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武邑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1. (5分) (2020高二上·嘉兴期末)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 ________,________。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碧云天,________,西风紧,________。

(王实甫《西厢记》)
(5)桃源望断无寻处。

________,________。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
2. (15分) (2017高三上·祁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进土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

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

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

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也被称为进士。

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土科考试的人说的。

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

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

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

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

白居易进土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

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

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

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

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

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

这些称为制料。

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

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

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

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

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唐代,科举进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B . 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C . 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 . 隋唐进土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 . 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C . 唐代称进土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这样的人甚众。

D . 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B . 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末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 . 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D . 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3. (12分)(2017·江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

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

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看来,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

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一定起锅。

“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

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
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

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

然而,就道理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

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

再往深里说。

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

“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修山文集》,有删改)
(1)
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
(2)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3)
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4. (8分) (2018高三上·揭阳期中) 阅读下面这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

白头居士无呵殿③ ,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

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侧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 . “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魄生活的写照。

C . “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 . 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2)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
5. (14分) (2019高二上·宝坻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李昶,字士都,东平须城人。

昶颖悟过人,读书如夙习,无故不出户外,邻里罕识其面。

初从父入科场,侪辈少之,讥议纷纭,监试者远其次舍,伺察甚严。

昶肆笔数千言,比午,已脱稿。

释褐,授征事郎、孟州温县丞。

正大改元,超授儒林郎、赐绯鱼袋、郑州河阴簿。

三年,召试尚书省掾,再调漕运提举。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居数岁,忠济怠于政事,贪佞抵隙而进。

昶言于忠济曰:“比年内外裘马相尚,饮宴无度,库藏空虚,百姓匮乏,若犹循习故常,恐或生变。

惟阁下接纳正士,黜远小人,去浮华,敦朴素,损骑从,省宴游,虽不能救已然之失,尚可以弭未然之祸。

”时朝廷裁抑诸侯,法制寝密,忠济纵侈自若。

昶以亲老求解,不许。

俄以父忧去官,杜门教授,一时名士若李谦、马绍、吴衍辈,皆出其门。

岁己未,世祖伐宋,次濮州,闻昶名,召见,问治国用兵之要。

昶上疏,论治国,则以用贤、立法、赏罚、君道、务本、清源为对;论用兵,则以伐罪、救民、不嗜杀为对。

世祖嘉纳之。

明年,世祖即位,召至开平,访以国事,昶知无不言,眷遇益隆。

世祖尝燕处,望见昶,辄敛容曰:“李秀才至矣。

”其见敬礼如此。

至元元年,迁转之制行,减并路、府、州、县官员,于是谢事家居。

五年,起为吏礼部尚书,品格条式、选举礼文之事,多所裁定。

凡议大政,宰相延置上座,倾听其说。

六年,奸臣阿合马议升制国用使司为尚书省,昶请老以归。

七年,诏授南京路总管兼府尹,不赴。

八年,授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务持大体,不事苛细,未几致仕。

二十二年,昶年已八十三,复遣使征之,以老疾辞,赐田千亩。

二十六年卒,年八十有七。

(节选自《元史·李昶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释褐,授征事郎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 . 省宴游省:醒悟
C . 世祖伐宋,次濮州次:驻扎
D . 复遣使征之征:征召,朝廷征用人才
(2)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忠济怠于政事奉晨昏于万里
B . 贪佞抵隙而进门虽设而常关
C . 则以用贤、立法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 . 以老疾辞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B .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C .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D .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昶从小聪明过人。

读新书文如同过去经常学习的一般熟悉。

参加科举考试时能一上午奋笔写数千字。

B . 李昶能积极进善言。

他极力劝说懒于处理政事的严忠济接纳忠正之士,罢黜疏远奸邪小人。

C . 李昶聪明懂礼,即便皇帝闲居退朝,他见了也都非常礼敬。

因此世祖常高兴采纳他的疏谏,向他询问国事。

D . 李昶才干非凡,官员的品级和选举,朝廷的礼仪,很多是他裁定的。

宰相常请他商议朝廷大事。

6.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 .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 .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 .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夫”是古代官名。

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B . “左徒”是楚国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 .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
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D . 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

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B .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C . 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 . 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②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五、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7. (5分) (2017高三上·无锡期中) 以“灯光”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1-1、
1-2、
1-3、
1-4、
1-5、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3-3、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4-1、
4-2、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
5-1、
5-2、
5-3、
5-4、
6-1、
6-2、
6-3、
6-4、
五、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7-1、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