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谪居永州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心态比较
贬谪人生风景异_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_程永超
![贬谪人生风景异_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_程永超](https://img.taocdn.com/s3/m/0f5e6b310722192e4536f665.png)
异
山巅上“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进一步写
高峻。最后以“四望如一”收结有力。
品读这篇游记,窃以为柳宗元对西
山风景的描写,可称得上是“形容尽致”,
在他的笔下,西山的高峻形胜,可视可触,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作“漱涤万物,牢笼
百态”。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就
曾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
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而几百年后的苏轼对待贬谪的态度则不一样。 虽 然 苏 轼 在 一 些 诗 文 中 也 有 言 及 黄 州 贬 地“ 僻 陋 多 雨”“穷陋”等,但远不及其对黄州山水的欣赏。苏轼 在《与 言 上 人》书 中 说 :“ 此 间 但 有 荒 山 大 江 ,修 竹 古 木 ,每饮 村酒 醉 后 ,曳 杖 放 脚,不 知 远 近,亦 旷然天 真,与武林旧游,未易议优劣也。”此语虽包含几分无 奈 ,但 绝 对 发 于 内 心 ,我 们 在 其《前 赤 壁 赋》中 ,就 能 真切感受到苏轼与赤壁风景的互适相协。赤壁无奇
下转第 45 页
聚
开
语
社
钩
评
文
专
教
学
关
焦
卷
文
会
沉
Hale Waihona Puke 价学栏学
术
注
40
yǔwén jiàn shè
港
博
语
前
2014.11
澳
客
文
台
沿
ywjsxkt@
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有多少人就这 样,一直在路上……
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流 浪者,郑愁予写出的正是这种心声。
三、传统情结—— 一往情深深几许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 年生于 山东济南。从小母亲就教他读中国古典诗词。15 岁开 始创作新诗,1949 年随父至台湾。他身上有着浓郁的 中国情结,诉诸笔端,也就自然流露。 在江南水乡的这一次邂逅,被诗人称为“美丽的错 误”,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一个美丽 的女子,在瞬间发生,又在瞬间结束。它搅动的不仅 是一个女子古井无波的心之涟漪,更搅动了深深的中 国传统文化情结,正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国度, 才能孕育出这样典雅、腼腆、坚忍、柔情的中国传统女 性,也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会上演这样一幕动情的 爱情神话。
超然与幽怨并存:谪居黄州期间苏轼诗歌创作中的情志矛盾
![超然与幽怨并存:谪居黄州期间苏轼诗歌创作中的情志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effccc3b102de2bd970588a4.png)
超然与幽怨并存:谪居黄州期间苏轼诗歌创作中的情志矛盾作者:桂天寅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在分析了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的诗歌创作后认为,苏轼此时期的作品存在两种看似矛盾的情志特征,一方面是追求平和超脱、淡然从容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又在抒发幽怨婉曲、自伤自怜的贬谪心态。
在这两种创作情志中,虽然前者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断引导苏轼走向从容淡泊的人生境界,但后者却始终未能彻底消除,这使他此一阶段的诗歌创作展现出一种复杂而别具风味的情志特征和艺术风貌。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歌情志情志是诗人思想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是构成并决定诗人诗歌风格的核心要素。
乌台诗案的政治打击和随后数年的贬居生活,对苏轼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贬居黄州期间,在苏轼的诗歌创作中,平和超脱、淡然从容的人生态度和幽怨婉曲、自伤自怜的贬谪心态共存,使他此一阶段的诗歌创作展现出一种复杂的情志特征和艺术风貌。
本文拟从追求平和超脱的从容心态和抒发幽怨婉曲的自哀之情两个方面,分析苏轼诗歌创作中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志特征的具体表现方式。
一乌台诗案的政治遭遇和贬谪黄州的人生打击使苏轼意识到,在当时激烈的党争环境下,自己过往的性格、言行及处事方式很容易遭到政治对手的攻击。
因此他努力改变熙宁年间在诗文创作中动辄就直抒胸臆、议论时弊的轻率做法,努力追求平和超脱、淡然从容的处事心态,一方面真的是为了修补自己性格中过于奔放外露的弱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荣辱不惊的稳重与超脱。
为此,他修习佛、道,调整心态,努力使自己做到超然物外、乐观旷达、平和从容。
但是这种追求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
比如在作于元丰三年的《初到黄州》一诗中,苏轼曾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首诗显然是要表现作者能够以超然的心态面对命运的不公和现实生活的艰难。
苏轼贬谪心态面面观
![苏轼贬谪心态面面观](https://img.taocdn.com/s3/m/f175fa39e2bd960590c677ab.png)
苏轼贬谪心态面面观摘要: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是苏轼人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
考察苏轼贬谪经历,可以将其心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幽独孤高又坦然超旷;(二)皈依释道却执着现世;(三)历尽磨难而了悟人生。
苏轼的影响是深远的,后代士人从苏轼精神世界中汲取营养,滋润着苦涩的人生。
关键词:苏轼;贬谪:心态苏轼万里投荒,九死一生,归至金山,作《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卷四十八P2641他将一生贬谪生涯视为功业,其中不乏自嘲意味,却道准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漂泊万里而眼界开阔,历尽忧患却境界升华,对尘世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感悟。
黄州、惠州、儋州为其人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
因此,研究苏轼的贬谪心态,无疑是把握住了他生命律动之脉的。
一、幽独孤高又坦然超旷中国古代有贬谪经历的士人不计其数,但心态各有不同,苏轼是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一位。
