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地渗透

合集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传统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表征。

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传承和发扬。

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初步形成的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会让学生增加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要提高教学水平,积极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完善的人格品德。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每个教师的天职,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广泛,博大精深,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还包括道德价值、风俗礼仪,等等。

近二十年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越来越少,有的学生甚至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漠和不屑。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一)有利于优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语文教师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因此必须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在素质教育时代,语文教学核心理念是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因此,要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要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品味。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不是完全通过说教和灌输来实现,语文教师必须要熟悉教材以及教材外的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自我体验、归纳和提升,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有利于熏陶感染师生的人生观,提升传统文化的深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点滴的积累中不断完善思维方式,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欣赏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摘要:为了促进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在小学课堂及其他各个发展阶段的教育中就进行了优良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并主张将优良传统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中,以便能够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得学生们的能力及素养得到提升和发展。

下面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含义,以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容的具体方法举措。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与学生的学习素养息息相关,其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对其进行传承与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简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

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的重要时期,关于小学的教学工作,更应该落到实处,悠久的中华历史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这些宝贵的思想与观念,不但能够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助力,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老师可以在语文课课堂教学中渗入中华传统文化,来向学生传播积极科学的价值理念,进而促使学生形成主动上升的性格。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一)韵语识字韵语识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易学,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地了解汉字,使学生能够尽早地独立完成阅读。

教师需要将汉字进行编制,通过符合韵律的韵文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记忆上就会更加轻松。

例如,众所周知的《三字经》《百家姓》都是发挥了韵语识字的效能。

(二)借助诵读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为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培养,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接触经典作品,而在接触经典作品的过程中,诵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常诵读经典可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

论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论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论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摘要: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较好凸显,同时开始在教育体系中实现了延伸。

在语文学科教学的时候,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可以较好提高学科教学成效,同时也能够通过学科教育实现文化的传承发展。

本文先阐述了的传统文化全面渗透的战略价值,接着从导入传统文化故事、利用传统文化内容、拓展文化渗透方式、通过课外阅读延伸、积极开展文化活动等五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新课标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等理念也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使得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与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那么就可以较好转变初中语文教学体系的格局,使得语文教学综合成效也可以得到较好提升。

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来看,很多教师虽然开始进行传统文化的延伸,但是最终取得的效果还比较有限,导致传统文化并没有发挥较好的作用。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渗透的掌握水平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导致他们无法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基于这种背景,就应该对传统文化渗透活动展开全面的探索与分析。

一、传统文化渗透的战略价值在核心素养理念深入贯彻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也出现了较多变化,同时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具有了更为显著的意义。

第一,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着力于提升学生综合学科素养,不断锤炼学生的语言技能、思维能力、文学审美、文化传承等内容。

在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以后,这些教学活动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较好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与目标。

第二,传统文化渗透活动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进行学科知识传播,同时还要兼顾进行美育、德育等模块。

在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以后,这些教育模块就可以得到较好的实现,同时也可以较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可以较好转变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格局。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探究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少年必备的担当与责任。

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实践在学校教师的教学中势必为一种新的趋势与不可阻挡的力量,因为学校才是学生学习与受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我国培养促进祖国建设与进步的优秀下一代之地。

所以本论文将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意义(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语文教育本身就属于一种综合素质教育,在如今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更是需要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培养引起高度重视。

语文作为一门结合了我国汉语言、文字、文学和国学等综合文化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本身就应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过程。

在这样的基础上,且不谈什么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本就应是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首先,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方面来看,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这对于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底蕴,进而提高语文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有重要作用。

青少年作为一个国家最有朝气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其热爱优秀传统文化与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与不落于俗套的高雅审美,同时对他们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的培养等都有积极影响。

在这样的影响下,也同步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为发展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进行文化输出,更好地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在古诗词与古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古代文化所谓传统文化,即是在古时候便已形成的源远流长与发展的经典文化。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与文言文学习应当是学生直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它们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必修内容,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同时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部分。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现代教育中,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与思维方式,是教育的重点之一。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一门必修课。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方法、实践以及其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一、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实现:1.注重以史为镜,以诵为师: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以此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印象。

2.关注传统文化的现实适用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与解释。

例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孝”之后,鼓励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注意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等。

3.注重文化体验:传统文化是需要通过感性体验去认知的。

在传统文化课堂中,贯穿文化体验的概念与方法,使学生在情感、思想和行为等方面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4.创新渗透方式:在传统文化课程中,使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探究、角色扮演、剧本创作、演讲等多种形式,同时发掘学生自身的人文经验与体验,拓展学生自身的文化视野。

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的实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实践,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1.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在语文课程设置上,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并将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穿插其中。

让学生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使传统文化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紧密联系,展示出文化的实用价值。

