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运动学绪论
大学物理学_第一章运动学
分离变量得
因为t=0时,v= , 所以
.代入,并整理得
再由dx=vdt,将v的表达式代入,并取积分 因为t=0时,x=0,所以C2=0.于是
(2)因为 所以有 分离变量,并取积分
因为x=0时,v= ,所以
代入,并整理得
练习 质点沿x轴运动,其加速度和位置的关系为 a=2+6x2,a的单位为ms-2,x的单位为 m. 质点在x =0处,速度为10 ms-1,试求质点在任何坐标处的 速度值.
大家好
大学物理学
绪论
a. 为什么要学? b. 学什么? c. 怎样学好?
一、为什么要学习大学物理?
1. 物理学是工程技术的重要支柱 2.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3.物理学是创新思想的源泉
二、学什么?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 万物之理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自然辩证法》
1.5 运动学中的两类问题
1、已知运动方程,求速度、加速度(用求导法 )
2、已知加速度(速度),初始条件,求速度(运动方程)(用积分的 方法)
设初始条件为 :t = 0 时,x=x0,v = v0
例1.3 已知一质点的运动方程为r=3ti- 4t2 j,式中r以m计, t以s计,求质点运动的轨道、速度、加速度.
点,运动方向为弧坐标轴正
方向。
a
设 t = 1s时质点运动至P O 点,在P点建立 和 坐标 轴,因已知运动规律为
S=30t t2
R=500m
R S
n
an
v
P
a
解:弧坐标 S = 30t t2
由速度公式
R S
n
a
流体力学参考答案李玉柱(汇总).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流体力学习题参考答案主讲:张明辉高等教育出版社李玉柱,苑明顺编.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009重印)《流体力学》第一章 绪论1-1 空气的密度31.165kg/m ρ=,动力粘度51.8710Pa s μ-=⨯⋅,求它的运动粘度ν。
解:由ρμ=v 得,55231.8710Pa s 1.6110m /s 1.165kg/m v μρ--⨯⋅===⨯ 1-2 水的密度3992.2kg/m ρ=,运动粘度620.66110m /s v -=⨯,求它的动力粘度μ。
解:由ρμ=v 得,3624992.2kg/m 0.66110m /s 6.5610Pa s μρν--==⨯⨯=⨯⋅ 1-3 一平板在油面上作水平运动,如图所示。
已知平板运动速度V =lm/s ,板与固定边界的距离δ=5mm ,油的粘度0.1Pa s μ=⋅,求作用在平板单位面积上的粘滞阻力。
解:假设板间流体中的速度分布是线性的,则板间流体的速度梯度为13d 1m/s 200s d 510mu V y δ--===⨯ 由牛顿内摩擦定律d d u yτμ=,可得作用在平板单位面积上的粘滞阻力为 -1d 0.1Pa s 200s 20Pa d u yτμ==⋅⨯= 1-4 有一底面积为40cm ×60cm 矩形木板,质量为5kg ,以0.9m/s 的速度沿着与水平面成30倾角的斜面匀速下滑,木板与斜面之间的油层厚度为1mm ,求油的动力粘度。
解:建立如下坐标系,沿斜面向下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y 轴垂直于平板表面向下。
设油膜内速度为线性分布,则油膜内的速度梯度为:330.9m /s 0.910110mu y -∂==⨯∂⨯,1s - 由牛顿内摩擦定律知,木板下表面处流体所受的切应力为:30.910u yτμμ∂==⨯∂,Pa 木板受到的切应力大小与τ相等,方向相反,则匀速下滑时其受力平衡方程为:30.9100.40.659.8sin 30μ︒⨯⨯⨯=⨯从而可得油的动力粘度:0.1134Pa s μ=⋅1-5 上下两个平行的圆盘,直径均为d ,间隙厚度为δ,间隙中的液体动力黏度系数为μ,若下盘固定不动,上盘以角速度ω旋转,求所需力矩M 的表达式。
1第一章运动学绪论作业(带答案)
第一章运动学绪论
1、人体运动学的研究方法有(D)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理论法
D、以上都是
2、学习运动学课程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认识(D)的关系。
A、结构与功能
B、局部与整体
C、动与静
D、以上都是
3、打羽毛球时手臂挥拍向下扣球的动作属于(C)
A、推
B、拉
C、鞭打
D、缓冲
4、举重动作属于(A)
A、推
B、拉
C、鞭打
D、缓冲
5、腾空起跳落下时的屈膝与屈髋动作属于(A)
A、缓冲
B、蹬伸
C、鞭打
D、推
6、骑自行车,腿的动作有(B)
A、缓冲
B、蹬伸
C、鞭打
D、推
7、步行时,伴随骨盆和肢体的转运的运动形式为(B)()
A、摆动
B、躯干扭转
C、相向运动
D、以上都不对
8、仰卧位时,上下肢互相靠拢的运动形式为(C)
A、摆动
B、躯干扭转
C、相向运动
D、以上都不对
9、主动运动是指肌力达(C )时,即可由骨骼肌主动收缩完成肢体的运动。
A、0-1级
B、2级
C、3级
D、4-5级
10、动力性运动错误的是(A)
A、产生加速度
B、产生位移
C、抗阻力
D、维持躯体姿势
11、静力性运动正确的是(D)
A、产生加速度
B、产生位移
C、抗阻力
D、维持躯体姿势。
[VIP专享]《大学物理》自学指导书
《大学物理》自学指导书适用专业:染整工程专业面授学时:30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物理学是关于自然界基本形态(实物和场)的科学。
它研究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及物质的运动。
它是整个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因此,《大学物理》是高等工科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获得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1、运动学绪论、质点、参照系、坐标系、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运动方程、轨道方程、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角量和线量之间的关系、相对运动。
2、质点动力学惯性参照系、牛顿三定律及其运用、非惯性系、冲量、力矩、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量、质点的角动量、质点的角动量定理、质点角自定理、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
3、刚体的定轴转动刚体的平动和转动、刚体定轴转动的描述、刚体定轴转动的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力矩的功、转动的动能定理、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
4、狭义相对论经典时空观、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洛仑兹坐标变换和速度变换、相对论时空观、相对论质量、动量、动能、静止质量和总能量、狭义相对论动力学的基本结论(质速关系、质能关系、能量与动量的关系)。
5、气体分子动理论平衡态、状态参量、准静态过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温度公式及统计解释、麦氏速率分布率及三种速率公式、自由度、能量按自由度的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平均自由程。
