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治疗论文

合集下载

一例肺结核合并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体会论文

一例肺结核合并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体会论文

浅谈一例肺结核合并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体会【关键词】肺结核;丙型病毒性肝炎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4岁,主因“咳嗽、咳痰伴胸痛一周”于2009年12月8日收住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一周再受凉之后出现剧烈的咳嗽、咳痰,痰为大量黄色粘痰,不易咳出,随之出现双侧胸痛,咳嗽时加剧,伴低热、流涕,自测体温在37.5℃-38.0℃之间,无高热、寒战及呼吸空难等症状;无盗汗、纳差,无心悸、气喘等;患者对“磺胺”过敏。

入院查体:t:37.3℃,p:80次/分,r:18次/分,bp:140/9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晰,精神状态尚可,唇甲无紫绀,双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可问及散在的湿性罗音,吸气末明显;心音正常,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及化验:血常规wbc:5.3*10 9/l,n:0.733,l:0.181,hb:129g/l,plt:171*109/l,肝功能:alt:173.1u/l,ast:116u/l胆红素正常范围,肾功能正常;血沉:48mm/h;结核抗体(+);肿瘤系列(-);连续三次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连续三次痰病检及抗酸染色:较多的中性粒细胞、一些鳞状上皮细胞、肺泡细胞,无瘤细胞及抗酸染色杆菌;hcv-ab(+),随后查:hcv-rna:3.50*104/ul,胸部ct(图1):右肺上叶后段不规侧软组织影,ct值:47hu,多考虑为肿瘤性质,伴周围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入院后给予抗炎、化痰等治疗,症状好转后,在对其交代必要性后,于2009年12月14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术中取材三块,12月17日病理回报:右肺干酪性结核;诊断明确:①继发性肺结核(右上);②丙型病毒性肝炎;多方考虑后给予四联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3 1/日、利福平0.45 1/日、乙胺丁醇0.75 1/日、吡嗪酰胺0.5 3/日,严密观察肝功能无明显变化,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出院后1月再次入“肝病科”,停用吡嗪酰胺,加用“a-2b干扰素300万u肌肉注射2次/周”治疗,患者有发热、浑身酸痛的不良反应,体温在38.0℃,可自行缓解,连续应用6个月;化疗三联用药一月后停用“乙胺丁醇”改用两联治疗,半年后复查胸部ct(图2),病灶吸收明显,治疗效果良好;继续服药,定期查肝功能无异常,总疗程13个月,2011年5月26日再次复查胸部ct病灶基本吸收(图3)。

乙肝病毒论文干扰素论文:乙肝患者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

乙肝病毒论文干扰素论文:乙肝患者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

乙肝病毒论文干扰素论文:乙肝患者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比较好。

但是,干扰素治疗乙肝,免疫系统在杀死乙肝病毒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的肝细胞,所以会引起发热,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不过不用过于担心,这些症状在停药后一般都可自行恢复。

作者通过对行干扰素抗病毒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关键词】干扰素乙肝病毒不良反应1 临床资料1.1对象与方法:本组30例患者中均为2010年10月~2011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男18例,女12例,20~40岁15例 ,41~50岁12例,51岁以上3例;病程为4-7个月,所有入选病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

1.2 治疗方法:对入组患者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 (上海罗氏制药)1次/周,皮下注射,连用15周以上,分别检测生化指标及病毒学指标,临床观察其不良反应,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2 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2.1 感冒样综合征: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

有发热、寒战、乏力、肌肉酸痛。

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

体温若不超过39℃,一般不予特殊处理。

超过39℃,首先予以一般物理降温:如冰敷,另外以50%酒精醇浴,在行干扰素治疗之前应预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让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紧张,焦虑情绪,降温时还应补充足够的液体,以免体液流失。

部分高热患者或关节、肌肉酸痛明显者可予以可给予复方阿司匹林片、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以缓解症状。

2.2 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功能异常。

多数病例80%(24/30)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后可致食欲不振加重,对于腹胀,?食欲不振、腹泻,恶心、干呕的患者给予胃复安等药物后均可好转。

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治疗论文

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治疗论文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与治疗【摘要】目的通过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有一定深入了解,同时,介绍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几种药物,让患者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有更好的信心。

