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细菌培养规程有接种污泥
污水处理厂及实验室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厂及实验室活性污泥培养方法一、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培养方法污水处理厂建成以后,要进行单机试车与清水联动试车,如无问题,就应进行活性污泥培养,使处理厂尽早发挥污水处理功能。
另外,曝气池泄空检修完毕之后,也有一个活性污泥培养问题。
城市污水处理厂得污泥培养问题一般较简单,但当工业废水含量非常高时,会有一些困难,应视具体情况进行专门得污泥驯化。
这里仅介绍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培养得一般方法及程序。
1.培养方法及种类活性污泥从无到有,从不正常到正常得培养过程,有很多途径可以实现,因而也就有很多培养方法.对于一般城市污水来说,采用任一方法都可将活性污泥培养正常,但不同得方法所要求得培养时间不同,操作量及培养费用也不同.实践中,应根据处理广得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方法培养或几种方法并用。
1)间歇培养。
将曝气池注满水,然后停止进水,开始曝气。
只曝气而不进水称为“闷曝”。
闷曝2~3d后,停止曝气,静沉1h,然后进入部分新鲜污水,这部分污水约占池容得1/5即可。
以后循环进行闷曝、静沉与进水三个过程,但每次进水量应比上次有所增加,每次闷曝时间应比上次缩短,即进水次数增加.当污水得温度为15~20℃时,采用该种方法,经过15d左右即可使曝气池中得MLSS超过l 000mg/L.此时可停止闷曝,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并开始污泥回流.最初得回流比不要太大,可取25%,随着MLSS得升高,逐渐将回流比增至设计值。
2)低负荷连续培养。
将曝气池注满污水,停止进水,闷曝1d.然后连续进水连续曝气,进水量控制在设计水量得1/2或更低。
待污泥絮体出现时,开始回流,取回流比25%.至MLSS超过1 000mg/L时,开始按设计流量进水,MLSS至设计值时,开始以设计回流比回流,并开始排放剩余污泥。
3)满负荷连续培养。
将曝气池注满污水,停止进水,闷曝一天.然后按设计流量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待污泥絮体形成后,开始回流,MLSS至设计值时,开始排放剩余污泥。
生化处理中对活性污泥的培养接种流程
生化处理中对活性污泥的培养接种流程1.2.1选用接种污泥:a选用颗粒污泥或污水厂污泥消化池的消化污泥接种。
b选用同类废水同一温度范围的(15~200)种污泥。
c添加部分颗粒污泥或破碎的颗粒污泥,也可提高颗粒化过程d也可以从市政下水道及污水集积处等处于厌氧环境下的淤污泥。
甚至还可以使用好氧活性污泥法的剩余污泥进行转性培养,但培养时间相当长。
e牛粪和各类粪肥也可以用于接种污泥,但各类污泥中均不应当有太多的砂子。
1.2.2接种污泥的方法:接种污泥量、接种污泥的浓度a方法:将含固80%的接种污泥加水搅拌后,用污泥泵均匀的输入到反应池各布泥点b接种污泥量:接种污泥量为生化池的有效容积的30%到50%,最少15%,一般为30%。
接种污泥的填充量不超过生化池的有效容积的60%。
c接种污泥的浓度:初启动时,稠型污泥的接种量为20到30kg VSS/m3,浓度小于40 kg TSS/m3的稀消化污泥接种量可以略小些。
1.2.3接种污泥时的水质:a配制低浓度的废水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但浓度也应当足够维持良好的细菌生长条件,因此,初始配水最低COD浓度为1000毫克/升,然后逐步提高有机负荷直到可降解的COD去除率达到80%为止。
b当进水COD浓度高时,可采用出水循环或稀释水进水,出水循环回流比为30到50%,调节到适宜的COD浓度值。
1.2.4第二阶段(初始运行阶段)(估计15天)初始阶段是指生化池负荷低于2kgCOD/m3·d的运行阶段,此阶段生化池的负荷由0.1kgCOD/m3·d开始,内循环一个周期后,逐步分多次提升到2kgCOD/m3·d。
提升COD浓度标准为:当可生物降解的COD去除率达到80%后方可提高,直到达2kgCOD/m3·d为初始阶段。
在这段运行中,有少量的非常细小的分散污泥带出,其主要原因是水的上流速度和逐渐产生的少量沼气初始运行阶段,每日测定进,出水流量、PH、COD、ALK、VFA、SS 等项目,经测定结果判断,若出水VFA<3mmol/l,VFA/ALK=0.3以下,表示UASB系统运行正常。
污水处理细菌培养规程(有接种污泥)
污水处理好氧细菌培养规程(有接种污泥)一、培养前的准备工作1、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
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站)需进行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测试,如pH、水温、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与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BOD5/CODCr、含氮、含磷、有毒物质等)及其变化情况,各种设施与设备的技术参数。
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大粪及淀粉、氮源:尿素、磷源:普钙Ca(H2PO4)2),以备缺什么补什么。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的管道布置与公用工程方面的情况,了解污泥培养的基本过程与控制要求。
7、人员到位,自培养与驯化后一般应使系统连续运行,不能脱人。
8、编制必要的化验与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
