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之中印文化交流PPT课件
中印关系专题课件
![中印关系专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531e5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17.png)
中印关系专题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印两国历史交往的演变,掌握中印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2. 理解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发展及现状,提高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3. 掌握中印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现状,认识两国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中印边界问题的复杂性、中印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2. 教学重点: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印文化交流的意义与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印两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两国地理位置的相邻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1)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代两国建交,介绍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
(2)中印边界问题:讲解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分析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争议焦点。
(3)中印经贸合作:介绍中印经贸合作的现状、成果及发展潜力,分析两国经贸合作的优势与挑战。
(4)中印文化交流:讲解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及意义,强调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中印文化交流的实例,如瑜伽、佛教等,让学生感受中印文化交流的魅力。
(2)讨论中印经贸合作中的成功案例,如经贸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引导学生认识两国合作的重要性。
4. 例题讲解:(1)分析中印边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2)探讨中印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
5. 随堂练习:(1)列举中印文化交流的三个实例;(2)简述中印经贸合作的优势与挑战。
六、板书设计1. 中印关系专题历史演变边界问题经贸合作文化交流2. 中印边界问题产生原因发展历程现状与争议焦点3. 中印经贸合作现状与成果发展潜力优势与挑战4. 中印文化交流历史与现状意义与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2)分析中印边界问题的复杂性及解决途径;(3)论述中印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
2. 答案:(1)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古代丝绸之路时期,中印两国就有着密切的交往。
中外文化交流 ppt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90baac02020740bf1e9b65.png)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 化程度
“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外文化交流
总结: 汉唐
宋元
明清
向西: 丝绸之路
史实
中外文化交流
互动繁盛
向东:儒家文化圈
向西:丝绸之路
三大发明向外传 播和科技交流
东学西传:学术思想
传教士
西学东渐:自然科学 人文学术
1.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 尊重乃至仰慕。
启 2.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只有对外开放,鼓励
“随着时势的推移,“西学”的内涵不断扩大,越来 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仅在器物层面零零星星地学习西方, 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那么,思想潮流的演进又有了 怎样的变化?
进化论输入(内容?)
“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 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那么,随后继起 的是什么思想潮流?
共和革命思潮(内容?)
近代后期中国思想的演变
(1)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 义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为先进分子所接受。中共把马克思 主义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以此为指导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现代思想
新中国建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共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江泽民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PPT模板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PPT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8ccd8d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f.png)
因张骞 开辟了通西域的道 路,后来许多使者 出使国外也都称作 博望侯,以此来取 信于外国,外国人 也因此信任他们。
空,同孔,凿空,即凿孔。即开通道 路。这是形象化的说法。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 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 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得佳种自西来?
请根据材料,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大作用?
3 丝绸之路的作用(意义)
友谊之路 商业之路 文化之路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西 汉的强盛;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必将为沿 线参与国家增进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和密切民 间往来及文化交流注入强大动力,从而大大推动参 与国家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了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
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
教授)
(2)开辟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交流篇
贰
交流篇
