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论所蕴含的哲理
![观察渗透论所蕴含的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14148bf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5.png)
观察渗透论所蕴含的哲理人们常常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固守狭隘的观点和立场,很少愿意主动去倾听他人的声音。
然而,渗透论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世界的另一面。
观察渗透论所蕴含的哲理,不仅仅是对人性的洞察,更是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深刻思考。
渗透论主张,我们应该去观察,去倾听,去了解他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里选择性地接受信息,闭门造车,不愿意去接触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而观察渗透论告诉我们,只有主动去观察他人,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并与他人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观察渗透论在思考人际关系方面也带给我们启示。
渗透论告诉我们,人际关系是需要经营和维护的,而不是靠单方面的付出和索取来维系。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观察他人的需要和期待,以此来满足他们,并建立起持久的友谊和关系。
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内心,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渗透论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社会组织的机会。
在社会组织中,人们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忽略了他人的需求和关切。
然而,观察渗透论告诉我们,只有把个体的需求与整体的利益相统一,并以渗透的方式去观察和了解他人,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而有活力的社会组织。
通过渗透观察,我们能够发现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和阻碍,并通过协商和妥协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渗透论所蕴含的哲理不仅适用于社会关系,也可以运用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惑,而观察渗透论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和了解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案,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观察渗透论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观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不断自我反省和调整,我们才能把握住人生的机遇,迎接未来的挑战。
最后,在观察渗透论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思考更广阔的问题。
观察渗透论告诉我们,世界是多元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观点和理念。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5c03b6dcc175527072208a2.png)
汉森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分析---因果性分析
拉普拉斯的传统因果论:设X 为因, Y 为果, 把X 和Y 的因果关系看作孤立的封闭系统。拉 普拉斯认为, 如果人们早知道宇宙在某一瞬间的状态并掌握了宇宙的一切因果律, 那么他就能 预言或回顾世界历史的每一个事件。这种因果理论的错误在于排除一切偶然因素, 更重要的在 于把原因X 看作意义固定不变, 与周围环境无关, 因此因果关系成了一条预定的因果链。
观察渗透理论:作为原因的X 与周围各有关因素按某种概念模式形成一个体系, 只有把它 放在这个概念模式的一定位置上, 它的涵义才能确定, 同一个X 被置于另一个概念模式中, 会有 另一个涵义, 而且X 与Y 的因果联系亦非固定不变, 它们按不同的概念模式去联系, 会形成不同 的因果关系, 不同的概念模式最后又决定于不同的理论体系, 因此汉森说:“原因一定与结果相 联系, 不过这是由于我们的理论把他们联系起来, 而不是因为某种‘宇宙胶水’把整个宇宙粘 成一团”。此外, 因果都用科学语言来表达, 不同的理论观点赋予同一术语以不同的反应和评 价, 由于微观现象不同直接看到, 所以科学家对微观现象的不同现象的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很 难彻底解决。
心理学视野中的“观察渗透理论”
知觉模块说:美国心理学家福多把人类的思维器官比做模块,即“信息封装的计算系统, 它具有推理机制, 并且所接触的背景知识受到认知结构一般特点的制约。模块可以看成是具有 专用数据库并能实现特定目的的计算机”。
由于每个模块都只能用模块内部的信息来计算表征,因此,无论理论背景有多大的分歧, 都会受到知觉模块的信息封装限制, 从而对同一刺激拥有相同的知觉经验,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 到独立于理论的客观的观察。
多数人会将中间部分的白色背景看作一个白色的三 角形, 而且中间的白色三角形部分似乎比图像外缘的背 景更加明亮, 但事实上并不存在任何亮度差别。现在如 果观察者将这幅图看作是由6 个互相独立地摆放在白色 背景之上的图形组成的, 并将注意力集中到V 缺口的位 置, 那么视觉错觉就消失了。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52e7150f01dc281e53af0fc.png)
