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知道物体的重量和距离支点的远近会影响跷跷板的平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即杠杆原理。
2、教学难点探究物体的重量和距离支点的远近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每组一套跷跷板实验器材,包括支架、横杆、座椅、砝码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小朋友玩跷跷板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为什么跷跷板有时候能平衡,有时候又不能平衡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跷跷板。
(二)新课讲授1、认识跷跷板展示跷跷板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跷跷板的结构,指出跷跷板的支点、横杆、座椅等部分。
2、探究跷跷板的平衡原理(1)提出问题:跷跷板为什么会平衡?(2)实验探究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两个重量相同的砝码分别放在跷跷板的两端,距离支点相同的位置,观察跷跷板的状态。
②然后,在一端增加一个砝码,观察跷跷板的变化。
③接着,将一端的砝码向支点移动,观察跷跷板的变化。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跷跷板两端的重量乘以距离支点的距离相等时,跷跷板就能平衡。
3、生活中的杠杆(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天平、剪刀、鱼竿等。
(2)分析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以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三)巩固练习1、出示一些关于跷跷板平衡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在不同情况下跷跷板是否平衡,并说明理由。
2、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重量或距离支点的距离,使不平衡的跷跷板达到平衡。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跷跷板的结构、平衡原理以及生活中的杠杆。
《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跷跷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工作原理,掌握跷跷板的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跷跷板的工作原理,掌握跷跷板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跷跷板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跷跷板的运动状态。
(2)提问学生跷跷板为什么会一上一下地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引出课题《跷跷板》,并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讲授新课 (1)跷跷板的工作原理 ① 讲解跷跷板的工作原理,即利用杠杆原理,通过改变两端的重量或距离来实现跷跷板的平衡。
②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跷跷板的运动状态,加深学生对跷跷板工作原理的理解。
(2)跷跷板的平衡条件 ① 讲解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即两端的重量乘以距离相等时,跷跷板才能保持平衡。
②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跷跷板的应用 ① 讲解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儿童游乐设施、体育器材等,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实际应用价值。
②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让学生观察跷跷板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课堂练习 (1)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利用了杠杆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堂讨论 (1)组织学生讨论跷跷板的优缺点,如安全性、趣味性等,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特点和局限性。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跷跷板,提高其安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1. 2. 3. 1. 2. 1. 2. 1. 2.布置作业 (1)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物品,哪些利用了杠杆原理,记录下来并3.与同学分享。
跷跷板教案(优秀3篇)

跷跷板教案(优秀3篇)《跷跷板》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分析】“跷跷板”是孩子们喜欢的游乐设施之一,不仅可玩性高,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原理。
认识、制作跷跷板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后续学习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提供直接经验的储备。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制作滑梯的完整流程,对技术与工程领域建立的初步的认知,因此本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在设计、制作和评价三个方面的难度有所增加。
【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塑料尺、牙签、纸杯、别针、透明胶带、剪刀。
学生准备:无。
【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景师:上节课同学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了一部小滑梯,相信丁丁和当当一定特别开心!不过游乐场不能只有一件游乐设施,今天我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一部跷跷板好吗?生:好!师:大家都玩过跷跷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跷跷板?(生介绍跷跷板的样子以及自己玩跷跷板的经历)师: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十分了解,那么为了便于我们完成今天的任务,我们一起来认识跷跷板各部分的名称吧!(师利用PPT带领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生:我明白了,跷跷板分成两大部分——底座和跷板,跷板的中心有轴,可以围绕底座旋转。
师:你真了不起,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导入活动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这里继续采取为丁丁和当当建造游乐场的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项目往往由几个子项目组成。
