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江苏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分析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分析土壤环境监测是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土壤环境的指标,可以评估土壤的污染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
基础点位布设是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的第一步,合理的布设可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本文将分析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的方法。
1.区划原则地理区划是基础点位布设的重要依据。
根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地形地貌等因素,将监测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区块,每个区块代表一个特定的土壤环境类型。
在每个区块中设立基础点位,可以反映该区块的土壤环境特征。
2.代表性选择基础点位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即能够反映监测区域整体土壤环境情况。
在每个区块中,应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可以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选择。
要考虑监测人员的可达性和监测难度等因素,以确保监测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密度布设基础点位的布设密度要适当,既要能够覆盖监测区域的整体情况,又要考虑监测成本和工作效率。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监测区域的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环境类型等因素进行调整。
常见的布设密度有均匀布设、边缘密集布设和随机布设等。
4.多指标监测基础点位的布设应综合考虑土壤环境的各项指标。
不同的土壤污染类型和程度,需要监测的指标有所不同。
常见的指标包括重金属元素含量、有机物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微生物数量等。
在基础点位布设时,可以根据监测需求和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指标进行监测。
5.长期监测基础点位的布设应考虑到长期监测的需求。
土壤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变化较为缓慢。
为了掌握土壤环境的变化趋势,应在基础点位布设时考虑长期监测的需求,并保持基础点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应根据地理区划原则进行布设,选择代表性地点,合理确定布设密度,综合考虑多指标监测和长期监测的需求。
通过科学合理的布设,可以提高土壤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土壤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分析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分析土壤环境监测是保护土壤环境、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手段。
基础点位布设是土壤环境监测的关键环节之一,合理的点位布设可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本文将从土壤环境监测的目的、原则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基础点位布设方法进行分析。
一、土壤环境监测的目的土壤环境监测的目的是获取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评估土壤质量、了解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改良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基础点位布设的目的就是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能够全面反映所研究地区的土壤环境状况。
二、基础点位布设的原则1.代表性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点位,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反映所研究地区的整体情况。
代表性选择应考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地理位置、大气沉降物影响等因素。
2.典型性原则: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点位,对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模式等进行典型性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组合性原则:选择不同类型的点位进行布设,包括农田点位、林地点位、草地点位、城市点位等,以全面监测不同土壤环境的变化。
4.系统性原则:选取具有系统性的点位,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方便对土壤环境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和评估。
三、基础点位布设的影响因素基础点位布设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因此应选取代表性的不同土壤类型进行监测。
2.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应选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点位布设。
3.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也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降水量和温度等,因此应考虑地理位置的差异性。
4.大气沉降物影响:大气沉降物中的污染物如酸雨、重金属等会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应选取受大气沉降物影响较小的点位进行监测。
四、基础点位布设方法基础点位布设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选择和定量选择两种。
1.定性选择:根据所研究地区的土壤环境特点和目标,通过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等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点位进行监测。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明确场地调查布点范围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明确场地调查布点范围关于发布《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的公告为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工作,我部制定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现予发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附件: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境保护部2017年12月14日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7年12月15日印发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为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工作,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2号)规定的疑似污染地块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土壤环境初步调查、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详细调查与风险评估。
