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消渴痹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痹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痹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Neuropathy)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病人带来严重的不适和痛苦。

由于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不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报道不一,根据欧洲多中心研究报道,28%的糖尿病病人有周围神经病变的证据。

(-)诊断标准:L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确诊可根据病史,及麻、凉、痛、痿等临床表现,结合体检和电生理学检查资料,除病史和临床表现外,物理学检查、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才能确诊。

主要诊断依据包括:①有糖尿病病史或诊断糖尿病的证据;②出现感觉、运动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③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

④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它神经病变。

为了给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定量判断的依据,近年来国外学者先后提出多个评分系统,较为简便和广泛使用的是Toronto临床评分系统。

1.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WHO专家咨询报告)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21LImmOI/L(200mg∕dl);或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21LlmnIO1/L(200mg∕dl)oL2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根据《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而定)临床症状有蚁走感、肢端麻木、疼痛或出现烧灼感,踩棉花,踏木板等感觉异常,大便干结或不干结而排便不畅。

临床体征可见感觉障碍(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膝、腱等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异常,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体感诱发电位提示周围神经病变。

2.中医辨证标准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的有关内容制定)。

口干咽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肢体麻木、肢端发凉、肢体疼痛,身痒、有蚁走感,便秘。

(二)中医治疗方案1.中医药辩证论治:主症:肢体疼痛、肢体麻木、身痒、有蚁走感。

次症:倦怠乏力、咽干口燥、多食易饥、肢端发凉、便秘。

消渴痹证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消渴痹证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消渴痹证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消渴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病证之一,主要症状为消渴、多尿、口渴、或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等症状。

下面将介绍消渴痹证的中医临床路径以及诊疗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1.辨别病因:消渴痹证常由肾阴亏虚或阳气上浮引起,病因可分为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和情志因素。

先天因素主要指先天肾亏,后天因素包括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房劳过度、失眠、情绪不稳等,情志因素主要是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郁闷等。

2.辨别病机:消渴痹证主要病机为阴虚或阳浮,常见的有肾阴亏损、水液不维、燥热蕴结等。

3.辨别病势:根据真虚、虚实、表里、形神等辨别病势。

真虚是指虚实夹杂,即虚实夹杂表现;虚实是指真虚与真实相随,即虚实相伴表现;表里是指病位表里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表现;形神是指病证影响患者的肢体、心境等,形神为一体表现。

诊疗方案:1.中药调理:根据病因、病机、病势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六味地黄丸、枸杞子、山药、黄精等,以滋阴养血、生津止渴为主。

同时要注重饮食调理,多吃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柚子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针灸疗法:适用于阳气上浮、肢体麻木等症状。

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内关、曲池等,可选择针刺、电针、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调和阴阳、舒筋活络为主。

3.推拿按摩:适用于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等症状。

可选择背部推拿、腰部按摩、腿部揉捏等方法进行,以缓解疲劳、舒筋活络为主。

4.心理疏导:消渴痹证常伴有情绪不稳、郁闷等心理问题,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来缓解。

可以选择与患者交谈、倾听患者心声、给予支持等方法进行心理疏导。

综上所述,消渴痹证的中医临床路径主要包括辨别病因、病机和病势,其诊疗方案主要是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和心理疏导。

但是,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好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特色技术疗法治疗消渴病痹症和应对方案

中医特色技术疗法治疗消渴病痹症和应对方案

中医特色技术疗法治疗消渴病痹症和应对方案在中医内科,很多患者因筋骨、肌肉、关节发生酸痛、麻木等身体不适症状而就诊,最终被诊断为消渴病痹症。

说起“消渴病痹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什么疾病。

其实,消渴病痹症是中医的术语,属于中医学一种痹症疾病。

该病经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因对感觉、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造成损害而发病。

患上消渴病痹症的时候,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肢体痿软无力、腰膝酸软等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但很多消渴病痹症患者,对自身病情并不是非常了解。