二是引导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学生虽然有丰富的玩跷跷板的经验,但往往很少有人细致地观察了解跷跷板的结构组成,借助PPT让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也是为接下来的设计和制作做准备。
2.提出任务师:既然是跷跷板,那么跷板要能够顺利地将丁丁和当当跷起才行。
想一想,如何建造跷跷板才能保证跷起它们呢?生1:跷板要足够结实,不能断裂。
生2:跷板还要能够在底座上旋转才行。
《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跷跷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认识“跷、板、座、等、重、轻、边、怎、么、得、最”等 12 个生字,会写“玩、很、当、音、讲、行、许”等 7 个生字。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跷跷板的玩法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跷跷板的有趣。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生字,掌握生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跷跷板的玩法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轻”和“重”的含义,以及它们在跷跷板游戏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解生字的读音、写法和意义,让学生掌握生字的基本知识。
演示法 通过演示跷跷板的玩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跷跷板的有趣。
讨论法 组织学生讨论跷跷板的玩法和特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跷跷板的理解。
朗读法 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跷跷板的有趣。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跷跷板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跷跷板的玩法和特点。
提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么玩的?讲授新课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1. ◦ ◦ ◦2. ◦ ◦3. ◦ ◦ 1. ◦ ◦ 2. ◦ ◦ 1. 2. 3.4. 1. ◦ ◦ 2. ◦ ◦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认读情况,重点指导“跷、板、座、等、重、轻、边、怎、么、得、最”等生字的读音。
教师讲解生字的写法,让学生注意生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
学生练习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玩法和特点。
教师提问:跷跷板为什么一头高一头低?跷跷板的两边为什么要坐人?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轻”和“重”的含义,以及它们在跷跷板游戏中的作用。
跷跷板 《跷跷板》教学设计优秀6篇

跷跷板《跷跷板》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跷跷板》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跷跷板的写作思路。
《跷跷板》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能仔细观察图片,较完整的讲述图中小动物玩跷跷板的经过。
2、学习词语:高高兴兴;丰富词汇:抛。
3、懂得同伴之间要互相分享的道理。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教育挂图4张,小图书每人1本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跷跷板的经验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兴趣师:小朋友玩过跷跷板吗?玩得开心吗?过度:今天,我们要看一个故事,一个关于跷跷板的故事。
二、引导幼儿观察、理解,讲述图片内容1、出示图四,直接引入提问:图上有谁?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小白兔为什么哭?2、出示图一,学习词语:高高兴兴(1)提问①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做什么?(学习词语“高高兴兴”)②小熊看见了,他会想什么?怎么做?(2)个别幼儿讲述图一。
3、出示图二、三(1)提问①小熊是怎么做的?(丰富词汇“抛”)②为什么小兔会被抛到半空中?(2)幼儿集体讲述图二、三。
4、揭示小兔哭的原因提问:结果怎么样?三、幼儿自由讲述,师提讲述要求1、运用所学词汇,按顺序完整讲述图片。
2、与同伴轻声分享讲述故事。
四、个别幼儿讲述,师幼评价、补充。
重点引导幼儿按顺序完整讲述图片,并为故事命名。
五、讨论:在哪几幅图中小熊做得不对?如果你是小熊,想要加入同伴的游戏,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跷跷板》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学唱歌曲,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1.大鼓。
2.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一、一上一下翘起来。
1.师:我们都坐过跷跷板,现在用动作来表演好吗?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两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动。
《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跷跷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原理和结构。
学生能够掌握跷跷板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能够通过跷跷板的游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原理和结构。
通过实践操作、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跷跷板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和合作共赢。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原理和结构。
跷跷板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原理和结构。
如何让学生掌握跷跷板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跷跷板的原理和结构。
