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论文

合集下载

《第三期李可学术思想学习体会》

《第三期李可学术思想学习体会》

《第三期李可学术思想学习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历史文化相并孕育诞生了祖国医学----中医,时至今日在医疗卫生发展到今天形成这样局势,为什么在我们神奇古老的神州大地上中医被西医取而代之并占主导地位呢。

就连我们的省市级的中医院甚至找不到几个完整纯中医诊疗科室呢。

为什么呢。

当然并不是说西医不好,在中国治病就得用中医,没哪么纯粹的民族主义,最起码作为我们传统文化魂宝中医应该有几所相对独立的保留空间,传承研究发展继承,难道真的是物竞天择,中医被现代医学所淘汰了吗。

非也,参加李可中医学术思想培训学习后,使我们才恍然大悟,如梦惊醒,中医走到今天形成这样的局面,的确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感到痛心疾首,荡气回肠。

当然我这次培训不是第一次接触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若完整系统的掌握了其理论框架和思想精髓,不由的使人对中医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中医有自己的理论源泉,是在中华深厚文化基础上,源于《易经》,易医同源吗,法于阴阳,合于数术,四时五方一元气,虽然各个年代都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在学术思想、治疗大法和诊疗对象上各有所侧重,有的偏重于伤寒,有的偏重于温病,有的偏重于滋阴,有的偏重温阳,有的偏重于攻下,有的重于寒凉,有的偏重于儿科,有的偏重于妇科…但无不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神农本草经》为基础,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是上述理论的基础上,以彭子的河图五行运动以土为中心论,中气如轴,十二经气如轮,轴运轮转,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简单的说可以归纳为七大条,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详细的讲解,不同其它学术思想的重点是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中气,根气,萌芽,火生土,土伏火大法,八法不可废,扶阳是真理,破除了临床中治疗急危重所遇到的瓶颈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创立了大破格汤,给出了千年厥阴治疗之迷的主方,可谓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学习了李可中医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感受是增加了对中医学习信心,坚定了传承和发扬中医决心,我们中华文化的魂宝不能丢啊,要努力的挖掘和发扬光大,今天的培训学习,相互讨论,使我们用集体的智慧去挖掘,传承,交流和传播,让更多的中医爱好者学习,应用于第一线的临床工作中,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应用方法研究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应用方法研究

摘要 以传承 名医经验 、 发展 中医学术 、 创新 中 医理论 为 目的的“ 名老 中医临床经验 、 学术思想传承研 究” , 在 国家“ 十五” 攻 关 计划 、 “ 十一五” 支撑计 划的支持 下 , 已经取得丰硕成果 。“ 十二 五” 期 间, 通过研 究名老 中医独特辨证方 法、 特 色治则治 法、 特 色
诊疗技术 、 特 色有 效 方 药 的 传 承 方 法 , 研 发 名老 中医 学 术 经验 采 集 与 传 承 应 用 的 国 家服 务 平 台 , 重 点解决传承 与应 用的方法 问
题, 将进 一步提升传承效果 , 促进 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 。 关键词 名老 中医 ; 传承方法 ; 应用研究
W ORL D C HI NE S E MED I CI N E S e p t e mb e r . 2 0 1 3, Vo 1 . 8, No . 9
名 老 中 医学术 经 验 的传 承 与应 用 方法 研 究
徐春 波 白 桦 顾 晓静 陶有青 包文虎 李 文杰
( 世界 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 l 9号பைடு நூலகம், 1 0 0 1 0 1 )
X u c h u n b o , B a i h u a , G u x i a o j i n g , T a o y o u q i n g , B a o w e n h u , L i w e  ̄i e
P a s s i n g o n a n d I n h e r i t i n g Ac a d e mi c T hi n k i n g a n d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Fa mo u s Do c t o r f o TCM a n d Ap p l i c a t i o n Me t h o d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
张虹老师善于用手法推拿按摩配合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张虹老师认为目前有关各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和分型,都很难指导我们的针刀临床治疗,因为这些诊断都不容易反映具体的损伤部位和层次,所以病位的诊断,对于我们针刀临床意义更大。

张虹老师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及疼痛放射部位,除了与夹脊、足太阳膀胱经非常密切外,还与足阳明胃经及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在下肢的循行非常一致。

