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

合集下载

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7篇骈文

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7篇骈文

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7篇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虽然如此,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体,骈文自有其地位与魅力。

王勃《滕王阁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筠《与朱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等都是值得一读的骈文名篇,其中《滕王阁序》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

1《滕王阁序》王勃节选《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作于675年,是古今传诵的骈文名篇。

文章将事、景、情融于一体,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骈文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骈文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骈文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相较于其他文体而言,骈文在构思和表达上更加繁复,善用对偶、比拟和运用意象,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其代表作品包括《鸟瞰图》和《痛谏》等。

1.对偶:骈文在结构上常常运用对偶的手法,通过对称的语言来体现整篇文章的平衡和协调。

对偶不仅可以是词语、短语或句子的对立,还可以是意象、形象的对比。

这样的对偶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比拟:骈文善于运用比喻和比拟来形容和表达,以突出其意境和修辞效果。

比如借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描绘人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增加情感色彩。

3.运用意象:骈文大量使用意象来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和思考。

通过以一种形象或者象征的方式表达,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揭示深层的主题和思想。

4.追求华美:骈文在结构和语言上追求华美、庄严和修辞。

其修辞手法多样,如反复使用同一表述,以增强修辞效果;反问句、排比句等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

5.主题多样:骈文的主题多样,可表达情感、追求美感、倾诉思想、状况议论等等。

具体主题包括咏物、描绘景色、议论时事、表达感慨等等。

以下是两个代表性的骈文作品:1.《鸟瞰图》:该文是宋代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以对偶和比喻为主要手法。

文章用足各种风景的形容词,通过对梅、柳、花、鱼等景物的描绘,展现出整个春天的美好景象。

欧阳修以繁复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详细描述了各种景物的特点和美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2.《痛谏》:该文是清代郑板桥的一篇骈文。

文中以痛心疾首的态度对清朝政府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通过丰富的对比手法和意象描写,深入地剖析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和恶果。

文章借助生动的比喻和对偶,给人一种烦躁不安的感觉,以此来表达他的忧虑和愤怒,使读者更加能够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简述古文和骈文

简述古文和骈文

简述古文和骈文
古文和骈文是中国古代文章写作的两种基本语言表达方式。

1.古文:古文的名词是后起的,是针对骈文而提出来的,指骈文产生以前先秦两汉文章写作的语言表达方式,即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语言表达方式。

2.骈文;骈文萌芽于两汉,兴起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及唐初,它是一种讲究骈俪、对偶的语言表达方式。

3.骈文的两个主要特点
(1)句式的两两相对,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或四四相对,或六六相对,由此扩展出其他多种形式。

(2)句式结构和词语性质的对偶,对称的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两两相对,位置相同,词性也相同。

4.骈文产生的基础;汉赋中大量运用的排比、对偶。

5.骈文的特征
(1)以骈俪、对偶为主要语言表达方式。

(2)讲究用典,并要求在典故的含义上形成对偶。

(3)有较为严密的平厌格律。

(4)重视辞藻的华艳、色彩浓郁。

6.对骈文的评价
(1)优点
①骈文作为一种语体形式,特别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应当给以充分肯定的,中国古代运用骈文形式写的许多文艺散文都有很高的
艺术水平。

②骈文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一个伟大的创造,而且是一种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特征的语言表达方式。

(2)缺点
①把骈文的形式绝对化,把骈文作为唯一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并且过多地堆砌大量典故,过分地讲究严密的平仄格律,片面追求辞藻的华艳,就会束缚人的思想,妨碍自由地流畅地表达思想感情,形成专门注重形式美的华而不实文风。