6、热力学内能、功、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三种等值过程(等压、等温、等容)的应用、摩尔热容量、绝热过程、循环过程、卡诺循环、致冷循环、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熵增加原理。
7、静电场库仑定律、电场及电场强度、场强叠加原理、场强的计算(包括四个以内点电荷系、电荷线分布)、高斯定理及应用、环路定理、电势、电势叠加原理、电势计算、场强与电势梯度的关系及等势面。
医学物理第三版知识点总结
医学物理第三版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物理与医学物理2、医学物理的发展历程3、医学物理学的研究内容4、医学物理在医学教学和临床中的作用第二章力学基础1、运动学2、静力学3、动力学4、流体力学5、能量守恒定律第三章声学基础1、声波的基本性质2、声波的传播3、超声波的产生与检测4、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第四章光学基础1、光的基本性质2、光的传播3、光的干涉和衍射4、医学光学的应用第五章热学基础1、温度与热量2、热力学循环3、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过程4、传热学基础5、生物热力学第六章物质结构与辐射1、元素的结构2、原子结构3、辐射的基本性质4、辐射的生物效应第七章核物理基础1、放射性核素的性质2、放射性核素的衰变3、核反应4、核物理在医学中的应用第八章射线物理与辐射防护1、射线的产生2、射线的基本性质3、辐射测量4、辐射防护第九章医学成像技术1、X线成像技术2、CT成像技术3、MRI成像技术4、超声成像技术5、核医学成像技术第十章医学光子学1、医学光子学的基本原理2、光学诊断技术3、光学治疗技术4、光学成像技术第十一章医学声子学1、医学声子学的基本原理2、超声诊断技术3、超声治疗技术4、超声成像技术第十二章医学生物热学1、热生物效应2、生物冷冻技术3、生物热治疗技术4、生物热成像技术第十三章医学核物理学1、核医学的基本原理2、放射性标记技术3、核医学诊断技术4、核医学治疗技术第十四章医学辐射学1、X线诊断技术2、CT诊断技术3、MRI诊断技术4、辐射治疗技术第十五章医学物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1、医学物理学在放射学中的应用2、医学物理学在核医学中的应用3、医学物理学在超声学中的应用4、医学物理学在光学中的应用5、医学物理学在生物热学中的应用第十六章医学物理学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1、医学物理学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2、医学物理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3、医学物理学在医学实验室中的应用结语医学物理作为一门辅助临床医学的学科,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等流体力学
概念第一章绪论连续介质:但流体力学研究的是流体的宏观运动,不以分子作为流动的基本单元,而是以流体质点为基本单元,把流场看做是由无数流体质点组成的连续体。
流体质点:流场中一个体积很小并可以忽略其几何尺寸,但与分子相比,这个体积可容纳足够多的分子数目的流体元,有一个稳定的平均特性,即满足大数定律理想流体:忽略流体黏性的流体,即μ=0.可压缩流体与不可压缩流体:简单地讲,密度为常数的流体为不可压缩流体,如水、石油及低速流动的气体。
反之,密度不为常数的流体为可压缩流体。
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根据流体流动时切应力与流速梯度之间的关系,即牛顿内摩擦定律。
凡是符合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成为牛顿流体,如水、空气、石油等。
否则为非牛顿流体,如污泥、泥石流、生物流体、高分子溶液等动力粘度与运动粘度:动力粘度又成为动力黏度系数,动力黏度是流体固有的属性。
运动粘度又称为运动粘性系数,运动黏性系数则取决于流体的运动状态体积力与表面力:体积力亦称质量力,是一种非接触力,即外立场对流体的作用,且外立场作用于流体每一质点上,如重力、惯性力、离心力。
表面力是一种表面接触力,指流体与流体之间或流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指压力、切应力、阻力等定常流与非定常流:又称恒定流与非恒定流。
若流场中流体质点的所有运动要素均不随时间变化,则这种流动称为定常流;反之只要有一个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则为非定常流大气层分为5层:对流层、同温层、中间层、电离层及外逸层第二章流体运动学描述流体质点的位置、速度及加速度的两种方法,即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质点导数:亦称随体导数,表示流体质点的物理量对时间的变化率,亦即跟随流体质点求导数那布拉P9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称为迹线流线:此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流速方向依照一定次序经过流场中某一固定点的各个质点连线称为脉线,也叫序线。
流体线:在流场中任意指定的一段线,该段线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由原来那些规定的质点所组成。
大学物理(第三版)北京邮电大学 教学PPT 绪论与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消去t,得轨道方程
x 2 y 2 R2
22
二、位移r
1、定义 :由起始位臵指向终了位臵的有向线段;△t时间 内位臵矢量的增量
Z
S
A
A
B
r
r1
X
r
r2
r1
Y
r1
B
r2
r r2 r2 r1
r r2 r1 r | r2 | | r1 | 直角坐标系中 r xi yj zk
vA
v
o
vB
v a t
2 v dv d r a lim 2 t 0 t dt dt
28
2、加速度在直角坐标系中
dv dv x dv y dvz a i j k dt dt dt dt
d 2 x d 2 y d 2z 2 i 2 j 2 k dt dt dt
5
绪
论
物理学是关于自然界最基本形态的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结 构,相互作用以及物质的运动。
一、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物质的两种形态
实物和场是物质的两种基本形态 ▲关于实物物质结构
实物包括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它的范围是从基本粒子的亚 核世界到整个宇宙。
▲关于场物质结构 例如:电磁场、引力场、各种介子场。
7
三、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经典物理、近代物理、现代物理
四、物理学的意义
1、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2、物理学推动技术革命和社会文明。
8
大学物理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力学基础 热 学 电 磁 学 波动光学 量子物理
9
运动学基础题库-无答案
