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合集下载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一、肯定我们首先必须肯定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

近年来,有不少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声音,称其戗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命脉,割裂了国人的文化脐带。

这一观点是错误且十分有害的。

其一,任何文化体系如果没有对自身的反思与否定,最终将在僵化中死去。

而中国传统文化之所经发展至清末几近死亡,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千年来从未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和自我否定。

从这一点讲,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恰恰是其生命得以延续的必然需求。

其二,任何一个真正走进过中国历史的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两千年的封建史中,堪称盛世的时期不多,而君昏臣暴的年代却不胜枚举。

广大百姓乃至作为社会精英的正直文人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可以想象,专制给人性造成的伤害有多深。

以至于清,奴性成为了国民劣根性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反封建永远具有正义的价值。

所以,对于新文化运动,我们首先应当给予肯定,且纵观中国当今社会,反封建的任务仍旧任重道远。

(我无意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但它毕竟浸淫其间二千年,且不论那些具有时代特殊性的思想,就是其中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也在其中变味变质,比如中庸。

)二、否定但新文化运动并不是一无所指的。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任何一个爱国者无不想除旧布新,振兴中华。

导致中国近代积贫积弱之因,也就理所当然成了当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恰恰是在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新文化的干将们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他们将这一切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朽落后上,打倒孔家店便成了其主要的战斗口号与任务。

相比于当时以及至今仍处于先进层级上的西方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其整整相差一个时代(从文化发展阶段上言,而不讨论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而当时精英们面对的中国两千年历史酱缸中已浸染变质的明清文化,尤其是以八股为代表的上层主流文化,斥之以腐朽落后是不为过的。

但这一切,并非导致中国社会无法摆脱封建恶梦,无法正常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原因,恰恰相反这一腐朽文化是中国上下两千年为暴力所扭曲的历史的现实反映。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那对于这场运动考生了解的很清楚吗?不清楚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主要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

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文学的弊端,对不少文学社团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它对近代的中国,对各个社会领域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孕育了新中国的希望。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二、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实践报告感悟(2篇)

新文化运动实践报告感悟(2篇)

第1篇一、引言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以彻底反封建、倡导科学、民主、自由为主要内容,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有幸参加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我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新文化运动实践活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正值我国封建王朝的末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呼吁进行思想解放,以推动国家进步。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包括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主张以科学、民主、自由为武器,彻底批判封建文化,推动我国向现代化迈进。

三、新文化运动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1. 倡导科学: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国家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2. 倡导民主:新文化运动强调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主张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民生,为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 倡导自由:新文化运动提倡个人自由,主张尊重个性,反对封建礼教。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4. 批判封建文化: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呼吁人们摒弃陈旧观念,追求进步。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先进理论,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

5. 推动文化创新: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化创新,倡导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学术研究等活动,为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新文化运动实践活动的感悟1.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我们认识到,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推动国家进步。

2.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民主、自由等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觉醒年代」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觉醒年代」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觉醒年代」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今年以来,《觉醒年代》以一历史正剧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随着剧情的推进,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置身其中,一面痛感近代之屈辱,一面又惊叹先贤之热血。

但若跳出那个时代,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回顾当时之种种,竟有感于其热血背后之莽撞,睿智背后之天真;整个新文化运动,则是有得亦有失。

想搞清楚新文化运动的得失之处,既容易又困难。

容易是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变革频起,但其主线很清楚,每次变革都是紧紧承接着上次变革而来,顺藤摸瓜,不难解释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难的则是因为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各类思想争芳斗艳,颇有百家争鸣的气势,想要一一梳理清楚,就不是一两万字能搞定的事情了。

而且在讨论思想时难免会上升到哲学方面,想必大多数读者也对哲学类不感兴趣。

所以本文主要是用社会演进的那套思路来解释新文化运动了。

中国近代的变革之路起始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则是因为内忧外患。

外患即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则是太平天国,这两场战争终于让清廷意识到自己武备力量上与西方的差距。

当时奉命平定太平军的湘军将领胡林翼,看到外国轮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后,深受刺激,乃至于色变吐血。

于是清政府开始变法图强,大搞洋务运动,试图实现当时的“国防现代化”。

国防现代化,最重要的在于两点,一是武器,二是使用武器的人。

因此,清廷开始兴办军工企业,同时训练新式军事人才,而这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军工需要以大量民间现代工业为基础,民间工业化进程则需要国家投资军工来推动;而训练军事人才需要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这就要求现代教育活动的开展,现代教育的兴起则又势必会导致行政管理和政治制度的改革。

