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古诗两首(闻军官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PPT课件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PPT课件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闻官军①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②忽传收蓟北③,初闻涕泪④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⑤须纵酒⑥,青春⑦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⑤放歌:放声高歌。地收拾起诗稿图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在白 日里我放声高歌。 ⑥纵酒:纵情畅饮。 ⑦青春:指春日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伴行。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唐朝诗人,世称杜少陵,有 “诗圣”之称,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 诗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洋 溢着热爱祖国、关心劳苦人民的强烈热情,被
尊崇为“诗史”。
主要作品:“三吏”:《石壕吏》《新安 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 家别》《垂老别》。
1.“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 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
叛乱。“安史之乱”前后达七年之久。公元763年正月,叛军
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持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
于得到了彻底平息。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译文】
我在边远的四川忽然听说唐王朝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河南、
河北一带,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激动的泪水就沾满了衣裳。
回头再看妻子和儿女的脸上哪里还有愁容,我信手胡乱 地收拾起诗稿图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白日里我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明媚的春光好 和家人一起返回故乡。
人对国家统一的欣喜。
《示儿》的前两句写诗人以临终时感到悲哀的并不 是个人生死,而是见不到祖国的统一;后两句写诗人相 信中原一定会被收复的坚定信念。全诗表达了诗人的爱 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精选12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精选12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精选12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篇1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文的意思,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体会诗歌语言精练,感情丰富的特点.3丰富学生对与本课两首古诗相关知识的认识,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师:自从上学以来,老师引导大家背诵了很多的诗词,有课内的,有课外的,有小学生必背的,初中生必背的,还有高中生必背的,可谓是加重了同学们的学习负担,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一次学习到诗词时大家是不兴奋的,更有的同学简直就兴奋地按捺不住.我想,大家肯定愿意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生1: 由于我们平时读得多,积累得多,上这样的课,好把我们的才华展示给大家.师:从"展示"一词看得出你很自信,我为你自豪.生2:学习诗词不仅可以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了解作者,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师:你很了不起,现在就感受到,学好诗词对学好你们感兴趣的历史知识有帮助.生3:现在我班好多同学正在背诵《初中生必背古诗文》,我想上中学后我们一定会感到骄傲.师:听了你的发言,我似乎看到了你们在中学校园里轻松愉快地跟同学散步,聊天的身影.二,宏观把握教材整体感知课文师:既然大家这么自信,那谁知道本册语文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共有哪几首诗词生1:共4首,分别是《早发白帝城》,《饮湖上初晴后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师:回答得很完整,并且能按课文的顺序来说.那你知道书上为什么把《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编为一课,而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编为一课吗生:知道,因为《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自然风光,而《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都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师:好,把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文章编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依据,你真了不起,能站在一个编者的角度分析,把握教材.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究精神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在三年级时我们早已背过,你们认为我们课上还该学习什么,即你们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生:自从您教我们以来,根据我们记忆能力较强的特点,鼓励我们背诵了大量的优秀诗文,但由于我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好,很多诗文并不了解其思想内容,有的即使了解也比较肤浅或片面.所以我认为我们这次学习这两首诗,应该利用各种资料通过分析重点字,词的意思,搞清楚诗词的内容,并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体会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想借机让老师多给我们讲一些我们都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该生刚一坐下马上又站起来做了补充.)师:要想正确理解诗意,读准字音非常关键.现在请打开书用心读一读这两首诗,注意把握个别字的读音.(本诗学生虽已背诵熟练,但个别字音常易出错,故应做特别强调)(学生认真读书,一遍后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略)师:谁还记得本诗中那些字容易出错生:"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卷"是多音字,在这应该读juǎn.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胜利消息,高兴得好像要发狂,连诗书也顾不上看了,胡乱一卷扔在一边.还有"即从巴峡穿巫峡"的"即"是立即,马上的意思,应读jí,以前常有同学可能是不解其义或粗心吧,误读成"既然"的"既".另外"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裳",我们以前背诵的书上注音都是shang ,现在课本上的注音却变成了cháng ,我们不知到底哪个正确师:你不仅读书认真,还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老师在备课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查阅了一些教学专著,请教了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衣裳"在古代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指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指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应读"cháng".跟它相似的还有前一句中的"妻子"."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应读"qīzǐ".师:同桌两个互相听,每人再读一遍.(略)四,基本训练,扎实有效师:看大家读得如此认真,反映出前期的预习做得很好.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也一定理解得不错.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若出现分歧可在老师巡视时请求帮助,也可等全班交流时解决.(因为本班学生每人手头至少有一本古诗词参考资料,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对课文中的古诗教学大多采用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且这一环节正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有效训练.)(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跟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当前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以保证下一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指名围绕重点字词逐句解释诗意.略)(应围绕"剑外","蓟北","初闻","却看","妻子","漫卷","青春","穿","下","向"等重点词语解释.教师可相机补充一些跟诗词相关的知识,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师:"剑外"——剑门关以外,本诗中指四川.