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角度

合集下载

远近高低各不同!手把手教你多角度描写景物

远近高低各不同!手把手教你多角度描写景物

远近高低各不同!手把手教你多角度描写景物描写景物是一项写作基本功。

要想把景物写好,除了要抓住景物特征,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对景物展开生动描摹外,更应注重从不同角度着笔,立体呈现景物各个方面的特征,让景物更加鲜活生动,惹人喜爱。

那么,如何多角度写景呢?一是俯仰生姿。

就是从不同观察角度写景,或俯视,或仰视,或近观,或远望,把所观景物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其在变化中摇曳生姿,引人注目。

我们来看一个作文片段:不一会儿,缆车便把我们带到了黄山半山腰。

低头俯看,悬崖峭壁犹如利剑,寒气逼人;抬头仰望,山顶缭绕着悠悠的白色云雾,恍若仙境……我们终于登上了莲花峰。

一棵百年青松屹立在眼前,令人赞叹不已。

极目四望,峰峦起伏,淡淡云雾中,一个个峰顶,就如一座座海岛。

这段描写,有俯看,有仰望,有近观,有远望,将登山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所见到的景物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令读者心随文走,仿佛也登了一回黄山。

二是有声有色。

就是在写景过程中,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入笔,把景物的形状、色彩、声音、味道、软硬冷热等特征生动地描摹出来,使景物更丰满,让读者更喜爱。

如果在描写景物的形、色、声等特点时能再抓住其变化,动态地进行展现,那就更美了。

请看一个作文片段:近了,更近了,它的声音回响在我耳畔,是那样真实,那样猛烈;近了,更近了,我看见了它的顶端,那是一股洪流,倾泻而下。

经过与岩石的猛烈撞击,水流变得更为强劲,激荡出白色的泡沫,显得汹涌澎湃,蕴含着一股激情;近了,更近了,我分明感受到了空气中的潮湿,凉凉的,直入心底。

这段描写,有瀑布巨大的声响,有水流飞泻而下的壮观,有泡沫的白,有水汽的凉……作者借助于不同的器官,将参观瀑布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写得特别精彩。

三是动静搭配。

即在写景过程中,既注重描写静态的景物,更有意去写动态的景物,甚至化静为动,让笔下景物充满生机。

我们来看一个作文片段:从水泥大道的尽头拐弯向北,那里有我们学校最美的“景观带”。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如何解答文学欣赏中的关于“写景角度”的题?(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如何解答文学欣赏中的关于“写景角度”的题?(完美整理版)

如何解答文学欣赏中的关于“写景角度”的题?
诗歌鉴赏指导
0106 1825
1.写景角度两大类:
(1)五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2)观察的角度(“视觉”的变化):仰视、俯视、远视、近视、环视、动景、静景、实写虚写、定点观察(观察者不动)、移步换景(观察者移动)等。

2.解答“写景角度”题一般步骤:(1)先确定写景角度;(2)再点明相应语句略作分
析;(3)最后概括表达效果。

3.例题:
读孟浩然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问题:诗的前两联写景选取了哪两个角度,针对具体内容说说其好处。

答案:前两联每联都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景(先明确写景角度)。

首联先写使人愁的猿声,后写沧江急流景象;次联写风叶树叶的鸣声,后写孤舟的景象(再结合诗句简要。

写景鉴赏的五个角度

写景鉴赏的五个角度

写景鉴赏的五个角度写景这事儿,得从五个角度下手,方能绘声绘色,让人如临其境。

咱们今儿就聊聊这五大秘籍,带你领略一番文字里的山水田园。

先说这第一角度——视觉。

你瞧,晨曦初露,天边一抹淡蓝渐渐染上金黄,就像是老画家不小心洒落了调色盘,色彩斑斓得让人心醉。

远处山峦叠嶂,层层叠叠,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

近处,树叶儿绿得发亮,花儿红得耀眼,微风拂过,它们便轻轻摇曳,像是在跟你打招呼。

这一幅幅画面,全靠视觉捕捉,才能让咱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再来说说听觉。

你闭上眼,耳边是不是响起了各种声音?清晨,鸟儿叽叽喳喳,像是在开早会,讨论着今天去哪儿觅食。

溪水潺潺,流淌在山谷间,像是一首悠扬的曲子,让人心旷神怡。

偶尔,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低声细语。

还有远处传来的牛羊叫声,牧童的笛声,这一切,都构成了大自然最美妙的交响乐。

嗅觉嘛,那可是写景的又一大利器。

走进山林,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深呼吸几口,仿佛能把五脏六腑都洗涤干净。

春天,桃花、杏花竞相开放,那花香,简直是甜到心里去了。

夏天,稻田里传来阵阵稻香,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秋天,果实累累,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香甜,让人垂涎欲滴。

