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14)(1).doc

合集下载

1财政学(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财政学(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概念●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1.“财政”一词的来源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综观我国几千年留下来的古籍,可以找到关于古代财政即政府理财之道的记载,如“国计”、“国用”、“大司农”等。

日本引进西方Finance一词,同时借鉴中国古代的“财”与“政”的词意,创立“财政”一语。

1882年日本率先使用“财政奏折”一词。

我国文献中最初启用“财政”一词,见于1898年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中“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

《辞海》对“财政”作如下解释: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

2.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经济现象),换言之,财政行为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因而,财政学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

当代西方基于财政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关系,把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

3.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财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公共产品的定义1.布坎南的定义:在《民主财政论》一书中,他指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将被定义为公共产品”。

也就是说,凡是由团体提供的产品都是公共产品。

2.奥尔森的定义: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指出:“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1,…,Xi,…,Xn中的任何个人Xi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适当地排斥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

”则该产品就是公共产品。

也就是说,该集团是不能把那些没有付钱的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之外的。

3.萨缪尔森的定义: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浅析我国公共财政的完善

浅析我国公共财政的完善

浅析我国公共财政的完善姓名王雨婷学号31010075 指导老师刘银喜摘要:公共财政是人类社会进入到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近年来,公共财政已经成为我国财政界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并将其视为我国财政体制变革的关键。

我国公共财政的框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陷。

因此,必须明确公共财政的概念和必要性,分析我国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

关键词:公共财政、问题、完善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就是要通过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从而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统治能力;通过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手段,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进一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政府实现社会平衡职能。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

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有市场经济体制,必有公共财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是一种紧紧捆在一起的双边互动的关系。

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正确认识推行公共财政的意义,明确其特征,找出当前推行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实行公共财政的必要性按照中央的布署,中国的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正在构建之中。

尽管如此,在理论上对于中国为什么要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变为公共财政还没有取得共识,存在一些理论上的错误认识。

为此,需要在理论上弄清中国实施公共财政的必要性,以统一认识,为中国的公共财政实践扫除障碍。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政策建议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政策建议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政策建议摘要:三十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走势,且近几年地方财政支出规模日益膨胀。

本文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通过西方财政支出增长理论来解释我国财政支出增长,分析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的规模影响原因及其影响程度分析,并就有效合理控制地方财政支出规模这个问题从明确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优化财政支出责权结构;完善政府支出的预算编制执行体及监督体系,保障财政支出效率和调整政府支出的结构比例,合理化分类支出的规模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影响因素政策建议一、引言财政支出是财政活动对经济的影响作用的主要表现方式,是政府实现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职能的重要手段。

自19世纪后期近代财政学奠基人阿道夫·瓦格纳开始,国外经济学家们就开始关注政府规模的增长,财政支出增长成为广泛讨论的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政支出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深远作用。

鉴于我国历经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发展历程,西方财政支出理论对于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解释需要结合我国特殊国情来分析。

本文试图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并探讨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并对于如何合理化财政支出规模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关于财政支出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一)适用于解释需求方面的理论1、瓦格纳法则即“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法则认为许多公共物品比如教育和福利的需求具有正的收入弹性,当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随之以更大的比例增长。

david l.lindauer认为瓦格纳法则适用于需求的传统分析。

2、消费者偏好理论。

stiglitz等认为财政支出的增长是由于公民(即消费者)对于财政支出的偏好大于对其私人支出的偏好。

musgrave认为消费者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主要源自一下原因:自然垄断的行业生产更适用于公共生产、公共生产的雇佣关系更受劳动者欢迎;公共生产可以创造就业,并有助于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毕业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毕业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摘要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地方预算管理是国家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财政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财政改革的重点领域。

自1998 年李岚清同志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目标以来,为了更好地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中央及部分地方财政部门,从具体的预算编制方法到预算管理模式,从预算决策机制到预算的执行与监督,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近年来,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

地方政府是基层预算管理单位,其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政府预算管理的成效,加强地方政府预算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根据我国地方及地方财政预算改革的实践,考察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在借鉴发达国预算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改进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介绍财政预算管理的定义及特点,在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说明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首先阐述了我国以及上海市、区两级财政分级管理的概况,其次,具体考察我国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并且介绍了徐汇区政府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经验。