故临床上治疗时应当将病变的部位与中医的经络循行相结合。

张虹老师结合多年的临床体会,从针刀临床的角度,总结了腰椎间盘突出的针刀治疗定位和操作技巧。

(1)腰3~腰4椎间盘突出:定点以L4~5椎旁+足少阴肾经的横骨、阴谷、太溪等。

(2)腰4~腰5椎间盘突出:定点以L4~5椎旁+足太阳膀胱经的背腧穴、秩边、委阳+足少阳经的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足阳明经的足三里为主。

(3)腰5~骶1椎间盘突出:定点以L5~S1椎旁+足太阳膀胱经的背腧穴、秩边、委阳、承山、昆仑为主。

(4)阿是穴也是小针刀治疗定点的重要参考。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王某,女,18岁,农民,1980年1月3日初诊。

患者平素月经赶前错后,量少色淡,近半年来两眼睑下垂,重时影响视物,食欲差,四肢无力,大便略稀,小便正常。

查: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舌质淡、苔白薄,脉象缓弱。

此为冲气不足,脾失健运。

治以补中益气。

方药: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9 g,茯苓9 g,当归9 g,山药15 g,芡实10 g,柴胡6 g,升麻6 g,陈皮6 g,炙甘草5.g,水煎300 m1分2次服。

服上方6剂后,左眼睑已恢复正常,右眼睑亦较前有力。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以前方加枸杞10 g,桑椹子15g,旱莲草9 g,继服15剂,双眼睑均恢复正常,精神及食欲振复,二便调和。

月经按时来潮。

以前方继服15剂以巩固疗效。

(《袁正瑶医术验案集锦》1997,240)
【按语】本案眼睑下垂,病机为冲气不足,脾失健运。

目虽系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而养之,但目胞则属中土,故责之于脾虚,脾虚则失健运,营养不继,诸脏精气亏虚不能上荣,正气不足,腠理不实,肌肤松弛,故眼睑下垂。

袁氏认为本案除中气不足外,兼见肝肾真阴亏虚之象,故在治疗上采用补中益气、滋养肝肾之法而获验。

可见主次兼顾之重要。

李友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论文

李友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论文

李友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论文李友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论文李友余,男,196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主任中医师,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

从医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跟随于李师临床,收益良多,现将李师学术思想简要整理如下:1.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李师认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坚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辩证论治的依据,证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辩证就是在分析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后,归纳成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着眼全局和整体,突出特点为统一整体观。

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的整体观念,强调入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李友余老师在辩证施治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时令节气、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体禀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对疾病加以分析。

李友余老师指出既要重视辩证,也要重视辨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的需要,是评价疗效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需要。

因此可以说辩证是中医的临床指导核心,舍此则失却中医的特色;辨病是中医临床现代发展,无此则停滞不前。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的基础和施治的根本李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实则气血,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之基础,调整气血是施治之根本。

人体分阴阳,其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要点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要点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要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要点:1. 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名老中医注重将人看作一个整体,强调身体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调。

中医将身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调整和平衡身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经络等因素,实现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治疗:名老中医强调个体差异,将治疗方法和方案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他们注重通过综合考虑病人的体质、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重视预防为主:名老中医提出“上医治未病”的观念,强调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等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他们认为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

4. 注重平衡和调和:名老中医将健康看作是身体内部各种因素相互协调和平衡的结果。

他们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内外环境的平衡紧密相关,通过调整和平衡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因素,来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持健康的目的。

5. 结合中药和针灸疗法:名老中医注重中药和针灸两种治疗方法的结合。

中药以其丰富的药材资源和长期的临床实践,在调节身体机能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则以其刺激穴位和调整气血流动的方式,对身体的各个系统产生调节作用。

6. 尊重自然和个体的特点:名老中医尊重自然规律和个体的特点。

他们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关联的,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来指导临床实践。

同时,他们注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尊重每个人的体质和生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注重个体化的调整和治疗。

7. 重视经验传承和反思实践:名老中医注重经验的传承和实践的反思。

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同时,他们也注重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和治疗效果。

总之,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体现了整体观念、个体差异、预防为主、平衡和调和、中药和针灸疗法的结合、尊重自然和个体特点、经验传承和实践反思等重要观点。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医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健康理念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名老中医经验与学术思想研究现状刍议

