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课程介绍

合集下载

大学中国地理学教案

大学中国地理学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地理学课程编号:0123456授课对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时:48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地理的基本要素,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3. 理解中国地理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成因。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绪论1. 中国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历程2. 中国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二、中国自然地理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2. 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分布3.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4. 中国的植被和土壤三、中国人文地理1. 中国的人口地理2. 中国的城市地理3. 中国的农业地理4. 中国的工业地理四、中国区域地理1. 中国东部地区的地理特点2. 中国中部地区的地理特点3. 中国西部地区的地理特点五、中国地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1.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2. 中国的资源问题3. 中国的区域发展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提出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讲授1. 按照教学内容,系统讲解中国地理的基本要素、时空分布规律和地理问题的成因。

2.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讨论1. 组织学生就中国地理学的相关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实践1.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中国地理的实际情况。

2.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1. 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包括笔试和口试两部分。

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地理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区位及其意义,增强家国意识,树立服务国家基础教育的意识情怀。

2.掌握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征与结构;认识中国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具备宏观分析中国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区域划分;充分了解、认识和掌握中国及区域的自然要素特点及其成因和演变规律、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特点及其成因与演变规律;能够分析典型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能够较全面应用中国地理知识开展中学地理相关内容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育人素养。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关心祖国和家乡发展,结合切身体会思考国家建设的相关问题,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提升师德规范。

5.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区域地理描述能力和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具备区域问题的发现能力和区域创新思维能力等;具备掌握运用地图、图表和统计资料分析地理事物分布与成因的理论和方法,形成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78
79
80
81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王静爱主编. 中国地理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主要参考书
[1]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李振泉,杨万中,陆心贤.《中国经济地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2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发展-华中师范大学

2.2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发展-华中师范大学

澳门中学地理课程发展
薄弱性 多元性 无序性 推进性
LOGO
(5) 台湾地区地理课程
改革的四大转变: 一是中学地理课程的定位,由“民族精神教育科目”转 向“生活教育的通识课程”; 二是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由教育部统一编撰改由民间 自由编写,经教育部审定通过后发行; 三是废除国民中学地理科课程, 以“社会领域”代之, 并取消教材纲要,改以“能力指针”作为编撰教材 的依据,“九年一贯课程”中地理课程比以往后退, 课时减为2至3; 四是高级中学部分,减少区域地理的内容, 增加系统 地理和应用地理的份量,周课时必修为8选修为4。
LOGO
(4) 香港地区地理课程
LOGO
(4) 澳门地区地理课程
“三文四语”为澳门教育独特 现象,澳门学制为六年小学、 三年初中、二或三年高中, “幼+小+中”学校 28 所,约 占1/3。小学至高中均有地理, 高中为选修课。因地小人少澳 门课程属“依赖型”,课程本 地化成为核心问题。
LOGO
LOGO
2.2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发展
(1)清末时期中学地理课程: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 最早制订的在全国普遍实施的第一个学制。“章 程”正式规定了在中小学开设地理课程。
清末中学地理课 程
LOGO
清末中学各年级地理课程 年 级 一 地理总 论;亚 洲地理 2 二 中国地 理 三 外国地 理 四 外国地 理 五 地文学
1936年至1940年,民国政府教育部为适应 “抗战建国之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两次修 订,地理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国防和国防建设” 内容,并增加了中国地理的课时。 1948年由于简化和调整课程内容,地理课时总 量由24节减少到18节,其中初中地理课由每周12 节减少到10节;高中不再单设自然地理,每周由 12节减少到8节。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精品课程-第3章人口地理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精品课程-第3章人口地理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Conclusion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human population are almost inevitable, with projections ranging from a high of almost 12 billion by 2050, to a low of just under 8 billion. Meeting the basic human needs of an additional 2 to 5.5 billion people over the next half century will place an increasing burden on the earth’s ecosystems, especially if global per capita consumption levels remain constant, or worse, continue to increase.
1、性别结构与人口增长
性别比 出生性别比:指某地人口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出 生的男婴总数与女婴总数的比值,用每百名出生女婴数 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示。 人口性别结构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女性人口比重来 体现的。一般而言,女性比重高,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 比重也高,这将使人口出生数增多,从而提高人口增长 率。
第三章 人口地理学基础
第一节 人口的自然变动 第二节 人口转变与区域发展 第三节 人口结构与区域发展 第四节 人口分布 第五节 人口迁移 第六节 人口与生态环境
第一节 人口的自然变动
一、人口自然变动的含义 二、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三、世界人口增长的地理分布 四、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五、人口转变