其他情形的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可参照本指南执行。
指南不适用于含有放射性污染的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
二、原则规定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工作应当依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和《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并符合本指南相关要求。
三、调查评估程序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一般程序包括初步调查、详细调查、风险评估三个阶段。
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一次性调查不能满足本阶段调查要求的,则需要继续补充调查直至满足要求。
初步调查: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信息整理及分析、初步采样布点方案制定、现场采样、样品检测、数据分析与评估、调查报告编制等。
初步调查表明,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未超过国家或地方有关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筛选值)的,则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可以忽略(即低于可接受水平),无需开展后续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超过国家或地方有关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筛选值)的,则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风险(即可能超过可接受水平),应当开展进一步的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
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DB37∕T 4327-2021

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点位布设原则 (2)5点位布设方法 (2)6点位信息统计 (5)附录A(资料性)初始点位布设阶段的采样点位信息表 (6)附录B(资料性)加密点位布设阶段的采样点位信息表 (7)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的点位设计原则、点位布设方法和信息统计。
本文件适用于河流、湖泊(水库)及入海河口等水域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河道清淤、湖泊疏浚、滨海河口整治和水体生态修复治理等项目中,有关底泥的监测点位布设参照本规范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SL249中国河流代码SL261湖泊代码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底泥sediment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水体底部所形成的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一些情况下也被称为沉积物)。
3.2入海河口marine estuary河流的终段与海洋相结合的地段。
注:即包括受到海洋因素影响的河流下段,也包括河流因素影响的海滨地段。
上界在潮汐或增水引起的水位变化影响消失的某个断面,下界在由河流入海泥沙形成的沿岸浅滩的外边界;或者上界是盐水入侵界,下界是河口湾的湾口。
[来源:HY/T085—2005,3.2]3.3滩涂tidal flat河口外围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
3.4感潮河段tidal river reach从入海河流受潮汐影响的上边界至最低落潮时河流能到达下边界河段(入海河流受潮汐影响的河段)。
3.5二分法dichotomie折半查找污染边界的方法。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1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
2点位布设原则2.1全面性原则调查点位要全面覆盖不同类型的土壤及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重点区域要全面覆盖调查区域内各种2.22.32.42.52.6(网33.1硬件设备3.1.1点位布设辅助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数码照相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绘图仪、彩色打印机、扫描仪、用作GIS网格布点的ArcGIS软件(全国统一布点软件)。
3.1.2地理信息系统(GIS)点位布设底图原则上要求各省以1:25万电子地图作为点位布设底图(各省根据需要可选用其它比例尺的电子地图作为布点底图)。
点位布设底图应包括行政区划(全省、市界、市县城区、乡镇区域)、水系(地表水如河流、湖库;地下水)、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交通(公路)、植被等基本图。
根据土壤调查的类型、面积和精度,可采用不同比例尺的点位布设底图。
(1)针对土种或污染场地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000~1:50000;(2)针对土属或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万~1:20万;(3)针对亚类或省级或流域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25万。
3.2资料收集与分析3.2.1(1(2(3(4(5地表特征性植被类型、分布及覆盖情况;农、林、牧业栽植的树、草、农作物等资料。
当地主要生态系统(农田、城市生态、森林、草原、湿地、水域)等现状。
3.2.2社会环境(1)人口与健康状况人口分布、密度,人均收入与寿命,地方性长期的或新出现的疾病、各类疾病的发病率等。
(2)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状况耕地面积,种植结构,作物产量,主要“菜篮子”种植区肥料(化肥、有机肥)、农药使用品种及施用水平,污水灌溉情况,土地利用类型及规划。
(3)工业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工业污染源类型、数量与分布(并将污染源标注在工作底图上);污染场地类型、污染源及其历史状况,包括污染场地产权状况及使用者变更情况,工业过程(企业产品、使用的化学品、原材料和中间产物的储存和运输),废物及废物处理场位置,废水、废气及其主要污染物向土地和水体的排污状况,污染事故发生情况,固体或液体的燃料动力(含燃料储存和灰分处理),场地的外来填充物,土壤污染事故发生区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

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3.31•【字号】•【施行日期】2022.09.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壤环境保护正文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2022年3月31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和预防第三章风险管控和修复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农用地第三节建设用地第四章保障和监督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土壤污染防治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土壤污染防治应当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应当与土壤污染防治统筹部署,推动一体防治,实现源头预防。