讲解跷跷板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演示法演示跷跷板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演示如何通过跷跷板的游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操作跷跷板,掌握跷跷板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通过跷跷板的游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跷跷板的原理和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跷跷板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 游戏法通过跷跷板的游戏,让学生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通过跷跷板的游戏,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和合作共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跷跷板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么玩的?2. 讲授新课讲解跷跷板的原理和结构。
讲解跷跷板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演示操作教师演示跷跷板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跷跷板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的实践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跷跷板教学设计幼儿园小班《跷跷板》教案含反思(精选6篇)

跷跷板教学设计幼儿园小班《跷跷板》教案含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可爱的小编燕子为家人们分享的6篇幼儿园小班《跷跷板》教案含反思,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小班《跷跷板》教案含反思篇一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幼儿的平衡感和协调性。
培养幼儿相互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教学准备:跷跷板数个。
安全防护设备,如头盔、护膝等。
观察记录表。
教学内容:一、引入活动向幼儿介绍跷跷板,并展示其使用方法。
询问幼儿是否玩过跷跷板,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感受。
二、实践活动榜样正确的跷跷板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幼儿分组进行跷跷板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幼儿安全。
观察并记录幼儿的表现,特别是他们的平衡感和协调性。
三、分享与讨论请幼儿分享他们在跷跷板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讨论如何更好地保持平衡和协调,提高跷跷板技能。
教学反思:经过这次《跷跷板》的教学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幼儿们在跷跷板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平衡感和协调性,还培养了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我注意到有些幼儿在开始时表现出一些恐惧和不安,这可能与他们对高度的。
敏感有关。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享受活动,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供安全防护设备、耐心指导和鼓励等。
这些措施逐渐消除了他们的顾虑,使他们能够更自信地参与活动。
此外,我还注意到幼儿之间的合作和分享精神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他们互相帮助、鼓励和支持,共同面对挑战。
这种合作精神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也将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导致一些幼儿在活动中感到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跷跷板教案中班(优质

跷跷板教案中班(优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跷跷板》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跷跷板的结构和原理,了解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跷跷板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跷跷板的结构和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跷跷板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重点:观察、合作、遵守规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图片、视频。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内的跷跷板,让幼儿说说自己在玩跷跷板时的感受。
提问:你们知道跷跷板是怎么工作的吗?为什么有时候会跷起来,有时候又会下去呢?2. 讲解跷跷板的结构和原理(10分钟)教师展示跷跷板模型,讲解跷跷板的组成部分。
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幼儿了解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跷跷板的原理,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道例题,让幼儿合作完成跷跷板的平衡。
4.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跷跷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跷跷板还有什么其他的玩法吗?六、板书设计1. 板书跷跷板2. 内容:结构:跷跷板由横杆、支点、座椅组成。
原理:力矩平衡。
应用:生活中的跷跷板。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跷跷板。
2. 答案:幼儿自由发挥,画出跷跷板的形状和颜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跷跷板的认识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跷跷板游戏,增进亲子关系。
在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平衡游戏,如秋千、平衡木等,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跷跷板原理的讲解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于本节课而言,跷跷板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早教课程跷跷板教案

早教课程跷跷板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掌握跷跷板的基本使用方法。
2. 培养幼儿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4.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幼儿掌握跷跷板的基本使用方法,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难点,让幼儿在使用跷跷板时保持平衡。
三、教学准备。
1. 跷跷板。
