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金融-厦门大学 王艺明)

第十章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金融-厦门大学 王艺明)
第十章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金融-厦门大学 王艺明)

第四节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说明国际资本流动的原

因、方式和影响。长期以来,西方学者采用宏观结构和微观行为分析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国际资本流动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节以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分别对

目前依然颇有影响的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以及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进行重点阐述。一、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

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是由西方经济学家麦克杜格尔(G·D·Macdougall)首先提出来的,亦称为麦克杜格尔模式。此后,西方学者肯普(M·C·Kemp)、琼斯(R·W·Jones)均作了更为细致的论述。

该理论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模式研究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移动,认为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和预期利润之间存在差异。在各国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本可以自由地从资本充裕国流向资本短缺国,使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一致,从而可以提高世界的总产量和各国的福利。

麦克杜格尔提出的这个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规律。但是,这一模型假定各国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资本在国际间可以自由流动,这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合。同时,这一模型只是笼统地提到国际资本流动,而没有把差异较大的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区分开来。所以下文理论的阐述将着重从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国际间接投资理论

1 .传统的国际资本移动理论

传统国际资本移动理论沿袭了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的思想,将间接投资从国际资本流动中单独列出来。所以在本节中不作重点阐述。

2 .现代证券组合理论

托宾—马克维茨资本流动论亦称托宾-马克维茨(Tobin-Markowitz)模型,是由西方

经济学家托宾与马克维茨通过数学模型而建立的。

定投资者仅将资本投资于两种国际金融资产,在各种投资收益、方差以及相关系数确定的条件下,投资者可以通过调整两种资产的购买比例来实现资产的最优配置,减少投资风险。托宾、马克维茨通过计算得出:如果两国资产的收益不完全相关,则两国的投资者通过互换一定量的资产,双方均可减少投资风险,这就是资本从实际利率较高的国家流向利率较低的国家的原因。当投资者面临多种资产与多个国家可供选择时,上述模型仍然适用。

托-马理论对于解释二战后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交叉性资本国际间流动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它忽视了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该理论认为,若两国的资

本呈现单向流动,则其资产必然是完全相等的,这一结论也与国际经济运行的现实不相吻合。

托-马理论可誉为西方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鼻祖,继托-马之后,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斯蒂芬·罗斯(Stephen Ross)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威廉·夏普60年代中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对证券投资专业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到1976年,斯蒂芬·罗斯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资本资产价格模型——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其与投资实务的较好结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3 .“两缺口”理论

“两缺口”理论通常称为“两缺口”模型(two-gap model)或外汇瓶颈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H·B·Chenery)和斯特劳特(A·M·Strout)首先提出来的。该理论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利用外国资金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

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要使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总需求必须等于总供给,即:C+I+X=C+S+M。将上式整理,得:I-S=M-X。等式左边(I-S)为投资与储蓄之差额,即储蓄缺口;等式右边(M-X)为进口与出口之差,即外汇缺口。如上式成立,则表明国内储蓄缺口等于外汇缺口。这就是两缺口理论的核心。事实上,影响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各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依存关系。科学的选择应当是从缺口外部开辟资金来源,即引进国外资金。引进外资同时可以对两个缺口发生作用。如一国利用外资引进国外设备,可以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表现为进口增加,而这种进口的增加并不需要用增加出口换取的外汇来支付;另一方面又同时表现为投资,而这种投资又不需要增加国内储蓄来支付。

4 .债务周期理论

该理论始于70年代初由费舍尔(S·Fischer)和福兰克尔(J·Frenkel)的研究。他们认为,一国的债权和债务地位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而改变。一国在参与国际投资进程中,一般要划分为下面五个阶段:

债务周期理论从动态角度分析了一国国际借贷地位发生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并论证了经常性项目(主要是国际贸易收支)与资本项目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该理论对诸如美国已由债权大国沦为债务大国还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 .国际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主要立足于厂商垄断,在市场不完全的假定条件下来研究的,这里仅对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论述。

(1)垄断优势论

垄断优势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Hymer)在1960年对1914年-1956年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和方式进行总结后提出的一种理论。由其导师金德尔博格进行系统阐述。后来约翰逊(H·G·Johnson)、凯夫斯(R·E·Caves)和尼克博克(F·T·Knickrbocker)等人又作了进一步补充。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市场不完全体现在四个方面:1)产品、要素市场的不完全;2)由规模经济导致的市场不完全;3)由政府干预经济导致的市场不完全;4)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而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对外投资,就是因为他有相对于不完全市场的自身的垄断优势。

约翰逊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对知识资产的占有和使用。凯夫斯认为,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垄断优势来自它使产品发生异质化的能力上。美国学者尼克博克在垄断优势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寡占反应论,对垄断优势论作了重要补充。

垄断优势论可以较好地解释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也可以解释技术先进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现象。问题在于拥有垄断优势,特别是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为什么不通过产品出口或技术转让方式,而是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去获取最大利润呢?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又如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呢?对此,该理论未能做出进一步的回答。

(2 )市场内部化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科斯定理”。早在1937年,科斯(R·H·Coase)就在一篇题为《企业的性质》的论文中提出了内部化理论的雏形。科斯认为,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提高了产品的交易成本,迫使企业进行内部交易。

7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学家巴克莱(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等人在对科斯定理的观点进行补充和发展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市场内部化理论。之后,加拿大学者卢格曼(A·Rugman)进一步将该理论进行发展和完善。

内部化理论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厂商的经营目标;在市场不完全的竞争条件下,当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促使厂商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内部市场,以替代外部市场,其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所谓中间产品,主要指知识产品;当企业内部化行为跨越国界,就形成跨国直接投资。

卢格曼在《跨国公司的内幕》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市场内部化是指“将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公司内部的调拨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它能像固定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内部化理论动态地分析了企业把既有优势跨国界内部化转移的特定能力,清楚地阐明了企业如何用直接投资取代出口等国际经济活动方式,更好地解释了较大范围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但是,内部化理论并未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方向和跨国经营的布局。