运动学基础题库-⽆答案2013-2014学年第⼆学期期末考试《运动学基础》题库⼀、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第⼀章运动学绪论1 ⼈体运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A 运动动作B 运动⾏为C 运动治疗⽅法D 运动动作与运动⾏为2 ⼈体运动学的研究⽅法有A 描述与分析B 动物实验C 建⽴抽象的数学模型D 以上都是3 运动学研究内容中不正确的是A 关节运动与⾻骼肌运动⼒学原理B 运动中能量的供应⽅式C 物理治疗D 运动动作分析4 学习运动学课程要⽤唯物辩证的观点去认识()的关系A ⼈体与环境B 结构与功能C 局部与整体 D以上都是5 下蹲过程中下肢处于封闭运动链,因有A 髋、膝与踝关节同时运动B 仅髋关节活动C 仅膝关节活动D 仅踝关节活动6 写字时,上肢运动链处于开放运动链A 仅有肩关节活动B 仅有肘关节活动C 仅有腕关节活动D 有前臂与腕关节活动7 环节是指⼈体⾝上A 活动的每个关节B 相对活动的肢体C 相对活动的节段D 相对活动的关节8 打⽻⽑球时⼿臂挥拍向下扣球的动作属于A 推B 拉C 鞭打D 蹬伸9 举重动作属于A 推B 拉C 鞭打D 缓冲10 腾空起跳落下时的屈膝与屈髋动作属于A 推B 拉C 鞭打D 缓冲11 骑⾃⾏车,腿的动作有A 推B 拉C 鞭打 D蹬伸12 步⾏时,伴随⾻盆和肢体的转运的运动形式为A摆动 B 扭转C缓冲 D蹬伸13 仰卧位时,上下肢互相靠拢的运动形式为A 扭转B 摆动C 相向运动D 鞭打14 ⽆氧运动是指()运动A ⼩强度C ⼤强度 D极量强度15 关于有氧运动错误的是A 运动时间较长 B 中、⼩强度 C ⼀般健⾝锻炼 D极量强度16 动⼒性运动错误的是A 产⽣加速度B 产⽣位移C 抗阻⼒D 维持躯体姿势17 运动动作可以A 消除肢体肿胀B 使肌⼒下降C 增加关节周围组织粘连D 使韧带挛缩18 主动运动是指肌⼒达()时,即可由⾻骼肌主动收缩完成肢体的运动A 1级B 2级C 3级D 4级19 相当于本⼈最⼤吸氧量55%-65%的运动强度是A 极量强度B 亚极量强度C 中等强度D ⼩强度20 打太极拳,其运动强度属于A 极量强度B 亚极量强度C 中等强度D ⼩强度第⼆章运动学基础1 ⼈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A ⼒B ⼒矩C ⼒和(或)⼒矩D 速度2 ⾻骼肌张⼒相对于⼈体环节⽽⾔是B 内⼒和外⼒C 外⼒和内⼒D 均为外⼒3 ⼈体整体的主动运动的必要条件是A 摩擦⼒B 重⼒C 肌⼒D ⽀撑反作⽤⼒4 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A 动量B 冲量C 动能D 势能5 ⼈体缓冲动作可以A 增⼤冲击⼒B 减⼩冲击⼒C 减少重⼒D 增⼤重⼒6 物体的惯性与下⾯哪个物理量有关A 长度B 重量 C速度 D 质量7 ⼈体站⽴姿势平衡为A 上⽀撑平衡B 混合⽀撑平衡C 上下⽀撑平衡D 下⽀撑平衡8 ⼈体上⽀撑平衡从平衡能⼒来说是A 有限稳定平衡B 稳定平衡C 不稳定平衡D 随遇平衡9 对于⼈体下⽀撑平衡,稳定⾓的个数是A 2个B 4个C 8个D 16个10 ⾻的塑形与重建是通过适应⼒的作⽤⽽发⽣的,这是A ⽜顿定律B 动量定理C 沃尔夫定律D 阿基⽶德定律11 ⼈体活动减少或肢体伤后固定,⾻的⼒学特性改变是A 强度与刚度均下降B 强度增加,刚度下降C 强度与刚度均增加D 强度下降,刚度增加12 ⼿臂持球以肘关节为⽀点构成的杠杆是A 平衡杠杆B 省⼒杠杆C 费⼒杠杆D 混合杠杆13 坐位时肌松弛,腰部的负荷A ⼩于直⽴B ⼤于直⽴C ⼤于侧卧D ⼩于侧卧14 ⼈体主要由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是A 前交叉韧带B 髌韧带C 后交叉韧带D 黄韧带15 激光和热治疗对于肌腱的影响是A 强度下降,横截⾯积增加B 强度下降,横截⾯积减⼩C 强度增加,横截⾯积减⼩D 强度增加,横截⾯积增加第三章运动氧供应1 有氧运动对⼼⾎管功能的效应主要通过A 促进⼼输出量增加B ⾎流重新分配C ⾻骼肌氧供增加 D以上都是2 运动过程中⼼率加快主要是()的结果A ⼼输出量增加B ⾻骼肌氧供增加C ⾎流重新分配D ⼼⾎管中枢调节3 运动训练使⼼泵功能提⾼,主要表现为A ⼼房舒张末期容积增加B ⼼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C⼼肌收缩⼒增加 D ⼼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4 经长期运动训练后错误的是A ⼼肌纤维增粗B 射⾎充分C ⼼肌收缩能⼒增强D 安静时⼼率加快5 运动过程中,各器官⾎流量重新分配主要通过A 肾⾎流减少B ⽪肤等部位的⾎管收缩C ⾻骼肌⾎流量增加D 以上都是6 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对⼼⾎管中枢的调整作⽤是A ⼼交感中枢紧张性升⾼B ⼼迷⾛中枢紧张性下降C 交感缩⾎管中枢紧张性升⾼D ⼼交感中枢紧张性下降7 运动状态下,调节冠状⾎流量最主要的代谢物质是A 腺苷C 乳酸D H+8 有氧运动对冠状⾎流影响错误的是A 冠脉⾎管收缩B 侧⽀循环的形成C 更多的冠脉侧⽀吻合 D利尿与排钠9 动⼒性运动对⾎压的影响表现为A 收缩压下降,舒张压升⾼B 外周阻⼒变化很明显C ⼼输出量增加不明显 D收缩压升⾼,收缩压变化不⼤或略下降10 静⼒性运动对⾎压的影响表现为A 收缩压变化不⼤B 舒张压升⾼C 收缩压下降D 舒张压下降11 腹式呼吸是以A 肋间内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B 膈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C 腹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D 肋间外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12 肺泡表⾯活性物质减少时A 肺顺应性升⾼B 肺弹性阻⼒增加C 呼⽓困难D 呼吸道阻⼒下降13 肺⽓肿时,肺弹性成分被破坏,表现为A 肺顺应性增加B 肺弹性阻⼒增加C 呼吸道阻⼒下降D 肺泡通⽓量增加14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呼吸加深加快,可导致A 潮⽓量变化不⼤ B 补吸⽓量变化不⼤ C 补呼⽓量变化不⼤ D 肺通⽓量增加15 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选择深慢呼吸形式,可有效提⾼A 潮⽓量B 解剖⽆效腔D 肺泡通⽓量16 深慢呼吸可以减少克服()所做的功A ⾮弹性阻⼒B 弹性阻⼒C ⽓道阻⼒D 胸廓顺应性17 运动状态下,⾻骼肌⾎流量约占⼼输出量()左右A 50%B 40%C 60%D 80%18 剧烈活动时的⼼输出量可增加⾄A 2--3L/minB 5--10L/minC 15--20L/minD 35--40L/min19 缩唇呼吸可以A 增加⽓道阻⼒B 减少肺泡内⽓体排出C 增加弹性阻⼒ D防⽌呼吸道过早被挤压20 剧烈运动使氧离曲线A 右移B 左移 C上移 D 下移21 运动开始时,呼吸运动调节受到()的影响A ⾻骼肌传⼊冲动B 肌腱传⼊冲动C 关节本体感受器传⼊冲动D 条件反射22 ⼤强度运动时,通过()刺激化学感觉器,反射性引起呼吸加快加强A PCO2升⾼B PO2升⾼C pH升⾼D K+浓度升⾼23 影响最⼤吸氧量的中央机制是A ⼼脏的泵⾎功能B 肌利⽤氧的能⼒C 年龄D 运动训练程度24 影响最⼤吸氧量的外周机制是A ⼼脏的泵⾎功能B 肌利⽤氧的能⼒C 年龄D 运动训练程度25 浅快呼吸可以减少克服()所做的功A ⾮弹性阻⼒B 弹性阻⼒C ⽓道阻⼒D 胸廓顺应性第四章运动能量代谢1 运动供能的主要形式是A 糖酵解B 糖异⽣C 脂肪酸氧化D 产⽣酮体2 ⼈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A ⽢油三酯B 磷酸C 胆固醇及其酯D ⾮酯化脂肪3 当训练时间⼩于30分钟或长于30分钟时,各主要以什么⽅式供能A 糖、脂肪B 脂肪、糖C 糖、类脂D 糖、磷脂4 1g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时可释放出多少能量A 8KJB 18KJC 39KJD 58KJ5 运动时糖异⽣的意义哪项除外A 维持运动中⾎糖稳定B 有利于乳酸利⽤C 促进维⽣素代谢D 促进脂肪的氧化分解供能6 乳酸的清除率随着乳酸浓度的升⾼⽽(),运动可以()乳酸清除A 加快加速B 减慢加速C 加快减慢D 减慢减慢7 在70%--80%VO2max强度下持续运动多长时间,可⼏乎完全耗尽肌糖原⽽出现衰竭A 10--20分钟B 30--40分钟C 1--2⼩时D 2--3⼩时8 当VO2max强度在多少时,摄⼊的葡萄糖才能取代肌糖原为活动肌⾁所利⽤A 15%B 