从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较规范的组织与管理模式,确保启动与正式运行的有序进行。
二、污泥驯化(调试)阶段1、初期(3d)①首先将生化池注入一定量的清水与部分待处理的污水,然后将污泥倒入物料化制池。
一般第1次投加适量污泥,同时投加大粪等培养料,加水搅拌后按比例均匀投加到生化池内。
投加培养料以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控制在300 mg/L 为准。
然后按比例补加普钙Ca(H2PO4)2(由于投加大粪无需补加氮源)。
②闷曝:投料后进行闷曝。
水气体积控制在1:(5~10)。
第1天曝气采取6h 充氧,4h停机的方式进行。
③再次投料:经过1d闷曝后,第2天COD的质量浓度降至100mg/L左右。
需再次投料,第2次可投入略少于第1次投加量的污泥至化料池。
同时投加以大粪为主的培养料,投加培养料仍以控制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 ~300mg/L 为标准。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1)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污水处理生化段需要用到哪些微生物菌种?目前市面感觉比较好用的是甘度污水处理菌种,比如甘度复合菌种、甘度反硝化细菌、甘度硝化细菌等;这些菌种都可以去除什么指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甘度复合菌种、甘度反硝化细菌、甘度硝化细菌污水处理常用菌种培养方法?具体污水处理菌种对应的功效介绍:1、甘度复合菌种:降解COD/BOD/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助力新老系统快速启动。
复合菌种主要是降解COD/BOD/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复合菌种是一个复合型菌种,属于兼性菌种,主要成分硝化细菌属、反硝化细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活化酶以及多糖等等。
同时应用于新老系统启动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甘度硝化细菌:主要降解氨氮氨氮的去除所用的细菌是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属于好氧菌种,主要应用于好氧池,其成分主要是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组成。
3、甘度反硝化细菌:主要降解总氮总氮的去除所用的细菌是反硝化细菌,属于厌氧菌,主要应用于厌氧池或缺氧池,其主要成分是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科等等。
硝化阶段硝化阶段:含氮有机物(有机氮)在有氧货无氧环境中被氨化为氨氮,改部分污水进入有氧的处理构筑物后,在亚硝酸细菌和硝化菌的做一下转化为硝酸盐氮,为后续反硝化提供准备。
控制条件:1、溶解氧:溶解氧控制在2~3mg/l之间,溶解氧低于0.6mg/l硝化过程将受到较大抑制,2、水温:硝化菌比较合适的水温25~35℃之间。
通常低于5℃时,细菌的活性会受到抑制,硝化菌就很难发挥它的作用。
3、PH值:硝化菌最佳的PH值7.5~8.5之间4、底物浓度:硝化细菌是自养型好氧菌,底物浓度对于硝化菌不是其生产的必要因素。
5、污泥龄:需要保证好氧系统的微生物有足够的硝化菌,提供硝化菌的浓度,通常将污泥龄控制在10d左右。
反硝化阶段反硝化阶段:承接硝化段的产物硝酸盐氮,对其进行反硝化反应,使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排出水体。
PH值:反硝化过程合适的PH值6.5~7.5,PH值控制不当,将影响反硝化细菌的生长速率及反硝化酶的活性。
污水处理细菌培养规程(有接种污泥)电子版本
污水处理细菌培养规程(有接种污泥)污水处理好氧细菌培养规程(有接种污泥)一、培养前的准备工作1、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
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站)需进行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测试,如pH、水温、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和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BOD5/CODCr、含氮、含磷、有毒物质等)及其变化情况,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技术参数。
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大粪及淀粉、氮源:尿素、磷源:普钙Ca(H2PO4)2),以备缺什么补什么。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况,了解污泥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控制要求。
7、人员到位,自培养和驯化后一般应使系统连续运行,不能脱人。
8、编制必要的化验和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
从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较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确保启动与正式运行的有序进行。
二、污泥驯化(调试)阶段1、初期(3d)①首先将生化池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和部分待处理的污水,然后将污泥倒入物料化制池。
