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思考和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25273b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a.png)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增多。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主要是心理原因,因此需要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感许多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在内心深处存在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缺陷,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让他们难以适应生活,常常会采取过激的手段来证明自己,从而发展成犯罪行为。
2. 情绪不稳定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他们很难处理这些情绪,常常会采用犯罪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此外,他们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会随意跟从别人的行为。
3. 社交障碍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存在社交障碍,他们不擅长与人交流,也没有正常的社交网络。
这些的情况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内在的信心和个人主观能力,从而选择犯罪来实现他们内在的期望。
二、干预策略针对青少年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应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以下是几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1. 情感治疗情感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情感化的支持和理解来治疗精神疾病。
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和安全感,情感治疗可以通过建立温暖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消除对社会的敌对感,从而走上正康状。
2.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犯罪分子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的群体中,青少年犯罪者可以学习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解决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矛盾难题。
这种训练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犯罪倾向。
3. 建立亲子关系家庭和家长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
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态度,如果家庭不健全,家长态度不端正,将对他们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亲子关系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因此,需要以心理干预为基础,采用多种干预策略来支持青少年犯罪者生活安定和成长发展。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824e8b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f.png)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一)](https://img.taocdn.com/s3/m/8160df6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2.png)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介绍
•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增加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内容和相关因素。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1.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
–家庭暴力和冲突对青少年的影响。
–父母监管和情感支持对青少年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式和青少年犯罪倾向之间的关联。
2.社会经济因素
–贫困和社会不平等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缺乏对青少年的影响。
3.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
–自尊、自信和自我控制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倾向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的冲动行为和寻求刺激导致犯罪行为可能性增加。
4.同伴关系
–同伴压力和同伴效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加入帮派和犯罪集团的原因及其影响。
5.媒体和互联网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网络犯罪之间的关系。
6.社会支持和干预措施
–社区支持和参与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矫正措施和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结论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心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内容可以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社会、家庭、个体和同伴因素都需要被综合考虑来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
心理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
![心理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8d61d5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a.png)
心理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心理学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犯罪行为的原因和机制,还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心理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
一、青少年发展阶段中的心理因素青少年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认知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重要的转变阶段。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
1.1 自我认同的建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
自我认同不仅是个体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过程,也是将自己置于社会中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发现,缺乏自我认同感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中。
例如,因少年自卑感较强,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价值,从而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求他人的认同和关注。
1.2 心理压力与情绪调节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
如果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压力很可能引发行为问题,包括犯罪行为。
例如,因情绪失控而以暴力行为来发泄,或是因压力过大而产生逃避现实的欲望,从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1.3 同伴影响与社会认同在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个体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常常受到同龄人的影响,特别是在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
研究发现,如果周围的同伴具有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行为模式,个体更容易遵守法律法规。
反之,如果社交圈中存在犯罪行为的同伴,个体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从而被引导走向犯罪。
二、心理学干预与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基于对心理因素的了解,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干预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模式,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降低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2.1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和问题提供有效帮助的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52ad746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7.png)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青少年犯罪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内因是青少年的心理因素。
加强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的研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消除青少年犯罪的源头,尤其重要。
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我们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引导他们自我调控消极情绪,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旦发现青少年出现了心理疾病,我们就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医治,让青少年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只有从“心”做起,防微杜渐,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促进社会平安。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应从生物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综合考虑。
[2]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一半。
一个人不仅要具备健康的身体,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
一个人会犯罪,除过失犯罪外都是心理上出现了问题。
综观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其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哥儿们义气”的消极盲从哥们儿义气的朋友观是构成犯罪团伙的基础,是捆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一根精神锁链。
这种腐朽的观念,是违法犯罪青少年精神空虚、无所寄托的表现,而哥们儿义气成了他们之间的精神之柱。
[3]2、狭隘、逆反心理的极端反应由于别人的某些方面(如才华、成就、品质、相貌等)超过自己,一些青少年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想方设法找机会诋毁别人。
有些人心胸狭隘,稍遇不幸就想不开,对于一些小矛盾斤斤计较,这种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引起内部的心理冲突。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一方面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子女娇生惯养,另一方面父母因为望子成龙、望子成凤心切,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6a640d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d.png)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类型、成因和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公众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1.1 社会适应困难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常常有自卑、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缺乏社交技能,不愿意与人交流。
1.2 冲动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行动前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犯罪。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泛泛之谈的想法,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行动。