30%C 50%D 80%9 运动中脂肪能量供应随运动强度的增⼤⽽(),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A 降低增⾼B 降低降低C 增⾼增⾼D 增⾼降低10 消除脂肪需要怎样的运动形式A 微量运动,⼩于30分钟B 微量运动,超过30分钟C 亚极量运动,少于30分钟D 亚极量运动,超过30分钟10 关于糖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糖原是由多个葡萄糖组成的带分⽀的⼤分⼦多糖B 糖原是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主要储存在肌⾁和肝脏中C 肌糖原分解,为肌⾁⾃⾝收缩供给能量 D糖原合成来⾃葡萄糖,不需要消耗ATP11 肌⾁中糖原约占肌⾁总重量的百分⽐和肝脏中糖原占总量的百分⽐分别为A %%,%%B 1%-2%,6%-8%C 10%-20%,6%-8%D 1%-2%,60%-80%12细胞在⽆氧条件下,胞浆中分解葡萄糖⽣成丙酮酸的过程是A 糖原B 糖酵解C 糖异⽣D 单糖13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成CO2和H2O的过程是A 糖原B 糖酵解C 糖异⽣D 有氧氧化14 ⾮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是A 糖原B 糖酵解C 糖异⽣D 单糖15 由多个葡萄糖组成带分⽀的⼤分⼦多糖的过程是A 糖原形成B 糖酵解C 糖异⽣D 单糖16 运动时脂肪供能的形式除外A 脂肪酸氧化B 糖异⽣C 糖酵解D 氧化不完全,产⽣中间产物⼄酰⼄酸17 关于运动与蛋⽩质代谢描述正确的是A 正常成⼈体内蛋⽩质分解的速率⼤于合成速率B 长时间运动时氨基酸的合成速率超过氧化速率C 长时间耐⼒运动,体内糖原消耗基本不变,蛋⽩质分解代谢亦⽆变化D 蛋⽩质分⼦分解成氨基酸后通过糖异⽣、直接被氧化等作⽤维持⾎糖稳定18 关于氨基酸描述不正确的是A 氨基酸是构成蛋⽩质分⼦的基本单位B 蛋⽩质分解代谢⾸先在酶的催化下⽔解为氨基酸C 氨基酸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质D 氨基酸可转变成维⽣素19 交感神经的作⽤是A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增强,具有升⾎糖作⽤B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增强,具有降⾎糖作⽤C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减弱,具有升⾎糖作⽤D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减弱,具有降⾎糖作⽤20 能量代谢时糖酵解是指A ⾎糖合成 B 糖变质 C 发酵的途径 D⽆氧条件下的糖代途径21 ⼀般不参与能量代谢的成分是A 游离脂肪酸B ⾎糖C 肝糖原D 蛋⽩质22 在⼀般运动情况下,如下哪种物质不是主要的能量来源A 糖B 脂肪C 蛋⽩质D 糖和脂肪23 为减少体内脂肪,每次运动的时间⾄少要达到A 10分钟B 15分钟C 20分钟D 30分钟24 糖原储存最多的组织或器官是A 肝脏B 脑C 肌⾁D 脂肪组织25 机体吸收的糖原远超过消耗量时,其主要的储存形式是A 肝糖原B 肌糖原C ⾎糖D 脂肪26 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是直接供能物质A 肝糖原B ATPC 肌糖原D 脂肪酸27 体内能源储存的主要形式是A 肝糖原B 肌糖原C 脂肪D ATP28 正常情况下,⼈体消耗的物质中,脂肪占A 10%-20%B 20%--30%C 30%-40%D 40%-50%29 肌⾁收缩时的直接能源是A CKB 酮体C 葡萄糖D ATP30 关于能量代谢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肌⾁活动对于能量代谢影响最⼤B 脑组织代谢⽔平很⾼C 蛋⽩质为机体主要供能物质D 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主要来⾃糖的有氧氧化31 ⼈体正常⾎糖浓度是A B C L D 11-12mmol/L32 在剧烈运动时,⼼肌对ATP的需要量可增加A 5倍B 10倍C 15倍D 25倍第五章⾻骼肌运动1 下列不符合⽩肌Ⅰ型纤维特征的是A 线粒体数量少B 对Ca+亲和⼒低C 糖酵解能⼒强D ⼤a运动神经元⽀配2 肌的黏带性受()的影响A 肌伸展性B 肌弹性C 肌温度D 肌纤维类型3 经过神经-肌接头释放()与肌膜结合,引起⾻骼肌收缩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酰胆碱 D多巴胺4 每⼀条肌纤维只接受()运动神经元的⽀配A 1个B 2个C 3个D 4个5 运动单位所⽀配的肌纤维多少,与()有关A 肌张⼒⼤⼩B 肌的黏滞性C 肌的伸展性D 肌的弹性6 运动神经元发放的冲动频率⾼时A 肌的伸展性增加B 肌的收缩⼒降低C 肌的弹性增加 D募集的运动单位多7 影响⾻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因⼦是A Na+B K+C Cl-D Ca+8 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的电变化,主要变现为A 静息电位传导B 动作电位传导C Ca+传导D Na+传导9 屈曲肘关节时,肱⼆头肌收缩运动形式属于A 向⼼收缩B 离⼼收缩C 拉长-缩短周期D 等动收缩10 ⾻骼肌收缩起到缓冲、制动、减速与克服重⼒作⽤的属于A 向⼼收缩B 离⼼收缩C 拉长-缩短收缩D 等动收缩11 ⾻折或⼿术后早期等制动情况下,为减缓失⽤性肌萎缩,促进局部⾎循环常采⽤什么⽅法进⾏肌⼒练习A 等长收缩B 等张收缩C 等动收缩D 拉长-缩短收缩12 ⼈体姿势的维持,主要以()为主A 动⼒性运动B 静⼒性运动C 等速运动D 相向运动13 ⾻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是A 粗肌丝B 细肌丝C 肌⼩节D 运动单位14 屈髋的拮抗肌有A 臀⼤肌B 缝匠肌C 耻⾻肌D 股薄肌15 随着前负荷的增⼤,肌的初长度逐渐增加,使A 肌收缩张⼒增⼤B 肌收缩张⼒下降C 肌收缩张⼒不变D 肌收缩速度增加16 ⾻骼肌处于最适初长度是,产⽣最⼤张⼒的原因是A 粗肌丝被拉长B 细肌丝被拉长C 粗细肌丝缩短D 粗细肌丝处于最好的重叠17 当负荷增加到某⼀数值时,肌已不能再收缩,此时肌缩短速度A 不变B 加快C 等于零D 减慢18 ⾻骼肌负荷减⼩到零时,肌缩短速度A 不变B 加快C 等于零 D达最⼤19 ⼒量训练时,要使⾻骼肌做最⼤功,必须选择A ⼤负荷B 中等负荷C ⼩负荷D 最适合的负荷20 运⽤电刺激⽅法刺激⾻骼肌,正确的说法是A 刺激强度越⼤治疗效果越好B 刺激频率越⾼治疗效果越好C 刺激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好 D选择合适的刺激强度、时间与频率21 温热刺激治疗可以使⾻骼肌的A 黏滞性下降B 伸展性下降C 弹性下降D 肌结缔组织缩短22 横桥理论认为,肌收缩过程中阻⼒较⼤时,收缩的张⼒也随之增加,其原理是处于结合状态的横桥数⽬A 不变B 增加C 减少D 达最⼤23 以下哪个结构数⽬不可变A 肌⼩节B 肌纤维C 肌原纤维D ⽩肌纤维24 运动员刘翔的110⽶跨栏跑能⼒较强,证明他肌⾁中哪种成分的⽐例相对较多A 肌⼩节 B 肌原纤维 C ⽩肌纤维 D 红肌纤维第六章运动控制1 在中脑的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后,动物将出现A 脊休克B 昏睡C 共济失调 D去⼤脑僵直2 维持⼈体正常姿势的基本反射是A 肌紧张反射B 对侧屈肌反射C 伸展反射D 腱反射3 ⼤脑⽪层的主要运动区在A 中央前回B 中央后回C 枕叶⽪层 D⼤脑⽪层内层⾯4 脊髓前⾓a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使A 梭内肌收缩B 梭外肌收缩C 腱器官传⼊冲动减少 D梭内肌梭外肌都收缩5 腱器官是⼀种A 张⼒感受器B 长度感受器C 压⼒感受器D 温度感受器6 当⼀伸肌被过度牵拉时张⼒会突然降低,其原因是A 疲劳B 负反馈C 回返性抑制D 腱器官兴奋7 下列哪项不属于⼩脑功能A 调节内脏活动B 维持⾝体平衡C 维持姿势D 协调随意运动8 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的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硬挺,表现出抗重⼒肌的肌紧张加强,称为去⼤脑僵直,其原因是脑⼲⽹状结构A 抑制区活动增强B 易化区活动增强C 组织受到破坏D 组织受到刺激9 某⼈在意外事故中脊髓受到损伤,丧失横断⾯以下的⼀切躯体与内脏反射活动,但数周以后屈肌反射、腱反射⽐较简单的反射开始逐渐恢复。