从“胸中万卷,致君尧舜”(卷一P581,《沁园春·古馆青灯》)的朝廷命官沦为带罪之人,精神之孤独,生计之困窘,身体之衰病,都困扰折磨着东坡。
他的心态首先表现为幽独孤高,困顿牢落:但另一方面又善于排解,坦然超脱。
两方面合而观之,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苏东坡。
苏轼贬谪时期,“幽”、“孤”字眼频频出现于其诗词中,传达出他幽独孤高的心态。
他常常自称“幽人”,如“幽人无事不出门”(卷二十P1032,《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幽人掩关卧”(卷二十三P202,《和陶读(山海经)其一》)、“幽人方独夜”(卷三十九2140,《江月五首》)、“孤山之好在,孤客自悲凉。
”(卷一P576,《临江仙·送王缄》)、“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卷一P590,《渔家傲·送吉守江郎中》)、“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二P603,《永遇乐·长忆别时》)、“幽”、“孤”二字最能反映其幽独孤高的心态。
论苏轼三次贬谪后的心态变化
![论苏轼三次贬谪后的心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7ca6ab94afe04a1b071ded9.png)
论苏轼三次贬谪后的心态变化作者:路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1期摘要: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三次贬谪之地,也是苏轼一生政治生涯的最低谷,但这期间他的思想与文学却是其一生的制高点。
苏轼万里投荒,九死一生,归至金山,作《自题金山画像》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将一生贬谪生涯视为功业,不乏自我嘲讽意味,但同时也看出贬谪经历对他人生的影响。
他将这种游历苦难视为人生的磨炼,正是这种磨炼,让苏轼完成了从养尊处优的士大夫,到文化巨人的转变。
关键词:苏轼;贬谪;文学作者简介:路迪,男,辽宁省沈阳市人,1991年生,大学本科学历,学生,辽宁锦州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文法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01第一次被贬让苏轼有些措手不及。
被贬之前苏轼担任湖州知州,也就是当时地方行政的二把手。
由于当时苏轼名气极盛,遂遭人嫉恨,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对其判决处死,史称“乌台诗案”。
还好有王安石等人求情,苏轼才得以保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初到黄州,苏轼虽然名为朝廷官员,实则不过是一个被看管的犯人,现实的落差造成的心态自然是孤高寂寞的,那首《卜算子》正是反映了这种心态,诗云:“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人先用“缺月”、“疏桐”、“沙漏”等意象烘托出气氛,再用孤鸿自比,把那种内心的寂静与清幽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的一句“寂寞沙洲冷”,明确点出了自己心态的核心感受——冷。
这首诗将一个受到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士大夫的内心的孤寂失落完全表现出来,也可见苏轼那种自我内心激烈的挣扎与救赎。
当然苏轼没有这么一直沉沦下去。
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眼光较以往在朝廷更加的开阔,想法与文笔也更加的“接地气”、“入民心”。
在这里,苏轼不问政事,与民同乐同苦,发明了“东坡肉”,也就是现在的红烧肉,写出了既是菜谱又是诗文的《猪肉颂》;他给酥饼起名叫“为甚酥”;给酸酒起名叫“错着水”;他发起了民间慈善组织“育儿会”。
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及现实意义
![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bc1391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9.png)
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及现实意义
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和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把握生活的实际性。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没有追求虚无的理想,而是把握生活的实际性,把握住自己的机会,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断谋求发展。
他在黄州参加考试,担任官职,积累了财富,增加了社会地位。
二是坚定信念。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所干扰,不被外界的压力所影响,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不被外界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是增强自我意识。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他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我素质,把握自己的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不断发展自己。
四是追求自由。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他一直追求自由,他不断探索自由的可能性,不断追求自由的理想,不断挑战自由的极限,不断拓展自由的边界,不断探索自由的道路,不断努力追求自由的梦想。
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和现实意义,是把握生活的实际性、坚定信念、增强自我意识、追求自由,以此来改变自己的。
苏轼、柳宗元
![苏轼、柳宗元](https://img.taocdn.com/s3/m/4a8d564233687e21af45a9cd.png)
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穿越千年的时空,将两位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的文人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他们都曾饱受政治的戏谑,空有报国之志、满腹才情,却只能在远离政权中心的荒野踽踽独行。
相同的境遇,相同的心情,却演绎了不同的人生,让后人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读出了他们人生境界的不同。
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苏轼的豁达、乐观却是柳宗元所难以企及的。
他们都曾放足山野,寄情山水,但柳宗元始终念念不忘的却是自身的遭际堪伤。
所以,即使看到小石潭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清幽环境,看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的动人美景,他依然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虽然发现了西山“悠悠乎与浩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不与掊蒌为类”,他也只是感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让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痛楚而已,却并没有从根本上对自己的事“拿得起,放得下”。
