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关修订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指导文件,它旨在为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规划。
本文将就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进行论述。
一、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定向培养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和市场需求,明确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专业能力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和科研内容,确保研究生的毕业水平符合社会需求。
2. 灵活性原则:研究生培养方案应灵活地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科进展进行调整和完善,保持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提高研究生的竞争力。
3. 周期性原则: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有明确的时间周期,设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并在每个阶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
二、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研究生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1. 培养目标和要求:明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包括学术研究能力、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为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提供明确的指导。
2. 课程设置:根据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科研要求:明确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的要求,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培养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4. 实习要求:对于某些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还应明确实习要求,包括实习单位、实习时间等方面的安排,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供锻炼机会。
5. 指导教师安排:为每位研究生指定专业的学术导师或实习指导老师,定期进行指导和评估,提供学业和职业发展的个性化指导。
三、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方法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采取以下方法:1. 双向选择:在研究生招生时,学校应根据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培养目标,与研究生进行双向选择,确保学校的培养资源与研究生的需求相匹配。
2. 个性化培养: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并根据研究生的学业表现和进度进行调整和优化,提供针对性的培养支持。
2024学术学位硕士培养方案
2024学术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学术学位硕士培养旨在培养具备扎实学术基础、较高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相关应用研究的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基础: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2.学术素养:具有扎实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具备较高的学术道德观念和学术规范,能够正确处理学术伦理和学术标准问题。
3.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本专业领域能够开展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研究工作。
4.教学能力: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能够承担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5.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培养方案1.课程学习:按照学校和学院的相关规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
课程内容包括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选修课程。
研究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进行课程选择,并通过考试或评价获得相应的学分。
2.科研研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进行一定的科研研究。
研究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个具体的科研课题或项目进行研究,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提交。
导师将对学术论文进行评审和答辩,并根据学术论文的质量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学位授予建议。
3.学术交流: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生需要参加学术报告会、学术论坛、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与其他学者和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研究生还可以参与科研项目组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团队合作和学术合作。
4.实践教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参与一定的实践教学工作。
研究生需要参与本专业的实验室工作、实习实训、教学实践等实践性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
研究生还可以选择参与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科研合作和工程实践等实践性工作。
5.学位论文: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撰写一篇学位论文,并提交学院进行评审和答辩。
国家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doc]
国家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效益,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对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为指导各单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修订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1、正确把握《专业目录》的内涵,本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2、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为依据,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体现本单位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3、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4、认真总结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研究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
5、要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培养方案应为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回旋空间,使研究生的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可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选题等进行不同的安排。
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按照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规定制订。
二、订培养方案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关系培养方案原则上应按照《专业目录》的二级学科制订,不设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按一级学科制订;设二级学科但已获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可以按二级学科制订,也可以在一级学科范围内统筹考虑,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
2、原学科专业与相应新学科专业的关系对专业目录修订出现的多个原学科专业调整归并为一个新学科专业的情况,培养方案应按新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修订。
东南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南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的培养,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根据“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强化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的原则,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目的。
具体要求如下:(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详见各学科(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二、学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四年,直博生为五年。
三、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一)博士生在校期间课程总学分最低要求为15个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为10个学分,其余为非学位课程学分。
此外,还应完成必修环节3个学分。
1、学位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博士英语3学分专业学位课至少5学分2、非学位课:选修门数应满足总学分要求3、必修环节: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及学术会议2学分(二)直博生在校期间课程总学分最低要求为:理工类35个学分,医学类37个学分。