《中国地理》第四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

《中国地理》第四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第一节人口及其问题一、人口过程和发展类型的基本概念(一)人口过程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三种过程。

人口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变动的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增长或减少;人口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即人口迁入和迁出,变动结果是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变化,发生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改变。

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等。

(二)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

二、中国人口的发展(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

2000年,全国人口12.95亿人。

(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高潮期)一低(低谷期)一下降四个阶段。

第1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1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年)。

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平均每年净增1 311万人。

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受“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

1958—1961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困难,出生率18.02‰。

而死亡率却开始回升,1960年高达25.43‰,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6‰。

1962—1973年在我国产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2个生育高潮。

人口从6.7亿增到8.9亿,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而1966—1973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恶果。

1973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下降时期,1974—1984年10年中,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69‰。

(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

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所造成的惯性有关。

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地理

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地理

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地理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理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3. 掌握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和研究内容;3.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4. 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教材内容,并准备提问或讨论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概念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介绍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解释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理学的初步认识。

3. 分支学科介绍:接下来,教师介绍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和研究内容。

可以使用多媒体、图片和地图等辅助教学工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4. 研究方法和工具:在介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时,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实验研究、遥感技术等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可以使用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5. 作用讲解:最后,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向学生展示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和价值。

6. 总结回顾:在教学的最后,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参与度、学生上课笔记的内容和质量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可以设计一些简答题或综合性问题,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答或思考。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一本地理学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2.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展示案例、图表和地图等学习资源;3. 地图和实物:准备一些地图和相关的实物,用以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学科。

《中国地理》第二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

《中国地理》第二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

第二章自然结构第一节气候水热结构与其评价气候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多因子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与大气环流。

一、中国气候的根本特征〔一〕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

主要表现:与同是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的北美洲相比,季风现象要明显得多。

就是著称于世界的亚洲季风区中,也是夏季风强而冬季风弱,唯有中国冬夏季风都很显著。

季风在冬季与夏季有明显的风向更替。

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季风气候表现显著,结构复杂。

我国冬季风寒冷枯燥,夏季风温暖湿润,和世界其他地区季风相比,无论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很强,这就影响到我国的气温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偏低,夏季偏高,特别是和亚欧大陆西部相比,那么差数更大。

季风在季节上的转换也非常明显,而且影响围很大,我国季风区约占全国领土面积的一半。

其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乌鞘岭一祁连段一巴颜喀拉山一唐古拉山一冈底斯山连线以东以南广区。

在季风的成因类型上,我国东半部近地面层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变化而引起的海陆季风,西部青藏高原近地面层那么是由高原面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高原季风;高层大气中还有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形成的行星季风,在三者之中,海陆季风是主要的,居主导地位,而高原季风和行星季风是次要的,处于从属地位,但它们却加强了海陆季风的势力,使其影响围扩大。

三种季风的集合,相互作用,遂形成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复杂的特征。

降水主要集中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生长。

但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

〔二〕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围广1、陆距海遥远,海洋夏季风难以深入2、枯燥的冬季风势力强大.影响围广阔3、西南青藏高风突起,阻碍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三〕气候类型多样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到北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气候区。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中国地理》( 1) 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因此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2) 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 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 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看课本时候, 一定要理解其含义。

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 还应看其它相关书籍。

………………( 7) 中国地理方面, 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 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

因此, 建议大家有时间时, 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 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 该书介绍更为详细。

( 8) 《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

8道题目中, 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

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 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 特别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规律、特征等内容。

