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

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五、简述题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

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细胞工程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细胞工程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细胞工程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细胞工程:是指主要以细胞为对象,应用生命科学理论,借助工程学原理与技术,有目的地利用或改造生物遗传性状,以获得特定的细胞、组织产品或新型物种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2]细胞融合:是指使用人工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

[3]细胞重组:从活细胞中将细胞器及其组分分离出来,再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将不同来源的细胞器及其组分重新组合,使之重新装配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或细胞器的一种实验技术[4]细胞培养:泛指所有体外培养,其含义是指从动物活体体内取出组织,于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等特定的体内条件下,进行孵育培养,使之生存并生长[5]细胞全能性:指分化细胞保留全部的核基因组,具有生物个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6]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化。

[7]细胞核移植:是一种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将一种动物的细胞核移入同种或异种动物的去核成熟卵细胞内的技术。

主要包括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

[8]细胞悬浮培养:是将细胞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并保持良好的分散状态的培养方式[9]细胞系:由原代培养经传代培养纯化,获得的以一种细胞为主的、能在体外长期生存的不均一的细胞群体。

第一次传代培养后的细胞即称之为细胞系[10]细胞株:是指从一个经过生物学鉴定的细胞系用单细胞分离培养或通过筛选的方法,由单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群,称细胞株[11]细胞凋亡:也叫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机体维持环境稳定、有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死亡[12]细胞团培养:细胞培养时,本身代谢就慢或者脆弱,细胞密度太低或者太高都会导致细胞的凋亡,死亡的细胞裂解物包裹未凋亡的细胞形成絮状物,这些絮状物在显微镜下看就是细胞聚集。

[13]体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又称体细胞克隆,原理即细胞核的全能性,是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常用技术手段[14]冠瘿组织:是由根癌农杆菌感染引起的植物肿瘤组织,它能在无外加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生长。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个简答6个计算作业论述题(在18章)分析题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人们对稀缺性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一门科学。

2、稀缺性: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穷无尽的,而满足这些需要的经济资源(包括它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稀缺性。

3、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结合图来解释)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体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最大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4、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

5、帕累托最优(改进):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6、均衡价格:(结合图解释E点)一个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8、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量所得到的效用的增加量。

9、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效用总和。

10、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1、需求价格:商品的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12、垄断: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13、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情况包括:不完全竞争、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生药学 期末考试 复习思考题 含名词解释 答案

生药学 期末考试 复习思考题 含名词解释 答案

生药一、名词解释生药: 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新鲜品或经过简单的加工,直接用于医疗保健或作为医药用原料的天然药材。

中药: 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道地药材: 传统的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地、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质量优良的生药。

性状鉴定: 即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及水试、火试等直观的方法,对生药的性状,包括形态、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作为依据而进行鉴别的方法。

星点:大黄髓宽广,有多数星点环列或散在,其中星点指的是异型维管束。

云锦花纹:何首乌质坚实而重,横切面淡红棕色,粉性,皮部常有4~11个类圆形异常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花纹”,中央为一较大的中柱。

过桥杆:味连单枝类圆柱型,较粗短,表面黄棕色,根茎中段常有细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

晶纤维:甘草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纤维束周围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芦头和芦碗。

怀中抱月:松贝表面类白色。

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观音合掌:青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不紧,习称“观音合掌”。

虎皮斑:炉贝表面类白色或棕黄色,较粗糙,常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元宝贝:即为大贝,为浙贝母的一种。

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一面凹入,一面凸出,呈新月状。

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

质硬脆,断面白色或淡黄白色,粉性。

气微,味微苦。

珠贝:为浙贝母的一种。

为完整的鳞茎,呈扁球形。

表面类白色,外层2枚鳞叶肥厚,略呈肾形,相对抱合,中央有2~3枚皱缩的小鳞叶及干缩的细杆状残茎。

通天眼: 羚羊角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接通角尖,习称“通天眼”。

朱砂点:苍术的断面黄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的油点,习称“朱砂点”,类似朱砂颜色和点状。

乌金衣:天然牛黄表面黄红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称“乌金衣”。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响:但凡反响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一样的反响,称为正反响,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响:但凡反响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响,称为负反响,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根底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假设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十五、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十六、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到动脉的血量。

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十七、搏出量:一侧心室每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十八、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安静状态安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十九、心指数:以单位体外表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分×平方米。

二十、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Immunity:即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防御机制。