2. 室外场地。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做一些热身运动,如扭动腰部、摆动手臂等,为后续的活动做好准备。
2. 活动一,认识跷跷板(10分钟)。
老师向幼儿介绍跷跷板的形状和功能,让幼儿观察跷跷板的结构特点,并简单解释跷跷板的使用方法。
3. 活动二,实践操作(20分钟)。
老师让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两名幼儿一起操作跷跷板。
让幼儿体验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另一端的幼儿下蹲,然后用力向上跳,观察跷跷板的反应。
4. 活动三,团队合作(20分钟)。
老师让幼儿进行团队合作游戏,让一组幼儿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另一组幼儿站在另一端,让他们通过协作和配合,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5. 活动四,自由操作(10分钟)。
让幼儿自由操作跷跷板,让他们在玩耍中体会跷跷板的乐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平衡能力和勇气。
6. 活动五,总结(5分钟)。
老师和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活动,让幼儿分享他们在操作跷跷板时的感受和体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跷跷板教学活动,幼儿在玩耍中学会了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团队合作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会更多的知识。
《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跷跷板》引言:跷跷板是一项非常受孩子们喜欢的户外活动,通过跷跷板的运动,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交能力。
本教学设计将围绕跷跷板展开,通过游戏和小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跷跷板的原理和运动技巧。
本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观察力、判断力和掌握跷跷板的基本操作。
一、活动1:认识跷跷板(2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跷跷板的形状和结构,并让学生自由探索跷跷板的材质和长度对运动的影响。
2.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个问题,例如:“如果跷跷板的一端较长,会发生什么情况?”“跷跷板的材质对运动有何影响?”等等。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回答问题,并进行简短的讨论。
二、活动2:平衡练习(30分钟)1. 在操场或安全的开阔地方设置一组跷跷板。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人站于跷跷板的两端,尽量保持平衡。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跷跷板随着两侧权重的变化而产生的倾斜情况,并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力量对平衡的影响。
3. 学生互相交换位置,继续进行平衡练习,注意保持平稳,并用口头描述自己的感受。
三、活动3:力量控制(30分钟)1. 学生继续在跷跷板上进行平衡练习,但这次他们需要尝试掌握力量的控制。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作为“控制者”,另一名学生作为“跳跃者”。
控制者需要根据跳跃者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力量,使跳跃者能够跳得更高或更远。
3. 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体会力量的调节对跷跷板运动的影响,并尝试找到最佳的力量掌握方法。
四、活动4:团队竞赛(4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3-4人,并在操场上设置若干跷跷板。
2. 设计一个跷跷板接力比赛,每个小组的成员依次站在跷跷板的一端,通过合理的运动和力量控制,传递到下一位队员后才能继续。
3. 胜出的小组根据完成比赛的速度和平衡能力等因素进行评选,并进行颁奖仪式。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跷跷板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跷跷板》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跷跷板》教学设计(精选12篇)《跷跷板》教学设计篇1活动目标1.体验唱歌活动的乐趣并愿意唱歌。
2.用自然欢快的声音学唱歌曲《跷跷板》3.在活动过程中会与同伴合作重点难点重点:用欢快的声音学唱歌曲难点:学会与同伴合作活动预备玩跷跷板视频、曲谱《跷跷板》、幼儿游玩跷跷板的阅历活动过程一、运用情景及视频,进行开嗓练习及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1.模范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进行开嗓练习。
师:小伴侣们,我们一起坐车去游乐场玩吧,先坐汽车(嘀机、火车大(仿照各种音效开嗓练习)师:去郊游好快乐啊,我们一起唱首歌《小星星》2.老师清唱歌曲,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旋律.师:今日有两个小伴侣也在游乐场玩嬉戏,我们一起来听听戏。
(老师清唱歌曲)3.观看视频,熟识歌曲旋律师:一起来看看他们究竟在玩什么嬉戏(边播放视频边唱歌二、运用变换表达快乐的'方式及手指嬉戏反复倾听歌曲。
1.运用变换表达快乐的方式反复倾听歌曲T-S1:玩跷跷板好快乐啊,你快乐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动作唱歌曲,最终嗨嗨时用该动作表现)T-S2:你有没有不同的表达快乐的方式。
(我们全部小伴侣曲,唱到嗨嗨时做相应动作)2.运用手指嬉戏及与凳子互动反复倾听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我也好想玩呀,看我的跷跷板来了(说完嬉戏)师:你们想不想玩跷跷板?你们的跷跷板在哪里啊?来预备板了(老师唱歌曲,幼儿玩嬉戏)师:刚刚是两个小伴侣玩跷跷板,现在变成4个小伴侣玩(教四个手指玩手指嬉戏)师:刚刚的跷跷板太小了,我们换个大的吧(幼儿用凳子当跷嬉戏)三、运用师师互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嬉戏自然跟唱。