另一方面, 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 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 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 其它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 特别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 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出台, 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

平时能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 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 归纳其中的要点, 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体上的认识。

总之, 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 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 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 从基础开始, 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 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 但并不是脱离课本, 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40324015学分:5总学时:90说明【课程性质】《中国地理》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主要地理问题;理解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演进过程及其综合规律,掌握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教学任务】向学生讲授中国及区域的自然要素特点及其成因和演变规律、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特点及其成因与演变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等,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中国的自然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人口与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灾害与环境、景观与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八大综合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中国地理》,赵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参考书:[1]《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2]《中国地理》,刘盛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大纲内容第一章区位与疆界【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的区位与疆界,理解影响我国地形的主要因素、线性构造带。

教学要求:掌握我国地表结构、地形轮廓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地形、地貌的成因,应用我国自然条件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内容提要】第一节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一、中国的人口、面积二、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节区位与疆界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二、中国疆界。

第三节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一、中国的地表结构、线性构造二、中国的地表组成物质【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区位特点与疆界范围、地形轮廓的基本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第2章(5节)PPT课件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第2章(5节)PPT课件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起(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季风气候(monsoon climate) 三大阶梯(staircase terrain,three stairs) 土地利用与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三大自然区域(three natural areas) 三大经济地带 (three economic regions ) 景观地带性 ( landscape zonality ) 景观演变 ( landscape development )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 青藏高原巨大隆起,东部平原不断下沉,东、西 高差日益拉大,阶梯状地势形成,地表水流顺地势 东下,大江大河发育成型。
➢ 气候在总的变冷趋势下多次发生冷暖变化,并在 大高原地形影响下,季风环流形势加强,使东、西 之间干湿对比明显,南、北之间冬温差异增大,从 而形成三大自然区,景观地带的分异更为复杂。
早第三纪(6500万年-2330万年):中国大陆处于相对宁 静阶段,经长期侵蚀和堆积,准平原面发育广泛。
➢ 红色风化壳广泛 发育 ➢ 哺乳动物大发展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一)早第三纪地理景观格局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 陆地濒临暖海,大气环流受行星风系控制,维度地带性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三)案例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四、城市化与地理景观格局变化
(一)城市的发展变化 (二)城市的空间分布

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笔记

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笔记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考研辅导资料湖北武汉V10.1辅导资料之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笔记http://目录前言 (1)上篇总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简述中国地理区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简述我国的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简述我国地势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6、试述我国地貌形成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7、简述我国气候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8、简述我国气候形成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简述长江与黄河水文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试述长江水道的改造利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试述黄河的改造利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考试大纲-华中师范大学城与环境科学学院

考试大纲-华中师范大学城与环境科学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中国地理》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45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及水平要求《中国地理》是我校地理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专业课之一。

考试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基本素质和学科水平,要求考生:①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地理的基本格局、主要过程及其由此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②能够准确把握中国不同地理分区的资源基础、区域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方向;③初步具备运用地理学的思维、理论和方法分析当代中国重大发展问题的能力。

合格考生应当达到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地理学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水平。

考试对象为报考我校地理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

试卷结构:考试满分为150分,试题分为简答和论述两部分,具体为:简答题约60%论述题约40%第二部分考察要点一、中国地理区位自然地理意义上的中国区位;人文地理意义上的中国区位。

二、自然地理格局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

地质构造运动、特征及其效应;主要地貌类型、结构及分布等。

气候条件与水文特征。

主要气候类型、特征及其成因;中国水系构造、成因及效应等。

土壤类型与植被分布。

主要土壤类型、性质及其分布;植物区系结构、分布及成因等。

环境变迁与自然灾害。

自然地理要素演化特征与中国环境变迁;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分布及成因等。

三、人文地理过程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环境因素对人口增长、分布和迁移的影响;城市化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及其地域模式等。

资源开发与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的时空进程及特征;农业资源、矿产资源、特色资源开发与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等。

环境保护与生态化。

当代中国环境变化特征与重大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大环境工程等。

文化发展与现代化。

中国主要地域文化类型及特征;当代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

四、地理景观变化自然地理景观。

自然地理景观的内涵及其描述方法;中国自然地理景观格局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等。