(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维农(R·Vernon)在1966年《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并在之后作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

维农认为,拥有知识资产优势、具有新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总是力图维持这种优势。但是,新技术不可能被长期垄断,有些产品制造技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会被仿制。维农把这一经验事实概括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创新期、成长期、标准阶段。在创新阶段,由于国内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小,尚未出现竞争对手,企业可以利用其产品的技术垄断优势在本国组织生产,占领国内市场,适当组织出口,获取高额利润。在产品成长阶段,由于产品需求增大,生产厂家增多,国内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国外也出现类似产品和生产厂家,威胁到企业原有的出口市场。为此,企业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开始在进口国投资建厂,就近向外国市场提供产品,以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扩大当地市场份额。在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标准化使得国内外企业都能加入同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价格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为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到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其它分支机构,在当地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一方面有效地占领外国市场,另一方面也把一部分产品返销到本国市场。

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解释清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的国公司手中的现象,特别是集中在美国的大公司手中。而且它能够较为清楚地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但是该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于解释已经成为国际生产与销售体系的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也是无能为力的。

2 .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主要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的生产环境,来对国际直接投资起因作出解释的。

(1)资本化率理论

197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阿利伯在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了用不同国家的资本化率差异来解释国际投资活动的理论,即资本化理论。资本化率是指使收益流量资本化的程度,用公式可表示为K=C/I,这里K为资本化率,C为资产价值,I为资产收益流量。

资本化率理论假定国外子公司获得的收益应根据投资来源国(母国)的资本化率重新转化为投资资本,而不是以东道国的资本化率来确定的。阿利伯认为,持强币国的资本化率要高于持弱币国。因此,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持强币国向持弱币国流动的。这是因为在以投标形式购买东道国有收益资产的竞争条件下,资本化率高(持强币国)的外国厂商由于

具有相对较低的筹资成本可以出较高的价格,因而通常由资本化率高的国家的厂商而不是东道国当地厂商接管现有产权。

阿利伯的资本化率理论是根据50-6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提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美国当时大量向国外投资的原因。但这一理论有其局限性,如对目前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叉性投资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

(2)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70年代中期根据国际贸易比较成本原理,以日本厂商对外直接投资情况为背景提出的。

小岛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命题:1)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的劳动和资本要素可以用劳动和经营资源来替代;2)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有关;3)“美国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日本式”的不同。其基本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根据边际产业扩张论的核心,小岛清认为,可以将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建立在“比较优势(成本)原理”的基础之上;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不关系;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投资国与东道国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移植,由投资国的中小企业作为这种移植的承担者。

比较优势论依据比较成本动态变化作出解释,特别适合于说明新型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但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也无法解释80年代之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

(3)国际生产折衷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是英国经济学家J·H·邓宁于1976年提出来的。1981年,邓宁出版了名为《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的论文集,对其折衷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从事海外直接投资是由该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和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等三大基本因素共同决定的。这就是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所谓OIL模式。所有权优势在邓宁的几篇论文中定义不尽相同,但主要是指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的,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无形资产和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的非完善性而将企业所有权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所获得的优势。区位优势是指国内外生产区位的相对禀赋对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吸引与推动力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区位优势是由东道国和母国的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作为迄今最完备的、被人们最广为接受的综合性国际生产模式,被誉为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中的“通论”。该理论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创建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体系”。但该理论忽视了各因素之间的分立关系、矛盾关系对直接投资的作用;而且在基本论点方面仍有所侧重,主要依据的是内部

化理论。

(4)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这一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学者提出的,认为任何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产生,都是由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而诱发产生的。直接诱发要素是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主要要素,它主要是指各类生产要素;间接诱发要素是指除直接诱发要素之外的其他非要素因素,包括投资国政府、东道国、世界性诱发要素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投资组合要素理论从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双方需求、双方所具条件的综合这一新的角度阐述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这些都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方面的创新,克服了先前理论中只注重投资目的、动机和条件的片面性。但是该理论仍然是局限于在静态上对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没有从动态上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规划进行分析,故而对投资活动实践解释力必然是有限的。

(5)发展水平理论

该理论是邓宁在80年代初研究了67个国家在1967-1975年间直接投资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联系提出来的。

邓宁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投资流量是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为此,他把67个国家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不同分为四个等级,处于不同等级的国家对外投资的地位也不相同。

际投资主题多元化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规模越来越大的对外投资的事实。

四、国际资本流动新理论

1.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80年代初期,随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兴起,一些学者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1)小规模技术理论

这一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Louis T·Wells)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跨国投资的竞争优势是相对的,它主要来自低生产成本,这种生产成本与其母国的市场特征紧密相连。威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相对竞争优势的特点:第一、发展中国家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第二、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颇具优势;第三、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美国学者Busjeet对毛里求斯出口加工区外国制造业公司

的调查证实,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推销产品的广告费用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同行公司。

(2)技术地方化理论

这一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 Lall)提出的。在对印度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研究后,拉奥认为,对外来产品、外来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以及将这种技术知识当地化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根本原因,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与当地的供给和需要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这种创新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需要以及发达国家不同层次、不同品味人群的购买需要。

(3)规模经济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不断进步,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内市场的有限性使国外市场成了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当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企业商品、服务的经营具有可分性或分立性,企业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就有可能;当发达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成本的市场、原材料基地或其他生产要素供给源时,企业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就是可取的。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4)市场控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绝大多数商品经营需要中间服务,但中间服务商只愿意为利润大、风险小的商品经营服务。当企业生产经营的商品风险较大、不能给中间商高额利润,或者企业要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倾向于独立经营时,跨国经营成为可能。在这种条件下,只要具有经济、技术、法律上的可行性,只要对企业的总体发展有利,企业直接控制中间服务,把中间服务纳入自己的运行机制之中,就成了理性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成本并不起决定性作用,相对优势也不是前提条件。当母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中间服务在发达国家时,母企业向发达国家投资,并在发达国家建立自己的商品服务中间机构——子公司、分公司,进行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就无可厚非了。该理论在解释贸易桥头堡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如果把“中间服务”改为“中间产品”,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现象。

