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上册分散系教案

合集下载

1.3.1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

1.3.1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
4.胶体的形成和性质
①形成:分散剂将微粒分散在介质中。
②性质:介稳性、散射现象、丁达尔效应。
5.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①组成:溶剂和溶质。
②性质:均一性、稳定性、扩散性。
6.浊液的形成和性质
①形成:机械搅拌或添加沉淀剂。
②性质:不稳定性、散射现象。
7.分散系的应用
①应用:催化剂、染料、食品、医药等领域。
8.物质的分散系的鉴别方法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分散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物质的分散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物质的分散系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物质的分散系。
-鉴别方法: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散射仪等。
9.物质的分散系的应用实例
-实例:包括墨水、牛奶、泥土等。
10.物质的分散系的研究进展
-进展:包括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
板书设计
1.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体系,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2.不同分散系的形成原因和性质差异
3.分散系的分类和性质
难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散系的形成原因和性质差异
2.能够运用模型和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分散现象
解决办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直观地展示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
2.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不同分散系的图像和结构,加深学生对分散系性质的理解。
①鉴别方法: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散射仪等。

1.1.2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2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针对学生对分散系知识的陌生程度,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散系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3)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散系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分散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分散系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系统,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粒形态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分散系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牛奶就是一种典型的分散系,它由水、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组成,呈现出乳白色的外观。
-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分散在分散剂中,呈现不透明或浑浊的外观。
3.分散系的性质:
-稳定性:分散系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稳定存在,不发生相分离。
-透明性:溶液和胶体具有透明的外观,而浊液则呈现不透明或浑浊的外观。
-丁达尔效应:胶体溶液在可见光作用下呈现出的散射现象。
4.分散系的制备方法:
-机械搅拌:通过机械搅拌使分散质粒子均匀分散在分散剂中。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牛奶、雾霾等分散系的情况?”这些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分散系的奥秘。

1.1.2 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1.1.2 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了解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3.在了解分散系概念的基础上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过程与方法1.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观察、实验、交流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

2.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加工,通过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中自由讨论、自主形成结论,形成探究、自主、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重点: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难点:制备胶体的实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冠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相关新闻【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的思维方法,从中也体会到了分类的最大优点,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同时也可以分门别类的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思考与交流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CuSO4溶液、泥水、振荡后的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属于什么类?【学生回答】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教师讲述】我们最熟悉的混合物是溶液和浊液。

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把一种物质分散到了另外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把这种体系化学上统称为分散系。

【设疑】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哪些体系是分散系?【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溶液、浊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新课讲授一、分散系1、定义: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外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2、组成分散质分散剂【教师讲述】按照分类的思维,分散质和分散剂按照状态的不同可以有固态、液态和气态,那么分散系有9种。

【设计意图】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意识到分散系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存在。

【教师讲述】如果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分散系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分为3种(注:1nm=10-9m)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大小R<1nm 1nm<R<100nm R>100nm 稳定性、均一性均一、稳定均一、较稳定不稳定丁达尔效应无有有透过滤纸情况通过通过不能透过半透膜情况通过不通过不通过【设计意图】体会同一事物又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等。

高一化学教案13物质的分散系

高一化学教案13物质的分散系

1.3物质的分散系一、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能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对分散系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

2.了解丁达尔效应,并能区分溶液和胶体。

3.了解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概念。

4.会书写部分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胶体的判断及性质;2.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概念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四、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溶液的组成【生】溶质和溶剂【讲解】像溶液,是一种物质的分散系。

1.定义: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物体系。

溶液就是一种均一、稳定的分散系【展示】食盐水【问】其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生】分散质:溶质:NaCl分散剂:溶剂:水【展示】其他分散系,如云、有色玻璃、烟、珍珠等【问】其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生】云:分散质:水滴或冰晶;分散剂:空气有色玻璃:分散质:某些胶态金属氧化物;分散剂:玻璃烟:分散质:固体小颗粒;分散剂:空气珍珠:分散质:碳酸钙;分散剂:水【展示】九种分散系【讲解】常见的物质分散系有三种【问】本质区别是什么?【生】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讲解】【问】如何制备Fe(OH)3胶体?【展示】Fe(OH)3胶体制备过程实验【问】如何鉴别胶体和溶液?【展示】鉴别实验视频【讲解】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

【展示】光线通过三种分散系时的路线图【讲解】溶液中只有分子和离子,粒子直径<1nm,光线课直线通过;胶体分散系1nm<粒子直径<100nm,光线发生折射;浊液分散系粒子直径>100nm,光线被返回。