因此,出现消渴病痹症症状后,就会非常担心,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消渴病痹症。

我国传统中医在治疗消渴病痹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中医特色技术疗法治疗消渴病痹症也逐渐显露出优势。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什么是消渴病痹症?消渴病痹症,中医证名,主要是以消渴为主要病因,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所致之证,以筋骨、肌肉、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肌肉萎缩等为主症。

经临床研究表明,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消渴病痹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如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将危害消渴病痹症患者的下肢神经,严重影响患者的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增加肌张力减退,肌无力,肌萎缩以及瘫痪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需要引起临床重视,尽早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二、消渴病痹症的病因病机目前认为,患者出现消渴病痹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①在西医方面,消渴病痹症属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发病机制与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细胞因子异常,氧化应激和免疫因素等密切相关。

②中医认为,消渴病痹症归属于痹症,以痛、麻、淤、顽为特点,与肺、脾、肝、肾脏腑相关。

病因病机主要是标实本虚,标识多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过度、过服温燥药物、邪气入侵;本虚多为五脏亏虚,痰瘀阻络等为辅。

消渴病痹症肝肾亏虚

消渴病痹症肝肾亏虚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肝肾亏虚证)第1-3天□检查内容:□化验类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肌电图□肢体动脉多普勒□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

□治疗措施:□中药汤剂:□壮骨丸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中成药:□0.9%NaCl 250ml+血塞通0.4 ivdrip qd□其他□中药外用□中药泡洗:外洗方加减足浴;□西药:□格列吡嗪片2.5mg tid□瑞格列奈片 0.5 tid□二甲双胍缓释片 0.5 bid□阿卡波糖胶囊 50mg tid□罗格列酮 4mg qd□甘舒霖30R早12u晚8u ac30分钟 ih□依帕司他50mg tid□甲钴胺片0.5mg tid□其他□非药物疗法:□糖尿病教育□耳穴治疗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

每次选2-3穴。

手法:中强刺激,留针l5--30分钟,每曰1次,l4次为l疗程。

□推拿治疗:禁忌证:合并严重骨科疾病等不适合推拿者。

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孺、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鹘、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回数遍。

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 l4次为l疗程。

下肢麻痛: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

每次按摩时间20一-30分钟,每日1--2次,l4次为l疗程。

□处理出现的相应的对本病诊治无影响的其余病变第4-7天□病情评估□检查内容:□化验类检查:□复查4次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必要时复查检查异常的项目□治疗措施:□中药汤剂:□壮骨丸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中成药: □0.9%NaCl 250ml+血塞通0.4 ivdrip qd□其他□中药外用□中药泡洗:外洗方加减足浴;□西药:□格列吡嗪片2.5mg tid□瑞格列奈片 0.5 tid□二甲双胍缓释片 0.5 bid□阿卡波糖胶囊 50mg tid□罗格列酮 4mg qd□甘舒霖30R早12u晚8u ac30分钟 ih□依帕司他50mg tid□甲钴胺片0.5mg tid□其他□非药物疗法:□糖尿病教育□耳穴治疗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

消渴病痹症诊疗方案2010

消渴病痹症诊疗方案2010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2010〕一、病名中医病名: 消渴病痹症西医病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4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诊断。

痹症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酸胀疼痛,腿足挛急,夜间尤甚,多刺痛或灼热疼痛,气短乏力,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治疗。

痹症治法:益气和血通痹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g 芍药15g 桂枝15g 生姜15g大枣12枚中成药制剂:自制剂坎坤胶囊、芪黄胶囊。

中成药注射剂: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二〕耳穴特色疗法耳与经络的联系相当密切,《灵枢.素问》篇说:“耳为宗脉之所聚”。

耳与脏腑的联系亦相当密切《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者矣”;《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证治准绳》有“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

消渴病痹症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2021〕一、病名中医病名: 消渴病痹症西医病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2007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病症: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与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排除了引起这些病症与/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病症与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4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那么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堵塞、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诊断。