中国地理(考研资料)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地理(考研资料)华中师范大学

重要考点: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地域分异规律、气候特征、人口、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城镇化、土地退化、灾害、胡焕庸线、海洋、能源、地理格局、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空气污染重点区域:青藏高原、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中部、新疆、内蒙古、黄土高原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第一节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1.大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一是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2.中国地势基本特征:地势高,高差巨大,地表起伏度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地势高大的地理意义①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的走向;便于东西航运②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热障碍③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

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第二节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1.中国气候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显著①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③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2.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面积大、高度大、中低纬度。

3.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1)对季风的分支作用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 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12402课程名称:中国自然地理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全日制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中国自然地理具有专业基础性的特征,所以学习该课程应注意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正确理解各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认识中国的人地关系及其地域系统的特点。

该课程总体框架分中国自然环境、中国自然资源、中国自然区划与区域地理特征、资源环境保护与国土开发整治等四篇。

具体包括中国国土概况及其分异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环境变迁;国土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及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七大自然地区的分区介绍,最后讨论了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综合国土整治方案。

课程从不同时空尺度深入地研究人地系统协同作用的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影响,研究各种生态脆弱带的演变趋势及其恢复能力,探讨各种自然灾害发生与演变过程及相应的减灾措施等。

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 is profession and basic knowledge for students. The course pays attention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Phys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China, the region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earth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system in China.The course framework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China,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China, natural divisions and regional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land development. The contents include as follows: the profiles of Chinese land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landform, climate, hydrology, soil, vegetation, animal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land and resources, waterresources, climate resources, biological resources, marine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astern monsoon region, northwest arid regi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region and its seven natural region partiti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territorial control scheme of China. The Course studies the formation process, development trends and evolution regularities of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people-land systems from different space-time scale. It studies the effect 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apacity for our country from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and recovery ability of various ecological fragile zones. It also discusses the causes, evolution process and corresponding mitigation measure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so 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形成与演变,区域分异规律,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以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问题的介绍,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演变机制,明确在特定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下,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宜选取的区域开发方向和整治措施。

中国地理课程简介

中国地理课程简介

中国地理课程简介
中国地理课程是地理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发展课,讲授的内容主要是中国自然环境、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中国分区地理等。

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和掌握中国及区域的自然要素特点及其成因和演变规律、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特点及其成因与演变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运用理论知识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和国土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程使用的教材是: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李振泉,杨万中,陆心贤主编.《中国经济地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中国地理(Geography of China)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4学分授课学时:108学时周学时:6学时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地理》是高校地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真正走入地理学思维的第一课”,也是目前地理学科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课程。

加强《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是保证高校地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地理学最基本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中国地理》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基本特点的课程之一,是体现地理科学学科与趋势的主要平台。

《中国地理》以中国区域自然结构为基础,开展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的综合研究。

分为总论和区域分析两篇。

总论部分系统论述全国性的主要地理问题,包括区位和疆界,自然结构,海岸与海域,人口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灾害与环境,景观与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等;区域分析部分将全国分为8个综合区,分区阐述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中国地理》课程是上世纪初“西学东渐”过程中,西方地理学思想和学派引入中国的产物,是区域学派的理论、观点在中国实践的结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的内容体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国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构、特征、演变规律和区域分异格局;探讨和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机制和规律,初步掌握区域调查和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通过重点分析中国及区域重大的地理问题和现实问题,加强学生对人地关系、对于区域开发、保护资源和环境、改善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意义的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中学地理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中国地理》( 1) 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因此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2) 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 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 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看课本时候, 一定要理解其含义。

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 还应看其它相关书籍。

………………( 7) 中国地理方面, 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 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

因此, 建议大家有时间时, 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 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 该书介绍更为详细。

( 8) 《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

8道题目中, 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

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 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 特别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规律、特征等内容。

另一方面, 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 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 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 其它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 特别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 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出台, 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