而洋务运动其重点本就没在教育方面,更不用说制度方面了,因此即使军工企业办的再好,也注定无法实现国防现代化。

但事实上,清政府连军工企业也没有办好——因为政府没有足够的钱来投资推动军工产业发展。

没钱的原因一是赔款、通商导致的白银外流;二是清朝的社会体制。

新文化工作总结

新文化工作总结
结语: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面对未来,我们将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团队成长:新员工迅速融入团队,提升了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3.合作伙伴评价:合作伙伴对与我们合作表示满意,认为我们的专业性和效率值得信赖。
4.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安排资金使用,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进行了财务透明化处理。
三、工作反思
1.项目规划:在项目启动阶段,我们对可能出现的挑战预判不足,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波折。
2.团队建设:招募并培训了15名新员工,增强了团队实力,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了人力支持。
3.合作伙伴关系:与4家非政府组织和3家私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共同推进社会公益事业。
4.资金筹集:成功筹集了200万元人民币的捐款,为项目的实施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工作成果
1.项目进展:新启动的项目中,已有3个按计划完成了一期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使人们从封建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思考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
2.文化繁荣: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3.社会进步:新文化运动激发了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改革意识,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了精神动力。
4.民族复兴: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民族复兴了思想基础和文化初,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在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下,中国社会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这使得中国社会意识到必须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观念,反对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和专制制度。

新文化运动利弊得失知识分享

新文化运动利弊得失知识分享

新文化运动利弊得失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利弊得失内容提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发起的革新运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是一场进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关于这场运动,其初衷是推动科学与进步,本意是要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改善。

但是在进行的过程中,受到激进思想与全盘西化的思潮所影响,新文化运动也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关键词:新文化传统文化利弊得失一、简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及运动的成就。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于20世纪早期,在中国的文化界中,由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这场运动以其对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和空前的思想解放,以及对人们追求科学和民主的启发,因而亦被评价为“中国的启蒙运动”。

从客观上来讲,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对青年思想的启蒙以及封建统治的动摇,是有着极大的进步作用的。

(一)、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亦是近代中国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的基础上必然的结果。

1、政治方面,当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与军阀混战的形势,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迫在眉睫,而列强对袁世凯登基的支持,一方面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另一方面则使得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不得不为改变中国的混乱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的要求实行民主主义,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而当时的北洋军阀假借尊孔复古之名大肆宣传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

经历过辛亥革命后,当时的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主共和意识尚未在国民的脑海之中真正形成,封建思想和意识仍旧根深蒂固,所以必须从思想上冲破封建牢笼,通过普及民主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新文化运动当时所提倡的口号来有所了解。

【历史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局限

【历史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局限

【历史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和发动的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它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他们大力介绍西方的新思潮、新科学和新文化,破除了旧伦理、旧思想、旧文化对人们思想的长期禁锢,促进了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的觉醒,因而是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努力已经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层面进入到精神文化层面。

结果,不只是洋枪取代了大刀,洋船取代了舢舨,而是更广泛器物层面上的转变,这就是洋务运动所取得的最大收获。

洋务运动的成果在甲午战争中被击得粉碎,这就宣告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已经走到了尽头。

因此开始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努力,即康、梁的维新运动。

这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政治现代化的努力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夭折。

于是,先进的思想家们认识到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方面,这也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

3、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加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伟大的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先导,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正是在新文化风暴的冲击下,引来了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五四运动。

中国革命也迅速地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1919年5月4日开始发动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从而也为五四运动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深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就其内容来看,由于领导者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的,使得运动带有固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运动局限在高等院校和城市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政治斗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

浅谈新文化运动之利弊

浅谈新文化运动之利弊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思考知行1501 徐鹏宇XXX”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

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新文化运动全面反封,将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都归于需要“反”的行列,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思考:在我看来,新文化运动自然有它很成功的一面。

首先,它对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批判,通俗易懂得向人民传播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即“德先生”与“赛先生”,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民智。

其次,它推动了五四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中国的学生与工人阶级的觉醒。

除此,新文化运动还催生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最后,关于文言文的简化,使得国文教育更加容易实行,对当时中国教育的普及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然,新文化运动还有着自己的弊端。

新文化运动高举着反孔的旗号,一概反对任何与儒家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

正是因此,才让民主和共和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使得北洋政府关于封建礼教和封建王朝的复辟不能轻易得逞。

