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

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对于这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__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

看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使学生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准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长度单位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但是,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过程,学生却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混淆单位之间的进率。

如:5分米=500厘米,30毫米=3000厘米等。

有些学生很容易把分米和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与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混淆,错当成进率是100了。

二是没有准确掌握好单位之间的大少转换方法。

例如:50米8厘米=58厘米等。

个别学生很容易忽略长度单位之间的转化时的乘除进率问题,导致出错。

小单位转化成大单位时应该除以进率,大单位转化成小单位时除以进率。

三是个别学生会出现在做题时没有认真审清题意的现象。

例如:500克+1500克=20__千克,2千米+3000米=5000千米等。

对于涉及计算和单位换算的长度单位计算题目,部分学生容易由于没有审清题意,只顾埋头计算而没有考虑到单位换算而出现错误。

初中物理力教案及反思

初中物理力教案及反思

教案:初中物理《力》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力量和猜测假设力量。

- 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变量的讨论方法。

- 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测、方案设计等的争论,培养学生的信息沟通力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四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学问。

- 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力量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测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仪器材料:斜面,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争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2节。

板书设计:第四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一、滑动摩擦力1.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

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 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媒体课件展示摩擦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四周与摩擦相关的物理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摩擦?摩擦有哪些类型?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5分钟)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假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3. 各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材料进行实验。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三、实践活动: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测量》教学反思1本周学生做了高中的第一个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

由于我是第一次上实验课,习惯了大学的实验课方式,不太了解高中生的实验要求,以致于讲解的时候没有到位。

通过之后的学生反馈情况,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

对于我自己的教学,从如下几方面反思:1、教学有点填鸭式。

在讲一些理论知识的时候,大都是我一个人在讲,没有引导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比如讲到时间间隔和频率的关系,就一句话带过说时间间隔是频率的倒数,如果提出频率的变化如何影响时间变化的问题思考会更好。

2、知识点没有完全覆盖到。

对于前面两个班级,我没有提出实验点和测量点的概念,虽然有让学生了解间隔了几个点的时间计算方法,但是没有让学生实际去操作。

3、没有很详细的说明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比如打出来的点很淡等等。

对于学生的情况,做如下分析:1、由于初中没有接触太多的实验,对做实验要注意的事项非常的陌生。

也由于是第一次实验,所以显得非常的兴奋,比如在未经允许下乱摆弄实验仪器。

2、缺乏对实验的科学态度。

学生虽然喜欢做实验,事实上却不重视实验,实验课对他们来说就是玩的一节课,因此在实验过程当中,没有科学的按照实验操作去进行,导致最后纸带上的点都是密密麻麻的无法区分独立的点。

3、对实验结果处理不认真。

有些学生打完纸带就觉得完事了,实验册上的表格都是随便填写。

在测量位移的时候也没有注意估读,有效数字等等。

总结:我觉得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其次要琢磨透高中实验应该要达到的要求,最后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态度。

《测量》教学反思2一、课前研讨定方案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等单元的内容并不多,教学时间固然短,但这些部分知识又较为抽象,于是,学生接受起来往往较为困难。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四年段数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让学生多一些实践体验,让他们下意识地经历平时熟视无睹的一些现象,从而抽象为新的数学知识。

对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较小的面积,学生还可以从教室里的很多实物得到充分的认识,但是,对于公顷、平方千米等土地面积单位,不带学生走出课堂,__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的,更谈不上接受应用。

初中重力测量教案及反思

初中重力测量教案及反思

初中重力测量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实验:测量重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引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2. 提问:如何测量重力?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

2. 讲解重力的测量方法,如使用弹簧测力计。

3.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弹簧测力计。

2.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重力的概念、测量方法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数据是否准确。

3. 教师点评实验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重力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数据记录不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同时,本次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实验环节紧张,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调整课堂时间分配,保证实验环节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此外,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次教学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验操作和时间安排方面仍有待改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力》教学反思

《力》教学反思

《力》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力》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参预度的提高以及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反思和改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明确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他们将要学习什么,并且能够清晰地了解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1.2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力》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学会计算力的大小等。

这样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知识。

1.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同,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2.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对于《力》这一内容,教师可以从力的定义、力的计算、力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教学,但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程度来选择合适的内容。

2.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和实验的进行,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和应用。