冬天,虽然寒冷,但偶尔飘来的炭火味,却让人倍感温暖。

触觉,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脚下的泥土软绵绵的,像是踩在棉花上。

夏日炎炎,阳光照在皮肤上,热辣辣的,让人忍不住找个树荫躲一躲。

秋天,一阵凉风吹过,让人感到丝丝凉意,忍不住紧了紧衣襟。

冬天,雪花飘落,落在手心,凉丝丝的,却又带着一种别样的温柔。

最后,咱们得聊聊感觉。

这感觉,可是包含了前面四者的总和,却又超越了它们。

当你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群山,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便是感觉。

当你漫步在海边,听着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看着夕阳西下,那种宁静与壮阔,也是感觉。

当你独自走在林间小道,周围静悄悄的,只有自己的脚步声,那种孤独与自由,更是感觉。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我们可从下面这些写景角度来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1、远近结合:空间角度(观察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俯视仰视等。

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2、动静结合: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3、声色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4、视角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5、点与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景的时候,如果只是从一个角度去写,那景色就像个平面画,没啥立体感。

咱们得学会多角度写景,这样写出来的景才够鲜活呢。

一、高低结合的角度。

你看啊,写一座山的时候,从高的角度写,就像是你站在山顶上,看到的是连绵的山脉,云在脚下飘,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你可以写远处的山峰像波浪一样起伏,天空像一块巨大的蓝色绸缎。

然后再从低的角度写,比如说在山脚下,抬头看山,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的山壁,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像给山穿上了一件绿色的大衣。

这一高一低,景色就立体起来了。

二、远近结合的角度。

就像画一幅画,有远景有近景才好看。

比如说写一片湖。

远看那湖啊,就像一面镜子,平静得很,周围的青山倒映在湖水里,就像一幅水墨画。

再走近些呢,能看到湖面上有微微的涟漪,是风吹过的痕迹。

走到湖边,还能看到水里的小鱼在游动,水草在轻轻摇曳。

这远和近的景色一搭配,湖就有了不一样的韵味。

三、动静结合的角度。

这可是让景色活起来的好办法。

还说那片湖,湖水是静的,但是湖面上的小船是动的。

小船划开湖水,留下一道道水纹。

或者写树林,树木是静的,但是树林里的鸟儿是动的。

鸟儿在树枝间跳跃、歌唱,让整个树林都充满了生机。

要是只写静的,景色就显得太沉闷;要是只写动的,又会觉得乱糟糟的。

动静一结合,就像给景色注入了灵魂。

四、内外结合的角度。

要是写一个古建筑,这个角度就很有用。

从外面看,古建筑的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的墙壁,那是一种庄严的美。

走进古建筑里面呢,看到精美的木雕,雕花的窗户透进来的光线,还有那带着历史气息的陈设,又有一种神秘的美。

内外不同的景色,能让读者更全面地感受到这个古建筑的魅力。

五、感官结合的角度。

这个可有趣啦。

写景的时候,不光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鼻子闻、手触摸呢。

比如写海边,眼睛看到的是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浪花。

耳朵听到的是海浪拍打着沙滩的声音,像在演奏一首交响曲。

鼻子闻到的是海风带来的咸咸的味道。

要是你光脚走在沙滩上,还能感受到沙子的细腻和温暖。

写景 手法

写景 手法

写景手法
写景手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写景方法:
1. 多角度描摹: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景物的各个方面。

2. 细节描写:通过对景物中的细节进行描写,突出景物的特点,增强景物的真实感和生动感。

3. 比喻和拟人: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人格化或者与其它事物进行比较,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4. 变换视角:通过变换视角来描写景物,使景物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增强读者的感官体验。

5. 情景交融: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描写更加富有情感色彩,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6. 引用前人诗句:适当引用前人有关景物的诗句,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诗意。

7. 衬托和对比:通过衬托和对比的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或者强调某种情感。

在写景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要注意情景交融,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炼字多角度写景

