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物措施对南方红壤丘陵坡地地表径流系数和产沙量的影响
南方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不同土层水分对降水的响应

南方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不同土层水分对降水的响应殷建华【摘要】ECH2O soil moisture content detection system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volumetric soil water content (VSWC) at 5,15,30 and 60 cm depths of Paspalum notatumn grassland and Pinus massoniana stands in hilly areas of southern pare to bare land,the VSWC curves in light,moderate,and heavy rainfall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The VSWC curves of different soil depths was the same,and the VSWC increment wasin descending order of soil layer of 5,15,30 and 60 cm under the same vegetation cover.The growth rate of VSWC was in descending order ofP.notatumn grassland,P.massoniana stands and bare land at the same soil layer,among them,in case of light rainfall,the VSWC at other soil layers was increased except for 60 cm soil layer.The VSWC of P.notatumn grassland increased about 2.42%-3.81%,about 1.94%-3.10% of P.massoniana stands,and 1.30%-2.34% in bare land.During the moderate rainfall,the VSWC of P.notatumn grassland was increased by 1.73%-3.89%,1.56%-3.45%of P.massoniana stands,and 1.41%-2.98% in bare land.During the heavy rainfall,the VSWC of P.notatumn grassland was increased by 2.94%-8.81%,2.51%-8.10% of P.mossoniana stands,and 2.44%-7.67% in bare land.The VSWC was mainly affected by precipitation,the higher the rain intensity,the faster the growth rate of VSWC.When the rainfall intensity of 4.43 mm/h,the VSWC growth rate of 5cm soil layer was 0.42%-0.57%/h,1.91%~2.16%/h for 15 cm soil layer,1.74%-1.98%/h for 30 cm soillayer,and no response for 60 cm soil layer,respectively.When rainfall intensity of 12.74 mm/h,the VSWC growth rate of 5 cm soil layer was 4.41%-4.89%/h,4.98%-5.41%/h for 15 cm soil layer,2.33%-3.06%/h for 30cm soil layer,and 0.34%-0.52%/h for 60 cm soil layer,respectively.When the rainfall intensity was 22.49 mm/h,the VSWC growth rate of 5 cm soil layer is 5.38%-5.83%/h,5.60%-6.02%/h for 15 cm soil layer,3.26%-3.61%/h for 30 cmsoil layer,and 1.05%-1.27%/h for 60 cm soil layer.Under the same rainfall type,the time of the VSWC return stable state of P.notatumn grassland was the longest,followed by P.massoniana stands and bare land.%以江西省泰和县老虎山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使用ECH2O土壤含水率监测系统,对该区域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n)地、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进行了定位监测,以裸地作为对照,分析红壤丘陵区百喜草地、马尾松林地各土层土壤水分对不同强度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降雨后,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同一植被各土层土壤含水率从大到小依次为:5、15、30、60 cm土层.(2)同一土层,百喜草土壤含水率增长最快,其次为马尾松,最后为裸地.其中小雨时,,其他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有增加(百喜草增加2.42%~3.81%,马尾松增加1.94%~3.10%,裸地增加1.30%~2.34%),60 cm土层无响应;中雨时,百喜草土壤含水率增加1.73%~3.89%,马尾松增加1.56%~ 3.45%,裸地增加1.41%~ 2.98%;大雨时,百喜草土壤含水率增加2.94%~8.81%,马尾松土壤含水率增加2.51%~8.10%,裸地土壤含水率增加2.44%~7.67%.(3)土壤含水率主要受降水影响,降雨强度越大,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越快.降雨强度为4.43 mm/h时,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0.42%~ 0.57%)/h,1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1.91%~2.16%)/h,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1.74%~ 1.98%)/h,60 cm土层无响应;降雨强度为12.74 mm/h时,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4.41%~4.89%)/h,1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4.98%~5.41%)/h,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2.33%~3.06%)/h,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0.34%~0.52%)/h;降雨强度为22.49 mm/h时,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5.38%~ 5.83%)/h,1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5.60%~6.02%)/h,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3.26%~ 3.61%)/h,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1.05%~ 1.27%)/h.(4)在同一降水类型条件下,百喜草地土壤退水时间最长,其次为马尾松林地,最后为裸地.【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45)011【总页数】6页(P72-77)【关键词】红壤丘陵区;土壤含水率;百喜草;马尾松;土地利用类型【作者】殷建华【作者单位】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深圳,518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5.3土壤水分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作为联系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纽带,通过植被蒸腾与光合作用,影响水、能量以及地球生物化学循环[1]。