2.多角度引入传统文化:从识读文化的文本与写作为重点,发掘其潜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在许多习题中,比如“填词”,“下联”,“读图”,“写作赏析”,都可以引入传统文化。

3.教材结合传统文化:在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时,定期将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渗透进去。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辽宁省凌源市实验小学 安 静【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本文简要分析了核心素养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对策一、核心素养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1.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课文内容。

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经典古诗文和散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而大部分小学语文古诗词都蕴含着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怀。

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文时,会细致地为学生讲解这些古诗文的意思和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的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核心价值观,教会学生怎么做一个优秀的人。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蕴含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过程也是优良道德品质传播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既能够提升自身的人文情怀,还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对策1.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出转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核心素养的要求不断地优化和创新语文教学模式,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渗透,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小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分析核心素养对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的促进作用,并结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文章指出核心素养对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启示与建议。

未来研究方向将围绕如何进一步促进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展开探讨。

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加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关系,课程,促进作用,案例分析,启示,建议,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如何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国家对核心素养的重视和提倡,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教师开始积极探索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小学语文课程中。

对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小学语文课程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小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摘要: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传统文化却缺少相应的指导与教学。

因此,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确实做出必要的关注和深入的探究,以此来使得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鲜明文化特色的内容也以字词等知识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背道而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课堂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展现形式,我们在不经意间所使用的成语或者谚语,背后可能就有着美丽且悠久的历史传说。

而且,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主要教学任务之一。

一、营造多样文化情境上文已经提到,传统文化中不仅有语言文字方面的基基础知识,还有各种文化内涵,与很多场景有着密切联系。

比如《伯牙鼓琴》一文,人们在想到“知音”等词语的时候,很可能会浮现出相应的场景,这个场景才能让人们感动,对“知音”这种特殊的关系产生深入理解的基础,而不仅是在字面上认为“知音”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朋友关系。

所以,教师应该利用传统文化的这种特点,积极营造多样的文化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体会,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时,这篇课文虽然不是文言文或古典名著的改编作品,但反映的同样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中描写了很多有趣的节日场景。

教师可以尝试准备一些过去人们过春节时经常会准备和展示的各种事物,对教室进行一番布置;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为学生播放同一主题的纪录片等视频。

以上种种方式,可以直接让课堂充满传统节日的快乐氛围,能够带给学生非常新鲜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及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开展丰富文化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

比如问题导入、情境探究、教学游戏、小组合作,等等。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教法研究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卢志江摘要: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的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文素养,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不但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可以更深层次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传承发扬我国文化精髓,弘扬民族精神,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素质教育能够得以延续和施展,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创新,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当今社会充斥着网络文化、浅文化要素,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日益削弱的窘境。

在这一文化语境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倡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把握小学生建立三观的黄金阶段,正确引导与启发,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同时小学语文也是文化教育的第一站,凭借其学科特色与教育优势,自然担负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获得知识与文化的双重熏陶,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迫切期望。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一、精心导入素材,熏陶传统文化立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筛选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如导入小学生感兴趣的古典故事、经典古诗、成语等,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熏陶学生的思想与情感。

例如学习《敕勒歌》时,这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描述了壮丽的北国风光;课堂上,我以传统文化知识为背景,利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大草原的图片,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以此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激起情感共鸣,也产生探究学习的强烈欲望。

带着饱满的情绪,我鼓励大家开动脑筋,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景色,在此基础上尝试对诗歌进行改编再演绎,大家自由地创编诗歌,甚至载歌载舞,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课堂上,获得审美元素的熏陶,仿佛置身充满诗情画意调动情境,获得传统文化熏陶。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丁芳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丁芳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丁芳发布时间:2023-06-17T01:03:58.66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7期作者:丁芳[导读]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湖北十堰 442200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

它为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

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治国理政理念,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担当,具有重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渗透这种基因,既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积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相呼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我给出以下建议:一、要认真学习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脚踏实地去践行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性和权威性指导纲要。

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才能清楚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理清语文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实现五大课程理念,,完成六个学习任务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形成文化自觉,请强文化自信,并积极主动的探究传统文化。

二、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深挖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

小学语文课本是语文课堂学习的载体他包含学生需掌握的所有知识和技能目标。

一节课时间有限,在设置问题时要能引导学生去思考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这课时我会引导学生理解诚实守信为何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学习《端午粽》时,我提前让学生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讨论传统节日和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为例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为例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在小学识字 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还能培养学 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本次演示以统编本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识字教 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传统文化可以 帮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积极性。其次,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和组成,加深对汉字 的认识和记忆。最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教学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和研究。许多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例 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教材插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有的则插图的心理教育和情感培养功能,认为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插图的教学价值和功能方面,而对于如何有效地 运用插图进行语文教学、不同插图类型的效果比较等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最后,统编本教材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文化创新 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统编本教材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内容,采 取以下措施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1、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在识字教学中,引入与汉字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书法、对联、灯谜等,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汉 字的兴趣和热爱。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 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
为例
目录
01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 性
03 结论
0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 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04 参考内容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已经被广泛引入小学语文教育中。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对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及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一、核心素养理念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不同领域拥有并运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综合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自觉等方面。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1.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心。

