⨯±5. 用Q 检验法,判断下列数据中,有无舍去?置信度选为90%. (2)6.400, 6.416, 6.222, 6.408 解:排列:6.222<6.400<6.408<6.416 可疑值为:6.222 92.0222.6416.6222.6400.6=--=计算Q查表n=4, Q 0.90= 0.76 因Q 计算>Q 0.90故6.222应舍去6. 测定试样中P 2O 5质量分数(%),数据如下: 8.44,8.32,8.45,8.52,8..69,8.38用Grubbs 法及Q 检验法对可疑数据决定取舍,求平均值、平均偏差d 、标准偏差s 和置信度选90%及99%的平均值的置信范围。
“填料塔分离效率的测定”实验教学新探索
![“填料塔分离效率的测定”实验教学新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c52ea0a59ec3d5bbfd0a748b.png)
化学 工程 与工 艺专业 实 验是 培养 学生 动手 能 力 、分 析 问题 能力 和创新 思维 的一 个平 台。“填 料 塔分 离 效率 的测 定 ”实 验 是 其 中具 有 历 史 传 统 的 实验 之 一 ,承 载 着 培 养 学生 的荣 耀 。随着 时 代 的 变迁 ,传 统与 现代 实验 产生 碰撞 ,适者 生存 。传 统
并计 算填料塔 的等板高度 HETPc 。
系统 实验 ,两组 同学 可 以相互 观 察 实 验 现 象 。 同
“填料塔 分 离 效 率 的测 定 ”实 验从 开 设 以来 , 套实验 设备 前后 两 组 学 生 做 不 同 系统 下 的 实 验 ,
在 本科 教学 过程 中不 断完 善 。为 了适应新 时 代 的 实验数 据 相互 交 换 。另 外 ,新 方 案 中少 了配 料 环
[作 者 简 介 ]孙 志 仁 (1964一),男 ,副 教 授 ;徐 菊美 (1978一),女 ,高级 实验 师 ,硕 士 ;斯 泽 浩 (1995一),男 ,本 科 生 。 *基 金 项 目:华 东 理 工 大 学 2017本 科 教 育 教 学 改革 项 目“基 于 OBE理 念 的 工 程 专 业 实 验 教 学 改 革 与 实 践”。
新 要求 ,我们 又 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进行 了新 的探 索 。 节 ,我 们采 用正 、负 系统加 水量 方案设 计形 式加 以
一 、 完 善 实 验 方 案
弥补 ,同 时考查 学生 的设计 能力 。
1.原实验 方 案如 图 1所 示 。
正系统 观 察 、 记 录
B、
正系统 l
Determ ination of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Packed Colum n: A New Exploration of Experim ental Teach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和层析法的简介柴先志10100437(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1424)摘要:亲和层析具有高选择性、高活性回收率和高纯度等特点,已成为纯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最有效的技术之一。
本文综述了亲和层析的类型、实验研究以及亲和层析技术的进展和应用。
关键字:亲和层析种类实验研究应用进展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affinitychromatographyChain Xianzhi 10100437(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1424) Abstract: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is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techniques in biological macromolecular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pecificity, high recovery efficiency, high purity and single-step operation. The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the types and the experiment researche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review.Key: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Types; Experiment researches;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亲和层析是利用分子与其配体间特殊的、可逆性的亲和结合作用而进行分离的—种层析技术。
可以选用生物化学、免疫化学或其他结构上吻合等亲和作用而设计的各种层析分离方法。
如用寡脱氧胸苷酸一纤维素分离纯化信使核糖核酸;用DNA一纤维素分离依赖DNA的DNA聚合酶;用琼脂糖一抗体制剂分离抗原;用金属螯合柱分离带有成串组氨酸标签的重组蛋白质等。
亲和层析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利用它从粗提液中经过一次简单的处理便可得到所需的高纯度的活性物质。