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降雨径流、产沙及土壤水蚀特性的影响

142 XIANGCUN KEJI 2022年5月(下)乡科技村XIANGCUN KEJI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降雨径流、产沙及土壤水蚀特性的影响李 菲1 李晓光2(1.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辽宁 朝阳 122000;2.辽宁省朝阳水文局,辽宁 朝阳 122000)[摘 要] 辽西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是影响粮食增产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为选出最适宜辽西地区的水土保持耕作模式,最终达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统筹兼顾,设置裸地、常规耕作、免耕播种、垄作、深松+垄作和横坡等高种植6种处理,分别探究不同处理对降雨径流、产沙量、坡面入渗特征、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降雨情况相同时,横坡等高种植试验区内降雨径流和产沙量最小,0~100 cm 土层入渗量最高,土壤含水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方式,是最适合辽西地区坡耕地的一种水土保持耕作模式。
[关键词] 水土保持;等高耕作;免耕播种;土壤储水量[中图分类号] S15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0-142-50 引言辽西地区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400 mm 左右,并且全年降水量有60%~80%集中在夏季。
由于夏季雨水集中,暴雨冲刷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大面积土地退化。
如何治理水土流失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成为现阶段辽西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关注的焦点问题。
由于辽西地区多山地丘陵,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坡耕地的土壤水分入渗量、坡面径流量、侵蚀量等都会产生差异化影响。
通过探究各类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降雨径流、产沙及土壤水蚀特性的影响,找出一种最有利于水土保持的耕作模式,对于解决辽西地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而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兼顾有积极的作用。
此次试验通过探究常规耕作、免耕播种、垄作、横坡种植等6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降雨径流、产沙、坡面入渗量、土壤储水量的影响,从而横向对比选出一种最有利于坡耕地水土保持的耕作模式,并在辽西地区进行推广使用,在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切实提高水土保持成效。
南方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成因及其治理措施

南方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成因及其治理措施何绍浪;何小武;李凤英;郭小君【摘要】经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发现南方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马尾松林、杉木林、桉树林及山地茶果园,而树种结构单一、林下植被匮乏、人为干扰频繁是当前造成林下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南方林下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原因,总结了复合经营、人工补植、施肥改良等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林下水土流失;类型;成因;治理措施;南方红壤区【作者】何绍浪;何小武;李凤英;郭小君【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南方红壤区是我国典型的水力侵蚀区,水土流失严重,曾一度被称为“红色沙漠”,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之一[1]。
研究表明,我国南方红壤区森林覆盖率平均达到52.87%,但由于林下灌木或草本稀疏,土壤表面裸露程度很高,易造成中度甚至强烈以上的水土流失,呈现“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现象,带来严重的“林下流”的恶果[2]。
其中,福建省长汀县2009年林地(含荒草地)水土流失面积268.96 km2,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83.4%[3]。
林下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阻碍广大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南方水土保持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之一。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对林下水土流失进行系统研究。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综合分析了南方主要林分林下水土流失的特点和成因,并总结了复合经营、人工补植、施肥改良等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旨在为推动林下水土流失治理研究提供依据。
稻草覆盖和草篱对红壤缓坡旱地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土 壤 (Soils), 2014, 46(3): 550–554①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9BADC6B01,2011BAD31B04)资助。
* 通讯作者(liumq@)作者简介:范洪杰(1986—),女,吉林德惠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