【展示】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展示】溶液、胶体过滤的实验视频【生】溶液、胶体可透过滤纸【展示】溶液、胶体置于半透膜中的实验视频【生】溶液离子可透过半透膜,胶体不能。

【讲解】胶体应用胶体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形成了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胶体与表面化学。

1.1.2分散系和胶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2分散系和胶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胶体科学相关的书籍和在线课程。
-反馈作业情况: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提供改进建议。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学习:学生查阅推荐资源,深化对胶体的理解。
-反思总结: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对科学的实证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题目: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观察其性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胶体制备方法和性质的理解。学生需要掌握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并能够观察和描述其性质。
课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观察和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提问环节,我注意到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问题,表明他们对胶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了较好的理解。在实验操作环节,我观察到学生们能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能够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说明他们掌握了实验操作技巧。在测试环节,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好,说明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分散系和胶体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等基本概念。他们对于溶液、浊液和胶体等分散系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运用基本的化学原理进行分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们对于实验和实践环节较为感兴趣,他们善于观察和操作实验。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能够进行证据的分析和论证。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们更倾向于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一化学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

高一化学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

高一化学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向高一学生介绍化学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分散系的定义,掌握不同类型分散系的特征及分类方法,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溶液的相关概念,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观察、思考能力,但可能对分散系的分类及性质认识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散系的定义,掌握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及其在分散剂中的存在状态。

(2)掌握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包括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特点及区别。

(3)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鉴别。

(4)培养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分散系的性质,提高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及性质。

(3)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分散系的微观结构,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分散系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分散系教案高中化学

分散系教案高中化学

分散系教案高中化学教学内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分散系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实验和解题。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特点、分类和应用教学难点:分散系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实验试剂、教学课件、板书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什么是分散系吗?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分散系的定义:分散系是指将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物质体系。

根据分散体粒子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分为胶体、溶胶和悬浊液。

2. 分散系的特点:分散体颗粒大小在1-1000nm之间,具有分散性、不可过滤、表面活性、浑浊性等特点。

三、分类讲解(15分钟)1. 胶体:由两种物质组成,其中一种为固态颗粒,另一种为流体。

根据溶质颗粒的大小,可以分为溶胶胶体、凝胶胶体和半固胶体。

2. 溶胶:溶质颗粒均匀分散在溶剂中,并不会沉淀。

常见的有金溶胶、胶体二氧化硅等。

3. 悬浊液:溶质颗粒较大,无法通过滤纸,会在溶液中沉淀。

如石灰乳、铅(II)氯化物。

四、应用讲解(10分钟)1. 胶体的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如橡胶、涂料、工艺品等。

2. 溶胶的应用:用于制备纳米材料,如纳米银、纳米二氧化硅等。

3. 悬浊液的应用:用于实验室制剂沉淀、分离实验。

五、实验操作(15分钟)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作胶体溶液或溶胶。

六、实践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题,巩固对分散系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八、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方式:以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能力培养。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和练习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检测学生对分散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分散系的概念既承接了初中关于溶液、浊液的相关知识,也是对上节课中“物质的分类”的进一步细化。

胶体作为一类重要的分散系,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对胶体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体会化学的实用价值,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多方面的素养。

与旧人教版相比,新人教版删除了从状态角度对分散系的划分(9种分散系),改为讨论胶体的分类,避免了旧教材中的分散系分类矛盾。

新教材还将胶体的介稳性、电泳、聚沉等拓展部分删除,只保留了最核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的分散系、胶体的实例,初中物理中学过光的散射,为丁达尔效应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学习过氢氧化铁是一种沉淀,难以理解胶体这种存在状态。

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及胶体的性质。

2、能根据牛奶及其他物质的丁达尔效应进行推理、归纳,形成初步结论。

3、能利用胶体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目标】1、通过对牛奶的认识过程,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散系和胶体的系统认识水平。