第三章结合地方及地方财政预算改革的实践,分析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时间存在的制度缺陷、预算决策和分配机制不完善、预算编制与执行中的监督弱化、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等。

第四章借鉴先进国家预算管理的经验,从预算编制和审议时间、预算机构职能和决策程序、预算监督和公开机制、预算绩效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国外做法与我国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的区别及可借鉴之处。

第五章首先根据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提出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下公共预算制度的思路,包括公共预算编制制度、审批制度、执行与监督制度,以及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公共财政学理论和主要内容

公共财政学理论和主要内容

3、财政分配是广义的分配,它不仅是收入的分配, 而且是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 4、财政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履行其其职能满足全 社会的的公共需要
四、财政的基本特征
1、财政公共性 财政的主体是国家(政府)而国家, 不仅具有阶级性,更是凌驾于社会各微观主体之上 的力量,它不拘泥于微观主体的私利,而是服务于 各微观主体,为满足全社会的公共需要提供财力, 配置资源。
公共财政学是研究治国之道。要通过研究财 政活动研究这些财政活动所反映出的规律、 规则、本质。
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具体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上, 研究各种财政活动、项目、行为的依据、目标、特点、 影响、及其制度、规则、政策安排中的规律性问题。
三、公共财政学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科,我国的财政学正在向公共财政学转变。即将政 府作为公共部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 早期公共财政学 现代公共财政学
经 济
付 公共
市场
运 行
产品 要素支付

要素
政府与一般经济实体的区别
首先,政府规模巨大,无论其收入还是支出的活动规模都 大大超过一般经济实体。 其次,政府具有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可以通过行政手段 迁破其他实体服从他的意志。 第三,政府所拥有的资产、所取得的收入不是个人或某部 分人的,而是社会公众的。 第四,政府的行为目的应当满足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而 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
制,产生了阶级继而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原始社会没有剩余产品,没有阶级,没有国家,财政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结构开始变化,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私有制逐步产生,分裂出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奴隶主 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组织的一切暴力机关构成了国家, 实行对奴隶的剥削。

20马工程教材《公共财政概论》PPT-第二章 公共财政职能

20马工程教材《公共财政概论》PPT-第二章 公共财政职能
党的十六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 础性作用
党的十七大: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 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用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与市场行为不同,政府行为往往具有公共性、普遍 性、强制性和非营利性等特点,政府管制、税收、法律 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较好地解决市场垄断、公 共产品提供、外部性矫正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促进 收入公平分配,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发展。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 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能较好地处理那些市场做不了和做不好的问题,从而推 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有序运转。
第二节 财政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界定
矫正外部性的措施: 1.政府管制。或称公共管制,即对生产消费行为做 出某些限制,主要适合对负外部性的矫正。 2.法律手段。立法可以看作另一种意义上的管制。 3.实行一体化。 4.政府税收。主要是用来矫正负外部性,着眼于边 际私人成本的调整。 5.政府补贴。主要是用来矫正正外部性,着眼于边 际私人收益的调整。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二、市场失灵 (五)收入分配不公平
收入分配根据次序的不同,可以分为初次分配、 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
市场主要是介入初次分配领域,按照各经济主体 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等)多少和贡献 大小来进行。
由于各主体拥有的生产要素在质和量上会有很大 差别,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竞争的环境条件亦有不同 ,按市场规则进行分配必然会造成收入分配的差距 。

财政的职能

财政的职能

财政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在于多领域中存在失效问题,所以政府的介入和干预也就有了必要性和合理性,而财政职能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可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纠正市场失灵,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快速的发展。

财政职能是一个具有历史范畴的概念,人们对财政职能的认识随历史的进程不断深化,财政职能的范围也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及体制的变革而不断调整的。

一、财政职能的发展由于政治家们决策的需要,从古代开始就推动了对财政事务的研究。

无论是十六世纪的广大学者,还是十七世纪的重商主义,乃至后来的官方经济学派和重农主义的“单一税”理论,都把财政问题作为自己学派的重点研究对象。

从英国的配第、洛克、休谟的早期论述,到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基本完成了对这个领域的首次‘现代’陈述。

在财政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李嘉图、穆勒、边际主义者、马歇尔、帕累托以及庇古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尤其是凯恩斯《通论》的出版,他不仅成就了宏观经济的基本分析框架和路径,而且进一步提升了财政理论在经济科学中的特殊地位。

