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素材:第二单元第4课任务群学习资料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2021-2022学年)
第4课《诗经》两首错误!错误!——来自远古的声音这是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在中国所有的朝代之前,已经存在着这种声音.它是哪一年形成的,是由何人最先演唱,无人知晓。
它的演唱者和传播者从没有一鸣惊人的打算,从不期望被台下观众狂热地呼喊.它如同一棵庄稼碰到一棵庄稼所发出的声音;它是黎明时分一点打湿树叶的雨点。
《诗经》几乎错误!未定义书签。
,它展现着劳动的场面,它叙述着爱情,叙述着苦难,叙述着为富不仁者的卑鄙,被压迫者的反抗。
它的旋律和语言朴素且直率,让人感到真挚和亲切.一个人独处时,《诗经》里的一首恍若隔世的老歌就能唤起你无边的遐想——河姆渡人的骨哨和曾侯乙的编钟相继出现,一群女子从《诗经》中走出,她们长裙如风,摇曳生姿。
陌上桑青青,楚国女子清脆的歌声,从田野那端飘过,甚至能听到她们降临身边,听到她们轻蹑足音,从窗前而过……,今夜,我只想怀着一颗崇敬的心,燃一盏灯,净一净手,好好地翻阅《诗经》,看看是什么让千年前的文字依旧灵动?是什么让千年前的情感依旧鲜活?我想,那是当年的人们纯洁的心吧!心智如好水,文字如美酒,唯有纯净的水,方可酿出香醇的美酒.《诗经》正如《笑傲江湖》里丹青生最得意的吐鲁番四蒸四酿葡萄酒,陈中有新,新中有陈,历久弥新,别有一番独特的风味!生活在现代,《诗经》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乌托邦。
那个时候的人,不管快乐还是忧伤,都是那么纯粹。
比如这首《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基础导学1。
文学常识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错误!未定义书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ppt
关键能力
根据人物语 言揣测人物 性格,概括 人物复杂的 性格特点
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 究造成尖锐、复杂冲 突、导致悲剧性结局 的社会原因
学法指导阅读三ຫໍສະໝຸດ 剧作 的全文,从结 构安排、人物 对话、神态动 作等方面,分 析语言风格、 人物性格
单元任务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学法指导
写作:学 习改编剧 本
符合舞台演 出的特定要 求,准确把 握原作品的 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 主题思想等, 主要情节、 对话基本不 变
利用戏剧语 言,高度集 中地展开情 文化理解与传承:以 节、场景等; 人物对话和旁白(动 学习将叙述、作、神态)为主要叙 抒情、描写 事手段,表达对社会、 性语言转换 人生的深刻认识 为台词的技 巧
学法指导
上网查阅相关 资料;圈点勾 画,抓关键句, 揣摩语气;分 组讨论
单元任务 必备知识
熟悉曲词的 品味戏剧 分类以及其 语言的个 体裁特点。 性化、动 了解人物对 作性、以 话的简洁、 及人物对 精练以及日 话所富含 常用语与诗 的感情 词语言融为
一体的特点
关键能力
把握不同的 语言风格, 挖掘出潜台 词包含着的 人物情感。 掌握利用人 物唱词、对 话、展开情 节、刻画人 物、揭示主 题的技巧
调动生活经验 和积累,多次 修改,与同学 交流,以小组 为单位“说 戏”,介绍改 编思路,在班 内演出,再进 一步修改
第二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单元学习任务
单元任务 必备知识
学习戏剧 文体的审 美特性, 熟悉作品的 探究悲剧 创作背景、 的艺术创 中国戏剧和 造,区分 西方话剧的 中西悲剧 文体特征 的不同特 点
关键能力
感同身受, 怀有悲悯情 怀;追求正 义,鄙弃丑 恶,坚守良 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第二单元 4 窦娥冤(节选)
【运用方向】 反抗精神 不幸 不屈不挠 抗争 孝
阅读鉴赏延伸
【主题阅读】 寄寓个人平生 讴歌反抗精神
在元朝,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读 书人的地位非常低,关汉卿一生不顺,贫困艰难。他大半生生活于人民群众之中, 广交演员朋友,很熟悉舞台情况。他自己也曾经登台演出。他在杂剧创作中寄 寓平生,借以抒发自己对社会的不满与心中愤郁。他编的戏剧不是只供贵族消 遣,而是同情百姓,帮百姓说话。他把看到的、听到的人民的悲惨遭遇,写进他 的剧本,《窦娥冤》就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作品。关汉卿的杂剧反映生活面十分 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有对人民反抗斗争的热情讴歌。
3.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在赴京赶考途中,落入黄河水中,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
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状元。窦娥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 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 夫妻欢庆团圆。
叶宪祖这样一改,结局圆满,真正符合观众的愿望。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 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两句唱词,反映了窦娥戴上刑具前往刑场十分艰难,为她在这种情 况下还提出从更远的后街走,制造了悬念,凸显了窦娥的孝心和善良。
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5~8题。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
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
6.请分析文段中画横线语句的深刻含意。 (1)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窦娥这些表白是为了劝慰悲痛欲绝的婆婆,也宁愿自己心头流血来减 少婆婆内心的痛苦,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正是窦娥善良性格的体现。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高中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课件:第二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单元学习任务】
பைடு நூலகம்
【单元学习情境】 窦娥冤(节选)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人物殿堂里,有这样一些奇女子: “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感天动地”的窦娥、“怒沉 百宝箱”的杜十娘、“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她们 以鲜明的个性和抗争精神,在温存娇柔的背后闪耀着中国 古代女子桀骜不驯的锋芒。《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顶峰之作。王国维 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赞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那窦娥 究竟犯了何法要被处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窦娥冤(节选)》!