即由于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杜甫的家乡洛阳被叛军占领,杜甫及其亲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飘泊于"剑外"也就是现在的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即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此地,预示着战争的结束,祖国的统一,和平日子的开始."漫卷"——胡乱卷起.对于"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是什么事使他再无心伏案了呢"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涉及到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相机画图.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开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还陆路,所以用"向",可见用字高度准确.五,提升情感放飞心灵师:大家通过一起交流,朗读,不仅明白了该诗表达的意思,并且从大家此时此刻的表情和神态看得出你们也像杜甫一样饱含激情,接下来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抒发你的情感:可读,可说,可唱,可演……学生1: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2:展开联想和想象叙述诗意.学生3:用说学逗唱的形式歌唱.学生4,5:同桌合作演双簧.学生6,7:用山东快书的形式打竹板说.六,自读自悟探索新知采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学习第二首诗《示儿》.同桌合作学习.师:本诗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用1分钟时间用手指比划这首诗.师:刚才的快速默写,谁出现了错误,错在那些字上生1:"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我误写成原来的"原";"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同,我误写成了"统一"的统.生2:"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祭"我没写上.师:《示儿》这首诗,由一个字拎起全诗的请,再用心读一读诗,想想是哪个字生:"悲".这首诗就是通过一个"悲"字,写出了诗人在临终前与普通人不同的想法,表达了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七,说写实践张扬个性师:学了本课两首诗你收获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1:"学了这两首诗我仿佛看到了两位诗人当时做诗的情景,感受到了他们赤子般的爱国情怀.懂得了人爱国就应该像爱自己的妈妈一样."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对古诗的主题体会得很到位,尤其值得表扬的是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2:学了这两首诗我想到其他一些爱国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我想请大家跟我一起背一段"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想到了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做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体现了作者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此外还有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和《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师:你联想能力很强,文学知识储备较厚实.学生3:陆游临终前唯一遗憾的是未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杜甫乍一听到叛军失败,收复失地的喜讯后,悲喜交加,眼泪竟沾满了衣裳.这两首诗都体现了作者热切盼望国家统一的心情.它使我想到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妈妈怀抱里是多么幸福.师:既然大家都想发言,看得出各自的思维已经得以发散,那就请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数分钟后收上来学生的现场手写稿)学生1:国家的悲,就是自己的悲;国家的乐,就是自己的乐;国家的兴衰,就是自己的兴衰.我立志做一个能使国家强盛的好男儿.学生2:学了这两首诗我深有感触:我国历史上那么多爱国志士像陆游,文天祥,岳飞,辛弃疾,林升等他们都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反抗敌人的侵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3:学了这两首诗,我眼前总是浮现出这样两幅画面:杜甫听说家乡收复后放歌纵酒的狂态;陆游临终前躺在床上,面带遗憾地向儿子述说着自己一生未了的心愿.我愿这两幅画面能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激励我不断前进.学生4: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使我想到了《春望》.那时由于连年的战争,导致杜甫长期飘泊在外,有家不能归,亲人难相聚,看到花鸟曾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现如今失地已收复,杜甫又可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跟亲人团聚,自然产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学生5:通过陆游的《示儿》及其他宋朝时期的一些诗,词,使我感觉到我国那个时期的统治阶级可能很无能,只听奸臣的话,不去抵抗侵略者,不去雪耻,只知道贪图享受.因此我想到生活在那个时期的老百姓可真苦啊!八,丰富积累打开视野师:从收上来的稿子看,大家的收获都很大,有个还没有写完的同学完成后主动交给老师,并希望下课后同学们把本次活动中获得的相关信息,资料或感受等誊写在我们的摘抄本上.本课设计说明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都编排了一定的内容,那么在当前教改的新形式下,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在小学高年级段落实古诗词的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交际和思维的基本工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当代社会个体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逐渐领悟到要想学好语文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师生实际出发,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才会乐此不疲地学习.例如这次课堂上同学们有的读,有的背,有的说,有的唱,有的演,还有的跳.说实话,开始备教材时我根本没有想到这种方式,但当我备学生时,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要唱,要演的想法.我想:既然学生们对这些方式感兴趣,这样能调动学生们的能动性,为什么不去采用呢当然这些形式的选择,自我认为不能脱离文本,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而定.开始的第一个环节,即上课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我说:"每次学习诗词时,你们就兴奋得简直要发狂,能告诉老师是为什么吗"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一种自信进入学习状态.我认为它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对学好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会起到重要作用.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表现,我认为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某一课的特点,对这几个方面体现的有所侧重,但决不可忽视.本节课在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时,我设计让学生"把本次活动收获到的或想到的写下来".这一环节是我匠心设计的.它既是对学生听,说,读训练的一次提升,又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养成不断总结经验的大好机会.以上所谈都是我本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或探索,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篇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例改进曙光杨树海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精品推荐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精品推荐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精品推荐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精品推荐,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一、教材分析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复。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精品推荐二、学情分析读课文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言语,注意读准字音: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article/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字词自学情况,互解疑难:指名试读课文,回答析题时的问题:按自然段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教学要求: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一、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_教案教学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_教案教学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佚名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