在后来的财政理论发展中,则一直集中精力于把公共财政理论作为福利经济学的延伸,中心问题是如何表述存在公共产品的经济体系中资源的最佳或高效率的配置。

由此形成了政府和市场、公共财货均衡、公共政策等一系列需要回规范化和实证化研究的现实问题。

然而在这些所有的问题中,建立在稳定的或者是变革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制度安排,如何促进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性,始终是现代财政理论没有很好的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二十多年。

不管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之后的转型时期,财政问题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财政改革始终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性。

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三统一”到80年代初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财政始终是牵动所有经济领域的牛鼻子;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利改税”到90年代的政府预算体制改革和积极财政政策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财政职能始终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及其问题

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及其问题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问题财政支出通常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

也称为公共财政支出,也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财政支出是国家将通过各种形式筹集上来的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它是整个财务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

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只有按照行政及社会事业计划、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统筹安排运用,才能为国家完成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上的保证。

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从政府职能角度看,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及其他支出。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一方面转移性支出项目不断增加,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财政开始更多地注重运用影响总需求的。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不同方式来间接调控宏观经济。

财政支出的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相对于我的经济发展程度来说,我国政府自身的消耗过大,而各项社会公益性支出,特别是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支出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就目前而言,我国财政支出尚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它的公共性,而这恰恰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内部结构不合理。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费呈快速下降趋势,由78年的64.08%下降到2003年的28.04%,再到2006年的26.56%,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证,需政府大力投入。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增长,说明中国队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但所占比重仍然较少。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

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支出逐步退出了一般性和竞争性领域,支出的重点转移到了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

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的概述公共财政理论可以简要的概括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的状态,必须靠市场以外的力量来弥补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无人提供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产品的空白,这个市场以外的力量就是政府的力量。

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只限于公共服务领域,为保证政府不超越这一领域提供公共产品,必须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划一明确的界限。

而这一界限的划定显然不能由政府自己来划。

由立法部门进行立法规范便成为必然的选择。

[编辑]公共财政的实质内涵公共财政的要义本不在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表明的市场失效”这一逻辑起点,而在于其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实质内涵。

应该说,法治性民主性在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中也已得到重视,但在对公共财政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理解上尚存不足。

其实,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是阿罗不可能定理已经鲜明揭示了,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谓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函数。

再民主的预算和再有效率的投票制度在具体决策过程中也只能是按多数票规则来进行,由此必然产生相应的受益方和受损方。

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表明的财政的阶级利益、新制度经济学所表明的国家本身可能存在的悖论一样,公共选择理论也同样表明了种种政府失效以及可能存在的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强制,甚至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强制。

因此,所谓公共财政从其结果而言必是不公共的,国家天然是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场所。

布坎南曾区分了功能层次和立宪层次的公共选择,前者按少数服从多数’而后者按一致同意”规则作出集体决策。

民主在规范的意义上说只是一种立宪观点”只有从立宪层面上看,,公共利益?才变得有意义”因此,对我国公共财政而言,不能希冀在所有层面上实现公共性,其法治的实质只能是重在立宪层面的规则约束,即要注重决策规则本身的法治性建设。

[编辑]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演变在西方,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的一个十分古老但又永新的话题,但从一开始财政手段就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下的财政,但公共财政并不是市场经济出现的那一天产生,与市场经济严格对位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有了商品的交换就有了市场,但是具体哪一天算是进入了市场经济,并非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第14章政府预算