②一般的公文、政论文、应用文等来说,都要用骈文来写,不仅很不方便,而且常常还会“以辞害意”,影响内容的清楚明白的表述。

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

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
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 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 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 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 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 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 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南北朝的骈文
一、骈文的概念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骈文在形式上 讲究对偶,因其对偶句似两马并行而称之 为骈文。在声律上虽不如诗歌严格,但追 求平仄配合、音韵谐和。其他如讲究文采 华美,讲究用典等等。骈文因其多用四六 句式,所以也称“四六文”。
二、骈文的产生和成熟
先秦散文中已出现偶句,在汉赋中骈偶 的成分增加,进而影响到散文,散文骈偶 化的倾向渐渐抬头。魏晋时期日趋定型, 骈文初步形成。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完全成 熟而极度兴盛的地步。

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魏书》、《北史》均不立传,生平 事迹不甚可考,有的说他曾任北齐期城郡太守, 也有的说他官至秘书监,都不知道确否。不过从 本书本卷首署名及卷中自述来看,作者曾任北魏 抚军司马,担任过奉朝请,并且亲身经历了北魏 中后期的全盛与变乱。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 年),杨衒之因有事重经洛阳,看到昔日金碧辉 煌、鳞次栉比的寺院宫观都成了鸟兽出没之所与 牧童野老往返之地,于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之 余,写下了《洛阳伽蓝记》一书。
伽蓝,梵文Samgharama(僧伽蓝摩)音 译的略称,意思是“众园”或“僧院”, 即佛教寺院。他之所以写这部书,不单是 为了记录北魏佛教全盛时期的概貌,也是 为了记叙当时社会的富庶,追溯祸乱的由 来,悲慨繁华的消失。因此,这绝不仅仅 是一部关于北魏佛寺的书,而且包含了丰 富的社会史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 活、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很有价值。 此书多采用单行散句,也杂有四六骈偶 句式,文笔洗练流畅,风格秾丽秀逸。

中国文学发展之骈文介绍

中国文学发展之骈文介绍

骈文在浩若烟海、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学发展上,有一种曾经流行了一千余年的文体,它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行文要求对仗、骈偶、用典、有一定声律和讲求藻饰,这就是骈文。

一骈丽文体中国独有段玉裁在《说文》中对“骈”的阐释是:“骈,驾二马也。

从马,并声。

”意思是指两匹马并驾一车,对此引伸开来就是对偶之意。

而以骈来对文体命名,也确实抓住了骈体文最基本最直觉的特点。

一般来说,骈体文通篇的句式是两两相对,构成了对偶、或叫丽辞、对仗,如同两马并驾齐驱。

什么是骈文呢?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中做了比较通俗明了的解释:“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帮助文章情韵。

因此能够投人所好,成功了不废的体制。

”可以说,骈文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汉字单音只义,易于凝炼,便于对偶、双声、叠韵、重叠、复义,既可以加强语气,又能够使语言从容不迫,更有助于增加声情之美。

中国文字的神奇韵味就在于语言功能的多样性,汉语言文字可以依靠自身调节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型,这就很容易创造整齐对偶的句子,为骈体文的产生提供了最重要的语言基础,经过酝酿和发展,加以作家的主观努力,最终形成骈文,一时间在文坛独领风骚。

从审美角度上看,中国古代哲学所推崇的儒家之说“中庸之道”是骈文形成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核心意旨即使万事万物能够阴阳互补,达到动态性的稳定平衡、协调谐和,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左右着作家的创作思维,使他们在创作上追求中和之美、典雅之美、温柔之美和含蓄之美。

而骈文这种文体可以明了地表达作家的这种美的追求。

此外,骈文的精美对偶、华丽藻饰能给人以美的联想和愉悦,读起来琅琅上口,引起人们在听觉上、视觉上的快意和美感;语言上的简洁和精练,便于人们交流思想,社会实用性很强,以至于封建统治阶层也对骈文情有独钟。

虽然王朝频频更迭,唐以后各朝的诏书、奏表大都以骈体文为主,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清朝乾隆朝诏书目的。

美文素材: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七篇骈文

美文素材: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七篇骈文

美文素材: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七篇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虽然如此,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体,骈文自有其地位与魅力。

王勃《滕王阁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筠《与朱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等都是值得一读的骈文名篇,其中《滕王阁序》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