2、Immunity defense:即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3、Immunity surveillance:即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4、Immunity homeostasis:即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Immunity response:即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6、Central immune organ:即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骨髓及鸟类的法氏囊。

7、Peripheral immune organ:即外周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定居、增殖以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可分为淋巴结、脾及黏膜免疫系统。

8、Lymphocyte homing:即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中特定区域的过程。

9、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即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10、Antigen:即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或:指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期末考试名词解释1、高分子构象:由于单键内旋导致原子排布方式的不断变换,使分子在空间呈现的不同形态。

2、柯肯达尔效应:多元系统中由于各组元扩散速率不同而引起的扩散偶原始界面向扩散速率快的一侧移动的现象称为柯肯达尔效应。

说明在扩散系统中每一种组元都有自己的扩散系数。

3、反应扩散:当某种元素通过扩散自金属表面向内部渗透时,该元素含量超过基体金属的溶解度以后会在金属表层形成新相(中间相或固溶体)的现象。

N元反应扩散的渗层组织中只有N-1相能够共存,并且相界面浓度是突变的。

4、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此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合起来称为一个滑移系。

φλ。

5、取向因子(软取向和硬取向):分切应力与轴向正应力的比值,可表示为cos cos取向因子越大,分切应力越大,越接近临界分切应力,容易使金属滑移,称为软取向。

6、加工硬化:金属材料经冷变形后,强硬度显著提高,塑性很快下降的现象7、应变时效:将经过少量变形的试样放置一段时间,或经过短时间低温热处理后再进行拉伸,则屈服点又重新出现,且屈服应力提高的现象。

8、形变织构:多晶体材料在拉应力作用下,原本任意取向的晶粒趋向于外加应力方向,形成晶体的择优取向,变形量越大,择优取向程度越大,织构越强。

9、超塑性:某些金属材料,在特定条件下拉伸时,可以使材料在较低的流动应力下,得到高达500%~2000%的延伸率,而不发生缩颈,这种特性叫做超塑性。

10、居里温度(尼尔温度):材料的磁特性受温度的影响,随温度增加,饱和磁化强度逐渐减小,然后急降到零,此时的温度为居里温度。

11、N型、P型半导体(施主杂质、受主杂质)本征半导体;非本征半导体12、在4价本征半导体中加入5价置换杂质,形成的弱键单电子容易被激发到导带中去,使导带中电子数远超过价带中的空穴数,半导体的电导明显增加,这类材料称为n型半导体,导电性主要由电子浓度决定。

13、准晶:具有长程周期有序排列,而没有平移对称性的原子聚集状态,可存在不符合传统晶体学的五次、八次、十二次对称轴。

蔬菜栽培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蔬菜栽培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球形指数:叶球的高度与直径的比值2.有限生长型:植株生茎生长到一定节位,在形成2—4个花序后,顶端不再向上生长而是以花序封顶,又称自封顶型。

3.生长相关:指同一植株的一部分成一个器官对另一部分成另一个器官在生长过程的相互关系,植物体各部分相互协调与制约的现象4.植株调整:为促进蔬菜食用器官发育对植株采取的处理措施5.跳根:韭菜不断分蘖所致。

即随着分蘖有层次的逐步上移,韭菜的生根位置也不断上升,就是跳根。

6.发芽率:指发芽试验终期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率。

6.连作:是指在同一块地里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7.绝对雄株:绿叶菜类菠菜的植株矮小,花薹叶窄而小,花茎上仅生雄花呈复总状花序,早熟易抽薹,产量低的植株。

8.囤苗:指定植前三四天,将苗挖起再放回原地的措施。

9.品种退化:作物品种在在栽培过程中逐渐丧失原有的优良性状,并能遗传给子代的现象。

10.商品成熟:产品器官生长到适合食用的成熟度,具有该品种的形状、大小、色泽及品质。

11.糠心:肉质根生长后期因膨大迅速,木质部一些远离疏导组织的薄壁细胞,因缺乏营养而处于“饥饿状态”,细胞内出现空隙,同时产生细胞间隙的现象。

12.摘心:将植株的茎尖和生长点摘除。

13.畸形瓜:由于各种不同原因造成瓜的形状与正常瓜的差异的瓜,例如尖嘴瓜,大肚瓜,弯瓜,蜂腰瓜,僵瓜等14.假茎:韭菜叶鞘在茎盘上分层排列,多层叶鞘抱合成圆柱状或扁圆柱状形成类似于茎。