名老中医经验与学术思想研究现状刍议

[] 孟秀 玉 , 巨江, 秀梅 . 于组 态土 的 中药滴 丸 灌装 生 产线 上位 机 监 7 曹 陈 攀
控 系统 [] 包装 与食 品机械 ,0 82 () . I. 】 20 ,6 4 :5 [] 洪 坦 , 红 梅 . 纳 多对 中国 植 物 药 发展 的 启 示 [] 中 国医 药 导报 , 8 周 金 J.
2 0 , (5 :9 . 07 4 3) 8
多中心 临床研 究品种 的技 术资料, 中试规模一般 是生产 规模 的
13 1 5 工 艺验 证 方法 以 关 键 工 艺 变 量 的 控 制 为 手 段 , 艺 /~ /; T 验 证 的 批 次 一 要 求 按 照 工 艺研 究 的 结 果 至 少连 续 生 产 三 批 般
Chi es J ur of nf mat o o T M n e o na1 I or n n C i
Mar 20 o1 8 o. . 1 V .1 N 3 1
・专 题 论 坛

名老 中医经验 与学术思想研 究现状 刍议
陈仁 寿
(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 0 4 ) 06 1
[O 工智 民, 1] 任谦 , I 光. 国 FA 《 叶祖 美 D 植物 药 品产 、 指南 》 的技术 要 求 与 我 国 中药 新 药 技 术 要求 的 比较 研 究 [] 世界 科 学 技 术一 中药 现 代 化 , J.
2 0 . 5 4 —4. 0 1 3(): 6 9
[1 孙 月蘅 , 1] 潘勤 . 国 《 美 植物 药 】 业产 品指 南》 浅析 [] 1外 医药 ・ J. 植
验 证过 的 “ 标准”对影响质量的各个 因素监控 的同时, 又必须 用 各种 过程 监控 的实际数据来考核 “ 标准 ” 制定的合理性及仃 效性, 或对 己验证状态是否发生 了漂移作 出评估, “ 对 标准 ” 进

最新“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最新“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4、治瘀贯穿周围血管疾病的始末 周围血管疾病以“瘀”论治。 痛为血瘀;久病入络之血为之血瘀;污秽之血为之血
瘀;离经之血为之血瘀。 汉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始见“瘀血”病
名,并为之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和十余首活血化瘀方 剂。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寒者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又云:“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素问·三部九侯论篇》“必先去其血脉, 而后调之。”因此我在治疗此病的总则即遵循《素 问·调经论篇》的“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 络。”
之。”曾子对此解释的十分准 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忠恕就是“仁”,忠就 是中心,把心放于正中,故孔 子告诉子贡:“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恕 就是如心,将心比心,孔子告 诉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这就是恕。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2、忠恕之道为医之本 忠和恕是统一的,忠是从正面讲的,恕是从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5、中华文化是学好中医的前提

生物
土壤
空气
温度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5、中华文化是学好中医的前提
水几于道,“道”由“水”而生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
兮,似万物之宗。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
《管子地度篇》 《道德经•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3、精、气、神为生命之源
“精者先天之本”,不少疾病的发生与“精”有 着明显关系
治病时遵循《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在用药时要补 精血、壮元阳、充骨气、达血脉。否则,脏腑衰 弱,脉络不和,病情加重
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病机为:肾阳虚,脾阳虚, 肺气不充,心气不足,阳气不能达四末,精血不 能濡养肌肤,致使肌肤枯槁发生坏疽或溃疡;若 寒湿聚于内瘀久化热,热则肉腐成为湿坏疽。

(完整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完整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张晓明名老中医骨伤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在骨伤科科中,中医骨伤科的许多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如痹症的辨证论治,预防保健,中药外敷等方法,或被遗忘或未完全继承,导致学术思想及经验失传,张晓明主任医师为滨州名老中医,所处地方靠近海边,气候潮湿,痹症发病率高,在治疗痹症方面积累丰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跟师学习,文献检索,,整理分析总结原始资料,继而跟随张晓明主任学习,临床见习,观摩,总结资料,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痹症是指因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内经》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阐述了痹症的病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并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提示脏腑与痹症的关系。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诊并治》认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挚”,“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若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筋脉,水湿浸淫骨关节所致。

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筋脉。

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

外因有风寒湿邪,风热湿邪:内因有正气不足,体质亏虚.一般情况外因是致病条件,内因是发病基础。

张晓明主人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概括起来有邪、痰、瘀三方面,外邪浸入人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具体有风寒湿热诸邪,临床表现为外邪侵犯肌表,阻闭经络,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筋脉失养,瘀阻成痹,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发为本病。