炼字多角度写景
2、赏析“钻”旳精妙之处:芦芽从水里钻出 来了。
答案:(化静为动)形象写出芦芽旺盛旳 生命力,富有力度和动感。

3、小城洁净旳雪山之水是能够洗涤灵魂旳赏 析“洗涤”旳精妙之处
答案: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充分体现 丽江纯净旳美给人们心灵带来旳净化作用。
4、赏析“滤”旳精妙之处
答案:化虚为实,“滤”将风吹过竹林把竹 林旳绿意和凉爽带给人旳传神体验突显出 来(1分);表面写“风”,实则写“竹” (1分),体现作者对竹旳深爱(1分)
2、感官角度:视、听、嗅相结合
3、妙用修辞:比喻(博喻)、通感、拟人
(举例,分析,形象写出什么景,营造“静 谧、淡雅、朦胧”旳意境,与作者此时幻 想超脱现实旳淡淡哀愁和难得片刻偷闲旳 淡淡喜悦相吻合)
当代文中旳炼字
1、赏析“梳暗”旳妙处:相思树梳暗了远远 旳天色
答案:形象写出相思树叶片细长整齐旳特 点,也用“暗”写出相思树叶片排列极其 密集,生长繁茂旳特征。
基本题型
多角度写景
1、时间、空间、视角(远近、俯仰、高下) 2、感官:视、听、嗅、触、味 3、白描(简笔)、细描 4、多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
感、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等
《荷塘月色》第四段 ——多角度写景
1、空间角度:远、近、上、下(叶子、花、 水)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赏析“分、挂”旳体现效果
答案: “分”化静为动,写出野竹在青霭中 时隐时现旳动态美。 “挂”化动为静,写 出遥望泉水飞流垂直落下旳形态。
“泻”:倾泻之意,与流水相应,唤起人们 对流水旳想象,化静为动,巧妙写出月色 映照在花上呈现出旳流动轻柔旳情态。
“浮”:化静为动,形象写出月色与雾气交 错弥漫四溢形成旳朦胧轻柔旳动态美。

写景的几大要素

写景的几大要素

写景的几大要素写景呢,那可真是个有趣又很有讲究的事儿。

1. 观察角度这就像是我们看东西的不同姿势一样。

从平视的角度去写景,就像是我们和景物平起平坐,比如说写一片草地,那就能看到草儿们在风中微微摇曳,就像一群小伙伴在轻轻点头打招呼呢。

要是从仰视的角度,像看高大的树木或者山峰,那感觉这些东西简直要冲破天际啦,高耸入云的山峰就像一个威严的巨人,直挺挺地站在那里,让我们仰头看的时候充满了敬畏。

俯视的话,就像鸟儿在空中俯瞰大地,看河流就像一条银色的丝带在大地上蜿蜒穿梭,湖泊就像一面镜子,周围的景色都倒映在里面,就像一幅天然的画卷。

2. 描写顺序写景可不能乱了套,就像排队一样要有个顺序。

可以按照空间顺序来写,比如说从近到远。

先写眼前的一朵小花,它有着娇嫩的花瓣,颜色鲜艳得就像刚被染过一样,花蕊里还有小蜜蜂在忙碌着。

然后再写远处的花丛,一大片五颜六色的花朵在风中晃动,就像一片彩色的海洋。

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写,比如写一个花园的四季。

春天的时候,花园里到处都是新生的嫩绿,花朵们也开始冒出头来,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夏天呢,花朵们都热烈地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欢快地飞舞;秋天的时候,花朵开始凋谢,但是落叶却像蝴蝶一样飘落,给花园铺上了一层彩色的地毯;冬天,花园被白雪覆盖,就像一个安静的白色世界。

3. 景物的特点每一个景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个性。

比如说写海,海的特点就是广阔无垠。

那海浪一波一波地涌来,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追逐嬉戏,海浪拍打在礁石上,发出巨大的声响,就像在演奏一场激烈的音乐会。

海的颜色也是多变的,有时候是深邃的蓝色,就像神秘的蓝宝石;有时候在夕阳的映照下,又变成了金色,就像一片金色的绸缎。

再比如说写山,山有高耸的特点,山上的石头也是千奇百怪的,有的像猴子,有的像老人,就像大自然雕刻出来的艺术品。

山上的树木也很有特色,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弯曲缠绕,它们一起构成了山的独特风景。