1.利用师师互动,反复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呀,我请XX老师和巧巧老师一起玩,(老师上天时我落地就一蹲一起)2.运用师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T1-S1、T2-S2:谁想和老师一起玩跷跷板啊?(请想玩的小朋边玩,唱完后再去请小伴侣)3.运用幼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啊?现在请小伴侣找到自己的好伴侣玩跷跷作边玩边唱)4.结束活动师:跟你的好伴侣玩跷跷板快乐吗?我们一起出去外面找更多。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学生能用看、掂、称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2. 使学生体会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3. 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能比较轻重,区分最轻、最重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认识它?那让我们快点把它请出来吧(出示幻灯片),它是谁啊?大象有四条粗壮的大腿和一面像小山一样的身子,它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了,今天大象要和我们一起上课,它还有一份神秘的礼物要送给认真听讲的孩子,你们做好准备没有?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跷跷板》(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同学们玩过跷跷板没有?是怎么玩的?有什么感受?小动物也喜欢玩跷跷板,我们一起看看吧(出示幻灯片)1. 你都看到了谁、它们在做什么?2.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3. 小结:翘起的一边轻、沉下的一边重;同学们真厉害,通过观察就可以看出谁轻谁重了,那你能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出来谁最轻谁最重吗?活动二:掂一掂、说一说1.(出示准备好的盒子和数学书)老师这里有两样东西,你们能看出哪个重哪个轻吗?2.为什么你们的答案不一样了?有什么好办法能判断出谁说的对吗?(用手摸)3.小结:有些东西用眼睛看不能判断谁轻谁重,得要用手掂一掂才可以判断出物体的轻重,那同学们用自己的文具或者书掂一掂比比轻重吧活动三:称一称、试一试1. 除了看和掂,你还能想到用什么办法可以比出轻重?(用称称一下)2. 同学们见过称没有,那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简单的称,想不想看?3. 出示道具:衣架、绳子、两个塑料袋、一个鸡蛋、一袋牛奶老师需要两名小助手协助,谁愿意?再请一位同学上来当当小小科学家,称一称,看看谁轻谁重?4. 小结: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称称一称活动四:想一想、说一说1. 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称来称呢?2. 大象想知道它的重量,谁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它称一称?3. 有一个小孩就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一起来看看《曹冲称象的故事》4. 小结:大象送给我们一句话---遇到问题只要肯东脑筋,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学们下去可得好好动脑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三、练一练:完成习题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比较重量的方法,分别是用眼睛看、用手掂、用称称五、作业:完成练习册习题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跷跷板》 教案(优秀8篇)

《跷跷板》教案(优秀8篇)跷跷板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一)看轻重:(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
(教师出示课题)(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二)掂一掂: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
猜猜哪个轻,哪个重?⑴让学生自由猜测。
⑴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
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⑴教师小结:⑴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
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
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四)练一练:(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五)小结: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跷跷板》教案篇二活动目标: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培养幼儿排队走步的能力。
2024年幼儿园大班音乐《跷跷板》标准教案

2024年幼儿园大班音乐《跷跷板》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大班音乐课程,涉及教材第三章《音乐游戏》中第二节《跷跷板》。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跷跷板游戏,学习跷跷板歌曲,掌握歌曲中节奏,通过音乐游戏培养幼儿协调性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跷跷板游戏乐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音乐游戏兴趣。
2. 学会演唱《跷跷板》歌曲,并能准确把握歌曲节奏。
3. 培养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协调性和合作意识,提高他们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节奏把握和跷跷板游戏协调性。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跷跷板》歌曲,并能参与跷跷板游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跷跷板模型、卡片。
2. 学具:每人一份歌词卡片、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玩跷跷板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音乐节奏,引导幼儿关注跷跷板上下起伏节奏感。
2. 歌曲学习(15分钟)(1)播放《跷跷板》歌曲,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旋律和节奏。
(2)教唱歌曲,让幼儿跟唱,注意指导他们准确把握歌曲节奏。
(3)分小组进行歌词接龙游戏,巩固歌词记忆。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卡片形式展示跷跷板节奏,让幼儿根据卡片上节奏进行演唱,讲解节奏规律。
4. 随堂练习(10分钟)组织幼儿进行跷跷板游戏,要求他们在游戏中演唱歌曲,注意节奏准确性。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2. 歌词卡片:彩色卡片,印有《跷跷板》歌曲歌词。
3. 节奏卡片:用不同颜色和形状表示不同节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玩跷跷板游戏,并演唱《跷跷板》歌曲。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表现,解他们在学习歌曲和游戏中困难,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开展家庭音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音乐学习,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幼儿音乐素养。
同时,可组织类似音乐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提高音乐技能。
《跷跷板》教学设计(优秀3篇)