1.3 自我控制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弱,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引导,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不良娱乐活动,且容易被周围的坏人所诱导和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2.1 家庭教育问题超保护或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行为。
2.2 情感问题青少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感情烦恼、追求认同等问题,若无人关注、支持及理解的话,则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产生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问题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在学校、网络等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3.1 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要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关注和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3.2 帮助青少年解决情感问题支持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婚恋观念、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3 增强社会防范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减少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心理、社会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ba5f2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e.png)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0e562c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f.png)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是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具有犯罪责任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征和影响因素,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1.1 家庭环境:家庭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导,青少年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心理,从而倾向于犯罪行为。
1.2 同伴影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同伴中存在犯罪行为或者利用青少年进行违法活动的人,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其影响而产生犯罪倾向。
1.3 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
学校对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环境不良,缺乏规范和秩序,青少年容易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征青少年犯罪具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青少年犯罪特征:2.1 冲动性:青少年因为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冲动性较强。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2 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建立的关键时期。
如果青少年无法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挫折感,从而对社会产生敌意,表现为犯罪行为。
2.3 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
如果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能会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3.1 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不稳定、自卑、攻击性等。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a72c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4.png)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问题,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都具有重大影响。
理解其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一问题。
本文将就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尚未完全成年的情况下,从事违反法律的行为。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方面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个体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具有一些特定的心理特征,如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和易受外界影响等。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和对后果的认识,容易受到同伴压力和环境的影响而参与犯罪活动。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
一些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父母缺乏教养技能等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家庭的温暖和平稳性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而家庭的不良环境将导致他们易于追随不良行为的同伴和寻求刺激。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贫困、失业、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等社会不公因素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此外,媒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过度暴力的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增加他们参与犯罪的倾向。
除了心理学因素外,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也非常重要。
社会学角度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首先,社会结构因素是社会学角度研究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性别等因素。
例如,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从事犯罪行为,这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缺乏机会和资源的关联有关。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4ae0d98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2.png)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影响了犯罪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
因此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本质十分重要。
首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对于青少年来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经常会面临很多困难和矛盾。
同时,家庭,社会和学校也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往往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对犯罪的发生产生影响。
其次,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很多青少年犯罪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经济等方面背景。
因此,通过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成因,也能更好地防范这类事件的发生。
再者,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有利于加强预防犯罪的工作。
青少年犯罪行为一旦发生,将对社会生产稳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恢复社会治安、保障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进行预防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包括对犯罪行为的后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犯罪处理机制和措施也有很大帮助。
青少年犯罪处理机制不仅仅是要把犯罪者绳之以法,更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如心理疏导、法律教育等手段。
总之,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调研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起因和心理机制,分析犯罪行为的后果,加强预防工作,并为制定适合青少年的犯罪处理机制提供参考。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生长,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631b55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f.png)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对青少年个体、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社会心理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角度出发,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预防策略。
一、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不稳定、低收入家庭、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逃避现实、追求刺激的心理倾向。
家庭暴力、家庭不和谐以及家庭成员缺席也是引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社会因素。
2.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与个体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充满了身份认同、自我价值感和同伴关系等心理问题。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获得同伴认同的过程中,一些青少年可能倾向挑战社会规范,采取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刺激。
二、影响因素分析1.同伴影响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同伴群体往往会加强青少年对犯罪行为的接受度,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这种同伴影响使得青少年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更具冲动性,并容易受到负面行为的影响。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塑造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来说,宽松教育、缺乏监督和规范、家庭冲突和家庭破裂等问题都会导致青少年对道德观念的淡漠和违法行为的产生。
相反,良好的家庭教育、明确的规范和监督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抵制外界诱惑,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
三、预防策略探讨1.社会教育和宣传通过社会教育和宣传,向青少年普及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提高他们对合法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同时,加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和照顾青少年。
2.加强同伴关系培养在同伴关系的培养中,引导青少年选择积极、正面的朋友圈子,帮助他们建立稳定友好的同龄交往关系。
此外,倡导同伴之间的互助和支持,提高青少年对非法行为的抵制能力。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思考演讲稿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思考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64f9291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7.png)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思考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
青少
年犯罪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它不仅威胁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更损害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和未来。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呢?