2.3关注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关注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及时了解并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力知识的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3.1灵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2注重启示式教学在教学力的概念和应用时,教师应该注重启示式教学。

德兴市一小三年级数学上册 3 测量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德兴市一小三年级数学上册 3 测量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在学生了解了长度单位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的活动。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和逻辑推理,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银行卡,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有多厚,然后实际测量一下,学生一下犯难了,因为银行卡的厚度不足1厘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约是一张银行卡的厚度。

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可以测量不是整厘米的较短的物体。

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

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

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身份证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约是1毫米,还有个小朋友说出了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在生活中学习了数学,这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好的收获。

人们经常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备教材容易,备学生却难,因为人是活的,他的思维一直是变化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采用填鸭式教学,而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你对学生的情况只能是把握一条主线“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通过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当我在课堂小结时,有个学生自主提出了一问题,“还有比毫米小的单位吗”,他的话还没落音,有个同学马上回答说:“有,是微米。

”还有一个学生竟然说:“还有比微米小的是纳米”,他们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意外,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同学们的知识面还是很广的。

数学测量教学反思

数学测量教学反思

数学测量教学反思数学测量教学反思1这是一节实际应用的活动课,本来这节课我以前教实验班时讲过,并且真的是实实在在的活动课,课前我设计好了表格,准备了卷尺,标杆,米尺,镜子等测量工具,然后将学生分成了十个小组,每6人一个小组,然后事先告诉学生用不同方案的小组测量顺序,以防各组之间冲突,再就是期待充足的阳光,将课换成上午三四节或下等一二节上,在测量过程中,学生还是很用心的,每个小组都至少用了三种方案测量了旗杆的高度,并设计了测量方案与图形,计算出了结果,整节课有序进行,效果很好。

直到毕业,学生还记忆犹新,因为学生平常都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而我在学校里开了先河,但没有人“重蹈旧辙”,倒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这节课却没有按上面的计划进行,后来找到了原因,一个是没有充分准备这个活动,另一个就是不相信学生的秩序,怕影响其他班级上课,毕竟是在教学楼前进行,其实这样想法是错误的。

所以这节课,就针对课本上的三个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结合点拨上的例题进行了训练,让学生学一种方案练习一个题目,学生能理解,也会用。

后来又用了基础训练上的一个题目,也就是第四种方案,利用了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因为前面几节课学习过,所以这个也较容易理解。

这节课主要是对相似的判定与性质的.一个应用,让学生灵活运用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并没有难度较大的题目,所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有一种题目是影子落到墙上的问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可将墙拆掉,看到全部的影子后再解题,也就是添加辅助线,利用A型图来解决问题。

再一个就是物理常识:1.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比例;2.光的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些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让学生感到数理化都是理科,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些知识都要用到,这样的题目也是学科综合。

数学测量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本节课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测量,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加深,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第四章4力学单位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4力学单位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力学单位制》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单位制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基本单位的概念及意义。

3. 理解长度、质量、时间等物理量的单位转换。

4. 学会应用单位制进行物理计算和解释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单位,理解长度、质量、时间等物理量的单位转换。

2.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单位制进行计算和解释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案例和相关概念的解释。

2. 准备相关实验器材,用于演示单位制的应用。

3. 准备适当数量的练习题,用于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4. 确保实验室或教室的设备安全,并确保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了解。

四、教学过程:本节内容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力学单位制的基本知识,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知道使用国际单位制的好处。

教学过程包括介绍、导入、讨论、实验和总结等几个环节。

(一)引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入课题:1. 物理学中的基本量有哪些?2. 这些基本量的单位是如何规定的?3. 使用国际单位制的好处是什么?(二)介绍单位制教师向学生介绍国际单位制(SI)的基本概念,包括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单位换算。

同时,教师也可以介绍其他常用的单位制,如英制、米制等。

(三)讨论单位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常见的物理量及其单位,例如速度、加速度、力、能量等。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并尝试使用不同的单位制进行单位换算。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单位制的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演示不同单位制下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差异,让学生了解使用国际单位制可以避免因单位不同而导致的数值误差。

(五)总结与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国际单位制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积极使用国际单位制。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单位制的基本概念和单位定义。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通用5篇)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通用5篇)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通用5篇)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趣的测量说课设计与反思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石块、量杯、水槽、黄豆、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大家注意看。