一般第1次投加适量污泥,同时投加大粪等培养料,加水搅拌后按比例均匀投加到生化池内。
投加培养料以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控制在300 mg/L为准。
然后按比例补加普钙Ca(H2PO4)2(由于投加大粪无需补加氮源)。
②闷曝:投料后进行闷曝。
水气体积控制在1:(5~10)。
第1天曝气采取6h充氧,4h停机的方式进行。
③再次投料:经过1d闷曝后,第2天COD的质量浓度降至100mg/L左右。
需再次投料,第2次可投入略少于第1次投加量的污泥至化料池。
同时投加以大粪为主的培养料,投加培养料仍以控制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 ~300mg/L为标准。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培菌方法:1、所谓活性污泥培养,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即营养物,溶解氧,适宜温度和酸碱度。
(1)营养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应保持100∶5∶1。
(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环境溶解氧大于0.3mg/l,正常代谢活动已经足够。
但因污泥以絮体形式存在于曝气池中,以直径500µ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围溶解氧浓度2mg/l时,絮粒中心已低于0.1mg/l,抑制了好氧菌生长,所以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常需高于3-5mg/l,常按5-10mg/l控制。
调试一般认为,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控制在2mg/l较为适宜。
(3)温度:任何一种细菌都有一个最适生长温度,随温度上升,细菌生长加速,但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生长温度范围,一般为10-45ºC,适宜温度为15-35ºC,此范围内温度变化对运行影响不大。
(4)酸碱度:一般PH为6-9。
特殊时,进水最高可为PH 9-10.5,超过上述规定值时,应加酸碱调节。
2、培菌法:(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
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
为加快培养进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
特别注意,培菌时期(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
(2)干泥接种培菌法:最好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
一般按曝气池总溶积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然后再加适量工业废水和浓粪便水。
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并增加至所需浓度(3)数级扩大培菌法: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的特点,仿照发酵工业中菌种→种子罐→发酵罐数级扩大培菌工艺,分级扩大培菌。
如某工程设计为三级曝气池,此时可先在一个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种条件下,在一个曝气池内培菌,成功后直接扩大至二三级。
污水处理好氧细菌培养规程
污水处理好氧细菌培养规程一、培养前的准备工作1、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
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站)需进行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测试,如pH、水温、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和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BOD5/CODCr、含氮、含磷、有毒物质等)及其变化情况,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技术参数。
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大粪及淀粉、氮源:尿素、磷源:普钙Ca(H2PO4)2),以备缺什么补什么。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况,了解污泥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控制要求。
7、人员到位,自培养和驯化后一般应使系统连续运行,不能脱人。
8、编制必要的化验和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
从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较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确保启动与正式运行的有序进行。
二、培菌1. 向好氧池注入清水(同时引入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并注意水温2. 按风机操作规程启动风机,鼓风。
3. 向好氧池投加经过滤的浓粪便水(当粪便水不充足时,可用化粪池和排水沟内的污泥补充。
),使得污泥浓度不小于1000mg/L,BOD达到一定数值。