2.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通过语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审美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曲艺、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1.课文选择在编选语文教材时,应该注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诵读、分析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有效融入传统文化的实践案例1.《红楼梦》课堂教学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和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与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

2.古诗词鉴赏在语文课堂上,设置古诗词鉴赏的环节,让学生欣赏和朗诵古代诗词,深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美之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语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形式多样。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字,是文与道的统一,更是优秀文化的载体。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学“文”的同时“就‘道”。

一、政策支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大力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

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给予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每个学段。

这些都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契机。

二、理论依据我国的语文教材一直是文选型的,每一篇选文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定位。

在对选文功能类型鉴别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文本定位”。

它解决的是单元主题教学“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问题。

根据王荣生教授的研究,把主题统领下的教材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引子”五类。

基于“文本定位”的主题单元教学,从教学实践来看,需要综合考量教材、学情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大概念框架下,选定主题,统整单元教学,使教材内容教学化,最优化教材使用。

教师备课,在解读文本发现原生价值之后,综观语文教材系统,根据编者意图及学情,发掘选文的教学价值,进行文本定位,有意识地按照选文功能类型最佳组合进行教学。

在语文教材尚为文选型教材的今天,按选文的功能有区别地组织教学,是改善语文教学的一种可靠选择。

三、渗透路径“定篇”一般是古今中外文化中经典名篇,要求“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丰厚意蕴。

这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传统文化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习语文学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语言文字基本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交际表达能力等。

而传统文化素养,则是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价值认同程度。

其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素养具有紧密的联系,互相促进、相互补充。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素养是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能力,而传统文化作为语言文字的源头,是学生能够掌握语文学科基本能力的重要依托。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写作、阅读和表达能力。

例如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其次,传统文化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感。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还包括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传统文化作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审美和道德价值。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同时,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弘扬的正义、仁爱、诚信等价值观念,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

这些都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培养至关重要。

再次,传统文化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密切。

而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方式,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将能够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并接纳其他文化,促进文化多元性的发展。

最后,传统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念的能力。

传统文化积淀了上千年的智慧和人类的思考成果,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借鉴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形成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念的能力。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究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究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究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重视的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对知识的教授,更要重视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既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也要有责任担当与实践精神。

为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净化自身心灵,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水平与健全人格,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抓课本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关联点,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此,语文老师应该有着较高的文学素养,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功能,时刻注重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进而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第一,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就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丰富的教学形式能够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趣味,从而积极参与课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是有限的,还有更多需要自己深入挖掘、探索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富有内涵、精神底蕴浓厚,同时又和语文课本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学生在探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会对语文有更多的学习热情。

第二,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对青少年的成长成熟以及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如果将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就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规范学生的行为。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够成熟、稳定,极容易受网络、社会不良声音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合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就可以引领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

学习传统文化,培养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传统文化,培养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传统文化,培养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习传统文化对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古诗词、古文等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意境和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优美。

2.提高审美能力3.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使自己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学习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1.注重传统文化的选材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选取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如《论语》、《诗经》、《古诗十九首》等,通过这些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2.组织传统文化的课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的课外活动,如诗词比赛、古文朗诵比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外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要注重与现代生活的结合,通过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开展传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结合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进行文学创作,创作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如古诗新作、古文仿写等,让学生通过创作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

渗透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渗透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中学生作文指导是立体的缺乏感知、缺少关注,没有体会到体积的大小要看整体,应综合其相关因素(如长方体的长宽高,圆柱的底面大小与高,不规则物体的整个轮廓等)。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到立体,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我努力寻找学生生活经验中对“所占空间大小”有切身感受的学习材料。

改进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你的鞋子穿几码?爸爸呢?如果你穿上爸爸的鞋子会怎样?为什么?(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脚比爸爸的脚所占的空间要小,而爸爸的鞋子里面空间比较大,所以穿上很宽松,要掉下来。

)接着请学生看看自己的抽屉,里面有什么?把书包拿出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里面空空的,空间比较大。

)再把书包放进抽屉,手伸进去摸一摸,感觉怎样?(生:很挤,空的地方很小。

)为什么会这样?(生:因为书包占了抽屉的空间。

)然后请学生例举身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有学生说教室的窗帘所占空间很大,其他学生马上反驳:“不大的,把这个窗帘布叠一下就能放进我们的抽屉。

