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答案

合集下载

技术经济学概论习题答案

技术经济学概论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1.为什么说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请举例说明。

答:发展经济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2)。

例如工业革命使生产效率提高到手工劳动的100倍以上,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高涨。

2、什么是技术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是什么答:技术经济学是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最佳组合以求的科学。

(P3)技术经济学是在技术领域内,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经济问题,经济规律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寻求技术与经济最佳组合,资源最佳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主要任务:一、研究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寻找具有最佳经济效果的方案;二、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三、研究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

3、企业在技术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答:一、技术选择要视经济实力而行(P5),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

因为不切实际的技术路线不但无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时,发展是中心问题。

要创造条件去争取发展速度。

因为选择技术路线时如果没有超前意识就可能走入开发(引进)--落后—再开发(引进)--再落后的死胡同,永远摆脱不了落后。

4.为什么工程技术人员要学习一些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答(P9)因为工程师具有三大使命:技术使命、经济使命和社会使命。

而技术经济学有三个主要研究任务: 1、技术创新,可以创造具有潜在超额利润的技术方案,帮助工程师完成技术使命;2、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可以确保技术方案的最佳性价比,帮助工程师完成经济使命;3、技术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可以确保技术方案的生态、社会效益,确保工程师完成社会使命。

第二章技术创新1、什么是创新熊彼得提出的创新有几种分类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财政学课后答案(完整版)

财政学课后答案(完整版)

财政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版)第一章导论1.结合实际谈谈生活中的财政现象。

答案:本题的答案有很多种,但是只要从财政学的定义出发,所举例子为政府的收入、支出等财政现象均为正确答案。

比如税收、政府补助等等。

2.如何学习财政学,财政学的学习有哪些方法?答案:(1)学习财政学的基本方法为唯物辩证法。

首先首先应当正确理解掌握财政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范畴,这是理解财政学一般原理的前提条件;其次,学习财政学、研究财政学应当理论联系实际。

(2)学习财政学的具体方法为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相结合。

(3)学习财政学应该主要比较学习,即进行中外的比较,注意辨别学习西方的财政理论知识。

第二章财政与财政职能1. 简略的财政概念。

答: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是国家(或政府)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通过多种收入形式,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实现其职能需要的收支活动。

2. 市场失效的主要表现。

答:(1)市场低效,它是指现实市场中存在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方面,而由于这些方面的存在,使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

主要表现在竞争失灵或垄断、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

(2)市场无效,即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失效。

主要表现在偏好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宏观经济失调等方面。

3. 如何辨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并举例说明。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标准通常是受益的排他性或非排他性,消费的竞争性或非竞争性。

纯粹的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产品的例子,只要从定义出发举例就可以,比如国防、天气预报、普通公路等;私人产品的例子,私人产品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是符合定义的就好了,比如苹果、梨子等。

4. 举例说明负外部效应及其主要治理方式。

答:负外部效应(外部成本),指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了损害,但受损者同样得不到应有的损失补偿。

(完整word版)西方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

(完整word版)西方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导论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如果各种经济资源都很充裕即不存在稀缺问题,那么就不需要经济学。

(√)
2、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如何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
3、实证分析主要强调“应该怎样”。

(×)
4、均衡分析就是指分析达到某种均衡状态的条件,以及怎样才能满足这些条件从而达到均衡。

均衡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意味着均衡状态是经济生活中的常态。

(×)
5、边际分析又叫增量分析,所以这种方法只分析经济变量的增量变化,不分析经济变量的减量变化。

(×)
二、简答题
1、西方经济学产生的前提是什么?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其分别回答什么问题?
3、概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4、西方经济学主要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微经1-3章参考答案

微经1-3章参考答案

微经1-3章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一、对错判断题1.自由物品(free good)就是不要钱随便拿的物品。