01-第一章运动学绪论PPT课件
• 作用:动力性运动可以使躯体产生位移或使人或 器械产生加速度。
• 2.当骨骼肌(等长收缩)收缩不产生明显的关节 活动为静力性运动。
• 作用:静力性运动是维持躯体一定姿势的基础。
• 动静结合,互相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运动。
2021/6/4
22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 (三)力量性运动与耐力性运动 • 1.力量性运动主要是对抗阻力的运动 • 作用:能有效发展骨骼肌的肌力。 • 2.耐力运动是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
学习内容
• 第一节 运动学研究 对象和内容
• 第二节 运动学研究 方法
• 第三节 学习运动学 的意义与观点
• 一、学习意义
• 二、学习观点
• 第四节 运动学的 发展
• 第五节 基本运动 形式与分类
• 一、基本运动形式 • 二、运动类型 • 三、运动强度
2021/6/4
3
第一节 运动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 1.运动学定义
• 运动学是运用力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动 作技术、运动器官形态结构与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因素的一门学科,也是多门学科之间相互交叉 与渗透的科 学.是一门康复医学方面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
•
运动生物力学
• 包括 运动解剖学
• 内容 运动生理学
•
运动生物化学
2021/6/4
意活动某一关节或同时活动几个关节。 • 上肢运动大多为开放运动链 • (2)封闭运动链:远端闭合为封闭运动链,只能是
多关节的协调活动,不能做单一活动。 • 下肢活动多为封闭运动链 • 如下蹲时必须同时活动髋、膝、踝关节。
2021/6/4
12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第一章 运动学绪论
学习运动学的意义与观点
1.学习意义 掌握与熟悉运动学的基本原理 通过运动学的学习,分析运动功能障碍产生原因 选择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学习观点 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认识人体运动 结构与功能 辩证关系 局部与整体 动与静 人体与环境统一
骨折
•
•
第一阶段
远端主动运动
•
近端静力性收缩
动静结合
第二阶段 主动与负重
运动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目录
运动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运动学研究方法 学习运动学的意义、观点与方法 运动学的发展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运动学的意义、观点与方法; 环节与运动环节;开放运动链和封闭运动 链 难点:关节基本运动形式
• 长期制动导致的关节强直, • 为什么会这样?
一 运动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人辅助或器械(机械、电刺激)帮助下的运动。 作用:消除肢体肿胀,防止肌萎缩、关节粘连和韧带
挛缩。 2.辅助运动 肢体肌力达2级以上,借助外力(可以
是自身的健侧肢体或他人帮助)做的运动。 作用:逐步增加肌力。
LOREM IPSUM
3.主动运动 肌力达到3级能抗重力时,可由骨骼肌 主动收缩完成肢体的运动。
1.当骨骼肌(等张收缩)收缩产生明显的关节活动为动 力性运动。
作用:动力性运动可以使躯体产生位移或使人或器械产生 加速度。
2.当骨骼肌(等长收缩)收缩不产生明显的关节活动为 静力性运动。
作用:静力性运动是维持躯体一定姿势的基础。
动静结合,互相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运动。
LOREM IPSUM DOLOR
作用:提高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4.抗阻运动 肌力达4-5级时,能克服自身重力和外 来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01绪论,质点,参考系,位移,速度,加速度
Fan
3)多边形法则
有限个矢量 a1 , a 2 , L a n 相加可由矢量的三角形 求和 法则推广
开始, 自任意点 O 开始,依次引 OA1 = a1 , A1 A2 = a 2 , L , An − 1 An = a n , 由此得一折线 OA1 A2 L An , 于是矢量 OA n = a就是 n 个矢量 a1 , a 2 , L , a n的和,即 的和, OA = OA1 + A1 A2 + L + An − 1 An .
Fan
二、质点(mass point) 质点( ) 具有物体的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几何点。 具有物体的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几何点。 说明 如果我们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 如果我们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而可以忽略其大小和 形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若不涉及物体的转动和形变, 形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若不涉及物体的转动和形变, 我们就可以把物体当作是一个具有质量的点( 质点) 我们就可以把物体当作是一个具有质量的点(即质点) 来处理 . 相对性;理想模型; 相对性;理想模型;质点运动是研究物质运动的基础 一个物体能否看作质点,要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决定。 一个物体能否看作质点,要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决定。
Fan
1)矢量的表示: 矢量的表示:
常用黑体母或带箭头的字母表示。 常用黑体母或带箭头的字母表示。 矢量的几何表示: 矢量的几何表示:一个矢量可用一条有方向的线段来表示 v v v v A 矢量的代数表示: v 矢量的代数表示: = eA A = eA A
A
r A 矢量的大小或模: 矢量的大小或模: = A v A v eA = 矢量的单位矢量: 矢量的单位矢量: A
x cos α = , r y cos β = , r z cos γ = r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运动学、动力学基础)
内容
第一节 人体运动学基础与概念 第二节 运动学基础 第三节 动力学基础 第四节 静力学平衡 第五节 生物力学基础 第六节 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七节 人体运动的效果评价