如果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则会发为寒痹,如果平素身体较好,肌体抵抗力强,则正邪相争,寒邪从阳化热,形成热痹,而较少见到直接感受热邪而致病者.这里所说的瘀是指痰浊淤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淤血痰浊痹阻经络,可见关节肿大,屈伸不利。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剖析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剖析

为更好地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加强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的传承,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促进中医学术进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重点项目。

本项目主要包括七方面内容:(1)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研究;(2)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应用研究(病证结合);(3)名老中医养生保健经验方法及理论研究(中医“治未病”思想);(4)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文献为基础的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5)基于名老中医成才规律和文献的中医传承规律与传承模式研究;(6)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现代分析挖掘方法研究;(7)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及评价研究。

课题一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研究
1.研究内容
以100位名老中医、中药专家的实践经验为研究对象,应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已取得的现代信息分析挖掘等技术成果,如实采集、原始保存、系统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分析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典型医案,总结思辨特点、成才要素,归纳现代传承模式。

2.研究目标
如实采集和原始保存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的诊疗经验,并总结其学术思想、实践经验。

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独特诊疗信息数据库。

课题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应用研究(病证结合)
1.研究内容
在“十五”课题名老中医诊疗经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重点选择10位名老中医专家,针对其有独特疗效的10个病种(病证结合),通过临床协作研究其诊疗的独特性、创造性。

2.研究目标
应用总结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指导实践,进一步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探索体现中医特色诊疗经验的评价方法。

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

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

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针灸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疗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针灸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名老中医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思想,对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就针灸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以期能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总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灸名老中医强调了针刺技法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针灸的疗效与针刺的手法密切相关。

比如,景岳全书中提到了“取之中而投之于上”,即通过采用不同的针刺技法,如提拿、偏刺、旋转等,来调整和改善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他们还对不同的针刺手法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如引气、导引、导泻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能够帮助患者平衡体内的阴阳,达到调理气血的作用。

其次,针灸名老中医注重了经络理论的研究。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使气血得以运行和调节。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了经络与疾病的关系,他认为经络的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名老中医们还提出了五脏六腑与经络的相互关系,认为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外,针灸名老中医还关注了腧穴的研究。

腧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部分,通过对腧穴的刺激,可以调节和改善人体的机能。

名老中医们深入研究了各个腧穴的位置、功能和治疗效果,形成了腧穴学说。

比如,《灵枢·本腧论》中对腧穴的分类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们认为,腧穴是身体的能量交通点,通过对特定腧穴的刺激,可以影响相关脏腑器官,达到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此外,针灸名老中医还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都不相同,因此在针灸治疗中应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疗法。

名老中医们往往十分注重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象、面色等,以便确定适合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他们还提出了“针刺有得无得”、“先表里后里表”等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倡导根据病情变化来改变治疗方法和方案。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总结XXX副主任中医师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丰富,擅长用针药结合的方法诊治颈肩腰腿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

赣州市针灸推拿委员会常委等职。

经过多年努力使针灸康复科成为赣州市基层特色专科,在本地享有盛誉。

XXX副主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博览群书,兼收并蓄,精益求精,师古训而不拘泥,尊大道而知变通,在潜心钻研中医基础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继承中有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

(一)强调辩证论治郭主任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辨证论治。

有人认为针灸无非是哪儿痛就针哪儿,没什么好辩证的,其实不然。

郭老师常告诫:要做一名好的针灸医师,必须先是一名好的中医师,也就是说,必须首先掌握好中医学,在这个大而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在针灸上有所发展,因为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所以针灸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辩证论治。

郭主任在临床上常常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或以针为主,或采用针药并用以治之。

①针灸治疗强调辨证选穴。

主任在临床上常告诫选穴不可滥,要少而精,不能什么地方不适就在什么地方针,最后病人全身到处是针,还怎么能称得上是一名针灸医生呢。

要熟练掌握中医辨证论治,从经络辨证、从脏腑辨证。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取穴少而精;②针药并用,强调以疗效为先。

