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汇报人:2024-01-09•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概述•预防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措施目录•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特殊情况下的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处理•总结与展望01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概述药物不良反应注射后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
神经损伤注射过程中损伤神经,导致相应部位的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
感染注射部位出现感染症状,如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
疼痛注射部位出现明显疼痛,可能伴随局部红肿、硬结等症状。
出血注射后局部出血或血肿形成,可能引起局部疼痛和不适。
常见并发症类型注射技术不熟练注射部位选择不当药物性质影响患者自身因素并发症发生原因01020304操作过程中注射角度、深度和速度掌握不当,导致并发症发生。
选择肌肉厚度较薄、血管丰富或神经分布集中的部位进行注射,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
某些药物的化学性质和浓度对组织刺激性强,易引起不良反应。
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注射后并发症的发生。
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疼痛、不适和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
并发症可能影响药物的正常吸收和疾病的治疗进程。
严重并发症如感染、神经损伤等可能引发其他系统性疾病。
并发症可能导致额外的医疗费用和资源消耗。
增加患者痛苦延误治疗引发其他疾病增加医疗成本02预防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措施定期进行注射技术培训,确保熟练掌握注射技巧。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以免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学习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和深度,确保药物准确注入。
提高注射技术水平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注射前对注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环境。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避免交叉感染。
注射后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避免在炎症、硬结、疤痕等部位进行注射。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药物向患者详细解释注射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在进行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
由于肌肉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一些并发症。
现总结如下。
1 药液回渗1.1 判定标准①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②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③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
1.2 发生原因①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方法有关,②注射用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③注射的速度;④注射针头的内(外)径;⑤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⑥进针的深度;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肉的大小、组织的弹性、有无水肿和硬节等;⑧全身情况如有无休克、出血性疾病等;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
1.3 预防措施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注射相关并发症。
k 肌内注射法和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是在注射前用注射器抽吸药液时使针筒内也抽入少量空气,随药液注入(约0.2~0.5 ml),最后注入的少量空气在局部形成单个气泡,对注射后药液回渗可起到一定的封闭阻止作用。
张翠清[3]等认为肥胖的患者采取臀大肌注射时应选择适当长度的注射针头可减少药液的外渗。
2 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
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
接触时,患者有疼痛感。
在同一部位再次注射时患者疼痛明显,并且护士推药困难。
2.1 注射后出现硬结的原因①久病卧床,体弱消瘦患者; ②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③注射深度不够,药物注入脂肪层,不易被吸收,形成硬结; ④注射油剂,刺激性强药物或经常在同一部位注射,局部组织屡受刺激。
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

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一、皮内注射法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主要并发症】:局部组织反应、虚脱、过敏性休克【并发症一】:局部组织反应【预防】1、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过敏反应的药物。
2、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告知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按揉,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6、做好护理记录。
【处理流程】注射前详细了解药物过敏史f避免使用过敏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f严格执行无菌操作f 注射后告知病人不可搔抓或按揉f若发生局部反应,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f做好记录【并发症二】:虚脱【预防】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注射。
2、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虚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3、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做到二快一慢。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如出现虚脱,立即停止注射,病人取平卧位,保暖,按压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病人清醒后给予□服糖水等,必要时给氧或静推50%葡萄糖等措施,及时做好记录。
【处理流程】注射前做好解释f询问饮食,避免空腹注射f病人取合适体位如卧位f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随时观察病人情况f如出现虚脱,立即停止注射,病人取平卧位f按压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f必要时给氧或静推50%葡萄糖等措施f做好记录.【并发症三】:过敏性休克【预防】1、注射前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
2、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
3、嘱病人皮试观察期间不可随意离开,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①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及时通知医生。
②立即皮下注射0o1%肾上腺素0.5_1.0ml.③给予氧气吸入。
④准确按照医嘱予以呼吸兴奋剂、强心药等,必要时配合医师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意识变化,认真做好抢救记录。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ppt