第二节 运动学基础
1
运动学基本概念
2
运动学描写的基本知识
运动学基本概念
(一)物理量 标量、矢量、张量
(二)运动学描写常见的物理量 时刻、时间 位置、位移、路程、轨迹
体阻力 2.内力:肌肉拉力、各组织器官间的被动阻
力、各内脏器官的摩擦力、内脏器官和固定装置 间的阻力等。 (二)牛顿定律
1.牛一 2.牛二 3.牛三
(三)功与能 1.功:作用力与受力点沿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的乘积。 2.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它等于力在单位时间内对物体所做的功。 3.动能 动能物定体理所:做末的态功的Ek动 12能mv与2 初态动能的差等于
t0 t
3.角加速度:指单位时间内角速度的变化量。
a lim
t0 t
4.转动惯量:转动惯量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质
量有关,还与质量的分布及转轴的位置有关。 (1)对于质量为m的质点,如果它离转轴的
垂直距离为r,那么,这个质点对该转轴的转动 惯量为I=mr2
在研究人体转动问题时,转动惯量是一个必测的基本参数。
4.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重力、弹性力、万
5.势能
重力势E能pG mgh
E pk
弹性势能
1 2
kx2
6.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
7.功能原理:系统的外力做功与系统内部非保 守力做功的总和等于系统总的机械能的改变。
8.机械能守恒定律:
如果系统的外力做功等于零,并且系统内 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则系统的总机械能将不 随系统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
运动心理学课件第2版-第01章 绪论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
二、运动心理学与锻炼心理学
➢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 运动心理学与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研
究对象的界定与扩展问题。
✓ 通过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影响竞技运动表现心理、情绪和行 为因素;通过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可以了解运动员的训 练和比赛的心理状态,或者帮助进行运动员的选拔,或者帮助监控和 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或者帮助提升运动队的动机气氛和凝聚力, 促进运动员与辅助人员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从而增强运动表现和心理 健康。
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运动心理学(第2版)
毛志雄 迟立忠 主编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运动心理学 第二节 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
第一节 什么是运动心理学
一、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 第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 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回顾
(三)2000年以后的发展
国际运动心理学会第十三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2013年在北京举行
第二节 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回顾
(三)2000年以后的发展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2018年在北京举行
第二节 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回顾
运动 与锻 炼的 心理 学 Psy cho logy of Spor t and Exer cise
欧洲 运动 心理 学联 盟
大学物理:第01章 质点运动学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运动学:描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1 质点 参照系 坐标系 §1-2 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3 自然坐标系下的速度和加速度 圆周运动 §1-4 相对运动1.质点把所研究的物体视为无形状大小但有一定质量 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的模型. 复杂物体可看成质点的组合.2.参照系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选作参照的物体。
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系有关.3.坐标系为标定物体空间位置而设置的坐标系统.z直角坐标系:P(x, y, z)自然坐标系: 极坐标系: 球坐标系:P(x, y, z)Oy柱坐标系:x1.位置矢量z1.1 定义从坐标原点O指向质点位置P的有向线段.kγ1.2 位置矢量的直角坐标分量 Oiαrβjr = xi + yj + zk x大小:r = x2 + y2 + z 2方向:cosα=x r,cos β=y r, cos γ=z rP(x, y, z) y1.3 运动方程r = x(t)i + y(t) j + z(t)kx = x(t) y = y(t) z = z(t)消去t → F(x,y,z)=0G(x, y, z) = 0——轨道方程2.位移∆r = r′ − r = r (t + ∆t) − r (t)zP ∆s∆rP′rr′Oyx位移与路程:∆r ≠ ∆s3.速度3.1 速度 平均速度:zP ∆s∆rP′v = ∆r = r (t + ∆t) − r (t)rr′∆t∆t瞬时速度:Oylim v =∆r = dr∆t→0 ∆t dtx瞬时速度的大小:v = ds ——瞬时速率dt瞬时速度的方向:沿轨道切线方向3.2 速度的直角坐标分量r = r (t) = x(t)i + y(t) + z(t) jv=dr dt=dx i dt+dy dtj+dz dtk= vxi+ vyj+ vzk大小 : v =vx2+v2 y+vz2 方向 :cos α v=vx v, cos βv=vy v, cos γ a=vz v4.加速度4.1 加速度 平均加速度:zvPP′rr′v′a=∆v ∆t=v (t+∆t) ∆t−v (t )Oy瞬时加速度:xa=lim∆t →0∆v ∆t=dv dt=d 2r dt 2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一般不同.v ∆vv′4.2 加速度的直角坐标分量v = v(t) = vx (t)i + vy (t) j + vz (t)ka = dv = dvx i + dvy dt dt dtj + dvz k dt= axi + ay j + azk大小 : a = ax2 + ay2 + az2方向 :cosαa=ax a,cos βa=ay a,cosγ a=az a运动学的两类问题:1.已知运动方程,求质点任意时刻的位置、速度以及加速度r = r (t ) v = drdta=dv dt=d 2r dt 22. 已知运动质点的速度函数(或加速度函数)以及 初始条件求质点的运动方程a = a(t) v = ∫ adt + c1 r = ∫ vdt + c2其中 c1 和 c2 由初始条件:v t=0 = v0 r t=0 = r0确定。