推理方法。溯因法是这样的一种推理形式:
( 1) 某一另人惊异的现象 P 被观察到。
( 2) 若 H 是真的, 则 P 理所当然地可解释的。
( 3) 因此有理由认为 H 是真的。
汉森作了一些重要解释, 主要是以他的“观 察 渗 透 理 论 ”为 基 本 根 据 , 首 先 要 注 意 : 科 学
家往往是碰到某些为旧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时, 才求助于溯因法, 在汉森看来, 我们通常
的在于把原因 X 看作意义固定不变, 与周围环境无关, 因此因果关系成了一条预定的因 理
果链。
论
汉森认为, 作为原因的 X 与周围各有关因素按某种概念模式形成一个体系, 只有把 战 线
它放在这个概念模式的一定位置上, 它的涵义才能确定, 同一个 X 被置于另一个概念模
式中, 会有另一个涵义, 而且 X 与 Y 的因果联系亦非固定不变, 它们按不同的概念模式去联
是有意无意地以一定的概念模式去看一系列有关现象, 这些现象都能适合于这个模式, 所以
观察者觉得这些是正常现象, 不足为奇的, 可是要是忽然发现出现了新现象, 这些现象和已
有的概念模式不符合或是相矛盾, 这种新现象已不能为旧概念模式所解释, 那就只能抛弃
它, 另猜测出新假说, 可能出现几个新假说, 那就择优选取, 把最能完满解释这些现象的那个
果才使他们看到不同的东西, 这就是主张理论影响是后加的, 感觉材料本身仍然是“中性的”
硬核, 没有被理论破开, 汉森批驳了这种理论, 一再重申感觉过程是同时受理论影响的。②
汉森从可观察的对象出发, 去阐述“理论负 荷 ”理 论 , 然 后 把 这 一 理 论 加 以 发 展 , 用 它 去
解释事实和因果性, 同时引进了语言因素, 把它与理论因素融合起来, 成为影响人对事实和
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理论意蕴与提升路径基于“观察渗透理论”的思考
![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理论意蕴与提升路径基于“观察渗透理论”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efb8e4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b.png)
二、提升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 路径
1、提升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认识
1、提升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认识
幼儿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观察能力对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将提升观察能力 作为专业成长的重要目标。同时,教育部门和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观察能力培养 的析观察能力存在的问题及 改进方法
2、分析观察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针对观察能力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例如,教师可能会忽 略某些幼儿的特殊需求,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学会如何捕捉这些需求,并将其 纳入教学计划中。
3、利用教学机会提升观察能力
3、利用教学机会提升观察能力
幼儿园教师应将日常教学活动作为提升观察能力的重要机会。在活动中,他 们需要不断观察幼儿的表现,分析其情感、兴趣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发展。通过 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自身观察能力也会得 到提升。
为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理论学习。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阅读专业书籍、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 活动等方式,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观察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三、观察能力的提升路径
2、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参加教研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园教师了解其他教师的教 学经验和方法,通过交流和研讨共同提高观察能力。
四、结论
四、结论
观察能力在幼儿园教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观察能力有助于幼儿园 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促进幼儿发展,从而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基于“观察渗 透理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提升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路径和建议,希望能够 对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有所帮助。未来,我们应更加重视观察 能力的培养,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专 业能力。
二、观察能力对幼儿园教师职业 发展的影响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871073f964bcf84b9d57b61.png)
讨论:有必要让这种理论渗透 到我们的观察之中吗?这种理 论给我们的观察以怎样的“渗 透”?它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新”东西,有什么“新”想 法?