同是放足大自然,苏轼看到的却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时多少豪杰”的壮美,想到的是“惟江上之明月,山间之清风,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即使一文不明,即使身居陋室,即使食不果腹,苏轼依然是那么的潇洒、达观!因此,苏轼尽管被一贬再贬,甚至被贬到岭南——那瘴疫肆虐、九死一生的蛮荒之地,他依然“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为惠州地方作了很多好事,并且还乐滋滋的写诗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在海南生活三年,遇赦北还,他觉得依依不舍,作了一首《别海南黎民》:“我本海南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他虽然被贬到天涯海角,历尽艰辛,但是他却常常忘却自身遭遇之不幸,所到之处,都尽力为地方上做好事,受到老百姓的热情欢迎与无比尊重。
而他也把自己的被贬之地当作了自己的故乡。
在他的晚年,从海南遇赦回到大陆之时,他对自己的一生功业作了一个最简洁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纠结的柳宗元与旷达的苏东坡
![纠结的柳宗元与旷达的苏东坡](https://img.taocdn.com/s3/m/80332fb60029bd64783e2cf0.png)
纠结的柳宗元与旷达的苏东坡多年以前,看过一幅漫画,上面配的文字记不清了,大意是说,如果我事业不如意,爱情也失败,我就去当作家。
这幅漫画让能写点文字的我从此断了作家梦,因为我不想过得这么凄惨。
后来发现这幅漫画说得是很实在的。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再往后,大凡比较有成就的作家或诗人,确实大多是爱情事业双双不丰收的人,或者是其中之一不丰收的人。
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其实是强调“入世”的,除非万不得已才“出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们大多数人的追求。
因此,大凡能写点诗文的人,大多都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
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他们“达”了,精力都用在了军国大事或钻营小事上,终日案牍劳形,戚戚汲汲的,是没有多少精力去寻章摘句的,也不会为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而“穷”的人,“才”是有的,不能“遇”,大多置身宦海之外,或是做个有职无权当然也无事可做的闲官。
有足够的才华,有充裕的时间,有个角落可以舔舐伤口,有闲情逸志感悟人生,于是,他们才会有精致的作品问世。
说远了,这苏东坡和柳宗元,都是这样的人。
苏东坡的“才”,确实可以说空前绝后,书亦精画亦精,词亦工文亦整,前人之述备也,不想多说。
苏东坡的德,确实可谓高山仰止。
这人耿直,考虑的是国计民生,而不是个人得失。
新党弊民旧党腐败他都同样抨击,所以新党执政把他当作旧党打击,旧党执政把他当作新党打击,终生抑郁不得志。
其实,他并没有陷入朋党之争,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士人。
所以,他是“穷”人。
柳宗元也是如此,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二人同为“迁客骚人”,情怀自然大同小异,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终日郁郁寡欢。
无法排遣,自然寄情山水,让大自然来医治他们受伤的心。
这寄情山水,与借酒浇愁效果也差不多,消得了一时,消不了一世。
明日酒醒,抑或山水之乐消失,还是悲伤接着悲伤。
他们的作品很多,一一评述无意义,仅以初中语文课本的一篇文章来分析,虽有断章取义之嫌、以管窥天之弊,但文字出自他们腹中,相差也不可能甚远。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与心态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与心态](https://img.taocdn.com/s3/m/dc580af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5.png)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与心态如果说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变革中的中坚人物,那么苏轼则是宋代文学变革中的最高代表;如果说苏轼一生的创作是浩瀚的长江,那么他在黄州的创作则是宏伟的三峡水坝-----创作上的里程碑。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仕途上屡屡失意,使他把投身于“经世”“救民”的积极入世精神转变为一种“逐客”“闲人”的闲适乐观生活态度。
但是他没有忘记国家现实、民生疾苦,作品多反映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民情,感叹“人生如梦”和命运的虚幻易变。
黄州是长江重要的流经地之一,是一座山水环绕的荒城,豪放派的创始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被贬在此,担任团练副使,生活非常凄苦,掘井筑室,躬耕自食,筑雪堂于东坡,榜之曰“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
因此本文将根据这一特定时期的独特生活和精神状态来解读印证他这一阶段的创作。
一、苏轼的生平,一生多坎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仁宗景佑四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庭,其弟弟苏辙比他小三岁,父亲苏洵是为大器晚成型的散文家。
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然而他文运不佳,多次应试失败,因此在他们兄弟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对他们从小进行教育,同时他自己也有志于做一个经世济民的儒家子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苏轼二十二岁中进士,他的政治生涯是在北宋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
但他是一个坚持自己政治理想的人,不论自己的政治见解是否符合当权者的口味,他都会毫不顾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曾多次上疏王安石变法的弊害,而最终自己要求外放。
先后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江苏徐州市)、湖州(今浙江湖州市)、黄州(今湖北黄冈)、儋州(今海南省)等地担任地方官吏。
直至徽宗赵佶即位,六十多岁的苏轼才遇赦北还,卒于旅舍,谥号“文忠公”。
苏轼在思想上以儒家为本,又博采佛道之长,从儒释道中提炼自己的人生观,处顺境时不娇惰逸乐,处逆境中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
对苏轼和柳宗元的评价
![对苏轼和柳宗元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916b23b0b4c2e3f57276313.png)
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穿越千年的时空,将两位文人展现在面前。