其中学位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为20个学分。
此外,还应完成必修环节4个学分。
1、学位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博士英语3学分硕士专业学位课至少10学分博士专业学位课至少5学分2、非学位课:选修门数应满足总学分要求3、必修环节: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及学术会议2学分说明:1、所有课程学分应在入学后一学年(直博生在一学年半)内完成。
2、非学位课应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在当年的开课目录中选择。
3、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博士生在中期考核前应至少选听8次系列讲座,其中每位博士生必须选听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法律、心理健康讲座至少各1次。
港澳台博士研究生、国际留学博士研究生在中期考核前至少选听3次系列讲座。
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办法
附件1:河海大学关于201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一、修订原则1、根据“强化理论基础、突出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的原则修订培养方案。
修订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学科理论发展相适应,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要利于促进新兴和交义学科的发展、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原则上按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有博士点的二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内的各二级学科跨度过大,或只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按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
3、科学设置课程,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来确定,应将惮、硕士生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两阶段的课程内容既要合理衔接,乂要有其本身的深度和广度。
要精简课程设置, 应在一级学科或至少在二级学科的层面上设置学科公共平台课程,可采用“一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二级学科专业模块”和“二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方向模块”的模式,坚决杜绝博士生与硕士生课程或各学科间课程相似或相近其至重复的现象。
上一轮培养方案中未开设或开课次数及选课人数较少的课程原则上不列入本轮培养方案。
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的研究生课程原则上均应纳入本次培养方案中。
4、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步探索和建立适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学术问题的能力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培养。
5、英语课程要求分类教学,为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考核模式。
为基础一般的学生开设英语精读课,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英语应用课。
6、改革硕士政治课内容,将以往培养方案中的“自然辨证法”(或马列著作选读)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合并为一门为学位必修课,共2学分,另增设1学分的“学术道德”非学位必修课。
7、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在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的同时,也强调对创新人才的特色化培养途径。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导师意见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导师意见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导师的意见和建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导师,需要具备教学、科研和指导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术成长和个人发展。
本文将从导师角度出发,探讨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导师的意见和建议。
导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和培养。
导师应当认真对待每一位研究生,了解他们的学术背景、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方面的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培养计划。
在学术指导方面,导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意见,并鼓励他们多参加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
在个人成长方面,导师也需要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情况,及时给予关爱和帮助。
导师需要倡导积极的学术风气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导师要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勤奋的工作作风。
导师也应当组织研讨会、学术沙龙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互相学习。
导师要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团队的科研项目,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研能力。
导师需要注重学术道德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导师的指导下,硕士研究生需要学会遵守学术规范,诚实守信地完成学术研究。
导师也要鼓励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勇于创新,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师可以提供一定的研究自主权,让学生在研究课题上有所发挥,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导师需要关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
作为硕士研究生的第一任导师,导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的指导和建议。
导师可以协助学生进行就业实习、职业规划指导以及网络资源分享,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的方向。
导师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导师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意见和建议是非常重要的。
导师应当全面关注学生的学术和个人发展,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学术道德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
只有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才能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全面成长,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023 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2023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主体责任。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
各培养单位要
充分认识培养方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纲领性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严格落实各环节管理职责。
2.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
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
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3.对标前沿先进,充分论证优化。
各学科应对标国内外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紧跟学科前沿进展,在充分对比、系统论证基础上,统筹修订本
学科培养方案。
要增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注重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
4.坚持五育并举,推进全面发展。
注重分类培养,突出学科特色。
5.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照一级学科进行修订,围绕学科前沿基础和关键技术领域,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按照专业学位类别或者
领域修订培养方案,具体要求参照各专业学位类别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执行。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能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建议咨询相关人员获取帮助。
关于修订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意见【模板】
关于修订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意见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有XX大学特色的创新型人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已有的培养方案及新增的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培养方案提出修订和制订的指导原则意见。