【F】2.经济物品是就是需要节约使用的物品。

【T】3.技术进步将彻底消除稀缺现象。

【F】4.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稀缺现象。

【T】5.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有效使用问题。

【T】6.经济学家的效率标准是国库收入最大化。

【F】7.当生产力充分发达了,三个基本问题就不存在了。

【F】8.市场经济是一个分散决策体系。

【T】9.计划经济是一个集中决策机制。

【T】10.微观经济学研究通货膨胀问题。

【F】11.宏观经济研究污染治理问题。

【F】12.边际分析就是增量分析。

【T】13.均衡状态就是静止不变的状态。

【F】14.比较静态分析就是较为静态的分析。

【F】15.动态分析的任务是指出事物变化的时间过程。

【T】16.实证经济学给出的结果是能够验证的。

【T】17.规范经济学给出的结论往往是号召性的。

【T】18.理论就是一组假设。

【T】19.模型是对现实的抽象和简化。

【T】20.经济学家假设人们的经济选择是有目的的选择。

【T】二、单项选择题1.下面最有可能成为稀缺物品的是【C】A.阳光B.夏威夷的海水C.运送到郑州的海水D.空气2.稀缺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A】A.人贪得无厌B.各种物品的存量太少C.技术不发达D.都对3.说“资源是稀缺的”指【B】A.世界上普遍存在着贫困B.相对与对资源的需要来说,资源总是不足的C.资源必须留给后代D.生产资源最终会枯竭4.经济物品是【C】A.有用的物品B.有交换价值的物品C.稀缺的物品D.都对5.稀缺现象导致的三个基本问题之一是【B】A.饥饿问题B.分配问题C.压迫D.失业6.微观经济学研究【D】A.消费者的选择B.生产者的选择C.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化D.都对7.宏观经济学研究【A】A.失业B.多个市场的同时均衡C.产业结构调整D.税收制度8.市场经济【A】A.是分散决策体系B.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基础C.用市场价格引导人们的行为D.都对9.实证经济学研究【A】A.提高税率的结果是什么B.回答是否应该提高税率的问题C.是否应该减免某些人的税赋的问题D.是否应该增加政府支出的问题10.其他条件不变,如果冰激凌价格上升,那么,需求量将会如何变化?回答这个问题的是【B】A.静态均衡分析B.比较静态均衡分析C.动态分析D.一般均衡分析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对错判断(下述每一说法,你认为正确就在题干后括号内写T,否则写F)。

国家开放大学《组织行为学》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组织行为学》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组织行为学》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A. 所有组织中B. 一定组织中C. 社会组织中D. 管理组织中2.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A. 人际关系B. 协作愿望C. 共同目标D. 共同目标3.组织行为学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

反映了组织行为学的()A. 多层次性B. 多学科交叉性C. 两重性D. 实用性4.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A. 管理的两重性B. 人的两重性C. 组织的两重性D. 多学科性E. 多层次性5.测量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对人的行为先后数次测量的一致性是指()A. 测量的信度B. 测量的效度C. 测量的难度D. 测量的规律性6.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测验法7.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A. 研究程序的公开性B. 收集资料的客观性C. 分析方法的系统性D. 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E. 所得结论的再现性8.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全面表示。

(×)9.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科学是:()A. 管理学B. 组织行为学C. 社会学D. 心理学10.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A. 心理学B. 社会学C. 人类学D. 政治学E. 生物学第二章个体行为1.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A. 个人主观内在因素B. 心理因素C. 客观外在环境因素D. 生理因素2.人的行为特征有()A. 自发的B. 有原因的C. 有目的的D. 持久性的E. 可改变的3.人的行为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引发的。

(×)4.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A. 知觉防御B. 晕轮效应C. 首因效应D. 定型效应5.社会知觉主要包括()A. 对人知觉B. 人际知觉C. 角色知觉D. 因果关系知觉E. 自我知觉6.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微观经济学参考答案 第一章 导论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微观经济学参考答案  第一章 导论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内容提要(一)、理性行为和相对稀缺性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假设:经济个体是理性的,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

整个经济学体系建立在这两个基本假设基础上。

1、理性行为在经济学看来,人是理性的。

理性是指人们在约束条件下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对理性行为理解的核心一是约束条件;二是行为而不是结果。

经济学所研究的理性行为,主要是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的理性行为,它一般不研究选择、确定目标过程中的理性行为。

在现代经济学中,理性行为实际上解释为最优行为,而经济学中的最优与否,是以经济成本或经济利益的尺度来衡量的。

2、相对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

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经济理论的三大传统支柱是---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

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这三大支柱是不够的。

新制度经济学家以强有力的证据向人们表明,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制度至关重要。

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

在不同时期,人类社会所面对的稀缺约束是不一样的。

人类早期的经济活动主要受到有限劳动力的约束,有效率地利用稀缺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早期的各种经济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