15.灌心:叶球内部球叶充实最快的时期,此期生长点已停止叶片分化,叶片数目不再增多。

16.定植:蔬菜秧苗生长到一定时间或程度后,将成苗移植到田间的作业。

17蔬菜品质:蔬菜产品质量的特性通常包括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用感官特性,流通和加工特性等要素。

18.束叶:是在大白菜结球后期,初霜到来之前,用稻草等物将大白菜外叶拢起,困扎在叶球2/3处的措施。

19.中耕:蔬菜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

20.拉十字:初生叶与子叶垂直排成十字形。

大学《生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大全

大学《生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大全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3.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4.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5.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6.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7.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8.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9.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0.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1.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2.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3.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4.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而形成的。

5.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而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6.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7.极化: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8.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土力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复习

土力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复习

1.粒度:土粒的大小2.粒组:介于一定范围内的土粒3.粒径范围:粘粒,粉粒,砂粒0.005 ,0.075 ,24.粒度成分(颗粒级配):土粒的大小及其组成情况,通常以土中个个粒组的相对含量来表示5.结合水:强结合水(吸着水),弱结合水(薄膜水);自由水:毛细水,重力水6.毛细水对工程影响:建筑物地基冻害;地下结构侧壁过分潮湿;侵蚀钢筋混凝土;引起沼泽化;引起盐渍化7.粘土颗粒的矿物成分:粘土矿物和其他化学胶结物或有机质8.亲水性膨胀性: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9.土的微观结构:简称土的结构,是指土粒的原位集合体特征,是由土粒单元的大小、矿物成分、形状、相互排列及其联接关系,土中水及孔隙特征等因素形成的综合特征。

土的宏观结构:简称土的构造。

是同一层土的物质成分和颗粒大小等都想进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

10.土的结构:单粒结构、蜂窝结构、絮状结构11.稠度:土的软硬程度。

土受外力作用引起的变形或破坏的抵抗能力12.可塑性:当粘性土在某含水范围内,可用外力塑成任何形状而不发生裂痕,并当撤去外力后扔能保持既定的形状。

13.液限:土由可塑状态转到流动状态的界限含水量14.冻土危害:冻土的冻胀会是路基隆起,使柔性路面鼓包开裂,是刚性路面错缝或折断;使建筑物抬起,引起建筑物开裂倾斜甚至倒塌15.影响渗透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土的粒度成分;土的密实度;土的饱和度;土的结构;水的温度;土的构造16.流砂突发;管涌渐进。

易发生流砂:饱和的级配均匀的细沙粉砂等。

易发生管涌:颗粒大小差别大,缺失中间粒径,细砂孔隙直径大且相互连通的17.流砂防治:垂直截渗,设置水平铺层,设置反滤层。

基坑突涌防治:设置板桩,水下挖掘。

18.土的压缩性:土体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19.地基固结度:是指地基土层在某一压力作用下,经历时间t所产生的固结变形量与最终变形量的比值20.直剪仪的优点:构造简单,操作方便。

缺点:剪切面限定在上下盒之间的平面,而不是沿着图样最薄弱面剪切破坏;剪切面上剪应力分布不均匀,土样剪切破坏时先从边缘开始,在边缘发生应力集中现象;在剪切过程中土样剪切面逐渐变小,而在计算抗剪强度是却是按原来面积计算;实验是不能严格控制排水条件,不能测孔隙水压力21.三轴压缩仪优点:能较为严格的控制排水条件以及可以测量试件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2022年电大《国际公法》期末复习考试名词解释题汇编附全答案

2022年电大《国际公法》期末复习考试名词解释题汇编附全答案

2022年电大《国际公法》期末复习考试名词解释题汇编附全答案名词解释1.国际法: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它是为满足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确定国家间权利义务的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

他们是通过国际程序而形成的。

2.国际法的主体:是指能独立从事国际交往和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能进行国际求偿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实体。

3、国际法基本原则:不仅有大量的国际文件规定,而且有许多学者著作进行研究,它们都对国际法基本原则作了阐述。

4、国际法编纂:是指国际法的法典化,即把国际习惯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制定为系统的条文,并且把正在形成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以法典的形式作出规定,以促进国际法的发展。

5、国家:是指一定范围的领土之上的居民在一个独立自主的政府之下组织的社会。

国家必须具备有固定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和主权四个要素,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的主体。

6、单一国:又称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地方行政区域组成的拥有统一主权的国家。

7、复合国: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州、邦、或共和国组成的国家。

8、永久中立国:是指从19世纪初期开始,一些国家先后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而在对外关系中承担了永久中立的义务,从而使其主权受到了特殊限制。