2、通过对牛奶除杂实验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水平以及概念归纳水平。

3、通过对牛奶的全面认识的讨论,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水平。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胶体的丁达尔效应2、教学难点: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牛奶的历史)2、探究法(牛奶的探究)3、实验法(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丁达尔效应)4、任务驱动法(去除牛奶中的乳糖)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以牛奶的探究为情境,首先通过对牛奶是混合物的初步认识,自然引出分散系的概念;接着对稀牛奶丁达尔现象的剖析,完善分散系的分类以及胶体的定义,通过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加深理解胶体的存在状态,并利用分类思想对胶体进行分类;最后,引导学生设计除去牛奶中乳糖的方法,把本节课所学知识拓展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1.2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2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溶液的制备:将固体溶质加入液体溶剂中,搅拌至溶解。例如,将食盐加入水中,搅拌至食盐完全溶解。
-悬浊液的制备:将固体微粒加入液体中,搅拌至微粒均匀分散。例如,将泥土加入水中,搅拌至泥土微粒悬浮在水中。
-乳浊液的制备:将液体ຫໍສະໝຸດ 粒加入另一种液体中,搅拌至微粒均匀分散。例如,将植物油加入水中,搅拌至植物油微粒均匀分散。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提升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素养,强化证据意识与模型认知。通过学习分散系及其分类,使学生能够从宏观角度观察和辨识不同类型的分散系,从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和性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在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方面,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分散系的分类进行推理、分析,并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分散系的制备和特点,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证据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分析分散系问题时,能够依据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进行推理,形成合理的结论,增强模型认知素养。
3.题型二: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并给出每种分散系的实例。
-溶液: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如食盐水(食盐溶于水)。
-悬浊液:固体微粒悬浮在液体中,如泥浆(泥土微粒悬浮在水中)。
-乳浊液:液体微粒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如牛奶(脂肪微粒分散在水中)。
4.题型三:描述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制备方法。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将影响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课堂管理、激励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化学实验室
-投影仪
-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
2.软件资源:
-化学实验软件
-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Keynote等)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关于高中化学中的分散系。

分散系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混合体系,其中一种物质以粒子形态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

本节课将围绕分散系的分类、性质、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散系的制备方法和性质测试,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浊液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但在分散系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方面,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分散系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了解分散系的制备方法及其影响因素;(3)掌握分散系的稳定性、动力学、光学性质等基本性质;(4)学会运用分散系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5)掌握分散系的表征方法,如粒径分析、沉降速度测量等;(6)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分散系相关知识;(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散系制备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4)设计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分散系的制备与表征方法;(5)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增强对科学研究的信心;(4)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绿色化学观念;(5)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耐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1.2分散系胶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2分散系胶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③应用:食品、医药、催化剂、涂料
3. 句:
①分散系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基本形态之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胶体是一种特殊的分散系,其粒子大小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胶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板书设计中,我会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重点知识点,同时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介绍胶体的性质时,我会使用彩色粉笔来突出布朗运动和丁达尔效应,同时用有趣的插图来展示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牛奶、豆浆等。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视频:播放相关实验操作视频,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 在线工具: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实验模拟软件、科普文章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 实物模型:展示胶体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胶体的微观结构。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以上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注重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共享学习的乐趣。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分散系和胶体的定义、分类及性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分散系的分类标准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了解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能够描述分散系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4. 掌握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教学重点:
1. 分散系的定义及分类;
2. 分散系的应用;
3. 分散系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4. 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教学难点:
1. 分散系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2. 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操作、讨论交流
教学资源:
实验室设备、实验物品、课本、多媒体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化学实验或多媒体资料介绍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讲授(15分钟)
1. 分散系的定义;
2. 分散系的分类;
3. 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制备一种分散系物质;
2. 检测该分散系的稳定性。

四、讨论交流(10分钟)
学生就实验结果、稳定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对分散系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分散系的应用以及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散系的相关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了解胶体的一些用途,能用胶体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2.能力目标: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

通过学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探索、归纳、实验探究的能力,严肃、认真、求实的实验态度、善于置疑的学习品质。

3.情感目标:通过胶体性质的知识与我们周围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增强求知欲。

二、教学方式1.实验探究:设计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溶液、胶体、浊液的对比探究实验,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展开知识地学习与研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多媒体辅助:主要是丁达尔现象的FLASH,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丁达尔现象,把抽象的微观世界变成生动形象的动画,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3.资料搜索:知识再现于生活,查找有关胶体运用的资料,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利用所学知识,揭开自然界和周围生活中某些现象神秘的面纱,突出知识的价值。

并学会利用各种资源(网络、书籍)等方法自学。

三、教学构思在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中除了讲述课本的内容之外,也先把分散质的概念提出来。

[老师提出问题]我们尝试了从各种角度去考虑如何把纯净物进行分类,那我们想想用合适的分类方法来认识混合物。

[学生讨论]从状态分类,从用途分类等等,但是不能清晰的说明分散系的含义[老师提示]混合物可以理解为某些物质分散在某种物质当中[学生阅读]了解什么是分散系——化学上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什么是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什么是分散剂——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