4. 融入情感写景可不能干巴巴的,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加进去。

写景角度及方法总结

写景角度及方法总结

写景角度及方法总结写景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可以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在写景创作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方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写景的角度选择和写景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写景的角度选择。

1. 主题角度。

主题角度是指写景时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情感。

选择主题角度可以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来决定,比如如果要表现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可以选择广阔的视角,将山川河流尽收眼底;如果要表现温馨和宁静,可以选择细致的视角,描绘细小的花草树木。

因此,在写景时要根据主题和情感来选择合适的角度,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视角角度。

视角角度是指写景时所选择的视角。

视角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景物的感知和理解。

可以选择鸟瞰式的视角,俯瞰整个景色;也可以选择低角度的视角,近距离地观察景物的细节。

因此,在写景时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和表现手法来选择合适的视角,以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

二、写景的方法。

1. 用典角度。

用典是指在写景中运用典故或典型的形象来进行描绘。

可以借用历史典故或文学经典中的形象来进行写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可以借用“烟波浩渺”的典故来描绘江水的宽广和深远;也可以借用“花开富贵”的典故来描绘花草的娇艳和生机。

因此,在写景时可以适当地运用典故和典型形象,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2. 对比角度。

对比是指在写景中进行对比描写,以突出景物的特点和情感。

可以通过对比来表现景物的美丽和壮丽,也可以通过对比来表现景物的柔美和细腻。

比如可以通过对比来描绘春夏秋冬的景色,以突出四季的变化和特点;也可以通过对比来描绘山水的对立和融合,以突出山水的壮美和神秘。

因此,在写景时可以适当地进行对比描写,以丰富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总结,写景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法,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方法对于写景创作至关重要。

在写景时要根据主题和情感来选择合适的角度,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同时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和表现手法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景物描写的七个角度

景物描写的七个角度

景物描写的七个角度
景物描写的七个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 外观特征:描述景物的整体外观。

比如,可以描述景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

2. 视觉感受: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景物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

比如,可以描述景色的美丽、壮观、绚丽等。

3. 声音感受:描述景物中所能听到的声音。

比如,可以描述景物周围的鸟鸣、风声、水声等。

4. 气味感受:描述景物所散发出的气味。

比如,可以描述花朵的香气、海风的咸味等。

5. 触觉感受:描述景物给人的触觉感受。

比如,可以描述景物的质地、触感等。

6. 想象力的运用:通过景物的描述,引发读者的想象力。

可以使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景物。

7. 情感表达:通过景物的描述,传达出自己对景物的情感态度。

比如,可以描述景物给人带来的喜悦、宁静、舒适等情感。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远近结合:写景时既有远处的视角,又有近处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层次感和空间感。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远望长城,千山万水,如龙盘旋,如蛇蜿蜒”和“近看古道,青苔满地,石径依稀,人迹罕至”,通过远近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壮丽的长城和荒凉的古道。

2.高低结合:写景时既有高处的视角,又有低处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立体感和深度感。

例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通过高低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壮阔的草原和悲伤的人情。

3.上下结合:写景时既有上方的视角,又有下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立体感和生动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万山磅礴来势如山倒,江水翻腾空凌空腾跃”,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展现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

4.前后结合:写景时既有前方的视角,又有后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连贯性和变化感。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通过前后结合的方式,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雄伟景象和饮酒作乐的情趣。

5.内外结合:写景时既有内部的视角,又有外部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多样性和丰富感。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和“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宫廷女子的闲适和孤寂。

总之,诗歌中的写景角度多种多样,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表现方式,可以展现
出诗人眼中的美丽和情感。

游记的写景角度和方法

游记的写景角度和方法

游记的写景角度和方法
写游记时,写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旅行目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

以下是一些写景角度和方法供参考:
1. 视角选择:可以选择从哪个角度去观察景物,比如站在高处俯瞰、沿着街道漫步、坐在咖啡馆里观察等等。

2. 描绘细节:描绘细节能够让读者更加感受到景物的真实感和生动性,比如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装饰、人们的服装和行为等等。

3. 天气氛围:天气对于景物的呈现有重要影响,可以描述当时的天气情况,如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阴雨连绵等等,以及这种天气给景物带来的气氛和感受。