他们都曾饱受政治的戏谑,空有报国之志、满腹才情,却只能在远离政权中心的荒野独行。
相同的境遇,相同的心情,却演绎了不同的人生,让后人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读出了他们人生境界的不同。
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苏轼的豁达、乐观却是柳宗元所难以企及的。
他们都曾放足山野,寄情山水,但柳宗元始终念念不忘的却是自身的遭际堪伤。
所以,即使看到小石潭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清幽环境,看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的动人美景,他依然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同是放足大自然,苏轼看到的却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时多少豪杰”的壮美,想到的是“惟江上之明月,山间之清风,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即使一文不明,即使身居陋室,即使食不果腹,苏轼依然是那么的潇洒、达观!而柳宗元虽也以自己被贬之地为对象,写了很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但他依然念念不忘的还是何时重返朝堂,再展抱负。
所以当他接到一纸命他返回长安的诏书时,他便急急赶去。
谁知命运又给他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这次被诏返京,竟是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正是太过在意于个人的荣辱得失,太过顾虑于自己仕途的荣枯,使得柳宗元的身上少了些苏轼的精神,苏轼的气节,苏轼的胸襟!柳宗元年少得志,二十岁中了进士,并且受到当时王叔文革新集团的重用,本来在仕途上大有作为,未想因宪宗即位,马上即遭贬谪,囚居荒蛮的永州十年之久,然而,柳宗元在那样的山水中,并没有平静下来。
苏东坡在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我想,那凄惨的情形大概跟柳宗元差不多吧,甚至更为艰难。
但读苏东坡黄州时期的几篇文章,会让人感觉到其中蕴涵着的一种巨大的主体精神力量,这也是苏东坡所最看重的生命独立的问题。
苏东坡一生都保持着从容坦然的心态,保持着积极奋进的行为。
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一种生命的纯真与自然。
他总是以自我与万物同一于自然,又保持着精神上的主动,这样就能用超然的眼光来看待万物,却又保持着生活的热情。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贬谪的心(柳宗元、苏轼)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贬谪的心(柳宗元、苏轼)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ce961892650e52ea54189866.png)
贬谪的心(柳宗元、苏轼)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看到他仿佛很痛快地把那个带着极端情绪的“愚”字强加在那灵山秀水嘉木异石上,看到他很惬意地把个“愚”字在整篇文章里涂来涂去,不禁觉得对柳宗元起了同情之心。
柳宗元年少得志,二十岁中了进士,并且受到当时王叔文革新集团的重用,本来在仕途上大有作为,未想因宪宗即位,马上即遭贬谪,囚居荒蛮的永州十年之久,然而,柳宗元在那样的山水中,并没有平静下来,一直沉浸在深深的责己和愤时的情绪当中,说什么“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又说什么“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骂就骂吧,怒就怒吧,痛就痛吧,还得遮遮掩掩。
一个愚字,真可谓道尽柳氏心中无限凄凉情状!苏东坡在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我想,那凄惨的情形大概跟柳宗元差不多吧,甚至更为艰难,因为苏东坡是没有俸禄的,经济的拮据造成的灾难恐怕要比柳宗元要大。
但从黄州时期的诗文来看,我们很难见到诗人在他的文章当中有什么激愤的情绪。
即使自己曾经如柳宗元一样,造了房子,有了几亩地,有了一点家产,但也并未如柳氏一样用那么激烈的命名来发抒心中的不满。
苏东坡自己动手建了一座农舍,叫作“雪堂”,以雪命名,取静适之意。
农舍后面有个亭,叫“远景亭”,东面山坡有几亩天地,因而就把自己叫作“东坡居士”,此二名,都是以地理方位来命,而后一名号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光。
在贬到更为遥远的惠州的时候,他同样的要建房子,在他的文章里,他把这座房子叫作“白鹤居”,白鹤居里的一间房叫作“思无邪斋”。
另一间房子叫作“德有邻堂”。
这些都是如此平凡普通的命名,虽然有着道家或者儒家的影子,但决没有个人性的那凄苦和局促的情状,我们读到的是苏东坡是一个熔化了沉重与洒脱,风雅与俗常,率直与老到的非凡人格具备者,一个有着旷达胸怀的凡人,一个执着真实人世的智者。
他总是以积极的态度追求着他的最高境界:“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读苏东坡黄州时期的几篇文章,无不让人感觉到其中蕴涵着的一种巨大的主体精神力量,而这也是苏东坡所最看重的生命独立的问题。
浅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1) (1)1
![浅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1) (1)1](https://img.taocdn.com/s3/m/ab330624bcd126fff7050bc7.png)
浅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1272摘要苏轼是宋代文坛集诗、词、散文之大成者,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贬官,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贬谪黄州,是他人生第一祸事,也是他经历的第一次大挫折。
从此,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轼在黄州,内心处于矛盾之中,但他仍持乐观的心态,把儒佛道思想融合一起,透彻地观察社会与人生,内心的进与退,入与出的矛盾也迎刃而解。
黄州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使苏轼的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
从他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面对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他的内心变化是复杂的,虽有过失意苦闷,寂寞孤独,但他仍然保持淡泊旷达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豪放的风格。
关键词苏轼黄州心灵历程淡泊旷达豪放雄心壮志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的政治灾难而被贬黄州,经此一难,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的思想不再是单纯的儒家经世济民、积极用世,佛家的空幻和道家的清净无为也进入了他的心灵,这三种思想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他的视野。
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并且用文字来寄托贬谪黄州时期的思想感情,从而迎来了他创作的辉煌时期。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灵历程。