*哈姆莱特(节选) 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 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 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1877 年开始到现在,平均每十二天就有一篇或一部研究《哈姆莱特》的论文或专著 问世,真是说不完的莎士比亚,道不尽的哈姆莱特。让我们走进《莎士比亚全 集》中的《哈姆莱特》!
第二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单元学习主题】 一方舞台,演绎万种风情;几束灯光,投影苍生百态;一段故事,诉尽世态炎
凉;丝缕遐想,悟出人生真谛。本单元课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戏剧,对社会的风云 变幻、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活的酸甜苦辣、生命的价值意义等都有所反映,具 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学习本单元剧本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戏剧文化,熟悉戏剧 和电影剧本的文体特点,提高欣赏戏剧艺术的水平。
雷雨(节选) 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 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 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这位 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雷 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究竟是什 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健三郎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让我们走近曹禺,走进《雷雨(节选)》,让“周冲”这个年轻的被毁灭的生命 带着我们走进他生活的时代吧!
2020-2021学年语文下册教师用书:第2单元 4 窦娥冤(节选)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教师用书:第2单元4 窦娥冤(节选)含解析文学阅读与写作本单元三课三篇课文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外戏剧”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我们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社会人生,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单元目标]素养目标对应内容学法指导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体会人物语言对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1。
熟读课文,弄清人物关系.剧作中往往有多种矛盾冲突,要注意了解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2.概括情节,把握结构。
分析剧本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划分的依据是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变化的阶段。
如高潮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学会概括戏剧情节,把握剧本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戏剧场面,体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画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
是矛盾冲突最集中、最激烈的部分。
3.分析、品味人物的语言。
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含有什么言外之意等。
4.把握和欣赏人物形象。
分析和概括戏剧人物形象的思想面貌和性格特征时,既要注意首要的、基本的方面,也不要忽略次要的、细微的方面,避免将人物形象概念化、简单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和欣赏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究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窦娥冤(节选)》唱一曲《窦娥冤》动地感天,屈死的窦娥无人不怜.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延三年.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是犯了何法而被毁灭的呢?《雷雨(节选)》红颜已逝,韶华不在,鲁侍萍三十年后声声控诉,一切恍然如梦,她咬牙切齿地宣称是不公平的命指使她又出现在周朴园的眼前。
语文新同步人教必修二讲义: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Word版含答案
第4课《诗经》两首(一)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二)背景链接《氓》春秋以前,原始的平等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相对后来社会较少。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作品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采薇》《采薇》是西周后期的守边兵士在归家途中的歌唱。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周懿王时,王室渐渐衰落,有外族侵袭,诗人才作《采薇》。
当时,最严重的外患是狁。
所谓狁,殷商时称犬戎,西周时称狁,春秋时称戎或狄,战国、秦汉时称胡或匈奴。
周懿王时,狁曾迫近镐京,成为王室的威胁。
后来,西周的灭亡也与狁有关。
(三)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国风”是当时各地流行的民谣,带有地方色彩。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
“颂”是贵族在宗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个事物。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单元第4课窦娥冤(第2课时)
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
善
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
良
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的
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
窦
窦娥这个形象更加饱满动人,
娥
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评更
为有力和深刻。
赏析第三折
七.阅读第3部分,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 是什么?