观察渗透理论关于三次浪潮理论渗透我们观察科技本身及科技与社会的互动的考察问题科学研究的门户?科研始于问题观察渗透理论?爱因斯坦
观察渗透理论
——关于“三次浪潮理论”“渗透”我们 观察科技本身及科技与社会的互动的考察
问题——科学研究的“门户”
• 科研始于问题,观察渗透理论 • 爱因斯坦:“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 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 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理出基本现象。” • 达尔文:“所有的观察如果要有用处的话,都 必须用于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人们看不到这 一点,是多么的奇怪!” (1861年9月18日在 一封信)
• “普朗克效应”:新的科学真理,不是靠通过说服反 对者并使他们看到光明而获胜;她最后的胜利,主 要是因为反对者终于死去,熟悉她的年轻一代成长 起来了。 • 拉瓦锡(1743-08-26~1794-05-08)著名的《对燃素 的见解》的看法:我并不指望我的观点马上被人们 接受。人的思想会成为一种看问题的方法。在大部 分的经历中,都是根据某种观点观察自然界的人, 很难接受新的观点。因此,只有时间的流逝才能确 证或者摧毁我提出的见解。同时,我很满意地看到 年轻人开始毫无偏见地研究科学,还看到数学家和 物理学家们以崭新的思想认识到化学真理,而不相 信斯塔尔所谓的燃素了。 • ——问题的关键不是去“中性观察”而是选择好的 理论去“污染”观察、渗透观察。
《权力的转移》(1990)
– “在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中,权力却是鲜 被大家理解而又最为重要的东西之一。这 对我们这一代人更是如此。”
• 暴力:第一次浪潮 • 财富:第二次浪潮 • 知识:第三次浪潮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04cbee3551810a6f5248649.png)
三、理论渊源
1、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2、康德的先验哲学 3、格式塔心理学
四、影响和意义
1、经验主义者的反驳
2、历史主义 3、整体主义
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一种经验活动的方法,是科学家认识问题的
窗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科学家通过观察, 可以发现许多经验事实,为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感 性的经验基础。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在不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 用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 的观察仪器对客观对象自然形态的观察。例如对生 物形态及其生活习性、生态平衡等的观察,或是对 遥远星体的亮度、空间位置等的观察。后者主要指 人们通过科学实验的途径,在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 下,人的感觉器官或通过各种实验仪器对实验对象 特定方面的观察。
观察渗透理论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王永生
主要内容
一、关于经验的种种表述 二、观察渗透理论
三、理论渊源
四、影响和意义
一、关于经验的种种表述
1、日常的观点
2、归纳主义 用
2、观察过程中渗透着理论 3、理论对观察的事后解释作用
自然辩证法必考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必考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56f86809a76e58fafab0031d.png)
一、比较客观事实,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指出科学事实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客观事实: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
经验事实: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它仍然是一个认识范畴,即形式是主观的,且具有可错性。
但它与经验事实里的未经反复检验证明是真实的事实是有区别的,它的内容有真实的特征,有客观性。
并非所有的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描述的是个体,不针对个体所在的类。
科学事实可复核,可重现。
这是为了通过重演排除随机事件对观察现象的干扰,尽可能避免错觉,假象,以此保证科学事实区别于其它经验事实的根本特征——真实性。
科学事实应该精确、系统。
科学事实是发展新概念,新理论的起点和基础。
概念和理论归根结底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
科学事实是在检验和评价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标准和主要手段。
二、如何理解“开放系统必然导致有序”,并举例分析。
开放系统就是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系统。
系统的典型理论是耗散结构理论,该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和规律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外部条件和系统内部某个序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
例如:城乡结合部就是一个耗散结构。
首先,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交换;其次,城乡结合部远离平衡态,其地域范围、人口结构、用地景观、经济状况、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再次,城乡结合部内部要素和子系统之间是非线性结构,如人口增长模型是非线性关系模型,同时其内部各个行业、部门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正反馈的倍增效应及负反馈的饱和效应等非线性关系;最后,城乡结合部不断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无数个小涨落,进而偏离平衡态,当涨落影响程度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就会产生巨涨落,从而失稳发生跃迁,从当前的状态跃升到更有序的状态,形成新的耗散结构,推动系统向前发展。
结合案例谈观察渗透理论的正负价值
![结合案例谈观察渗透理论的正负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1e78173de2bd960590c677a1.png)
结合案例谈观察渗透理论的正负价值观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
人们通过观察可以认识周围的人、事物和整个世界。
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做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
而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认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
显然,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地手段。
观察与理论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哲学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观察是绝对“中性的”,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而理论语言则依赖于观察语言通过对应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