1《滕王阁序》王勃节选《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作于675年,是古今传诵的骈文名篇。

文章将事、景、情融于一体,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古文观止中的骈文

古文观止中的骈文

古文观止中的骈文骈文以四字、六字句为主,盛行于六朝唐代。

其实与有些近骈散文并无绝对区分,《古文观止》中比较典型的骈文有:陶渊明《归去来辞》、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刘禹锡《陋室铭》等,其实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也可算作骈文的。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魏晋〕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滕王阁序王勃〔唐代〕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典型骈体文

典型骈体文

典型骈体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

骈文讲究藻饰,体现骈偶,引经据典,对仗工整,笔意纵横,锦心绣口,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

典型的骈体文有:《滕王阁序》、《前赤壁赋》、《与朱元思书》、《哀江南赋序》,并称为四大著名的骈文。

分享如下:1、《滕王阁序》唐·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骈文

骈文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编辑本段](三)骈文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
对骈文史的研究是骈文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骈文的产生、发展、兴衰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评价骈文的发展流变,是骈文学研究仍须解决的问题。因为过去对骈文的否定就是从对骈文发生、发展的不正确认识开始的。谢国荣的《略论骈文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湘潭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莫道才的《从文化学角度看骈文的产生》(《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3期)集中探讨了骈文的起源和产生问题。钟涛的《骈文与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汉字文化》1997年第2期)则从语言文字的特殊性角度探讨了骈文的起源。讨论骈文的形成的论文还有于景祥的《论骈文的形成与鼎盛》(《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莫山洪的《论汉魏六朝审美意识的转变与骈文的形成、兴盛》(《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它们讨论了骈文的形成时期及其文化背景,从各个角度探讨并说明了骈文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必然性。

骈文名词解释

骈文名词解释

骈文名词解释
骈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骈文特指汉代至唐代初期的一种特殊文体,又称合文。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形成并列的语句结构。

骈文的名词解释,即用骈文的方式来解释一个名词。

这种表达方式富有创意,能够增加语言的趣味和娱乐性。

下面以“夜明珠”为例,来解释这一名词。

夜明珠:寓意本是黑暗的夜晚,有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般的存在。

夜明珠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形容一个非常独特且突出的存在。

夜明珠的“夜”代表黑暗的夜晚,寓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时光,象征着一个谜一样的故事。

它与夜晚产生联系,并通过光明来照亮黑暗,向人们展示真实的世界。

而“明珠”则是用来形容夜明珠的珠宝宝石。

明珠象征着珍贵、宝贵和珍珠的价值。

它是沿海生长的贝类动物中某些激列的软体动物壳腔内的分泌物,是自然形成、珍贵稀有的海洋宝石。

将“夜”和“明珠”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夜
明珠”这个名词。

夜明珠寓意了黑暗中突出的存在,同时还带
有珍贵和宝贵的含义。

骈文是一种充满诗意和修辞的表达方式,它通过把不同的字句
进行拼接和组合,创造出新的含义和形象。

夜明珠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黑暗与珍贵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寓意。

这种用骈文解释名词的方式让人们在阅读时不仅能获得信息,还能感受到文学的美感和创意的触动。

骈文名词解释的方式赋予了名词更深层次的意义,使其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骈文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骈文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骈文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骈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文体,是和“古文”的不拘格式的形式相对立的一种文体,也叫“骈偶”或“四六等”。

南北朝时期,文人大都生活在帝王贵族周围,所以他们的生活、思想都有很大的'束缚。

主要特点:(1) 讲究声韵和谐,多用对偶的句子,句式整齐,助长了文学形式技巧的发展。

(2) 由于创作内容的贫乏,文人们大量用典,词藻华丽,用华丽纤巧的形式来掩盖空洞乏味的内容。

骈文与写作教学

骈文与写作教学

骈文与写作教学骈文与写作教学1、定义什么是骈文骈文,古称骈定,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是古代古文规范化的文字艺术,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