2.风险分散说

该理论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国际投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凯夫斯(R·E·Caves)和斯蒂文斯(Stevens)。他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多样化会达到风险分散的结果,因为直接投资中的“水平投资”可以通过产品多样化来降低市场不确定性,减少生产结构单一的风险,而“垂直投资”则可避免上游产品和原材料供应的不确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

3.国际金融中心说

该理论从金融角度分析资本流动,是由李德(H·C·Reed)提出来的。他特别强调国际金融中心在决定国际直接投资区域、规模和格局中的作用,因为国际金融中心对国际投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国际清算中心、全球证券投资管理中心、跨国银行中心,而且还是国际直接投资中心。国际金融中心通过跨国公司资本结构、经营政策的评估对国际直接投资发生作用。当国际金融中心认为某个公司的借贷比例过高、海外资产发展过快时,就会降低该公司证券的市价从而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收益下降。这就迫使该公司调整投资战略和经营方针,收缩其在海外的投资。这样一来,在国际金融中心融资活动中占统治地位的跨国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金融资本就控制了国际投资活动。

厦门大学本科金融专业上课科目

课程 统计 ★课程设置 专业基础课程: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时间序列、统计调查、统计软件、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Ⅱ 选修课程:投资经济理论、风险管理与精算、证券投资、公司理财、数据挖掘技术、项目投资、国民经济统计与分析、金融投资决策理论、数据分析案例实务、统计调查案例实务、投资决策案例实务 金融 ★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机构与市场、财务报表分析、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衍生工具、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Ⅰ 选修课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财富管理、固定收益证券、企业并购与重组案例、私募股权投资、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金融营销、金融危机管理案例、金融企业战略管理、金融法、行为金融学、金融史 研究生 金融学(020204) 本专业创建于1928年,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与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在金融界颇具影响。 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制度与金融监管 金融工程(020223) 本专业系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金融工程专业的首批学科点之一,目前拥有金融工程本科、硕士和博士点,与厦门大学“金融数学”协作,教学科研实力雄厚,在金融工程、资产定价、利率期限结构、利率衍生产品、汇率、证券市场投资和金融危机等领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

保险学(020224) 本专业目前拥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点,教学科研队伍齐全,成果丰硕。该专业以金融型保险为平台,研究我国保险市场宏观调控、风险量化和监管等一系列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保险理论与政策、保险精算、保险经营风险与控制、社会保险理论与政策 投资学(020226) 本专业目前拥有投资学硕士和博士点,该专业有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成果丰硕,着重研究现代投资管理与投资银行的基本理论、主要方法和最新发展,突出理论与实务并重。 主要研究方向:证券投资理论、基金管理理论、投资银行理论 国际金融学(020228) 专业介绍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理论与管理、比较金融制度、国际投资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原因

第三节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原因 一、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摆脱了经济衰退,经济开始复苏,保持低的通货膨胀率,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较低;苏联解体,东欧各国面临经济体制的转轨,这种转制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资金短缺异常突出;国际债务危机在经过十年的努力后有所减缓,但仍存在隐忧;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持续疲软的情况下,收入锐减,贸易出现逆差,资本流入减少、流出增加。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1、国际资金流量增长迅速,不依赖于实物经济而独立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世界贸易的增长,例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在1990-1994年间,资本流入量是其同期经常账户赤字的两倍。1996年,泰国资本流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13%。而且,国际资本流量的增长是持续性的,不受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比如,世界出口贸易量曾因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衰退在1979-1982年及1990-1993这两个阶段中出现下降或徘徊,而国际资本流动却在上述两个时期未受影响,保持了持续高增长的势头。另外,一大批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居于突出地位的离岸金融中心都出现在经济和贸易不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诸如巴哈马、巴林、开曼群岛、新加坡、阿联酋等。国际资本流动的以上这些特征都说明它已经摆脱了对实物经济的依赖。 2、发达国家在国际资本中仍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比重逐步增加。 二战后发达国家不仅保持着资本输出主体国家的地位,而且成为最大的受资国,国际直接投资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OECD国家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的80%左右,其成员国对外直接投资的70%左右也被其他OECD成员国所吸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达国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最大资本输出国,又是最大资本输入国,对外大量投资与大规模吸收外资往往结合于一身。而发达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支配地位,决定了其在国际直接投资法律规则的制定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但又有迹象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普遍加

第十章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金融-厦门大学 王艺明)

第四节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说明国际资本流动的原 因、方式和影响。长期以来,西方学者采用宏观结构和微观行为分析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国际资本流动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节以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分别对 目前依然颇有影响的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以及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进行重点阐述。一、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 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是由西方经济学家麦克杜格尔(G·D·Macdougall)首先提出来的,亦称为麦克杜格尔模式。此后,西方学者肯普(M·C·Kemp)、琼斯(R·W·Jones)均作了更为细致的论述。 该理论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模式研究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移动,认为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和预期利润之间存在差异。在各国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本可以自由地从资本充裕国流向资本短缺国,使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一致,从而可以提高世界的总产量和各国的福利。 麦克杜格尔提出的这个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规律。但是,这一模型假定各国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资本在国际间可以自由流动,这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合。同时,这一模型只是笼统地提到国际资本流动,而没有把差异较大的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区分开来。所以下文理论的阐述将着重从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国际间接投资理论 1 .传统的国际资本移动理论 传统国际资本移动理论沿袭了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的思想,将间接投资从国际资本流动中单独列出来。所以在本节中不作重点阐述。 2 .现代证券组合理论 托宾—马克维茨资本流动论亦称托宾-马克维茨(Tobin-Markowitz)模型,是由西方 经济学家托宾与马克维茨通过数学模型而建立的。 定投资者仅将资本投资于两种国际金融资产,在各种投资收益、方差以及相关系数确定的条件下,投资者可以通过调整两种资产的购买比例来实现资产的最优配置,减少投资风险。托宾、马克维茨通过计算得出:如果两国资产的收益不完全相关,则两国的投资者通过互换一定量的资产,双方均可减少投资风险,这就是资本从实际利率较高的国家流向利率较低的国家的原因。当投资者面临多种资产与多个国家可供选择时,上述模型仍然适用。 托-马理论对于解释二战后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交叉性资本国际间流动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它忽视了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该理论认为,若两国的资