首先,我们要深入思考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
社会原因。
一方面,家庭教育的问题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和关爱,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良的信息和影响,这些负面因素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使他们产生犯罪的念头。
其次,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是解决青
少年犯罪问题的关键。
家长要多花时间和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键。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社会也要加大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注和治理力度,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帮助。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让我们从家庭、
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共同呵护,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思考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5e81e0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a.png)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思考孩子们,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栋梁,它们负责实现我们的梦想。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周期,社会上的不公正、腐败以及暴力等现象也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而青少年犯罪现象也受到了相应的关注,由此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探讨,以探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背后的心理因素。
一般来说,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展开。
首先,青少年本身的特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研究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发展特征,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心理特点。
其次,要充分考虑社会、家庭等外在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动态观察外部环境如何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
此外,还要考虑犯罪行为中可能存在的非正常心理因素,如性格和情绪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异常状态,如精神分裂症等。
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大致可以分为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以及定性研究等。
采取实验性研究,可以通过构建犯罪心理实验环境来进行实验性测试,以了解青少年的行为特征,以及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有助于揭示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原因和潜在机制。
实验性研究可以有效地探究并解释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影响。
观察法对于探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也有重要意义。
观察法可以深入地研究和观察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例如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社会现象,以期更深入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影响。
定性研究是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发展的一种深入的研究。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发展的个性化影响因素,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访谈、案例研究以及解释性研究等方法,探究青少年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模式变化。
总之,针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学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更详实的知识。
既可以从青少年本身的特点、社会环境以及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又要采取多种方法,如实验性研究、观察法以及定性研究等,集合多个视角,以期以更完整和全面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需如何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需如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fedefc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e4.png)
(一) 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
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二) 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三) 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
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
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四) 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所以,对少男少女应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在他们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趁热打铁”,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些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
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
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
那么,都有哪些心理驱使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呢?经分析,以下几种心理在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1.逆反心理:[page]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
孩子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2.模仿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
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少年模仿的对象。
如果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而走向犯罪道路。
3.义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
孩子和人家打架,是因为“那人打了他的一个哥们儿”,正是这种意气心理的反应。
4.报复心理:有个中学女生与男生发生冲突,男生给了她一巴掌。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fda4a1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d.png)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都有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发生。
有些犯罪行为不仅严重地伤害了受害人的利益,也对青少年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此,许多学者和心理学家都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本文将逐一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家庭教育不当青少年犯罪的第一个心理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路。
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声吵架甚至打架,孩子很容易学到家庭暴力的解决方式。
如果父母从来不和孩子沟通,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从而寻找其他不正当的渠道来获得注意力和满足感。
二、社会环境的压力青少年还面临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比如,有些青少年为了炫耀自己的勇气和胆识,故意出手斗殴;有些则因追求刺激和刺激而犯罪。