4. 有条件时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种,加快培养速度。
5. 按照活性污泥培养运行工艺对反应池进行曝气、搅拌、沉降、排水。
水气体积控制在1:(5~10)。
曝气时间采取6h充氧,4h停机的方式进行,排水参见7。
6. 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的增长情况。
并注意观察在线PH值、DO的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7. 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的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浓度数值的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优势菌种的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碳源、氮源、磷源的投加量及周期内时间分布情况8. 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增长情况,当通过镜检观察到菌胶团大量密实出现,并能观察到原生动物(如钟虫),且数量由少迅速增多时,说明污泥培养成熟,可以进生产废水,进行驯化。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
污水办理菌种培养方法培菌方法:1、所谓活性污泥培养,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供应必然的生长生殖条件,即营养物,溶解氧,合适温度和酸碱度。
( 1)营养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应保持100∶ 51。
(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环境溶解氧大于 0.3mg/l ,正常代谢活动已经足够。
但因污泥以絮体形式存在于曝气池中,以直径 500μ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围溶解氧浓度 2mg/l 时,絮粒中心已低于 0.1mg/l ,控制了好氧菌生长,所以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常需高于 3-5mg/l ,常按 5-10mg/l 控制。
调试一般认为,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控制在 2mg/l 较为合适。
(3)温度:任何一种细菌都有一个最适生长温度,随温度上升,细菌生长加速,但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生长温度范围,一般为10-45oC,合适温度为 15-35oC,此范围内温度变化对运行影响不大。
( 4)酸碱度:一般PH 为 69。
特别时,进水最高可为PH 9-10.5,高出上述规定值时,应加酸碱调节。
2、培菌法:(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
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治,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加。
为加速培养进度,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
特别注意,培菌时期(尤其初期)由于污泥还没有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襟怀,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襟怀。
(2)干泥接种培菌法:最好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
一般按曝气池总溶积 1%的干泥量,加合适水捣碎,尔后再加合适工业废水和浓粪便水。
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并增加至所需浓度(3)数级扩大培菌法:依照微生物生长生殖快的特点,模拟发酵工业中菌种→种子罐→发酵罐数级扩大培菌工艺,分级扩大培菌。
如某工程设计为三级曝气池,此时可先在一个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种条件下,在一个曝气池内培菌,成功后直接扩大至二三级。
污泥培养的方法
污泥培养的方法
2014-02-13 22:10:42| 发布人:刘朴| 浏览(60)| 评论(0)
通常污水系统生化池在运行前需要接种污泥,而污泥接种的方法即污泥培养大致需要以下几步:
1、污泥的培养是将清水与部分污水引入好氧池中,使其保持一定的水温与水位,并保持其浓度在1500mg/L~2500mg/L。
2、选择同类或相似的菌种,或活性较强的菌种进行投加培养。
3、在生化调试前期加入大粪为碳源,在中后期添加地脚面粉或淀粉作为调试期碳源。
以达到活性污泥细菌所需要的COD。
4、将投料后的好氧池进行闷曝。
第一天曝气6小时充氧。
第二天再进行投料、曝气。
5、经过三天的闷曝后,可以镜检中看到少量的原生动物。
此时,进入培养中期。
这个时候要对生化池进行适量换水并继续闷曝,加速污泥菌胶团的形成。
6、到第7天至10天,生化污泥呈淡黄色。
此时,用镜检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可发现有较多的活跃纤毛虫、线虫等。
或是取曝气池里的污泥静置30分钟,污泥占15%~30体积。
则可以说明,活性污泥细菌培养成功。
可进入驯化阶段。
当然,不同的系统污泥培养的方法步骤也是不同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先接种在闷气然后在曝气,不同的污水处理系统培泥的区别在于时间、接种微生物的不同等。