4. 情感体验:除了客观描写之外,还可以借助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描述景物,如被美丽的景色所折服、被浓郁的人文气息所吸引等等,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表达景物的独特魅力。

5. 图片配合:在写游记时可以加入一些图片来展示目的地的美丽风光,这样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景物的细节和气息。

总之,在写景时要注重细节、情感和氛围的描绘,让读者能够真正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美好。

散文写景角度和方法

散文写景角度和方法

散文写景角度和方法一、写景角度。

1. 定点观察。

就像你站在一个地方不动,然后眼睛像个小相机一样,到处咔嚓咔嚓拍照。

比如说站在自家的小院里,你可以看到头顶上那片天空,蓝得像被水洗过一样,偶尔有几朵像棉花糖似的白云慢悠悠地飘过。

再看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树干粗粗的,树皮皱巴巴的,像老人脸上的皱纹。

树下的小花坛里,各种颜色的小花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从这个定点,你可以把上下左右的景色都看个遍,然后把这些画面像拼图一样拼在你的文章里。

2. 移步换景。

这就有趣啦,就像是你在走迷宫一样,一边走一边看风景。

比如说你在逛一个大花园,你从大门进去,先看到的是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小路,小路两旁种满了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冬青树,就像一个个小卫士。

沿着小路往前走,就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原来是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荷叶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荷花从荷叶间冒出来,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已经完全开放,像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再往前走,又会看到一片竹林,竹子又高又直,风吹过的时候,竹叶沙沙作响,就像在演奏一场美妙的音乐会。

这样一路走下来,你看到的景色不断变化,文章也会写得很有层次感。

二、写景方法。

1. 多感官描写。

写景可不能只用眼睛看哦,要把你的小鼻子、小耳朵、小嘴巴甚至小手都用上。

还说那个小院,你看到老槐树的样子了,再用鼻子闻一闻,能闻到槐树花那甜甜的香气,这种香气弥漫在整个院子里,让人心旷神怡。

耳朵呢,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就像大自然在轻轻地低语。

伸手摸一摸树干,那种粗糙的感觉从指尖传来,好像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要是再尝尝院子里种的小草莓,酸酸甜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这也是小院风景的一部分呢。

2. 运用修辞。

修辞就像是给景色穿上漂亮的衣服。

比如说月亮,你要是直接说月亮挂在天上,就有点平淡。

要是说“月亮像个大玉盘,高高地挂在天上,洒下银白的光,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这样是不是就生动多了?再比如写小溪,“小溪像个调皮的孩子,一路欢歌笑语,蹦蹦跳跳地向前跑去”,把小溪当成孩子来写,是不是特别有趣呢?3. 动静结合。

写景的八个角度

写景的八个角度

写景的八个角度一、光影光影是景物呈现出视觉美感最基本的元素,它是由太阳投射的阳光中黑暗、明亮构成的深浅变化。

透过光影之变,我们面前的景色仿佛充满了生机,有奔流不息的海浪,也有清晰分明的山影,自光影形成的景色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二、色彩色彩可以凸显景色的美感,它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可以使你发现惊奇的感官力量、细腻的灵性美,也允许你感受到景色的多元文化性。

色彩的配搭可以将景物的精神元素表现出来。

三、节奏景物的节奏来源于不同因素的叠加,树叶的沙沙声、风的呼啸、水的涟漪,统统都可以组成一种美妙的节奏。

节奏的张力可以展示出景色的柔美,也可以表现出景色的雄伟壮观。

四、线条景物中山脉,河流,湖泊,树林,房屋及其他建筑物,各有其特定的线条,线条是一种美容学的表达方法,它可以帮助你抓住景物的节奏,并辅助建立一种视觉效果。

五、空间空间也是一种景物的表现方式,它是由不同的物体构成的视觉关系,是景色中的无形力量。

空间的感知可以增强你对景物的敏感性,同时也可以辅助表达出景色中的延绵不绝。

六、透视透视是一种将空间抽象,把元素表现出来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景物的特征,比如一座大桥,透视可以使桥的两端似乎处于相同的线条,营造出连续的空间感。