然而,在科学观察面前,人类往往更需要借助主体的能动性来获得经验知识,不同的主体或者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条件下观察到的结论也可能会不相同。
美国著名哲学家汉森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来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不是机械的、被动消极的接受客体发出信息的刺激,观察会受到观察主体理论结构的影响。
这一点使得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而其不同的程度和他们互相分歧的程度一致。
具体来说,理论差异小,则观察结果的差异也小;相反,理论如果差异很大,就很有可能把同一个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
但被观察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
观察结果的内容是客观的,是由客体的性质决定的。
中性的观察不存在,完全依赖理论的观察也是没有的。
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
设想哥白尼和托勒密“观察日出”。
公元二世纪时的托勒密看日出,看到的是东方的晨曦驱赶着沉沉的黑夜,朝霞迎来了新一天的黎明。
一轮红日,带着光和热从地平线上腾起,太阳神阿波罗接替了他的双生姐姐月神阿耳忒尼斯。
然而十六世纪时的哥白尼看日出,看到的又是什么呢?他必定看到他所在的那一座山头,随着自西向东转动的地球,逐渐接近太阳的光锥,在光锥与地球上这座高山的相切处,就是阿波罗与阿耳忒尼斯交接班的地方。
沐浴着温暖日光的哥白尼和欣赏清晨美景的托勒密观察到的是同一个东西吗?。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de6b4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7.png)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旨在探索个体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社会环境。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在不同情境中人们的行为会如何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改善他们的行为。
观察渗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观察渗透效应”,即人们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该理论强调,当人们感受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某种情境时,他们会尝试模仿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观察渗透理论的发明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萨缪尔·富里(Samuel F. Fuller)。
他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这一理论,并在1996年在《心理研究》上发表了关于它的文章。
他认为,当个体感受到自己正处于某种情境时,他们会被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所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为了证明观察渗透理论的正确性,萨缪尔·富勒尔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在实验室中让一组受试者观察另一组受试者的行为,然后让另一组受试者观察另一组受试者的行为。
结果发现,被观察者的行为确实会受到观察者的影响,从而发生变化。
观察渗透理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他们的行为。
例如,儿童在学校学习时,如果他们看到老师做出了正确的行为,他们可能会想要模仿老师的行为,从而改善自己的行为。
此外,观察渗透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环境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总之,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有用的理论,它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特征,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环境。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个体的行为,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评新实验主义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的驳难
![评新实验主义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的驳难](https://img.taocdn.com/s3/m/a4e665fa5901020207409cf8.png)
评新实验主义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的驳难一、“观察渗透理论”命题“观察渗透理论”命题所表达的含义是:支撑科学大厦的基础是经验命题,而这种经验命题又为理论命题所渗透,任何观察都附带着某些理论。
逻辑经验主义学派希望能够运用构造以及还原的逻辑方法,将科学理论还原为基本命题,实现将科学理论重建于观察命题之上的目的。
这个方法的运用需要一个基本预设,即中性观察的存在。
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观察是中立的,它独立于理论之外,不受理论影响。
石里克的“确证”概念以及卡尔纳普的“记录句子”概念尽管在技术处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它们最终都是建立在观察中立的假设之上,并在此基础上重构科学理论的合理性。
伴随着“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知识的增长、科学家的活动、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等被纳入科学哲学的考察范围之中。
“观察渗透理论”命题就是在这样的哲学背景下由汉森首先提出的。
该命题的提出对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的“观察中立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它不仅指出了中性观察所面临的困境,同时还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人们渗透着理论的观察更加符合科学实践。
库恩支持了汉森这一观点,同时将其与自己的“范式”理论相结合,通过对常规科学时期与科学革命时期科学案例的分析,提出“‘范式’决定观察”的观点。
费耶阿本德更是将此命题推向了极致,认为不是理论渗透进观察,而是“理论决定观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实验主义兴起。
他们从更广阔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观察与理论的关系,以真实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为基础,提出并非所有观察与实验都存在着理论的渗透。
他们将“观察渗透理论”命题分为强、弱两个不同的版本分而进行批判。
这对已经逐渐被学术界所接纳的“观察渗透理论”命题以及“理论优位”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新实验主义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的驳难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新实验主义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提出了新的质疑。