一、按照一级学科硕士点制定培养方案1、现有的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统一制定培养方案,不再按照专业设置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及隧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同一个一级学科的不同二级学科硕士点也统一制定培养方案,不再按照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3、不同的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单独制定培养方案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外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力学:工程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测绘科学与技术: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药学:药物化学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二、学习年限、课程设置1、理工科类2~3年。
人文、管理学科2~2.5年,鼓励2年毕业。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型)
硕 士 研 究 生 培 养 方 案(学术型)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二○一七年九月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修订)为了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求。
一、适用对象本培养方案要求适用对象为我校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人才。
要求硕士研究生做到:1、掌握系统的政治思想理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备应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书刊和初步听说能力,可用外语撰写论文摘要,熟悉现代实验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掌握相关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和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具有经济和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技术应用技能。
3、具有成熟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科方向设置根据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立我校学科专业点的学科方向。
其应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和较为稳定的研究范围,且已完成若干独立的重要研究课题,并能体现出我校各学科、专业的学术优势和培养特色。
学科方向的设置应具备下列条件:1、应是本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2、应有学术带头人和合理的人才梯队;3、应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成果,以及相关的资料和相应的实验设备;4、应能开出本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主干课程和相关课程,并附有这些课程教学大纲及阅读书目。
学科方向的确定应是认真的、严肃的,并注意其先进性、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
研究方向的学术领域不宜过窄,每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根据学科的实力一般以3~5个为宜。
四、学习年限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均为3年,学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5年。
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根据《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说明的通知,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统筹研究生教育,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实际,对我校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一、指导思想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形成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
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求,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为根本宗旨,以研究生实践基地为支撑,培养创新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基本原则1.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
各培养单位应在符合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培养目标,结合学科已有的基础和行业优势,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及学位论文应瞄准重大工程及行业前沿技术需求,培养方案应在各环节中体现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3.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学校与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和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
学校、行业(企业)专家应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开设案例分析、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实践性课程,培养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
三、培养方案制订内容培养方案一般应包括:培养目标、专业类别/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专业实践、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学位授予等内容。
(一)培养目标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掌握所从事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东南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南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攻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各类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一)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有事业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详见各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学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
三、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在校期间课程总学分最低要求为:理工类28学分、医学类30学分、文管类34学分。
其中学位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为:理工类16学分,文管医类18学分,其余为非学位课程学分。
此外,还应完成必修环节3个学分。
(一)学位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硕士学位外语4学分专业基础和必修课至少10学分(二)非学位课: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选一门1学分其余选修门数应满足总学分要求。
(三)必修环节:实践环节训练1学分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及学术论文撰写训练1学分说明:1、学位课程学分应在入学后一学年内完成。
2、非学位课应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在当年的开课目录中选择。
3、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必要的实践环节训练,一般为教学实践、生产实践(临床实践)或社会调查,要求提交总结报告经导师签字认可后交所在院系研究生秘书保管并计1学分。
4、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硕士生在中期考核前应至少选听8次系列讲座,其中每位硕士生必须选听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法律、心理健康讲座至少各1次。
港澳台硕士研究生、国际留学硕士研究生在中期考核前至少选听3次系列讲座。
经考核合格后计1学分。
5、参加学术活动及学术论文撰写训练: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在本学科范围内参加学术活动至少2次,并撰写学术论文1篇,经导师签字认可后刊登在院系研究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或其它学术刊物上。
关于制定或修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关于制定或修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一、基本原则1.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等文件为依据,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新精神。
2.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广东自贸区”等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重大发展战略,设置部分具有“广财大”特色的课程,体现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特色。
3.学术学位的学科、专业名称以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培养方案原则上按二级学科制定,但应反映一级学科建设思想。
专业学位的学科、专业名称以《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版)》为准,培养方案按各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并结合学校特色制定。
4.培养方案应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要求、其它培养环节、考核方式及要求、毕业学分及要求、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附件等内容(专业学位还应注明基本素养与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要求),各项内容应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5.设置研究方向要科学合理、宽窄适度。
在发挥我校学科优势和特点的同时,努力把握本学科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使研究生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
研究方向的设置不宜太多。