对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尤其是父母自己不做坏事,才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说服力。
三、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心理成熟程度也不高。
无论是外界的压力,还是内心的诱惑,都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做出犯罪行为。
因此,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其独立思考、理智思考和自我约束能力。
四、追求刺激感受青少年常常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
这种追求会导致他们轻视法律和道德,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例如,一些青少年可能偷窃、打架,不经过理智思考就做出行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学校和社会对这类青少年的支持和帮助。
五、心理方面的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做出不正确的决策。
例如,一些青少年因经历创伤或家庭问题而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情绪很可能导致他们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的不满和不理解,最终会使他们做出犯罪行为。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尽可能提高大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
青少年犯罪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953a05c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c.png)
青少年犯罪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不断呈现出增多的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
犯罪行为不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同时也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及现状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犯下的违法行为。
根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这些犯罪行为具体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性侵犯等,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二、青少年犯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青少年犯罪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常常成为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诱因。
例如,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父母长期缺席等问题都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社会和同伴压力也是促使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青少年往往面临着团体压力和同伴影响,缺乏对个人行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一些负面的同伴关系,例如加入犯罪团伙、模仿他人犯罪等,容易导致他们参与违法行为。
此外,心理问题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障碍、情绪不稳定以及自我认同困惑等问题,容易使青少年陷入对社会、他人和自身产生敌意的状态,从而产生犯罪倾向。
三、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是否参与犯罪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会增加青少年参与犯罪的风险。
例如,抑郁症患者常常缺乏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对周围环境存在较强的敌意,因此更容易受到犯罪行为的引诱。
另一方面,犯罪行为本身会进一步损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它会加重青少年的自我认同问题,增加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与干预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保护和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父母应关注家庭教育,建立积极健康的亲子关系,提供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其次,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咨询等服务。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dcac8e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6.png)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了解和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探讨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剖析1.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否存在着紧张的亲子关系、溺爱或冷漠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陷入犯罪的困境。
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缺乏父母的监管和指导,容易使青少年沉迷于非法活动之中。
1.2 社交圈子青少年常常受到同伴的影响,社交圈子中存在着明显的团体价值观。
如果青少年周围的同伴以犯罪行为为时尚,或者属于一个以暴力为乐的群体,那么青少年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陷入犯罪。
加之青少年自身身份认同的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引导而去追求不良行为。
1.3 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攻击倾向、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了获得自我认同和满足感,他们可能选择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寻找归属感。
二、干预措施2.1 家庭教育为了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沟通和监管机制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2 教育体制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注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开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引导和道德伦理教育等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心理咨询与治疗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必要的干预措施之一。
通过专业心理师的指导,青少年可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避免犯罪行为。
2.4 社会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与帮助也是防范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健康干预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健康干预](https://img.taocdn.com/s3/m/0094041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9.png)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健康干预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深入分析和了解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原因。
本文将探讨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介绍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性。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陪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破碎的家庭、家庭暴力、缺乏安全感的家庭环境等都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例如,孩子在一个缺乏父母关爱和支持的家庭中长大,往往会容易感到失落和无助,这种情绪会导致他们寻求激动和刺激感。
他们可能会以违法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从而陷入犯罪行为。
二、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学校环境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高压的学习氛围、同伴关系的压力、被欺凌等都可能造成学生情绪的紧张和负面情绪的积累,进而导致他们选择犯罪来解脱这些压力。