(课件演示:《乌鸦喝水》)问:你看到了什么?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设计意图: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

在此环节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观察石块的形状问: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不规则物体)谁能估一估,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想知道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有什么好办法,小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设计意图: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石块是不规则的物体,这对于规则物体来说,就是一种质的改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1、小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2、汇报: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水面上升的高度就是石块的体积,或者用现在的体积减去原来的水的体积。

方案二:在容器中装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地说,制定测量方案,让学生学会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出现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忙,或者师生一起解决。

大班科学小小测量员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小小测量员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小小测量员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测量》,具体内容包括:认识尺子、直尺的使用方法,学习用直尺进行直线测量,理解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厘米和米,以及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直尺的基本结构,掌握直尺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直线测量。

2. 理解长度测量的基本单位厘米和米,能够换算不同单位表示的长度。

3. 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思考、合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直尺的使用方法,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重点:直线测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米尺、教学课件、测量卡片。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米尺,测量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需要测量的场景,引导孩子们观察并讨论测量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直尺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示范如何用直尺进行直线测量,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通过例题让孩子们进行实际操作。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让孩子们用直尺测量桌子的长度、宽度,并进行记录。

4. 小组讨论(5分钟)各小组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知识巩固(5分钟)通过测量卡片,让孩子们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直尺的结构和使用方法2. 长度单位:厘米、米3. 测量活动记录表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直尺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和宽度,记录下来,并进行单位换算。

答案: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完成单位换算。

2. 作业题目:思考测量活动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并与同学分享。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掌握了直尺的使用方法和长度单位换算,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孩子们观察细节,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后可布置相关作业,让孩子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较为抽象,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图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力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引导学生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让学生掌握力所产生的效果,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拉、推、挤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较为抽象,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力的三个实质内容。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速度、方向等;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我通过实验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 总结:强调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5.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力的实例,分析力的作用。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但在理解力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日常生活实例、多媒体展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力的本质方面,仍需加强。

3. 教学组织:在课堂组织方面,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但在时间安排上,过于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课堂讨论。

4. 教学改进: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放缓教学节奏,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让同学们了解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单位之间的关系,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本节的难点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我们将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的问题总结为“五会”:会癣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前“三会”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问题,难就难在后“两会”。

所以,我在上新课时是这样处理的。

因为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测量长度的'经验,所以我先让学生动手去测量自己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让他们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其实在测量过程中他们都有发现问题,但是他们没有去在意,而是按照已有的经验说出了结果,比如:28.5。

将它写在黑板或书上,称之为记录数据。

28.5呈现在大家眼前,没有人觉得有问题,那么28.5到底表示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长度0错”这个结果让他们思考,哪里出错了呢?“我说它就是一个数字,不表示长度1这时就有同学发现没有带单位。

以此为契机介绍:我们在记录数据的时候不仅要有数值还必须带上单位。

关于“会读”,就是看刻度尺读数。

这里涉及到估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课本没有出现相关介绍。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末端卡在两个刻度之间。

问:你们在测量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你们是怎么处理的?(估读)另外:如果末端正处于刻度上如何体现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用“0”补位)但从作业上看,“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还是有部分同学没有注意,还是习惯性的读数。

单位也总是有那么几个同学忘写。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2长度与时间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根据双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要求,依托教材和课标,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结合教师精讲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对于长度、时间的基本单位,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结合身边物体的长度了解掌握长度和时间单位的基本概念,对1mm、1cm、1min、1s等形式理性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能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掌握估测的基本方法。

测量教学工作反思(四篇)

测量教学工作反思(四篇)

测量教学工作反思《测量》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和吨”, 测量教学反思。

这一段时间的作业学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 什么都有。

如有学生说“我睡的床长2(千米);一头鲸重60(克)。

更有甚者, 连长度单位和质单位都不分, 一个鸡蛋重60(分米)这样的答案。

课后, 我认真进行了反思, 也再次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 参考上指出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测量问题, 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上, 我也努力创设了各种情境, 如教学“毫米”时,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一毫米的物品, 并动手量一量。

“分米”的认识也是如此。

教学“千米”时, 还带学生到操场上走了1千米;放学回家还请家长协助, 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是1千米。