第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污染的义务。
土地使用权人从事土地开发利用活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土壤污染,对所造成的土壤污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研究、协调、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事项。
跨行政区域的土壤污染防治问题,由有关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无法协商解决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有关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第六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分析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分析一、引言土壤环境监测是保护土壤资源、评价土壤质量、预测土壤污染风险、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土壤治理措施的重要手段。
合理布设监测点位是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对于获取全面、准确的土壤环境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的方法。
二、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1. 确定监测对象在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监测的对象和目的,例如是评价农田土壤的肥力状况还是评估工业区土壤的污染程度。
根据对监测对象的不同,确定监测参数和监测指标,以便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
2. 确定监测区域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确定监测的区域范围。
一般来说,对于农田土壤的监测,可以选择一个农业生产区或者一个农业生态区作为监测区域;对于工业区土壤的监测,可以选择一个工业园区或者一个工业城市作为监测区域。
确保监测区域的代表性和综合性,以反映整个区域的土壤环境状况。
3. 采用统计学方法确定监测点位数量和位置根据监测区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采用统计学方法确定监测点位的数量和位置。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监测点位,保证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可以根据地理环境和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选择监测点位的位置,以充分反映监测对象的特征。
4. 考虑土壤异质性土壤具有较大的异质性,不同地点的土壤特征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在布设监测点位时,要充分考虑土壤的异质性,选择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土壤样品进行监测,以反映监测区域土壤的整体情况。
5. 确定监测频次和周期根据监测目的和资源限制,确定监测的频次和周期。
一般来说,对于长期监测的项目,可以选择每年或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对于短期监测的项目,可以选择每月或每周进行一次监测。
6. 确定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指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
对于评价土壤的肥力状况,可以采用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对于评估土壤的污染程度,可以采用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监测目的与意义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壤环境监测旨在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估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防治、土壤资源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范围与对象1. 监测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城市绿地、工业用地、矿区、污染场地等。
2.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生物指标等。
三、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1. 采样方法(1)点位布设:根据监测目的、土壤类型、污染特征等因素,合理布设监测点位。
(2)采样时间:原则上在土壤污染风险较高的季节进行采样。
(3)采样深度: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特性,确定采样深度,一般为020cm、2040cm、4060cm等。
(4)采样量:确保采样量满足分析测试需求,一般为1kg左右。
2. 样品处理与保存(1)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风干、研磨、过筛等处理。
(2)样品保存:将处理后的土壤样品放入清洁、干燥的容器中,密封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3. 分析测试方法(1)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2)有机污染物:采用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等。
(3)无机污染物:采用离子色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四、监测结果评价与报告编制1. 评价标准: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等国家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表述:监测结果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值、标准限值、超标情况等。
3. 报告编制: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背景、监测方法、监测结果、评价结论等内容,报告要求真实、准确、完整。
五、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1. 人员培训: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参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 仪器设备:确保监测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定期进行检定、校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分析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分析土壤环境监测是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测试、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其基础点位布设是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和科学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结合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现状和实践经验,探讨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1、选址原则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的选址应当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地质地貌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充分考虑所监测土壤类型、土壤特性及其受到的污染物影响等因素。