后来,土地、资本的相对稀缺日渐显著,经济学便又去研究土地和资本。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成为相对稀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广泛,理论也越来越丰富。

(二)、假设与模型在一定假设的条件下建立模型是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思路。

假设、模型与检验是经济分析问题的“三部曲”。

经济模型是现实经济社会的简单概括或理论抽象,可用文字的、代数的、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达。

在建立模型时要运用抽象法,舍弃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和变量,以建立起与所研究的现象有关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

1、循环图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与市场系统,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其活动,图1-1描述了市场经济构成及其运行状况。

教育政策法规》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政策法规》课后习题答案
⑷ 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文书的区别。教育法律文书,包括司法文书。是适用法律规范而使用的特殊法律文件。
三、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作用的认识。
答:1、教育法的规范作用;
⑴ 指引作用;
⑵ 评价作用;
⑶ 教育作用;
⑷ 预测作用;
⑸ 强制作用。
2、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⑴ 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
⑵ 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依法治教是培养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
二、我国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原则?
答:1、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3、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5、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
三、当前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我国的依法治教?
二、学校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答:1、学校的权利
⑴ 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⑵ 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⑶ 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⑷ 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⑸ 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⑹ 聘任教师或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⑺ 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⑻ 拒绝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2、教师的培训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长期工作,各级人民政府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均负有重大责任。教师培训的渠道主要有各级教师进修学校、高等学校以及广播、电化教育机构、自学考试等。
第三章 学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一、法学视角上学校的概念是什么?学校的法律地位如何?
答:1、法学视角上学校的概念

微观经济学 --- 第一章{导论} 参考答案

微观经济学 --- 第一章{导论} 参考答案

第一章部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此处未列出的请大家自己写出答案)1.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于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以使人类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科学。

经济学的目标是有效利用稀缺资源来生产商品和劳务,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它们合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2.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是指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时的状态。

3.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主要以单个经济主体(即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选择以实现其最优配置的科学。

4.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如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及其增长率、利率、失业,以及通货膨胀等。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的关系。

5.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等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其局限在于仅对能证实的观点进行分析。

6.规范分析(normal analysis)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等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一般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突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指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这种方法表达了对某一经济主题的个人的或集体的观点或价值判断,但难以通过事实证明是对是错。

7.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主体决策时的各种变量能够达到均衡时应具备的条件的方法。

均衡分析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和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1。

什么是国际贸易?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国际也叫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它包含着有形产品(实物产品)的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各类货物的交换,不包含服务;现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国家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产生、发展和贸易效果,揭示其特点、运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2.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有何关系?答: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它包含着有形产品(实物产品)的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各类货物的交换,不包含服务;现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

有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将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属一类活动,只是从全世界范围看时,称其为国际贸易,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看时,则称其为对外贸易。

3.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答: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称为贸易顺差、贸易盈余或出超;当出口总值小于进口总值时,称为贸易逆差、贸易赤字或入超.当一国出现贸易顺差时,反映这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当一国出现贸易逆差时,反映这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不过长期顺差不一定是好事,逆差也并非绝对是坏事,从长期趋势来看,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应该基本保持平衡。

4。

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区别是什么?答:直接贸易是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而直接买卖商品的贸易活动.直接贸易的双方直接谈判,直接签约,直接结算,货物直接运输。

国家开放大学《程序设计基础》章节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程序设计基础》章节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程序设计基础》章节自测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一、选择题(每题12分,共60分)1.当代计算机的最主要的体系结构称为是______。

A.非冯·诺依曼机B.图灵机C.PASCAL机D.冯·诺依曼机2.计算机软件是指______ 。

A.计算机程序B.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挡C.源程序D.源程序和目标程序3.计算机能直接执行的语言是______。

A.目标语言B.机器语言C.汇编语言D.高级语言4.显示器是______。

A.计算设备B.存储设备C.输入设备D.输出设备5.系统软件的核心软件是______。

A.汇编程序B.操作系统C.编译程序D.机器语言二、判断题(每题10分,共40分)6.CPU主要包括运算器和寄存器两大部分。

(×)7.图灵机由一条双向都可无限延长的被分为一个个小方格的磁带、一个有限状态控制器和一个读写磁头组成。

(√)8.冯·诺依曼在当年发表的EDVAC计算机方案确立了计算机系统的5大基本部件: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同时也规定了5大部件的基本功能。