9、附属国:是主权受他国限制并因而对他国处于从属地位的国家,实践中分为附属国和被保护国等两种类型。

10、独立权:是指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外理本国内外事务而不受他国或国际组织的支配和干涉的权利。

11、平等权:是指国家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平等身份和资格进行国际交住并承受国际权利义务的权利。

12、自卫权:是指国家以武力防卫外国对本国的武力攻击的权利。

13、管辖权: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手段对特定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权利。

14、国家承认:是指既有国家对新国家产生的事实给予确认,表示愿意与该新国家进行交往,并接受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行为。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必考期末考试复习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必考期末考试复习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必考)期末考试复习名词解释1、基因组: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

2、基因簇:基因家族中的各成员紧密成簇排列成大串的重复单位,定于染色体的的特殊区域,属于同一个祖先的基因扩增产物。

3、基因家族:真核细胞中,许多相关的基因常按功能成套组合,被称为基因家族。

4、基因探针:带有可检测标记(如同位素、生物素或荧光染料等)的一小段已知序列的寡聚核苷酸。

可通过分子杂交探测与其序列互补的基因是否存在。

5、基因敲除:指一种遗传工程技术,针对某个序列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序列,改变生物的遗传基因,令特定的基因功能丧失作用,从而使部分功能被屏蔽,并可进一步对生物体造成影响,进而推测出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6、基因芯片:利用原位合成法或将已合成好的一系列寡核苷酸探针分子以预先设定的排列方法固定在固相支持介质表面,形成高密度寡核苷酸序列,并与样品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度及分布来进行分析。

7、断裂基因:在基因内部插入不编码序列使一个完整的基因分隔成不连续的若干区段的基因称为断裂基因。

8、调节基因:编码那些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RNA和蛋白质的特异性DNA序列。

9、操纵基因:是操纵子中的控制基因,在操纵子上一般与启动子相邻,通常处于开放状态,使RNA聚合酶能够通过它作用于启动子而启动转录。

10、看家基因:是一类典型的结构基因,维护细胞基本功能所必需,在所有有机体的细胞中表达。

其中一部分基因序列比较保守。

11、结构基因:编码蛋白质或RNA的基因。

12、假基因:具有与功能基因相似的序列,但由于有许多突变以致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所以假基因是没有功能的基因,常用ψ表示。

13、端粒: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

14、端粒酶:在细胞中负责端粒的延长的一种酶,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转录酶,可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

15、反义链:在基因的DNA双链中,转录时作为mRNA合成模板的那条单链。

遗传学 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遗传学 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1.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形成的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类棒状小体。

2.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3.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出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4.直感现象:指杂交授粉后,父本花粉使母本所结杂交种子的胚以外组织直接表现父本性状的现象。

5.果实直感:如果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6.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通过转录,DNA的遗传信息传递到RNA上。

7.翻译:在细胞质中进行,以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把由tRNA运来的氨基酸按照mRNA上密码顺序,相互连接成为多肽链,并进一步折叠成为立体结构的蛋白质分子的过程。

8.点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的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即一个基因变成了它的等位基因。

9.性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10.单位性状:在研究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区分开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11.相对性状:遗传学中把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12.显性性状:把杂种子一代中表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

13.隐性性状:把子一代中未表现出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14.表现型: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包括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等。

15.基因型: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16.不完全显性;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这称为。

17.☆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这样的一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这种现象叫复等位现象。

18.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他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向后代遗传的现象。

19.相引相(相引组):不同的显性基因或不同的隐性基因联系在一起称相引相。

20.斥引相(斥引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联合在一起称为斥引相。

商品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题笔记

商品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题笔记

商品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商品(狭义):也称传统的商品,是指通过市场交换,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社会需要的物质形态的劳动产品。

2、商品质量:商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3、质量管理: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4、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5、商品分类:根据一定目的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志,将所属范围内的商品集合总体科学地,系统地逐级划分为若干范围更小、特征性和特征更趋一致的自集合体的过程。

6、商品编码:用一组有序的符号(数字、字母或其他符号)组合,来标识不同类目商品的过程。

7、条形码:一种利用光电扫描设备阅读并实现数据输入计算机的特殊代号,是由一组宽窄不同、黑色(或彩色)相间的平行“条”、“空”符号及对应数字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而成的图形标记。