方法通过对29例肝炎患者的分组药物治疗,比较药物治疗的效果差异。

结果干扰素与无环鸟苷,激素与干扰素的联合应用对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更加有效。

结论及早发现病情,有效控制传播途径,应用合理的药物对乙型肝炎的治疗与防治有显著的疗效【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治疗病毒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0-01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1],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同时伴有黄疸和发热。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3.5亿,我国约占1.3亿,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

1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1.1 母婴垂直传播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

1.2 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1.3 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1.4 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

1.5 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2 主要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鉴于本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肝细胞的数量和患者免疫系统等因素有关,所以应用抗病毒药物、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及改善肝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会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乙肝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进展论文

乙肝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进展论文

乙肝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进展【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32-01【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故治疗仍有许多困难。

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多达上千种,但没有一种药物是根治性的,多数药物的作用系调节免疫和改善肝脏功能,但抗病毒疗法被认为是治疗乙肝的主要方法,已取得一些进展。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展我国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可能超过1.2亿,其中需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

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伤及肝组织炎症、坏死病变有二不同机制,是肝炎病毒直接损伤肝细胞;人体对肝炎病毒及其抗原的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免疫损伤,使肝细胞发生破坏和肝组织炎症。

不论哪一种机制,均以肝炎病毒病原而启动病理过程。

肝炎病毒可在人体内复制。

使肝组织病变持续进行进而慢性化。

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清除体内肝炎病毒最主要和关键的方法[1]。

目前治疗肝炎的药物多达上千种,但没有一种药物是根治性的,多数药物的作用系调节免疫和改善肝脏功能,但抗病毒疗法被认为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方法,已取得一些进展。

现复习文献作总结如下。

1 干扰素(ifn)α为治疗慢乙肝的一线药物,我国已批准用于治疗乙肝的重组ifn,包括α-2b干扰素,intron(schering pough),α-2a干扰素,roferon (roche)和α-1b干扰素。

所有干扰素均需通过和靶细胞受体相结合,启动干扰素反应基因成分(isre),产生抗病毒蛋白及多种免疫调节因子。

α和β干扰素均和i型ifn受体结合,不同亚型ifn-α结合于受体的位点有所不同,目前发现干扰素受体有异质性,不同个体干扰素受体表达的数目不等可影响干扰素疗效。

治疗中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血清alt/ast水平升高,但效果较好,可能和增强机体免疫清除能力有关。

2 拉咪呋定(3tc)为近年来新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苷类药物,具有抑制病毒的逆转录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对乙肝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6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对照观察论文

6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对照观察论文

6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对照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肝水解肽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

方法治疗组33例采用肝水解肽1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一次静滴,4周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对照组31例,采用苦黄注射液3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每日一次静脉点滴。

结果治疗组alt、tbll下降幅度、复常例数、复常天数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率68.2%,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及p<0.05。

结论肝水解肽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肝水解肽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20-02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与分组来源于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其中急性乙型肝炎40例,慢性乙型肝炎24例,男性52例,女性12例,年龄在18-58岁之间,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1例,两组性别年龄均无差异。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肝水解肽1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一次静点,4周为一个疗程。

共两个疗程。

对照组:苦黄注射液3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每日一次静点。

两组同时给予其他保肝药物,如:甘草酸二铵、水溶性维生素、肌苷等。

重症肝炎每周给白蛋白或新鲜血浆二次。

1.3 观察项目①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如: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等。

②治疗前后tbil、alt变化。

③用药后不良反应。

1.4 治疗评估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tbil、alt完全恢复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消失,tbil、alt基本恢复正常。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tbil、alt达不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2.1 alt、tbil变化(见表1)。

健康教育对病毒性肝炎实施护理论文

健康教育对病毒性肝炎实施护理论文

健康教育对病毒性肝炎实施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 r 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5-0109-01【摘要】为了探求医护工作对提高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影响,通过观察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善治疗效果。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具体的分析,从心理、饮食、生活等方面着手,为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及时有效的各种护理指导措施,能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周密合理的护理还是减少病毒性肝炎并发症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健康教育病毒性肝炎护理病毒性肝炎是由若干种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主要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损害肝脏为主要伤害。