一、初到黄州,失意苦闷“乌台诗案”后,苏轼这位忠君爱国、济世为民的文人被贬到了黄州这荒野蛮夷的地方。
在这个“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的蛮荒之地,他的官职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
这个职位非常低微,并没有实权,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对于有“致君尧舜”之志向,有“此事何难”之信心,有“上殿云霄生羽翼”之政治热情的苏轼来说,是多么大的精神打击啊!政治上的失意,仕途的不顺,使得他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可以想像那时的他是多么的无助和痛苦!此时的苏轼经此灾难之后,已然心灰意冷,心情非常郁闷,这种孤寂和痛苦触动了这位诗人的心灵。
于是,他以诙谐自嘲的口气写下了《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40387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2.png)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3·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从贬谪心态看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寓言创作
![从贬谪心态看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寓言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23e9dac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6.png)
[作者简介]郭静,女,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师。
从贬谪心态看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寓言创作○郭静(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摘 要] 柳宗元济世安民的美好初衷随着“永贞革新”的失败破灭了,随之而来的贬谪给他带来的是身心的双重折磨。
柳宗元通过文学创作,将满怀幽郁舒泄出来,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其寓言作品高度关注了朝廷政事、讽刺和鞭挞了政敌,赞美了革新派并表明了自己的斗志。
[关键词] 柳宗元; 贬谪心态; 寓言创作[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8-0031-02一、诗人生命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永贞革新中国文人对政治的热衷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他们不甘以文人自居,而欲于政治舞台上一展才华。
这在自幼接受儒家教育,以儒家济世安民思想为本的柳宗元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他的理想是“励才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
”(《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他在贞元九年(793)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为监察御史里行,受到王叔文赏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了王叔文,王伾领导的志在打击权奸,进用贤能,减免赋税,革除弊政的政治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
但这次革新仅进行了一百四十余天便夭折了:支持改革的唐顺宗被逼让位给李纯(唐宪宗);王叔文被杀、王伾被逼死;柳宗元等八人被贬远州司马,他先被贬邵州刺史,途中又改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贬柳州刺史。
他参加“永贞革新”,是欲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济世的美好初衷随着“永贞革新”的失败破灭了,随之而来的贬谪给他带来的是身心的双重折磨。
下面就简析贬谪给他造成的折磨及其对永州寓言创作的影响。
二、贬谪生活对诗人的影响贬谪给士人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折磨。
“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
…涉野有蝮虺大蜂…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且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痏”(《与李翰林建书》),这里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
“至则无以为居”(《永州龙兴寺西轩记》),“诊视无所问,药石无所求”(《先太夫人县归袝志》),生活条件也很差。
一样贬谪两样情——谈柳宗元、苏轼贬谪期的山水游记
![一样贬谪两样情——谈柳宗元、苏轼贬谪期的山水游记](https://img.taocdn.com/s3/m/705b5e87a0116c175f0e4889.png)
维普资讯
一
样贬谪两样情
・ 9・ 4
贯穿始终的, 唯有失意、 幽独 、 孤介的柳子厚笔下 , 才会有小石潭 的寂寥 , 小丘的幽静 , 袁家渴的幽丽 , 石渠的 清深, 也才会有西山的高峻 , 这幽峭冷洁的永州山水, 乃是子厚将满腔 的“ 埋厄感郁一寓诸文” 才可能有的。 而在苏轼的山水里 , 我们看到的却是与子厚完全不同的一个乐天安命无往不适 的乐呵呵的东坡翁。 当然不是不委屈。我们看他 自 叙在黄州时的情形就知道了: 只影 自怜 , “ 命寄江湖之上 。惊魂未定 , 梦 游缧绁之中。憔悴非人 , 章狂失志。……疾病连年 , 人告相传为已死。饥寒并 日, 臣亦 自厌其余生 。 ” 而且 生活也不可谓不困顿。所谓“ 禄廪久空, 衣食不继” , " 在黄州, 东坡没有俸禄 , 一家数 口, 衣食难继, 只好在 他 黄州城东亲 自 开荒种地。在儋州 ,海南连岁不熟 , “ 饥食百物艰难”药物更是奇缺 , , 东坡已是 6 0多岁 的老人 了, 身边只有幼子苏过相伴 , 自言 :老人与过子相对 , 他 “ 如两苦行僧耳。 事实上 , ” 。 东坡遭受 的打击 , 经历的 艰难并不亚于柳子厚 , 可是我们看东坡作 于贬谪期的山水记中的那个苏子: 举酒属客 , 明月》 “ 诵《 之诗 , 歌 《 窈窕》 之章”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羽化而登仙” “ ,饮酒乐甚 , 扣弦而歌之” 这一个呼朋唤友 , , 举杯高歌的 东坡, 全不见一丝衰飒之气 ; 而在儋州,游 白水岩》 的归途中, 《 ∞ 白发苍苍的坡翁“ 至江山月 出, 击汰中流 , 掏 弄珠璧”竟然在月光下玩起了水 , , 而且觉得被 自己弄起 的水珠在月光下如明珠似碧玉, 何其快乐 的一个老 人啊, 简直是童心未泯呢!在海南, 天气卑湿” 地气蒸溽”。 “ “ 他不在乎 , 看到“ 荔子累累如茨实” 他就满心 , 欢喜, 等到当地的父老乡亲 , 邀他待荔枝成熟 , 携酒来饮时 , 欣然许可” 乐不可支 了。这哪里是一个被 他“ , 贬万里 , 被人迫害到连破驿馆都不许住的垂暮之年的老人可能有的形象呢!但这确实就是苏东坡 , 就是那个 被林语堂称作“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的乐呵呵的苏东坡 ! 砼 ( ) - 既然柳苏游记中的情感如此不同, 那么 ,一切景语皆情语 ” 二人游记中对景物的选取 , “ , 也便明显