厦门大学金融学本科课程大纲

厦门大学金融学本科课程大纲 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金融学 英文名称 Finance 课程编号 开课学期三年级上学期 学分/周学时 3/51 课程类型经济学一级学科类通修课程 开课专业经济学院各个专业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统计学、会计学、微观经济学 选用教材 Bodie and Merton(2002) FINANCE, Pearson Education North Asia Limited and High Education Press. 博迪、莫顿著,伊志宏、金李译校(2000),《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主要参考书: 黄达,《金融学》。 Allen and Gal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isk sharing . Cambridge: MIT Press 1994. Merton,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Financial Management 24, Summer 1995. Bodie, Kane and Marcus, Investment , 4thEd. Boston: Irwin/ MacGraw-Hill.

Sharpe, "Capital Asset Prices: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Journal of Finance 19, September 1964. Hull, 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 , 3 rd Ed. Prentice-Hall, 1997. Black and Scholes,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 May-June 1973. Moligliani and Miller,"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 June 1958.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金融学是研究不确定性环境下稀缺资源(资金)跨期有效配置的专门学科,《金融学》将重 点讲授跨期最优配置、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为《公司金融》、《投资 学》和《金融机构管理》等更专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打下结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金融学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能够应用熟练运用Excel进行金融建模,通过金融建模透 彻把握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 三、考核方式 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安排 第1章金融概述 3 第2章金融体系 3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表现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从有利的一面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国际资本流动使得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通过借人外国资本弥补本国国内储蓄的不足,实现更高水平的投资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第二,国际资本流动有助于国内外投资者获得新的投资机会,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提高投资收益,实现资本或资金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 第三,国际资本流动还加快了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实现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扩大带来的还有不利的一面,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尺量的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在带来投资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冲击。如80年代拉美国家遭遇债务危机,又如从90年代中期开始,墨西哥、泰国、韩国、俄罗斯和阿根廷等国均遭受过金融危机的冲击。 教训之一:资本流入国必须要有良好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框架以控制有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如明确的金融监管法律框架,金融与财务信息的及时披露等等。 教训之二:新兴市场国家和转型国家在开放资本流动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时机的选择和正确的开放次序。与此同时,还必须有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配合。 教训之三:要加强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双方的风险管理。回顾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国家在资本输出人方面存在两种形式的错配,一是货币币种错配,二是时间错配。东南亚国家一方面从国外引人大量短期的外币贷款,另一方面将这些资金投向了国内长期的投资项目,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或者国内投资项目失败,就可能诱发金融危机。 教训之四:强化国际金融制度的协调与安排,防止未来出现金融危机或减少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如1999年成立的金融稳定论坛,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交流和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促进国际金融稳定,提高金融市场效率,降低系统风险。该论坛制定并推广了与银行、保险以及证券市场监管相关的12项核心标准,内容涉及到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会计及审计方面的信息披露等问题。通过采用严格的标准来规范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并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来确保这些标准能够得以贯彻执行,才会形成健康有序的金融制度,避免资本流动引发市场波动,甚至造成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状况

姓名:张瑞芝 学号:201322040141 班级:13级人力资源管理1班 当前的国际资本流动状况 一、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是指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或者说,资本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作单向、双向或多向流动。具体包括:贷款、援助、输出、输入、投资、债务的增加、债权的取得,利息收支、买方信贷、卖方信贷、外汇买卖、证券发行与流通等。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 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很多,有根本性的、一般性的、政治的、经济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剩资本的形成;2.策略的实施; 3. 利润的驱动; 4.汇率的变化; 5.通货膨胀的发生; 6.政治、经济及战争风险的存在; 7.国际炒家的恶性炒作; 8.其他因素如政治及新闻舆论、谣言、政府对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干预以及人们的心理预期等因素,都会对短期资本流动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了经济全球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资本流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而这种状况又与经济全球化交相辉映,彼此呼应。总的来

说,目前的国际资本流动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国际资金流量增长迅速,不依赖于实物经济而独立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世界贸易的增长,而且,国际资本流量的增长是持续性的,不受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另外,一大批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居于突出地位的离岸金融中心都出现在经济和贸易不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国际资本流动的以上这些特征都说明它已经摆脱了对实物经济的依赖。 2、发达国家在国际资本中仍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比重逐步增加。二战后发达国家不仅保持着资本输出主体国家的地位,而且成为最大的受资国,国际直接投资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达国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最大资本输出国,又是最大资本输入国,对外大量投资与大规模吸收外资往往结合于一身。而发达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支配地位,决定了其在国际直接投资法律规则的制定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但又有迹象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普遍加大。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要集中在发展水平较高,能带来较高收益且法律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如巴西、新加坡、墨西哥、韩国、泰国和中国等十多个国家。在资本流向上,体现了各个国家传统的关系和利益所在。美国的资本主要流向了拉丁美洲国家,日本流向了亚洲,西欧各国的资本主要流向了欧洲,独联体国家吸引外资较少。 3、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作用举足轻重,跨国公司并购日趋活跃。当今新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为获得国外新市场和进入生产要素市场而对外大量投资,并将对外直接投资视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金融学