E-mail: 2010103111@稻草覆盖和草篱对红壤缓坡旱地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①范洪杰1,黄欠如2,秦江涛3,章新亮2,刘满强1*(1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土壤生态实验室,南京 210095;2江西红壤研究所,江西南昌 331717;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摘 要:以红壤缓坡旱地为对象,研究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对水土流失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2011—2012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产生的径流量大小排序为:对照>稻草覆盖、草篱>草篱+稻草覆盖。
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是草篱+稻草覆盖处理,与对照相比,径流量显著减少了47.1% ~ 79.8%(P <0.05),土壤侵蚀量显著减少了79.2% ~ 99.5%(P <0.05)。
2011—2012年作物产量最高的分别是稻草覆盖和草篱+稻草覆盖处理,与对照相比,这两种处理可分别增产26.6% ~ 50.9%、15.5% ~ 37.7%(P <0.05)。
因此稻草覆盖、草篱+稻草覆盖结合是红壤缓坡旱地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稻草覆盖;香根草篱;径流量;泥沙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S157.1坡地红壤是指发育于基岩风化壳的山地丘陵红壤,我国的坡地红壤面积约占红壤总面积的53%,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14个省区。
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1%,而大部分水土流失面积为红壤坡地[1]。
水土流失可导致土壤孔隙结构恶化,土层变薄,抗蚀能力减弱[2],土壤肥力下降和地力衰退,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因此发展红壤缓坡旱地水土保持技术是该区改善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3]。
相对于传统水保模式来说,生物水保措施具有经济、长效及可持续的优点[4]。
不同植物措施对南方红壤丘陵坡地地表径流系数和产沙量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8,24(22)不同植物措施对南方红壤丘陵坡地地表径流系数和产沙量的影响陈海生(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摘要: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实验,以自然裸露坡地为对照,利用2016年安吉县山湖塘综合观测场的降雨和土壤侵蚀过程数据,研究不同植物措施对降雨条件下红壤坡面产沙量和地表径流系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各种植物措施中,竹子保留地被小区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最稳定,其次是竹子全面抚育小区,最差的是落叶经济林全面抚育小区。
关键词:植物措施;红壤丘陵坡地;径流系数;产沙量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8)22-0071-02坡面产流是指坡面上降雨和下垫面综合作用产生径流的过程。
南方丘陵区红壤坡地降雨强度较大,土壤抗侵蚀不足,再加上人类过度开发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丘陵坡地中植物具有蓄水保土、截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拦截泥沙等方面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植物措施能较好地调控南方红壤区坡面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例如,梁娟珠在福建省长汀县的研究[1]认为,不同植被措施下坡面产流产沙分异规律明显,相对于裸地,盖度高的乔灌草、灌草、草本等措施的水土流失量最小,水土保持效果最为明显;黄鹏飞等在江西的研究[2]认为,不同植物措施对坡面年总径流深的消减效果,其中以柑橘加百喜草全园覆盖措施最好,其次为柑橘加百喜草带措施,柑橘纯林最差。
本研究以安吉县山湖塘综合观测场标准径流小区为单元,研究在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植物措施对南方丘陵区红壤坡地的水土保持效应,为该区域采取合适的植物措施用于控制土壤侵蚀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自然概况安吉县山湖塘综合观测场属于太湖流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4′00″,北纬30°37′00″。
观测场建立在安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内,位于递铺镇净土社区,距中心城区8km。
南方丘陵山地不同植物篱处理下水土流失研究的开题报告

南方丘陵山地不同植物篱处理下水土流失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水土流失是指地表水和土壤在高强度雨水冲刷作用下发生的流失现象。
南方丘陵山地是我国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但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十分严重。
为了保护水源地,有效降低水土流失,需要进行相应的植被管理。
植物篱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植被措施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植物篱处理方式对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1. 研究不同植物篱处理方式对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2. 基于实验结果,提出合理的植物篱管理措施,为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 选择南方丘陵山地典型流域或农田作为试验点,设立不同植物篱处理:对照组(不做任何措施)、单一种植物篱处理组和混合植物篱处理组。
2. 通过对试验点地表水流速度、土壤抗蚀能力、林下植被盖度、干扰度和植物根系长度等指标的测量,分析不同植物篱处理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 基于实验结果,提出合理的植物篱管理措施,建立南方丘陵山地植物篱防治水土流失技术体系。
四、研究方法1. 采用野外实验的方法,选择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地流域或农田作为试验点。
2. 选取不同的植物进行种植,建立不同植物篱处理组。
其中单一种植物篱处理组选取普遍适应南方丘陵山地的植物,混合植物篱处理组选取耐旱、耐寒、抗病虫害的植物根据植物光合效率和光能利用率的大小组合。
3. 采用水土流失模拟器进行定量测量水土流失量,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4.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植物篱处理方式对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五、预期成果1. 确认不同植物篱处理方式对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2. 提出适合南方丘陵山地的植物篱管理措施,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指导。
3. 确立南方丘陵山地的植物篱防治水土流失技术体系,促进水源地保护。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

现状、问题与治理经验(一)整体好转,局部恶化南方红壤区8省水土流失状况总的趋势是,整体好转,局部恶化。