一样贬谪两样性情——《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比较阅读
![一样贬谪两样性情——《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baa3ea2cf121dd36a22d821f.png)
一样贬谪两样性情——《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比较阅读————————————————————————————————作者:————————————————————————————————日期:一样贬谪两样性情——《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比较阅读-中学语文论文一样贬谪两样性情——《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比较阅读翁斐琴《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是必修一中的两篇文言文,大多数教师教学这两文时,注重字词巩固和各自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很少将两者合起来一同教学的。
一次兴之所至,笔者试着将两文作为同是贬谪期游记散文加以比较阅读,则有了意外的收获。
柳宗元、苏轼名属唐宋八大家,在散文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两人都曾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顺利地踏上仕途希望能大有作为,济世泽民,却都不幸地卷入党争,被一贬再贬至偏僻荒蛮之地。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柳州。
苏轼则因反对王安石等的变法被称为旧党,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
仕途的失意、政治抱负的落空使他们转而把自然作为精神痛苦的避风港,以此抚慰自己失意的心灵。
在对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的描写中包含着他们深刻的心灵感悟和生命体验。
贬谪期间,柳宗元为我们留下了“永州八记”,苏轼则留下了前后《赤壁赋》等脍炙人口的佳作,此时成为他们文学创作上最辉煌的时期。
教材中所选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则分别是他们被贬永州、黄州的代表作品。
同属贬地山水游记,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一、两文描写山水风物的方式不同《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突出西山“不与培塿为类”的“特立”,从西山的“特立”中感悟到超尘拔俗、与天地精神相通的人格精神,因喜得知音而倍感欣慰,故“游于是乎始”。
为了突出西山特点,作者用游众山作铺垫;同时为一睹西山的“特立”风貌,不惜经历艰难跋涉,付出艰辛努力,抵达目的地:“过湘江,……穷山之高而止。
”显然,文中的西山是柳宗元用主观刻意的选择性的视角来观察描写的,并且把怪特的西山当成同病相怜的珍爱对象,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自然美观念有意识地选取与自己人格相类似的山水,托物言志,抒发胸臆。
浅析柳宗元贬谪永、柳期间的思想动态
![浅析柳宗元贬谪永、柳期间的思想动态](https://img.taocdn.com/s3/m/8564bfedfd0a79563c1e72f8.png)
浅析柳宗元贬谪永、柳期间的思想动态作者:饶玉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7期摘要: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和碑铭表志类文章在唐代及后世深受推崇。
尽管柳文熠熠生辉,却也淹没不了其诗歌在文坛上的成就。
柳宗元的诗歌留存一百六十多首,绝大多数为贬谪永州和柳州期间所作。
这些诗歌以字简意深的形式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作者面临政治革新失败后颠沛流离的半生。
而这些诗歌中有一类较为独特的是以记述种植的方式抒发作者贬谪南荒的复杂心态,这类诗歌从不同层面映射出诗人面临政治迫害后对自身的认识和外界的认知,从而在罹难中淡化苦痛、升华自我。
关键词:柳宗元;贬谪;种植诗;思想动态作者简介:饶玉群,性别:女,籍贯:广西来宾,1989 年6 月7日出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学,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专业:文学硕士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02一、“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一朝被贬,身系南荒。
这句话足以概括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以后所遭遇的处境。
政治革新之前,柳宗元的仕途较为平坦。
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六岁中博学鸿词科,随即成为集贤殿正字,后调任蓝田(今山西蓝田县西)县尉,不久又被中央调回朝廷任监察御史里行。
身为朝廷政员,希望在政治上建立一番功业的柳宗元需要跻身进入一个能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集团,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正是基于这种政治上的雄心壮志。
令柳宗元意想不到的是,他这么快就被同朝为官的群小施予政治挤兑,惨遭迫害被贬南荒。
韶州一贬成了柳宗元政治生涯由光明逐渐走向黑暗的转折点。
对此,作于贬谪永州期间的《行路难三首》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惨遭迫害的沉痛心情。
(其一)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坐使儿女相悲怜。
(其二)虞衡斤斧罗千山,……,爱材养育谁复论。
(其三)飞雪断道冰成梁,……,桃笙葵扇安可常。
韩醇《训诂柳集》评:“三诗皆意有所讽,上篇谓志大如夸父者,竟不免渴死,反不如北方之短人,亦足以终天年,盖自谓也。
从贬谪黄州后的创作看苏轼思想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转变
![从贬谪黄州后的创作看苏轼思想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ed1ae4007c1cfad6185fa7ec.png)
2019年第09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5)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对于担任多学科教学的压力属于中等水平。
很多受调查采访的老师认为小学全科教师面临的瓶颈表现在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职后发展平台拓宽、人事招聘需更加明细、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
3建议与措施3.1继续加大对小学全科教师师资培养的重视力度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提出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实践证明,小学全科教师的出现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给当地的教育带来积极影响。