典故: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誓愿实质: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 的冤屈
赏析第三折
九.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有什么效果呢?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 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 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 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 刻,既充满着浓郁的生活力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 的艺术力量。
典故: 飞霜六月因邹衍
誓愿实质: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 在上天得到反应
不
屈
典故:的东海曾经孝妇冤窦娥誓愿实质: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 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
天能够惩治邪恶。
赏析第三折
八.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不能颠倒。 这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 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 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 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 确的过程。
扩大思考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 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 局的俗套。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第二单元 第4课 窦娥冤(节选)
良知与悲悯·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
元
第 4 课
窦娥冤(节选)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 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于“元曲四 大家”之首。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 界浪子班头。”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60多种,但大都遗失,现仅存18种。代表作有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调风月》《单刀会》等。 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被誉为“曲家 圣人”,简称“曲圣”。此外,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关汉卿享有“中 国的莎士比亚”之称,1958年还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情境任务
假如我是法官,如何为窦娥伸冤
《窦娥冤》是“元代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 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之首。如果你是一名法 官,接到了关汉卿为窦娥写的伸冤状子。你想要找出凶手,为窦娥伸冤。 请仔细阅读关汉卿的《窦娥冤》,看看是谁杀死了窦娥。
活动一 梳理跟窦娥有矛盾冲突的因素 1.结合本折及之前的情节(参见课文注释①),分析课文有哪些戏剧冲突, 这些冲突是什么性质的冲突,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这三桩誓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官僚昏聩、法制腐败,人民 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②这三桩誓愿着力表现了窦娥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 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天动地的超自然的力量,表现 了窦娥对死的不甘,对自己冤枉惨死、无处申冤的恨。 ③这三桩誓愿的实现,使戏剧主题更加深化,悲剧气氛更加浓烈,《窦 娥冤》的“冤”字也就更为突出了。
④这三桩誓愿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 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 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应验 了。这虽违背常理,却合乎人情,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想要伸张人间 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意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第4课 基础知识梳理
碧,青绿色的美玉。
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相传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
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啼,直到吐血。