到目前为止,病毒性肝炎尚无可靠而令人满意的治疗药物,所以一般是采用综合性治疗法,以适当的休息和合理的营养为主,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在治疗期间,避免饮酒或者做其他任何对肝脏不利的事情。

病毒性肝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很可能发展为死亡率很高的重型肝炎,这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1 护理工作1.1 心理护理工作1.1.1 病毒性肝炎患者一旦被确诊需要住院接受治疗时,可能会精神比较紧张,意志比较消沉,另外陌生的环境会使他们沉声一种莫名的恐惧。

所以医护人员需要对刚刚入院的患者热情接待,了解他们的心理与情绪,给予适当的理解和同情,以此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好基础。

医护人员要保证病毒性肝炎患者所在病房的安静、整洁、舒适,消除患者由于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感和排斥心理。

医护人员还要向患者表达出将尽心尽力为其治疗的态度,让患者有一种被接纳的安全感。

1.1.2 对于感到恐惧和有悲观消极情绪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情绪,解除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认真听取并尊重患者的意见,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要及时耐心的进行解答,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及时解决。

消除一切对治疗过程不利的因素或潜在因素,改善住院部的环境和服务态度,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范文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范文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范文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范文篇1浅析病毒性肝炎与并发症的预防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

临床表现主要是食欲减退、疲乏无力,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但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

乙型尤以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病例可呈重型肝炎的临床过程。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VC)感染均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报告和登记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肝炎病例均应分别按病原学进行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2.隔离和消毒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自发病日算起隔离3周;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

各型肝炎宜分室住院治疗。

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3.对儿童接触者管理对急性甲型或戊型肝炎患者的儿童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4.献血员管理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格检查,检测ALT及HBsAg(用RPHA法或ELISA法),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

有条件时应开展抗-HCV测定,抗-HVC阳性者不得献血。

5.HBsAg携带者的管理HBsAg携带者不能献血,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访,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以防其唾液、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个人食具、刮刀修面用具、漱洗用品等应与健康人分开。

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遵医行为影响论文

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遵医行为影响论文

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分析[摘要] 慢性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是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本文论述了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 护理干预;病毒性肝炎;治疗;影响[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24-01目前,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抗病毒。

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1]。

由于抗病毒治疗疗程较长,多为6-12个月,甚至更久,有些患者不能遵从医嘱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及家属对慢性肝病认知差。

患病后产生焦虑、消极悲观、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影响治疗的决心和疗效,继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作者对收治的慢性肝炎患者及家属及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 月至2009年12 月在本疗区收治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76例。

诊断符合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方案》标准,未进行过系统的抗病毒治疗。

排除肝硬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及甲、戊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者。

将病例分为干预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年龄在16-55岁之间。

1.2 方法两组患者用药上均给予常规保肝、调节免疫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则给予全程的综合护理干预。

内容包括: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家庭、文化、社会和经济背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毒性肝炎疾病常识,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治疗时机、现状及转归,加强对疾病的认知;强化遵医用药、合理饮食、注意休息及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指导。

另外,在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时,即针对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内容通俗易懂,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

争取家庭、社会支持,鼓励或强化患者保持人际交流。

患者出院后,建立电话随访登记,定期回访沟通,提示复查、遵医用药及相关指导。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展论文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展论文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展【摘要】乙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乙肝后并发症,如肝硬化及肝癌等,目前国内外肝病学者共识:治疗慢性乙肝有效的方法是抗病毒。

本文将对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做一个总结,并对未来抗病毒的治疗作一点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中药;抗病毒;慢性病毒性乙肝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当发展到慢性肝炎阶段以后,每年大约2%~5.5%的慢性乙肝患者发展成肝硬化,最后一部分发展成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往往夺去患者的生命。

病毒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时间可长可短。

长的需经20~30年漫长的过程,短的仅需几个月。

肝炎并不可怕,且肝炎并不会影响寿命,可怕是其并发症:肝硬化、肝癌。

所以现在我们对慢乙肝的治疗策略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更好防止肝硬化并发症上。

目前国内外肝病学者共识:治疗慢性乙肝有效的方法是抗病毒疗法。

本文将对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做一个总结, 并对未来抗病毒的治疗作一点展望。

1目前已被欧盟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有7种包括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核苷类似物有三类:l-核苷类(拉米夫定、替比夫定),脱氧鸟苷类似物(恩替卡韦)和开环磷酸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