七、视角视角是指观赏景物时,自身观赏空间的定位。

因视角的不同,景物的呈现方式也会有所改变,比如可以用仰视的角度来欣赏一座山的雄姿壮观,或是用俯视的角度观看一片满是各种植物的草原。

八、时间时间是景物表现的最重要元素,它伴随着日、月的变迁,景物完成了一天、一季、一年的循环变换。

时间也是景物的活动因素,可以表现出景物的活泼、悠远,或是宁静、平和的气息。

赏析写景技巧的角度

赏析写景技巧的角度

赏析写景技巧的角度
1. 从视觉角度来赏析写景技巧呀,就像朱自清里写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多生动形象啊,能让我们一下子就看到那充满生机的小草!
2. 听觉角度也很重要呢,你想想“听取蛙声一片”,那阵阵蛙鸣,是不是让乡村的夜晚一下子鲜活起来了呀!
3. 嗅觉角度可不能忘啊,“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那若有若无的香气,是不是让你特别想去寻找源头呢?
4. 触觉角度也很神奇哟,比如“吹面不寒杨柳风”,那种轻柔的触感,仿佛就在我们的脸上拂过呢!
5. 色彩角度更是厉害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鲜明的色彩对比,多让人陶醉啊!
6. 动静结合角度也很妙哇,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动一静,多有意境呀!
7. 虚实结合角度也很值得探讨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雪比作梨花,这虚虚实实的,多有意思!
8. 空间角度也很关键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空间角度,景色也大不一样呢!
9. 修辞角度那可是写景的法宝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
天”,这夸张的手法,让瀑布多壮观啊!
10. 对比角度也很有看头呢,比如一边是繁华的都市,一边是宁静的乡村,这对比多鲜明呀!
我觉得呀,这些角度都能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写景的魅力,让我们沉浸在那美妙的景色中!。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诗词鉴赏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反复、设问、反问……2、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映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意象叠加(意象组合)、白描、工笔、细节……3、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多种感官结合(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诗歌鉴赏中“写景特色”题答题结构:常见的写景手法(术语)+结合诗句解说+融情入景+表达的情感★答题注意:①分条作答②总+分★常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工笔、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象征、用典、想象、联想、起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以景作结、顺叙、倒叙插叙等。

③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④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照应)、伏笔、铺垫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场所。

2、渲染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为下文作铺垫。

3、交代人物身份、衬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4、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5、暗示社会环境、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等。

6、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写景的六大角度

写景的六大角度

写景的六大角度
写景的六大角度:
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2,色彩角度: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把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

写景方法:正面与侧面结合、动与静结合、声与色结合、虚与实结合、点与面的结合等等。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6、时空角度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写景角度及方法总结

写景角度及方法总结

写景角度及方法总结引言写景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它通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城市风光或者人物活动等,展现出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与感知。

在写景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写景的角度和方法两方面进行总结,旨在帮助文学创作者掌握写景的要点,提升创作能力。

写景的角度主观角度主观角度是指通过作者个人的感受和表达,将景物映射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出独特的审美观点。

在主观角度下,作者可以注重表达自己对景物的情感体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修辞手法,将景物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增加作品的情感厚度和艺术表达力。

例如,作者可以通过描绘夕阳下的河流,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慨和思考;通过描写枯黄的叶子在秋风中飘舞,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旧和对未来的期待。

客观角度客观角度是指通过客观、客观的视角,客观地观察和形容景物,将景物的外貌和特征直观地呈现给读者。

在客观角度下,作者应尽可能客观、真实地描述景物的形态、色彩、纹理等,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景物的美与真实。

例如,作者可以通过描绘山峦的起伏和森林的茂密,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和壮美;通过描绘繁忙的街道和高楼大厦,展现都市生活的繁华和现代化。

综合角度综合角度是指将主观与客观角度相结合,通过和谐的调和,展示出丰富多样的创作效果。

综合角度不仅能体现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还能将客观事实与主观情感相融合,让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深度。

例如,作者可以通过描绘山水交融,表达自然和谐的美;通过描绘大海的广阔和波涛的翻滚,表达人与自然的互动和生命的壮丽。

写景的方法塑造形象通过描写景物的外貌和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的关系,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

作者可以通过详细、准确的描写,让读者对景物产生鲜明的形象感。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比喻是利用一种事物去暗示另一种事物的方法,可以使作品更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