丝绸之路 1.汉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和海上)的路线是怎样的? 2.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欧 洲
西亚、中亚
西域
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 中亚、西亚 欧洲
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门 关
2.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
次数项目
出发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公元前138年
公阳元前119年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联络乌孙关夹击匈奴,加强汉与 西域的联系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
2024版中印关系完整教学课件
![2024版中印关系完整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b6b7d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4.png)
中印关系完整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当代国际关系》教材第七章《南亚地区国家关系》第四节《中印关系》。
详细内容包括:中印两国历史交往、政治经济合作、边界争议、文化交流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印两国历史交往和现实关系,认识到中印关系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中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中印关系中的争议问题,提高其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印边界争议、中印文化交流。
教学重点:中印政治经济合作、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印两国友好交往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中印关系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代友好交往,介绍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
(2)中印政治经济合作:分析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成果及潜力。
(3)中印文化交流:介绍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中印关系中的争议问题,例如边界争议、水资源分配等。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分析中印关系中的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1. 中印关系2. 内容:历史演变政治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争议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中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中印关系的最新动态,深入了解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
推荐阅读《中印关系发展报告》等相关资料。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分组讨论2. 例题讲解的分析方法3. 作业设计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建议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中的分组讨论1. 讨论主题:针对中印关系中的争议问题,如边界争议、水资源分配等,提前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讨论主题。
《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7ea5faed630b1c58eeb568.png)
唐鉴真和尚
二、东亚文化圈
吉备真备与唐人对弈图
空海书法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大唐盛世,国力强盛,中华文明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
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 影响尤为深远。在19世纪西方列强影响进入以前,东亚诸国形 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 王维:风格宁静恬淡,意境深邃幽远,为“诗佛”。这首 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 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 自然的融合。由于处于由盛转衰时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 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观察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比较 它们各自的特点。
思考: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唐朝的历史加以说明。
同意。
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 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 运河”。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 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唐 朝时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 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文 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文化东来:汉朝时,西域 的葡萄、苜蓿等物产传入中国;唐朝时西方的物 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 文、历算、医药,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 盛唐:李白诗作感情炽烈,想像丰富,比喻生动,手法 夸张,极具艺术感染力。凸显盛唐情景。
• 中唐:白居易主张诗歌创作应与社会现实结合,发挥讽 谕的功能,其作品明白流畅,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影 响深远。正值唐朝衰落时期。
• 晚唐:李商隐的诗作律对精切,文词清丽,笔意宛转, 情味隽永,在艺术技巧上作出独特贡献,但情调哀怨深 沉,充满伤时忧国的感喟,给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 黄昏”的感觉。
中印关系课件
![中印关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47a1d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3.png)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印关系的历史发展 • 中印政治关系 • 中印经济关系 • 中印文化交流 • 中印边界问题 • 中印关系的未来展望
01
中印关系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印关系
佛教交流
古代中印两国之间有着密切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国佛教从印度传入,并对中国的宗教、文 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中印边界问题