同时应该重视对重点区域进行特别的监测,如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区域。
2、布设密度基础点位布设密度会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和数量的多寡,其选择应综合考虑土壤评价标准和监测指标的要求。
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或标准可提供布设密度的一定参考,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应该结合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区域所存在的环保问题等因素进行适度调整。
3、布设方式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的布设方式可以采用网格式布设、随机布设和代表性布设等方式。
网格式布设方法适合于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随机布设方法适用于整个研究区域监测点的分布比较均匀的场合;代表性布设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土壤环境特征非常显著的场合。
二、影响因素1、土壤类型和特性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特性,对污染物的吸附和迁移能力不同,因此应在选址时充分考虑所监测土壤类型和特性。
2、土地利用现状不同的土地利用现状所代表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种类也不同,在选址时可将耕作土地、林地、水田、入城口、城市建设用地等类别划分,依据不同类别所代表的污染源选取不同的监测点,提高监测的可信度。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如道路交通、工业生产、垃圾处置等,应在选址时考虑到这些因素。
4、污染物种类不同污染物对土壤的影响程度不同,选择监测点时应重视所监测污染物的种类。
5、监测目的不同的监测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监测点,并且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布设方式和密度。
总之,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的选址和布设密度、方式等应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和监测目的进行综合考虑,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征-附件1电子教案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征-附件1附件1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二Ο一七年一月目录1 适用范围 (6)2 术语定义 (6)3 点位布设原则 (7)4 点位布设工作流程 (8)5 农用地详查范围确定 (9)5.1 点位超标区确定 (9)5.2 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确定 (9)6 点位布设准备 (11)6.1辅助设备与底图准备 (11)6.2资料收集 (12)6.3 布点编码 (12)7 点位布设 (13)7.1点位超标区点位布设 (14)7.2 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农用地点位布设 (15)7.3农产品点位布设 (15)8 点位核实调整 (16)8.1 点位超标区和产业集聚影响区点位核实 (16)8.2土壤重点污染源周边影响区农用地布点补充 (16)8.3点位编码信息准确性核实 (16)9 布点方案确定 (17)附1 土壤重点污染源周边影响区范围 (18)附2 分析测试项目 (29)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中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的布设。
2 术语定义2.1 点位超标区指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部门分别开展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发现的农用地土壤污染超标点位所在的区域。
2.2 土壤重点污染源指根据《土壤污染重点行业类别及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筛选原则》筛选出存在土壤累积污染影响的行业企业。
土壤污染重点行业按照GB/T 4754分类,包括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7纺织业、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2造纸和纸制品业、25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7医药制造业、28化学纤维制造业、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3金属制品业、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池制造)、59仓储业、7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危废、医废处置)、78公共设施管理业(生活垃圾处置)。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分析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分析土壤环境监测是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土壤环境监测的基础点位布设方法是确定监测点位的位置和数量,以便全面、准确地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本文将从监测目标、布设原则、方法与步骤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提供参考。
一、监测目标分析在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的基础点位布设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监测目标,即监测需要达到的目的。
常见的土壤环境监测目标包括评估土壤环境污染程度、了解土壤养分状况、掌握土壤农业生态环境等。
不同的监测目标需要选择不同的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从而决定监测点位的布设方式。
二、布设原则分析1.代表性原则:选择的监测点位要能够代表目标地区的土壤环境状况。
代表性可以从地理分布上、土地利用类型上、土壤类型上等多个角度考虑,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2.分布均匀原则:监测点位要分布均匀,覆盖目标地区的各个方向和区域,以全面了解土壤环境状况。