痹症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酸胀疼痛,腿足挛急,夜间尤甚,多刺痛或灼热疼痛,气短乏力,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治疗。

痹症治法:益气与血通痹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g 芍药15g 桂枝15g 生姜15g大枣12枚中成药制剂:自制剂坎坤胶囊、芪黄胶囊。

中成药注射剂: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二〕耳穴特色疗法耳与经络的联系相当密切,?灵枢.素问?篇说:“耳为宗脉之所聚〞。

耳与脏腑的联系亦相当密切?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与那么耳能闻五音者矣〞;?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那么耳无所闻,……气逆那么头痛,耳聋不聪;〞?证治准绳?有“肺气虚那么少气,……是以耳聋〞。

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汇总

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汇总

附件7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途径一、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途径原则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 E14.408+)。

(二)诊断根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原则: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2023年)。

(2)西医诊断原则: 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 2023年)。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旳选择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方案”。

1. 诊断明确, 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原则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途径原则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痹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 E14.408+)旳患者。

2.患者同步具有其他疾病, 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旳临床途径流程实行时, 可以进入本途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测四诊合参, 搜集该病种不同样证候旳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旳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 必需旳检查项目: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⑵肌电图、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⑶肢体动脉多普勒⑷血常规、尿常规;⑸肝功能、肾功能⑹心电图。

2. 可选择旳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如四肢血管彩超、踝肱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流变、动态血糖监测等。

(八)治疗措施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⑴气虚血瘀证: 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⑵寒凝血瘀证: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⑶阴虚血瘀证: 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⑷痰瘀阻络证: 化痰活血、宣痹通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出版)。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与萎缩等、(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 (小纤维与大纤维介导)得缺失,以及跟腱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得异常改变,QST与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与/或体征得其她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发布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明确得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得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与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得表现相符、(4)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以下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排除诊断:需排除其她病因引起得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就是化疗药物引起得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得代谢毒物对神经得损伤。

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得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6)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得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临床诊断有疑问者,可以做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7)诊断分层:见下表(二)证候诊断1。

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消渴(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消渴(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消渴(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入院标准:1.明确的2型糖尿病病史;2.在诊断2型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TCD 2019版:A06.09.)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ICD-10 编码:E11.401+G63.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16年)。

具体如下:①有糖尿病病史或诊断糖尿病的证据;②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周围神经病变;③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④临床主要表现为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

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

早期先出现感觉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首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针刺、灼热、蚁走感、发凉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有痛觉过敏。

随后有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

晚期则出现运动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肌张力减弱,肌力减弱以至肌萎缩、瘫痪。

肌萎缩多见于手、足小肌肉和大腿肌。

无临床症状者,结合体征、理化检查进行评价;⑤体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尤以跟腱反射为著。

震动感减弱或消失,触觉、温度觉、针刺痛觉、压力觉有不同程度减退。

患者可有足部或手部小肌肉的无力和萎缩,但通常出现较晚;⑥肌电图检测: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发现F波异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减慢、动作电位波幅下降、远端潜伏期延长[6-7];⑦筛查量表:采用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法(MDNS)[8]、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9]进行计分,得分有一定的升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17年)。

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详解

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详解

附件7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一、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E14.40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痹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E14.408+)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⑵肌电图、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⑶肢体动脉多普勒⑷血常规、尿常规;⑸肝功能、肾功能⑹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四肢血管彩超、踝肱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流变、动态血糖监测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⑴气虚血瘀证: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⑵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⑶阴虚血瘀证: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⑷痰瘀阻络证:化痰活血、宣痹通络。

⑸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填髓充肉。

消渴病痹症诊疗方案2010

消渴病痹症诊疗方案2010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2010)一、病名中医病名:消渴病痹症xx病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xx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4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诊断。