教学“吨”时, 学生到家里去观察了大约___吨的谷子或化肥。

后来我发现这些活动, 学生缺乏真正的感悟过程, 有些根本就没有去做。

在课堂上, 学生动手能量的东西就是课桌、书本、自己的身高等等。

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 学生能测量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 既没有测量需要的尺, 也缺乏一定的指导。

另一方面除了作业和课堂上, 学生在生活上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交流。

所以这方面的学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 才导致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诚恳请教各位同行, 提出提宝贵建议。

以后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测量教学工作反思(二)测量是三年级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这是孩子很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 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练习题及答案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尺子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长度单位,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 1 cm 的概念,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 1 cm长的物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 1 cm 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从尺子上找 1 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以及用手比画 2 厘米有多长,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为下面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通过估一估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实际测量体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方法,并与同桌合作量铅笔的长度,解决了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长度的认识。

5、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在这一节课终止,课后还要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基础。

因为在实际测量中会发现很多物体用学生尺测量会很麻烦,这就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不足之处:1、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求还没有讲清,学生就开始行动,导致学生操作时有一些失误。

2、讲解: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在表达时,数学语言不够标准。

3、表达的学生说的时候,其它学生倾听不认真,个个都想说结果一个都没表达清楚。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核心提示: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

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

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1、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2、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3、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身上的尺——教学反思

我们身上的尺——教学反思

我们身上的“尺”——教学反思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测量或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特别是对测量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常常会把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当作尺来测量和估计。

因此本节课是结合厘米和米的认识安排的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身体尺”测量的方法,初步体会用“身体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积累测量和估计的活动经验,提高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本节课我分两个部分来进行教学:一是认识“身体尺”,二是用“身体尺”量。

新课伊始,设置悬念,一是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身体尺”,但那只是一个初步的了解,有的学生并不知道“身体尺”是如何规定的,比如一步行,有同学认为就是前脚跟到后脚尖的距离。

通过课件让学生看直观图的演示说明,再让他们亲自比划一下,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深刻的记忆。

通过测量,让学生在对自己的几种“身体尺”的长度有了理性的认识。

学生认识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长度的“身体尺”,而且儿童的“身体尺”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通过讨论选择什么样的“身体尺”比较合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身体尺”应用,知晓每种“身体尺”主要作用。

同时让学生明白方法选择亦可多元,需要联系实际应用来合理选择。

学习离不开实践,先通过练习中别人测量的数据,指导学生学会计算;再引导学生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去实践测量并计算出结果,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方法的选择,估算的应用,还有正确的计算,因此实践是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必要途径。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与交流中才能让学生恰当运用的估测策略,获得更多的估测经验,逐渐形成一定的估测能力。

在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这一课的内容和收获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展示更多的“身体尺”,为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1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

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

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

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1.关于实验原理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

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平,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

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教师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

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习。

在视线和凹面相平时,教师应做一个示范动作。

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

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4 测量力的大小-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4 测量力的大小-教科版

4.4 测量力的大小教材说明《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第4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前三节内容学习了力是有方向和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和力的大小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使用单位,并初步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为下一课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其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前测课前我对学生们进行前测,问同学们认为力是否有大小,如果有怎么测量。

同学们都认为力是有大小的,但是一问如何测量大部分同学们回答的是称。

而实际上称测量的重量而不是力。

学情分析本课主要有二个活动: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

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让学生通过观察、认知实物,真实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技能,并完成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以及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2.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3.培养学生树立谨慎、细致观察和学习科学的态度。

4.培养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力的单位“牛顿”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东西,谁知道这是什么?(弹簧)平时,大家玩过弹簧吗?现在请一个同学展示一下他怎么玩这个弹簧的?拉伸压缩弯曲等等【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根据弹簧受力大,伸的长的特点,发明了能够测量力的大小的测力计,引出课题。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过渡:我们聪明的人类就是根据弹簧的这种特性,制作了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弹簧测力计。

1.师:(出示弹簧测力计)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学生观察活动。

3.汇报、整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4.同学们知道长度、温度都有自己的单位,那么力的单位是什么呢?仔细观察桌面上的测力计。

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测量活动教学反思测量活动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反思是可以加速教师由初任教师迈向专家型教师的进程,课堂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测量活动教学反思吧!测量活动教学反思【1】“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