总之,污泥培养调节好时间,营养充足,溶解氧足,接种的菌种活性好,污泥很快就能培养起来。
污水处理站生物菌培养操作规程
污水处理站生物菌培养操作规程
本工程主体工艺采用生化处理的方式,生化处理采用倒置A2O法工艺,即废水先经过兼氧处理(酸化调节池),然后进入厌氧系统,最终出水进入好氧处理工艺后排放,倒置A20工艺过程中运行时无需污泥回流,因此在调试过程中也无需考虑回流工艺,结合废水处理站现状,本工艺调试方案拟采用三级同步(兼氧+厌氧+好氧)调试工艺,主要分以下几步组成:
1、清水试运转
设备的清水试运转已完成,已满足调试的条件。
2、投加活性污泥
污泥投入总量暂时约为5吨,其中接触氧化池投加活性污泥2吨,其余投入UASB反应池。
1)接触氧化池可以直接投入干污泥,只投入一级氧化池即可。
2)其余3吨污泥全部投入厌氧池中,投加位置为二级提升泵安装处,在投加污泥的同时启动二级提升泵,将污泥及自来水的混合液提升进入UASB反应池,注意二只UASB池进水量均衡。
3)将污泥全部投加完毕后,在调节酸化池内注入自来水,然后继续将混合液注入UASB池,直至UASB溢流出水,然后关闭污水泵,继续注入一定量的自来水,使调节酸化池
水位保持在2/3处。
4)投加完毕后清理设备及设施表面,保证清洁干净的工作环境。
4、接触氧化池调试
启动风机,调节集水中和池、酸化调节池、接触氧化池的空气调节阀,使得流量均衡分配。
风机采用连续运行曝气的方式,由于调试初期生物菌数量较少,需氧量也较少,因此需适当调小风机的出气量,以适当减少氧化池的曝气量,防止细菌过度氧化死亡。
运行初期每天投加一定量的营养剂,投加方式为直接投加。
污水站菌类培养操作规程
污水站菌类培养操作规程污水站菌类培养操作规程一、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污水站内菌类培养操作。
二、目的通过规范污水站菌类培养操作,提高样本的菌类分离、培养和鉴定效率,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操作人员1. 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培养操作的基本知识,并接受过培训。
2. 操作人员应穿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并佩戴帽子、手套等防护装备。
四、实验室环境1.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洁,并定期进行消毒。
2. 实验室内应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对菌体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五、培养基准备1. 根据实验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培养基和试剂。
2. 每批培养基使用前均需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培养基无菌。
3. 打开培养基瓶盖前,先用75%酒精将瓶口擦拭消毒。
六、样本采集与处理1. 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和器械进行样本的采集。
2. 采样前,对器械进行高温高压消毒处理,确保无菌。
3. 采样过程中,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七、菌落分离与纯化1. 将样本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选择性抑制物或指示物的培养基上。
2. 把接种好的培养基平放或倒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
3. 根据菌落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选择纯化单菌落进行后续培养和鉴定。
八、菌株保存1. 对得到的纯化菌株,迅速进行传代培养。
2. 传代过程中,注意消毒措施,避免潜在的污染。
3. 菌株保存时,应选择适宜的方法和条件进行保存,以保持菌株活力和纯度。
九、实验记录与报告1. 所有操作人员需按规定流程完成相关操作,并做详细的记录。
2. 实验记录应保存完整,并及时进行整理和归档。
3. 实验结果应准确无误地填写于实验报告中,保证结果的可信度。
十、实验废弃物处理1. 所有废弃物应分类收集,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 废弃物中可能带有菌株的物品,应用高温高压消毒处理后再进行废弃物处理。
十一、紧急情况处理1. 发生实验中意外情况或事故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紧急措施,并及时上报负责人。
2. 事故发生后,应做好事故现场的处置工作,如清理和消毒等。
污水处理细菌培养规程(有接种污泥)
污水处理好氧细菌培养规程(有接种污泥)一、培养前的准备工作1、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
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站)需进行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测试,如pH、水温、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和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BOD5/CODCr、含氮、含磷、有毒物质等)及其变化情况,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技术参数。
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大粪及淀粉、氮源:尿素、磷源:普钙Ca (H2PO4)2),以备缺什么补什么。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况,了解污泥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控制要求。