该技术不但能用来分离一些在生物材料中含量极微的物质,而且可以分离那些性质十分相似的生化物质。
利用亲和层析技术已成功地分离了单克隆抗体、人生长因子、细胞分裂素激素、血液凝固因子、纤维蛋白溶酶、促红细胞生长素等产品因此可以说亲和层析技术是目前分离纯化药物蛋白等生物大分子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亲和层析的种类亲和层析柱中被固定的配体是决定亲和层析成功的关键因素。
根据配体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体系不同,可以把亲和层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生物亲和层析生物亲和层析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特异性相互作用物质对的亲和层析。
通常具有高的选择性。
典型的物质对有酶-底物、酶-抑制剂、激素-受体等。
1.2免疫亲和层析利用抗原抗体中的一方为配体,亲和吸附另一方的分离系统,称免疫亲和层析。
免疫亲和层析应用相当广泛,许多典型的亲和层析纯化蛋白质的过程已经使用了单克隆抗体作为亲和配体,目前,利用抗体-抗原模式,有可能得到每一种目标蛋白的单抗,然后以单抗为配基,通过亲和层析技术分离纯化目标蛋白质。
此种方法的纯化倍数活性回收率非常高。
蛋白A和蛋白C作为抗体结合蛋白已被应用于免疫亲和层析技术。
1.3固定化染料为层析剂进行亲和层析的方法活性染料是—类合成化合物。
由于其中有—些与生物大分子物质能够产生可逆的、转移性结合,因此它们在生物亲和层析技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活性染料与生物大分子物质的亲和关系是一个偶然发现。
在凝胶过滤法中要用到一种高分子量的可见标记物——蓝色葡聚糖,以量度柱中空隙的体积。
过滤分离中,发现这种蓝色标记物的存在会使凝胶过滤的预期结果出现异常。
分析后发现,丙酮酸激酶完全为蓝色葡聚糖所吸附。
因此发现了利用合成活性染料作配基用于亲和色层分离的方法。
2.亲和层析的实验研究2.1 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法分离蛋白的实验研究以单组分蛋白质牛血清白蛋白(BSA)和血红蛋白为研究对象,考查pH 值、铵离子浓度及阴离子等不同洗脱条件对出峰时间的影响。
对不同的金属螯合柱的性能和不同单组分蛋白质的洗脱性能进行研究,比较不同金属离子与蛋白质亲和力的区别,为实际生物产品的分离奠定基础。
在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柱上以BSA 为对象进行了各种洗脱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pH 值降低,或者铵离子浓度的升高都有利于蛋白质的洗脱,此结论与蛋白质在金属离子螯合层析中吸附及解吸的机理相仿。
在洗脱过程中不同铵盐的作用效果不同,弱电解质体系有利于氨分子的形成。
当pH 值与NH共同作用时,氨分子浓度对洗脱的影响强于氢离子浓度。
4用锌柱与铜柱对BSA 的洗脱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铜离子与蛋白质结合的稳定性要大于锌离子与蛋白质结合的稳定性。
并用价键理论解释这一实验现象。
在IDA2Zn 柱上对不同蛋白质洗脱效果进行的对比研究表明,血红蛋白在锌柱上保留性要大于牛血清白蛋白。
这表明不同性质的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的亲合力是不同的,这种区别取决于蛋白质表面吸附基团的数量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今后实际体系的分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 乙型肝炎病毒PreS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亲和层析纯化的实验研究利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为模板体外扩增BVPreS基因后进行基因克隆。
目的基因经测序正确后克隆入融合表达载体pRSET-C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DE3) 。
目的基因经IPTG诱导由T7启动子调控表达了氨基端带6个连续组氨酸残基的BV-PreS蛋白在变性条件下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
结果可成功地扩增到preS 区全长基因得到融合6个His的BV-PreS蛋白纯度大于90%。
以此构建了乙型肝炎病毒前S区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获得了稳定表达的工程菌,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中亲和层析的操作是:从重组菌中制备的包涵体经洗涤后,用8 mol- L-1 尿素变性,上到Ni- NTA 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柱上。
由于pRSET-C 质粒多克隆酶切位点上游插入编码6个连续组氨酸残基的序列( 6x~is tag) ,在重组质粒进行诱导表达时,6x~is tag 与外源插入片段共同表达,因而融合蛋白带有6x~is tag ,后者可与金属镍发生螯合,从而使目的蛋白在流经柱床时被特异性吸附。