[老师提出问题]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分法有9种,将全班同学分成九组,各组代表一种分散体系,完成三份任务:第一:自己组代表的分散体系,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最少提出两例。

1.1.3分散系的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3分散系的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 评价学生在科学竞赛或研究项目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研究的能力。
3.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了解学生对分散系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4. 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分散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分散系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分散系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分散系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分散系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1.3分散系的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1.1.3节“分散系的分类”。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7.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可以包括理论题目、实验报告、小组研究等不同类型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分散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分散系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1.1.2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2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相的粒子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大类。其中,溶液的分散相粒子直径小于1nm,胶体的分散相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浊液的分散相粒子直径大于100nm。
(3)各类分散系的特点: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胶体具有介稳性,浊液具有不稳定性。
(4)分散系的判断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观察分散系的微观结构;通过丁达尔效应、电泳等实验现象判断分散系的性质。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集中在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理解分散系各类别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小组讨论:我采用了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后,我可以更多地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主动探索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我在课堂上有时候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但是有时候可能评价的方式不够恰当,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需要更加注意我的教学管理方式,创造一个鼓励性的学习环境。
2.教学方法:虽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但是我发现有些学生还是对分散系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我需要寻找更多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3.教学评价:我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可能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我需要调整我的评价方式,更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改进措施:
1.教学管理:我会更加注意我的语言和态度,避免使用可能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评价方式。我会努力创造一个积极、鼓励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感到舒适和自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2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2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教案

2、1、2 分散系及其分类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三种分散系的区别,从而掌握胶体、渗析等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3.物质的分类是新教材中变化比较大的一节,本节课的核心是化学研究思想,化学学习方法的课。

教学难点: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了解胶体的一些用途,能用胶体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

二、预习导学1.分散系概念2.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3.分散剂的状态为标准进行分类4.溶液、胶体、浊液的性质;特别是胶体的特性。

三、问题引领,导学探究问题1:我们尝试了从各种角度去考虑如何把纯净物进行分类,那我们想想用合适的分类方法来认识混合物。

混合物可以理解为某些物质分散在某种物质当中,化学上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师生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2: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分法有9种,寻找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设计意图: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意识到分散系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存在。

师生活动: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例子。

2、对分散剂是水的部分分散系研究问题3:以分散剂为液体为例再分类,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3种(注:1nm=10-9m)设计意图:体会同一事物又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等。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活动。

问题4:这种分类方法很明确,但是实际生活当中却不方便衡量。

如果两份外观几乎一样的液体,该如何鉴别?三种分散系的比较:问题5:为什么一束光射向胶体和溶液时,会出现不同的现象?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并归纳。

问题6:为什么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颜色为什么逐渐加深?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并归纳。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篇一: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一堂实验课,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实验,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来自学生亲手做的实验,而非课本或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

建构理论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学记中如此说“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给以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

引导而不是牵掣,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激励而不是强制,学生就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增长与重组”。

胶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个物质,以及把性质再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满足了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

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

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

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性质。

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上册分散系教案下面是为大家准备提供与高一化学上册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比较三种分散系的特征2.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度在物质分离方面的应用。

3.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综合计算。

4.了解胶体的制备、鉴别和提纯;掌握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基础知识】:一、分散系概念以及三种分散系比较1.分散系2.三种分散系比较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外观分散质微粒组成单个分子或离子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大量分子或离子集合体能否透过滤纸能否透过半透膜实例食盐水、碘酒肥皂水、淀粉溶液泥水二、胶体1.定义:分散质的大小介于~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胶体的分类按分散质的组成分为: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l(OH)3胶体分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所得分散系,淀粉溶于水所得分散系按分散剂的状态分成:液溶胶:如Fe(OH)3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豆浆、血液、肥皂水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气溶胶:烟、云、雾等3.胶体的性质和应用(1)丁达尔现象(2)布朗运动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的运动。

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

(3)电泳现象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

③带电规律:i. 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ii.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等胶体带负电;iii. 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iv. 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

④应用:i.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ii.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

iii.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

iv.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

除去杂质氧化铁。

v.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

vi.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

(4)胶体的沉聚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

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i.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ii.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

iii.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

通常离子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

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

4.胶体的制备(1)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2)水解法:[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

离子方程式为:(3)复分解法:〔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 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 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