痹症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酸胀疼痛,腿足挛急,夜间尤甚,多刺痛或灼热疼痛,气短乏力,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治疗。

痹症治法:益气和血通痹组方:黄芪xx五物汤黄芪15g芍药15g桂枝15g生姜15g大枣12枚中成药制剂:自制剂xx胶囊、芪xx胶囊。

中成药注射剂: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二)耳穴特色疗法耳与经络的联系相当密切,《灵枢.素问》篇说:“耳为宗脉之所聚”。

耳与脏腑的联系亦相当密切《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者矣”;《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证治准绳》有“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

中医临床路径8-内分泌科(消渴、消渴痹症、瘿病)参考模板

中医临床路径8-内分泌科(消渴、消渴痹症、瘿病)参考模板

中医临床路径目录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147)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 (152)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临床路径 (158)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一、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 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ZYYXH/T3.1~3.15—200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年)和“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见附件)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临床常见证候: (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 ②胃肠实热证③脾虚胃热证④上热下寒证 ⑤阴虚火旺证 ⑥气阴两虚证 ⑦阴阳两虚证 (2)兼证①瘀证②痰证③湿证④浊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年)和“国家中医(见附件)。

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 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建议标准治疗时间≤1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和2 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2)。

2.空腹血糖≤11.1mmol/L 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6.7mmol/L。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其他因素(如感染、应激、放化疗后等)所导致的各种血糖升高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完整版)消渴痹症诊疗方案

(完整版)消渴痹症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诊断参照2007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3.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27内分泌科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痹证,又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疾病。

中医认为,痹证为内因外邪相互作用所致,因此,治疗消渴病痹证应以调节机体内环境、祛除邪气为主要目标。

以下为2024年版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病证型1.寒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冰冷、麻木、疼痛,症状加重于受寒时,舌苔白,脉沉紧。

2.湿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酸胀,症状加重于潮湿天气,舌苔黄腻,脉滑。

3.热痹型:主要表现为肢体发热、疼痛,症状加重于炎热时,口干渴,舌苔黄,脉滑数。

二、治疗原则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寒痹型: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2.湿痹型:利湿化痰,活血止痛。

3.热痹型: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三、各型治疗方案1.寒痹型治疗方案:方剂:四逆汤配合四君子汤。

方药组成:人参、白芍、炙甘草、干姜、附子、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独活、王不留行、莪术、细辛。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2.湿痹型治疗方案:方剂:苍术汤加吴茱萸、白芍、川芎、广木香、莪术。

方药组成:苍术、白芍、川芎、广木香、莪术、吴茱萸。

功效:利湿化痰,活血止痛。

3.热痹型治疗方案:方剂:大清胆汤加白虎汤。

方药组成:石膏、桂枝、黄芩、龙胆草、牛黄薄荷、玄明粉、白芍、生姜、大枣。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四、辅助治疗饮食疗法:限制糖分、脂肪和盐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保持适当的饮食均衡。

运动疗法: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代谢能力和免疫力。

其他辅助疗法:可采用艾灸、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中医辅助治疗方法。

以上是2024年版消渴病痹证中医诊疗方案的概述,根据个人情况和辨证结果,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由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同时,在进行中医治疗的同时,也要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和血糖控制等。