《跷跷板》教学设计(优秀3篇)《跷跷板》教学设计篇一从本次活动的目标来看此次活动,目标: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我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感受三拍子音乐的旋律变化,但是对强弱的变化就有点忽略了,也是感到有点困惑的地方不知道怎么样去表达让幼儿更深入的感受强弱变化。
对于音乐旋律的感受方面,我先让幼儿听听音乐说说自己的感受,再次欣赏音乐时轻轻跟着哼唱。
但是幼儿没有哼唱的相关经验,在今天的活动中有些幼儿有点不知所措了,以往的活动我们也是用“啦”来唱一唱,实际上只要是能够感受音乐的旋律无论是哼唱还是用“啦”来唱都是可行的。
在为音乐打节奏的环节,我觉得还是没能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索。
第一次可以让幼儿自己听音乐来打打节奏,无论是否正确让孩子要去尝试,这样才能让幼儿有自己的感受能力。
再集体交流用了什么样的身体动作来打节奏的,这样可以丰富幼儿用不同形式来打节奏,最后用统一的方式来为音乐打打节奏并点一下三拍子音乐的强弱变化,这样集体打节奏有利于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对于节奏方面的感受。
学唱歌曲的环节中,可以先让幼儿欣赏音乐磁带中童声范唱激发幼儿想学的欲望,教师再次清唱这样便于幼儿听清楚歌曲里唱了什么。
在幼儿学唱的之后,问一问哪里有困难?这样有利于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幼儿,这时教师应该弹琴范唱,再次让幼儿学唱,才能将歌曲中的难点突破,钢琴能够帮助幼儿找准音。
分男女声唱一唱是比较好的,能够帮助幼儿更熟悉歌曲。
最后在创编动作表演的环节,只是拘泥于玩出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而忽略了歌曲。
其实是在音乐优美舒缓的大环境下,去表现跷跷板的好玩。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听到要表演就非常的兴奋,教师要如何更好的引导幼儿是值得思考的,怎么让孩子能够静下心来活动呢?基于目标“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可以让幼儿来创编动作表演出玩跷跷板开心的样子,激发幼儿创编的欲望。
艺术活动更着重的是让幼儿感受音乐的旋律美。
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教案、教学设计

1.让学生掌握跷跷板的基本概念,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和分析跷跷板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跷跷板平衡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和空间想象力,设计并搭建简单的跷跷板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关于跷跷板平衡原理的数学故事,要求情节生动,富有创意。
3.探究性作业:
针对跷跷板平衡原理,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当跷跷板两端距离不变时,质量与平衡的关系是什么?”或“如何使跷跷板在三个点保持平衡?”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或实际操作等方式,寻找答案,并撰写一篇探究报告。
4.总结评价,拓展提高: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情感教育,渗透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难点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跷跷板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跷跷板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跷跷板有时会平衡,有时会不平衡?”引发学生的思考。
2.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即两端的质量和距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质量×距离=力矩”的概念。
小班教案小班语言活动《跷跷板》

语言发展目标
通过游戏过程中的交流 互动,提高幼儿的口语 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时间
本次活动计划用时30分 钟。
课程流程
首先进行跷跷板的玩法 介绍和安全教育(5分 钟),然后进行分组游 戏(15分钟),最后进 行课程总结和延伸(10 分钟)。
人员安排
每2名幼儿组成一个小 组,每组配备一名指导 教师负责安全和游戏指 导。
句型练习
在活动中,学员们通过模仿和练习,学会了使用简单的句型来描述 跷跷板的运动状态,例如“跷跷板上下摇摆”、“我飞得好高”等 。
情感体验
通过参与跷跷板游戏,学员们体验到了游戏中的快乐、紧张和刺激, 同时也学会了与同伴分享和交流这些情感。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1 2 3
快乐体验
学员们纷纷表示,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玩跷跷板的 快乐,尤其是在上下摇摆的过程中,仿佛就像飞 在天空中一样。
游戏准备
准备一块跷跷板和若干轻质物品,如小球、积木等。
游戏规则
两名幼儿分别坐在跷跷板两端,通过协调身体动作使跷跷板上下摆动。在摆动过程中,幼 儿需将轻质物品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成功传递即为完成任务。可根据幼儿年龄和能力调 整物品的传递难度和数量。
03
CATALOGUE
语言知识点讲解与示范
词汇学习:相关词汇认知
小班教案小班语言活动《 跷跷板》
CATALOGUE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热身活动与游戏设计 • 语言知识点讲解与示范 • 互动环节与小组合作 • 课程总结与延伸拓展
01
CATALOGUE
课程介绍与目标
跷跷板活动背景
儿童游戏文化
跷跷板作为一种传统儿童游戏,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 ,通过活动可以让幼儿感受游戏 的乐趣。
《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跷跷板》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运动规律掌握跷跷板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平衡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进行《跷跷板》的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跷跷板的模型或实物相关的讲解和演示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跷跷板的安全措施教学步骤步骤一: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运动规律教师通过讲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运动规律,向学生介绍跷跷板的作用和运动方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平衡点和力的平衡,激发学生对跷跷板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步骤二: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学生学习跷跷板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通过讲解和演示,学习如何正确坐在跷跷板上,如何平衡和协调动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保持平衡和避免受伤,教授学生跷跷板的安全使用知识。