例如,主任在诊治面瘫时,尤其是急性期患者,常配合中药治疗,以祛风、解表、活血、通络。

辨证为要,双管齐下,则治疗效果显著。

(二)精于针刺1、单手进针,匠心独运,在进针方面,临床通常采用双手进针方法,而单手快速进针法,若没有一定的指力,熟练的技巧,灵活的手法,则进针是不可能的。

郭老师单手进针手法的特点是:持针时有其独特姿势,刺手侧沉肩、曲肘、悬腕。

郭主任十分强调押手在进针时的特殊作用。

下针前,先用押手揣穴,郭主任认为,腧穴为“神气所游行出人之处,故而当以标准定位作参考,押手指下有凹陷或空豁感处是穴,不必拘泥。

(完整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完整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张晓明名老中医骨伤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在骨伤科科中,中医骨伤科的许多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如痹症的辨证论治,预防保健,中药外敷等方法,或被遗忘或未完全继承,导致学术思想及经验失传,张晓明主任医师为滨州名老中医,所处地方靠近海边,气候潮湿,痹症发病率高,在治疗痹症方面积累丰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跟师学习,文献检索,,整理分析总结原始资料,继而跟随张晓明主任学习,临床见习,观摩,总结资料,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痹症是指因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内经》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也”。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阐述了痹症的病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并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提示脏腑与痹症的关系。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诊并治》认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挚”,“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若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筋脉,水湿浸淫骨关节所致。

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筋脉。

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

外因有风寒湿邪,风热湿邪:内因有正气不足,体质亏虚。

一般情况外因是致病条件,内因是发病基础。

张晓明主人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概括起来有邪、痰、瘀三方面,外邪浸入人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具体有风寒湿热诸邪,临床表现为外邪侵犯肌表,阻闭经络,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筋脉失养,瘀阻成痹,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发为本病。

如果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则会发为寒痹,如果平素身体较好,肌体抵抗力强,则正邪相争,寒邪从阳化热,形成热痹,而较少见到直接感受热邪而致病者。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专家简介:擅长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心肌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在诊疗实践中,注重西医诊断与中医特色治疗的密切结合,重视中医体质学说,善于辨别器质性疾病与心理疾病。

擅长治疗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妇科等疑难杂症,与临床兢兢业业,对科研认真严肃,于教学治学严谨。

其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简述如下:一、主张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相结合,认为清代名医徐灵胎《兰台轨范》关于“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的经验是切合实际的,指出既要注意讲究辨证论治的整体性精髓,也要切中病损的关键,立方遣药,要着眼于提高疗效,所以治疗不少顽疾获良好效果。

二、主张经方、古方、时方可因证施用,不可偏废;尤其喜用、善用真武汤合生脉饮以治疗心功能不全;苓桂术甘汤合补心丹治疗心悸;调胃承气汤合益气活血方以治疗心肌梗塞;四逆散合丹参饮治疗心绞痛等。

三、重视活血化瘀治法的应用。

认为气血乖常乃人身疾患之大端,重病、久病多有气滞、血瘀之嫌,活血通瘀、疏畅脉络,常可起沉疴大证的作用。

尤其心脑血管病,不能只从风、火、痰、虚立论,还应着意于瘀上。

四、重视芳香温通治法的应用。

认为多种疾病,包括心脉痹阻及血脉不通,每与寒凝气滞有关,芳香温通以开窍醒神复脉,有别于清热开窍之安宫牛黄丸、牛黄抱龙丸等,而以辛温、甘温或苦温药物如苏合香丸、菖蒲丸及哭来笑去散治疗,常可取得显著效果。

自创复脉汤(党参、黄芪、肉桂、干姜、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净麻黄、细辛、制附子、炙甘草)治疗以虚寒为主要表现的缓慢心律失常,提高心率效果很好。