第14章政府预算

复式预算
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 财政收支按照经济性质 或其他标准分别编制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并使每个预算收入和预 算支出之间具有相对稳 定关系的一种预算组织 形式
对财政收支结构和 经济建设状况 反映明确,有 利于政府职能 规范化和实行 宏观决策与管 理
不完全符合预算的 完整性原则
单式预算表(简表)
2013年财政部部门预算
40
41
部门预算与传统预算的区别
分类基础 涵盖范围 管理重点
管理方式 编制方式 细化分类
传统的功能预算
部门预算
按支出功能分类
预算按部门或单位分解
仅限于预算内资金收支
涵盖预算部门的全部收支
侧重于财政收入、支出结 构分析,强调预算的计 划性,有利于宏观调控
一个部门不同功能的经费 在财政和各部门均分别 由不同的机构管理
方法,细化预算编制 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传统预算:“基数法” 部门预算:“因素法”
43
(三) 部门预算的编制流程
部门编 1.报 预 算 2.建议数
部门编 3.报 预 算 4.数
上报建议数 上报预算数
8
从形式上看,它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 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
从实际经济内容看,政府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财 政收支计划的计划安排,政府预算的执行是财政 收支的筹措和使用过程,政府决算则是政府预算 执行的总结。
政府预算是政府的重要立法文件,体现国家权力 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
30
(二) 政府预算的审查批准
预算审批机构: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修改预算的法定权力的模式
权力无约束 权力受约束 平衡预算的权力 预算的审查批准 设立专门委员会 为相关委员会预留充足的时间 独立的专家队伍 必要的管理信息 权力相互制衡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财政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406282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8适用专业:2017级经济与金融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因此财政是政府为民理财的经济行为,财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公共财政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掌握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性,了解我国财政分配的内容及管理方法,了解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财政政策的基本工具及操作选择,为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财政学理论知识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思维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运用财政理论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公共财政学》课程的先行基础理论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宏、微观部分)、《政治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3、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财政理论知识以及现实财政现象的理解、分析与综合应用能力。

因此本课程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如多用启发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灵活采用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后作业(论文)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学懂弄通基本理论基础上,大胆钻研探索和创新。

教学中要突出重点,重点讲解难点问题。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借鉴西方财政理论,密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殊规律,并结合实际研究我国财政体制、财政管理、财政政策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近年来,“公共财政”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的问题。

尤其在财政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公共财政”的讨论。

现将一些观点综述一、对“公共财政”的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决定着国家财政的构成及其职能。

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既是政权组织,又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行使着双重经济职能,即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全民生产资料所有者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决定着国家的分配行为国家财政是由两个部分即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组成,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具体职能和任务,应采取不同的政策。

[1] 该看法还认为:当前财政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大揽财政,随着社会的发展财政职能也将逐步转变。

财政必须立足经济大局,放眼社稷民生,做治邦安民的坚强后盾。

公共财政是财政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形态,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它是财政职能的调整,是财政管理深化与资金投向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必须努力构筑公共财政新框架,适应财政体制的发展趋势。

第二种看法认为: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公共财政,只有公共财政才能适应于、服务于并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数百年来市场经济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所鲜明昭示的。

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自然也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向公共财政转化的趋势:(1)税收占预算内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而达90%以上;(2)税收制度从按所有制成分分别设置,逐步转向对不同经济成分实行同一税收制度上来;(3)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大为下降,而同期社会文教支出急剧上升;(4)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急剧下降。

该支出曾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直接财力手段;(5)财政的基本建设支出从直接投。

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简答题

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简答题

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简答题
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主要是:
1. 资源配置职能:公共财政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优化全社会资源配置,弥补市场失灵,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实现全社会的最优效率状态。

2. 收入分配职能:公共财政通过税收调节和转移性支出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由市场机制建立的分配格局,使之达到社会认为的“公平”和“公正”的分配格局。

3. 经济稳定发展职能:公共财政通过实施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通过投资、补贴、税收等手段调节宏观经济,调整供需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财政学作为研究财政分配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

《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及其规律性。

政府的基本职能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

经济调节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市场监管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社会管理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公共服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政府财政掌握提供的社会产品和服务。

公共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并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

如何理解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正确答案:定义: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是要求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收入的结果可以较好地体现经济公平。

但社会公平难以通过市场机制予以完全实现。

因此,政府的介入是必然的。

介入前提:财政进行收入分配的逻辑前提之一是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原则界限。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可以形成较为合理的企业职工工资、租金收入、利息收入、股息红利收入、企业利润等,使之符合经济公平,所以财政原则上不应直接介入这些要素价格的形成(稀缺资源的垄断性收入除外)。

介入的机制和手段:运用政府税收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社会公平;规范政府的资产性收入;规范工资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如何识别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请举例说明。

《公共财政概论》教材内容总结

《公共财政概论》教材内容总结

《公共财政概论》教材各章内容总结绪论1.内容摘要绪论界定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全书的内容体系,指出学习公共财政概论的重要意义,介绍学习方法。