比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景物。

拟人手法是用人的特性和行为来形容无生命的事物,使景物更加栩栩如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 如张养浩的《【中吕】朝天曲》“柳堤,竹 溪,日影筛金翠”“看鸥鹭闲游戏。农夫 渔翁,贪营活计”,运用的即是白描的手 法写景,以简洁的景物刻画和堆叠,以及 人物形象的简笔勾画,给读者描写了一幅 闲适、悠远的乡村图画。表现了运用虚实相生(结合)的手法写景
古代诗歌的写景角度分析
• 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 ②诗歌的第×句写了什么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 法?其描写特点如何? • ③这首诗歌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 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④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如何写×种景的。 ⑤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手法上加以分析。 • ⑥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 • ⑦请简要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特点。
第三、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方 法去写景。
• 如李商隐的《微雨》“初随林霭动,稍共夜 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 问:这首诗是如何去写雨的? • 答:四句诗没一句写雨,却处处写雨。诗 歌没有从正面去写雨,而是从侧面,运用了侧 面描写去写雨。写了刚开始下雨的时候,雨是 随着林霭一起飘落的;后来,到了晚上,雨又 随着夜色侵入人家里,将它的凉意同夜的凉意 一起带给了万千家;灯虽然离窗户很远,但因 为天下了雨,人坐在灯边也感觉到了雨水带来 的冷意;空荡的庭院中雨水掉落下来的声音听 起来是那么近,那么清晰。
第九、运用其他修辞手法写景。
如左纬的《送别》“骑马出门三月暮, 杨花无赖雪漫天”中写杨花飘飞的景色, 就用了拟人、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自己 的送别情极好地融入到了对杨花的描写中, 说自己的别情就像那无赖的杨花一样充满 了整个的天际。
第六、色彩烘托、对比、渲染的手 法写景。
• 如杨万里的《过杨村》中间两联“杨柳荫 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 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诗歌从绘色的 角度,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田园风光 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 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为我们勾画了 一幅优美、静谧、绚丽的田园风光,也表 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应对方法:要做此类题目,关键在 于掌握写作时表现手法有哪些,常见的 运用于如何写景方面的表现手法又有哪 些。
• 在解答上述诗歌题目的时候,问到诗歌写了 些什么景物,不少同学大多能答出来,只是有时 概括的不完整,表述语言欠美丽;但一问到诗歌 是如何写景的,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或从表 现手法角度分析诗歌是如何写景的,是如何写× 种景的),以及要求答出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 的(或怎样变化的),不少同学就茫然不知如何 回答或一答就错。
第七、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
• 如范仲淹的《御街行》中“纷纷坠叶飘香 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 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 是人千里”。 • 诗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动的
是“坠叶”,静的是“明月”。其实就全 词来看,该词就在这动静的结合写景里于 秋夜的寒冷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词人深切 的怀人之情。
第八、色彩角度(声色结合)
•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 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 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
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 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 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 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 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 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 如李商隐的《细雨》“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 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诗歌运用虚 写,从想象的角度,将雨想象成了白玉堂前飘 浮下的帷幕,天空这张碧牙床上卷下的簟席, 更把雨想象成了楚女(神女)沐浴后飘散下的 长发。整首诗歌想象奇特而切合雨的特点,把 一场普通的雨写得浪漫而美丽。这是一首运用 虚写手法写景的好作品。当然在有些诗歌中的 写景,有时是既有虚写,也有实写的,往往虚 实结合运用,这一点要同学自己去判断,并能 指出诗歌中哪些句子是虚写,哪些句子是实写, 以及它们带来的好处。
第二、从空间(上下远近)角度写景。
• 如袁枚的《春日郊行》首联“二月郊行最有 情,青山带雨画清明”从远景写起,写的是二月 郊外出行时所见到的“清明”远景,远处的“青 山带雨”好像是一幅有意要画出的清明美景。颈 联下句“老牛牵犊学春耕”写的又是近景,将田 园风光中那幅“老牛牵犊(小牛)”学着春天耕 种的融融怡怡的甜美写了出来。 • 诗歌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 明快、生机盎然的春日图画,也于诗歌的结尾 “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日相迎”中将对宦 游奔走的厌倦很好的表达了出来。作者于诗歌中 流露了两种主要情感,一是对田园生活的爱,一 是对宦游生活的倦。
第一、着眼于视觉、听觉、嗅觉等 多种感官的角度来写景。
• 如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第二联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上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写浮萍破处,山 影在水中显现出来;下句从听觉角度,以 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这一联从 视和听的角度将“西溪无相院”环境的清 和静极佳的写了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