1.1α干扰素(ifn-α)自1976年首次报道ifn对慢性乙肝感染有良好的疗效以来,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和免疫调节来达到抗病毒的作用。

与核苷类似物相比,其治疗应答持续更久。

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率为30% ~ 50%, 其副作用多, 价格昂贵。

有许多因素决定其抗病毒疗效,如:治疗前alt> 200u/l、干扰素中和抗体阴性、较高水平dc表面分子的表达、白细胞介素( il212)合成增高、治疗前肝组织内cd8 淋巴细胞计数高、b721的高表达、ifna /b 受体高表达、肝组织有明显炎症活动及低基线病毒载量等因素均有利于发挥干扰素疗效。

中医药治疗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概况论文

中医药治疗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概况论文

中医药治疗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概况【摘要】目的中医药治疗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效果。

方法中药在治疗病毒性肝炎上调控研究。

结果 hbsag转阴率为43.3%,总有效率为90%。

治愈率与所选方剂有很大关系。

结论中医药治疗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协同提高疗效作用。

【关键词】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药疗法;益肝汤/治疗应用当前,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人群hbv总感染率高达50%以上,hbsag阳性率达10%以上,其中慢性乙肝达1200万,而对乙肝及乙肝病毒的治疗颇为棘手。

国内学者虽然首创了用白细胞介素2与自体lak细胞回输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费用昂贵,主要着手于中医药治疗方面的探讨,并取得了一些进展,1984年前hbsag转阴率仅约12-25%,到1987年止,全国公开报道的资料平均hbsag转阴率为39.7%,滴度下降为32.2%这两年又有一些新进展,现将近几年比较好的经验简述如下:1 中药治疗简况目前,对乙型肝炎辨证施治分型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十种常见证型:①湿热蕴结型,一般用茵陈蒿汤加减;②湿困脾土型,一般用茵陈胃苓汤加减;③肝淤气滞型,一般用逍遥散加减;④肝脾两虚型,一般用归芍异功散加减;⑤肝肾阴虚型,一般用一贯煎加减;⑥脾肾双虚型,一般用二仙汤合保无汤加减;⑦瘀血内结型,一般用当归活血汤加减;⑧痰瘀阻络型,一般用茵陈胃茯苓汤合硝石矾石散加减;⑨热毒炽盛型,一般用千金犀角散加减;⑩湿浊蒙窍型,一般用菖蒲郁金汤加减。

王氏等以温肾法为主治疗hbsag阳性者乙型肝炎60例,运用巴戟天、仙灵脾、兔丝子、桑寄生、丹参、陈皮、虎杖、黄芩等药组方,服药半年以上,hbsag转阴率为43.3%。

刘氏则着重补脾,自拟参芪汤(党参、黄芪、白术、陈皮、桑寄生、白花蛇蛇草、菟丝子、丹参、甘草、黄芩治疗hbsag携带者32例,其中转阴18例,其余14例的滴度均有不成程度的下降。

罗氏以调补气血清利湿热为治则,拟强肝汤(黄芪、党参、山药、神曲、当归、板蓝根、山楂、败酱草、泽泻、白芍、虎杖、茵陈、甘草)治疗85例子乙肝,转阴率52.9%。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论文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论文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分析【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74-01【摘要】:目的:在于分析其治疗过程的有效型和安全性。

方法:本组36例患者均采用中西双管治疗,即中药和西药配合使用的方法。

结论:治疗结果表明利巴韦林配合中药清肝保肝颗粒的治疗效果较显著。

讨论:采用中西医双项疗法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较好的效果且安全度高,成功治愈率有大幅提高,可有效降低其向肝硬化、肝癌以及肝衰竭方向的转化,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良好方法之一。

【关键词】:慢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治疗分析慢性丙型肝炎,简称chc(即chronic hepatitis c),对是通过输血、血液、黏膜、性及母婴等传播的一种由hcv病毒(丙型肝炎)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任其发展将会引发肝细胞癌及肝衰竭直至死亡,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