(√)9.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虽然各有分工,但它们之间的功能界面是浮动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功能既可由硬件实现,也可由软件来完成。

(√)第二章解题要有程序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48分)1.JAVA语言的类别是______。

A.面向硬件的程序设计语言B.面向问题的程序设计语言C.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D.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2.汇编程序的任务是______。

A.将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转换为目标程序B.将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转换为可执行程序C.将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转换为可执行程序D.将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转换为汇编语言程序3.C语言是______。

A.高级语言B.机器语言C.目标语言D.汇编语言4.要保证程序在多次反复使用过程中不发生错误,关键应该提高程序的______。

A.可靠性B.有效性C.正确性D.可维护性5.汇编语言属于______。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观察法实验法条件反射二、选择1、心理现象分为()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2、心理过程包括()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5、()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A、789B、1879C、1798D、18976、()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A、冯特B、洛克C、笛卡儿D、缪勒7、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B 能力、气质、性格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8. “ 谈虎色变” 与“ 谈梅生津” 都是( )的表现形式。

A 、无条件反射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D 、条件反射9.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A. 眨眼反射B. 吮吸反射C. 防御反射D. 信号反射10.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 望而生畏B. 谈梅生津C. 望梅止渴D. 尝梅生津4.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 。

A 、谢切诺夫B 、巴甫洛夫C 、斯金纳D 、冯特11.()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12.()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三、填空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和-——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2023年经济法项目导论习题及答案

2023年经济法项目导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涉及()0A.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B.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C.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D.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2•债务人明确表达履行拖欠的债务,这在法律上将引起()。

A.诉讼时效的中止B.诉讼时效的中断C.诉讼时效的延长D.诉讼时效的消灭3 .下列关于公司的民事行为能力表述对的的有()o A.与其权利能力范围相一致B.一律平等C.始于出生终于死亡D.分为完全、限制与无行为能力三种.下列具有法人资格的是()。

A.合作公司B.某股份公司的销售部C.个体工商户D.有限责任公司4 .下列关于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描述不对的的是()。

A.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同时发生B.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在范围上不一致C.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只能由其机关来实现D.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同时开始,同时终止5 .代理人超越代理权所为的民事行为,其法律后果是()o A.一经告知被代理人后,即对其有约束力B.经被代理人追认后,被代理人才承担责任C.代理人与被代理人负连带责任D.被代理人承担责任.本人知道别人以本人的名义实行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达的,视为()。

A.不批准代理B.批准代理6 .甲委托乙代买10吨水泥,乙见本地水泥价格特别低且质量好,于是代买了 15吨,此行为属于()。

A.无效行为B.有效行为C.滥用代理权D.越权代理.普通诉讼时效开始计算的时间是()oA .权利被侵害之时B .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时C.告诉之时D.达成协议之时.某人购得一台电热水器,在使用时因漏电而受伤害。

其诉讼时效为()<,A.2023B.2 年C.1 年D.6 个月.某甲只有12岁,按照法律规定,他可以进行哪些活动?A.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B.与其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C.与其年龄和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D.任何民事活动都需要经其监护人的批准才可以进行7 .下列选项中具有法人资格的有哪些?A.合作公司B.公司的分支机构C.公司董事长D.子公司.下列关于我国经济法地位的表述中,对的的是()o A.经济法从属于民法B.经济法从属于行政法C.经济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D.经济法从属于刑法.享有经济职权的主体是()。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2)以2002年为基年:
2002年的名义GDP=100*1.0=100,实际GDP=100*1.0=100,
GDP平减指数=(100÷100)×100=100
2003年的名义GDP=200*1.5=300,实际GDP=200*1.0=200,
GDP平减指数=(300÷200)×100=150
习题库
第一章 导 论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总量分析:总量分析则是分析这些总量(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及其规律,提出应该采取的对策措施。
非均衡分析:所谓非均衡分析是指凯恩斯《通论》出版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非均衡是与均衡相对而言的,它是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所研究的是实现某个均衡的过程以及均衡变动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正是一个个连续的非均衡状态。
持久收入:指消费者可以预计他一生可得到的收入的期望值。比如,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比一个只受过高中教育的人的收入高,则其较高的收入来自于持久收入。
暂时收入:暂时收入是意料之外的收入,比如,农民由气候原因丰收或歉收而增加或减少的收入。
二、选择题
(1)A (2)A (3) D (4) A (5)A (6)C
四、计算题
(1)折旧=总投资-净投资=1150-292=858, NDP=GDP-折旧=8800-858=7942;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所以,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8800-5800-1150-1500=350;政府财政盈余=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政府购买,所以,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政府财政盈余+政府购买=44+1500=1544,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因为政府的收入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救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8800-1544=725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7256-5800=1456。