新实验主义使得科学实验重新进入科学哲学的视野。
它打破了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传统,重新认识了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医学史举例说明观察渗透理论
![医学史举例说明观察渗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46f18d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c.png)
医学史举例说明观察渗透理论案例一:医学史在医学教育上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往今来人们通过探索人类与疾病的关系,贯穿了医学教育的始终。
医学史是如何发展的呢?医学史是一门连接医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医学史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思想、提高人文素质、提升医德水平,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学史是一门融合医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是通过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和医学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医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中国医学史的全方位研究,医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化与泛化,把医史工作者的目光带到中国医学史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以及与周边学科、社会人文与自然诸方面的关系上来。
也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要求将更高,人们已不喜欢仅仅是点、线、面的描述、记录、考证,而更侧重于立体性全方位研究探讨,注重于医史医究为实际应用服务。
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医史学理论研究及本学科的建构给予关注,并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学术经验的采借。
过去,对中国医学史与中国医史学在概念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中国医学史历史悠久,它是研究中国医学本身发生发展历史的学科;中国医史学则是以中国医学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元科学。
它是研究中国医学史这门学科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要把历史本身研究和把研究历史学科作为对象的研究混为一谈。
如果把医学史理解为一种纯粹描述史实而不涉及医学发展规律的学科,而把医史学作为研究医学发展规律的学科,那是欠恰当的。
以为医学史不是学,不带有理论性,而医史学才是学,才是理论性的科学,也是不够恰当的。
医学史从来不排斥对医学历史的理论性研讨,相反,正是这一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
二者之间或有研究侧重点之差异,但却很难确定其本质上会有更多的区别。
过去习惯于用比较幼稚和比较成熟加以区别,但在二者之间要划一个严格的时间界限或学术分水岭,却几乎不大可能。
单就中国医学史研究而言,虽然历代已经作出了巨大成绩,但仍有许多领域尚侍开发。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0afb2d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4.png)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一、概述1. 简述观察渗透理论的概念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框架,该理论强调观察者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被动地收集数据,而且他们的知识背景、理论预设和主观经验会主动地渗透和影响观察过程。
这一理论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它挑战了传统科学研究中观察与理论之间的界限,提出观察并非纯粹的、客观的,而是受到观察者自身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的影响。
在科学研究中,观察渗透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科学研究中,观察被视为独立于理论的,是获取客观事实的重要手段。
观察渗透理论却认为观察与理论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这种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和过程。
观察渗透理论强调了研究者主观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观察渗透理论的框架下,研究者不再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他们的知识背景、理论预设和主观经验都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不能忽视研究者主观因素的作用。
观察渗透理论对于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观察结果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观察结果,并尽可能地减少研究者主观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这需要我们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以确保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观察渗透理论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研究者主观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对于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观察渗透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以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2. 提出本文将探讨观察渗透理论的核心观点、应用实例及其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观察渗透理论是科学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了观察与理论之间的紧密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观察渗透理论的核心观点,并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来阐述其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50e7ce0b9f3f90f76c61b46.png)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作者:李雪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首先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简要阐述,指出人们在观察中主要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然后通过分析观察和理论的辩证关系对该理论进行了剖析,最后通过讲述人们由此观点产生的分歧指出“观察渗透理论”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观察理论相对主义逻辑证实主义【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42-01一、何谓“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观察渗透理论”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合理性。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
