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第十七章 扶贫社会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市场菜篮法也叫“标准预期法”,是所有 测定绝对贫困方法中一种较为古老、同时 也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的方法,由英国学者 朗特里在1901年最先提出。它所依据的是 一张按照营养学的标准确定的能够维持体 力恢复的生活必需品清单。
(二)相对贫困的测量方法
1 • 实际生活质量指数(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PQLI)是衡
• 这种亚文化的保护下得以维持和繁衍。
(五)贫困处境论
• 在处境论者看来,穷人的内在条件与富人并无重 大差别,也不是穷人不愿意学习或学不会富人或 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行为、态度、观念等,而 是穷人所处的直接环境不允许他们表现出上述的 态度与行为。穷人不攒钱是因为他们没钱可攒; 他们也想建立稳定家庭,但环境不允许他们这样 做;他们及时行乐是因为他们仅有这一点乐趣。
• • (10)穷人通常对选举、政治参与不感兴趣,使集中主义政治领导人在决策时可以将穷人忽 • 略不计。
• (四)贫困文化论
• 贫困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贫困现象存在的 根源。它认为,穷人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
• 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等,即“贫困亚文化”。此种亚
• 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穷人的 后代发生影响,从而代代相传,贫困于是在
2 • 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测量绝对贫困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恩格尔是
德国的一位统计学家。他发现:食物消费达到一定生活水平后会相对 稳定,不会随收入或消费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当某个人或某个家庭 的收入增加或消费水平提高时,他的食物支出在全部支出中的比重会 相应下降。这一规律可用来衡量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当食物支出占 全部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上升时,说明其生活水平在下降;而当 上述比例下降时,说明其生活水平在提高。在研究中,恩格尔绘出的 表示生活必需品开支占收入比例变化的曲线就是“恩格尔曲线”,他 所发现的生活必需品开支与收入增长成反比的规律,被称为“恩格尔 定律”。后来,上述发现被美国学者进一步发展,认为“恩格尔曲线” 上有一个可以测定贫困的转折点,当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高于这一 转折点时,这个家庭就属于贫困户。这一方法最先为美国社会保障署 采用,后在国际上广泛流行。现在,国际上一般以59%作为临界点, 高于这一比例的家庭即为贫困户。
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 1 绝对贫困 • 绝对贫困是指一种低于最低(或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准的生活状态。 2 • 所谓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上其他人群的生活水平而言,有一部分人处
于社会生活水准的最下层。因此,相对贫困测量的是社会财富(收入)在不 同的社会阶层或群体间的分配问题,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反映社 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周彬彬提出确定相对
二、我国贫困的现状及原因
1
• 我国农村的贫困,主要分布于两类地区:第一类 为西部地区。我国经常采用“老少边穷”来概括 贫困地区的分布,除其中的“老”即老区或过去 的革命根据地外,其他三种主要存在于西部。第 二类为东、中部地区零星分布的一些贫困地带。 我国每个富裕、较富裕的省份,包括广东,都有 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贫困地区。
所以造成贫困,是因为社会福利的开支过大,使社会再生 产受到抑制,使投资减少,结果限制了财富与新的就业机
2
• 这是一种从宏观角度探讨贫困原因的理论,认为占主导地 位的社会制度是造成贫困的基本原因。持此观点的学者认 为,任何社会总是有贫有富。一定的制度规定了谁做穷人, 谁做富人。在农业社会,穷人往往是那些没有土地或居住 于土地贫瘠环境中的人。在工业社会,穷人通常是那些非
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作了解释。马克思认为,在 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剥 削了剩余价值,这是导致其贫困的根本原因。他还研究了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区别。前者是指工人除劳动力外一 无所有的状况,后者是指相对于资本家而言,工人永远是 贫困的。
• (三)贫困功能论 • 贫困有以
3 • 流动人口是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时期出现的一种游离于城乡之间的特殊
的人口群体。在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计划经济时代,这个群体是不 存在的。改革开放实行后,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流动到了城 市,开始尚是小规模的,以后逐渐扩大。目前城市流动人口的总量在 1亿人左右,上海、北京、广州、武汉、深圳等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总 数达数千万人,其中北京市的流动人口近年一直为300万人上下。流 动人口在城市所从事的一般为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职业,即一些比较 脏、累、苦、危险系数大、挣钱少的职业。他们愿意从事这些职业, 是因为和他们长期生活的穷乡僻壤相比,有一份可挣钱的事情可干已 经满足。这样,流动人口除其中极少部分相对富裕甚至极富外,以城 市的生活标准衡量,大多比较贫困。流动人口一般选择在大城市边缘 地带聚居,在北京,这类比较著名的聚居地有“安徽村”、“河南 村”、“新疆村”等。这类地区非常类似国外大城市中的贫民窟。
社会工作概论第十七章 扶贫社会工作
第一节 贫困的含义及测量
• 贫困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语,在传媒及日常 生活中它被人们广泛使用着;但究竟什么是贫困, 或者说,如何对贫困作出准确的界定,即便是研 究贫困问题的学者对此也存在分歧。
• 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 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人往往对贫困有着不同的认 识。我国学者大多将贫困界定为衣、食、住等物 质生活方面的困难。
二、贫困的测量
(一)绝对贫困的测量方法
1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是国际上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 平和贫困状况的重要指标。运用国民生产总值能够反映富 国和穷国之间在人均国民收入上的重大差别,我们经常提 到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就是运用了这一方法。 运用这一指标也可以反映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例 如中国东、中、西部的收入差距。但运用这一方法的局限 在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并不能衡量人与人之间以及 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贫富差异状况。
3
• 五等分法也是进行收入差距比较及了解相 对贫困状况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 做法是按收入水平高低,将人口分为五等 份,然后计算各个1/5人口层的收入在全部 收入中占的比例。
4 • 收入比例法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平均收入的