通过调研也可以看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对于缓解农村师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对职业价值有着极高的认同。
因此,重庆市应该根据相关国家政策继续加大对小学全科教师师资培养的重视力度,强化与高校和当地小学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培养策略,各区县教委也更应该依据当地小学的实际现状反映教师需求情况,与高校招生形成有效的对接,例如当今乡村小学中男女教师比例悬殊,高校在招生环节即可采取适当措施调整人数比例;高校在培养教师时,与地方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师范生可获得实践的机会;当地小学管理者根据小学全科教师具备的多学科教学优势安排恰当的教学任务,从而能够向教委进行及时的教学反馈,从而实现三者结合,促进全科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3.2强化小学全科教师一专多能、博闻通达的优势培养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一专多能、博闻通达”是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最认可的自身品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小学课程应当以综合课程为主,因此小学全科教师需充分发挥“一专多能”的优势。
应强化各高校积极构建综合性全科教师课程体系,加强全科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继续强化对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全面掌握,同时,还要侧重培养学生广阔的通识知识和个性发展。
通过工作室、项目参与、社团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博闻通达的优势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谪居永州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心态比较08中文(本)泗洪许石玲【摘要】:柳宗元、苏轼同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在文学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仕途上却不甚顺利,政治理想破灭后,均被一贬再贬。
二人遭遇相似,被贬后的心态却不尽相同。
本论文通过对柳、苏二人贬谪永州、黄州时期部分作品的比较,管窥二人心态的异同,探究其心态的成因。
【关键词】:柳宗元苏轼永州黄州谪居心态柳宗元与苏轼均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二人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苏轼的豪放词,都是文学史上的最高典范。
但在仕途上,二人却不甚顺利。
正当他们意气风发、想大有作为之时,却遭到迎头痛击,政治理想破灭,分别被贬永州、黄州。
二人遭遇相似,被贬后的心态却不尽相同。
本论文通过对柳苏二人谪居永州、黄州期间创作的部分作品的比较,管窥二人心态的异同,探究其心态的成因。
一、从作品中探寻人物心态(一)从“永州八记”等文看柳宗元谪居永州的心态谪居永州是柳宗元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柳宗元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广泛。
其中最为世间传诵的是山水游记,特别是著名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只是模山范水,而是借物写心,抒发失意情怀和牢骚怨气,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因而他的山水游记,折射出他谪居永州时期的心态。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首篇,柳宗元在开篇就写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1](P142)深深的负罪感忧惧感诉诸笔端。
此记作于元和四年(809),是柳宗元到永州的第五年,由此可见,他一直是以罪人的身份谪居永州,长期被负罪感忧惧感所笼罩。
除了负罪感忧惧感外,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还满怀孤寂、凄清。
《钴姆潭记》中“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1](P147)设想中秋观月的情景,“乐”而忘乡。
貌似冲淡,实则激愤,以一个“乐”字透出遭贬“居夷”的悲怨凄楚。
作者失意远贬,本来是“不乐居夷”、“不忘故土”的,现在却因为得到了这个潭,竟至乐于居夷,忘怀故土,这只不过是苦中作乐罢了。
表面上旷达闲适,内心却是沉痛悲哀,潭上美妙的景色处处透出凄清的意味。
这种心态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流露的更为明显。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描绘的小石潭景物清幽美妙,然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1](P154)潭周围的环境,氛围凄清异常,是客观描写,更是柳宗元的主观感受。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然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 [1](P154)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树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
柳宗元心中那一尘不染的小石潭被弃于这荒僻之地,它就是怀抱利器而被贬谪的另一个自己。
小石潭的环境描写,是柳宗元当时心境的折射,尤其是篇末对冷清寂静环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展示出作者心同此境的状态。
盼归也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期的心态之一。
《钴鉧潭西小丘记》叙述小丘遭际:始为“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待整饬之后,“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1](P150)小丘呈现出一派奇异胜景,使“读者立觉当时之人与地宛在”(《柳文指要》卷二十九)。
小丘被冷落的遭遇,亦即作者被遗弃的命运。
文章着力描写了小丘环境景物之美,同情小丘长期被弃置的命运,借以抒发自己怀才受谤、久贬不迁的感慨,并渴望重新获得重用。
柳宗元盼归的心态表露无遗。
盼归不得,柳宗元在他的山水游记中表露出失意愤怒、抗争进取的心态。
这种在心态体现在《石渠记》与《小石城山记》中。
《石渠记》中所谓“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2](P520)隐含失意愤怒之情。
《小石城山记》则曲折表达了反对天命观,不肯听天由命的抗争进取精神;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委婉抒发了怀才不遇、横遭贬谪,“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1](P157)的悲愤抑郁的情思。
负罪、忧惧、孤寂、凄凉、盼归、失望、愤怒、抗争,这并不是柳宗元永州心态的全部,执着与豪放也是柳宗元永州心态不可忽视的内容。
在《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中,他要“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表现出对屈原的仰慕和独钟。