根据调查统计,南方8省1990年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4.9万平方公里,占南方8省土地总面积114.1万平方公里的21.8%;至2000年,即10年后,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17.5%,水土流失减少的面积为4.9万平方公里,幅度达4.3%,平均每年减少流失面积为4900平方公里。
据统计,当前在8个省中,这种比例是不均衡的,其中安徽、福建、浙江和江西减少幅度较大(减少幅度大于20%),湖北、湖南的减少幅度较小(约10%~20%),广东减少幅度最小(3.3%),而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反而有所增加(增加幅度约20%)。
这说明近十年来,我国南方8省水土流失的面积有所缩小,数量有所降低(表1略)。
此外,从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状况来看,各省近十年来,轻度流失面积平均减少17.3%,其中湖南、广东和海南三省轻度流失面积增加,其他省的都减少;中度流失面积总体减少18.9%,其中除了湖北省轻微增加外,其他省的中度流失面积都程度不同地减少;强度流失面积总体减少21.8%,其中,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强度流失面积反分别较前增加31.8%、21.3%、12.4%(表2略)。
表2数据还说明各省水土流失中度的面积普遍减少,但是幅度除安徽和湖南较大外其他变化都不大,而轻度和强度则变化较大,且各省之间差异也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尽管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总面积在减少,但是减少的幅度与各地治理面积极不相称,其主要原因是,南方8省由于人为影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面积正在不断增加,据测算,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总共达到2256平方公里。
据资料,湖北省近几年来,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
1986~1992年广东省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佛山、广州、潮州、江门、汕头、阳江和惠州等11个平原城市,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达845.7平方公里,深圳市最为严重,流失面积184.99平方公里。
不同植被类型对降雨径流和泥沙的影响

4 20 ) 290
( 湖南省新邵县水土保持局 摘 要
植被对控制水土流失、 调节气候 、 减缓径流、 削减洪峰 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乔木型、 乔灌混
交型、 灌木型不 同植被 降水径流及泥沙观测, 分析 了不 同植被类型对降水径流及 泥沙的影响 , 为水土流 失治理 采用生物措施提供科 学依据。
200卷第 4期 土保 持
S b r p c lS i a d W a e o s r ain u t i a ol n tr C n e v t o o
Vo . O № 4 12 De . oo c2 8
不 同植被类 型对降雨径流和泥 沙的影响
区的纯 国外 松林 地水 土 流失 尤为 突 出。 众 所周 知植 被 是 自然 因素 中 防治 土 壤 侵 蚀 的重
作用于植物群落的构成 , 比如土壤含水量对物种进行 选择 , 地表径流的水力梯度造成冲刷决定地表矮小植 物的存活。这种生态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决定 了植 被对水文和泥沙的影 响非常复杂。本文集 中分析不 同类型植被对降水 、 径流、 泥沙的影响 , 提醒人们水土 流失的存在不能单纯以植被的覆盖度而定 , 还应考虑
WU Bi n
( o o sra o ueuo isa o ny u a rv c 2 9 0 S iC nevt n B ra f nh oC u t,H nn Po i e 2 0 ) l i X n 4
Ab t a t Ve ea in p a s t e v r mp r n o e i e s i e o i n c n r l l t e u ain,r n f t ain sr c g tt l y h e y i o t trl n t o l r so o t ,c i e r g lt o a h o ma o u o mi g t i o
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

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在总结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效益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治理措施在花岗岩和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红壤上的治理效果。
结果表明:单一的耕作措施要与其他措施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在花岗岩红壤区,适宜布置鱼鳞坑和竹节沟,梯田较不适宜在该区布置;在第四纪红粘土上适宜布置梯田措施,不适合布置鱼鳞坑和竹节沟。
标签: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治理模式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面积超过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南方水土流失面积约34万km2。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益的降低,生物多样性减退,地质灾害的加剧。
本文通过对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丘陵区各种治理措施效益的分析,构建出经济可行的坡耕地治理体系,为红壤丘陵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依据。
1研究区概况南方红壤丘陵区地形起伏大,降雨量多而集中,母岩抗蚀力弱,人口密度大,因而导致该区自然植被破坏严重,人地矛盾突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尤其是花岗岩区和第四纪红色粘土区。
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侵蚀面积约占红壤总面积的4310%,岩石矿物受到强烈风化形成深厚疏松的风化层,土壤极为贫瘠,表土以沙粒为主,导致该地区土壤抗蚀性低。
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红壤侵蚀面积约占红壤总面积的1480%,质地粘重,土层深厚,土壤通气和透水性较差,径流系数大,具有酸、黏、板、瘦等不良特性。
2母质对治理措施效益的影响(1)对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
傅勤认为水平梯田得开发和治理适用于人多地少坡度小于15°的缓坡地,而坡式梯田的治理开发主要用于地多人力输出远离村庄的陡坡地。
水平阶和鱼鳞坑适用于荒坡和荒山的治理,是坡地植树造林的较常见的一种整地方法。
花岗岩红壤区不适于作物的生长,单一的梯田措施很难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以闽北为例,闽北地形起伏大,绝大多数的土地面积坡度大于25°,不适合梯田的修建。
耐旱耐瘠得植物对于改善坡地干旱贫瘠具有较好的作用,鱼鳞坑和水平阶造价底实施快,配合植物措施能明显发挥拦泥蓄水的作用,并且受坡度的制约较小,适用于花岗岩红壤区的土地治理。
不同耕作措施对南方壤粘土的侵蚀产流产沙影响

(2016LM2149—5) 作 者简 介 :孙 芳媛 (1992-),女 ,江西上 饶人 ,硕 士研究 生 ,(E-mail)
fangyuan sun@ 163.com 。 —
中图分类 号 :8344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003-188X(2018)08-0153-06
0 引言