7、人员到位,自培养和驯化后一般应使系统连续运行,不能脱人。
8、编制必要的化验和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
从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较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确保启动与正式运行的有序进行。
二、污泥驯化(调试)阶段1、初期(3d)①首先将生化池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和部分待处理的污水,然后将污泥倒入物料化制池。
一般第1次投加适量污泥,同时投加大粪等培养料,加水搅拌后按比例均匀投加到生化池内。
投加培养料以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控制在300mg/L为准。
然后按比例补加普钙Ca(H2PO4)2(由于投加大粪无需补加氮源)。
②闷曝:投料后进行闷曝。
水气体积控制在1:(5~10)。
第1天曝气采取6h充氧,4h停机的方式进行。
③再次投料:经过1d闷曝后,第2天COD的质量浓度降至100mg/L左右。
需再次投料,第2次可投入略少于第1次投加量的污泥至化料池。
同时投加以大粪为主的培养料,投加培养料仍以控制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300mg/L为标准。
根据需要补磷后闷曝。
污水处理好氧细菌培养规程
污水处理好氧细菌培养规程一、培养前得准备工作1、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
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得污水处理厂(站)需进行最基本得常规化验测试,如pH、水温、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得培养过程与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得调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B OD5/CODCr、含氮、含磷、有毒物质等)及其变化情况,各种设施与设备得技术参数、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得营养物(碳源:大粪及淀粉、氮源:尿素、磷源:普钙Ca(H2PO4)2),以备缺什么补什么。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得管道布置与公用工程方面得情况,了解污泥培养得基本过程与控制要求、7、人员到位,自培养与驯化后一般应使系统连续运行,不能脱人、8、编制必要得化验与运转得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初步得建章立制。
从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较规范得组织与管理模式,确保启动与正式运行得有序进行。
二、培菌1. 向好氧池注入清水(同时引入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并注意水温2、按风机操作规程启动风机,鼓风、3、向好氧池投加经过滤得浓粪便水(当粪便水不充足时,可用化粪池与排水沟内得污泥补充。
),使得污泥浓度不小于1000mg/L,BOD达到一定数值。
4、有条件时可投加活性污泥得菌种,加快培养速度。
5。
按照活性污泥培养运行工艺对反应池进行曝气、搅拌、沉降、排水、水气体积控制在1:(5~10)、曝气时间采取6h充氧,4h停机得方式进行,排水参见7。
6. 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得增长情况。
并注意观察在线PH值、DO得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7。
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得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浓度数值得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得活性及优势菌种得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碳源、氮源、磷源得投加量及周期内时间分布情况8。
接种培菌方法
精心整理B系列运行培菌方案本次在培养过程中,直接用所处理废水培菌,因此是培养和驯化同步进行。
一、接种前的准备工作:(1)需要确定构筑物及设备是否可以正常使用:N:P=100:5:1(2)确定污水中营养物质的比例是否满足培菌要求:BOD5(3)3-(4)(5)(6)(7)A系列的(1①行连续培养。
接种污泥一般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干污泥,也可以用化粪池底泥或河道底泥。
这种方法污泥培养时间较短,但受接种污泥来源的限制,一般只适合小型污泥处理厂,或污水厂扩建时采用。
对于大型污水处理厂,在冬季由于微生物代谢速率降低,不受污泥培养时间限制时,可选择污水处理厂的小型处理构筑物(如:曝气沉砂池,污泥浓缩池)进行接种培养,然后将培养好的活性污泥转移至曝气池中。
②自然培养是指不投入接种污泥,利用污水现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渐繁殖的过程。
这种方法,适合于污水浓度较高、有机物浓度较高、气候比较温和的条件下采用。
必要时,可在培养初期投入少量的河道或化粪池底泥。
