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第15课《故乡》(教学课件,含视频)—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教学课件,含视频)—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 形象。
作者写“变”的目的?
故 乡 变 萧条、衰败 闰 土 变 苍老、麻木
愚昧 杨二嫂 变 庸俗、
尖酸、刻薄
故乡景色变美 人情变暖 人变好
探究文章主题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 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 了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形象生动, 充满哲理。它告诉我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奋斗、追求,希望 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为之斗争、实践, 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奔跑,就会迎来 新的生活。结尾深化主题,给人鼓舞和信心。
凄清的箫( xiāo)声, 使人更觉萧(xiāo)索。
词语集注
聚族而居 松松爽爽 鄙夷 嗤笑 瑟索 展转
形容轻松畅快。
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讥笑。 近义词:嘲笑。 轻视,看不起。 常用于书面语。 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 不安定,到处奔波。 现在写作“辗转”。
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 现多写作“瑟缩”。
小结:
1、杨二嫂性格特点:
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形象
2、杨二嫂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社会的挤压使小商 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说一说:如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行文,需要调整的是哪几个情节? 这里运用的是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情节 “我”和少年闰土相识、相处
杨二嫂
叙述 方式
过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
动作:贪小
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 便宜
便愈有钱……”
杨二嫂形象的变化
对比
外貌:年轻貌美,人称豆腐西 施。 动作:终日坐着 语言:不怎么说话 对“我”的态度:抱过我

《故乡》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故乡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

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故乡的意义和特点。

一、故乡的地理位置及特点1.1 故乡的地理位置:介绍故乡所在的省份、城市以及具体的地理位置。

1.2 故乡的自然环境:描述故乡的自然景观,例如山川、河流、湖泊等。

1.3 故乡的气候特点:介绍故乡的气候类型以及四季变化的特点。

二、故乡的人文风情2.1 故乡的历史文化:讲述故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例如名人故里、历史遗迹等。

2.2 故乡的民俗风情:描述故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等,展现故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3 故乡的特色美食:介绍故乡的地方特色美食,例如独特的菜肴、传统的糕点等。

三、故乡的人情味道3.1 故乡的人际关系:阐述故乡人民之间的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以及他们的热情好客。

3.2 故乡的社区生活:描述故乡社区的活动和组织,例如村民自治、社区活动等。

3.3 故乡的乡土教育:介绍故乡的教育资源和特色,例如乡村学校、传统技艺传承等。

四、故乡的变迁与发展4.1 故乡的城市化进程:讲述故乡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城市化对故乡带来的影响。

4.2 故乡的经济发展:描述故乡的主要产业和经济特点,例如农业、工业、旅游等。

4.3 故乡的环境保护:探讨故乡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五、故乡的情感寄托5.1 故乡的回忆与思念:讲述离开故乡后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

5.2 故乡的归属感:描述回到故乡时的归属感和融入感,故乡对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5.3 故乡的未来展望:展望故乡的未来发展,对故乡的祝福和期望。

总结:故乡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无论身在何处,故乡的情感始终牵引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永远怀念、珍视和回忆。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故乡,让它成为我们永远的归宿。

故乡说课稿部编版_《故乡》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部编版_《故乡》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

说课的形式比较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和突破问题。

下面我就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部份向各位老师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

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有点肤浅了。

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把握《故乡》的内容和结构,以及通过运用对照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即《故乡》这篇小说按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可以把文章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部份。

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到现实中所见到故乡发生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

通过叙述与议论,景色描写的手法,揭示了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村民生生活日益凋敝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思索的主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肖像描写”、“对照”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学习运用对照突出人物性格的手法;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3)了解封建等级观念及制度的黑暗和罪恶,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三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还是不错的。

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同学们的时代相去甚远,对于当时劳动人民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

虽然同学们是喜欢阅读小说的,喜欢小说中离奇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但多数是停在直观的感受上,还不习惯于深入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写作的特点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能力目标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德育目标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一、#教案#导语设计: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

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二、研读,分析人物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PPT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PPT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没有活气”指这样的荒村没有活泼的生 活气息,只是一片死寂。
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写出故乡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 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 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 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 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 又的确是“我”的故乡。
故乡
谈谈小说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 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长篇
小说分类: 中篇 短篇
按篇幅长短 (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生活的愿望。
结构分析
第一段: 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情和眼前故 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 原因。
开头到第 5 自然段
第二段: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第 6 自然段到第 77 自然段
第三段: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感想,表达 了“我”对新生活的向往。
第 78 自然段到结尾
第2、6段 (
农村的衰败和悲凉的气氛

第12段( 明丽、五彩缤纷的图画和明朗愉快的气氛 )
第78、84、88段( 静谧的气氛,情景交融的意境 )
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 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 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
(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我和闰土的关系。
(封建等级的鸿沟)

杨二嫂前后生活。
思考题:
1、作者在《故乡》中描写了三个“故乡”你知道 是那几个吗?作者重点写了那一个?