再利用咪唑置换,洗脱下特异结合的蛋白。
15%的SDS-PAGE(Fig 5)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经薄层扫描分析融合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
2.3 凝集素亲和层析分析血清GGT寡糖链结构的实验研究以唾液酸酶水解GGT糖链末端的唾液酸,再用DSA和ConA亲和层析柱对各种肝病患者血清GGT进行洗脱,结合两种凝集素结合糖链的特性,分析其糖链结构。
结果得到,血清经唾液酸酶水解,再用两种凝集素亲和层析后,发现肝病患者GGT糖链结构均有所变化。
N糖链天线数:肝癌>良性肝病>正常人,糖链末端唾液酸量:肝癌>良性肝病>正常人。
肝癌病人出现和DSA强结合组分,该组分不被ConA结合。
结论是肝癌病人血清GGT可出现和DSA强结合的三天线或四天线N糖链,可利用这一特点建立检测肝癌特异性GGT的凝集素亲和小柱层析法。
2.4 以硅胶为载体的交联壳聚糖作为亲和层析填料基质的实验研究采用硅胶为载体的交联壳聚糖(CTS-SiO2)作为亲和层析填料基质,对其卵清蛋白的偶联能力,以及亲和纯化小鼠抗卵清蛋白抗体效果等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卵清蛋白能方便地用戊二醛偶联于CTS-SiO2基质,该新型亲和层析填料稳定性高,选择性好,非特异性吸附小,每克交联壳聚糖上可偶联卵清蛋白54.25mg,用该填料可有效地亲和吸附小鼠抗卵清蛋白抗体,并可用碱性缓冲液将该抗体洗脱,初步显示出较好的分离纯化效果。
与单纯壳聚糖作亲和层析填料相比,其壳聚糖用量少,成本大大降低。
另外由于交联壳聚糖包在硅胶表面,有可能使该填料有较高的耐压性。
2.5 茶叶-葡萄糖苷酶亲和层析纯化与性质的实验研究以化学合成的β-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β-葡萄糖脒为配体,通过N-糖苷键交联到支持物上,使糖脒N-糖苷键一侧的氨基保持带正电荷的活化状态,合成了一种β-葡萄糖苷酶的亲和层析树脂。
这种合成的亲和层析树脂在弱酸条件下非常稳定,能选择性地吸附β-葡萄糖苷酶,并能多次重复使用利用。
利用这种亲和层析树脂,在pH6 和pH5 条件下,从薮北种茶树叶片中纯化出两种分子量分别为63 和75 kDa 的β-葡萄糖苷酶单体酶。
以对硝基苯酚β-葡萄糖苷为底物,研究了两种酶的性质。
TLC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β-葡萄糖苷酶都能水解(Z)-3-己烯醇、苯甲醇和苯乙腈的β-D-葡萄糖苷。
3.亲和层析的实际应用3.1亲和层析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最常用的实验技术是用于分离蛋白的双相电泳(2-DE)和用于鉴定被分离蛋白的质谱(MS)技术。
然而亲和层析也是起很大作用的分离方法。
蛋白被2-DE分离之前,亲和层析主要被用作选择性地预先浓缩和预处理样品。
其应用包括去除一种或一类会干扰2-DE的分辨率的蛋白,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血清及脑脊髓液样品的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1gG的去除,是通过吸附在亲和树脂上的方法进行的,这样可显著提高2-DE胶上蛋白斑点的分辨率。
另外,亲和层析可浓缩低丰度的蛋白,这样它们就可在2-DE胶上被看到;还可将所有蛋白分类成两组或几组以便进一步分析。
3.2分离纯化目的蛋白、定量测定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生物制药工业已广泛应用亲和层析技术作为其重要的分离纯化和定量测定用于临床药物的工具。
亲和层析最常用于靶标蛋白尤其是疫苗的分离纯化上。
特别在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上,亲和层析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融合蛋白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
亲和层析在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分离纯化中应用相当广泛,其中,以对分别带有(His)和GST亲和标记的融合蛋白的抗原Ni 2-NAT和GST亲和层析应用相当广泛。
金属螯和层析与免疫亲和层析也得到一定的应用。
3.3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鉴定亲和层析也被用来研究生物系统中生物分子间发生的相互作用。
该领域已被用来检验各种生物系统,包括凝集素lectin/糖,酶/抑制剂,蛋白/蛋白,以及DNA/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上主要将该技术用于研究药物或激素与血清蛋白间的结合。
两种层析方法可用来研究生物间相互作用。
一种是zonal洗脱研究,另一种是前沿frontal分析研究。
3.4亲和层析与其他分析技术相结合近年来的另一发展趋势是寻求更加优化的系统设计和安排形式,从而获得快速、优良的选择性以及很大数量被检测的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