近义词语
1.埋怨/ 抱怨
相同点::都可指“责怪”。 不同点:“抱怨”指因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责怪的程度较重。 “埋怨”指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自己认为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 不满。责怪的程度较轻,除用于人外,还可用于事物。
明朝未及,我只有过好每一个今天,唯一的今天。
昨日的明天是今天。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上往往没有完美的时机,所以当你觉得做某事还不是时候,先做起来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核心素养提升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 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点拨】《雷雨》(节选)中周朴园的话“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 来了”,这句话潜台词丰富。你的到来对我的名誉、地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十年的工夫没有让你忘记对我的恨,你到底还是找到我并将对我实施报复。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 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4)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 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 来。
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
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
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
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 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 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 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 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 意。(3)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素材:第二单元第5课任务群学习资料
《雷雨》戏剧冲突的误读《雷雨》里戏剧冲突错综复杂,情节线索纵横交错,呈现网络状。
既是网,必有纲,即对诠释创作主旨、组织戏剧动作、展现人物形象系统起着主导作用的线索。
相当长时间里,人们对此存在着一定的误读。
周朴园与侍萍(鲁妈),一方是资本家、封建家长,一方是受害最深的下人,这正是地道的对立的阶级关系。
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他们之间的冲突顺理成章地被当作了戏剧冲突的主导线索。
然而这却是一种误读。
曹禺自己说过,他写这部作品是要表达对封建家庭和旧社会“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决绝情绪。
待萍确实受苦最深,但她消极认命,与周朴园无意中重逢后,只想带着女儿远远避开,根本不想与之冲突。
要不是蘩漪与周萍的冲突将其催化、搅动,她和周朴园的冲突就会未燃先灭了。
这如何能诠释这个戏的主旨呢?侍萍与周家其他人物也没有多少联系,更别说发生冲突,她这条线索又如何同这些线索交织,并推动它们发展呢?在《雷雨》全部人物中,蘩漪的反抗性是最强的,她同周朴园的冲突既尖锐,又激烈。
归根结底,周朴园的专制统治是毁在她手里的。
于是有些论者就把她同周朴园的冲突看作全剧的主导冲突线索。
然而这也存在一定的误读。
蘩漪确实憎恨周朴园的专制统治,但毕竟还是“忍了多少年了”,如果没有周萍的出现,她早叫周朴园“压死了,闷死了”。
更不用说由她来引爆周公馆这个火药库了。
再说单单她同周朴园冲突这条线索,也不能同鲁贵、侍萍一家的线索紧密联系起来,并相互激化,交相推动。
所以说蘩漪同周朴园的冲突是全剧的主线,说服力也是不强的。
应该说,蘩漪与周萍的冲突才是《雷雨》戏剧冲突的主导线索。
这条线索最直接、最深刻、最有力地诠释着作者的创作旨趣。
蘩漪同周萍的乱伦之恋,正是她反抗封建桎梏、争取命运自主的一种极端的畸形的表现。
而当周萍要摆脱她时,她要维系这种关系也是不遗余力,乃至不惜玉碎的。
她最后采取的破釜沉舟之举,更是集中体现了“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反抗精神。
蘩漪与周萍的冲突贯穿全剧始终,构成这个艺术有机体的脊骨。
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素材:第二单元第6课任务群学习资料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一部伟大的剧作。
威廉·莎士比亚的影响不仅是在英语世界,应该说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不仅在学术界,在整个社会影响都很大。
美国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在大堂正中陈列着两本书作为“镇馆之宝”,一本是古登堡的《圣经》,另一本就是莎士比亚的“第一对折本”,即1623年出版的最早的莎士比亚戏剧集。
究竟谁是莎士比亚,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问题。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关于莎士比亚的确切资料非常少,很多都是猜测。
根据莎士比亚生平记载,他是一个只读过六、七年书的平民,因此有人怀疑像这样一个既没受过高等教育、也没进入到上层社会的人,怎么能写出这么伟大的作品,写出对宫廷生活如此熟悉的作品。