屈原对自己理想的至死不渝的执着追求,是柳宗元终身效仿的榜样。
柳宗元的豪放心态,在“永州八记”中也有所体现。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他有如冲出牢笼的野马,高翔蓝天的雄鹰,感觉到了多年没有感觉的快乐。
他“披草而卧,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借酒消愁,借梦明志。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1](P142) 的境地,自由自在,豪放洒脱,旷达傲岸,形神兼具。
在《钴鉧潭西小丘记》里,他写自己购小丘倾情改造,使“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热恋。
自此,高山,浮云,溪流,鸟兽,“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1](P150)在这里,所有的寂寞、烦恼、忧愁、苦闷都烟消云散。
一个高大、洒脱、豪爽、奔放、傲视一切的伟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尽管这种心态只出现在他外出游览的瞬间)。
(二)从黄州诗词文看苏轼谪居黄州的心态与柳宗元一样,谪居黄州期间也是苏轼文学创作一个及其重要的时期。
虽然他所作诗文不多,但词的创作却达到了一个巅峰的境界。
从他的诗词文中我们可窥见他谪居黄州时期的心态。
刚到黄州,苏轼寄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生活十分寂寞。
他在诗《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中说,“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凉夜……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但当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
[3](P241)又如“独有孤旅人,无穷无所逃”[3] (P253),“我谪居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风波里。
故人不复通问询,疾病饥寒,宜死矣。
”[3] (P298)(《送沈逵赴广南》)等,无不流露出苏轼在黄州时期孤独抑郁的心态。
与此同时,他还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 (P601) 这首词作于元丰三年春。
苏轼托物抒情,抒发他初来黄州时的孤高、凄清、寂寞的情绪,更是他贬谪生活中的苦闷、孤独心理的写照。
苏轼借“缺月挂疏桐”来表达自己生活清冷,借孤鸿状写自己心境的凄凉。
孤寂凄凉、忧郁悲伤,是苏轼初到黄州的心态。
但他没有就此消沉颓废,失魂落魄,而是通变达观,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元丰五年所作的《浣溪沙》就是最好的例证。
词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兰溪倒流的特殊现象使词人展开丰富的联想:时光也可以倒流。
人只要乐观、自信,就能老当益壮,重新恢复青春年少。
伤痕可以复原,病体可以重振,青春可以焕发。
一句“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仍渴望成就一番功业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这是一个拨开雾障,步出低谷的东坡,是一个灵魂重铸、神清气爽的东坡。
他的生命意识像饱满的兰芽一样蓬勃,他的心路历程像松间的洁净小路一样被净化。
苏轼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处处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能发现美好的事物。
这曲生命常青的颂歌,更表达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哲理。
又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韵味无穷,令人神往。
苏轼的黄州心态还表现在他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是这种旷达心态的代表作: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种处风雨忧患而放旷超脱的心态流露笔端。
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苏轼写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穀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多么飘逸,多么富有浪漫情调,表达了与天地同化,与万物合一的淡泊超然的思想。
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与朋友一起泛舟游赤壁,创作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赤壁三绝唱”。
其中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豪放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气象阔大,笔力飞动,雄浑豪放,气势磅礴。
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词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风流儒雅,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地潇洒,何等地豪气冲天!词人自己也欣然神往,想要像他一样开创一番事业,可是壮志难酬,只落得“早生华发”。
但词人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在同一时期创作的《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清除内心的痛苦(尽管那如怨、如幕、如泣、如诉的箫声传达出苏轼内心深处的苦闷与忧伤)。
(三)柳、黄二人心态的异同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谪居的生活是孤独的、寂寞的,这是柳宗元、苏轼共同的感受。
不同的是柳宗元在寂寞中多是哀伤自怜,苏轼却在寂寞中显得幽独孤高。
柳宗元一直以罪人的身份谪居永州,长期被负罪感忧惧感所笼罩,盼归的心态在其作品中表露无遗。
苏轼则不然,鉴于混迹官场的诸多教训,他不接人事,少作诗文,深怕“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
[4](P1709)受尽失意、寂寞的煎熬后,二人都作了自我调适、自我排遣,柳宗元寄情于山水,苏轼寓情于自然。
柳宗元“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是执着与豪放;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旷达与超脱。
二、从人物生活背景中探寻人物心态的成因(一)被贬前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及被贬因由柳宗元生于官宦世家,少年中举,官拜礼部员外郎,正是前景一片大好之时,却因策划了一次动摇到宦官及节度使利益的改革而葬送了仕途,与参与永贞革新的王叔文、王伾、刘禹锡等十人或被戕杀或被流放,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发动革新的初衷是希望废除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重现国家的统一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