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
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汉森则认为: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的机械反应,而是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们相互分歧的程度,理论差异小,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理论如果相对立的,则可能把同一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是首先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所影响的,这种影响就渗透在观察中,他强调这种不同并不是观察者事后对其观察对象所做的解释不同,而是渗透在观察中的,这就是他的“观察渗透理论”。
二、观察和理论的辩证关系(一)观察依赖理论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1a5a34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e.png)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主要用于研究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等方面。
它强调通过观察和渗透的方式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
观察渗透理论包括观察的方法、观察者的角色和渗透的效果等多个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角度来解读观察渗透理论。
首先,观察的方法是观察渗透理论的核心之一、观察是一种直接的研究方法,它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收集数据。
观察可以是非参与观察,即观察者只是旁观者,不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中;也可以是参与观察,即观察者与观察对象进行互动并参与其中。
观察可以是结构化的,即按照事先设定的分类标准进行观察;也可以是非结构化的,即根据观察者的主观判断进行观察。
观察的方法和形式取决于观察者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
其次,观察者的角色对于观察渗透理论至关重要。
观察者可以是内部观察者,即对被观察对象有所了解和参与的人;也可以是外部观察者,即对被观察对象没有了解和参与的人。
对于内部观察者来说,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被观察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但也存在无法客观观察和判断的风险;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他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观察和记录,但也可能无法获得被观察对象真正的内心感受。
因此,观察者的角色决定了他们所能观察到的信息和结果的可信度。
总之,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通过观察和渗透的方式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
观察渗透理论包括观察的方法、观察者的角色和渗透的效果等多个方面,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工作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应用观察渗透理论时,我们要注意方法的选择、观察者的角色和渗透效果的实现,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观察渗透理论视角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观察渗透理论视角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https://img.taocdn.com/s3/m/00b5445bf01dc281e53af072.png)
对“观察渗透理论”的认知解析作为一种全新角度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传统争论的突破,开阔了我们的思维视野,引发我们向更深层次进发研究问题,在方法论层面上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然而,当扩展到较为广阔的哲学思维领域时,认知角度的解析又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
首先,仅作认知解析同样具有狭隘性。
认知过程的研究仅仅说明科学的观察过程中确有大脑原有的某种理论经验的参与,然而,谈到观察过程中所渗透的理论时,却不应仅仅局限为主体的背景知识,其他心理因素(如非理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正是科学认知研究走向语境化的内在要求。
其次,这一解析在某种程度上又过于宽泛。
在科学哲学中,理论的表达和结构有着严格的定义,而认知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语义、理论和相关的知识建构,而且还涉及到人们的信念、欲望、意图、目的等多种因素。
所以,认知过程所探讨的理论对于严谨的哲学话语来讲缺乏一定的精准性。
而且,对于心理学认知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心理机制与信息加工原理的隐喻,都是仍在讨论中的话题,毕竟人脑的工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如果说某些部分的信息处理过程可以模拟为物理编码符号的处理,那么这种处理过程也仅能被认为是大脑在初级水平上进行的工作,大脑更深层次的工作对人类来讲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所以目前对认知过程研究的理论成果还是应该持有所保留的态度的。
092班yxl。
观察渗透理论背景材料
![观察渗透理论背景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ee201f1f7cd184254b35354d.png)
直接了当地说,“观察渗透着理论”这个判断就相当于“理论已经渗透进入观察之中”,甚至可以说“不存在完全不受到理论因素影响的观察”。
这个论断对于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严格的”经验主义者而言可以说是生死大敌。
因此,想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就要理解它的敌手——“严格的”经验主义的哲学纲领,尤其是其认识论立场。
该纲领其实很简单,就是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奠基于、来自于纯粹的经验(一般的“经验”概念可以作相当常识性的理解,比如感官获知的感知觉或科学观测仪器获取的数据等都可以算作经验。
而“纯粹”的经验显然是一般经验的一个真子集)——这种“纯粹”的经验常常被称为"the given"。
"the given"或“所予”这个说法是很彻底的:真正能够作为一切知识基础的经验就是我们人所希望获知的那个世界给予我们的东西,我们只是接受它而不会对它有任何意义上的改变和加工。