单元1 1、货币、信用、利率属于()部分的内容。 A、金融范畴 B、宏观金融 C、微观金融 D、金融中介 2、Public Finance是指。 A、公司财务 B、金融学 C、公共金融 D、公共财政 3、最早列入“金融”条目的工具书是()。 A、《康熙字典》 B、《辞源》 C、《新华字典》 D、《说文解字》 单元2 1、当利率为8%时,则投资额翻番的时间约为()。 A、8年 B、9年 C、10 年 D、11年 2、中国利率中“月率1厘的厘”指的是()。 A、1% B、1%。 C、0.1%。 D、10%。 3、一个2年后可获得$40,000,要求收益率为5%的投资机会,起现值是()。 A、$35281.28 B、$42563.21 C、$36281.18 D、$31588.88 4、我国的银行存款经常采用()计算利息。 A、复利法 B、单利法 C、到期收益率 D、现值法 5、某债券实际年利率为4%,该国预期通货膨胀率为5%,则该债卷的预期名义利率是()。 A、9% B、9.2% C、10% D、10.2% 6、利息是资金的()。 A、价值 B、价格 C、指标 D、水平 7、在年利率为6%的情况下,4年后得到100元的现值是()。 A、78.21元 B、79.21元 C、80.21元 D、81.21元 8、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当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货币比未来获得等量货币具有()的价值。 A、更低 B、更高 C、无法确定 D、不变 9、当给定终值时,贴现率(),现值便越低; A、越低 B、越小 C、固定 D、越高 10、利率是一种重要的()。 A、经济杠杆 B、政治手段 C、法制手段 D、经济措施 11、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利息是()。 A、利润的分割 B、来源于地租 C、放弃货币流动性的补偿 D、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 12、衡量利率最精确的指标通常是()。 A、存款利率 B、货款利率 C、到期收益率 D、基准利率 单元3 1、在削弱的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基础为()。 A、黄金平价 B、铸币平价 C、外汇供求 D、黄金输送点 2、2005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哪一条()。 A、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 B、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C、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下列汇率中()最贵。 A、票汇汇率 B、电汇汇率 C、信汇汇率 D、外汇汇率 4、200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为()亿美元。

第七章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和风险

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和风险 国际资本流动在性质上是生产要素的国际化配置和配合。国际资本流动的大规模发展对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入国以及对国际经济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地讲,这种影响是双重的,即有积极的作用,也不乏消极影响。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 在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时,我们分别从长期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入国的影响以及短期资本流动对国内、国际经济的影响来谈。 1.长期资本流动的利益 长期资本流动的期限长、数量大,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影响较大,并且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经济的影响各有不同。 长期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出国经济的积极作用表现在:(1)提高资本的边际收益。一般来说,资本输出国的资本相对过剩,资本的边际效益递减,预期投资利润率较低,同此,将其输出到资本短缺或投资机会更多的国家或地区能够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益;(2)有利于占领世界市场,促进商品和劳务的输出。长期资本流动不是简单的货币资本流动,而是包括货币资本、技术设备和生产管理经验在内的总体转移,因此,这级助于扩大资本输出国的出口规模,并推动国内的发展;(3)有助于克服贸易保护壁垒,在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存在的今天,向国外输出长期资本尤其是直接投资,是绕过壁垒的有效途径;(4)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国际地位取决于经济实力和经济影响力。向国外输出长期资本,一方面可以增强输出国的经济实力,且巨额利润汇回,对扩大资本积累及改善国际收支等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直接影响输入国内经济、政治,甚至整个社会生产,从而有利于提高输出国的国际地位。 长期资本流动对输入国经济的积极影响表现在:(1)缓和资金短缺的困难。资本输入国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往往资金短缺,通过输入外国资本,在短期内获得大量资金,可以解决资金供不应求的矛盾,并能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经济发展;(2)提高工业化水平。长期资本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资本输入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改善生产技术设备的落后状况;(3)扩大产品出口数量,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4)增加了新兴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2.短期资本流动的利益 在短期资本流动中,贸易性流动和金融性资本流动比较稳定,并且其影响相对有利。而以投机性资本为主的国际贸易则最受国际金融界和各国货币当局所关注,原因在于其流动规模巨大,变化速度快,对一国乃至世界经济金融造成的影响深刻而复杂。因此,在分析短期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时,我们更侧重分析短期投机资本或国际游资的影响。 短期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的有利影响表现在:(1)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短期资本流动能调节暂时性国际的收支平衡。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暂时性逆差时,该国货币汇率会下跌,若

厦门大学金融专硕考研难度分析及就业

厦门大学金融专硕考研难度分析及就业 编辑:凯程金融考研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中国首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学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福建省和厦门市共建高校,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入选“211工程”、“985工程”,“111计划”、“珠峰计划”、首批20所学位自主审核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一厦门大学金融系 厦门大学于1921年在商学部设银行科,1928年正式设立“银行学系”,迄今已有80年多年的办学历史。除了国内学术界、政界和金融界外,厦大金融学的毕业生遍布东南亚商务部门和金融界,有的成为院校的著名专家教授。本学科点在东南亚,尤其在南洋地区享有盛誉。 本学科点是中国东南沿海和经济特区唯一一所国家级重点金融学科(全国排序第三位),对该地区的金融教学与科研具有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可辐射台港澳和东南亚,区位优势相当明显! 本学科点在1983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点设有金融学、金融工程和保险学三个专业,涵盖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领域。在高层次教学科研的带动下,本学科教学与改革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以张亦春教授为总召集人的九院校教育部重点项目“金融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学科点有稳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关系。先后与美国的康耐尔大学和加州大学、加拿大的达尔豪西大学和圣玛丽大学、法国巴黎商学院、日本东京大学、中央大学商学部等建立了院系际关系,与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本点有两位教授是亚太金融学会(APFA)理事。 二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 ④431金融学综合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概述