然而,据我所知,陈独秀与胡适之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过于激烈。

陈独秀曾经建议中华民国将英语作为国家的母语,废除中文。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纵然新文化运动是成功的,但其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看法过于偏激。

更好的选择应该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看待,客观分析。

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是去自己国家根基和特色的基础上发展。

除了分析利弊,新文化运动带给我的感受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想要成长想要进步都是不容易的。

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反思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反思自从1919年5月4日发生的“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运动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史”的起点,对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如今百年过去了,我们不禁思考:新文化运动真的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吗?它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有哪些缺陷?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百年反思。

1. 科学理性与传统文化的平衡问题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思想主张是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持反传统文化立场。

这一立场在当时的中国曾经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然而,新文化运动主张的“科学”其实是指西方的科学,而并非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能提供的科学。

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遭到了破坏和批判,甚至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化。

这种极端的立场,在当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文化多元性,限制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2. 民主与文化的协调问题新文化运动主张的民主还未能在当时的中国取得实质性的实现。

这种情况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也时有发生。

在我们尝试追求民主的同时,却往往会忽视民主的文化根源。

民主并不是立法、机制、程序等一些形式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对公共事务和共同生活的价值认同。

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上的民主,而忽视了文化基础,那么我们很容易落入“以形式取代本质”的泥潭。

3.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统一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中,全球化已成为主流趋势。

尽管全球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贡献不可忽视,但是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与此同时,文化本土化已成为许多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推动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西方化”的进程。

这种进程也带来了一些缺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被忽视和边缘化,有的文化产业被西方文化占领,有的当地文化失去了独立性。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就需要把握好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推动文化多元性的发展。

论彼得大帝西化改革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与得失

论彼得大帝西化改革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与得失

论彼得大帝西化改革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与得失摘要: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国最杰出的沙皇。

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

而在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本文将就二者的异同与得失进行一个对比。

关键词:西化改革新文化运动比较影响为了把它们更好的进行一个比较,我们首先简要的回顾一下西化改革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彼得大帝西化改革的内容如下: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

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

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

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

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地位。

与西化改革对比,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破除迷信”的口号,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

他们说:“凡是无用而受人尊重的,都是废物,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

”他们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提出了“德先生赛先生”的口号,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扇旗帜。

1、异内容上的不同上边已经做出对比,下文就不再进行讨论。

首先是时间与背景上的不同。

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主要是在大北方战争期间(1700—1721)进行的,当时首先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然后是为了是俄国的军队加强战斗力。

彼得一世决定赴欧洲学习。

学成回来后,彼得一世对俄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鲁迅先生是这样总结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9月,原因是辛亥革命后,国家形势越来越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的新出路。

然后是主要人物与代表阶级的差异。

西化改革主要就是由彼得大帝一个人领导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在一个国家的体现,彼得大帝西化改革代表的是贵族与沙皇本身统治阶级的利益。

而新文化运动则是由: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人所共同领导的。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反思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反思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反思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根基,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

然而,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掀起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塑。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源于对传统文化束缚和封建道德观念的不满。

在这个时期,一批革命者、思想家和文化人以科学、民主、平等为导向,质疑传统文化的偏见和愚昧。

他们主张放弃封建礼教,推崇西方文化和思想,提倡自由思想、平等权利和女性解放。

新文化运动通过文学、教育和社会运动等方式迅速传播和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背离传统的婚姻观念、伦理观念和家庭观念成为这场运动的核心议题。

青年学生的婚姻自由、女性的平等地位、废除夫家制度等诉求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然而,这些观念的提出和推行也遭遇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使整个社会出现严重的分裂和对立。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传统文化的束缚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他们认为旧有的观念妨碍了科学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在这个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现代思想、科学知识和西方文化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目标。

他们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引进新的思想观念,并试图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以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然而,新文化运动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其中之一是对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批判和排斥。

一些学者与文化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

因此,忽视或否定传统文化将导致对国家和民族个体特征的剥夺。

他们主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可以相互融合和共生,不应简单地做取舍和分割。

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在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民族文化的忽视和消解。

新文化运动过分关注了西方文化的引进,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这种忽视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退和民族认同的淡化。