骈文从形式归类上属于“连珠文”,也称为“一篇文”,采用整体分析立意的方法,通过把多个具体命题当作同一个总体来分析,以增加熟悉知识细节、熟练把握句法构造和修辞手法的机会。

2、骈文书写格式与要点(1)骈文书写格式:骈文节以一字骈两字骈为主,骈句以比价、夸赞、反诘、推理、婉言为主。

(2)骈文书写要点:要求全面、着重、独特。

合在一句的内容联结自然、顺致,然后作点评指正。

3、骈文写作的步骤准备(1)理解原文:首先,学生要仔细阅读原文,理解原文中各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原文的思想内涵,抓住关键概念。

(2)把握节奏:其次,学生要把握节奏,比如细节解释或分析的点过程,以及各段之间的主从关系等。

(3)连接思路:最后,要把前文记住的思路、观点,和之前熟悉的知识进行联想和结合,形成相应的思路脉络,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一篇有素描具体。

4、骈文写作的三个重要环节(1)体裁:学生在写骈文之前要了解骈文诗体的特点,做到审题、审体。

不同文体有自己的特点,学生要认真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有效拟定表达方式,构思主旨、梯次等,形成理性的创作。

(2)内容:学生要正确把握主从结构以及比较、夸赞、反诘、推理等内容,把具体的细枝末节的关系联系起来,使文章更加贴切,更加具体。

另外要注意夸言抒情隐喻的表达方式,将诗歌的气氛融入到文章中去。

(3)形式:注意文章的形式,尤其是字符的组合搭配、句式的选择和使用,有利于展现骈文之美。

5、总结由上可见,骈文与写作教学是学生在习得古典珍贵文学资源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加深对文学语言的理解。

要想写出优秀的骈文,学生需要扎实的知识准备和良好的思维结构,让文字的艺术华美尽显,表达出情绪的动人之处。

古代骈文名篇

古代骈文名篇

古代骈文名篇1. 《滕王阁序》作者:【唐】王勃2. 《洛神赋》作者:【三国魏】曹植3. 《阿房宫赋》作者:【唐】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4. 《哀江南赋》作者:【南北朝】庾信且夫天道回旋,生民预焉。

余烈祖于西晋,始流播于东川。

洎余身而七叶,又遭时而北迁。

提挈老幼,关河累年。

死生契阔,不可问天。

日穷于纪,岁将复始。

逼切危虑,端忧暮齿。

践长乐之神皋,望宣平之贵里。

渭水贯于天门,骊山回于地市。

幕府大将军之爱客,丞相平津侯之待士。

见钟鼎于金张,闻弦歌于许史。

5. 《别赋》作者:【南朝】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

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

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

居人愁卧,怳若有亡。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

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6. 《吊古战场文》作者:【唐】李华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7. 《闲居赋》作者:【西晋】潘岳爰定我居,筑室穿池,长杨映沼,芳枳树樆,游鳞瀺灂,菡萏敷披,竹木蓊蔼,灵果参差。

张公大谷之梨,溧侯乌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枣,房陵朱仲之李,靡不毕植。

三桃表樱胡之别,二柰耀丹白之色,石榴蒲桃之珍,磊落蔓延乎其侧。

梅杏郁棣之属,繁荣藻丽之饰,华实照烂,言所不能极也。

骈体文

骈体文

骈体文
骈体文也称“骈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骈体文是与散文相较而言的。

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诸;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骈体文是在魏晋以后产生的,到南北朝时期达到全盛。

《与朱元思书》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均不是,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初期的骈体文。

什么是“骈文”

什么是“骈文”

什么是“骈文”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运用得当,能够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直至清末,骈文仍在流行。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所以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而许多作者只追求句式工整、词藻华丽,使文章内容空洞,这是它最大的弱点。