广 东省 是 全 国暴 雨 最 为 频 繁 的地 区之 一 ,年 均 降 水量达 1 771mm,而汛期(4-9月 )降雨量 占全年雨量 的 79%,年均暴雨 日数 (≥50mm)4—10天。据气象部 门统 计 ,1h降 水极 大值 和 24h降 水极 大值 分别 达 195.5mm和 654.5mm¨1 J。传统耕作土壤裸露 ,暴 雨造 成 土 壤侵 蚀 ,大 量 营养 元 素 及有 机 质伴 随表 层 细软 土 而流失 ,导致土壤肥力 的持续下降。坡耕 地 由于垦植 影 响 ,土质 疏 松 ,更 易 受 暴 雨 侵 蚀 。 以往 关 于 土 壤 侵 蚀的研究多在于解释侵蚀机理 ,分析溅蚀 、沟蚀 、坡 面 水 蚀 的时空 变 化 过程 ,而未 从 防 治层 面去 预 防 土壤 侵 蚀。本 文针对几种南方旱作保护性耕作 措施 ,探寻不 同表 土处 理 方 式下 土 壤 对 暴 雨 侵 蚀 的抵 抗 程 度 ,并 选 择秸秆覆盖 、免 耕 、传 统垄作 3种在 广东常见 的旱作 表土耕作方式进行对 比试验 。
多 为 粒 径 小 的粉 粒 和 黏粒 ,暴 雨不 仅 造 成水 土 流 失 ,也 造 成 表 层 土 壤 质 地 的 改 变 。 该 研 究 可 为 华 南 地 区 受 暴 雨
南方丘陵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减流效应研究

南方丘陵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减流效应研究摘要:为了探讨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防洪减流效应,我们通过实验得到不同的人工林地冠层截留效应的排列顺序,以及枯落物层拦蓄径流效应和土壤截持地表径流的效应,草本单层结构的减流效应要优于乔木单层结构。
关键词:南方丘陵区;植物措施;水土保持;减流效应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具有很好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作用,是实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防洪减灾和江河治理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完成的:一是地被物的拦蓄效应,二是冠层的截留效应,三是植物根系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广西省的小流域内,为典型的南方红壤丘陵区。
土壤为侵蚀性红壤,且成土母质是第四纪红色粘土;现状植被主要是半次生以及人工林木的下木和地被物,主要植物建群种有湿地松、马尾松以及经果林。
2研究方法2.1试验设计(1)野外样地设置:综合考虑坡向、坡位、坡度等微地形因子,分别对研究区内4种典型人工林,即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板栗林以及马尾松+板栗林等设置样地,进行林冠截留、枯落物拦蓄和土壤改良试验。
样地基本情况见表1。
(2)径流小区布设:在坡度为12°的同一坡面布设5 m×20 m标准径流小区5个,其中1,2,3号小区处理为乔-草结构植物措施,5号小区处理为纯乔结构植物措施,4号小区为对照(CK1);在坡度为14°的同一坡面布设5 m×15 m标准径流小区2个,其中6号小区处理为纯草结构植物措施,7号小区为对照(CK2),详见表2。
为阻止试验场内外地表径流进出小区,标准小区用混凝土砖块砌成围埂,其埂高出地表30 cm,埋深45cm。
小区下面筑有汇流槽承接小区径流及泥沙,接PVC管引入下方矩形径流池。
径流池根据当地可能发生的最大暴雨和径流量设计成A、B、C三池,每池均按1.0 m×1.0 m×1.2 m(长×宽×深)方柱形构筑。
南方红壤低山丘陵植物篱坡面的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南方红壤低山丘陵植物篱坡面的水土流失特征分析作者:陈海生梅道亮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8年第18期摘要: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实验,以自然裸露坡地作为对照,利用2016年8月14日安吉县山湖塘综合观测场的降雨和土壤侵蚀过程数据,研究了不同植物篱对降雨条件下红壤坡面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各种植物措施中,毛竹林保留林下植被小区由于植被盖度达到95%,其水土保持效果最好、最稳定,其次是竹子全面抚育小区,最差的是落叶经济林全面抚育小区。
关键词:植物篱;红壤丘陵;径流深;土壤流失量中图分类号 S1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8-0102-02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是以水力外营力为主的水土流失类型区,该区域由于降水强度大、山地坡度大等特点,再加上传统的耕作方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而在坡面上利用植物措施来进行水土保持,不但具有明显的挡水、挡土、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而且具有改良土壤、抑制病虫害和杂草生长的作用。
Paningbatan[1]的研究表明,在坡面上种植豆科灌木植物能够大幅度降低土壤侵蚀量。
宇淑慧等[2]发现在坡耕地上种植草带可显著降低径流量和侵蚀量。
谢庭生等[3]的研究表明,香根草、芦竹栽植可迅速恢复紫色土侵蚀沟植被。
本研究拟选择浙江省安吉县山湖塘综合观测场作为典型研究区,在分析野外径流小区降雨产流过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植物措施对坡面径流深、土壤流失量的影响,以期为南方丘陵区红壤坡地的植物篱措施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方法1.1 自然概况安吉县山湖塘综合观测场属于太湖流域,东经119°34′00″,北纬30°37′00″。
观测场是建立在安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内,位于递铺镇净土社区,距中心城区8km。
观测场所在的水保园区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浅薄,较易风化,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该区域总土地面积57.88hm2,土地利用状况为:有林地、疏林地和荒坡35.88hm2,坡耕地20hm2,水面2hm2。
不同耕作措施对南方壤粘土的侵蚀产流产沙影响

不同耕作措施对南方壤粘土的侵蚀产流产沙影响南方地区以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而闻名,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
在南方地区,壤质黏土地广泛分布,这些土壤易受侵蚀,导致产流和产沙加剧,给农田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研究不同的耕作措施对南方壤粘土的侵蚀产流产沙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南方壤质黏土的基本特征。
南方壤质黏土属于重度物理性土质,土粒之间的结合力较强,容易形成结皮,导致土壤质地较硬,水分渗透性差。
在强降雨或水土流失作用下,壤质黏土会出现大面积的侵蚀现象,增加产流和产沙的几率。
那么,不同的耕作措施对南方壤质黏土的侵蚀产流产沙有怎样的影响呢?首先我们来看传统耕作模式下的影响。
传统耕作模式下,农民通常采用免耕或深耕的方式进行耕作,这样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裸露程度,提高了土壤的流失风险,导致侵蚀加剧,增加了产流和产沙的数量。
相比之下,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南方壤质黏土的侵蚀产流产沙问题。
例如,采取覆盖作物、植被覆盖、梯田建设等保护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产流和产沙的风险。
此外,合理施肥、植树造林、合理亩米高度等管理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并减少产流和产沙的数量。