8、标准: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9、商品质量法规:有关商品质量方面的法律、法令、条例等的总称。

10、标准化: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11、商品标准:为了保证商品的适用性,对商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12、商标:用来表示卖方或卖方集体的商品,服务的并与其竞争者的商品、服务相区别的名称、用语、符号、象征、设计或这些要素的组合。

13、商品包装: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为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

14、销售包装标志:标注在商品销售包装上的产品标志,可以用文字、符号、数字、图形以及其他说明物等表示。

15、商品检验:商品的卖方、买方或第三方,在一定条件下,借助某种手段或方法,按照合同、保准或国际、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惯例,对商品的质量、重量、数量、规格以及包装,商品标志,生产日期,有效期限等方面进行检查,并做出合格与否或验收与否的判定的活动。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一、名词解释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是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

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灭亡。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4卷记述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概况;卷5-9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西汉末东晋巴蜀地区的历史;卷10-12记述梁、益、宁三洲的历史人物事迹。

它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史书,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著,传记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史。

100卷,又序列、年表各一卷,记载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十六个政权,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体例不一,记述差距较大,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成就此书。

本书历史地位很高,《魏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均将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各国各为篇卷,叫做“录”,各国帝纪改为“传”,记录各国史事,系以各自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摒弃贵华贱夷的偏见。

原书北宋已失,今传为明人屠介孙、项琳等刊本,乃取《晋书》十六国事,及类书所引《十六国春秋》轶文,汇编而成。

3、《洛阳迦蓝记》:北魏,杨衒之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被认为是被炒文学的双壁。

共5卷,分城内及四门之外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兼叙尔朱荣乱事及有关古迹、轶文等,于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寓有讥凭之意。

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所引《宋云家记》,叙宋云与僧惠生出使西行事,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4、《汉记》:东汉,荀悦著,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共30卷,是依《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将班固的《汉书》按时间先后加以裁剪、编排,写成此书,以供献帝参阅。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开采是不经济的.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7、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8、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能力。

9、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含义参考答案:(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的自然界中的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的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的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

)(2)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不是由自然而是由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范围是不断扩大);自然资源与人的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决定(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是自然环境的一个方面);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更新性的相对性参考答案:(1)分类: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案也不同:如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人类各种活动或自然因素作用于环境而使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由此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与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称为环境问题。

2、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叫做环境污染。

3、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4、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段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的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5、标化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后,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之比称为标化分配系数。

6、辛醇-水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时,有机物在辛醇中的浓度和在水中的浓度之比称为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7、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8、亨利定律常数:化学物质在气——液相达平衡时,该化学物质在在水中的平衡浓度和其水面大气中的平衡分压之比。

9、水解常数:有机物在水中水解速率与其在水中浓度之比称为水解常数。

10、直接光解:有机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太阳光而进行分解反应。

11、敏化光解:腐殖质等天然物质被光激发后,将激发的能量转移给有机化合物而导致分解反应。

12、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占吸收总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

13、生长代谢:微生物可用有机化合物(有机污染物)作唯一碳源和能源从而使该化合物降解的代谢。

14、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用碳源和能源,须有另外的化合物提供微生物的碳源和能源,该化合物才能降解。

15、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吸收、吸附等),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遗传学

遗传学

《医学遗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导致的疾病2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研究遗传病的发病机制、遗传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科学。

3移码突变:是指DNA链上插入或丢失一两个或多个碱基时,引起变化点下游的碱基发生位移,密码子重新组合,导致变化点以后多肽链的氨基酸种类和顺序发生改变。

4整码突变:指DNA链上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密码子,导致多肽链增加或减少了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但变化点前后的氨基酸不变。

5异染色质:螺旋化程度较高,着色较深,多分布在核膜内表面,其DNA复制较晚,含有重复DNA顺序,很少转录或无转录活性,为间期核中不活跃的染色质。

6X染色质:至正常女性的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紧贴核膜内缘形成的约1微米大小的浓染小体。

7染色体畸变:指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发生的异常。

8基因簇:基因簇是指集中成簇,紧密排列在某条染色体特定区域的多基因家族成员。

9基因家族:多基因家族是指基因组中由一个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形成的一组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基因。

10罗伯逊易位:又称着丝点融粒。

当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同时在着丝粒或其附近某一部位发生断裂后,两者的长臂构成一个大的染色体,而其断臂构成一个小的染色体,这种特殊的易位形式就称为罗伯特易位。