最后,提醒患者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四周精神病变)中医诊疗计划(版)一.诊疗(一)疾病诊疗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2)重要症状:四肢远端感到.活动障碍,表达为肢体麻痹.挛急痛苦悲哀,肌肉无力和萎缩等.(3)重要体征:震撼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 (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掉,以及跟腱反射消掉.腱反射削弱或消掉等.(4)协助检讨:物理学检讨.神经电心理检讨的日常转变,QST 和 NCS 中最少两项日常.(5)消除了引发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它精神病变.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宣布的《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明白的糖尿病病史.(2)在诊疗糖尿病时或之后消失的精神病变.(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四周精神病变的表达相符.(4)有临床症状(痛苦悲哀.麻痹.感到日常等)者,下列 5项检讨(踝反射.针刺痛觉.震撼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 1 项日常;无临床症状者,5 项检讨中任 2 项日常,临床诊疗为糖尿病四周精神病变.(5)消除诊疗:需消除其它病因引发的精神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榨取.椎管狭小.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分解征.轻微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分辨药品特别是化疗药品引发的神经毒性感化以及肾功效不全引发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毁伤.如根据以上检讨仍不克不及确诊,须要进行分辨诊疗的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讨.(6)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精神病变(DSPN)的临床诊疗重要根据临床症状痛苦悲哀.麻痹.感到日常等.临床诊疗有疑问者,能够做神经传导功效检讨.(7)诊疗分层:见下表(二)证候诊疗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痹,若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天黑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伤风,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痹,腿足挛急,酸胀痛苦悲哀,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火热痛苦悲哀,五心烦热,掉眠多梦,皮肤湿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3.寒凝血瘀证:肢体麻痹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天黑更甚;神疲倦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阴暗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4.痰瘀阻络证:肢体麻痹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乏,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5.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痿废不必,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6.湿热阻络证:肢体火热痛苦悲哀,或重着乏力,麻痹不仁,脘腹痞满,口腻不渴,心烦口苦,面色晦垢,大便黏滞,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痹推举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枳壳.川牛膝等.或含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如川芎嗪打针液.黄芪打针液).针灸治疗:取穴:内关.气海.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手段: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日 1 次,14 日为 1 疗程.治法:滋阴活血.柔筋缓急推举方药:芍药甘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生白芍.炙甘草.干地黄.当归.川芎.川木瓜.怀牛膝.炒枳壳等.或含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如生脉打针剂).针灸治疗:取穴: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曲池.合谷;手段: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日 1 次.14 日为 1 疗程.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推举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赤芍.