可以根据地形、气候、土壤类型等因素进行布设,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3.重点关注原则:重点关注目标污染源周边、农田、工矿区等容易受到污染的地区,以及敏感区、特殊用地等重点地区,加强监测的密度和频次,及时掌握土壤环境状况,为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4.长期稳定原则:选择的监测点位应该有长期稳定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类型,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可比性,避免因地理位置和土壤变异引起的误差。
三、布设方法与步骤分析1.目标地区划分:根据监测目标和地理特征,将目标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布设。
2.确定监测指标:根据监测目标和地方实际,选择相应的监测指标,如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等。
不同的指标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检测。
3.构建监测网络:在每个子区域内,根据布设原则,选取若干个代表性的点位作为基础点位,以监测点位为中心,建立监测网络,确保所选监测点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土壤环境状况。
《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发布文档

2020《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发布文档Document Writing《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发布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近日,《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发布,规定五年内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覆盖和污泥处置设施全覆盖,下面是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月3日下午,《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正式发布,方案明确规定了江苏土壤污染防治任务书和时间表。
规定五年内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覆盖和污泥处置设施全覆盖。
江苏版“土十条”正式发布明确土壤防治时间表1月3日下午,《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土十条”)在宁正式发布。
省环保厅给出了江苏土壤污染防治任务书和时间表:到20xx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五年内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覆盖“土十条”中指出,下一步将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实现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
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
20xx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20xx年底前,建立健全我省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
此外,20xx年底前,省环保厅、农委牵头将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以耕地为重点,针对已有调查发现的超标点位区域进行详查,进一步摸清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程度;在典型区域开展土壤与农产品协同调查。
永久基本农田严格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土十条”中明确提出: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各级环保部门要做好相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
污染场地环境土壤监测点位的布设

污染场地环境土壤监测点位的布设发布时间:2022-03-28T08:30:41.685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40卷第25期作者:邹旭[导读] 污染场地的污染状况和治理状况需要通过土壤监测点获得邹旭江苏中宜生态土研究院有限公司摘要:污染场地的污染状况和治理状况需要通过土壤监测点获得,为了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必须采取合理的监测点布置方法。
本文对污染场地土壤监测点布置进行研究,分析监测点布置的作用和主要内容,研究监测点布置的原则,总结目前监测点布置的常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通过研究,帮助工作人员采取更为高效、准确的监测点布置方式,有效监测污染场地环境土壤的状况。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引言:很多城市转型后,工业产业大量迁往其他城市,由于过去采取粗犷式发展,很多工业用地都存在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必须开展污染场地的土壤治理工作。
为了选择有效的土壤污染治理策略,以及对治理中、治理后的土壤污染状况展开跟踪,必须针对污染场地布置土壤监测点,而监测点的监测效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则取决于监测点的布设方式。
1 污染场地环境土壤监测点布置作用分析1.1 污染场地环境土壤监测点布置必要性监测点能够对监测点所在位置和周围的环境情况展开监测,环境监测人员利用监测点的数据能够分析当地土壤的污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避免环保工作中人力、物力的浪费,在低投入的情况下获得最好土壤环境治理效果。
土壤监测是一项长期工作,监测点的布设为长期土壤污染情况监测提供了条件,不仅可以确定突然污染情况,也能对土壤的治理情况展开长期跟踪,分析土壤治理措施、技术的应用效果,根据治理情况调整环境保护策略;完成土壤环境治理工作后,通过监测点也能保持对后续情况的监控,继续跟踪当地土壤状况的发展,及时对出现的土壤污染问题开展治理工作。
1.2 污染场地环境土壤监测点位布置的重要性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地区的土壤都在面临比较严重的污染问题,在工业种类、技术发展水平、地区经济状况、人们生活习惯不同的情况下,所导致的污染问题、污染物质、污染程度、污染影响后果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超标,必然会影响人们的饮食、饮水安全,也会破坏生态环境,所以必须布置土壤监测点确定土壤污染状况,根据监测结果选择有效的管理模式。
土壤环境采样点的布设方案

土壤环境采样点的布设方案
答案:
土壤监测布设采样点包括以下6种方法:
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的污水灌溉或污染河水灌溉的田块。
2) 梅花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污染程度较均匀的地块。
3) 棋盘式布点法: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开阔的地块,一般设10个以上分点。
该法也适用于受固体废物污染的土壤,应设20个以上分点。
4) 蛇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很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田块。
5) 放射状布点法:适用于大气污染型土壤。
6) 网格布点法:适用于地形平缓的地块。
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土壤背景值调查常用这种方法。