03骈体文

03骈体文

春秋战国
骈文的对偶句式,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散文 中了。如《尧典》:“直而温、宽而栗lK;刚 而无疟,简而无傲。”这些句式,对仗工整、 排列整齐、措辞典重、声音悦耳,便于记诵。
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骈俪句式开始以成片成 段的形式在文章中出现于行人辞令、策士说辞、 诸子论辩之中,或成为单篇文章的主体部分。
晚唐李商隐的新体骈文,重又回到格律精严的 旧路上去,但清新流丽,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宋代
宋初骈文,在形式上取法唐人,大致上还是分 律化和散化两类,律化骈文几乎都以李商隐等 的骈文发展为楷模。
宋人对骈文也进行了改革。一是将骈文使用范 围进一步限制在公牍一类;二是以古文家写散 体文的手法来写清空质直,摒弃华采、不用典 故的骈文。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的 骈文,内容较为充实,有真情实感;语言更为 精美、用典力求贴切,四六排列整齐,错综而 有规律。
中唐之后,骈文和散文进入反复斗争时期。韩 愈、柳宗元掀起了“古文运动”,倡为古文, 抨击骈文,使骈文仅流行于奏议诏诰之中,而 书信、碑传、吊祭著述多用散体。但骈文仍有 较大影响,而一些散文骈文家如陆贽便顺应时 势对骈文进行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骈文散化的 倾向。
骈体文
产生 发展的历史轨迹
体式特征
骈体文
骈文,也叫骈体文、骈俪文、四六文,或简称 骈俪、骈偶、四六,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一种 特殊文体。
骈本指两马并驾、俪本指夫妻成双,骈俪二字 形象地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一个主要特点,即要 求语言平行、对称。成熟的骈文,以骈偶、用 典和一定声律为主要特征。
广义:包括辞赋等所有以对仗、骈偶、用典、 讲求声律为特征的文章。
一是骈句的使用范围开始向书、表、檄文等应用文体 中迅速扩展;二是造语更为精密,句式更为工整流丽; 三是追求辞采而又富于情韵内美,文章显得情文并茂。 总而言之,这期间文章的主要倾向也仍旧是骈散相间, 以气运文;不似东汉文章那样凝重,也不似六朝那样 轻靡。

清代骈文八大家

清代骈文八大家

清代骈文八大家一、骈文概述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它以对偶句式为特点,通过对对偶的句子进行连接,形成文学作品。

清代是骈文的鼎盛时期,尤以”清代骈文八大家”最为有名。

这八位大家分别是:袁枚、纳兰性德、纳兰性怀、李汝珍、吴敬梓、郁达夫、胡适、鲁迅。

二、袁枚袁枚,字仲谋,号梅溪,袁枚的骈文作品代表了清代骈文的风格,既有文人特有的豪放洒脱,又富有深意。

袁枚的骈文作品以《随园诗话》最为著名,这部作品集中展现了袁枚丰富的知识和隽永的才华。

1. 袁枚的风格特点袁枚的骈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袁枚的骈文作品中融入了许多个人情感和社会思考,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传递出丰富的人生哲理。

2. 代表作品《随园诗话》《随园诗话》是袁枚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骈文的形式呈现,记录了袁枚对古代诗歌的批评和赏析。

《随园诗话》不仅对古代诗歌进行了深入剖析,也摘录了许多名句,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纳兰性德和纳兰性怀纳兰性德和纳兰性怀是清代骈文的双子星,他们兄弟俩都是清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骈文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学遗产。

1. 纳兰性德的风格特点纳兰性德的骈文作品以其细腻、柔婉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深思。

纳兰性德的骈文作品在形式上精致流畅,内容上富有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2. 纳兰性怀的风格特点纳兰性怀的骈文作品以其豪放、激烈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火热的情感。

纳兰性怀的骈文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不甘于现实生活的情绪,他以激烈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不满。

3. 代表作品《纳兰词》纳兰性德和纳兰性怀兄弟俩合作创作了《纳兰词》,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纳兰词》中的骈文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情怀,通过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纳兰性德和纳兰性怀卓越的才华和情感细腻。