因此,作为the given的经验独立于任何人的情绪、主观倾向与喜好、思考与修正等等造成的一切偏差,具备绝对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如果再加上严格的逻辑推理与分析手段,也就保证了以此为基础的一切知识的精确性和客观性——这其实也就是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纲领的最终目的。
以逻辑经验主义纲领来看待科学知识(尤其是作为知识载体的各种科学中的命题)就有了以下的结论:科学中常用的各种语言要素(特指命题以及命题中包含的各种科学术语)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观察的,只用于表达科学研究中出现的那些作为the given的经验;而第二类则是理论的,用于表达在科学知识中出现的那些并非只包含the given的其他东西。
因此,按照逻辑经验主义的立场来说,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必定都是观察,而一切理论则都是根据观察结果的建构。
于是,按照逻辑经验主义纲领,观察当然就是完全不受理论影响的,更准确的说法是它应该比理论更基本。
逻辑经验主义自一战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几乎占据西方哲学界(尤其是英美两国)的大半壁江山,它对科学知识的上述看法也自然在科学哲学中占据了统治性地位。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5618add83c4bb4cf6ecd1bb.png)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
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
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
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
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
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
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
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
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d1d0204b73f242336c5fb0.png)
2006年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答案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系统中的新质突现?新质突现是基于系统内部的相干性:每个要素的活动方式不仅与自己有关,更与其他要素相关。
特点:交叉影响:各要素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再分配,表现出交叉效应;长程相关:要素变化产生的结果长程传递(大范围的限制);反馈调节:一个要素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自身,构成“反应环”。
新质突现的内部依据:相干性交叉影响一—要素之间相互约束限制调整要素的活动方式,造成要素之间的某种秩序和规律性相干性;长程相关一一要素之间协同一致,在长程相关中表现出大范围的非线性协同一致,好象所有要素按照“统一指令”活动,成为一种有序的集体活动模式。
相干性反馈调节:约束和协同。
2、科学实验对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人为的变革、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以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科学实验具有可以简化、纯化或强化研究对象,又可以再现或重演自然过程的特点,故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1)、科学实验可以提供丰富可靠的科学事实,这些感性材料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源泉;(2)科学实验中的新发现,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
实验中的新发现往往与原有理论相矛盾,于是提出新的假说或理论以解释新的实验现象,从而推动科学向前发展:(3)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由于科学实验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因而常作为检验科学认识的基本手段。
3、如何看待系统思维中的目的性问题?在对机械自然图景产生动摇性冲击的现代科学理论中(主要是生物学、系统论、自组织理论等),目的性思想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目的性概念就是现代科学用以解释生命机体及有机系统的自组织规律的一个基本概念。
目的性就是系统的“寻的性”、“预决性”,是系统要达到的那一最后状态的预测和方向性。
目的性就是系统的负反馈。
协同学创始人哈肯则认为:目的性就是系统在走向有序结构的点的自组织过程。
观察和实验中的理论渗透性
![观察和实验中的理论渗透性](https://img.taocdn.com/s3/m/3931f9d7a58da0116c17492e.png)
观察和实验中的理论渗透性土木与交通学院 200930141129摘要:进入现代科学时期,作为科学认识的经验认识方法的观察和实验,不再是纯粹的经验方法,而是广泛而深刻地渗透着理性思维及其成就。
经验认识是不能独立地存在和进行的,它们与理论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本文将联系力学专业的科学实践,关注观察和实践中的理论渗透性问题。
关键词:观察;实验;理论渗透性在科学实践中,基本方法有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和科学仪器的运用。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1]科学观察和实验,无论是对己有科学知识的检验,还是对新知识的探索,都不能脱离科学理论而完全独立地进行,科学认识主体的观察和实验活动本身,渗透着科学理论。
[2]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背景主要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中性观察来说的,历来许多科学家论述科学理论体系时,往往强调它的感觉基础,即认为科学认识是从感觉开始(包括观察与实验)然后从中概括出感念,概念组成科学判断和推理,得出定律,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而得出理论以至于原理,提出感觉先于理论,后来逻辑实证主义更提出,观察是绝对“中性的”,观察语言是最“公正”、“客观”因而是最“可靠”任何理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这才是可靠的理论;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空谈,一律取消!于是他们提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可以绝对分开的基本观点,并由此推演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系列观点,逻辑经验主义认为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即对理论语言保持中立;而理论语言则依赖观察语言通过对应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波普尔虽然强调理论先于观察,但对他而言,观察仍然是中性的,汉森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这一传统观点,并用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之分庭抗礼。