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

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测量他们比较熟悉的课桌的长和宽,在动手测量并记录结果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小数的意义,而且感悟到名数互化的重要性,以及名数互化的方法,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全班内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体验,充分体会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先分组测量,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再分组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学生对5厘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113克写成用千克做单位的小数掌握得不好。

还要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在课堂上,学生动手能量的东西就是课桌、书本、自己的身高等等。

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学生能测量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既没有测量需要的尺,也缺乏一定的指导。

另一方面除了作业和课堂上,学生在生活上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交流。

总之,本节课学生动手测量、观察讨论等活动中,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基本上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和测量技能,总的来看孩子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基本上掌握了,要熟练进行质量单位的改写不是一节课就能达到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

另外,感到自己对学生放手还不够。

测量活动教学反思【2】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复习有关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进率和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并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课始,我创设了让学生量黑板的长这一环节。

我让两个学生采取合作的方法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长度,当学生们测量时,我则拿着米尺站在一旁观看。

学生量得很认真,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做事很有耐心;有的学生一边量一边回头望望我,看起来很着急。

我及时抓住这个时机,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这样量太忙烦”“老师,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吗?”我接着说“为什么要用我的尺子?”“老师的尺子长,量得快些。

”“大家也认为量黑板的长度用老师的尺子量得快?”学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我想,这一活动的足以学生都体会到:量较长的东西,用“长尺子”比较方便。

就这样,很自然导入了“米的认识”。

接着我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一米让学生观察米尺的长度,接着让学生伸出两手,看谁能用两手臂比划1米,让学生看似已经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再通过比比、看看、数数等等活动,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2、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一人同课多轮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之后,我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两方面反思如下:一、教学设计时要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尽量做到细致,使学生能够达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让学生感知1 厘米时,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用的是拇指与食指指尖之间的距离,有的学生用的是拇指与食指指肚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尺子上比量完后,当学生把尺子撤掉之后,手指位置很容易变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孩子对1 厘米的感知。

当听课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必须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最终我选择了利用学具中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把小正方体捏在手中,感觉1 厘米。

结果教学效果很好,孩子们很容易借助这个棱长为1 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很好地感知1 厘米。

二、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小结,这是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一个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学反思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学反思反思一: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学反思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思路还是清晰的,层次比较分明,前边的教学都是为怎么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所铺垫的,从整体上来说是层层深入的。

游戏加上学生自己动手,对小学生来说还是实用的,他们也比较感兴趣,课堂氛围浓厚。

但有些教学内容渗透和技巧运用还显得稚嫩:1.在教学弹簧测力计的构成的时候,教师应作适当的演示,这样学生更容易明白;2.在弹簧测力计调0的时候,有些测力计无法调0,此时因顺势利导地教学生可以采取读书减去开始的读书;3.每个环节的过渡还欠斟酌,不够自然;4.学生动手做实验以前,教师要求要讲清楚,不然使得课堂有点混乱。

5.说话语速过快,应有快有慢,有轻有重。

反思二: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反思三: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学反思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篇二: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怎样测量和表示力1、关于力的说法中,下列哪句话是正确的()a.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b.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c.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d.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2、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其量程和最小分刻度值分别是()a.5n,0.1n b.5n,0.2n c.10n,0.1n d.10n,0.2n3、如图,a,b两个弹簧测力计,所挂砝码的重量均为10n,如果滑轮的摩擦不计,砝码处于静止时,a,b两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a.10n,20n b.0n,10n c.10n,0n d.10n,10n4、使用弹簧测力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测量前应让测力计的弹簧自由下垂,看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b.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能倾斜c.应避免弹簧测力计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d.所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5、如图所示,手通过细绳提着鱼,则鱼所受拉力的施力物体为()a.人的手 b.地球 c.细绳 d.鱼6、每个弹簧测力计的自重为1n,每个小球的重量为3n,如图所示竖直悬挂,则上、下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a.3n,3n b.6n,3n c.7n,0n d.7n,3n7、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吊着一磁体,沿水平方向从水平放置的条形磁铁的a端移到b端的过程中,能表示测力计示数与水平位置关系的是如图中的()a. b.c. d.8、下列事例:①游泳,②走路,③飞机在空中加油,④划船;其中应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的是()a.①②c.①②④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9、下列事例:①游泳,②走路,③飞机在空中加油,④划船;其中应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的是()a.①②c.①②④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弹簧秤是用来测量力的仪器,在测量中,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________.11、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能前进,那么人体前进的推动力来自于________.12、从如图所示的情景中,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图中的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打棒球的三种情况,观察图中的现象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14、乒乓球运动员打出“上弦球”,足球运动员踢出“香蕉球”,他们都是通过控制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达到目的的.15、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力的大小需要________或________.16、如图所示,重200n的箱子随电梯匀速上升,用力的图示法画出箱子受的各力.17、重力为10牛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用力的图示法画出物体受到的重力。

