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在创新网络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在创新网络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在进一步明确区域创新络、产业群与产学研关系和基于产业群的区域创新络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创新络关系主要存在于之间,而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关系相对较弱的情况,提出应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在创新络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区域创新络产业群产学研

区域创新络、产业群与产学研

哈兰德(Harland )在《络与全球化》一书中提到,络是指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哈肯森(Harkanson)认为,络是具有参与活动能力的行为主体,在主动或被动的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资源流动,在彼此之间形成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络类型有多种,如果强调行为主体是,则可称为;如果强调络中的活动是为了创新的目的则可称为创新络;如果强调区域,则是区域创新络。强调创新的产业群是一种重要的区域创新络。

按照Michale E. Porter的定义,产业群具体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相互关系的、在地理位置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国外众多研究者对波特产业群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取得了一个基本公认的产业群的定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利用的结合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制造)市场中的进入壁垒、取得协同经济效果、分散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关联性很强的(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工程公司)、中介机构和顾客通过一个附加值生产链相互形成了络,这种络就是产业群。

提到产业群自然会联想到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的“产学研”工程。该计划从1992年开始实施以来,有力促动了我国界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产学研中的“产”是指界,“学”主要指”高等院校”,“研”指“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是基于产学研各方各自拥有丰度(数量、质量)不同的资源禀赋类型,期望以不同利益主体的资源互补,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产学研主要强调的是产业界、科技界、高等院校或者说是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而产业群则包括产业界本身的合作、产研合作、以及产学合作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产业群=群+产学研”。产学研合作主要讲的是产、学、研之间有关产业方面的联合,一个不仅可以与本地的科研机构合作,而且可以与所在区域外的,甚至国外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强调的是产业性联合,不含

区域的意义在内,而产业群则不仅包含有产业的意义,而且有区域的意义。

波特认为,“为更有效地利用投入要素,需要持续地创新”。而持续的创新,需要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区域创新络。区域创新络是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行为主体之间交流与合作的系统。应该积极地在产业群中开展产学研合作,增加之间、与中介服务机构(创业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服务机构)之间、内部各阶层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产学研联合体,构建本地化的知识络。

基于产业群的区域创新络

简要的讲,产业群是由某一区域的物质生产机构()、知识生产与持有机构(高等院校、中试基地及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技术咨询、生产力中心等)以及制度生产机构(政府)之间及其内部交互而形成的络。区域创新络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政府提供的经济发展环境中,与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之间,与之间通过长期合作形成且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稳定络。与一般的区域创新络相比,基于产业群的区域创新络要完善的多,集群本身对高等院校等辅助性机构有很高的要求,同时集群长时间的演化也促进了它们的成熟。第一,经济活动集中的产业群是创新的“温床”。创新能力取决于区域经济的创新潜力和创新环境,一个区域的创新潜力和创新环境主要取决于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和科研机构、先进的制造业产业和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据研究,在原西德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活动集中的区域不仅完成了本区域内70%的研发活动,而且还将区外50%-80%的研发活动吸引到区内进行。根据熊晓云提出的信息关数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准确地衡量产业群的创新络中各主体共同创新的程度。第二,产业群环境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集群内、机构通过地理接近性和相似的产业文化,便捷了间通过人员流动与私人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及不同组织之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与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创新速度。所以,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同行们不知不觉学到了许多秘密。” 第三,之间的合作竞争有利于提高集群内创新能力。由于产业群内集聚的是“同质”和关联度很高的,某个新产品和工艺技术溢出和模仿,使一个创新活动发展成为一群创新活动。由于创新从过去线性模式向现在的非线性、复合模式转变,单个难以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保证创新的成功率,只有联合起来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一种持续不断创新的路径依赖,才能满足市场差异化需要。正是之间的这种有效的合作络,产生了一种内生力,使当地经济迅速增长。

第四,政府部门对集群创新的作用集中表现为培育区域创新环境。一方面,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来营造发展和创新的硬环境;另一方面,致力于

营造一种适合创新主体发展的氛围和软环境,即包括正确引导集群发展的法律法规、产权保护、金融、财政等政策、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进而影响或引导技术创新的直接参与者。区域创新络与区域创新环境有效叠加就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络将到更广泛的创新系统中,进一步使创新活动在地理空间扩散。

第五,中介服务机构是促进间络、产学研结合的纽带或桥梁。中介服务机构一般包括半官方性质的联盟、行业协会、商会、创业中心(孵化器)、各种服务中心等,这些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高、活动能量大、组织形式先进,由于集聚了信息、技术、投资、管理等各方面的专家,为提供了专业化的质优价廉的服务,有效降低成长初期的竞争风险,使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与专业化,使科技发明尽快进入到相关经济领域。

高等院校在区域创新络构建中的作用

创新是产业群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产业群区域的魅力之所在。在区域生产络的基础之上,构建和整合区域创新络,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是产业群理论的重要思想之一。根据波特的“竞争钻石”理论,决定一个国家(地区)和产业竞争力的生产要素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初级劳工等基本要素,还包括高级技术人员及其创新能力、科研机构及其领先的学科、研究成果等高等要素。高等要素往往是竞争对手难以仿效的。在我国,创新络关系主要存在于之间,而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关系则相对较弱。所以,在区域创新络的构建中,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应与积极合作,形成波特所指的“学习型经济”即集群的动态外部规模经济。

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雄厚的研发力量

有利于提高的创新能力。

随着单独进行技术创新难度的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互动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技术创新不再仅仅是的事情,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相互作用也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的发生难易与发生频率。克鲁格曼曾引用Dalton的地毯作为例子来说明如果没有地方高等院校对地毯技术的研究,也就没有区域的地毯聚集生产和创新。

美国的硅谷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在硅谷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内的世界一流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等和众多智力人才的作用不可估量。例如,如今世界上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近1/4在硅谷工作,该地区有6000多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数的1/6。高等院校为提供重要的技术成果、高科技人才,以应付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并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