国民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国民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国民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后果,是组成经济的具体单位,而不是聚集单位。

它企求解释个人、家庭、企业和工业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原则,并研究各种市场结构和表现。

消费者和家庭的开支水平、具体企业和工业的价格、产出决策、工资、竞争机制和作用,市场结构及社会效益等,都是它需要研究的变量。

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

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

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答:(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范围内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NP和GDP的关系:二者统计口径不一样。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及答案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及答案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导论二、单选题:1.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2.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 )A.通货膨胀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B.1981年失业率超过9%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5.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6. 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7.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市场经济B.个体行为C.总体经济活动D.失业和通货膨胀等8.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计划经济B.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与通货膨胀C.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D.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问题9.实证经济学( )。

A.关注应该是什么B.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将来如何C. 不能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D.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10.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 )。

A.失业B.通货膨胀C.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11.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税制》第一章导论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它包括各种税收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2、纳税人:依照税法规定对国家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3、征税对象: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亦称课税客体。

4、税率:税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关系,是指课税的尺度。

5、起征点:起征点是课税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

课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

6、免征额: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总额中预先减除的部分。

7、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是指对处于运动过程中的课税对象,选择应当交纳税款的环节。

8、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缴纳税款的期限。

它是税收的固定性、强制性在时间上的体现。

9、税制体系:税制体系指的是一国在进行税制设计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将不同功能的税种进行组合配置,形成主体税种明确,辅助税种各具特色和作用、功能互补的税种体系。

10、流转税:是以商品或劳务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

11、所得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

12、财产税:是以财产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

13、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它是国家制定的用于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14、税收实体法:是指拥有税收立法权的立法主体规定税收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

15、税收程序法:是指拥有税收立法权的立法主体为保证税收实体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而制定、认可、修改和废止的,用以规范税收征纳行为的法律规范。

二、填空题1、我国现行税法的渊源有宪法、税收基本法律、(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法解释)和税收条约等。

2、按照税收缴纳形式的不同,可将税种分为(实物税)、(货币税)、(力役税)。

3、按照税收计征标准的不同,可将税种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4、按照税收管理和收益权限的不同,可将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5、按照税负能否转嫁位标准,税收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6、按照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可将税种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7、按照征税对象的不同,可将税种划分为(商品或劳务)、(人身)、(财产)、(收益额)、(资源)。

8、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9、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在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0、税率的三种主要形式包括(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

11、比例税率在具体运用上又分为(单一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幅度比例税率)、(有起征点或免征额的比例税率)。

12、累进税率的种类包括(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全率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13、税收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内容)。

14、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方法主要包括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

三、判断题1、征税对象亦称为课税对象。

√2、税收法律关系是由权利主体、客体和法律关系内容三方面构成的。

×3、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也是对等的。

×4、消费税为中央税,增值税为中央、地方共享税。

√5、我国的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采用的是比例税率。

×6、在流转税中,从价计征的税种亦称为从量税。

√7、税务机关在征税过程中,是否征税或征收多少税款,可以与纳税人协商议定。

×8、按照税收负担能否转嫁为标准,税收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9、流转税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纳税,所得税在分配环节纳税。

√10、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所采取的行政处罚措施。

√11、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即最终负担国家征收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12、增值税是价外税。

√13、我国的税收诉讼法规仅在《税收征管法》中作了具体规定。

×14、征税对象是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税区别费的主要标志。

×15、在处理国际税收协定与国内税法不一致的问题时,国内税法应处于优先地位,以不违反国内税法为准。

×16、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与之相互配合的复合税制体系。

√17、税收法律关系主体指的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四、选择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内,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税收权利主体是指( C )。

A.征税方 B.纳税方 C.征纳双方 D.中央政府2. 下列税种中,属于流转税的是( B )。

A.企业所得税 B.增值税 C.城镇土地使用税 D.契税3.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是( C )。