同时,过于追求个人解放和自由也使一些人丧失了对道德与责任的看重和约束,出现了个人主义和道德混乱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其实, 在孔子的思想中, 虽然维护以宗 法血缘为基础的周礼是其主导的方面, 但是 孔子毕竟还有企图突破宗法关系束缚的思想 倾向。 然而在儒家思想传统的后期发展中, 君臣、 父子、 夫妇的关系逐渐变成了绝对片 面的关系。 汉代的董仲舒就是这种思想的代 表。 如果说原始儒家反反复复强调的君臣、 父子、 夫妇还主要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模式, 那么, 到了汉儒手中原始儒家的君臣、 父子、
37
文化视点
夫妇大义所形成的 “三纲”、 “五常” 就已经 蜕变成了适合封建中央专制权力的意识形态。 原始儒家思想与汉儒的思想之间固然有着很 大的区别,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否认这两 者之间的天然联系。 而此种天然联系就是以 宗法血缘为其先天的纽带的。 汉代以后历代 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就是以宗法血缘为基础 而完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设计。 毋庸讳 言,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就是与此种社会制度 紧密相联的。
民主 2009·5
的任何国家的历史都发生过类似的思想批判。 如果熟悉中国近现代历史, 我们可以知道中 国近现代历史发生着要比其他国家更为深刻 而全面的转变。 这一历史转变既表现在价值 观层面, 也表现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全面深刻 的变革方面。 准此,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新文 化运动的意义, 我们首先必须懂得中国传统 社会的结构。
的说来, “五四运动” 是一场政治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是要确立一种新的以
自由、 人权、 平等、 法治、 民主、 科学为基 本 内 容 的 新 人 生 论 。 陈 独 秀 于 1915 年 创 办 《新青年》 杂志的目的在于协助中国青年重建 思想和陶冶人格, 其根本宗旨在于以转变人 的道德信念、 确立一种新的人生论来促进思 想或文化的变革, 尤其是道德的变革, 所以 他反复申说 “伦理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 在他看来, 没有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或道德 革命, 其他一切的变革都将无济于事, 是不 可能取得成功的。 即便成功了, 也不可能持 久。 因此他看到了中国社会当时最为需要的, 也是最为迫切、 最根本的变革不是政治制度 的变革, 也不是经济领域的改革, 而是 “根 本思想” 的转变。 因此结论是, 要真正使腐 败落后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首要的只能是 彻底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 人生观, 完全重 建中国人的意识世界。 这就是思想革命、 道 德革命优先的思想。 只有完成了这一思想革 命, 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经济建设等才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

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1.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是一次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提倡民主与科学,使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一场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人找到了拯救国家、拯救社会的新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局限性1、将改造国民性作为优先地位,新文化运动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使其只局限在知识分子群体中,阶级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2、新文化运动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任务,回避了对军阀政府的斗争。

3、新文化运动对古典文学的批判和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是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4、新文化运动中倡导批判孔学思想,为的是给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但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没有对中国社会进行有效的改造。

新文化运动主要人物介绍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和李大钊等人举行了新文化运动。

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

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学说。

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

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李大钊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的消极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消极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消极意义:1.完全否认儒家思想的积极意义和排斥古人的积极思想!消极影响之一:历史的、文化的虚无主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以堪称愤青鼻祖的顾颉刚、钱玄同为首的“疑古派”派,对中国上古史全盘否定,称“三皇五帝”史为伪古史,夏也是不存在的。

甚至西周初年也被看成是“本无信史””的传说时代。

流毒至今,仍然有人否认夏代的存在。

既然这些历史是不存在的,那以此为基础产生的《诗》《书》诸文化经典也就是伪经典了。

就连以“小心求证”求学术的胡适,也说,“东周以前的历史没有一个字是可信的。

”这里,我们看到的只剩下他的“大胆怀疑”了,而“全盘西化”就是这位“小心求证”的胡适老先生提出的。

在这种学术气氛下,可想而知,作为传承中国文明精髓的诸经和其建立的历史实践基础的被打倒,中国人的精神,就失去了其自强不息的源头动力了,经典失去了其解释系统,其存在不过是活的化石而已,只能让人欣赏。

而经典及其历史实践的被打倒首先是中国人自己倒下了,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往往会产生对其它文化盲目崇拜。

于是,出现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学者,居然闹出了将孟子当外国人崇拜的笑料。

消极影响之二:以偏激代替理性。

新文化运动,标榜科学和理性,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但事实上,新文化运动挟庸俗的进化论观点,宣扬优胜劣汰,偏激偏进,几无理性可言的。