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

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

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

“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古诗两首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古诗两首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示儿》》教案古诗两首六年级上册》摘要:()、教学要、了这道诗写作代背景体会诗抒发强烈爱国情感,(由有感情朗)6、指名7、背诵(师引背齐背)㈣系生活激情练笔㈤学带㈥指导课外(二)、教学目标.了诗容体会诗抒发强烈爱国情,(学生相检)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要、了这道诗写作代背景体会诗抒发强烈爱国情感、通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体会3、理诗句了容、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教学重、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那样欢快原因、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特三、教学程㈠导入前段我们学习了首杜甫写战乱期诗《春望》还记得吗?背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八年安史战乱着流离失所生活感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热爱祖国而又饱忧患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乱接近平息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首快诗、出示课题(指名题)、齐课题(课题得真我相信这首诗你们定能学)㈡初了、正确朗诗①预习老师要学们能正确朗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位学②生评价③指导妻子(zǐ)生师比较④齐(可以慢要正确)、诗句理词语①体会(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漫卷、青春)②师生讨论3、你们认诗哪词语能表示诗人当心情(喜欲狂)板喜欲狂㈢细品诗、渡是忽传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不断变化诗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喜悦情呢?我们怎样才能诗体会到边边闭着眼睛想像体会诗人喜悦情?、学生由体会3、学生由表达、出示画面想象两句情境结全诗连用六地名因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情也然流露出也是诗人高明处5、渡通学们刚才体会诗人喜悦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情感出?(由有感情朗)6、指名7、背诵(师引背齐背)㈣系生活激情练笔㈤学带㈥指导课外(二)、教学目标.了诗容体会诗抒发强烈爱国情.理诗句3.习课生新词.背诵这两首诗二、教学重.弄懂陆游临终前牵挂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心情格外欢快原因.理诗句三、教具准备挂图生生词卡片四、教学课五、教学程、导人新课板课题宋代诗人陆游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有九千多首诗抒发政治抱表现人民生活表达热爱祖国思想感情他临终前作了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让人知道示儿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交代相当遗嘱陆游临死前牵挂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容(板示儿)二、预习课提出预习要.诗歌准音.借助初步了诗歌容三、指导学习《示儿》.指名课(重提示祭音).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是什么思?(学生讲错地方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元原元知就知道;但只是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思;九州指全国统这句诗思是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看不到全国统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看不到国统悲伤情)3.王师北定原日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思?(学生讲教师加以归纳)(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思;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地区祭祭把祖宗)元勿;乃你翁父亲这句话思是宋朝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原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原事告诉你们父亲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爱国情).练课(要体会感情出语气)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容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写诗人毕生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祖国强烈爱国情)五、各背诵课六、指导学习生乃左边是撇不要写错七、默写这首诗(学生相检)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