平时能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 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 归纳其中的要点, 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体上的认识。

总之, 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 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 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 从基础开始, 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 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 但并不是脱离课本, 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以前的年份,专业课《中国地理》的考试,每年区域部分都是考试重点。

而它的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

它无外乎把前面第七八章节讲的区划、分区的基础知识放在我国各个区域的实地特点中去研究,一般先介绍区域自然基础,之后是分析在自然基础之上的经济、人文社会发展状况,或者好的或者出现问题,第三是根据自然、人文经济发展现状来分析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发展自身优势。

要学习好区域地理,必须把七八章节的内容弄懂,再根据它所涉及的框架来学习各个区域,这是区域学习的基本思路。

每年的真题分析来看,华师的《中国地理》区域问题必然与国家相关热点相联系,06-09年多次考察东北区,这是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相关的,而长江中下游区和中部地区个几年便会出现,这是与中部崛起这一热点相关的,而2011年出现的广州湾与北部湾的比较一题是与2010年深圳特区30周年以及北部湾开发这两个热点相组合而出的题目,2012年的高铁“四纵四横”网络系统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012年简述我国东部的主要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题目其实与《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所要求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以我总结了相关热点、区域热点,分析了他们的问题,罗列了他们的优势,以及相关发展思路,供大家参考。

同时广大考生应该注意,每年的真题都是相当有价值的,可以通过分析真题而得出参考书籍的重点之所在,同时华师出题有个特点是每年都会围绕接近的重点反复出题,多年真题可以看到原题的影子,看看2012年真题就最少涉及100分左右的原题,我们不应忽视。

13的专业目录稍有变动,考试科目没有变化,只是专业课中国地理的指定参考书变为王静爱的《中国地理教程》,和之前的赵济《中国地理》教材相比,主要内容差别不大,但内容更新一些,教材体系也新一些,用这本教材复习更能跟上时代。

大家尽快在网上把教材买到,熟悉一下内容,再把重要知识点整理出来,理解记忆,同时做些课外拓展,关注十八大相关信息。

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地理

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地理

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引言: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是中国地理学界的佼佼者,其地理学课程及教学设计一直以来受到普遍好评。

本文将就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探讨,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成果评价等方面。

一、课程设置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的教学设计注重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素养和学术能力。

核心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

1. 自然地理学课程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理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地球形状与地壳运动、气候与全球变化、土地利用与资源管理等。

教学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实践,增强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人文地理学课程人文地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

教学手段注重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理学专业的前沿领域,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地理学和信息技术的机会。

教学内容包括GIS原理与应用、GIS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教学手段注重实践操作,学生需要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处理和分析真实的地理数据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二、教学手段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既进行知识的讲授,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困惑,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

2. 实地考察为了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注重实地考察的教学。

学生可以亲自到实地进行考察,观察和分析真实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3. 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振泉. 中国经济地理.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一 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课程介绍
课程结构
总论:中国区域地理格局 专论:中国区域地理过程
分论:区域综合分析
课程成绩
:60%;考试。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一 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课程介绍
课程性质
“中国地理”是教育部地理教学委员会制定的 地理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属于地理学专业基础课。 是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1995年, 一直沿用苏联的教学计划模式,分设的“中国自 然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两门课程。
课程目的
培养学生了解中国地理区位及其意义,掌握中国地 理环境特征与结构,认识中国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的 基本过程,理解中国土地退化与自然灾害等人地系统 不协调的原因,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重构中 国地理的区域划分,学会分析各个区域的人口、环境、 资源与区域发展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一
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课程介绍
课程要求
配合完成各项任务;
加强预习、自学;提出质疑; 积极主动参与,开展问题研究、探讨,发现新的问题;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言; 归纳、总结,融会贯通。
课程关键词
综合的思维 区域的视角
发展的眼光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一 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课程介绍
课程教材
王静爱. 中国地理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王静爱,左伟.中国地理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9
年。
赵济,陈传康. 中国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 中国自然地理. 高等教育出 版社,1979年。 吴传均. 中国经济地理. 科学出版社,199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