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乡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设计

盘绍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二、教学重难点:

1.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

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倾诉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一一《乡愁》。(板书)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请看。

看了这段视频同学们想跟老师说点什么?这种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绪,我们常常称之为

乡愁” 愁”字,情之深深,意之切切,难怪马致远能吟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

诗句。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情感这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余先生是怎样把这种抽象的东西表现得如此具体感人呢?

二、美美地听

1•我们听名家朗诵:

①要注意语调、语速,并用笔标记出停顿和重音。

②要注意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诗人的乡思何以至此呢?请同学跟着屏幕上的文字齐读(屏显诗人图片、简介。次第出

现: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赴台湾,当时21岁,再回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岁起就创作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他

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三、美美地读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乐章。

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

1、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2、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忧郁深沉)

3、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稍慢)

4、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

(语速,节奏,轻重音)

5:男生试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

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

6、1、3 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 小节是生离,3 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7、来,捧起课本,读1、3 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

8、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齐读三四节)

师: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老师朗读。

四、美美地品(一)、朗读,心灵深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那淡淡的愁绪,我们也在慢慢体会,同学们让我们奏响第二乐章品乡愁

1、: 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

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 (课件)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

2、作者抓住这四种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 - 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3、请再默读课文,圈画出这些形象前面的修饰语,并让这些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触可感的立体形象。

(学生回答后屏显: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4、交流:“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数量词,这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恰恰相反。李清照有诗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在强调“愁”之深重。而余诗正语反说,故意把浓重的乡愁寄托于这些看似的“渺小”形象上,不动声色地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叠词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运作一种低回惆怅基调。)

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6、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生齐读)

(“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7、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两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一二小节)(“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8、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板书:邮票--母子别船票--夫妻别坟墓--生死别海峡--家国别

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

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感叹不已。

生(4)而现在,那一6、四个鲜明的形象,分别承载了诗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请你任选一个小节,以这个小节中的形象为核心,放飞心灵,想象一个合情合理的“乡愁”故事。

生(1)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生(2)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生(3)不管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国别

师:同学们想像、表达都很好, 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