于是有人猜测是培根写的,还有人说是牛津的一个伯爵,更有甚者,认为是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写的,当然也有学者坚持认为就是这个威廉·莎士比亚写的。
其实对世人而言,是谁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
培根、伊丽莎白一世和威廉·莎士比亚,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在西方是一个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这种文化繁荣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针对刚刚过去的中世纪而发生的一个“人的发现”的时代。
所以这时候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与人文学者。
人文主义信仰、强调人,相对于传统的“神”而强调“人”,人是宇宙的中心,关注人的尊严、人的当下生活的重要性,强调人的能力,人的理性之光,而不是神的启示之光。
但这并不是说这一时期的所有人都是强调理性、人性而否定神性、神权的,并不是完全否定的。
新旧思想并立,很多学者、文学家也是相信神的存在、相信来世生活的,有的也是虔诚的教徒。
《哈姆雷特》是一部五幕多场剧,在中国最早翻译为《王子复仇记》,它的核心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
剧中第一幕第一场就暗示凶手是谁,然后在第一幕第五场揭示凶手是哈姆雷特的叔叔,后面还有四幕呢,还有好多场,演什么?这正是这一部剧与众不同的地方。
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素材:第一单元第3课任务群学习资料
《鸿门宴》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附:秦汉之际大事记(表中按当时以10月为岁首记事)前209年7月陈涉起义。
9月项羽、刘邦起事。
前208年12月陈涉死。
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
9月怀王遣项羽北救赵,遣刘邦西击秦。
前207年10月秦将章邯破邯郸。
11月项羽渡河,12月大破秦军。
7月章邯投降项羽。
8月秦二世为赵高所弑。
9月子婴为秦王。
前206年10月子婴投降刘邦。
12月刘、项会于鸿门。
4月戏下之会,会后刘邦迁南郑。
前205年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万兵破汉兵56万。
5月刘邦逃至荥阳。
前204年4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
7月刘邦逃离荥阳。
前203年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前202年10月、11月用张良、陈平计追项羽,大败。
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
楚河汉界“楚河汉界”是指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
沟口宽约800米,深达200米,是古代的一处军事要地。
西汉初年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经过与汉高祖刘邦在荥阳一带“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的百余场战斗,渐渐丧失优势,双方渐渐势均力敌,于是项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任务群阅读”教学设计(详实 完整 精致)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单元“任务群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教学(学习)任务1.通过自主阅读,练习速读,了解戏剧基本情节及人物关系,培养直觉思维。
2.组成阅读小组,细读文本,探究戏剧是如何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
3.组织戏剧编排、组织演出等活动,体会戏剧语言的性格化和动作性,深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创造性思维。
4.在体验角色、把握悲剧意蕴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5.通过拓展阅读,用诵读方式,体会中国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拓展思维的广度。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目标”以及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学习任务。
二、教学(学习)重(难)点1.细读文本,探究戏剧是如何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
2.组织戏剧编排、组织演出等活动,体会戏剧语言的性格化和动作性,深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创造性思维。
3.在体验角色、把握悲剧意蕴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主要依据同“学习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直觉思维和粗浅阅读训练仍然是必要的,目的是巩固之前的学习成三、教法和学法1.阅读引导法。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首先要先于学生阅读本单元所涉及文本的内容(课本仅是节选,教师要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了解学习要求和任务,同时,还需要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以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知识视野、思维视野,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和写作的相关活动。