第15课《故乡》课件(28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

第15课《故乡》课件(28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
21
局部探究
2.作者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 路。”如何理解这段话?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 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 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 新生活。
10
局部探究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11
总结
少年时的闰土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 灵敏,神态很兴奋;
中年时的闰土语言中丧失了少年时的智慧和热情; 后来变得呆滞,以至沉默“像一个木偶人”。
12
作业设计
1.读写、积累词语
隐晦 萧索

愕然
鄙夷
瑟缩 嗤笑
惘然 隔膜 恣睢
2.标出文中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精彩段落,细读
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 事新编》等。
3
整体感知
1.识记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捏(niē) 颧(quán) 噤(jìn)
胯(kuà) 酬(chóu)
祭(jì) 潺(chán)
4
整体感知
2.解释词语 悲凉:悲哀凄凉。 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惶恐:惊慌害怕。 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茫远:渺茫、遥远。 3.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内容结构。
(二)探究景物描写 人物的塑造,不但要借助故事情节的安排,还需
要环境描写烘托。那么,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 共有几处?它的作用是什么?
17
局部探究
景物的描写有3处 1.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 2.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 3.“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18

第15课《故乡》说课课件(共19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说课课件(共19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了解小说三要素,把握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尝试分析闰土、杨二嫂的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塑
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重点
3.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 理解小说主旨。
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辩论法 诵读法 重点精讲法等。
新课堂要“充分激发学
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 此,在课堂上,我主要采取 自主、合作的方式,让他们 主动质疑,自己辩疑,自主 解答,通过探究学习,思考 感悟,从而达到提高个,了解社会背景, 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受作者心情。
写作背景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 接母亲到北京,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 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 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 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 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 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 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道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 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 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 迎来新生活。
设计意图:问题引导法和小组辩论相结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深化文章 主旨,加深理解。
(六)课堂小结,引导写作
中心思想: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闰土和杨二 嫂这两个人物的变化,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学有所得:1、如何刻画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五、教学过程
01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02 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0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04 分析形象,探究命运 05 掌握写法,探究主旨 06 课堂小结,引导写作 07 板书设计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把握小说情节。

2.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二.作者简介:1.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成集于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 正传》等著名小说。

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

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

2018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故乡》

2018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故乡》

2018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故乡》阴晦yīn huì:1.阴沉昏暗:天色~。

2. 隐晦。

3. 指阴冷滞涩之气。

萧索xiāo suǒ:缺乏生机;不热闹:荒村~。

猹chá:野兽,像獾,喜欢吃瓜。

弶jiàng:1.一种捕捉鸟兽的工具。

2.用弶捕捉。

祭祀jì sì: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潮汛cháo xùn:一年中定期上涨的潮水。

髀bì:大腿伶俐líng lì:聪明;灵活:口齿~。

愕然è rán:惊讶的样子,形容吃惊。

鄙夷bǐyí:轻视;看不起。

嗤笑chī xiào:讥笑,嘲笑。

有讽刺之意。

应酬yìng chou:1.交际往来;以礼相待:~话。

不善~。

2.指私人间的宴会、聚会等:今天晚上有个~。

世面shì miàn: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见过~。

惘然wǎng rán: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神态~。

隔膜gé mó:1.隔阂:两人之间有~。

2.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多年不通消息,彼此间~起来。

3.不通晓;外行:我对这种技术实在~。

瑟索sèsuǒ: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

障壁zhàng bì:屏障,墙壁。

比喻造成隔阂的东西。

本文指隔膜廿niàn :二十松松爽爽sōng sōng shuǎng shuǎng :形容轻松愉快。

折了本shéle běn:赔本、亏本。

黛dài 青黑色。

恣睢zì suī:1.放纵、骄横的样子。

2.放任无拘束。

(2018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注音及解释第 1 页共1 页。

第15课《故乡》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学札记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时间阅读课文,给文章标好自然段,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入】
提起故乡,人们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都在改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
2.本文主题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文中,作者着力写两个人的今昔变化,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四、【检测-反馈】
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阴晦( )瓦楞( )胯( )下
愕( )然秕( )谷鹁鸪( )( )
恣睢( )( )嗤( )笑 潺潺( )
瑟( )索蜷( )缩 寒噤( )
折( )本惘( )然
五、【课后作业】
二、【交流-提升】
1.分析“我”的形象
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
③忆故乡——沉重、忧愤
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⑥见闰土——兴奋、惊异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018新人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评课稿

2018新人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评课稿

《故乡》评课稿听了吴昊老师讲的《故乡》一课,我感想颇多。

吴老师的这节课亮点很多,我作如下评述,不当之处,权作一家之言.一、引题自然《故乡》是九(上)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吴老师以小说体裁的相关知识,并联系本单元内容及教学重点引题,既自然,又连贯,且知识性强。

二、教学思路清晰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教学自然围绕三要素。

吴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引入之后,文学常识,字词教学,中心部分紧抓三要素,通过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把握了小说的主题,思路相当清晰、流畅,这种简洁的教学法,值得学习。