对于综合污染型土壤,还可以采用两种以上布点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征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征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附件1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二Ο一七年一月目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中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的布设。
2 术语定义点位超标区指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部门分别开展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发现的农用地土壤污染超标点位所在的区域。
土壤重点污染源指根据《土壤污染重点行业类别及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筛选原则》筛选出存在土壤累积污染影响的行业企业。
土壤污染重点行业按照GB/T 4754分类,包括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7纺织业、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2造纸和纸制品业、25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7医药制造业、28化学纤维制造业、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3金属制品业、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池制造)、59仓储业、7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危废、医废处置)、78公共设施管理业(生活垃圾处置)。
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指土壤重点污染源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影响区域,包括产业集聚影响区和土壤重点污染源周边影响区。
产业集聚影响区指因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集聚对土壤环境造成叠加污染影响的区域。
土壤重点污染源周边影响区指根据企业服务年限、生产规模等筛选确定的单个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对周边土壤环境造成累计污染影响的区域。
基础网格指按照高斯-克吕格投影,采用6度分带制作的公里网,大地坐标系采用CGCS2000参数。
基础网格用于控制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在空间分布上的均匀性。
3 点位布设原则合理性原则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确定的技术路线,围绕已有调查发现的点位超标区与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合理划定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调查区域,突出重点,确定有限目标。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征_附件1

附件1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二Ο一七年一月目录1 适用范围 (6)2 术语定义 (6)3 点位布设原则 (7)4 点位布设工作流程 (8)5 农用地详查范围确定 (9)5.1 点位超标区确定 (9)5.2 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确定 (9)6 点位布设准备 (11)6.1辅助设备与底图准备 (11)6.2资料收集 (12)6.3 布点编码 (12)7 点位布设 (13)7.1点位超标区点位布设 (14)7.2 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农用地点位布设 (15)7.3农产品点位布设 (15)8 点位核实调整 (16)8.1 点位超标区和产业集聚影响区点位核实 (16)8.2土壤重点污染源周边影响区农用地布点补充 (16)8.3点位编码信息准确性核实 (16)9 布点方案确定 (17)附1 土壤重点污染源周边影响区范围 (18)附2 分析测试项目 (29)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中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的布设。
2 术语定义2.1 点位超标区指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部门分别开展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发现的农用地土壤污染超标点位所在的区域。
2.2 土壤重点污染源指根据《土壤污染重点行业类别及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筛选原则》筛选出存在土壤累积污染影响的行业企业。
土壤污染重点行业按照GB/T 4754分类,包括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7纺织业、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2造纸和纸制品业、25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7医药制造业、28化学纤维制造业、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3金属制品业、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池制造)、59仓储业、7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危废、医废处置)、78公共设施管理业(生活垃圾处置)。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江苏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附件一:江苏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
2 点位布设原则2.1 全面性原则调查点位要全面覆盖不同类型的土壤及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重点区域要全面覆盖调查区域内各种污染类型的场地,能代表调查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2.2 可行性原则点位布设应兼顾采样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交通、安全等方面可实施采样的环境保障。
2.3 经济性原则保证样品代表性最大化,最大限度节约采样成本、人力资源和实验室资源。
2.4 连续性原则点位布设在满足本次调查的基础上,应兼顾“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布设的背景点位情况,并考虑国家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的需要。
2.5 分级控制原则土壤调查点位网格布设尺度按国家、省、市不同层次需求分级设定,确定的调查点位实行分级控制、分级管理。
2.6 相对一致性原则同一采样区域(网格)内的土壤差异性应尽可能小,在性质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而不同采样区域(网格)内土壤差异性尽可能大。
3 点位布设准备3.1 硬件设备3.1.1 点位布设辅助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数码照相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绘图仪、彩色打印机、扫描仪、用作GIS网格布点的ArcGIS软件(全国统一布点软件)。
3.1.2 地理信息系统(GIS)点位布设底图原则上要求各省以1:25万电子地图作为点位布设底图(各省根据需要可选用其它比例尺的电子地图作为布点底图)。
点位布设底图应包括行政区划(全省、市界、市县城区、乡镇区域)、水系(地表水如河流、湖库;地下水)、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交通(公路)、植被等基本图。