桂枝.细辛.通草.干姜.制乳喷鼻.制没药.制川乌(先煎).甘草等.针灸治疗:取穴:外关.曲池.肾穴.命门.腰阳关.环跳 .阳陵泉. 绝骨.照海.足临泣;手段:施捻转平补平泻,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每日 1 次,14 次疗程.治法:化痰活血.宣痹通络推举方药:指迷茯苓丸合活络效灵丹加减.茯苓.姜半夏.枳壳.生薏仁.当归.丹参.制乳喷鼻.制没药.苍术.川芎.陈皮.生甘草等.或含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如血塞通软胶囊.丹参打针剂).针灸治疗:取穴:合谷.曲池.脾俞.足三里.三焦俞.三阴交.丰隆.解溪.太冲;手段:施捻转平补平泻,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每日 1 次,14 次为 1 个疗程.治法:滋补肝肾.填髓充肉推举方药:壮骨丸加减.龟板.黄柏.知母.熟地黄.ft萸肉.白芍.锁阳.牛膝.当归.炒枳壳等.针灸治疗:取穴: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承ft.扶兔;手段:中档刺激,用补法,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每日 1次,14 日为 1 疗程.6. 湿热阻络证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推举方药:四妙散加减.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苦参.黄连.黄芩.桃仁.萆薢.泽泻等.针灸治疗:湿热阻络证取穴大椎.阴陵泉.曲池.内庭.合谷.三阴交.太溪.养老等.手段:施捻转平补平泻,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每日 1 次,14 次为 1 个疗程.(艾灸取穴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合谷.曲池.涌泉.承ft.委中.太冲.行间等,用于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二)其它中医特点疗法1.熏洗(蒸)法顺应症:实用于各类证型,对寒凝血瘀证尤为适宜.禁忌症:过敏体质.皮肤有破损者.不良反响:烫伤.肢体肿胀.水疱.皮肤瘙痒.头晕不适,甚或晕厥.应对方法:①掌握水温.熏洗时光;②停滞运用;③烫伤或水疱者可参考外科惯例解决;④皮肤瘙痒者可抗过敏治疗;⑤对于晕厥者,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促使苏醒.熏洗药方:外洗方加减.砭骨草.桂枝.川椒.艾叶.木瓜.苏木.红花.赤芍.白芷.川芎.川乌.草乌.生麻黄.白芥子等. 共为细末,每日 1~2 次,每次 100g,用 1200 毫升温开水消融后浸洗患处,温度40℃,浸泡 20~30 分钟,14 日为 1 疗程.可选用腿浴治疗器和足疗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等.2.耳针: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每次选 2 穴~3 穴.手段:中强刺激,留针 15 ~30 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1 日 1 次,14 次为 1 疗程.3.电针:取穴:髀关透伏兔.风市透中渎,风市透伏兔,阳陵泉.手段:用 26 号长针从髀关斜向伏兔穴,进针 3~4 寸;从风市斜向中渎穴,进针 3~4 寸;从风市斜向伏兔穴进针 3~4 寸,阳陵泉直刺;并接上脉冲电流,选用疏密波,电流温度以患者能忍耐为止,通电15~20 分钟,每日 1 次,14 次为 1 个疗程.根据病情须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下列装备:多功效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段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实用于各类证型.根据各个证型,能够选用不合功效的中药,水煎浓缩,取药液行中频离子导入治疗.顺应症:实用于各类证型.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髃.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回数遍.每次按摩时光 20~30 分钟,每日1~2 次,14 次为 1 疗程.(穴位和手段离开描写)下肢麻痛:拿阴廉.承ft.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ft.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每次按摩时光 20~30 分钟,每日 1~2 次,14 次为 1 疗程.禁忌症:归并轻微骨科疾病等不适宜按摩者.(三)西药治疗根据《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规范运用神经修复.抗氧化应激.改良微轮回.改良代谢杂乱等药品,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使血糖掌握在正常或靠近正常.(四)护理调摄要点1.心理护理:关心劝导病人,使病人对本身的病情有一种精确的熟悉,解除不须要的恐怖.烦躁和消极泄气情感,建立克服疾病的信念,主动合营治疗,掌握血糖,削减此病的产生及成长.可采用耳穴埋豆法.足底按压法改良心理症状.2.亲密不雅察病情:不雅察有无双足痛苦悲哀及感到日常,夜间与否加重及有无肌肉无力和萎缩;四肢远端有无呈手套.袜套样感到,同时做好体检,看有无腱反射减低或消掉,若有以上症状,实时陈说大夫,赐与对症治疗,避免疾病成长.①足部检讨:每天不雅察双足 1~2 次,留心足部皮肤色彩.温度转变;检讨趾间.趾甲.足底皮肤有无水肿.鸡眼.红肿.