此外,水土保持措施也是减轻南方壤质黏土侵蚀产流产沙问题的重要手段。
例如,修建梯田、构筑垄沟、设置绿化带等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保持力,减轻产流和产沙的风险。
综上所述,不同耕作措施对南方壤质黏土的侵蚀产流产沙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耕作模式容易加剧侵蚀现象,增加产流和产沙的数量,而采取保护性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土壤侵蚀问题,减少产流和产沙的数量。
因此,在南方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和保护性耕作是减轻土壤侵蚀产流产沙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助于维护农田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篱对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坡面年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的影响

植物篱对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坡面年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的影响陈海生;梅道亮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8(030)005
【摘要】植物篱是南方红壤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为了研究不同的植物篱措施对坡面产流的影响,以及对坡面侵蚀的抑制效果,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实验,以自然裸露坡地作为对照,利用2016年安吉县山湖塘综合观测场的降雨和土壤侵蚀过程数据,分析了不同植物篱对降雨条件下红壤坡面径流深、径流系数和土壤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植物篱措施中,毛竹林保留林下植被小区由于植被盖度高,因此其水土保持效果最好最稳定.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陈海生;梅道亮
【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1231;浙江省安吉县水利局,浙江湖州 31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
【相关文献】
1.南方红壤低山丘陵植物篱坡面的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J], 陈海生;梅道亮
2.南方红壤丘陵区植物篱笆试验研究 [J], 张碧芳
3.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沉积作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肖海兵;李忠武;聂
小东;马文明;黄斌;陆银梅
4.植物篱对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坡面年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的影响 [J], 陈海生;梅道亮;;
5.中国南方红壤丘陵马尾松林下侵蚀坡面的土壤特性 [J], 汪邦稳;夏小林;段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

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据调查,导致林下水土流失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1树种单一造成林下植被缺失。
1980年开始的绿化植树,在南方以马尾松或者其他经济林木如桉树等为主,其中,马尾松会加剧土壤的酸化,导致其他植物难于存活,而桉树由于生长很快,需水量很大,造成地表干旱,也影响其他植被生长。
2造林目的单调,造林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早期造林主要是考虑木材的蓄积和经济价值,强调林木的覆盖,没有统筹考虑生态环境效益,因而一些部门更愿意采用方便植树的造林形式,比如全垦造林等。
这种现象在南方比较普遍,不仅带来造林初期的水土流失问题,而且造成成熟林的林下水土流失问题。
3经济林果树下,因锄草、翻耕和大量使用除草剂,造成地表覆盖度低,导致流失依然存在开发性治理水土流失是南方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不仅由于工程措施减少了水土流失,带来生态效益,而且可增加农民收入,产生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
但是由于某些地区耕作方式不当,比如果园或茶园进行多次翻耕,使得经济林木下水土流失问题更加突出。
另外,由于草本和灌木的生长会影响果实采摘,而且会与果树争肥争水,因而除草剂被大量使用,使得林木下草被减少,地表完全裸露,反而加剧了水肥的流失。
此外,不同部门的统计口径不一,也使得林下水土流失现象未能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
基本经验:1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逐步扩大区域治理范围2崩岗治理的模式与经验3坡耕地的水土保持开发利用经验中期体现出来的问题1缺乏生态综合治理的整体性2缺乏长期坚持性3缺乏水土治理与开发、发展相结合的战略眼光措施和对策(一)国家扶持引导,逐渐向地区自立转移国家资金投入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特别是对贫困地区与农村,这一问题表现最为突出。
据南方8省调查,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在水土流失治理上的经费投入是巨大的,不少地区通过数十年的治理,已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上得到明显改善。
但对有些地区来说,在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或基本治理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发挥地方经济的潜力,并在提高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条件下,增强经济实力,促进本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实现有效的自身投入与运转。
红壤坡地泡桐林地表径流和养分流失研究

红壤坡地泡桐林地表径流和养分流失研究李恩尧;彭佩钦;吴建平;侯红波【摘要】在红壤坡地泡桐林地设置3个不同处理研究施肥对地表径流和养分流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林下植被覆盖能有效的降低红壤坡地产流、产沙量以及氮、磷流失量;氮的流失主要以径流水溶性氮为主.磷的流失则是以泥沙携带为主;林地施肥增加了径流水溶性总氮、总磷浓度,而对泥沙结合态氮、磷浓度影响不大;氮素的流失浓度和流失量都比磷素高;在降雨过程中,地表径流中氮、磷浓度变化均为径流形成后的20 min左右浓度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在60~80 min后趋于稳定;现有泡桐林施肥方式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较小.【期刊名称】《湖南林业科技》【年(卷),期】2011(038)002【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红壤坡地;泡桐林地;施肥;地表径流;氮流失;磷流失【作者】李恩尧;彭佩钦;吴建平;侯红波【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4;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43红壤丘陵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业产业的优越条件。