2.活动设计法。
本单元是剧本单元,通过组织演出的形式是达成任务目标的最好手段,演出前的探究、排演,演出后的反思、总结,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并与学生一起来完成。
3.自主阅读、创作法。
强调学生阅读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批判的个性化。
4.团队合作法。
充分发挥读书小组的团队作用,重视小组成员内部的品味、发现、体验、分享和探究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
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一、善与恶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
通常人们评价一部戏的好坏所说的“有‘戏’、没‘戏”’,或所谓“戏剧性”,指的就是剧中的戏剧冲突。
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悬念环生。
我国民众对于戏剧情节的兴趣十分浓厚,很多传统戏之所以常演不衰,是与它们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戏剧冲突紧张激烈分不开的。
而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是善与恶的斗争,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属于恶。
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
就是一很好的例证。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位不幸的年轻女性。
幼时丧母,七岁即被父亲用以抵债,成婚不久即丧夫。
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她心灰意冷,几乎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只希望“今世早将来世修”,侍奉好婆母,了此一生。
可是,残酷的现实让她的这个最低层次的希望竞成为奢望。
流氓张驴儿父子俩要霸占她婆媳俩为妻,窦娥不畏强暴,恪守妇德,坚决不从。
而懦弱的婆婆无奈屈从,窦娥劝之无用,忍气吞声地看着张驴儿父子住进家里,而这种忍气吞声是不可能持久的,人能忍一时,不能忍一世。
张驴儿想用毒药毒死蔡婆婆,留下窦娥一人好得手。
不料,张驴儿的父亲误食毒药而死,张驴儿遂嫁祸窦娥并告到官府。
面对人命官司,能给孤弱的窦娥主持正义的,只有既能代表社会正义又有审判权力的机关——官府,这也是古代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唯一选择。
如果官府中的官是清官倒也是民之大幸,若是昏官也只能是民之不幸。
可恨那楚州太守桃杌是一昏官,他面对一个善良柔弱、孤立无援的小女子和一个横行霸道、死缠烂打的流氓,只能选择强奸正义,姑息邪恶。
因而,那窦娥一上公堂便无缘无故地被殴打也就不足为怪了。
俗话说:小鬼难缠。
一桩明白简单的命案,掺杂着如此污浊的人情世态,而窦娥的无辜含冤竟缘于她的善良、弱小与孤立!而善良、弱小与孤立本是最该受官府与法律保护的,不料却成了官府与法律戕害的对象!窦娥痛心疾首,怒斥官府,指天发誓,最终惨遭枉杀。
善与恶的冲突,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条主干。
善的付出,总是以血为代价的,冲突的结果常常使善成为失败者,恶成为胜利者。
究其原因,与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有关。
正如窦娥所处的时代,国家虽然也有所谓的“王法”,但很不健全,特别是那些执法者,他们昏庸无能,贪赃枉法,不但不能保护弱小、善良,惩罚奸诈、邪恶,而且欺辱弱小、鱼肉百姓。
这是造成窦娥含冤而死的主要原因,是造成“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诞”的黑暗世道的主要原因。
代表正义善良的悲剧人物,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明显缺乏主动性、攻击性。
而且,她的抗争与斗争面对强权与恶行是软弱的、无力的。
对善的张扬不是通过善对恶的主动进攻与消灭来完成,让善的化身在备受恶的摧残与欺凌时才奋起反抗,甚至不惜以死相拼,使其人格在最后一搏中得以升华。
善在被恶毁灭的过程中不断散发美丽的光彩、动人的力量。
永恒的正义在悲剧人物的痛苦和毁灭中得以保存和升华。
其悲剧之悲的魅力和价值也就在这里。
二、百善孝为先——中国古典悲剧的弘扬重点中国人一向是重亲情、重伦理的,百善孝为先既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中国古典悲剧弘扬的重点。
窦娥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代表,是恪守妇道,孝顺长辈的典范。
作者借窦娥的孝行,弘扬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从这点来看,窦娥的孝行不但是美德的化身,而且体现了对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批判。
窦娥的这种孝,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孝。
她的善良、孝顺,令人动容。
但这样一个至孝的人却无端地被社会邪恶势力蹂躏而死,不能不引起欣赏者的悲悯之情。
孝是美德,然而过分的孝也是一种人性的悲哀,窦娥所体现的牺牲精神便是如此。
这是善良人的悲剧,此剧也因此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圆满大结局——中国古典悲剧的理想追求崇尚文明,尊重人性,追求和谐,向往美好,这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有些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做到的。