”“窗帘布虽然看起来大,但很薄的。

”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并引领学生明确,比较“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仅要看一个面的大小,还要看厚薄,因此特别要注意物体是立体的,要关注物体的整体。

以上教学因为借助了学生有实实在在感受的生活体验,突破了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实践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物体所占空间”的抽象涵义。

三、沟通学生感性经验,凸显数学概念本质特征数学概念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特征概括,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一类对象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③小学生由于已有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学习数学概念主要以概念形成的方式为主,即从一定的具体例子出发,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形成表象,进而以归纳方式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获得数学概念。

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为抽象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提供具体的丰富的材料支撑,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思考的。

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培养

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培养

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培养语文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包括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了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比如口语表达、朗读、听力训练等。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词汇、句式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实际的交流和表达。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二、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自主阅读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可以设置一些阅读理解、阅读分析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三、写作能力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作文、摘抄、写日记等。

还可以设置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按照不同的题材和形式进行写作练习,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四、表达能力五、思辨能力。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核心素养的培育中,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融入核心素养的培育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深刻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1. 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核心素养的培育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艺术表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共识和文化遗产。

其中孔子思想的孔子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文学经典、历史典故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思想和文化传统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

通过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美感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强调修养、仁爱、谦虚、诚实、宽容等美德,与核心素养所追求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将传统文化融入核心素养的培育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和途径1. 课外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验、古诗词朗诵、古代经典故事、传统手工艺制作等相关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诵读古诗词、讲解古代典故、解读经典名著等形式,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

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解读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Famousteacherguidance 名师指导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9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文/李敬东摘要:认识汉字是小学语文的开始,更是建立学生学习和写字能力的前提和根本。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沁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体会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而且更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提高学习质量。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因为时代的发展,许多优秀文化被遗忘,而传统文化又是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指标。

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到知识,运用到小学语文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可以轻松的将学生代入到课堂当中。

传统优秀文化背后都有一些流传至今的故事,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渗透一些传统文化故事,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授课质量。

因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提出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中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素养;学习汉字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下,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促进小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可以更大化的把语文学到最好,并增强学生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因地制宜,入乡随俗。

传统文化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所以,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个人能力制定学习方案。

既然要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首先就要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动力。

这样就可以轻轻松松并且高效率地完成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他们充分融入到语文与传统文化的乐趣中。

通过这个,可以再寻找相关策略,以更大程度的让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中,相互结合。

1 激发学习汉字的乐趣根据研究发现,小学生不仅只对于老师讲课的幽默风趣,形象生动鲜明感兴趣,还对知识点的内容、逻辑、方法和分类感兴趣,这些都是促进小学生学习课文的强大支撑点。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传统的教学方法皆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授一节课,却不知学生吸收多少,听进去多少。

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乐趣,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当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体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淀1、诵读积累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七年级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国学经典诵读》,其中包括:《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经典古文名句249条》《中国百句名言实录浅议》《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

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

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读《三字经》,利用自读课为学生讲解《笠翁对韵》中历史典故,趣闻故事,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

”“金屋闲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

”……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趣味训练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

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欧阳修追字》《多写一撇打了败仗》《神奇的“打”字》《“马虎”的由来》等,同时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而是用心写字,错字逐渐在减少。

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国文化,掌握了字词。

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

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4、节日熏陶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

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

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文,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在教学《伤仲永》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方仲永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的结局,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3)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乐曲《十面埋伏》文中的悲惨气氛显现而出,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2、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

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1)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

当然,大量的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

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杂诗》作者表现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

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2)在文言文当中蕴涵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文言文教育工作者要想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吸取更多的有益成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法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

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使之大放异彩。

比如:郦道元《三峡》描绘自然之美,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写情怀之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意境美,《论语》论述哲理美等。

此外,一篇好的古文,必须有上乘的思想内容,缺乏灵魂的文章不会成为优秀的篇章。

因此,我们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还要注重文章思想内容的学习,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作者的思想内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写文章怎样才能塑造出如此之深的思想高度。

我们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教师可顺便将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比较,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他们明白读书必须勤奋、吃苦,方能成才的道理。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从文章的写法上、结构上、修辞上等等来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只有多方面的弘扬才能真正作到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否则的话,只能是触之皮毛。

其次,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我们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

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

教学中,可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

在《陈太丘与友妻》中,又从反面教育学生与人交往“应守信重礼”,否则将会被七岁顽童所不齿。

像这些简短的故事,语言质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教师不须一言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学形象的人格魅力。

在作品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中,学生能够自然感知着是非曲直,接受着诚信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走进古诗文,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

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

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

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

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

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