边界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边界问题的历史
中印两国边界纠纷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英属印度时期。当时 ,英国殖民统治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地区的领土,形成了中印边 界的雏形。
边界问题的现状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涉及多个地区和争议领土。其中,最为敏感的是 克什米尔地区和阿克赛钦地区,这两个地区都涉及到了中印两国的核心利益 。
*问题
英国在*问题上支持*独立,并试图将*从中国分 裂出去。
中国抗议
中国政府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和干涉中国内政的行 为表示强烈抗议。
现代中印关系
友好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印关系逐渐 改善,两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边界问题
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争议 ,但双方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了 部分问题。
经济合作
现代中印两国在经济上有着广泛的 合作,如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
边界问题的影响和意义
影响
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会导致两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升级,影响地区的稳定 和安全。
意义
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对于两国关系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增强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为两国的发展和繁荣创造 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促进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f6b63f81c758f5f61f67fc.png)
“与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除了20世纪), 初唐和中唐时中国人的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 或许是因为来自异邦的世界性宗教使中国同波斯以东的所有亚洲 国家建立了联系,或许是因为当时很多士族豪门为,或许是因为 中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镇守丝绸之路,保证了商旅畅通无阻…… 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 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 东亚文化圈:在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 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 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 圈、儒家文化圈
魯迅:“那時我們的祖先們,對於自己的文化抱有極 堅強的把握,決不輕易動搖他們的自信力;同時對於別係 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與極精嚴的抉擇,決不輕易地崇拜 或輕易地唾棄。”“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 來一樣,自由驅使,決不介懷。”
⑴、起点:都城长安
⑵、主要媒介:粟特人
西汉:
⑶、军事管辖:天山以南——安西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 天山以北——北庭都护府
臻于全盛的原因:
• 唐朝政治的清明 • 经济的发展 • 民族的融和 • 对外疆域的辽阔 • 国力的强盛(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全方位凸显的大唐盛世
媒介: 商贾、僧侣、使节
絲綢之路的全盛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 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 就是正确的。
玄奘西行路线图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中印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中印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5f2b34ccda38376baf1fae49.png)
11—12世纪的沙 石制品《天女立像》
南京七宝阿育王塔
据汉朝编年史记载,一位名叫蔡伦的朝迁 官员在公元105年发明了纸。直到公元800 年,中国人仍一直保守着造纸技术的秘密。 他们如此小心翼翼防护着的制造工序其实 并不复杂。先将桑树叶放进一只水桶里搅 拌做成纸浆,然后从桶里提出一薄层纸浆 放在盘子上。
中印解放和独立后,两国文 化交往再度繁荣。由于文化 交流是巩固友谊的基础,两 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的作 用。伴随着两国关系的每次 重大突破,两国文化合作方 面也都有大动作。1988年, 印总理拉吉夫· 甘地访华时, 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 2003年,瓦杰帕伊总理访华 时签订了《中印政府文化合 作协定2003年至2005年执行 计划》,2006年,双方还签 署了2006年至2008年中印文 化交流执行计划。这些协定 和计划使两国的交往向机制 化发展。
西汉末,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东 汉初,佛教在统治阶级中间开始流 传。佛教弘扬的教义主要有“人死 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 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行善修 道、慈悲为本等,比儒教和道教更 容易感化人,劳苦大众、富贵荣禄 者都可以从中得到慰藉,因此传播 很快。
18世纪的青铜制品 《舞王湿婆像》
两国文化交往的民间基础也较好,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的时候, 季羡林先生和他的弟子们还坚持将古代印度两大梵文史诗《罗 摩衍那》和《摩珂波罗多》翻译成中文。就交往的内容和形式 而言,1988年前,中印交往的形式比较单一,隔几年派个文艺 代表团,由少数高校或研究机构翻译介绍一些著作,引进的几 部电影让几代人看了几十年,最多搞个“文化周”。 而现在则推出了“文化月”、“友好年” 等活动。文化是今年“中印友好年”重头戏, 在今年1月两国商定的38个项目中,文化项目 占了一半,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互派文化 部代表团,互办“电影节”,中国向印度派 京剧团,在印举行“山西民俗艺术展”、 “陕西文化周”,印度则将派传统舞蹈团、 宝莱坞歌舞团来华。中国在印度完成那烂陀 玄奘纪念堂揭幕,印度在洛阳白马寺举行印 度风格佛殿的落成仪式和开光典礼。此外, 还有美食节、文物展、新书发布、研讨会等。
中印文化差异PPT课件
![中印文化差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bc905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a0.png)
拼音文字,表音为主,字形简单 ,由0-9个字母组成。梵文字母是 一种音节文字,每个字母代表一 个基本音素。
语音、语调及发音规则对比
汉语语音
声调语言,有四声之分,声调改变词 义。汉语中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丰富, 发音时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