6.学术学位课程设置要体现本学科的特征和知识体系,按一级学科设置学位课程拓宽培养口径,一级学科内的各二级学科要统筹考虑课程设置,加强研究方法类、前沿类课程的比重,根据需要设置跨学科和实践类的课程,构建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学理性的课程体系。
专业学位应依据特定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内容,加大仿真实践类课程和案例教学的比重,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学位教学体系。
7.列入培养方案的课程,应编写课程教学大纲。
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格式(一)培养目标各学科应参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和《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有关内容,根据我校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定位、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研究生自身发展需求,密切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确定和完善相应培养目标。
东南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
东南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的培养,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根据“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强化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的原则,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目的。
具体要求如下:(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详见各学科(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二、学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四年,直博生为五年。
三、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一)博士生在校期间课程总学分最低要求为15个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为10个学分,其余为非学位课程学分。
此外,还应完成必修环节3个学分。
1、学位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博士英语3学分专业学位课至少5学分2、非学位课:选修门数应满足总学分要求3、必修环节: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及学术会议2学分(二)直博生在校期间课程总学分最低要求为:理工类35个学分,医学类37个学分。
其中学位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为20个学分。
此外,还应完成必修环节4个学分。
1、学位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博士英语3学分硕士专业学位课至少10学分博士专业学位课至少5学分2、非学位课:选修门数应满足总学分要求3、必修环节: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及学术会议2学分说明:1、所有课程学分应在入学后一学年(直博生在一学年半)内完成。
2、非学位课应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在当年的开课目录中选择。
3、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博士生在中期考核前应至少选听8次系列讲座,其中每位博士生必须选听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法律、心理健康讲座至少各1次。
港澳台博士研究生、国际留学博士研究生在中期考核前至少选听3次系列讲座。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导师意见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导师意见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
通过对学生的指导、监督和评估,导师可以在学术上和职业上帮助学生成长。
在制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时,导师的意见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应该是权威和具体可行的。
本文将探讨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意见,力求通过专业的视角和实践经验为导师提供有效的指导。
一、学术研究方向选择导师在指导硕士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时,应当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方向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建议。
导师应该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背景,协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
导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为学生提供多种研究方向选择,并且在学术论文选题确定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为学生提供学术研究方向选择的建议和帮助。
二、学术研究培养计划制定学术研究培养计划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导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研究实际,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术研究培养计划。
导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科特点和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为学生量身定制学术研究培养计划,设置合理的学术研究目标和详细的计划安排,以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要求。
三、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是硕士研究生进行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导师应当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导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术研究方向和选题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工作,帮助学生梳理和整理学术成果,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和论文表达能力。
导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及时对学术论文进行评审和修改,并为学生提供学术期刊发表的指导和支持。
四、学术交流和科研实践学术交流和科研实践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导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实践活动。
导师可以组织学术讨论和课题研讨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实践水平。
导师还可以协助学生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南京大学2016关于修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
南京大学2016关于修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有关院系:请参加学校“二三三”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试点且通过专家评审的院系,根据本院系“二三三”改革方案,参照《南京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南研院【2001】2号)及校学科与发展规划办公室公布的最新学科目录,修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并及时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将从2016级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按一级学科招收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照一级学科进行修订;按二级学科招收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照二级学科修订;招收直博生的院系单独修订直博生的培养方案。
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类别分为A、B、C、D四类:A类:全校公共外语、政治理论等学位课程(7学分)、B类: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学位课程(3-6学分)、C类:以二级学科(专业)为特色的专业学位课(6-8学分)、D类:全校或各院(系)开设的选修课程。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直博生政治公共课应参加学术学位硕士生政治课程及博士生政治课程学习,英语课可直接参加博士生英语课程学习。
三、根据学校《“二三三”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试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建设四类重点导向类课程:转型期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程、方法类与实践类课程、交叉类与前沿类课程。
在课程编排上,以上四类课程要根据其内容属性落实分类到B类、C类或D类课程中。
新增课程、课程名称变化的改造提升课程,课程编号重新续编。
课程设置部分填写要求请见附件四、修订后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体现学科优势和特色,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培养宽度和深度。
五:各院系培养方案经院系学位委员会讨论后,请于七月八日前将纸质档交至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仙林校区行政北楼902),电子档发至:pfqiu@。
研究生院将于8月30日前,将审核通过的培养方案公布在研究生院网页上,供2016级新生查阅。
江苏大学关于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doc
江苏大学关于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2015年6月18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等多份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我校第三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经研究决定,全面启动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工作。