五、主张现代化与民族化并行不悖。

他在临床中体验到古方可以治今病,认为古人经验确有真知灼见,强调中西医取长补短结合是发展中医学术的重要途径,可以增效验,可以补不足。

跟踪国际先进技术,为我所用,有所创新,阐明理论,是时代赋予今人的使命,应当珍惜和负责。

六、付老师在临床诊病时也喜用、善用气药,且坦言其处方用药每每受到传统哲学启迪,如从董仲舒的重视元气,领悟到元气作为生化动力的泉源,虽禀受于先天,但尤赖后天脾胃之气的荣养才能滋生、充足,因而重视调补脾胃气机,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和“调中益气汤”等是其常用方剂,根据临床辨证,方中生黄芪一味,可从12克用至60克。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概况及思考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概况及思考
名老 中医学术 思想 的研 究 , 包 括学术思 想 、 学 术渊源及 学术
脉络与文化等研究重点 。③名老 中医 医德与治学 的研究 , 包 括名老 中医人格品行 、 医德 医风以及 治学方法的研 究等。
如何 传 承
传承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 需要具备两方面 的因素 。可 以 形象地概括为 “ 上源丰沛 , 沟渠 畅达 ” 。 所谓 “ 上源 丰沛 ” , 是 指老师所 具有的丰 富学识与经 验 ,
临床 的应用传 承研究 、 基于创新 的理论传 承研究 。茅 氏n 从
师徒结 对 、 继承班 、 工作室 团 队3 种方 法探讨 了中医的传 承 模式 , 指 出了师徒结对 及继承班 方法的不足 , 认 为成立工作 团队有利于名老 中医学术经验 的继 承和发展 。 方法是 指为获得 某种东西 或达到某 种 目的而采取 的手 段与行 为方式 。 目前名老 中医传承工 作多具有 一定时 间限 制 。因此 , 在 有限 的时间内 , 如何将导 师的学术 思想最大化 地承继下来 , 直接关系 到学 习的效 果。从形式 与方法来看 ,
述, 并对传承过程 中可能 出现的问题提 出看法。 关键 词 : 名老 中医 学术思想 传承 概况
名老 中医是 中医学术造诣 最深 、 临床水平 最高 的群体 , 是将 中医理论 、 前人 经验与 当今 临床实践相结 合的典范 , 其 临床经验 和学 术思想 , 代表着 当代 中医临床 的最高水平 , 既 有前人 的智慧 , 又有名老 中医对 中医学 的独特见解 , 既是 中 医药薪火相传 的主轴 , 也是 中医药创新发展 的源 泉。承袭 名 老 中医学 术思想 , 是 国家 中长期科技规划 纲要把 “ 重点开 展 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 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 ” 作为未来 若干年 中医主要科研方 向之一 , 也是探寻培 养新一代名 医的捷径 , 对继 承和发扬 中医药 的特色优势 、 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 有重大而深远 的意义n 。尽管近 年来 , 全 国各地名 老中医学 术 思想 、 经验传承 已经形成多层 次 、 多模 式和多方法 的研究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方法述评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方法述评

信息的过程 。 [3] 其以文献典籍或名老中医医案 为 蓝 本 ,标 准 化 、结 构 化 处 理 数 据 后 ,运 用 描 述 性 分 析 、监 督学习 方 法 (多 元 线 性 回 归 分 析、Logistic 回 归 分 析、判 别 分 析、人 工 神 经 网 络、决 策 树、贝 叶 斯 网 络 等)、无监督学习方 法 (聚 类 分 析、主 成 分 分 析、因 子 分析、关联规则等)等多种数据挖掘手段[45],对 名 老 中医的学术思想和 临 床 经 验 进 行 传 承,可 以 探 索 出 更 多 通 过 口 传 心 授 、手 工 统 计 、人 脑 总 结 等 方 式 无 法 探及的新规律。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方法述评
李 翔 宇 ,王 仕 奇 ,孙 艳 红 ,任 廷 浩 ,周 青 ,韦 姗 姗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名 老 中 医 学 术 思 想 和 临 床 经 验 是 中 医 药 传 承 发 展 中 最 为 核 心 的 部 分 之 一 ,对 促 进 理 论 发 展 、提 高 临 床 水 平 有 重 要 意 义 。 名 老 中 医 学 术 思 想 与 经 验 传 承 研 究 方 法 主 要 包 括 数 据 挖 掘 、定 性 访 谈 、病 案 整 理 及 经 验 总 结 、临 床 流 行 病 方 法 、经 验 方 或 新 方 的 机 制 研 究 和 开 发 利 用 等 。 其 中 数 据 挖 掘 能 够 将 隐 藏 在 大 量 病 案 后 的 深 层 规 律 以 客 观 形 式 表 达 ,还 需 在 中 医 药 理 论 指 导 下 反 复 论 证 ,才 能 真 正 成 为 有 价 值 的 经 验 ;定 性 访 谈 可 直 观 、 准确地捕捉名老中医思想,但有主观因素较强等不足;病案整 理及 经验总结 以人 工 总 结 临 证 规 律 为 手 段,在 灵 活 、省 力 的 同 时 受 研 究 者 的 局 限 性 、资 料 收 集 全 面 性 的 影 响 较 大 ;临 床 流 行 病 学 方 法 可 提 高 研 究 的 科 学 性 、 前瞻性,但经费、时间等投入多,不易实施;经验方或新方 的机制研 究和 开发 利 用 能 够 说 明 方 药 起 效 机 制,并 为 成 药 做 准 备 。 目 前 几 种 方 法 交 叉 运 用 逐 渐 成 为 趋 势 ,使 名 老 中 医 经 验 传 承 更 加 可 靠 和 科 学 。 [关 键 词 ]名 老 中 医 ;传 承 ;数 据 挖 掘 ;定 性 访 谈 [中 图 分 类 号 ]R249 [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9.03.024