印度语音
语调语言,重音和语调的变化表达不 同含义。印度语言中辅音和元音的组 合相对较少,发音时注重音节的连贯 和流畅。
CHAPTER
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介绍
书法
绘画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 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 (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 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 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 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创 造的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民族特 色的绘画。中国画以线条为造型 的主要手段,讲究用笔,用墨, 使线、墨、色交相辉映,达到"气 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瑜伽与冥想
印度的瑜伽和冥想传统对身心健康和 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对世界的影响
印度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如 佛教传播到亚洲许多国家,印度舞蹈、 音乐和艺术也备受推崇。
中印文化交流历史
01
02
03
04
古代交流
中印两国在古代就有文化交流 ,如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佛
教的传播。
近代交流
近代以来,中印两国在文学、 艺术、哲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
07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中印文化差异对两国关系影响
文化差异导致认知障碍
中印两国文化差异使得双方在认知上存在障碍,对彼此的文化、 价值观、社会习俗等缺乏深入了解,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
文化冲突影响双边关系
中印文化比较 PPT
![中印文化比较 PPT](https://img.taocdn.com/s3/m/0ca4e134fad6195f312ba67e.png)
39
40
日常商务活动
· 问候。在印度的男性与女性之间,常常会双手 合十做“namaste”(印度的叫法)表示对对方 的尊重。
· 时间观念。印度人的时间观念 非常模糊,他们常常会迟到。
41
商务谈判
· 不会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往往谈生意的双方 先聊些别的与生意无关的事情,然后再切入主 题。 · 自信甚至自大。印度人在商务谈判时,会把自 己手中的“大牌”杀手锏一开始就亮出来,先 声夺人,以此来取得主动权,从心理上压倒对 方。
42
商务谈判
· 最在意价格。他们会为了压低价格不惜一切手 段。印度人会全范围的了解该行业的所有报价, 然后进行比较,最后选择价格最低的合作者。 · 谈判时间长短。谈判时间上,印度人会在越重 要的生意上拖得时间越长。
25
26
27
婚姻系统பைடு நூலகம்一)
· 与中国旧礼教相似,歧视妇女,摧残妇女,社会实 行一夫一妻制,但是传统上习俗承认一夫多妻制。 · 印度婚姻赋予了宗教意义,结婚的目的只是为了完 成宗教职责。因为许多祭祀活动必须与妻子共同参 与否则无效,只有生儿子才算完成了祭祖。中国婚 姻大多是世俗观点。视为人生和社会的自然过程, 结婚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对父母尽孝。
28
29
婚姻系统(二)
· 印度实行嫁妆制度,高种姓更是如此。因为印度 人 认为结婚是妇女获得宗教拯救的唯一手段,嫁女则 是获得拯救的机会,所以要尽可能多的陪送礼品。 · 中国人结婚一般由男方出彩礼,小到金银首饰, 大 到上万元的现金、汽车、住房等。女方陪送嫁妆, 相比数量要少得多。
30
31
婚姻系统(三)
· 中国的审美取向更世俗性,认为宗教哲学会 破 坏作品的艺术性,且作者在作品上署名盖章,
中印关系课件·精·选.
![中印关系课件·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4cd2cb8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c.png)
中印关系课件·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现代国际关系》教材的第六章“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深入学习第三节“中印关系”。
详细内容包括中印两国的历史渊源、政治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边界问题以及当前的合作与挑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印两国关系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中印关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中印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认识,树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印边界问题、中印经济合作与竞争。
教学重点: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文化交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中印关系历史图片、地图。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中印关系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政治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边界问题等。
a. 历史演变: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一带一路”,介绍中印两国的友好往来。
b. 政治经济往来:分析中印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c. 文化交流:介绍中印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强调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重要性。
d. 边界问题:讲解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强调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分析中印经济合作的一个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经济合作的意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中印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六、板书设计1. 中印关系历史演变2. 中印政治经济往来3. 中印文化交流4. 中印边界问题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中印两国在经济领域的主要合作与竞争。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明确指出中印经济合作的主要领域,以及双方在竞争中面临的挑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中印关系的历史和文化交流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对边界问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中印文化比较 PPT
![中印文化比较 PPT](https://img.taocdn.com/s3/m/0ca4e134fad6195f312ba67e.png)
12
13
14
审美传统(二)
· 印度的舞蹈强调律动和变化节奏,许多印度的电 影里也都会植入一段舞蹈。中国的舞蹈追求的是 人与审美对象,与环境之间的平静与和谐。