2. 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3. 能够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示儿》是唐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述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喜悦和激动。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两首古诗的内容、主题和修辞手法。

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韵律,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象。

3.3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3.4 教学示范教师对两首古诗进行详细讲解,解释诗句的意思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3.5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评价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适合学生的古诗教材,提供两首古诗的原文和注释。

5.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背景。

5.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更多关于《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相关信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6篇)《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1杜卫忠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

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

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例如《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教学目的: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前一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

诗人写的诗里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

一首是陆游写的《示儿》,这是临终前写的,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欢乐心情。

二、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

四、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1)说说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洲同”。

但,相当于“只”。

九洲:指全国。

同,指统一。

诗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定,指平定,这里指收复的意思。

中原,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诗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及《示儿》教案

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及《示儿》教案

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及《示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主题,分析其写作特色。

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学会珍惜和平,热爱生活,努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字词理解和诗句翻译。

2. 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写作背景。

3.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两首古诗的全文、注释和翻译。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生平介绍、历史背景等。

3. 准备一些关于古诗的拓展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和陆游的生平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两首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

学生结合注释和翻译,解决一些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的写作目的。

4. 课堂展示:每组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师点评学生的展示,给予肯定和指导。

5. 拓展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准备的拓展阅读材料。

学生结合两首古诗,思考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诗人会对国家的命运如此关注?他们的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表达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7.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展示等。

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及《示儿》教案

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及《示儿》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和《示儿》。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把握其主要内容。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把握其主要内容。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和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两首古诗中汲取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国心得,进行情感交流。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感悟的文章。

3. 进行古诗知识拓展,了解杜甫和陆游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两首古诗的写作手法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利用情感共鸣法,引导学生从两首古诗中汲取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教案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教案
七、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六、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并感受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通过对古诗的朗读、解析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示儿》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示儿》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5. 对比两首诗的异同,探讨古代诗人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文本、相关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分别对两首诗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两首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两首诗的异同,探讨古代诗人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

5.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古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观察其能否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创意写作作品的综合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两首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的艺术风格;(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提升个人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两首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思想观念的深入理解;(3)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如课本、笔记本等;(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和题材,初步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注意认读生僻字词;(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对古诗进行初步理解;(3)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总结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4. 课堂小结:(1)教师对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进行总结和归纳;(2)教师强调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的重要性;(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指导初读。

二、、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四、作业。

第二课时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2、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3、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⑴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⑶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4、理解词语。

⑴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⑶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

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1.读诗。

2.写生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

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诗的交流自读,正音指名读,评议交流字型交流词义尝试用工具书自学指名读,思考交流大意指名读,评议交流解题交流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即: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大家讨论。

④体会诗人情感。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六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六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

“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

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

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

“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

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

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

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

六年级上册《示儿》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示儿》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示儿》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之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

4、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程序一、导语1、齐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

古今中外的爱国之士有很多,而书写爱国之情的文章更多。

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另一首书写爱国的古诗——《示儿》。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紧扣主题直接引入,有利于迅速把学生的关注点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自主品赏,学习《示儿》(一)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运用工具书和对照注释,并用上节课学到的学习古诗方法,自主去学会它。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求,知晓方法才好真正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品赏各环节,即有的放矢,有路可寻。

(二)识诗人,解诗题。

1、同桌或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

2、发言交流。

(三)巧抓字词,明诗意。

1、请同学们运用工具书和对照注释读诗,抓字词,看看能不能读懂,同桌或前后桌讨论。

2、先说说重点词意,再说诗句之意。

3、谁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学生说并相互补充)4、齐读全诗。

(四)反复研读,悟诗情。

1、过渡语。

(要深入理解,我们还得怎样?)2、自由练读,思考:诗人临终前,最悲伤(或牵挂)的是什么?3、回答并谈体会(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4、思答:诗人说“死去”虽不见可他终信所以叮嘱儿子(投影让生思考并用原文答)。

5、指导朗读,同桌练读,深入体会。

6、自由竞读。

7、表演情境。

(同桌或前后桌互扮演诗人与儿子,以对话的形式演示诗人临终的感人场面)。

8、学生自由谈关于此诗思想感情的体会。

9、自由读背。

10、自由试背和齐背诵。

11、小结: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册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让他们另忘了在家祭时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

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

“同”统一。

“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

“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

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

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

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