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Ⅰ.形式区别 我们在第一卷第六章[39]已经看到,一部分不变资本和它帮助形成的产品相对立,保持着它进入生产过程时的一定的使用形式。因此,它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期间内,在不断反复的劳动过程中,总是反复地执行着相同的职能。例如厂房、机器等,总之,凡是称作劳动资料的东西,都是这样。这部分不变资本,按照它在丧失使用价值时丧失掉的交换价值的比例,把价值转给产品。这种生产资料把多少价值转给或转移到它帮助形成的产品中去,要根据平均计算来决定,即根据它执行职能的平均持续时间来计量。这个持续时间,从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时起,到它完全损耗,不能使用,而必须用同一种新的物品来替换或再生产时为止。 因此,这部分不变资本——真正的劳动资料——的特征是: 一部分资本是以不变资本的形式即生产资料的形式预付的。生产资料在它保持着进入劳动过程时的独立使用形式的期间,作为劳动过程的因素执行职能。完成的产品,从而已经转化为产品的产品形成要素,就脱离生产过程,作为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流通领域。相反,劳动资料一进入生产领域,就不再离开。它的职能把它牢牢地限制在那里。一部分预付资本价值,被固定在这个由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职能所决定的形式上。劳动资料在执行职能时,也就是在损耗时,把一部分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部分则仍旧固定在劳动资料中,也就是仍旧固定在生产过程中。这样固定的价值不断地减少,一直到劳动资料不能再用;因此它的价值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期间内,分配在由一系列不断反复的劳动过程产生的一批产品中。但是,只要它还起劳动资料的作用,就是说,只要它还不需要由同一种新的物品来替换,不变资本价值就总是固定在它里面,而另一部分原来固定在它里面的价值则转移到产品中,从而作为商品储备的组成部分进行流通。劳动资料越耐用,它的损耗越缓慢,不变资本价值固定在这个使用形式上的时间就越长。但是,不管耐用的程度如何,劳动资料转移的价值总是和它的全部职能时间成反比。如果有两台价值相等的机器,一台五年磨损掉,另一台十年磨损掉,那末,前者在同一时间内转移的价值就是后者的两倍。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资本流动对流入国和流出国的经济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通常是双重的。 1.对资本输入国来说: 资本流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资本流入可以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资本流入意味着本国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 ③资本流入还能够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资本流入也可能带来如下消极影响: ①短期的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混乱,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②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 ③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还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2.对资本输出国来说 资本流出的积极作用是: ①资本的流出,可以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 ②资本流出会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资本流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 3.干预的手段主要有: 1 实行外汇管制; ②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 ③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 ④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例题11:单选,课后题第4题】国际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是( )A.资本过剩 B.资本不足 C.利用货币利差及汇率变动获得利益 D.给流出国和流入国都带来收益 答案:D 【例题12:多选—课后第7题】对资本流入国来说,资本流入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 )。 A.短期资本流入易造成国内金融秩序混乱 B.加重外债负担 C.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 D.对长期投资利用不当,还可能沦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E.导致经济停滞,减少就业机会 答案:ABCD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资本流动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资本流动 2009-7-31 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什么影响?怎样提高中国资本的形 成能力?怎样扩大中国对外投资?这些已成为当前经济金融发展中值得关 注的重要问题。在此,我就上述三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资本的跨国流动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最近10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快速增加,跨国公司投资能力空前扩大。到2008年底,全球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和外汇储备、公共基金等已超过50多万亿美元,其中仅养老基金就高达20多万亿美元。这些基金主要投资于本国,但也有大量资本经过直接投资、金融证券投资和外汇储备经营,为追求资本的安全、流动和收益,不断从一个国家和地区流入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中国也从国际资本流动中受益。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中国。2008年,流入我国的直接投资为924亿美元,到年底已累计达到1万亿美元。国际资本流入,有利有弊,利大于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在世界崛起。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一是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不合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廉价商品出口到发达国家,获得大量外汇。这些外汇的绝大部分,又以购买债券或存款方式流入发达国家,只能获得3%~4%的收益率。发达国家通过集中本国的资本和流入的资本,将资本以长期直接投资方式投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获得10%~20%的收益率。2008年底,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总额为29203亿美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不到6%;而对外金融总负债14013万亿美元,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占63%。二是国际金融机构对国际资本流动难以监督,加之某些国际资本恶意炒作,往往引发金融危机,不利于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三是国际资本绝大部分使用美元,美元的贬值给资本所有者带来严重损失。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趋势出现逆转 这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从2007年增长5%,降为2009年预计增长-0.5%~-1%,全球股市下跌40%左右,全球资产缩水50万亿美元。全球资本大为减少,其中仅养老金就缩水20%,损失5万多亿美元。谁能想到花旗银行股票会从33美元一股降为1美元一股,通用公司股票下降99%,直到申请破产保护。为了弥补企业资本损失,提高金融资本杠杆率,发达国家资本大量回归。200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8330亿美元,同比增长30%。200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4491亿美元,下降21%。其中,发达国家为8401亿美元,下降32.7%;发展中国家5177亿美元,小幅增长3.6%。今年1~4月,我国实际引进外国直接投资277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1%。2007年美国、欧元区、英国、加拿大、日本和新兴市场国家对外证券投资流入量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研究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研究 20世纪以来的几次金融危机表明,金融危机的爆发总是与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无序流动有关系,或者说国际资本流动是新型金融危机爆发的外部条件。国际资本流动主要借助间接融资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通常又会经历四个阶段:资本大量流入,本币严重高估,国际收支逆差加大;短期外债压力增强,金融脆弱性增加;投资资本攻击,资金外逃,金融危机爆发;在此基础上,资本逆流,危机加深。在了解了资本流动如何导致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资本不正常流动,并根据经验提出相应建议。 一、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资本流动通过间接融资市场,主要是银行的贷款行为。国际资本是以贷款的形式进入实体经济并使实体经济发生变化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使银行获得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在金融监管不完善和利益机制的驱动下,银行十分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也就是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不断攀升时,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银行会将资金投入股市、房地产或生产过剩的领域,此举又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国际资本通过银行业大量流入高风险行业,在一国经济泡沫破裂、经常项目出现持续逆差等情况下,该状况必然使银行不良资产剧增,货币贬值压力加大,直至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结果是国际资本尤其是短线的国际游资就出现大量抽逃,最后导致危机的发生。