绪论部分对全书的学习起启发和引导作用。

2.基本原理(1)财政乃公众大事、国家要事,关乎民生福祉和国家兴衰。

(2)财政学作为研究财政分配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

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及其规律性。

(3)唯物辩证法是最根本的学习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必须遵循的科学方法论。

(4)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不同。

实证分析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描述事物和“实然”状态,说明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或者究竟是什么样的。

规范分析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即“应然”状态。

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1.内容摘要第一节是公共财政概述。

首先介绍财政的起源,指出财政不仅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然后由财政概念引出公共财政的含义,并分析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最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是公共财政思想。

主要概括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思想与公共财政思想的演变,结合实际分三个阶段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思想的演变。

2.基本原理(1)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财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2)国家和政府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3)财政具有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

一般属性的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及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

财政的特殊属性,由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所决定。

(4)就一般属性而言,公共财政具备财政所有的共性和构成要件;就特殊属性而言,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财政模式。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DOC)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DOC)

案例分析题【共l题,20分)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2010年上海市强调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提高录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2010年该市公务员招收70%需要有基层工作的经历。

广东省也加大从基层一线考录公务员的力度,计划到2012年,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应全部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

四川省也于2010年初规定,省级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原则上应有2/3左右的录用名额面向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人员。

并且,上海市将进一步扩大从优秀村干部和居委会干部中录用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

市公务员管理部门要求设村的乡镇拿出一定的职位,专门招录任职三年以上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以及符合条件的选聘到村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

有条件的街道经批准可从符合条件的居委会干部中招录街道机关公务员,把熟悉基层、了解民生的基层干部选用到合适的公务员岗位上。

上海市市将建立“先选调、后招录”选拔机制,推动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

在每年公务员录用考试前,本市将组织开展全市公务员选调交流工作,市级机关、区县机关一般先从区县、机关、乡镇(街道)机关等基层单位选调,一般按从一线专业岗位到综合管理岗位,从基层单位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公务员内部选调交流。

此外,上海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将有计划组织市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其中市级机关中担任处级领导职务,以及市级综合部门的公务员,任职前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将在三年内有计划地被安排到区县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以上的锻炼。

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将每年组织一批市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各区县、各部门也将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本区县、本部门公务员基层锻炼计划。

上海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还将对部分职位推行聘任制:各级机关中经济、金融、信息、规划等特殊专业技术职位,将部分通过公开招聘或直接选聘的方式,选拔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社会组织的优秀人才任职,实行合同管理。

公共财政学1、公共财政学导论

公共财政学1、公共财政学导论

1.3.4 公共选择中的主体及其行为
(1)投票者与投票行为 (2)政治家与选票极大化 (3)政府官僚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4)利益集团与政治均衡
所谓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的时候存 在着浪费资源和滥用资源的现象,也就是社会公 共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导致财政支出规模 过大或者究方法)
(1)理性经济人假设 (2)个人主义方法论 (3)交易政治学
1.3.3 公共选择的规则
所谓公共选择的规则就是指投票者通过投票 对公共物品的供给做出抉择的规则。从一 定意义上讲,公共选择理论也是研究投票 规则的学说。
一致同意规则
投票规则
比例多数规则
多数规则
简单多数规则
1.2 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 象与研究方法
1.2.1 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财政基本理论 财政实践活动
市场失灵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
外部效应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财政职能理论 财政收支
财政管理 财政政策
1.2.2 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所谓实证研究,是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面貌,回答 “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规范研究,则是根据经验或者总结出来的规律, 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经验或 规律,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1.1.2 公共财政活动的基本特征
公共财政的主体是政府,这是财政收支区别于 其他收支活动的基本特征,这里包含三层含 义: 第一,财政活动以政府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第二,在财政活动中,政府处于主动的、 支配的地位。 第三,财政活动牵涉的范围十分广泛。
1.1.3 公共财政的定义
公共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社 会资源用于提供公共物品,以满 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
1 公共财政学 导论
1.1 公共财政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

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

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

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

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

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

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

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

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公共性。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

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

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

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

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

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

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

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尽管企业和个人活动于市场有效领域内,而政府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内,这是划分两者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然而,现实的经济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是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介入和承担的。