国文知识:骈文

国文知识:骈文

〈过秦论〉贾谊
•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谿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 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 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贾谊
【语译】
然后据守华山为城郭,以黄河为护城河,据守 着高耸的城墙,下临不可测的深水,作为固守 的凭借。再加上优秀的将帅、强劲的弓弩,防 守险要的地方;忠诚可靠的臣子、精锐的士卒 ,布设优势武器来防卫,谁敢拿他怎么样呢? 天下平定之后,在始皇的心里,自以为凭着关 中巩固的形势,彷彿坚固的城池绵延千里,是 子孙称帝称王,万世可以传承不朽的基业。
1.西汉文章已有运用对偶句的倾向。 2.东汉以后这种风气渐盛,东汉末骈散兼
用之体渐渐流行。
◎代表作家:
贾谊〈过秦论〉、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枚乘〈上书谏吴王〉、蔡邕〈郭有道碑〉
等。
骈文的发展:魏晋南北朝
◎ 特色:
1.对偶句于魏晋之间大行其道,至南北朝已 达成熟。
2.南朝齐、梁间“声律说”兴起,不仅求字 句对仗、辞藻华丽,更求音韵之美。
【语译】 陈涉的地位,远不及齐、楚、燕、赵、韩、魏、宋、卫 、 中山九国君主的尊贵;锄柄木杖做成的武器,比不上钩戟长 矛锋利;那些被贬谪流放的戍卒,更比不上九国联合的军队 ;而谋划之深思虑之远,行军布阵用兵作战的方法,远不及 从前那些谋士名将。可是成与败的结果却大不相同,所成就 的功业也恰好相反。……不料一个小小的陈涉兴起发难,竟 就倾覆了历代祖先的宗庙,秦王子婴死于项羽之手,为天下 人所讥笑,这是什么缘故呢?主要是因为为政不愿施行仁义 ,忽略了攻与守的形势已经改变的事实(攻天下与守天下应 有不同的作为。
骈文的发展:先秦
◎特色: 1.骈散不分,自然互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骈文的构成特点
1、语言方面:骈偶和“四六”
2、用词方面:即用典和藻饰
一、骈偶和四六
1.骈偶常见形式
1)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
故情者文之轻,辞者理之纬。 《文心雕龙·情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与朱元思书》
冰释泉涌,金相玉振
萧统《文选序》
2 ) 骈文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 联的
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 3)骈偶要求对仗工整。 即把事物分成许多“事类”, 要求用相同“事类”的语句相对。
骈文的发展
唐代科举以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 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 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 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 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 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 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 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 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 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 衰。
2、“四六”的基本结构
(1)四四: 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思书》
(2)六六: 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
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 鲍照《登大雷岸与姝书》
⑶四四四四: 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吴均《与朱元思书》
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 正采耀乎朱蓝,问色屏于红紫 《文心雕龙· 情采》 《论语· 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 《阳货》“恶紫之夺朱也”
(二)藻饰:追求词藻华丽
骈体文用的最多的词语是 颜色、金玉、山水、风月、灵禽、 奇兽、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 产生于魏晋时代,受到了汉代辞 赋的影响,是从古代文学中的一 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 种特殊文体在六朝广为流行。 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当时对它还 没有一个正式和固定的称呼“骈 文”“骈丽文”的名称,是在唐 代以后才有。
骈文的发展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 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 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 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 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 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 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 章的艺术效果。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 流行。
⑷四六四六: 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5)六四六四: 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
申仓胥之顿地,碎之以首; 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庾信《哀江南赋序》 骈体文中还有五字句和七字句。但并不多见
二、用典
骈文体用典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含蓄”。 满纸典故,是骈文语言上的一个特点。 1、不指明出处,讲究剪裁融化。 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 正采耀乎朱蓝,问色屏于红紫 《文心雕龙· 情采》 《论语· 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 《阳货》“恶紫之夺朱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