由于长期以来进行不合理的开垦[1],部分红壤丘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季节性干旱等环境资源退化现象日趋严重。
为了重建该类地区的生态系统,迅速恢复植被,各地种植了大量的人工林。
泡桐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林树种,具有生长快、分布广、材质好、用途多、适应性强等特点。
近几年来,江西省一些县在丘陵山地大力营造泡桐林已获成功[2]。
随着红壤丘陵地营造泡桐林的效益日益显现,发展泡桐速生丰产林成为一些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经济收益的新来源。
但目前红壤坡地林地利用时多不施肥,生产力水平低下,且人工林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何,目前尚存在不同的意见[3-6]。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对枯落物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对枯落物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曹智;文仕知;何功秀;周沁;及利;杨丽丽【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39)1【摘要】探究不同水土保持林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养分变化,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以湖南省金洞林场15年生杉木-闽楠混交林、闽楠纯林、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季节土壤有机碳、土壤及凋落物养分含量,分析不同林分组成和季节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结果表明,林分组成和季节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主要受全N、全P、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N的影响。
不同林分下,土壤养分和凋落物养分存在显著差异,杉木-闽楠混交林土壤和凋落物养分显著高于杉木纯林、闽楠纯林,其土壤有机碳、全N、全P比杉木纯林高35.07%~52.63%,凋落物矿质元素含量比闽楠纯林高25.35%~45.16%。
季节因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高于凋落物养分,季节因子对凋落物矿质元素无显著影响。
林分组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N素含量来影响土壤有机碳;季节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通过改变水热条件及凋落物分解速率,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输入、输出。
研究结果对南方红壤地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总页数】8页(P154-161)【作者】曹智;文仕知;何功秀;周沁;及利;杨丽丽【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7【相关文献】1.天然林人工更新后枯落物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2.黄土丘陵区针叶纯林养分循环和枯落物分解导致土壤极化风险分析3.湘南红壤区互叶白千层人工林枯落物层及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研究4.南方红壤丘陵区公路工程建设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5.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枯落物坡面分布及混入土壤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植被下降雨类型对红壤坡地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

不同植被下降雨类型对红壤坡地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王小博;朱永清;吴宜进;刘晴日;葛咏;吴曼【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年(卷),期】2017(24)2【摘要】根据武汉市蔡甸区西湖流域径流小区记录的146场次降雨资料,研究了植被类型和降雨类型对红壤坡面产流量与土壤侵蚀量的影响。
基于K均值分类,将当地降雨划分为A型降雨(中雨量、弱雨强、长历时和高频次)、B型降雨(极大雨量、极强雨强、短历时和低频次)、C型降雨(大雨量,强雨强、中等历时和低频次)和D型降雨(小雨量,弱雨强、短历时和高频次)四种雨型。
发现裸地与果林地的产流输沙量大,水沙关系稳定,水土保持能力在各类侵蚀性降雨下均较弱,A雨型和C雨型是导致此类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雨型。
阔叶林、针叶林、牧草地和草坪地坡面的产流输沙量小,水沙关系不稳定,植被的水土保持能力总体较强,但是在B雨型下偏弱,B雨型和C雨型是导致此类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雨型。
【总页数】6页(P6-11)【关键词】水土流失;红壤坡面;径流小区;降雨类型;植被类型【作者】王小博;朱永清;吴宜进;刘晴日;葛咏;吴曼【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蔡甸区水土保持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相关文献】1.不同母质和植被类型下红壤pH和交换性酸的剖面特征 [J], 赵凯丽;蔡泽江;王伯仁;石林;周晓阳;孙楠2.不同植被措施下红壤坡地径流产沙对天然降雨的响应 [J], 李建明;程冬兵;潘晓颖;王一峰3.不同雨强下红壤坡地径流及土壤侵蚀研究 [J], 李建生;何增化4.不同植被条件下红壤坡地果园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J], 张展羽;王超;杨洁;李新虎5.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 [J], 刘洋;张展羽;张国华;左长清;赵月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植物措施对南方红壤丘陵坡地地表径流系数和产沙量的影响
作者:陈海生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8年第22期
摘要: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实验,以自然裸露坡地为对照,利用2016年安吉县山湖塘综合观测场的降雨和土壤侵蚀过程数据,研究不同植物措施对降雨条件下红壤坡面产沙量和地表径流系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各种植物措施中,竹子保留地被小区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最稳定,其次是竹子全面抚育小区,最差的是落叶经济林全面抚育小区。
关键词:植物措施;红壤丘陵坡地;径流系数;产沙量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2-0071-02
坡面产流是指坡面上降雨和下垫面综合作用产生径流的过程。