〔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1mol?L—1HCl,加入1mL 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

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SiO32—+2H++2H2O=H4SiO4(胶体)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

5.胶体的提纯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

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

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②卤化银胶体。

Ag++X—=AgX(胶体)③土壤胶体。

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

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

⑥烟、云、雾。

三、溶液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一定下,一定量的溶剂中再溶解某溶质时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下,一定量的溶剂中继续溶解某溶质时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固体溶解度(S)指的是在下,某固体物质在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 (单位是 )叫做该条件下该溶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掌握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工具烧杯、烧瓶、铁架台、滴管、导管、玻璃棒、试管、酒精灯、酚酞试液、棉花、试管夹、NH3、HCl、NH4Cl、Ca(OH)2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闻导课]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出guoxx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

厂区内寒气逼人。

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问题]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板书]二、氨1、NH3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

[实验4-9] 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

现象:形成红色喷泉。

证明: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 讲解]: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板书]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

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过渡]氨的水溶液是碱性的,但其中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

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1)NH3与水的反应:[分析]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NH3·H2O NH3↑+H2O[板书]NH3+H2ONH3·H2ONH4++OH-[思考]:分析NH3溶于水存在的过程,讨论氨水中的成份:分子、离子。

[板书](2)NH3与酸的反应:[ 演示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观察]现象:大量白烟生成。

[思考]: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板书]化学方程式: NH3+HCl=NH4ClNH3也可与其它酸反应,例: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讲解] NH3在一定条件下可于O2、NO、NO2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3)NH3与O2的反应: 4NH3+5O2 4NO+6H2O[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氨气:[板书]3、NH3的实验室制法:[讲解]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铵盐和碱加热的方法来制取NH3。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板书]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提问]:1 能否浓硫酸干燥NH3?2 能否使用NH4HCO3、NH4NO3 、NH4Cl?为什么?3 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优点?[过渡]氨与酸反应形成氨盐,我们下面分析氨盐的性质[板书]4、氨盐[讲述]铵盐是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铵盐都是晶体,能溶于水。

主要化学性质:[板书](1)铵盐受热易分解:[实验]加热NH4Cl观察现象,是否时升华?[板书]化学方程式: NH4Cl NH3↑+HCl↑、 NH3+HCl= NH4ClNH4HCO3 NH3↑+H2O+CO2 ↑[讲解]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例:(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板书](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强调]这个性质是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NH4+的存在。

[注意事项]:实验条件:浓溶液或固体,加热。

较稀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先浓缩,后检验。

[板书]5.NH3的用途:[讲述]可用于氮肥工业及其它化工产业上(如:制纯碱),制冷剂。

[思考交流]自然界中氮的循环:[点击高考试题]1下面能实现人工固氮的是( )A.豆科植物根瘤菌B.用烧碱溶液吸收NO2C.合成氨车间D.闪电解析:选C。

豆科植物根瘤菌、闪电均能将游离态的氮转化成化合态,该过程属于自然固氮,A、D错误;烧碱溶液吸收NO2不属于氮的固定,B项错误;合成氨反应为N2+3H22NH3,属于人工固氮,C正确。

2.下列不属于铵盐的共同性质的是( )A.易溶于水B.与苛性钠共热产生NH3C.都是晶体D.受热分解都产生NH3解析:选D。

铵盐都是晶体,均易溶于水,与NaOH共热都能发生NH4++OH-NH3↑+H2O而产生NH3;部分氧化性酸对应的铵盐受热分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产生NH3。

如NH4NO3。

3.为了更简便地制取干燥的NH3,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A.NH4Cl与浓H2SO4混合共热,生成的气体用碱石灰进行干燥B.N2+3H22NH3,用烧碱进行干燥C.加热浓氨水,气体用碱石灰干燥D.加热NH4HCO3,气体用P2O5干燥解析:选C。

A选项中的两种物质反应不生成氨气,B选项在一般的实验室中是不能实现的,C选项利用了浓氨水的挥发性,同时可选用碱石灰干燥,D选项中的P2O5是不可以干燥氨气的。

4.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CCl4,下列装置不宜做氨气的尾气吸收的是( )解析:选C。

氨气极易溶于水,若用C装置,易发生倒吸现象。

A、B、D均可避免此现象产生。

5.如图表示A、B、C、D、E五种含氮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图。

其中A、B、C、D常温下都是气体,B为红棕色,写出A、B、C、D、E的化学式和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各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A→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②D→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③B→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