A.税目 B.税率 C.征税对象 D.纳税义务人4.引起税收法律关系的前提条件是( D )。

A.权利主体 B.税法 C.权利客体 D.税收法律事实5.下列税种采用比例税率的有( B )。

A.个人所得税 B.增值税 C.车船使用税 D.土地增值税6.在下列各税种中,不属于流转税类的是( D )。

A.增值税 B.营业税 C.消费税 D.个人所得税7.下列税种中,属于税收法律的是( A )。

A.个人所得税 B.增值税 C.耕地占用税 D.印花税8.下列税种中,属于中央税的是( C )。

A.增值税 B.营业税 C.消费税 D.印花税9.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的税种的征收管理,按照( B )执行。

A.《进出口关税系列》 B.《税收征收管理法》C.《税务代理试行办法》 D.《全国税政实施细则》10.财政部颁发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属于(B )。

A.税收法律 B.税收部门规章 C.税收行政法规 D.税收地方性法规11.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 ABC )。

A.比例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超率累进税率12.税收作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具有( ABD )的特征。

A.强制性 B.公平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13.下列税种中,属于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授权立法的是( ACD )。

A.资源税 B.企业所得税 C.增值税 D.车船税14.下列税法中,属于税收实体法的是( AB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15.税收法律关系中的征税主体,包括( ABC )。

A.国家税务局 B.海关 C.地方税务局 D.代扣代缴单位16.下列税种中,全部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有( AC )A.消费税B.增值税C.关税D.资源税17.下列税种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确立的有( BD )A.增值税B.企业所得税C.城市维护建设税D.个人所得税18、税收法律关系客体包括以下几类( ACD )。

A.货币B.纳税主体C.实物D.行为19、累进税率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C )。

A.全额累进税率B.比例税率C.超率累进税率D.定额税率20、纳税期限是税收的( AB )在时间上的体现。

A.固定性B.强制性C.返还性D.无偿性21、税目设计方法有( CD )。

A.从价法B.从量法C.概括法D.列举法22、影响税制设计的主要因素是( ABC )。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B.税收管理水平C.国家政策取向D.纳税人的要求23、所得税制的特点是( AB )。

A.税负不易转嫁B.税负具有弹性C.征收及时便利D.税源分散24、税收按管理和受益权限划分为( BCD )。

A.直接税B.中央税C.中央、地方共享税D.地方税五、简述题1、如何理解税收制度的含义及其意义?答:税收制度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它包括各种税收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税收制度的建立是税收本质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税收职能服务的。

2、税制的构成要素有哪几个?其含义是什么?(1)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 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亦称课税客体。

(3)纳税环节,是指对处于运动过程中的课税对象,选择应当交纳税款的环节。

(4) 税率, 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它体现征税的深度。

(5)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缴纳税款的期限。

它是税收的固定性、强制性在时间上的体现。

(6)减税免税,是税收制度中对某些纳税人和课税对象予以鼓励和照顾的一种规定。

(7)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所采取的教育处罚措施。

3、税收分类方法主要有哪几种?(1)按课税对象的不同性质划分,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2)按税收的计征标准分类,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组成关系分类,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4)按税收是否能转嫁划分,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5)按税收管理和收益权限划分,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6)按税收缴纳形式分类,分为力役税、实物税和货币税。

4、我国现行税制体系包括哪些税种?(1)流转税类。

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2)资源税类。

包括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3)所得税类。

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4)财产税类。

包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耕地占用税。

(5)行为税类。

包括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车辆购置税。

5、影响税制体系设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并决定税收体系的最基本因素,这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经济结构。

(2)国家政策取向。

税制体系的具体设置,一方面要体现税收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是为实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目标服务。

(3)税收管理水平。

一国的税收管理水平对该国税收体系的设置也会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流转税的征收管理相对简便,而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相对复杂。

6、不同类型税制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收体系的主要特点。

以商品或者劳务的流转额为课征对象,具有征税范围广,而且不受生产经营成本费用变化的影响,税源充裕,具有保证财政收入的及时性和稳定性特点,也具有征管简便的特点。

但是调节功能相对较弱,而且容易产生税负转移,有些税种还存在类退性,有些税种存在重叠征税等缺陷。

(2)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体系的主要特点。

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计税依据,对社会成员普遍征收。

所得税与累进税率配合,具有按负担能力大小征收,自动调节经济和社会公平分配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