根据土壤调查的类型、面积和精度,可采用不同比例尺的点位布设底图。
(1)针对土种或污染场地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000~1:50000;(2)针对土属或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万~1:20万;(3)针对亚类或省级或流域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25万。
污染场地土壤初步调查布点及采样

污染场地土壤初步调查布点及采样一、引言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土壤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带来了威胁。
为了了解和评估土壤污染的程度和范围,必须进行详细的调查和采样工作。
本文将介绍污染场地土壤初步调查的布点和采样方法。
二、布点在进行土壤污染调查时,布点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布点可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以下是布点原则:1.代表性原则:土壤污染通常是不均匀分布的,因此必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
在选取采样点时,应该考虑土壤特性、土壤利用方式、污染源的位置和性质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
2.覆盖性原则:为了获得全面的调查结果,应采取合理的布点方式,覆盖整个污染场地。
可以通过网格布点、边界布点等方式,确保采样点的分布均匀。
3.地貌特征原则:土壤受地表地貌特征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布点时应考虑地貌特征。
可以选择高地、低地、平地等地貌特征的采样点,以确保土壤样品的代表性。
4.边缘效应原则:在污染场地的边缘区域,土壤污染通常比内部区域轻微。
因此,在布点时,应合理选择边缘区域的采样点,以评估边缘区域的污染状况。
三、采样合理的采样方法可以保证获得准确的土壤样品,并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以下是采样方法的介绍:1.采样工具:采样工具应选择合适的铲子、锹和铁锹等工具。
采样容器要干净,并避免使用有污染的材料。
2.采样深度:土壤的污染程度通常与深度有关,因此在采样时,应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采样深度。
一般来说,2-5厘米是常规的采样深度。
3.采样点数量:根据实地调查情况,确定合理的采样点数量。
一般来说,每1000平方米应选择5-10个采样点,以获得代表性样品。
4.现场保存:采样完成后,应将样品密封,并进行现场标识。
现场保存的样品应放置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与其他物质接触。
5.实验室分析:采样完成后,将样品送至指定的实验室进行分析。
分析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例如重金属含量分析、有机物含量分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江苏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
2 点位布设原则2.1 全面性原则调查点位要全面覆盖不同类型的土壤及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重点区域要全面覆盖调查区域内各种污染类型的场地,能代表调查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2.2 可行性原则点位布设应兼顾采样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交通、安全等方面可实施采样的环境保障。
2.3 经济性原则保证样品代表性最大化,最大限度节约采样成本、人力资源和实验室资源。
2.4 连续性原则点位布设在满足本次调查的基础上,应兼顾“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布设的背景点位情况,并考虑国家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的需要。
2.5 分级控制原则土壤调查点位网格布设尺度按国家、省、市不同层次需求分级设定,确定的调查点位实行分级控制、分级管理。
2.6 相对一致性原则同一采样区域(网格)内的土壤差异性应尽可能小,在性质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而不同采样区域(网格)内土壤差异性尽可能大。
3 点位布设准备3.1 硬件设备3.1.1 点位布设辅助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数码照相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绘图仪、彩色打印机、扫描仪、用作GIS网格布点的ArcGIS软件(全国统一布点软件)。
3.1.2 地理信息系统(GIS)点位布设底图原则上要求各省以1:25万电子地图作为点位布设底图(各省根据需要可选用其它比例尺的电子地图作为布点底图)。
点位布设底图应包括行政区划(全省、市界、市县城区、乡镇区域)、水系(地表水如河流、湖库;地下水)、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交通(公路)、植被等基本图。
根据土壤调查的类型、面积和精度,可采用不同比例尺的点位布设底图。
(1)针对土种或污染场地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000~1:50000;(2)针对土属或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万~1:20万;(3)针对亚类或省级或流域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25万。
3.2 资料收集与分析3.2.1 自然环境(1)地理、地质和地形地貌特点地理位置(经纬度)及面积;地表风化层特征;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即高低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等状况。
(2)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成土母质类型(冲积、洪积、坡积、堆积、风积、海积、沉积、淤积、残积等)、分布及其与土壤类型发育的关系。
(3)区域气候与气象特征区域主要气候与气象特征,包括降水量、降水酸度、年平均相对湿度,蒸发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如台风、梅雨、冰雹和寒潮)。
(4)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特征地表水资源的分布、流量及利用情况,地表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浅层和深层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化学性质等资料,以及相应比例尺的水系图。
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地下水的运动状态(径流、排泄、补给等),水源地及其保护区的划分等。
(5)植被及生态系统情况地表特征性植被类型、分布及覆盖情况;农、林、牧业栽植的树、草、农作物等资料。
当地主要生态系统(农田、城市生态、森林、草原、湿地、水域)等现状。
3.2.2 社会环境(1)人口与健康状况人口分布、密度,人均收入与寿命,地方性长期的或新出现的疾病、各类疾病的发病率等。
(2)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状况耕地面积,种植结构,作物产量,主要“菜篮子”种植区肥料(化肥、有机肥)、农药使用品种及施用水平,污水灌溉情况,土地利用类型及规划。