人们幻想扬善惩恶,让痛苦的心灵能得到一点慰藉,中国古典悲剧往往在结局时,设计成一种大团圆,给人“梁祝化蝶式”的弥补,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
这是中国古典悲剧的理想追求。
在窦娥的故事中,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用神话色彩,使这一理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正义得到伸张,人性得到张扬,邪恶受到严惩。
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逐一应验,以明深冤。
这些应验尽管是非正常的、超自然的,但仍给人欢欣鼓舞的力量。
张驴儿被剐了一百二十刀处死;楚州太守桃杌,被杖一百,永不续用;塞卢医被发配边远地区,永远充军;窦娥无罪,案卷重新改正。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一切都是借窦娥的鬼魂争取其父窦天章来实现完成的。
这些超现实的极具个性的想象,尽管都是虚幻的,但我们分明感受到正义的力量。
这种理想式的大团圆结局,无疑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审美需求,宣泄了广大群众的心理情绪,表现了正义终会战胜邪恶的美好愿望,体现出事物本质的真实。
中国古典悲剧的三个主要特征,在《窦娥冤》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也是它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剧,受历代欣赏者喜爱和推崇的重要原因。
响当当的铜豌豆———关汉卿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窦娥冤》在汉代戏曲史上,有一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那就是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平事迹后人所记不甚详,但单从本文题引中来自他的《窦娥冤》的两段话,即可见出他梗直、坚毅的性格与文风。
关汉卿和他笔下的窦娥,都是有着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精神的人物,他们成为中国人精神文化史上无法绕过的丰碑。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又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
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我们着重介绍、评析他的《窦娥冤》。
《窦娥冤》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全剧四折一楔子。
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在《窦娥冤》中,县官是个小丑角色,好笑得很,糊涂得很,让人发谑。
关汉卿在有关窦娥生死攸关的地方出现这样一个小丑人物,来决定窦娥的命运。
县官一上场就自言贪爱钱财:“告状来的要金银。
”当张驴儿等人跪时,他也跪,从衙役的话中得知,县官是向着来告状的张驴儿跪的,还说来告状的人是他的衣食父母。
而后来窦娥申诉冤情,说的详详细细合情合理却不被理睬,而张驴儿言词张狂无甚道理却言听计从。
由此看来,张驴儿应该在审讯之前已经行过贿。
但为何关汉卿不将这一点直接写出来,而只露些蛛丝马迹,并且要那么搞笑地写来呢?这也许可以说真正展示了关汉卿的幽默本色。
他让那些小丑式的表演在供人发谑之余,发挥它们独到的效果。
作者将县官受贿妄判的可恨之事处理成可笑之事,在那些最可笑之处暴露事情的本来面目,让县官这种可恨人物变成弱智到成为被人取笑的笑料,从而更具有讽刺性与批判性。
让浑话既展示了它的幽默本色,又与情节水乳交融,与主题暗流相和,这该是最成功的打浑方式。
所谓“无巧不成书”,给窦娥平反昭雪的清官是她的父亲,这就是一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的巧合。
但似乎这种巧合恰到不是巧而是拙了,它把窦娥的形象冲淡了,把窦娥的精神罩了层影子:窦娥的亲生父亲能否做最公正的评判者?窦天章的出现,到底是一个主持公道者的身份?还是冤屈连及者的身份?作为窦娥的嫡亲亲人,谁能说他为窦娥说的好话是最能说服人的?他替窦娥平反,倒像是有替女儿复仇的嫌疑了。
若设置一个局外人作为清官的身份出现,来重新审视这个案件,更能以冤案的揭露造成的旁人心灵的震撼来烘托窦娥的冤情,能让人对窦娥更加肃然起敬。
但若转念一想,似乎作者有另一种考虑。
作者让窦娥的案子放到她父亲的手中,来展示窦天章这一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
窦天章一听女儿端云就是药死公公的窦娥,就大声斥责窦娥,重申三从四德,并声称要将她更加严厉地处置,丝毫不顾及亲子之情。
但当得知窦娥原是因遵守三从四德而受冤,于是为她平反昭雪,且为她超度升天。
这样就有了史书里时常标榜的“赏罚不避亲”的意味:即使是自己的亲人,若犯罪当然责罚,若应受奖也该公正地给予奖励。
从而看出第四折不是纯为替窦娥平反昭雪而设,却也是为了展示理想官吏的品格而设。
虽然窦娥发表过怨天骂地的过激言辞,但她骂归骂,骂了依旧遵扬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变成了鬼也要维护自己不辱身份遵循道德的事实。
作者写窦娥的对道德的恪守之余,再用窦天章写遵循道德,他们俩人的形象相叠,来加重一个主题:对遵奉封建道德的高洁志士的颂扬。
由此可以推断出关汉卿有很强的道德观,他是一个将封建道德内化成自己的骨骼的人,却也叫人肃然起敬。
铜豌豆关汉卿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杂剧作家,关汉卿一生的具体经历还是一个谜。
由于时代的偏见,像他这样的戏剧作家在当时是没有政治地位的,正史中一点没有记载,幸而元人钟嗣成写了本《录鬼簿》,从中才知道有关汉卿这么个人,他的名字还不详,汉卿是他的字,号已斋,又作一斋。
元大都(今北京)人。
关汉卿一生共写了剧本67部,现存的有18种。
他的杂剧代表作是《窦娥冤》。
其内容梗概简略如下:秀才窦天章为还债赶考,将七岁的亲生女儿窦娥抵押给丧了夫主的蔡婆婆之家作童养媳,窦娥三岁就死了母亲,七岁到蔡家生活,十五岁时与蔡家的儿子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