该病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极具威胁及危害性,并对公共卫生及社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本次研究结合中西两种治疗方法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展开分析,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1病例及治疗方案1.1 病历档案共36名患者,年龄区间在27~65岁,平均年龄为38岁,男女比例为3:7,患病在3~6个月期间,其中1例仍在酗酒,1例体型过于肥胖和2例感染年龄过大都不同程度影响药物作用效果,仍在继续观察治疗外,其余32例基因1型患者已经痊愈。

1.2诊断36名病患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丙型肝炎早期症状产生:如尿色深黄、黄疸、脘痞腹胀、常伴有恶心或呕吐、口干乏力、肝区胀痛或刺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右肋隐痛、头晕耳鸣、午后潮热或盗汗、多梦或失眠、面色晦暗、舌色暗红、肝掌、蜘蛛痣和大便不调等。

经确定为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1.3治疗方案本组36例患者均采用中西双管治疗,即中药和西药配合使用的方法。

具体方法:(1)对36名患者做赛诺金干扰素的皮内注射试验。

皮内注射试验使用的赛诺金液体稀释为1:100。

心理干预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作用论文

心理干预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作用论文

心理干预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作用【摘要】目的:探讨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对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心身症状的作用.方法:将4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临床治疗的同时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入院时、入院2周、入院4周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评估病人心理状况.结果:心理干预后2周scl-90躯体化、焦虑、精神症状得分及sas、sds标准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能有效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心身症状. 保持情绪稳定,缓解或消除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心理干预;认知疗法;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89-01有关文献报道[1],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我国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居世界首位,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心身健康。

近年来,有关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等问题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2]。

为此,作者就如何提高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水平等问题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2009年7月~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4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

两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1.2.1 治疗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给予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3]。

1.2.2 心理干预方法为了解慢性肝炎病人的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问卷表对42例住院慢性肝炎病人进行调查,结果62.5%慢性肝炎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在分组比较中,中年和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者抑郁发生率偏高,慢性肝炎病人的抑郁发生与性别无相关性.提示慢性肝炎病人易发生抑郁状态,临床护理人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多种护理措施,缓解其抑郁情绪,以维护病人的心理健康。

中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论文

中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论文

关于中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探讨【摘要】病毒性肝炎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等特点,并且国内外尚未研发出特效治疗方法或药品。

我国中医药学总结出了大量的单方、复方的宝贵药剂,为现代医药学研究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效用。

【关键词】中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研究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嗜肝dna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急性、慢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或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迁延难愈,可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等,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二十亿的病毒感染者,其中3.5亿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年有30-5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变或肝癌,对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彻底明了。

根据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特征以及临床症状,中医将其划归到“黄疸”、“胁痛”、“郁证”、“症积”等范畴之中,按照中医理论,病毒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湿热疫毒内侵,邪伏血分,进而导致正气亏损、气血失调。

经过医药工作者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体内、体外对中药进行抗病毒、降酶、提高免疫功能、保肝护肝及有效成分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生产出包括口服液、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针剂及外用药等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有效的单方、复方、有效成分制剂。

它们在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消除炎症、恢复肝功能、抗肝脏纤维化、改善肝脏血液供应、降酶、退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机体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单方中药治疗对病毒性乙型肝炎具有抑制作用的单方中药主要有:黄芪、大青叶、栀子、贯众、玄参、白术、黄连、茯苓、吴茱萸、丹皮、生地、赤芍、葛根、两面针、鸡骨草、北野菊、紫草、白茅根、巴戟天、半边莲、半夏、荔枝核、枸杞子、黄精、夏枯草、何首乌、皂角刺、青蒿以及蟾蜍皮等;金银花、绞股蓝、五味子、猪苓、苦参、桃仁、灵芝、水飞蓟、甘草、龙胆草、三七、鸡内金、川芎以及红花等则具有明显降低血清转氨酶的功效,并且还有助于肝功能的改善;虎杖、马鞭草、黄芩、女贞子、茵陈、鱼腥草、金钱草、白花蛇舌草、连翘、大黄、黄柏、郁金、败酱草、蒲公英、柴胡、板蓝根、丹参以及甘蓝等不但可以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有效发挥抑制性作用,同时可以显著减低血清转氨酶,并具有改善肝功能的功效。