2、通过证券市场,主要是指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股市,之后推高股价形成非理性的泡沫经济。当投资者预期资产价格将缩水时,大量资本逆转抽逃,导致金融危机。也就是资本的大规模频繁进出会加大一国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使该国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这种资本流动机制就是通过证券市场引发金融动荡。尤其是在一国的证券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金融监管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国际资本流动通过证券市场的传递机制极易诱导危机爆发。 3、通过外汇市场,资本外逃,加剧货币的贬值。主要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因国际收支的变化而使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出现变化,进而使一国货币对外价值发生变化。在这种制度下,持续的大量的外资流入,会导致本国货币汇率高估,从而损伤了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而导致巨额的贸易逆差,形成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共存的微弱的国际收支平衡。当经常项目逆差达到一定程度、经济情况渐趋恶化时,逐利性的国际资本开始外流,结果本币汇率就会出现持续下跌,投机者也会顺势对该国货币发起攻击。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传导过程 1、资本大量流入,本币严重高估,经常项目逆差加大,宏观经济失衡。资本大量流入,会推动该国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巨额外资的持续流入, 形成本币汇率高估,就会严重损害出口商品竞争力,与出口相关产业的投资利润率下降,直接恶化了贸易条件,导致经常项目逆差加大,开始出现赤字。

2017年厦门大学431金融学综合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试卷

机密★ 启用前和使用过程中 厦门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 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431 科目名称:金融学综合 学位类别:金融 考生须知:答题书写须使用黑(蓝)色字迹钢笔,签字笔或圆珠;各类答案(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均必须写在答题纸上规定处,不得直接在试卷(试题纸)或草稿纸上作 答;凡未按上述规定作答均不予评阅、判分,后果考生自负。 金融专硕一直是报考热门专业,431金融学综合是参照教育部相关教指委公布的考试大纲进行命题的,不过厦大自15年开始就不再对外公布初试真题了,为帮助考生更好的复习和了解厦大最新的命题趋势,芙蓉厦大考研网特意整理收集了2017年厦门大学431金融学综合初试真题,往年的考研真题,答案解析,笔记资料可以在考研资料栏目中找到,如果考生有其他疑问,可以联系官网右侧的咨询老师。 一、名词解释: 1.金汇兑本位; 2.流动性偏好; 3.期权合约; 4.套期保值; 5.永久性收入; 6.速动比率; 7.市盈率; 8.银行表外业务; 9.非系统性风险; 10.一价定律。 二、简单题: 1.如何理解看跌期权可以看做是一种保险。

2.请简述托宾Q理论。 3.介绍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及推论各自的适用情形。 4.介绍可转换债券的优点和缺点。 四、论述题 1.介绍汇率的利率平价理论,应用所学的金融知识预测中国和美国的利率和汇率的发展趋势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2.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激烈的竞争。 五、计算题: 1.南强公司ROE股权收益率为9%,再投资率为2/3,每股盈利3元,刚刚进行了分红,贝塔为1.25,市场的预期收益率为14%,国债利率为6%(20分)试求: (1)公司的股价; (2)公司的市盈率; (3)公司的成长现值; (4)某研究机构调研,该公司很快将宣布调整再投资收益率为1/3,请说明公司内在价值的变化。 2.南强公司,股权资产为6000万元,负债为4000万元,负债的融资成本为15%,税率为25%,贝塔为1.2,股权的风险收益为10%,无风险收益(国债收益率)6%,试求该公司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 3.南强公司,每股收益6元,股利3元,现在留存收益比去年增加600万元,每股账面价值为30元,负债为4000万元,试求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 4.三年期债券息票率为6%,到期收益为7%。 (1)试求该债券的久期, (2)如果到期收益率为8%,久期多少,用久期计算的价格变动与实际价格变动相差多少? (3)10年期的债券,久期为8.2,如果收益率变动80个基点,债券价格变化多少? (这题还有一个收益率忘记是票率还是到期收益率了,好像是8%)。 【专业课不再难】 专业课自主命题,信息少,没教材,真题难,怎么办? 厦门大学考研初试,复试都会涉及到专业课的考察,其中专业课成绩占分比重最大,也是考生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芙蓉厦大考研网推出专业课一对一通关班,一个对策解决初试专业课遇到的所有问题,你离厦大只有一个通关班的距离!

厦门大学金融学硕考研:过来人经验详谈doc

厦门大学金融学硕考研:过来人经验详 谈 先自我介绍下吧。本科在一所财经院校学会计,考研算是稍微跨了一下专业,选择的厦大经院的金融学硕。对于专业的选择,已经不知道被别人问了多少次为什么不选会计要选金融,包括在复试时的英面和中面都分别被问到。关于这个问题,由于距离当初时间有些久了,其中的原因连我自己都有些模糊。对于会计,其实我还是很喜欢的,但是觉得要在研究生继续学个两三年,说不定我就会对它厌烦了;另外,也确实是因为自己对金融领域比较感兴趣,但是我所谓的兴趣其实并没有促使我在本科阶段来个双学位,也没有特意修过太多金融方面的课程,所以觉得自己对于金融这块还处于“初恋”阶段。最开始决定考金融,好像还是因为我哥的一句话“本科学会计,研究生学金融,这不挺好的嘛!”然后,我就开始囤积复习需要的书,开始我的跨考历程了。考研的成绩之前在酱菜君的晒分贴中晒过了,政治74,英语75,数学144,宏微观123,总分416。 下面按照时间的顺序,讲一讲我的复试安排吧。 我的复习阶段大概有以下几个: 一.大三下学期,暑假之前 我大三下学期课还是挺多的,所以不能够每天都有很多整体的时间集中复习。这一学期,我的复习主要是在数学,兼顾了英语和专业课,政治完全没有了解过。 1.数学 这个阶段的数学重点肯定是基础,打基础肯定就离不开教材了。不管你大学期间数学学得有多好或是多不好,都应该认认真真的把教材系统的学习一遍。而数学当中最难也是分值最重的部分毫无疑问是高数了。我的数学复习其实只有高数是认真的看过教材,线代和概率看了一些没坚持下去,就直接用的复习全书(这个后面再说)。这个阶段,我就只用了同济版的高数教材+习题解答。根据复习时间的多少以及自己的复习速度,每天给自己定下复习的任务,比如今天看几节内容并且做几节的习题,正常来讲,在暑假之前是能够看完书的。看书的过程中,切忌马虎,但也不要死磕,可能会有一些地方一时间明白不了,这时候我习惯先做好标记,等到过一段时间或是看书看到后面部分的时候说不定就有所理解了,当然,前提是你得对于自己的问题印象比较深刻。书中例题的解答过程和一些证明过程都应该仔细看看,有一些不一定是直接考你用它的步骤去证明,但是它的证明技巧和思维确实可以借鉴。教材中的习题没话说,肯定需要认真做,但是认真做不意味着你专门拿出一张干净的作业纸,一步一步的写出解答过程。我的原则是看到题目之后在脑子里过它的解答过程,同时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关键的步骤和进行计算。对于参考答案的应用,我是计算题看结果,结果正确一般不看步骤;证明题不管会不会都看看解答,不会的认真看,会的就快速看证明中用的主