11动态突变:是指在基因组中串联重复的三核苷酸序列随着时代的传递而拷贝数逐代增加的突变方式。

12嵌合体:某个体内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核型的细胞就称为嵌合体。

13外显率:是指一定基因型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相应表型的百分率,是群体概念。

14数量性状:是指在群体中,性状的变异分布是连续的,不同个体之间没有质的差异,只是量的差异,并且在群体中有许多表现类型。

15遗传漂变:遗传平衡要求的群体数量a很大,倘若一个群体较小,由于生育机遇问题的原因,可能导致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发生相当大的随机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

16表现度:是指杂合子显性基因表达的程度,是个体概念。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四、论述题(13分)《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

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

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2、六学二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

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

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

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

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

3、学田: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

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4、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5、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

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

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

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

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6、监生历事: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

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

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7、八股文取试: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

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

8﹑六艺教育: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具体来说,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的内容。

礼的内容极为广泛,乐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指文字,数指算法。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它包含多方面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9﹑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接受弟子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

孔子所说的“类”是广义的类,即是说不分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地域差别、智力程度,都应作为教育的对象。

“有教无类”的提出和实施,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0﹑启发诱导:启发诱导的原则在《学记》中被称为“喻”,“喻”包括三个方面:“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是引导而不牵着学生走,勉励而不强迫,启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有思考余地。

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

《学记》以为,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是懂得教学的教师。

11、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原话出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意思是学习达到德业优长的程度就应该入仕从政,原意在鼓励读书人做官,让大量主要是来自平民的“贤士”从政,以改变官僚队伍的结构,促进世袭政治向“贤人”政治的转化。

孔子显然赞成这一主张,他在《论语·先进》中说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吾从先进。

”即明显包含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学而优则仕”在春秋时有打破世袭制的时代意义,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保证官僚队伍的基本文化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12﹑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

它设立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故称为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由齐国举办,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的基本细胞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

稷下学宫的讲学具有学术自由的特点。

稷下学宫起源于养士,是养士之风的一个缩影。

它是战国后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它为各家学派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有些学派通过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得到重大发展,对促进战国的学术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性质:(1)(2);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历史意义:(1)(2)(3)(4)。

(详见教材)13﹑《颜氏家训》:颜之推——魏晋南北朝教育家,20岁步入仕途,由于身处社会动荡的时代,多次成为亡国之人,他鉴于当时许多士大夫被诛的惨痛教训,凭藉自己的学识,结合自己立身、处世、治家的经验,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族教育指导书――《颜氏家训》一书,以训诫他的子孙。

并成为后来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材料。

其主要观点有:(一)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二)要爱与教相结合(三)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四)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14﹑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也是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中央行政部门――国子监。

以前各代学校都隶属于太常寺,隋文帝时袭北齐国子寺之名,设立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不隶太常寺,设祭酒一人,专门掌管教育。

这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唐代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这就是所谓的“六学一馆”。

它们组成子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

宋、元、明、清各代都设立有一处或多处国子监,或为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或兼为国家最高学府。

清末“新政”期间,于1905年设立学部,国子监撤消。

15﹑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

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并于1862年正式开学。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京师同文馆开始是最先进的英文馆,后陆续设立法、俄、天文、算法、东(日)文馆。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的主要特点有: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它的地位:见教材305页最上面一段。

16﹑京师大学堂: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特别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而后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草拟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并着手筹备。

《京师大学堂章程》共8章,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习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

“戊戌政变”后,其他教育改革措施未能得到施行,但京师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

17、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堂五年和高等小学堂四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五年。

在主系列之外是为各类学堂中,主要有两类:实业类与师范类。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问题在于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阶级的;其次,癸卯学制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校系统,远非中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

18、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称为“壬子学制”;1913年8月,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法令章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

它仍保持以小学-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

其明显特点是:①②③④⑤。

(详见教材)19、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关于普通教育的宗旨,他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

认为健全的人格必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20、1922年新学制及“六三三”学制: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个学制被称为“新学制”,或叫《壬戌学制》。

又因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的分段形式,称为“六三三学制”。

为使新学制的讨论有明确的方向,在学制酝酿过程即提出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具体为: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新学制系统规定:儿童满六周岁入小学。

小学教育六年。

初级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可以单独设立。

中学教育年限是六年,分初中和高中两级,一般情况下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分专门学校和大学两种,“六三三学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期问题。

正是这一学制在一定程度符合了教育规律,成为我国近代最主要的学制模式,也是历史上最稳定的学制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