三、引导得法无论字词的教学,还是阅读理解的教学,吴老师都特别注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启发他们的思路,教给他们答题的方法,授之以渔,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语言精练尤其令我佩服的是,吴老师的课堂语言相当精练,整堂课几乎没有重复的讲解,也无赘言,而且用语准确生动,感染力强,足见其基本功之深厚,而这与平时孜孜不倦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五、板书工整,教态自然吴老师一笔刚劲有力的正楷板书让人羡慕,辅以平和自然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当的肢体语言,与精彩的讲解相得益彰。

吴教师的分层作业法也值得我学习。

总之,吴老师的课使我获益匪浅。

评课稿李智慧2012、 1篇二:《走进孔雀的故乡》评课稿《走进孔雀的故乡》评课稿——襄阳市第十二中学王妮今天我们欣赏了戴云云老师的一节综合课《走进孔雀的故乡》。

学生通过对《月光下的凤尾竹》等乐曲的欣赏,竖笛吹奏,孔雀舞的学习,感知、了解和体验了孔雀故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民俗风情,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欣赏完戴老师的这堂课,我们很容易发现以下几个亮点第一,戴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材处理把握全面到位。

这节综合课融合了对傣族民俗的认识,音乐欣赏、哼唱,竖笛吹奏以及孔雀舞的学习,可以说综合了我们音乐课所有的内容。

可见戴老师是一位音乐基本功非常全面的老师。

她把这些内容巧妙的设计到《走进孔雀的故乡》这一课里,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并学到最全面的傣族音乐知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杨二嫂的?杨二 嫂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 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了”?
打了一个寒噤:闰土居然叫我“老爷” 使“我”感到惊异,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 全被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所代替。厚障壁:比 喻因等级观念而产生的深深的思想隔阂。
动作语言神态:手捏钢叉,向猹尽力 刺去,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 日,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别时 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 好看的羽毛。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在文中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外貌、语言、 动作、神态的句子,他对“我”的态度 如何?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 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充满活力、热情 开朗、勇敢善良
小英雄
中年闰土
苍老贫困、因循守 旧、麻木迟钝
木偶人
少年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 银项圈、红活圆实的 手、健康壮实
动作
活泼刚健、动作利 落、有智有勇、语 言朴质生动、热情 纯真
对“我”友好热情、纯真、
平等友谊
讨论 分析 变化 原因
对生活
热爱生活、生活知 识丰富、天真活泼、
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 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 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 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 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 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讨论:小说刻画杨二嫂形象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同: 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异:
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 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塑造形 象目的
揭示帝国主义、
在三座大山压榨下
串联全文。(故 乡及故乡人的变
封建社会给中国 乡镇小市民也逃不 化都是通过“我”
人民带来的灾害。
了日益贫困的厄运。
的观察与感受表 现出来的。)
步骤四 深层探究
讨论:本文在刻画人物时给我们 带来哪些启示?
示例:(1)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各方面写人物。 (3)能够抓住人物的个性来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故乡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二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15 《故乡》教学课件(共20张PPT)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15 《故乡》教学课件(共20张PPT)

学习目标
重 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
难 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点 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
重 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 点 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 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 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 《狂人日记》。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 迅
萧(xiāo)萧索· 箫(xiāo)竹箫
与草有关,草枯为“萧”。 是管乐器,一般为竹制,为“箫”。
词语解释
萧索 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 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瑟缩
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 蜷缩、发抖。
惘然
辗转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 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聚族而居 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课文理解
第87段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
闰土崇拜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 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于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 是让后辈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要实现“我”的这一愿望又非常艰 巨,因而显得“茫远”。
课文理解
闰土有了怎样的变化?
健康开朗 以 现 苍老贫困
( tí)提高 提· ( d)ī 提防
语境巧记法:我
(sh)é 折本
们一定要提 (tí) 高警惕, 提(d ī前来捣乱
( zh)ē 折腾
字音词义
晦(huì)阴晦 指昏暗;不明显。与“日”有关。
诲(huì)教诲 · 悔(huǐ)后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鲁迅的《故乡》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小说。

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作为知识目标;把培养学生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能力,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作为能力目标;把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帮助学生树立为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作为情感目标。

三、学情分析
《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流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的理解,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第二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运用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这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提高学生解答能力。

第三步: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主要运用引导和对比分析的方法。

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我将以引导、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

如在师生一起探讨分析闰土
的形象之后,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让学生掌握对比的分析方法。

同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学会从人物形象上升华到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四步:扩展教学。

从《故乡》入手,对学生人物写作上进行指导,重点是“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以及我的情感变化为纵向线索,以典型人物“杨二嫂、闰土、我”为横向线索。

简单明了。

故乡
过去——————现在——————未来
豆腐西施杨二嫂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水生(廿年前的“闰土”)
迅哥儿“我”
宏儿(当年的“迅哥儿”)
期望——————失望——————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