开展名老中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开展名老中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开展名老中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实践与体会作者:完玛仁青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18期【摘要】藏医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下,传承和弘扬藏医药文化,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积极开展名老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总结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全面践行在实处。

本文就名老中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践探究展开分析,客观阐述实践体会。

【关键词】学术经验;经验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8..01为了继承和弘扬藏医药文化,应该积极组织名老中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选择合适的工作方法规范化展开。

名老藏医药专家是藏医药文化传承的先驱,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书本上无从查阅的,发挥藏医专家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助于吸引全社会认知和重视。

基于此,新时期加强名老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重视程度,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升工作成效,培养更多藏医药继承人才。

1 名老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践措施1.1 提升领导干部重视程度为了确保名老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规范化展开,一个重要内容则是提高领导干部对其重视程度,结合相关政策予以充足的支持和保障。

只有领导干部的思想正确,才可以保证师承工作有序展开,继承和弘扬名老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1.2 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名老藏醫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应立足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名老藏医工作室建设,明确职责所在,推动继承工作的教学管理、教学方式和组织管理优化创新,并针对师承待遇和考核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有组织落实到实处[1]。

坚持高标准选拔继承人,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可以全身心投身于临床一线,提升临床工作成效。

坚持专款专用,为医院的名老藏医专家学术经验交流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对相关费用开支报销,全面将师承经费落实到实处。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总结XXX副主任中医师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丰富,擅长用针药结合的方法诊治颈肩腰腿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

赣州市针灸推拿委员会常委等职。

经过多年努力使针灸康复科成为赣州市基层特色专科,在本地享有盛誉。

XXX副主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博览群书,兼收并蓄,精益求精,师古训而不拘泥,尊大道而知变通,在潜心钻研中医基础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继承中有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

(一)强调辩证论治郭主任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辨证论治。

有人认为针灸无非是哪儿痛就针哪儿,没什么好辩证的,其实不然。

郭老师常告诫:要做一名好的针灸医师,必须先是一名好的中医师,也就是说,必须首先掌握好中医学,在这个大而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在针灸上有所发展,因为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所以针灸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辩证论治。

郭主任在临床上常常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或以针为主,或采用针药并用以治之。

①针灸治疗强调辨证选穴。

主任在临床上常告诫选穴不可滥,要少而精,不能什么地方不适就在什么地方针,最后病人全身到处是针,还怎么能称得上是一名针灸医生呢。

要熟练掌握中医辨证论治,从经络辨证、从脏腑辨证。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取穴少而精;②针药并用,强调以疗效为先。

例如,主任在诊治面瘫时,尤其是急性期患者,常配合中药治疗,以祛风、解表、活血、通络。

辨证为要,双管齐下,则治疗效果显著。

(二)精于针刺1、单手进针,匠心独运,在进针方面,临床通常采用双手进针方法,而单手快速进针法,若没有一定的指力,熟练的技巧,灵活的手法,则进针是不可能的。

郭老师单手进针手法的特点是:持针时有其独特姿势,刺手侧沉肩、曲肘、悬腕。

郭主任十分强调押手在进针时的特殊作用。

下针前,先用押手揣穴,郭主任认为,腧穴为“神气所游行出人之处,故而当以标准定位作参考,押手指下有凹陷或空豁感处是穴,不必拘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友余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论文
李友余,男,196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主任中医师,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

从医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跟随于李师临床,收益良多,现将李师学术思想简要整理如下:
1.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
李师认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坚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辩证论治的依据,证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辩证就是在分析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后,归纳成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着眼全局和整体,突出特点为统一整体观。

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的整体观念,强调入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李友余老师在辩证施治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时令节气、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体禀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对疾病加以分析。