新文化运动标榜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反对儒家,歌颂法家。

新文化派的主张:一、废除汉语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刘半农、钱玄同)。

二、废除汉字欲使中国不亡,非取消记载道教妖言的汉字不可(钱玄同);汉字不废,中国必亡(胡适);三、废除中国戏曲四、废除中医中药五、文学革命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

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改良变而为革命,标榜所谓国民文学,将传统的文学等同于贵族文学,封建主义的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问题和失误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以避免类似的历史误判和思想风险

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问题和失误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以避免类似的历史误判和思想风险

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问题和失误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以避免类似的历史误判和思想风险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的浪潮,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不过,新文化运动也因为某些问题和失误而经历了激烈的争议和批评,历史上也留下了一些不良影响和警示。

为了深入反思和探讨新文化运动的问题和失误,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个人思想过激和言论极端化新文化运动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倡导民主自由、科学进步、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先进理念。

然而,一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参与者在实践中过于激进,在言论和思想上出现了极端化倾向,产生了负面影响。

例如,有些人宣扬民主与专制的对立,却忽视了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综合作用,盲目崇拜西方模式和口号式的自由主义,也往往过于排斥和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贡献。

同时,他们还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和情感多样性,忽略了道德与精神的内在培育和价值启蒙。

这样的偏见和片面性,极易借助时代的浪潮和言论的谩骂,遇到突发事件或意识形态的冲突时,推波助澜,甚至损害民族利益和社会稳定,给其自身留下了极其深重的人生阴影。

二、过度放大问题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们在宣传科学文化和民主自由时,经常放大问题和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需要被革新和改造;而问题则被放大,产生了认知偏差和舆论波动。

这种做法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文化经典与道家、佛家等思想源头被轻视看待,使得今日的中国人承认不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此外,有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作品本身内容浅薄,思想空泛,自大傲慢,自以为是,很难接受人们的关注和热度。

这对于新文化运动中的真正优秀的思想者来说是很大的伤害。

三、受当时国际环境影响和社会政治因素限制新文化运动是处在国际大环境下的一个思想潮流,然而,这个时代也在一个局部和整体的历程和命运的挑战中,各种因素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制约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读后感800字

新文化运动读后感800字

新文化运动读后感引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运动和文化潮流,对于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新文化运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其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对于这一时期的理解和思考。

一、背景分析1.1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动荡《新文化运动》发生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一度陷入危机之中,社会经济形势严峻,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领土侵略和政治危机。

这种社会不稳定的环境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1.2 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文化的冲击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的固守和封闭,开始主张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和借鉴。

这一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成为了必然。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主张2.1 文化自觉和自信《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即要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吸收。

它主张民族精神的自由和创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颠覆。

2.2 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对文学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与传统文学的对话和挑战,提出了新文学的理念和范式。

它强调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试图通过描写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冲突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3 探索新的道路《新文化运动》还包括了对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批判和反思。

它主张实行民主和科学的政治制度,提倡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价值观,试图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3.1 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反思《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反思。

它对封建社会的旧体制和旧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观念。

这种冲击让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困境,也为中国社会进一步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3.2 学术思想的解放《新文化运动》对学术思想的解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打破了旧的学术体制和观念,提倡自由思考和独立思考。

反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受挫

反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受挫

反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受挫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者。

自从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已经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并开始向着传统文化展开了反击。

然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理念和道德,却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反而遭遇着各方面的阻挠和受挫。

首先,新文化运动关注的是自由、平等和人权,这些都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侧重点,与传统中国文化价值观极不一样。

因此,新文化运动面临着来自传统文化的抵制。

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家族道德、孝道等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突破了这些观念,试图建立一个新的价值观体系。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并未受到广泛的认同,因此他们的主张也未能深入人心,遭到了挫败。

其次,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是遭到了历史上某些传统文化的抵制与反对。

新文化运动开始倡导的一些教育制度改革,如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的学制,强调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反对封建教育等,这些都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建立的,因此这些观念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挑战。

尽管新文化运动提出的一些改革措施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和现实性,但是大多数人却不能接受这些观念和方法,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改革努力受到了挫折。

再次,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索,所遭遇的反对力量也是巨大的。

新文化运动充满活力的文学和艺术探索,旨在拓展国人的精神世界,但是传统文化的抵制和打压让新文化运动充满了风险。

对于传统文学的批判,以及对于古代文学的否定,让传统文学的爱好者很不满,甚至是不喜欢的,并对新文化运动表示抵制。

综上,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反传统文化”在当时的爆发,虽然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声音,但是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新文化运动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思想和观念,走不出自己孤独的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挑战和反击,导致了其运动的逐渐衰落。