自然培养又可以有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A.连续培养将曝气池注满污水,停止进水,闷曝1d,然后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出水肯定不达标,会影响我们的出水水质),当曝气池中形成污泥絮体,二沉池中有污泥沉淀时,可以开始回流污泥,逐渐培养直至MLSS达到设计值。
连续培养时,由于初期形成的污泥量少,污泥代谢性能不强,应该(2)注入水占池容的三分之一时,开始连续曝气,将反应池灌满水,然后投入污水处理厂的正常污泥。
(3)当接触接触氧化池液位达到设计液位时,停止调节池向B系列的进水,闷曝1~2d(或3天)。
只曝气不进水的过程,称之为“闷曝”。
闷曝2~3天后,停止曝气,根据固液分离情况决定静沉时间,一般静沉1~2h,然后排除部分污水并进入部分新鲜污水,这部分污水约占池容的1/5左右。
以后循环进行闷曝、静沉和进水三个过程,但每次进水量比上次有所增加,每次闷曝时间应比上次缩短,即进水次数增加。
(参考:出水与间歇时间比为12:3)当填料表面生长了薄薄一层黄褐色生物膜,可改为连续进水连续曝气,使水量逐步增大,并开始污泥回流,进行动态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水处理细菌培养规程有
接种污泥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污水处理好氧细菌培养规程
(有接种污泥)
一、培养前的准备工作
1、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
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站)需进行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测试,如pH、水温、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和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BOD5/CODCr、含氮、含磷、有毒物质等)及其变化情况,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技术参数。
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大粪及淀粉、氮源:尿素、磷源:普钙Ca(H2PO4)2),以备缺什么补什么。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况,了解污泥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控制要求。
7、人员到位,自培养和驯化后一般应使系统连续运行,不能脱人。
8、编制必要的化验和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
从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较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确保启动与正式运行的有序进行。
二、污泥驯化(调试)阶段
1、初期(3d)
①首先将生化池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和部分待处理的污水,然后将污泥倒入物料化制池。
一般第1次投加适量污泥,同时投加大粪等培养料,加水搅拌后按比例均匀投加到生化池内。
投加培养料以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控制在300 mg/L为准。
然后按比例补加普钙Ca(H2PO4)2(由于投加大粪无需补加氮源)。
②闷曝:投料后进行闷曝。
水气体积控制在1:(5~10)。
第1天曝气采取6h充氧,4h停机的方式进行。
③再次投料:经过1d闷曝后,第2天COD的质量浓度降至100mg/L左右。
需再次投料,第2次可投入略少于第1次投加量的污泥至化料池。
同时投加以大粪为主的培养料,投加培养料仍以控制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
~300mg/L为标准。
根据需要补磷后闷曝。
④闷曝:第二、三天的闷曝可减少停机时间,生化曝气可控制为开6停2。
2、中期(4~7d)
一般经过2~3d的闷曝后,通过显微镜镜检,可能会看到少量的原生动物。
原则上,此时每天定时补加碳源逐步以地脚面粉为主。
同时投加普钙和尿素,以补充磷源和氮源。
补充碳源的标准仍以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mg/L左右为准。
此阶段为排除生化代谢物,生化池需适量换水,同时继续进行闷曝。
此阶段为加速污泥菌胶团的形成,在生化池中可适量投加粉状PAM。
3、后期(7~10d)
一般经过7~10d闷曝,生化污泥表现显淡黄色,污泥30min沉降比达到10%左右。
通过镜检可发现有较多活跃的原生动物钟虫、纤毛虫,以及后生动物轮虫、线虫等,此时生化污水处理即可进入驯化及增负荷调试阶段。
增负荷调试一般以每2d增加五分之一的污水负荷进行。
1周后基本可以全负荷运行。
为平稳过度,增负荷全几天视具体情况可适量补充些地脚面粉作为碳源。
4、调试条件控制
生化调试期间,曝气强度原则上应结合水中溶解氧类控制气水比,一般好氧区溶解氧的质量浓度控制在1~3mg/L,兼氧区控制在0~L。
其它监控指标主要有COD,生物相、pH值、污泥沉降比。
取样分析频率为调试初期一般4h取1次样,中期6h取1次,后期8h取1次样。
调试注意事项:
生化设施的调试,有以下几点须特别注意。
①设置化料池及配备物料输送系统对于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设施是必要的。
②投加的污泥需尽可能化开,避免垃圾进入生化池,降低污泥使用效率。
③在投加大粪时需做好垃圾的清理工作,避免垃圾进入输送泵,否则极易引起输送泵的堵塞。
④需随时掌握生化池内的COD及溶解氧变化情况,及时补充碳源和调整供气量。
⑤调试期间生化池pH值最好控制在7~之间,发生异常及时寻找原因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