甲沟炎.溃疡.坏逝世等;评定足部感到减退.麻痹.刺痛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削弱.皮肤与否湿润等.可选用震撼觉检讨仪.②增进足部血液轮回:冬天留心保暖,避免运用热水袋保暖,谨防烫伤皮肤而引发沾染;经常按摩足部;每天进行适度活动,如漫步.起坐等,以增进血液轮回.可选用频谱仪.③选择适宜的鞋袜,足部受伤患者应选轻盈柔嫩.大小适中的鞋;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④保持足部干净,避免沾染,勤换鞋袜,每日用中性皂水或温水泡脚,水温不超出37℃,时光 20~30 分钟,洗净后用干净.柔嫩的毛巾轻轻擦干.⑤防止外伤:指点病人不要赤脚或穿拖鞋走路,以防扎伤;足部有疾患,应实时治疗.三.疗效评价(一)评价尺度1.证侯剖断尺度(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临床痊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消掉或根本消掉,证候积分削减≥90%.显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明显改良,证候积分削减≥70%.有用: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都有好转,证候积分削减≥30%.无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良,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削减缺少 30%.注:盘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2.症状剖断尺度(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1)单项症状疗效评价尺度显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明显改良,积分削减≥70%.好转:治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削减≥30%.无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未减轻或加重,积分≤30%.(2)中医证候疗效剖断尺度(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按照尼莫地平法盘算: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掉或根本消掉,积分削减≥9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良,积分削减≥70%.有用:临床症状.体征都有好转,积分削减≥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良,甚或加重,积分削减缺少30%.(二)评价方法(一)临床症状积分表(表1)注:重要症状积分方法为轻:2 分,中:4 分,重:6 分;次要症状积分方法为轻:1 分,中:2 分,重:3 分.2.Toronto 临床评分(表 2)表 2:Toronto 临床评分体系症状分反射分感到实验分足部痛苦悲哀膝反射针刺觉发麻踝反射温度觉针刺感轻触觉无力震撼觉共济掉调地位觉上肢症状注:症状分:消失一项记 1 分,无为 0 分;反射分:每一侧反射消掉 2 分,减退 1 分,正常 0 分,最高分 4 分;感到实验分:每消失一次日常记 1 分,无日常 0 分;得分越高,神经功效受损越轻微.总分最高 19 分.密西根州糖尿病四周精神病评分(MDNS)疗效剖断尺度:(参考《精神病学临床评定量表》,王拥军主译制订,)密西根糖尿病四周精神病评分(MDNS)1.临床体魄检讨:感到:拇指的振动觉,10g 丝的触觉,拇指的针刺觉.肌力:手指睁开,拇指伸展,踝关节背屈.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股四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1.盘算方法:感到毁伤得分=阁下两侧感到检讨项目的分数之和肌力得分=阁下两侧肌力检讨项目的分数之和反射得分=阁下两侧反射检讨项目的分数之和体魄检讨得分=感到毁伤得分+肌力得分+反射得分2.临床体魄检讨部分:最低得分 0,最高得分 46,分数越高, 四周精神病越重.临床体魄检讨得分四周精神病0~6 无7~12 轻度13~29 中度30~46 重度MDNS>6 分为日常.精神病变体征总积分削减 6 分为显效,削减 3 分为有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7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一、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痹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⑵肌电图、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⑶肢体动脉多普勒⑷血常规、尿常规;⑸肝功能、肾功能⑹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四肢血管彩超、踝肱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流变、动态血糖监测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⑴气虚血瘀证: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⑵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⑶阴虚血瘀证: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⑷痰瘀阻络证:化痰活血、宣痹通络。