18、用沿水平方向40牛的拉力,以a为作用点拉小车,请在图中画出小车拉力的图示。

19、用100牛的力竖直向上拉一个物体。

用力的图示法在图中画出这个拉力。

20、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在图中画出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的示意图21、在a点用与水平方向成角的150牛的力向右上方拉小车,画出拉力的图示.22、质量为10千克的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做出桌面对物体支持力的图示.23、一盏电灯,重6牛顿,受一段水平绳8牛顿的拉力,一段与水平成角的倾斜绳斜向上的10牛顿的拉力,请你画出电灯所受三个力的图示.24、重15牛顿的铁球,用绳悬挂起来并使其摆动(如图).用力的图示法画出铁球所受的重力.25、小红自制了一个弹簧测力计,并正确地刻上了刻线,只是在标数字时,把本该标“1”的地方标上了“0”,依次类推,但她还是将指针弄到所标的“0”处.如果用这个测力计来测量力,你认为这对弹簧测力计会产生什么影响?说出理由.26、观察下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回答如下问题.(1)此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大?(2)此弹簧的分度值是多少?(3)用此弹簧测力计测力之前,应进行什么操作之后才可测量?标准答案1、c2、b3、d4、b5、c6、d7、d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先是斥力,后是引力8、c9、c10、量程11、水1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13、分析与解答:甲图中投球手用力投出棒球,使棒球从静止变为运动;乙图中运动员用力接住投过来的棒球,使棒球从运动变为静止;丙图中运动员用球棒挡住飞过来的棒球,使棒球改变了运动方向.因此三幅图中的棒球都在力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状态.综上所述,该题答案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4、大小,方向,作用点15、不能,进行校零,记下零点误差16、略20、略21、分析作力的图示时,必须弄清楚力的三要素.此题力的三要素:大小f=150牛,方向与水平面成角斜向右上方,作用点在a点.22、 g=mg=10千克×9.8牛/千克篇三: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导学案13篇四: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篇五: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反思一: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与表示》是北师大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直线、射线、线段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几何图形。

它既是线段内容的延续又是其它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内容的铺垫,所以学好它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第一、导课的形式,以前学生已经接触到角,对角已有初步的认知,而钟表中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又是学生所常见的,通过钟表引入角,再说一说生活中的角,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角的表示的课堂设计,角的表示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上写得既分散又含糊,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探究提示自学>总结:角有哪些表示方法,每一种表示方法需要注意什么?再根据两个小题让学生具体表示角,通过表示角对每一种表示有了具体的感知,然后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清楚每一种表示方法的注意点,我认为效果还是较好的。

第三、比较好的应用了五步释疑教学法。

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内合作、组间合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当然,这节课后,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角的定义这一部分,学生认知角,没有给学生指明,我们经常说的角在没有特别指明的话应该是0°~180°之间的角。

第二、缺少一些激励性的肯定性的语言。

如课堂上一名男生说:大角可以用一个字母,小角不能。

其实角的表示是一种规定,书本上也没有写得很清楚,此时应该能及时肯定学生的思考:你认真思考了,只是角的表示在数学上不是这样规定的,这样学生自己虽然说的不正确,但因为乐学、善思而得到老师的肯定,以后积极思考的参与热情会更高涨。

反思二: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1.让学生了解这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2.借助角的第二个定义,用运动的观点研究几何图形,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5.角的各种表示法要反复练习,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反思三: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是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后的一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平面几何知识的基础,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重要的内容.这节课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定义方法,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角的个数在查找时容易出错,对角的表示因为有四种方法所以学生容易混淆,要巩固几遍,并让学生对角的表示多练习,这也是后面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方法.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1.让学生了解这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2. 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反思四: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

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

我们两个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拟订了已下三条:(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度的符号°;(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3)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并理解量角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