一、修(制)订原则(一)树立先进理念,鼓励改革创新1、本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工作在体现我校学科优势和培养特色的基础上,要高标准严要求,有明显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先进性,适应我校研究型大学转型时期的发展需求。
要整合学科资源,构建学科共享研究平台,形成高水平学科平台支撑拔尖人才培养的稳定模式。
2、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应充分体现国际化理念,要积极推动与国内外名校之间的学分互认、课程互授、学生互换、学术互动,鼓励各学科建立稳定的海外学习、实践基地,加大国际合作项目的推动工作,探索留学研究生教育趋同化管理,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紧跟国际前沿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不断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3、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工作必须彰显学科整体实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打破学院之间的封闭状态,在一级学科统筹安排研究生各项资源,切实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
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按照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设置,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努力形成完整、高水平的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二)细化各类标准,加强能力提升1、各学科根据自身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及发展状态,完善分类培养机制,结合学科评估找准定位,明确重点方向,科学合理地制定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关于修订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将全面开展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并在2015级硕士研究生和2016级博士研究生中实施。
现对我校学术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修订作如下要求:
一、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应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加强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标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
二、基本原则
1.高水平原则:各学科应认真总结本学科点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借鉴国内外一流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本学科的培养方案。
2.硕博一体化原则:各学科应当在硕士\博士不同培养阶段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体现贯通式培养。
统筹安排、科学衔接硕士\博士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培养的各个环节,避免重复或简单的延伸。
明确不同层次的培养要求,同时要兼顾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
硕士阶段的课程原则上不应列入博士阶段学位课。
3.一级学科原则:原则上各学科应当在一级学科范围内统筹考虑。
培养方案一般应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规定的学科专业名称制定。
学科专业点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跨院系单位参加招生的,应共同修订或制定培养方案,由其中一个院系牵头,成立培养方案修订小组,负责完成修订工作。
4.跨学科培养原则: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在课程体系建设、培养过程、导师指导等方面应当切实体现学科交叉融合
的优势。
三、培养方案修订范围
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包括以下类型:
1.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学术型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方案;
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四、主要内容及相关要求
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主要研究方向、学分、课程设置、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实践环节、学位论文、发表论文等要求。
培养方案应由学位评定分委会讨论通过,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署意见,报研究生院。
(一)培养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基本目标是:
1.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目标
(1)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2.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基本目标
(1)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基本具有独立性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各学科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科发展水平,与时俱进,确定与本学科相适应的培养目标。
(二)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数量不宜过多,一般为6至8个方向,应属于本学科专业领域,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能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2.每个研究方向应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有学术带头人和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相关的科研成果,能开出本研究方向的相关课程,有充足研究经费和相应的物质条件。
3.研究方向应与所在一级学科相关,鼓励设置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在校年限最长为4年。
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在校年限最长为6年(含休学时间);本直博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在校年限最长为7年。
留学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要求相同。
(四)培养方式
为保证培养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导师个别指导或导师组集体指导的方式,鼓励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
导师(组)负责制订和调整研究生个人学习计划,组织读书报告和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五)学分要求
课程学分的计算方法为:理论课18学时为1学分,实验课程36学时为1学分。
课程学时只用于课内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上机,考试),自学,调研,查阅资料,撰写报告不计入课程学时。
研究生院制定各类型研究生的最低学分要求,各一级学科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需要讨论制定具体的学分要求。
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理工类应修满不少于28个课程学分,医科不少于30学分,人文社科类不少于3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
其他必修环节至少3学分。
2.博士研究生:应修满不少于15个课程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5学分,专业选修课5学分。
其他培养环节至少3学分。
我校留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学分要求与国内学生相同。
3.本直博研究生:理工类应修满不少于35个课程学分,医学类为37个课程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
其他培养环节至少3学分。
(六)课程设置要求
1.总体要求
(1)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设置原则上按照一级学科进行,以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学科专业为标杆,经充分调研和讨论建立科学、系统的硕士-博士层次相互贯通的课程体系。
(2)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小班课教学,实行专题讲座式、研究讨论式、启发式、案例法等体现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3)在研究型课程中创新课程考核方式,重视教学过程考核,使考核过程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课程考核评分可根据出勤率、历次作业、期中考试、研究型课程教学的过程成绩、期末考试几方面的情况综合评定。
2.课程类型和要求:
(1)硕士研究生课程分公共学位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
课。
博士生课程分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
(2)专业基础课是指按一级学科设置的课程,旨在体现本学科特征,注重学生一级学科范围内的通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的基础类课程。
(3)专业必修课指按一级学科设置的课程,如专业核心课和实践特征鲜明的技能课。
此类课程内容中应包括本学科的基本科研能力训练。
(4)专业选修课主要为本学科各方向课程。
选修课设置必须包括学术前沿课程、研究方法和手段课程和学科交叉课程。
(5)专业选修课中至少有50%的课程开展“小班化教学”,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过程和科研训练过程融为一体,在完成课内教学学时,加大课外自学学时和作业工作量。
将形成性评估引入课程考核。
(6)鼓励设置1学分专业选修课程,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合理安排课程排课时间,1学分课程原则上在一个月内完成。
(七)其他培养环节
其他培养环节是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完成的社会实践、学术讲座、文献报告与综述、论文开题报告会、学位论文阶段性成果研讨会(博士)等环节。
(八)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东南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及各学科具体情况制定,并列入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