(3)工业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工业污染源类型、数量与分布(并将污染源标注在工作底图上);污染场地类型、污染源及其历史状况,包括污染场地产权状况及使用者变更情况,工业过程(企业产品、使用的化学品、原材料和中间产物的储存和运输),废物及废物处理场位置,废水、废气及其主要污染物向土地和水体的排污状况,污染事故发生情况,固体或液体的燃料动力(含燃料储存和灰分处理),场地的外来填充物,土壤污染事故发生区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3.2.3 图件资料调查区域内土壤类型图、地形地貌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污染源分布图、土壤调查历史布点图、大比例尺电子地图(电子和纸质)等资料,以及采样期内场景照片。
3.3 布点编码所有点位必须统一编码。
编码规则要求简洁,不易出错。
3.3.1 编码要求样本编号要求能够准确地确定野外采样的空间位置及其样本的特征属性,同时要求编号系统直观、实用,易于操作。
通过样本编号和标签的颜色差别,样本保存人员可以快速地进行样本分类,实验室分析人员可以快速确定样本的行政位置和采样剖面层次。
同时,此编码也便于与后期数据库建设的编码系统进行衔接和转换。
3.3.2 编码方法样本编号采用12位码。
具体编码方法和各位编码的含义如下:(1)第一至第六位码:为我国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其中第一、第二两位码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四位码表示市(地区、自治州、盟)或直辖市所属市辖区(县、县级市)汇总码、省(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汇总码;第五、六位表示县(自治县、县级市、自治旗、市辖区、林区)。
编码方案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代码(GB/T 2260-2002)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1月发布的最新的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新疆建设兵团的行政编码参照国家行政编码系统方案编制。
其中前两位为90,代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便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编码分开;中间两位代表同一兵团下属的师部编号;后两位为师下属的团场(农场、牧场)编号。
为了便于样品采集责任人查询编码,所有的行政编码统一印发给各单位。
(2)第七至第九位码:为以县(自治县、县级市、自治旗、市辖区、林区)为空间计算单元的采样点总数。
例如,第50号采样点的编码号为050。
(3)第十至第十一位码:土壤采样剖面的深度下限值(单位为厘米),例如,取样深度下限为25厘米时,编码为025;取样深度下限为185厘米时,编码为185。
3.4 现场踏勘根据重点区域调查的要求,需要在布点前对重点区域进行调查、现场踏勘和确定布点方法,重点调查土壤污染类型、污染程度、分布范围或点源污染影响状况、污染物种类、来源等,了解重点区域现场及周围环境,调查区域土壤污染代表性。
4 调查区域类型划分以市、县域为基础调查单位,对区域内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植被类型、灌溉水源等进行调查,据此划分土壤调查区域。
4.1 普查区域普查区域重点指耕地、林地(原始林除外)、草地、未利用土地等区域,掌握普查区域的分布范围、面积等,建立所布设的普查点位与其代表性区域内的土壤、环境间的关联关系,以利于实现普查点与其所代表区域间点、线、面之间的结合。
4.2 重点区域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共定义了10种污染类型的场地作为重点调查区域,各省应以省辖市为单位,通过调查将区域内所有符合各污染类型的场地作为重点调查区域,重点区域的选取应符合全面性原则。
10种污染类型的重点区域定义如下:(1)重污染行业企业及周边地区。
重污染行业企业主要指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13种重点行业企业。
根据各市主要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污染物排放量、直接或间接对土壤造成污染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程度综合确定,特别注意粗放型土法生产企业及周边地区。
(2)工业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
重点指近20年内遗留或遗弃的工业企业场地(包括已经改变用途的遗留或遗弃的工业企业场地)和城市已废弃的加油站。
(3)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
按国家级、省级及市级工业园区的优先选择顺序,重点选取建成时间较长的化工、电子、生物制药等污染较重的工业(园)区。
(4)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焚烧处理处置场地及其周边地区。
重点指使用时间在5年以上(包括已经改变用途)的填埋、堆放、焚烧处理处置场地。
(5)油田、采矿区及周边地区。
指依据油田、矿区规模、开采历史、周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及环境敏感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场地。
(6)污水灌溉区。
指污灌历史较长、有污染反映或怀疑受到严重污染的灌溉区域。
(7)主要蔬菜基地和畜禽养殖场周边。
主要蔬菜基地指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规模较大的城郊主要蔬菜基地。
畜禽养殖场指常年存栏量在500头以上的猪、3万羽以上的鸡和100头以上的牛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以及达到规定规模标准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周边。
(8)大型交通干线两侧。
选择使用时间较长的国、省道(高速公路)两侧一定范围内土壤(南方地区约为150米,北方地区约为1000米范围),包含所选交通干线上的收费站、服务区(加油站)所在地,各省可选择2条以上公路。
(9)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地区。
结合省、市地方政府需要,选择土壤污染引起的疾病高发区、土壤污染纠纷多发区和重大污染事故场地及其影响区等政府高度关注的热点地区。
(10)其它地区。
指废旧电器、汽车等拆解场地、灭钉螺区、灭蚁区或规模较大的木材防腐处理场地及其影响区。
4.3 混合区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土壤类型、耕作情况基本相同的相邻区域;也包括同一网格内土壤类型交差分布的区域。
5 点位布设土壤调查点位分为普查区域调查点位、重点区域调查点位、背景调查点位(剖面点)。
5.1 普查区域调查点位布设普查区域采用网格法均匀布点,由省级环保部门利用1:25万(或其它比例尺,各省根据实际实情况而定)电子地图进行网格布点,各市、县按省级环保部门提供的点位经纬坐标进行现场勘查、定点,最终形成普查区域内土壤调查监测点位库。
以省为单位利用Arc GIS软件在1:25万(或其它比例尺)电子地图上统一划分网格,按国家要求的耕地8km⨯8km、林地(原始林除外)和草地16km⨯16km、未利用土地40km⨯40km尺度划分网格(表1)。
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与耕地相结合的区域(重点指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的边缘区域),按耕地布点要求结合到耕地与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交差的网格中进行布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如城市用地),并对点位密度进行适当调整,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主产区开展加密布点调查。
选用1:25万比例尺以外电子地图进行布点的,上报国家的点位图需统一标注在1:25万电子底图上。
表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布点基本网格要求完成电子地图网格划分后,利用GIS软件在电子地图上制作网格中心点(网格划分为正方形,网格及中心点位见图1),网格中心点即为土壤调查点位。
将中心点经纬度信息转换为数据文件格式,按全国统一编码要求由省级环保部门进行全省统一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