国际资本流动习题与答案

国际资本流动习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资本流动 2.外债 3.流动性理论 4.清偿能力理论 二、单选题 1.再投资是指() A.一国投资者在另一国(东道国)开办新企业 B.一国投资者收购东道国企业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以上 C.一国投资者不将其在国外投资所获利润汇回国内,而是作为保留利润对所投资企业,或在东道国其他企业再进行投资 D.一国投资者通过对外国发行的债券或股票方式所进行的投资,只能获得股息或红利,而不能获得外国公司或企业的实际管理控制权 2.下列实际发生国际间资本移动的是() A.一国投资者在另一国(东道国)开办新企业 B.再投资 C.以无形要素入股所进行的投资 D.投资者在东道国筹集资金所进行的投资 3.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的区别在于() A.是否从买卖价差中获利 B.是否获得股息 C.是否获得红利 D.是否拥有企业的实际管理控制权 4.资本流动的根本动力是() A.援助他国建设 B.贸易结算需要 C.规避风险 D.获取较高的利润 5.资本流动促进全球经济效益提高,主要是指() A.贸易性资本流动 B.投机性资本流动 C.长期资本流动 D.以上均不对 6.下列属于外债的是() A.一国母公司对国外子公司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

B.直接投资和股票投资 C.已签订借款协议而尚未提款的债务 D.由口头协议或意向性协议所形成的债务 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债务危机是由哪国触发的?() A.墨西哥 B.美国 C.巴西 D.阿根廷 8.认为债务危机是暂性困难的是() A.清偿能力理论 B.支付能力理论 C.流动性理论 D.以上均不对 9.债务危机的根本解决,不取决于() A.有利的国际环境 B.债务国的经济调整与国际债务的良性循环 C.外部资金注入债务国 D.汇率的波动 10.我国对外债实行的管理机制是() A.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加强管理,严格控制 B.分级领导,分级负责,加强管理,严格控制 C.分级领导,统一负责,加强管理,严格控制 D.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加强管理,统借统还 11.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密切相关。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则该国货币汇率与资本流动的关系为() A. 汇率下跌,资本外流 B. 汇率下跌,资本内流 C. 汇率上升,资本内流 D .汇率下跌,资本内流 12.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是由下列哪一位经济学家提出的() A Minsky B Kindleberger C Fisher D Krugman 13. 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是() A. 信息不对称 B. 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的不协调

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模板

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班级 4115 学号 3114351017 姓名任通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成因,产生机制以及特点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并就其对我国金融系统产生影响的传导路径做出解释,通过传导路径的说明,揭示了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数学分析。并针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金融风险提出解决方法。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成因,趋势和特点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各国经贸交流与合作,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生产要素的流动越来越灵活多样特别是资本的流动表现出极其频繁,规模之大,渠道多样,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保密性。所谓国际资本流动,就是资本在不同主权国家和法律管辖范围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按照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期资本流动和长期资本流动。国际资本的流动无非是为了追逐资本的收益,享受超国民的优惠待遇,特别是在金融不发达的国家,由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监管不利,汇率,证券价格定价,利率等多方面的体制不完善,金融市场存在操作的机会,使得大量的国际资本能够在短期内操纵市场从中牟取暴利。《经济学家》周刊在1999年的统计分析指出,在1980—1995年期间,国际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大约为8%,快于世界贸易的增长率;而在各种形式的国际资本流动中,跨国证券投资的增长率为最高,达到了25%;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分析指出在1995—2006期间,世界贸易平均增长率大约为7.8%,各国对外投资平均增长率按流出额计算大约为12.5%,流入额计算大约为11.5%。这表明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再不断增长。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FDI持续增长。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2008年FDI净流入达到1477.91064亿美元,而2009年1—6月FDI净流入额为288.6797亿美元。由于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性较FDI强,在短期逆转的可能性大,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2003—2004年间,我国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大于流出,2007年达到新高分别为7279.75亿美元,7775.4010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0.44%,26.00%。而08年又有小幅回落,基本与06年持平,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9.16%,18.45%。与此同时我国外债规模不断增长,短期外债在2004年以后较中长期外债增长较快,中长期外债增长相对平稳,2008年达到3746.6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外债163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74%,占总余额比例43.74%;短期外债2107.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23%,占总余额比例56.26%。近年来,国际资本的流动以FDI为主的同时,游资的流出流入规模不断加大甚至超过FDI的规模,外债规模也不断呈现上升的态势,而且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资本流动将呈现出自由化和多元化趋势。这表明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成效显著,短期资本的流动性冲击不断加大,外债余额的增长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