一定比例作为贫困线的划分依据。该法最初是世 界经济合作组织在调查其会员国的社会救济标准 时偶然发现的,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 前身)明确规定以社会平均收入的50%~60%作 为各国的社会救济标准。由于这一方法简便易行, 近年我国不少地区也采用该法作为制定社会救助 标准的参照。但一般来说,我国按此方法确定社 会救助标准时所设定的比例都较发达国家为低, 如1995年广州市以社会平均收入的1/3作为实施社 会救助的标准。
• (1)确定相对贫困要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比较,它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均引起的,是根据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 (2)相对贫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标准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
• (3)相对贫困反映的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是社会不同成员之间的不
• (4)它依据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主观偏好。
第二节 对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与现
实分析
一、关于贫困现象的几种理论
(一)个人主义贫困论〖HT
• 个人主义贫困论强调贫困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个人而不在社 会。它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机会是均等的。 在此前提之下,如果一个人陷于贫困,应受责备的是他自 己,他应当对这种结果负责。当然,这种观点并不否认一 些特殊环境下的贫困,如认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的贫 困就不应当由个人承担责任。个人主义贫困论在西方出现 较早,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非常盛行,以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对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 作用。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慈善组织会社”时期, 就是奉行这一观点的。直到今天,这种观点在奉行个人主 义价值观的西方特别是美国仍有一定的市场。
(二)我国贫困的原因 • (1)导致贫困的自然条件因素:土地贫瘠,干旱缺水,高寒山区,
交通不便,人均耕地少,自然灾害多等等自然条件因素,往往容易导
• (2)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生产力发 展的束缚,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很低,这种状况在相当长时期不 可能得到根本改变。我国不少老的革命根据地,在战争年代为中国革 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革命成功后虽然着力改变其贫穷落后的面貌,
量各国人们实际生活状况包括贫困状况的综合指标,它由三大基本指 标组成,即婴儿死亡率、1岁婴儿的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该指数 采取的是0~100分级的指标体系,把上述三个指标体系以一个合理的 标准分别换算成指数,然后求其平均数。一个国家的实际生活质量指 数由这三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求出来。依据实际生活质量指数,人们 能较好地判断出一个国家的教育、卫生设施的普及程度以及人民的营 养状况,这些情况又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就业、工资、保障、福利的状 况。一个国家只有大多数人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才能得到较高的人均指数。因此,这一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大多人 是否受惠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 (1 • (2 • (3)贫困也造就了一些与之相关的职业,如社会福利、救济工作者,警察,心理医疗者等
• • (4 • (5)穷人常被指控为“越轨行为者”,成为“反面教员”,从反面起到维护社会规范体系
• • (6 • (7 • (8 • (9)为使社会变迁顺利进行,总要付出一些代价,总有一些牺牲者,在这一队伍里,穷
(二)贫困结构论 1 • 这是一种从微观角度探讨贫困原因的理论。持此观点的学
者坚持:福利制度貌似公正,实际上,它是造成一部分人 贫困的根源。持激进观点的学者指出,表面看来,福利制 度是在济贫;其实,政府发放的救济金数额很少,只能使 穷人维持在贫困的生活水平上。这样,救济金实际上在制 造着一个贫困阶层。这个阶层非常困苦,却由于保障制度 而尚能存活。因此,福利制度阻止了穷人贫困状况的根本 改善。福利制度有利于雇主。它使失业工人得以生存,成
2
• 在介绍“基尼系数法”之前,我们首先应当了解什么是 “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图17—1)是用来测量收入 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曲线。它最初由德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 出,因而得名。图中横轴OP为累计相对人口数,纵轴OI 为累计相对收入数。对角线OY(45度线)表示所有得到 收入的人占总收入的份额和占人口的份额相同,即人口中 10%的人占总收入的10%,以此类推。OPY线是绝对不平 等线,它表示社会成员中,除一人之外,其余的人收入为 零,而这个人的收入却是收入的全部。实际收入曲线 OMY介于45度线即绝对平等线和OPY之间,是一条向下 弯曲的曲线,弯曲越大,收入分配就越不平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实行偏向城市的城乡分割政策,城市中
的贫困问题不很严重,城市贫困人口主要是一些民政部门的救济对象, 即通称的“三无”人员,其人数很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不过占城 市人口的1%。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进程明显加快, 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的加速,导致了下岗、失业人员的迅速增长。 下岗、失业人员是我国城市新出现的贫困人群,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数据,近年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4%之间,为500万人左右。 下岗人员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没有准确的数据。比较保守的估计为 超过1000万人,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其真实数字应在两三千万人。此外, 目前城市贫困人员还包括因企业不景气而发不出工资或所发工资严重 不足的职工及其家庭成员,部分离退休职工,长期从事低收入工作的 职工及其家庭成员,因物价上涨导致实际收入下降至低于贫困线的居 民等等。
• (3)经济原因: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往往比较单一,人们的收入主要 来源于种植业等传统产业,增长缓慢,在粮价发生波动的情况下,可 能出现增产不增收。由于缺少其他谋生门路,人们不得不把眼光放在 开山辟地、砍树换钱上,结果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
• (4)政治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实行偏向城市、 偏向工业的城乡分割政策,农村人口不能向城市流动;在农村又不能 从事工、副业,农产品收购价格又被压得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村 大范围地陷于贫困就不难想象了。这显然是政治原因,具体而言是政 策原因而致的贫困。实行改革后,特别是随着城市国企改革的深化, 数以千万计的原先捧“铁饭碗”的职工变成下岗、失业人员,这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