•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1.发生原因 •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使局部肌张力高。 • (4)注射操作不规范。 •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等,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2.临床表现 •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 3.预防 •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 (3)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 (4)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组织内。 •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 (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 • 4.处理流程 •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如已完全没入皮肤→通知
素→监测体温→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记录
ko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六)注射部位渗液
• 1.发生原因
• (1)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
• (2)每次注射药量过多。
• (3)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
• 2.临床表现
• 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ko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一)硬结形成
• 1.发生原因 • (1)同一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 (2)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射部位过浅等。 • (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 (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 2.临床表现 • 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伴有局部肌肉萎缩、疼痛。 • 3.预防 • (1)避免长期在同一个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 (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ml,注射速度要缓慢,准确掌握注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规范一、常见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1.注射操作(1)皮下注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注射针头和注射部位,注射前清洁皮肤,并且确保注射部位无出血。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局部感染、出血等。
当发现皮肤有红肿、疼痛等症状时,应即刻变通护理措施并做好相应处理。
(2)肌肉注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并避开神经和血管。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血肿、感染、肌肉损伤等。
当注射部位发生疼痛、红肿以及肌肉无力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检查处理。
(3)静脉注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和采用无菌操作。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血栓、静脉炎、药物反应等。
当发现患者出现发热、肿胀、疼痛、静脉堵塞等症状时,应立即处理。
2.导尿操作(1)女性导尿: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消毒导尿器置入口和注射用处女膜。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尿道感染、尿道损伤等。
当患者出现尿液异常、排尿困难等症状时,应进行相关检查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男性导尿: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导尿管和避免损伤尿道。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尿道损伤、尿液滞留等。
当发现尿液异常、尿液渗漏等症状时,应及时检查并处理。
3.静脉穿刺操作(1)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和使用无菌技术。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血肿、静脉炎、出血等。
当发现穿刺部位有异常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2)动脉穿刺: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避免损伤血管。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出血、血肿等。
当患者出现出血、血肿、局部压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处理。
4.管道护理操作(1)气管插管: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正确插入管道并定位。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误吸、肺炎等。
当发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处理。
(2)导管置入: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和避免感染。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导管堵塞等。
当发现导管出现感染、渗漏等症状时,应及时处理。
肌肉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肌肉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肌肉注射并发症:
1.注射部位渗液、渗血
2.注射部位瘀斑、硬结
3.神经性损伤
4.感染
二.预防措施:
1.对有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局部水肿的患者应延长按压时间。
2.注射前评估注射部位皮肤,避免在有瘀斑、硬结处注射。
3.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适合的针头。
4.正确先择注射部位,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清毒规范。
三.处理措施:
1.注射部位出现渗液、渗血立即给予按压并延长按压时间。
2.注射部位出现瘀斑、硬结,可根据情况热敷、理疗。
3.注射药物过程中患者主诉注射部位麻木或者疼痛,需立即停止注射,重新选择注射部位进行注射。
4.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局部感染,可用2%利凡诺湿敷,出现全身感染,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
范
预防和处理肌内注射常见并发症
疼痛是肌内注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症状包括注射部位的疼痛、酸胀、肢体无力和麻木。
如果注射不当,还可能引起下肢和坐骨神经疼痛,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足下垂或跛行,甚至下肢瘫痪。
预防和处理疼痛的方法包括正确选择注射部位、掌握无痛注射技术、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轮换注射部位等。
神经性损伤是另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症状包括注射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
一周左右后疼痛会减轻,但留下的固定麻木区可能会导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下肢患者可能会行走无力,易跌跤。
预防和处理神经性损伤的方法包括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全神贯注注射时注意解剖关系、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等。
针头堵塞是另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
预防和处理针头堵塞的方法包括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适合的针头、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等。
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最新指南

在肌肉中打一针可能听起来不像最刺激的体验,但让我们面对它,这是一个漂亮的方法交付一些重要的药。
然而,与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一样,也可能有一些不太好玩的副作用。
你可能会有点疼痛,肿胀,瘀伤,或者注射点红。
如果你真的不走运,你甚至可能最终会感染、脓肿或神经损伤。
谢天谢地,这些事情不会经常发生,但当它们发生的时候,它绝对是一个bungkill。
重要的是要注意你拍摄后发生的任何怪事,不要害羞,如果需要帮助的话会得到一些帮助。
毕竟,没人想
把手臂打一拳变成一个大问题!