⑸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填髓充肉。

2.熏洗(蒸)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3.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体针、耳针、电针等不同的治疗手段。

4.推拿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5.其他疗法:离子导入疗法等。

6.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酌情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同时,配合降压、调脂药物。

7.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肢体疼痛、四肢发凉、肢软麻木等症状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并发症,或患有其它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二、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附件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⑴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⑵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⑶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 (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消失。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⑷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⑸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它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的诊断标准参照2007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诊断。

1、气虚血瘀证证候: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证候: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3、寒凝血瘀证证候: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4、痰瘀阻络证证候: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

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

5、肝肾亏虚证证候: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痿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气虚血瘀证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枳壳g、川牛膝等。

2、阴虚血瘀证治法: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推荐方药:芍药甘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生白芍、炙甘草、干地黄、当归、川芎、川木瓜、怀牛膝、炒枳壳等。

3、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赤芍、桂枝、细辛、通草、干姜、制乳香、制没药、制川乌(先煎)、甘草等。

4、痰瘀阻络证治法:化痰活血、宣痹通络。

推荐方药:指迷茯苓丸合活络效灵丹加减。

茯苓、姜半夏、枳壳、生薏仁、当归、丹参、制乳香、制没药、苍术、川芎、陈皮、生甘草等。

5、肝肾亏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填髓充肉。

推荐方药:壮骨丸加减。

龟板、黄柏、知母、熟地黄、山萸肉、白芍、锁阳、牛膝、当归、炒枳壳等。

(二)辨证选择使用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中成药及静脉点滴药物使用。

如木丹颗粒等。

(三)内科基础治疗1.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07年)的血糖控制方案。

2.营养神经、改善麻木症状:可予维生素B族、甲钴胺、腺苷钴胺、α-硫辛酸、依帕司他治疗。

3.缓解疼痛:可选用常规止痛药治疗。

(四)薰洗(蒸)法: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证型,对寒凝血瘀证尤为适宜。

禁忌症:过敏体质、皮肤有破损者。

不良反应:烫伤、肢体肿胀、水疱、皮肤瘙痒、头晕不适,甚或晕厥。

应对措施:①控制水温、熏洗时间;②停止使用;③烫伤或水疱者可参考外科常规处理;④皮肤瘙痒者可抗过敏治疗;⑤对于晕厥者,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促使苏醒。

熏洗药方:外洗方加减:透骨草、桂枝、川椒、艾叶、木瓜、苏木、红花、赤芍、白芷、川芎、川乌、草乌、生麻黄、白芥子等。

共为细末,每日1-2次,每次100g,用1200毫升温开水溶解后浸洗患处,温度40度,浸泡20-30min, 14日为1疗程。

可选用腿浴治疗器和足疗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等。

(五)针灸疗法:适应症:各种证型,依“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基本理论原则,分型施治。

禁忌症:空腹血糖≥10mmol/L者、局部皮肤有破损者、晕针、体质虚弱者。

不良反应:晕针甚者晕厥。

应对措施: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促使苏醒。

⑴体针气虚血瘀证:取穴:内关、气海、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

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阴虚血瘀证:取穴: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曲池、合谷;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

每日1次。

14日为1疗程。

寒凝血瘀证:取穴:外关、曲池、肾穴、命门、腰阳关、环跳、阳陵泉、绝骨、照海、足临泣;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

每日1次,14次疗程。

痰瘀阻络证:取穴:合谷、曲池、脾俞、足三里、三焦俞、三阴交、丰隆、解溪、太冲,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

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

肝肾亏虚证:取穴: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承山、扶兔;手法:中等刺激,用补法,出针后加灸,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⑵耳针: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

每次选2穴~3穴。

手法:中强刺激,留针15 min~30min,1日1次,14次为1疗程。

⑶电针:取穴:髀关透伏兔、风市透中渎,风市透伏兔,阳陵泉。

手法:用26号长针从髀关斜向伏兔穴,进针3寸~4寸;从风市斜向中渎穴,进针3寸~4寸;从风市斜向伏兔穴进针3寸~4寸,阳陵泉直刺;并接上脉冲电流,选用疏密波,电流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止,通电15min~20min,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六)其他疗法:离子导入治疗: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证型,对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疗效尤为显著。

禁忌症:对离子导入液过敏者。

不良反应:灼伤、过敏。

应对措施:灼伤者可参考外科常规处理;过敏者给予抗过敏治疗,并停止使用。

离子导入液:川乌、草乌、透骨草、白芥子、鸡血藤、赤芍、川牛膝、元胡、红花,水煎浓缩,取药液行中频离子导入治疗。

(七)推拿疗法: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证型。

禁忌症:合并严重骨科疾病等不适合推拿者。

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髃、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回数遍。

每次按摩时间20~30min,每日1~2次,14次为1疗程。

下肢麻痛: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

每次按摩时间20~30min,每日1~2次,14次为1疗程。

(八)护理⑴心理护理关心开导病人,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除不必要的恐惧、焦躁和消极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糖,减少此病的发生及发展。

可采用耳穴埋豆法、足底按压法改善心理症状。

⑵密切观察病情周围神经病变以对称性远端多发性神经病较多,观察有无双足疼痛及感觉异常,夜间是否加重及有无肌肉无力和萎缩;四肢远端有无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同时做好体检,看有无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如有以上症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防止疾病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