为此,非赢利性就提供了一个具体标准,来界定两者在共同活动中的各自参与程度。

当某些行业的活动为社会公众所需要,并且可以有一定的市场收入,但又达不到市场平均赢利水平之时,政府和企业是可以共同承担这类活动的。

这就是政府通过公共财政的投资或补贴等,使得投入到该行业的企业具有获得平均利润率的能力,从而政府通过自身的无偿投入,支持了该行业的发展,并为整个社会的利益服务;与此同时,企业由于可以获得平均利润率,而承担起了部分的乃至主要的投资任务,从而大大减轻了财政的支出负担。

这样,财政的非赢利性活动,就直接与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相联系了。

3.调控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我们知道,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就业水平等。

政府各项调控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手段的支持。

这些手段包括税收、规费、支出、预算、补贴、国债、赤字等。

对财政政策的调控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划分。

首先,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划分为分配性、调节性、再分配性财政政策。

分配性财政政策涉及到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部分个人、团体、企业和社区。

如农产品价格补贴,只对生产特定农产品的农民进行补贴。

调节性财政政策则与限制和规定某些个人、企业或团体的行为有关,如税收的奖限政策就是为了鼓励或限制那些受调节者的某些经济行为,实现政府某一经济目标。

再分配政策指政府在社会各阶层中针对财富、收入、财产等所进行的转移性分配。

政府从公平和效率权衡的角度,采用累进个人所得税、转移性支出,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

其次,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为自动稳定的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

通常政府借助税收和支出的自动稳定性,达到调节经济波动、稳定经济的目的。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景气变动情况,通过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策进行的、使社会供需总量达到短期平衡的财政操作。

再次,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划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通过减税、增支或财政赤字和扩大国债发行来增加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供需总量的平衡。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通过增税、减支或财政盈余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扩张,也不收缩。

通过上述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财政政策调节,达到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社会供需总量的平衡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从而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的“调控性”。

4.法治性。

市场经济是一个法治经济,对于政府来说,其活动和行为也应当置于法律的根本约束规范之下。

财政作为政府直接进行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无疑必须受到法律约束和规范,从而具有明显的法治性特征。

财政的法治化,意味着社会公众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和相应的法律程序,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政府的财政行为,从而使得财政体现出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建立在法规规范化基础上的财政。

如税收是依据税法征收的,没有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和授权,有关税法和税收条例是无法确立的。

如政府预算也要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审议和批准,否则政府是一分一毫也无权随意使用的。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按照现代西方财政学,市场化国家的财政职能一般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中国正处于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中,确立我国的财政职能,一方面需要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的有益成份,另一方面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考虑。

具体分析,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即国内生产总值)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在市场经济中,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

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资源直接分配,又包括对全社会资源的间接调节两个方面。

具体表现在;一是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主要是调整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使之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二是在政府部门内部配置资源。

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政府职能的变化,通过财政对自身支出结构的调整,将财政资金分别用于满足各种社会公共需要,如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以及经济正常运行等方面的需要。

三是对非政府部门资源配置的调控。

尽管非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活动主要是由市场来完成的,但财政作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主要手段,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以及制定和执行有关政策,可以引导非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向。

如对某些需要发展的产业,在市场机制难以引导资金投入时,财政可通过提供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其发展。

2.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

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一般会以个人财产的多少和对生产所做的贡献大小等因素,将社会财富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初次分配,这种分配可能是极不公平的,而市场对此无能为力,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才会对这种不公平现象加以调整和改变。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原则上讲,属于市场分配的企业职工工资、利润、租金和股息收入等,放手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财政分配的范围是医疗保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

二是规范工资制度。

主要是由财政供给的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

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货币化,取消变相的实物工资等等。

三是加强税收调节。

比如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差距之内,实现社会基本公正;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不同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配等等。

四是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和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3.调控经济职能。

财政的调控经济职能,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促进较高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

财政调控经济职能的实施方式有四种:一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当经济下滑的时候,社会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同时减少税收,以便刺激总需求的扩大,缓解失业现象;当经济膨胀的时候,社会总需求过度,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同时增加税收,以便控制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二是通过发挥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制度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帮助社会来稳定经济活动。

如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使税收在经济萧条时趋于下降,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复苏;在通货膨胀时期趋于上升,从而有利于经济的降温,这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减轻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失业救济金制度也有这样的功能。

三是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等,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四是逐步增加治理污染、生态保护以及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支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监督管理职能。

在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调控经济各项职能中,都隐含了监督管理的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