南方丘陵区红壤坡地降雨强度较大,土壤抗侵蚀不足,再加上人类过度开发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丘陵坡地中植物具有蓄水保土、截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拦截泥沙等方面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植物措施能较好地调控南方红壤区坡面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例如,梁娟珠在福建省长汀县的研究[1]认为,不同植被措施下坡面产流产沙分异规律明显,相对于裸地,盖度高的乔灌草、灌草、草本等措施的水土流失量最小,水土保持效果最为明显;黄鹏飞等在江西的研究[2]认为,不同植物措施对坡面年总径流深的消减效果,其中以柑橘加百喜草全园覆盖措施最好,其次为柑橘加百喜草带措施,柑橘纯林最差。
本研究以安吉县山湖塘综合观测场标准径流小区为单元,研究在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植物措施对南方丘陵区红壤坡地的水土保持效应,为该区域采取合适的植物措施用于控制土壤侵蚀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安吉县山湖塘综合观测场属于太湖流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4′00″,北纬30°37′00″。
观测场建立在安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内,位于递铺镇净土社区,距中心城区
8km。
观测场所在的水保园区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浅薄,较易风化,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该区域总土地面积57.88hm2,土地利用状况为:有林地、疏林地和
荒坡35.88hm2,坡耕地20hm2,水面2hm2。
原有水土流失面积31hm2,占总土地面积的
53.6%。
1.2 径流小区布设与监测内容安吉县山湖塘综合观测场,共设标准径流小区9个,尺寸均为20m×5m(长×宽),面积100m2,坡度20°。
每个径流小区下均设3级集流池,每个集流池尺寸为1m×1m×0.9m(长×宽×高),每级之间设置5个分流孔,4个分流孔分流到池外,1个分流孔分流道下一级,集流池均没有遮盖。
观测场各径流小区中,1号小区为梯地种植农作
物,2号小区为顺坡种植农作物,3号小区为裸地,4小区为顺坡种植白茶,5号小区为梯田种植白茶,6号小区为落叶经济林全面抚育,7号小区为落叶经济林保留地被,8号小区为竹子全面抚育,9号小区为竹子保留地被。
2016年8月14日,用自记雨量计来记录雨量和降雨过程,记录降雨的起止时间和各阶段的雨强。
小区地表径流通过集水槽和导水管流入径流收集池中,径流收集池容量按100年一遇暴雨设计。
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在降雨后测量径流深和泥沙量。
径流深在量水池中用体积法求得,观测径流的同时,将量水池中的水搅拌均匀后取样,经过滤-烘干-称重,求算土壤含沙量。
监测方法是在径流小区产流停止后,将集水槽中沉积的泥沙扫人径流池中,再用搅拌器将水池中所盛混合物搅匀后,用采样器在池中水位一半处分别采集3瓶水沙样,每瓶所取水沙样约800~1000mL,用烘干法对所取水沙样含沙量进行测定,分别取平均值获得该次降雨各个径流池所采水沙样的含沙量[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物措施对丘陵坡地地表径流系数的影响地表径流系数表示降水中有多少水变成了地表径流,它综合反映了1个地区内地质土壤和植被等地表状况对径流的影响[4]。
安吉县山湖塘綜合观测场各径流小区地质状况相同,可以很明显地观察植物在降低地表径流中的作用。
如表1所示,裸地的地表径流系数是所有小区中最大的,为0.16。
而在不同植被之中,则是落叶经济林全面抚育小区最大,地表径流系数为0.08;地表径流系数最小的是竹子保留地被小区,只有0.02,落叶经济林全面抚育小区的径流系数是竹子保留地被小区的4倍。
顺坡种植白茶和梯田种植白茶小区的径流系数都是0.05,梯田种植农作物和顺坡种植农作物小区的径流系数都是0.04,落叶经济林保留地被和竹子全面抚育小区的径流系数都是0.03。
2.2 不同植物措施对丘陵坡地产沙量的影响山湖塘小流域本次降雨中各径流小区的产沙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本次降雨中,裸地径流小区的含沙量最高,为5.9g/L。
在各植物措施径流小区中,产沙量最少的是顺坡种植白茶,其含沙量为0.1g/L,含沙量最大的是落叶经济林全面抚育小区,其含沙量为5.5g/L,是顺坡种植白茶的27.5倍。
毛竹林保留林下植被小区的含沙量也很少,为0.2g/L。
其余的从高到低依次为落叶经济林保留地被、顺坡种植农作物、梯田种植白茶、梯田种植农作物、竹子全面抚育。
3 结论与讨论
(1)植物对坡面径流形成的阻抑作用,主要体现在植被茎叶对雨滴的消减作用、枯枝落叶层及植物茎对径流流速的缓减作用,以及植物根系能增加根系对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
径流系数是一个综合反映降雨特征、前期土壤含水量和地表特征的变量规律的研究,是反映产流状况的重要指标[5-6]。
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各植被小区中,地表径流系数最小的是竹子保留地被小区,而落叶经济林全面抚育小区的地表径流系数最大,是最小值的4倍。
各径流小区的含沙量也是同样的趋势,竹子保留地被小区和顺坡种植白茶小区的含沙量最小,落叶经济林全面抚育小区的最大,是最小值的27.5倍。
因此,各种植物措施中,竹子保留地被小区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最稳定,其次是竹子全面抚育小区,最差的是落叶经济林全面抚育小区。
(2)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减少径流效应主要是通过3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冠层的截留效应,二是地被物(包括林下草灌和枯落物层)的拦蓄效应,三是植物根系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在降雨过程中,雨滴击溅坡面产沙而造成表层土壤侵蚀,而植被能抑制坡面径流的形成。
竹子、白茶等林冠及地表草本植物对雨水能产生截留作用,降低雨滴和水流造成的溅蚀和面蚀。
植物的须根可以产生有机质作为土壤胶结剂,同时配合须根的穿插挤压和缠绕,从而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因此,灌木林、乔木林特别是与地被植物结合的径流小区相比于其他处理,特别是与对照裸地相比,其产沙量要少得多,产生了明显的保土抗蚀效果[7]。
参考文献
[1]梁娟珠.南方红壤区不同植被措施坡面的水土流失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4):95-99.
[2]黄鹏飞,陈晓安,郑太辉,等.红壤坡地不同植物措施消减径流峰值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6,30(1):79-82,102.
[3]刘凤仙,覃莉,顾再柯.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点观测数据整编的做法及存在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2014(3):59-61.
[4]张洪江,孙艳红,程云.重庆缙云山不同植被类型对地表径流系数的影响和植被等地表状况对径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11-13,45.
[5]王金叶,李海防,段文军,等.漓江上游降水特征及典型森林群落地表径流规律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6):72-77.
[6]石扬旭,张友静,李鑫川,等.流域下垫面特征对多年平均径流系数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12):138-154.
[7]王昭艳,左长清,曹文洪,等.红壤丘陵区次降雨条件下果园不同间套种模式径流与泥沙输移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4):74-78.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