[3]在力学的科学实践领域中,也能清晰地看到观察和实验中的理论渗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
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
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
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
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
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
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
变化。
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
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
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
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
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所以,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
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
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
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2):
关于观察同理论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理论依赖于观察,而观察则是独立于理论之外,不受理论的影响。
应该说,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之处,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的验证,就是将推论和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对照,看其结果是否同推论一致。
为此,在观察中,要求遵循观察的客观性原则,科学观察要尊重事实,避免主观偏见。
马克思说:“不带偏见的考察是不会受迷惑的”。
为了防止主观偏见,采取一定的办法,如生
物学观察的“随机分组”,医学中的“双盲法”是非常必要和不可少的。
为了克服肉眼观察受到生理条件的限制,科学观察还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观测仪器。
由于仪器精度和可观测范围的扩大,就能更准确地记录客体运动的状态,提高观察的客观性。
由于现代技术的应用和自动化测量系统与计算机相配合,实验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已不是最原始的图象和数据,而是已经过计算机处理过的数据。
这样,既扩大了科学观察的视野,又可以避免某些主观的差错。
最后,科学观察还要求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
实验中发生的情况或事件能够被多个观察者重复检验,一般来说,就保证了科学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因为观察者的主观的偶然的失误都很容易在重复的实验过程中暴露出来,并加以消除。
一个实验被复核重演的次数越多,也越显示出其客观性。
相反,不可重复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其客观性就会受到怀疑。
但是,传统认为观察独立于理论之外,不受理论影响的看法则是片面的,错误的。
这种观点不能解释现代的许多观察事实。
现代的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纯粹的中性观察,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新见解。
从科学研究的实际进程看,应该说,后一种观点是合理的。
观察之所以渗透理论,首先是因为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人在观察过程中必然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挑选、加工和翻译。
这就与人的理论知识背景有关。
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理论指导、甚至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陈述。
例如,医生和普通人看同一张病人的肺部X光照片,结果将大不相同。
那些重要的作为病理证据的阴影、线条,可能丝毫不被未曾受过训练的普通人所察觉,而医生有目的的寻找的正是这些材料,并且可以在其理论框架内予以解释。
其次,观察之所以渗透理论还因为观察一般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仪器),而观察工具是理论的物化。
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所运用的每一台仪器,都是以某种或某些理论假说(假设)为基础来进行设计的。
例如温度计的设计有赖于对温度高低同测温质体积变化关系的认识。
并且,对于仪器中所反映的物理量的性质的认识,也受制于假说或理论的进步。
在1756年英国科学家布莱克区分温度和热量两个概念以前,人们就始终不知道通过温度计所测得的物理量究竟是温度还是热量。
可见,测量仪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物,它紧紧地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假说或理论。
最后,观察之所以渗透着理论,还因为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通过语言,来自客体的信息被编码记载下来),而科学语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
当使用语言时,理论的框架也就出现了。
比如,当用波长为7000埃这个术语来表示红光时,就暗含着光谱、波长、光学测量仪、实数集……等一系列概念所构成的理论框架。
进行科学观察的人正是带着这类理论框架去进行观察的。
由此可见,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收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这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论出基本现象”。
应该明确,对观察渗透理论这一命题,不能作唯心主义的解释。
我们认为观察渗透理论,并不能否认观察的对象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我们的知觉经验来源于自然对象,是对象的能动反映,并不能否认知觉经验是感性认识,是由对象和我们感官的关系所给予的。
我们重视观察渗透理论与强调观察实验对科学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观察离不开理论,正确的理论可以引导正确的思维帮助纠正错误。
科学观察要求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
观察渗透理论,由于理论可谬,因而可能影响观察的正确性,但理论的根本作用是在于它能帮助分析和审察观察事实。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耳闻为虚”,假说的真实性需要通过观察来检验。
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观察本身也会有假象,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正确的理论就可以帮助纠正由主观和仪器干扰等造成的误差,同时正确的理论能提供正确的概念系统、推理规则和消除假象与误差的方法,从而把日常观察中模糊不清的现象变得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