步骤三:平衡能力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平衡能力和协作精神培养活动,通过跷跷板的使用和协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平衡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平衡和协调动作,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支持。
步骤四:观察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进行观察力和反应能力提高活动,通过跷跷板的使用和游戏,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跷跷板的运动和变化,培养学生快速反应和决策的能力。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观察学生对跷跷板基本原理和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评估学生在跷跷板使用和协作练习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观察学生观察力和反应能力的展示和发展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跷跷板的变种游戏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热情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自己的跷跷板模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学生参观游乐园和运动场,拓宽学生的运动视野和知识。
《跷跷板》教案(精选

《跷跷板》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跷跷板》选自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几何初步知识》第1课时。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跷跷板,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学会使用跷跷板进行物体质量的比较;掌握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运用跷跷板进行比较物体的质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跷跷板进行物体质量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实物投影仪。
学具:每组一个跷跷板模型、各种质量不同的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跷跷板,邀请两名同学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跷跷板的平衡情况。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实践演示,引导学生发现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当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时,跷跷板保持平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跷跷板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
4. 知识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质量不同的物品,让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实验,验证自己的比较方法。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比赛,看哪组能最快找出质量相等的物品。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跷跷板比较家里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物体质量的比较方法3. 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跷跷板比较家里的物品,记录比较结果。
答案:学生根据实际操作,填写比较结果。
2. 附加题目:思考跷跷板还能用于哪些场景?答案:学生发挥想象力,举例说明跷跷板的其它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能运用跷跷板进行比较物体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跷跷板》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跷跷板》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轻重的活动经验。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
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轻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
(4)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2、称一称
(1)出示苹果和梨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
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2)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3)出示天平秤。
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称一称。
《跷跷板》的教学设计2设计意图: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小精灵儿童网站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
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
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
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自由玩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
戏。
教学反思: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
《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
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
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跷跷板》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2.托班语言教案跷跷板教学设计
3.流程与设计的教学设计
4.版式设计的教学设计
5.Iwantthebest的教学设计
6.《问路》的教学设计
7.莺的教学设计
8.《除法》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