孕妇肝炎治疗论文

孕妇肝炎治疗论文

谈孕妇肝炎治疗摘要:病毒性肝炎流行广泛,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妊娠期间尤易罹患,孕妇肝炎发病率为非孕妇的6倍,暴发性肝炎约为非孕妇的66倍。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妊娠;治疗【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56-021 病因系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可以通过病人排泄物或接触的食物,食具等传染,也可经输血、注射等途径传播。

2 妊娠对肝炎的影响孕妇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明显增加,尤其在妊娠晚期热卡的需要量比孕前增加20%;孕期的基础代谢率增高,孕妇肝脏负担加重,加上分娩时消耗,出血等均使患病孕妇的肝脏进一步受到损害。

如果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并发症,将致病情急剧恶化;而且肝脏是性激素的重要生物转化场所,孕期内源性雌激素显著增多,加重了肝脏负担,故肝病患者体内可出现雌激素潴留。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妊娠期间肝脏负担明显加重,孕妇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

孕妇营养消耗多,往往促使原来的病情恶化。

因此,孕妇患肝炎时病情也较非孕时为重,重症肝炎多发生于妊娠晚期,孕妇患肝炎后特别容易转为慢性。

3 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的影响(1)对母体的影响:妊娠时肝炎的症状和体征与非孕患者一样,只是病势比非孕者为重,并发肝功能衰竭机率增高。

有人认为可能与肝脏对醛固酮的灭活能力下降有关,所以在妊娠晚期发病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约达30%,与此相关的并发症随之增加。

肝炎患者的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分娩时容易发生产后出血。

(2)对胎儿的影响:①妊娠早期患病,胎儿畸形及流产发生增高。

②患者食欲不振、营养差、影响胎儿宫内发育。

③妊娠晚期患病时,早产及围产死亡率明显增高。

④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也可以在分娩时接触母血、羊水以及产生后接触、母乳喂养等途径使婴儿受感染。

4 诊断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比非孕期困难,尤其在妊娠晚期,不能单凭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sgpt)的升高作诊断。

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治疗论文

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治疗论文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治疗【摘要】根据肝炎病毒的不同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五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称a、b、c、d,e型肝炎)。

五型肝炎除病原学不同外,传播方式及预防方法不相同。

现分述如下。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中图分类号】r 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425- 01病毒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产生的肝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有些病人可能由此引发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从而危及生命。

由于病毒性肝炎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胁,我疾控中心门诊部近2年对来就诊患者统计,有60%以上患者带有不同程度的乙肝病毒,而大部分患者对此病预防知识一概不知,笔者认为现将有关知识与同志们一起探讨,介绍给广大读者与患者。

1 甲型肝炎1.1 传播途径甲型肝炎是典型的粪—口途径传播,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1.1.1 日常生活接触:卫生条件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特别是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差,居住拥挤的集体单位或家庭,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容易发生。

1.1.2 经水传播:农村地区,特别是粪便及水的管理较差的地区,雨季时冲刷粪便流入水源常可弓i起肝炎流行,这也是形成甲型肝炎地方性流行的主要原因。

1.1.3 经食物传播:甲型肝炎经食物传播有两种形式,一类是从受到甲肝病毒污染的海水中捕获的水产品,如蛤类、牡蛎、毛蚶、泥蚶等,进食时加热不充分,造成肝炎传播。

另一类是食物制备过程中受到甲肝病毒感染的污染。

1.2 预防措施1.2.1 病人管理:隔离治疗是防制甲型肝炎的一个措施。

最好在发病后1周内进行隔离,隔离时间自发病起3周。

当病人住院后,病家要做一次终末消毒以减少继发传染的可能,对居住拥挤的家庭尤为重要。

如果留在家中治疗就要做随时消毒工作。

发现病人后及时做出疫情报告。

1.2.2 有效地控制传播途径:在甲型肝炎水型或食物型流行时如能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如封闭水源,加氯消毒饮水或禁止销售污染的食物,疫情可以很快下降。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2)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2)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2)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篇3浅谈儿童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

方法研究儿童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总结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

结论做好儿童病毒性肝炎护理工作有助于患儿的及早康复。

【关键词】儿童病毒性肝炎护理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病,包括分别由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所致的甲型肝炎(又名甲肝)、乙型肝炎(又名乙肝)、丙型肝炎(又名丙肝)、丁型肝炎(又名丁肝)和戊型肝炎(又名戊肝),儿童以甲肝为多见。