· 印度古典文艺作品冗繁,包括音乐中主题音调也 会反复出现。中国的文艺作品设计较简洁。
21
22
社会文化系统比较
23
亲属系统(一)
· 同传统中国人类似,亲属关系对印度教徒来说也 具 有十分巨大的规范力量,多数印度教徒的家庭同传 统中国人的家庭一样都是父系制的。 · 中国家庭强调对老一代的“孝”,并进而发展为 “祖先崇拜”。在印度教徒家庭中老年人也处于重 要地位,也有尊敬老人、服从老人的传统。
20
科学技术传统
· 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印 度人对数字有敏锐的感觉,故古代印度数学较发达。距 今约3500年前就有了天文学的记录。几千年的发展中还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体系—印医。 · 古代中国最伟大的科学贡献是“四大发明”,在农学 和 医学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其他方面的科学贡献:地震
19
思维传统(二)
· 印度人不充分认识现实与想象、事实与空想之间的差 别,其空想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在人与物、 人与兽、人与神、事实与假设、现实与梦境之间穿越。
· 传统的中国人在考虑问题方面注重现实,缺乏更多的 想象或空想的成分。 中国神话根据很久以前的原型发 展而来,并不同于印度的梦幻与现实界限的模糊。
6
7
8
宗教传统(二)
· 印度文化传统的总取向是“超自然中心”。人 以宗教划群,物以宗教定性。中国则是“人伦 中心”,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其神明主要源于 道教,如观音庙、龙王庙、财神庙、土地庙等。 · 中国人不大热心宗教问题,印度人则极为狂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印解放和独立后,两国文
化交往再度繁荣。由于文化
交流是巩固友谊的基础,两
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的作
用。伴随着两国关系的每次
重大突破,两国文化合作方
面也都有大动作。1988年,
印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时,
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
2003年,瓦杰帕伊总理访华
时签订了《中印政府文化合
作协定2003年至2005年执行
而现在则推出了“文化月”、“友好年” 等活动。文化是今年“中印友好年”重头戏, 在今年1月两国商定的38个项目中,文化项 目占了一半,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互派文 化部代表团,互办“电影节”,中国向印度 派京剧团,在印举行“山西民俗艺术展”、 “陕西文化周”,印度则将派传统舞蹈团、 宝莱坞歌舞团来华。中国在印度完成那烂陀 玄奘纪念堂揭幕,印度在洛阳白马寺举行印 度风格佛殿的落成仪式和开光典礼。此外, 还有美食节、文物展、新书发布、研讨会等14 。
计划》,2006年,双方还签
署了2006年至2008年中印文
化交流执行计划。这些协定
和计划使两国的交往向机制
化发展。
13
两国文化交往的民间基础也较好,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的时候, 季羡林先生和他的弟子们还坚持将古代印度两大梵文史诗《罗 摩衍那》和《摩珂波罗多》翻译成中文。就交往的内容和形式 而言,1988年前,中印交往的形式比较单一,隔几年派个文艺 代表团,由少数高校或研究机构翻译介绍一些著作,引进的几 部电影让几代人看了几十年,最多搞个“文化周”。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5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6
盘子底部有一个竹编网格,以 便把水排掉而留下一张纤维薄 纸。最后,挤压纸张以去掉其 余的水分,接着把它弄干就8 可 以了。
八吉祥图案之金轮 八吉祥图案之胜利幢 八吉祥图案之吉祥结 八吉祥图案之右旋海螺
八吉祥图案之妙莲
9
八吉祥图案之宝瓶 八吉祥图案之金鱼 八吉祥图案之宝伞
10
茶之为饮,发乎中国上古时代的神农氏,距 今七千多年。佛问世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 度,距今二千五百多年。茶和佛第一次结缘 于两汉时期。据古代《天下大蒙山》碑记: 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吴理真就在 蒙顶山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 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 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并修建 了天盖寺和智炬寺,亦佛亦茶,首创“茶佛 一家”,被尊为甘露禅师。 南朝梁《高僧传》记载,东晋时高僧道安 “赍经入田,因息就览”,佐证已废除印度 佛教的乞食制,开始生产劳动了。他们种茶 的历史也很悠久,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庐 山东林寺以自种自制的茶招待挚友陶渊明, “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霄达旦。”
1
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意义深远
中印交流肇始于秦代,到两汉时逐渐频繁,在隋唐时趋于
高潮,宋元时更加深入。在这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文化
交流是柱石。印度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历算、文学语
言、建筑和制糖等传入中国,其影响正如鲁迅所言,“印
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
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 同样,中国的造纸、蚕丝、瓷
11
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 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 “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 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 道提供了物质基础。.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 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 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 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 “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 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
3
11—12世纪的沙 石制品《天女立像》
18世纪的青铜制品 《舞王湿婆像》
4
5
6
南京七宝阿育王塔
7
据汉朝编年史记载,一位名叫蔡伦的朝迁 官员在公元105年发明了纸。直到公元800 年,中国人仍一直保守着造纸技术的秘密。 他们如此小心翼翼防护着的制造工序其实 并不复杂。先将桑树叶放进一只水桶里搅 拌做成纸浆,然后从桶里提出一薄层纸浆 放在盘子上。
器
茶叶、音乐传入印高僧大德的游
记更成为印度构建古代历史的基础。两个大
国,地理上相邻,交往历史如此漫长,却鲜
有战争和冲突,有的只是文化上的交流和学
习、友谊的传播和加深,这在世界历史上实
属罕见。
2
西汉末,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东 汉初,佛教在统治阶级中间开始流 传。佛教弘扬的教义主要有“人死 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 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行善修 道、慈悲为本等,比儒教和道教更 容易感化人,劳苦大众、富贵荣禄 者都可以从中得到慰藉,因此传播 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