另外,学校是否提供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也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会使得青少年没有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当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进而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性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心理健康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心理健康干预,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如何调适情绪,避免走向犯罪的道路。
首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干预起到重要作用。
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心理专家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并引导他们选择积极的行为方式。
其次,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防止犯罪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教育,青少年可以学习到如何管理情绪,正确解决问题,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避免陷入犯罪的诱惑。
最后,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也是心理健康干预的关键。
社区和学校应该积极组织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提供各类心理支持资源,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从而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和情感支持,减轻他们心理问题的负担。
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
![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ab0a9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a.png)
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更是备受关注。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心理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具体表现和影响机制,以期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心理影响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社会心理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表现和发展方向。
具体来说,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认知和认同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认知和认同,这些认知和认同会影响其对犯罪行为的认知和态度。
如果青少年对犯罪行为持认同态度,那么其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而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的认知和认同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媒体影响等都会对青少年的认知和认同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犯罪行为。
2. 社会支持和社会影响社会支持和社会影响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行为也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青少年得到积极的社会支持,那么其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减少;而如果青少年受到负面的社会影响,比如同伴的负面示范、媒体的暴力影响等,那么其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3. 社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这些因素会影响其对犯罪行为的态度和行为。
如果青少年具有积极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那么其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减少;而如果青少年缺乏社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那么其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二、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机制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认知和认同的形成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认知和认同,这些认知和认同会影响其对犯罪行为的认知和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思考和研究我的发现最近看了一部名叫《篮球日记》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热爱篮球的少年因为染上吸毒恶习,而走上抢劫等犯罪道路的故事,后来从监狱释放后虽然改了恶习,可犯罪给他带来的恶果不难想象。
原本优秀的他不但断送了自己的篮球生涯,自己的以后的人生也抹上不能磨灭的阴影。
看完电影我思考了很多,青少年的犯罪近年来上升速度让人担忧,他们的犯罪心理也让我产生了很大兴趣。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社会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100名罪犯中就有约10名是14——18岁的未成年人,这显然说明青少年犯罪已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人数逐年上升,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
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项主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规律特点、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从青少年犯罪心理入手,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青少年犯罪,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犯罪心理健康我查阅的资料《青少年犯罪心理》人民卫生出版社张理义著《心理健康枕边书》新世界出版社牧之编著《影响他人的心理学》郑小兰编著《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人民出版社《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陈会昌译《心理学》河北大学出版社张彦云《精神分析引论》山西人民出版社佛洛依德《行为心理学》学苑出版社冯绍峰《自我与自我》上海译文出版社佛洛依德《佛洛依德人格论述》天中学刊张书义《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戴维迈尔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劳伦斯莱特《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张海忠《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心理类型》上海三联书店荣格《人格心理学》北京作家出版社郝根汉《怪诞心理学》天津教育出版社理查德《人性论》北京出版社休谟我的解读与科学上的解释引言青少年人数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是我国事业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长时间的高峰期,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我国的严重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
青少年犯罪问题解决得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都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
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关键在教育。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有的青少年之所以犯罪,是多方面的原因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相关概念的概述(一)犯罪心理"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的含义在理论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犯罪心理仅指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的心理因素,即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其认识、感情和意志的活动规律,以及其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有关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