病毒性肝炎以消化道症状、有或无黄疸、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为特征。

由于病原不同,各型临床特点、流行特点及转归各异,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本病临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瘀胆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五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HAV)经口进入人体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约1周后才达肝脏,随即通过胆汗排入肠道并出现于粪便之中。

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充分明了,一般诊断HAV可能通过免疫介导而不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

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多种途径如皮肤、黏膜、血液进入机体后,迅速通过血流到达肝和其他器官(包括胰腺、胆管、肾小球基底膜、皮肤等)。

乙型肝炎的组织损伤主要由于机体的免疫应答所致,但也不排除病毒本身引起组织损伤的可能。

3.丙型肝炎由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变异能力很强,在HCV感染过程中新的突变株不断出现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作用,这可能是导致血清谷丙转氨酶波浪式升高与肝炎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二、临床特点1.潜伏期甲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30日(15-45日);乙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70日(30-180日);丙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50日(15-150日);戊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40日(10-70日);丁型肝炎潜伏期尚未确定,可能与乙型肝炎相当。

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临床效果观察论文

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临床效果观察论文

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心理护理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1月-2011年11月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痊愈22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46例;对照组痊愈19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总有效41例。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让患者更好的配合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心理护理;临床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病毒性肝炎已经变得不再陌生,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染病,对人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主要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按照病毒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甲型、乙型等。

病毒性肝炎是具有比较强的传染性、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流行比较广泛、发病率比较高等特点。

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患者有最适宜身心的状态,可以更好的配合治疗。

针对以上因素,选取我院自2010年11月-2011年11月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心理护理及常规护理,对照组使用传统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11月-2011年11月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分别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在21-70-岁,平均年龄(41.5±11.5)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在25-72岁,平均年龄(38.5±12.5)岁;其中急性重肝15例,慢性重肝65例,亚急性重肝20例;所有患者都经过诊断,确诊为病毒性肝炎。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无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治疗论文
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我院采用凯西莱对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治疗,同时采用甘草酸二胺作双盲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代写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27例。

诊断按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进行。

其中甲型肝炎11例、戊型肝炎9例、乙型肝炎78例、丙型肝炎24例、庚型肝炎3例(均为合并乙型肝炎感染,未引入乙型肝炎计算)。

双盲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共65例,男50例、女15例,年龄(31±10)岁;对照组共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31±8)岁。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凯西莱0.2 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4周。

对照组用甘草酸二胺0.15 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方法与疗程同治疗组。

两组中根据病情辅以护肝、利胆、利尿,纠正电解质紊乱,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症状: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肝区不适、腹胀、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等;②体征: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腹部压痛、腹水等;③化验:肝功能(ALT、AST、A/G、r-GT、AKP、TSB)、HBVM(治疗前、后进行比较);④8周时检测白蛋白含量。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胆汁酸、白蛋白均正常[1];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明显好转,体征明显改善;未愈:以上指标均有异常改变,临床症状加重,无变化或死亡。

2 结果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见表1。

*
3 讨论
本文急性肝炎两组治愈率均为100%,提示凯西莱起到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正常的确切疗效,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进一步验证其保肝护肝,阻止肝细胞坏死,降低慢性肝炎转氨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肝炎后肝硬化、亚重肝、慢重肝时,肝细胞损伤严重,早期使用凯西莱,对阻止亚重肝、慢重肝的病情有利[2],促进肝细胞有序性再生,全面恢复肝功能,有助于提高重型肝炎的生存率。

使用凯西莱后改善了临床症状和体征,促进PT恢复正常,两组
8周时白蛋白恢复正常者分别为62.1%、23.1%,差异极显著(P<0.01),提示凯西莱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及通过刺激DNA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提高白蛋白水平,加快白蛋白复常的作用,凝血机制的改善可认为除促进肝细胞再生外,亦与凝血因子生成增加有关。

HBsAg及抗HBc治疗前后比较无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程峰涛,李铎,蔡敏.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意义.中华消化杂志,1998,18(2)∶92
2,唐望先,杜荔菁,张文英,等.硫普罗宁对D-氨基半乳糖所
致肝损害保护作用.中华肝脏病杂志,1997,(5)∶52~53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