新文化运动的失败也警醒我们,要珍惜传统文化,在挑战中寻找并传承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发扬光大。

新文化运动的失败原因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失败原因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失败原因是什么新文化运动是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那么你了解新文化运动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新文化运动的失败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新文化运动的失败原因在中国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置疑的作用。

在近代史上,中国发生了几起思想解放运动都失败了,新文化运动的失败也一样,最根本来说这些都是由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

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抨击封建旧文化,发扬西方科学民主的新文化,是一场新旧文化的革命斗争。

他们的想法确实对当时社会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新,为之后的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但是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失败不是偶然的,首先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纲领,也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只是作为《新青年》的主编来起到一个领导的作用。

同时许多知识分子都只会空谈大道理,并不能拿出任何有利于改革的有效建议。

而且这场思想上的革命的范围被局限了,普通老百姓仍然不懂何为资产阶级,何为民主科学。

再说这场运动没有和群众相结合,只做思想动员,回避斗争,也没有提出明确反帝。

最后对于袁世凯发起的“回归孔学”只是一味地批判,甚至全盘否定儒家文化,全盘肯定西方资产主义文化,没有正确全面地看待中国存在的问题。

军阀统治时期需要的是革命而不是改革。

但是同时也不可否认,新文化运动对科学自由主义甚至共产主义的传播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意义非凡的运动。

这场运动从开始到结束都有它的发展过程。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情况具体是这样的,起初是一些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革命人士在意识到了中国封建统治是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他们在思想上统一之后,便开始了运动的筹备阶段,首先是通过对孔子的继承还是批判开始的,因为当时有些人支持封建统治思想,也尊崇孔子的思想,可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新兴知识分子,却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他们认为要顺从个人内心的想法,也就是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自由。

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

宣传马克思主义。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得,可以归结以下方面:首先,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并且,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第二,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第三,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但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纯属平实性表述,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

所以如果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但平铺直叙的灌输,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效果绝对不会理想。

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和补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再创设一个个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并给学生大量的展示、讨论的机会,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成功之处1.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变教师枯燥、呆板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

丰富的历史材料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和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概括,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2.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把握历史规律的创新能力。

3.小组讨论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二、不足方面1.精心筛选为主题服务的有效资源。

不能单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去堆砌大量资源,这既是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

题目的设问含金量要更大些,让学生的思维力度更深些。

3.学生评价不到位。

在小组活动和集体交流时虽然注意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培养,但从整体看,对学生的评价奖励机制过于单调,没有合理设置评价细节,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动力,小组活动不充分。

今后要多对小组合作进行训练,培养小组长的带头作用,把小组表现纳入班级评比,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真正实现“兵管兵,兵带兵”的境界,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后进生的帮扶问题,还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一举两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在中国的近代史中,要是说起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第一个想起的无疑是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即:
一、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课本中阐述了很多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益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而它确实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对于它的意义,相信学过近代史的人随口就能说出许多来: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但是现在,我想要主要论述的是——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弊端。

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都是新文化运动中该古文为白话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

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

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

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我们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

而中国的文言文,可以说是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的一种范例。

即使在古代,人们所说的语言于写出来的文字也是截然不同的。

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

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这难道不是一种用来传承文化的好方法么?
在我看来,文言这种文体并没有错。

只是对于那时的社会环境来说,它并不是那么合适而已。

经济和教育的落后,教育的不普及,是的大家的文化素养都普遍比较低。

那时候的人们即使是认字尚有困难,又何谈学习文言。

但对于现在的社会环境来说,当时的文化革命,似乎对古典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

如今,我们能背下来很多古诗,很多古文,可是真正了解其中道理和韵味的人又有多少?!
在那个时期,被抹除的并不仅仅是文言文,更有现在大家都极为推崇的活血文化。

在当年,“孔家店”是要被作为封建典型打到的,但是他们的思想真的有错么?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做法遭受到了千百年来无数文化人的批判,我们不可以步他的后尘。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这种情况尚情有可原,因为那是时代的局限性。

但现在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要更正我们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在任何时代,对于文化这种东西我们都应该辩证的看待,全面的肯定或者否定都是文化上的一种灾难。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