保健工作者需要遵循规则和准则,以确保在给肌肉注射时安全,不会
造成任何问题。
这意味着使用正确的技术,确保拍摄地点是干净的,
并检查他们是否给出了正确的药量。
他们还需要教病人在打完针后要
注意什么,如果有什么不对劲的话,让他们大声说出来。
如果在拍摄
后有任何问题,必须立刻检查出来,给予正确的治疗,以免病人病情
恶化。
这可能意味着利用正确的医疗计划处理感染或过敏反应等事情。
最近关于管理肌肉内注射引起的感染的准则强调了预防性和以病人为
中心的护理的特殊重要性。
保健提供者必须随时了解与肌肉内注射安
全有关的任何相关最新情况或新情况。
通过警惕和积极主动的办法,
保健提供者能够有效地治疗疾病,并坚持安全、成功地为其病人注射
肌肉内脏。
最新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头。 • (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对黏稠药液、悬浊液应充分溶解,并
选择合适的针头抽吸药液。 • 4.处理流程 • 拔针更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Βιβλιοθήκη •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1.发生原因 •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使局部肌张力高。 • (4)注射操作不规范。 •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等,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2.临床表现 •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 3.预防 •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 (3)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 (4)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组织内。 •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 (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 • 4.处理流程 •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如已完全没入皮肤→通知
。 • 3.预防 •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在肌肉较丰富之处注射。 • (2)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5ml为宜,一般不宜超过5ml。 • (3)有计划地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 (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促进药液吸收。 • (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型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肌⾁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关键词】并发症发⽣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措施肌⾁注射是临床常⽤的给药⽅法,因为⼈体肌⾁组织有丰富的⽑细⾎管⽹,药液注⼊肌⾁组织后,可通过⽑细⾎管壁进⼊⾎液循环,作⽤于全⾝从⽽起到治疗作⽤。
在进⾏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肌、臀中肌、臀⼩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肌进⾏肌⾁注射。
由于肌⾁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些并发症。
现总结如下。
1 药液回渗判定标准①注射部位有⾁眼可见的药液或⾎液;②注射部位⽪肤变⾊(脱⾊或着⾊);③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肿)。
发⽣原因①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法有关,②注射⽤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③注射的速度;④注射针头的内(外)径;⑤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⑥进针的深度;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的⼤⼩、组织的弹性、有⽆⽔肿和硬节等;⑧全⾝情况如有⽆休克、出⾎性疾病等;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
预防措施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肿)或变⾊(脱⾊或着⾊)等注射相关并发症。
华慧娟[1]、谢少清[2]等介绍Z track肌内注射法和⽓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Z track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中指和⽆名指使待注射部位⽪肤及⽪下组织侧移(⽪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指和拇指朝同⼀⽅向绷紧固定该部位⽪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此时侧移的⽪肤和⽪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 型;⽓泡封堵肌内注射法是在注射前⽤注射器抽吸药液时使针筒内也抽⼊少量空⽓,随药液注⼊(约~ ml),最后注⼊的少量空⽓在局部形成单个⽓泡,对注射后药液回渗可起到⼀定的封闭阻⽌作⽤。
张翠清[3]等认为肥胖的患者采取臀⼤肌注射时应选择适当长度的注射针头可减少药液的外渗。
2 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注射并发症,常发⽣于长期肌⾁注射的患者。
注射局部⽪肤发红,凸起。
接触时,患者有疼痛感。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临床表现
有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 搏细弱、血压下降等表现,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 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3.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询问病人饮
约l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 在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局部红肿、疼痛。发生在上肢时肘关节活 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3.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应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 握注射技术,防止神经性损伤的发生。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十)应用减轻患者疼痛的注射技术 1、解除患者患者思想顾虑,分散其注意力,取合适体位,便于 进针。 2、注射时做到两快一慢加匀速,即进针、拔针快,推药速度缓 慢并均匀。 3、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细长的针头,进针要深。 如需同时注射多种药物,一般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在 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 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 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有条件者可插入气 管导管,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按医嘱将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 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 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 mg或苯海拉明40mg。
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糖类(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 糖40~60m1。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应急处理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注射给药法是将无菌药物注射人体内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
但注射给药会造成组织一定程度的损伤,在工作中可引起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为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应急处理(一)疼痛1、临床表现:患者主诉疼痛。
2、预防措施(1)注重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2)正确选择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3)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4)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液。
(5)针头型号选择正确,检查针头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6)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3、处理措施(1)做好解释沟通工作,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2)疼痛剧烈者,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对症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2、预防措施(1)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3、处理措施(1)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2)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0.5%碘伏棉签擦拭。
(3)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0.5%碘伏棉签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
(4)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虚脱1、临床表现: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
2、预防措施(1)注射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询问患者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
(2)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者,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3、处理措施(1)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
(2)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关键词】并发症发生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措施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在进行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
由于肌肉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一些并发症。
现总结如下。
1 药液回渗1.1 判定标准①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②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③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
1.2 发生原因①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方法有关,②注射用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③注射的速度;④注射针头的内(外)径;⑤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⑥进针的深度;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肉的大小、组织的弹性、有无水肿和硬节等;⑧全身情况如有无休克、出血性疾病等;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
1.3 预防措施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注射相关并发症。
华慧娟[1]、谢少清[2]等介绍Z track肌内注射法和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Z track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是在注射前用注射器抽吸药液时使针筒内也抽入少量空气,随药液注入(约0.2~0.5 ml),最后注入的少量空气在局部形成单个气泡,对注射后药液回渗可起到一定的封闭阻止作用。
张翠清[3]等认为肥胖的患者采取臀大肌注射时应选择适当长度的注射针头可减少药液的外渗。
2 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
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并发症1:疼痛
表现为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
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进行肌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l0秒钟,尔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一般为注射区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
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须分次注射。
经过临床试验,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更能减轻病人的疼痛。
4.轮换注射部位。
并发症2:神经性损伤
表现为注射当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
约一周后疼痛减轻。
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于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
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射位置,避开神经及血管。
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反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发生后可行理疗、热疗,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并发症3:针头堵塞表现为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
预防及处理
1.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适合的针头。
2.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
3.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
4.如发现推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继续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位进行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