第一章 运动学基础与点的运动学优秀课件
四、 约束
• 自由体:运动不受限制的物体。 • 非自由体:运动受限制的物体。
x
O
1
y
M
O1
O2
2、光滑面约束
图1.2
3、光滑圆柱铰链约束
图1.3
4、固定铰支座约束 5、活动铰支座约束
图1.5
6、光滑球铰链约束
图1.6
7、固定端约束
图1.7
六 、广义坐标 自由度
• 广义坐标:确定系统在空间位置的 一组独立参数。
2、受约束的点 (1)、在平面上r 平面矢量M位置
(x.y) 平面矢量M位置
(.) 平面矢量M位置
在直线上:
r
位置(
方位已定,指向不定)
x 位置
位置
3、运动方程
直x x(t)
角 坐
y
y(t)
标z z(t)
柱 (t) 坐 (t)
标z z(t)
4、点的位置矢径与坐标关系
第一章 运动学基础与点的运动学
运动学部分
第一章 运动学基础与点的运动学 第二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第三章 复合运动
第一章 运动学基础与点的运动学
§1.1 运动学基础 §1.2 点的运动的矢量描述 §1.3 点的运动的坐标描述
第一章 运动学基础与点的运动学
§1.1 运动学基础
一 、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 的科学
x y z
ax x a y y az z
2、速度、加速度在柱坐标系上的投影
v
v e
v e
vz
k
a a e a e az k
v a
dr vdte
e
v
e
e
zk
zk
机械原理考试知识点
《机械原理》考试知识点第一篇基本机构及常用机构的运动学设计第一章绪论1.了解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2.了解机械原理的地位和作用;3.了解机械原理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与综合1.掌握有关机构的概念,如构件、运动副、运动链、杆组等;2.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能根据实际机械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3.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及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并注意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等情况;4.掌握平面机构中高副低代的方法,要求代替前后,机构的自由度和机构的瞬时运动不变;5.掌握平面低副机构的结构分析和组成原理,能根据给定的机构运动简图进行拆杆组,进行机构的结构分析,并确定机构的级别。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1.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应用及其主要特点;2.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特别是它的基本形式——平面铰链四杆机构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及其演化方法和应用;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和传力特性:如有曲柄的条件、急回特性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压力角与传动角、死点位置、运动连续性等;4.掌握等视角定理及几何法刚体导引机构的设计;5.掌握机构的刚化反转法及几何法函数生成机构的设计;6.掌握急回机构的设计;7.掌握用速度瞬心法作平面机构的速度分析方法;8.掌握用相对运动图解法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方法;9.掌握用复数矢量法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的方法。
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1.掌握凸轮机构的基本概念、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应用;2.掌握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及从动件运动规律的设计原则;3.掌握凸轮机构的反转法原理;4.掌握图解法设计平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5.掌握解析法设计平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6.掌握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及基本尺寸的设计。
第五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1.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2.掌握齿廓啮合基本定律;3.掌握渐开线的形成及其性质;4.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5.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特点,包括:1)定传动比;2)啮合线与啮合角;3)中心距的可分性;3)正确啮合条件;4)连续传动条件;5)标准中心距和安装中心距;6)无侧隙啮合条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 2.开放运动链和封闭运动链 ▪ (1)开放运动链:远端游离为开放运动链,可以随意
活动某一关节或同时活动几个关节。 ▪ 上肢运动大多为开放运动链 ▪ (2)封闭运动链:远端闭合为封闭运动链,只能是多
关节的协调活动,不能做单一活动。 ▪ 下肢活动多为封闭运动链 ▪ 如下蹲时必须同时活动髋、膝、踝关节。
▪ 1.运动学定义
▪ 运动学是运用力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动作 技术、运动器官形态结构与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的一门学科,也是多门学科之间相互交叉 与渗透的科学.是 一门康复医学方面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
▪
运动生物力学
▪ 包括 运动解剖学
▪ 内容 运动生理学
▪
运动生物化学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12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13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一、基本运动形式
上肢:推、拉、鞭打
人体运动 下肢: 蹬伸、鞭打、缓冲
全身:摆动、躯干扭转、相向运动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14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16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17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 (二)下肢基本运动形式 ▪ 1.缓冲动作 ▪ 下肢由伸展的状态转为较为屈曲状态。 ▪ 2.蹬伸动作 ▪ 下肢由屈曲状态进行积极伸展的动作过程。 ▪ 3.鞭打 ▪ 下肢各环节有类似于上肢的鞭打动作。