广义的犯罪心理则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广义的犯罪心理不仅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而且还包括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前,预谋和准备犯罪过程的心理活动,以及犯罪以后逃避侦察、打击、处罚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包括犯罪人通过教育改造,悔过自新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规律。
(二)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实施的犯罪,亦指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阶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至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通称。
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已满14岁不满25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依法应受刑事惩罚的行为,叫做青少年犯罪。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的思考(一)青少年犯罪案例近年来新闻中不断爆出青少年犯罪的案例,盗窃、抢劫、强奸、杀人的各类犯罪都有。
其中著名的马加爵杀室友案、“我爸是李刚"案、药家鑫案等等。
药家鑫案是距今较近,影响较大的案件。
案件过程大致是: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只是一件极其恶劣的事件,药家鑫在撞伤张妙后不但没有选择报警,拨打120,反而恶魔般的拿出水果刀将受害者活活捅死,叫人难以置信。
这样的案例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专家分析有专家对15~20 岁的犯罪者进行了犯罪心理调查,了解到青少年犯罪心理是复杂多方面的。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综述1 .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 4.2 倍。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
在父母离婚后, 1/3 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的抱负。
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
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部分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 .好胜心理的扭曲和演变好胜心理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也是他们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
如果在这一时期给予健康的思想教育,就能使其向正确方向发展。
当前,在放像厅、电视节目中,放映武打片甚多,他们分辨能力差,抵制能力弱,受封建“行帮”思想的影响,甘为哥们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常常为哥们去打架斗殴、抢劫、盗窃,甚至行凶杀人。
他们视打架斗殴为“英雄”,视冒险亡命为“快乐”。
将好胜心的满足,建立在暴力与他人的痛苦之上。
这种好胜心的扭曲和演变,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又一因素。
3 .性心理的扭曲与强化他们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神秘感和“尝试欲”。
在人性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少数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了扭曲,偷偷看黄色小说、色情报刊、黄色录像,甚至想模仿尝试其中的黄色情节,寻求剌激。
这种扭曲心理的不断强化,一旦条件适宜,少数青少年会失去控制能力,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走向了性犯罪。
4 .利已欲、消费早熟心理的恶性膨胀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的家长,不对子女进行适当的教育,反而对子女过分娇惯、溺爱,使子女养成任性、自大、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
强烈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往往会产生低收入高消费的矛盾,在心理上出现挫折感,为达到这种不正常心理的平衡,便走上偷、抢、骗的犯罪道路。
5 .道德水准失调,守法心理结构不健全少数青少年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不畏法;没有建立健全的守法的心理结构,失去了起码的道德水准。
人们厌恶的事,他们却赞美;人们赞美的事,他们却反对。
如的人在失恋后,竟向女友脸上泼硫酸,认为是开玩笑;有的人认为持刀劫钱是小事一桩。
这种心理道德水准的失调,导致了行为上的犯罪。
(三)、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一)内因。
违法犯罪年龄一般集中在14-25岁。
此时正处于少年期或刚进入青年初期,这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
他们虽在生理上、心理上发育很快,但还未成熟,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
对于自我意识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在纷繁的社会现象和大量社会信息面前,易受外界的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强烈追求私欲,容易造成种种不计后果的违法犯罪行为。
1、错误的人生观人生观是指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犯罪青少年的认识水平极低,对许多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
犯罪青少年错误的人生观的核心有两大精神支柱--封建帮派式的江湖义气和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三种错误观念--亡命称霸的英雄观,随心所欲的自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关。
[2]2、淡薄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知识、对法律的态度和守法的行为素养三个层次。
它与道德意识相配合,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
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淡薄,少数人是因对法律的无知而犯罪,多数人则是因为存在着错误的法律观念,或者对法律采取蔑视的态度,缺乏守法的行为素养而犯罪。
3、情绪的易激动和外露性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容易促使犯罪青少年产生激情。
当激情爆发时,往往会不顾后果。
打架斗殴时,由于他们爱虚荣、好逞强、想当英雄,就更容易激动,动刀动枪,疯狂至极,不把对方打败决不罢休。
当他们激情过后冷静下来时,一般也会后悔;如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会感到恐惧。
他们的情绪容易外露,高兴时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不高兴时则会恼羞成怒。
同时他们的情感极不稳定,表现为情绪变化多端,喜怒无常,愤怒时十分凶残粗暴,高兴时也容易动感情。
如果教育者对他们缺乏感情,采取讽刺挖苦、粗暴的态度,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甚至与教育者顶嘴、打骂;如果教育者富有情感,往往会产生好的效果,甚至会使他们感动得流泪,表示决心悔改。
但是这种情感常常出现反复,事过境迁,犯罪青少年会继续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给人以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感觉。
4、意识的二重性犯罪青少年在实现社会化目标方面表现出意志的薄弱性,在实施反社会的活动中却表现出意志的顽强性。
[3]犯罪青少年大多数来自于学习差、品德表现差的双差生和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顽劣少年,说明与其意志薄弱不无关系。
犯罪青少年在矫治过程中,无论在学文化、学技术方面,或在生活、劳动方面,往往怕苦、怕累、怕困难,缺乏改正错误的勇气,这正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犯罪青少年的意志薄弱性,很容易在外界不良诱因的影响下,使意志活动偏离社会要求。
与意志的薄弱性相反,却能千方百计地排除主客观困难和障碍,显示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意志。
如为了私欲的满足,冒死去犯罪,或胆敢以身试法;在审讯过程中,有的犯罪青少年坚守同盟拒绝供认,坚不吐实;在矫治过程中,有的犯罪青少年敢与管教人员对抗,或不顾人身安危实施逃脱。
5、冒险性犯罪青少年在变态的英雄观支配下,在犯罪时表现出狂妄自大、盲目冒险的不良意志行为。
例如有的犯罪青少年说:"我知道骗钱是犯罪的,但是要享福,就不能怕担风险。
只有胆子大的人才吃得开。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为了弄更多的钱,即使冒点风险也是值得的。
"犯偷窃罪行的青少年大多认为,干这一行是靠"三分技术七分胆";还认为要有"要想当小偷,就得不怕揍"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