李友余老师指出既要重视辩证,也要重视辨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
的需要,是评价疗效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需要。

因此可以说辩证是中医的临床指导核心,舍此则失却中医的特色;辨病是中医临床现代发展,无此则停滞不前。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的基础和施治的根本
李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实则气血,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之基础,调整气血是施治之根本。

人体分阴阳,其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气行与血畅、气血相互平衡是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气血失常的病机,如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

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症无不涉及气血,气血辩证始终贯穿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六经等辩证方法之中。

3.宗师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独创”气虚气滞”理论
李师在临床辩证施治上特别重视脾胃,他受张仲景《伤寒论》”顾护胃气”学术思想影响甚大。

提出”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

学习并领会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

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
降之枢纽,能灌通其它四脏五腑,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根,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胃受病,以脾胃先虚为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

人体气机升降是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

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丛生,诸症蜂起。

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失源,升降出入混乱,气虚无以运行,气虚导致气滞,气滞则致血瘀,并可行起阴虚、血虚、出血、挟湿、挟食、生水、生痰,碍肝累肺,络损心肾,诸症皆起,日久不解成为沉疴顽疾。

这是李友余老师脾胃论指导下独创”气虚气滞”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创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共药物组成为:广香9g、砂仁7g(后下)、煨肉豆蔻6g、厚朴9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黑丑3g、生大黄3g。

本方特点是权衡补行,把握升降,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其气虚,选广香、砂仁、煨肉豆蔻、厚朴及少量的黑丑、生大黄,以及去其壅滞,推陈致新,清降胃气,综合本方以补促行,以行助补,补行结合,从而达到补中有行气不滞,行中有补气不耗。

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脾胃气虚气滞为本,补行平衡为治,这就是李师治疗脾胃病的中心思想。

4.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
李师对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研究,并运用活血化瘀治则,施实异病同治,论治痹证、痛证、心
脑血管疾病、顽固性皮肤病、内科杂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实则为李友余老师气血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李师瘀血学说有三个观点:①”气帅血行”的观点。

气血二者,以气推动”血之运行”。

《素问》谓:”凡病皆生于气”,强调气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

不论气实还是气虚,都可能导致血脉的运行不畅。

临床上常有气滞血虚或气少血脉不畅等不同情况。

②关于血虚血实的观点。

过去曾有人误解为”凡瘀血都一定血实”,其实不然。

在临床上确有二种情况,有偏有血虚者,有偏于血实者。

③淤血分寒热。

以临床遇见气滞血淤而导滞的血淤证来说,其分寒热。

寒主收涩,血遇寒而凝属寒淤。

热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便不全所引起的供血不足等。

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就是”化解”和”排除”淤血。

从而使由”淤血”形成的疾病得到痊愈。

李师运用活血化淤治则治疗”淤血”主要有四法:①调气活血法:如清代王清任所拟补阳还五汤,李师常用此方治疗气少血脉不畅,其中补气行气黄芪用量为60~120g,而其它活血化瘀药只不过10~30g。

②补血活血法:血实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多用于血瘀之腰痛,血虚多为心脾两虚而致血瘀证选用归脾汤主治,妇科的痛经、经闭就常见此证。

③行气活血法:此法又分行气温经活血,行气清热活血。

瘀血属寒则经脉挛缩,凝
滞不畅,临床以冷痛,苔白或舌青,脉沉迟等为主证,常见痹证,常用药物选用桂枝、干姜、细辛、当归、川芎、鸡血藤之类,瘀血属热则见头痛、胸痛、内热瞀闷、急躁善怒。

舌质红、脉数等为主症,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疮、过敏性皮炎等均属瘀血属热,常用生地、丹皮、紫草、生地榆、白癣皮、白蒺藜、地肤子等凉血祛淤,每收良效。

④祛血祛风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中医所指”风”的概念较为广泛,包括内、外风,内风指病理产物,如中风、顽固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在这些病证的治疗上也采用活血化淤的方药,认为这些”风证”的治疗仅用祛风方法还不够,要将活血药与祛风药并用或突出应用活血药,才能消除”风证”,这就是”血行风自灭”的含意。

李师在治疗痹证及过敏性皮肤病时常选用以四物汤为主方化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这一观点对临床实践是有指导意义。

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李师既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为己任,兢兢业业,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好评,笔者更是受益终身,故将李师的学术思想加以总结,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