▪ (一)上肢基本运动形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推
▪ 在克服阻力时,由屈曲状态变为伸展状态。
▪ 2.拉
▪ 在克服阻力时由伸展状态变为屈曲状态。
▪ 3.鞭打
▪ 上肢诸环节依次加速和制动,使末端环节产生极 大速度的动作形式称鞭打动作。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15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19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 3.相向运动 ▪ 人体处于无支撑的腾空状态完成动作时,由于人体两端无约束,因此身体某一
部位向某一方向活动(转动)时,身的另一部位会同时产生相反方向的活动(转动 )。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20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4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一节 运动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 2.研究对象-人体运动动作与运动行为
▪3.研究任务
静力学
结合
动力学
运动解剖学 探讨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 功能 规律
运动训练原理 运动训练方法
疾病康复机理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阐明
5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二节 运动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 ▪ 体育运动,医学、生物材料力学方面、交通安全、军事科学与宇航等有关方面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18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 (三)全身基本运动形式 ▪ 1.摆动 ▪ 身体某一部位完成“主要”动作(如步行、跑步)时
,身体的另一部位(如两臂及摆动腿)配合“主要” 动作进行加速摆动。
▪ 2.躯干扭转 ▪ 在身体各部位完成动作时,躯干上下两肢同时绕
躯干纵轴的反向转动的运动形式称躯干的扭转。
第二阶段
主动与负重
▪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肢体功能 恢复
局部与整体统一
10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 1 .环节 ▪ 指人体身上可以活动的每一段肢体,节段或骨关节。 ▪ 运动环节既可以是单一的关节,也可以是几个关节作为整体相对某一关节活动
。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11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理论法 ▪ 采用数学与力学理论对人体运动系统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用数学语言对人体运动规律进行描述。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7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三节 学习运动学的意义与观点
▪ 一、学习意义 掌握与熟悉运动学的基本原理
运动学的学习 分析运动功能障碍产生原因 选择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为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与康复工程等课学习奠定重 要基础,。
学习内容
▪ 第一节 运动学研究 内容
对象和
▪ 第二节 运动学研究 方法
▪ 第三节 学习运动学的意义与观点
▪ 一、学习意义
▪ 二、学习观点
▪ 第四节 运动学的 发展 ▪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 一、基本运动形式 ▪ 二、运动类型 ▪ 三、运动强度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3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一节 运动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运动类型
▪ (一)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 ▪ 1.有氧运 运动时间较长,运动强度在中、小程度的运动的项目,其运动所
需的能量来源主要通过氧化体内物质提供。 ▪ 2 .无氧运动 由于人体供能来不及而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属于无氧运动。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21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五节 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
▪ (二)动力性运动与静力性运动
▪ 1.当骨骼肌(等张收缩)收缩产生明显的关节活 动为动力性运动。
▪ 作用:动力性运动可以使躯体产生位移或使人或 器械产生加速度。
。 ▪ 运动学研究与康复医学学科紧密结合,为患者早日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具有
重要意义。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6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二节 运动学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主要有: ▪ 1.观察法 ▪ 是直接对人体运动过程的各项变化指标进行描述与分析。 ▪ 2.实验法 ▪ 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实验装置对人体或动物进行试验。 3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8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三节 学习运动学的意义与观点
二、学习观点 用唯物辨证的观点去认识人体运动。
辨证关系
结构与功能 局部与整体 动与静 人体与环境统一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9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
第四节 运动学的发展
骨折
▪
▪
第一阶动段 静结合
远端主动运动
近端静力性收缩
▪
骨结构改造重建
运 动 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1
学习目标
▪ 1 .说出运动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 ▪ 2 .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史、运动生理与运动生化
的研究方法。 ▪ 3.叙述人体基本运动形式。 ▪ 4 .简述人体运动分类与特点。 ▪ 5.解释:大关节首先产生活动原理、有氧运动
、无氧运动
集团管理咨询项目
2
© 公司版权所有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