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欲”之误读的几点商榷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
作者: 曹顺庆[1];涂慧[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76-8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悲剧;话语规则
摘要: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王国维最先参照西方文艺理论,经由《〈红楼梦〉评论》等文章而建构相对完整系统的理论批评体系,引领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潮流与模式。
此乃其文学研究“得”之关键所在。
然而,《〈红楼梦〉评论》中也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观点,这些错误观点长期被学界所忽略,这是不正常的。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与中国人的精神大相违背,就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红楼梦)评论》表现出以西释中批评模式的局限性,此乃其比较文学研究“失”之体现。
其研究之“得”,启迪我们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时,要自觉以中国文论话语规则为主来融会西方文论;其研究之“失”,对今日仍盲目套用西方文学理论解释中国文荤的批评模式,则具有不可忽视的警醒作用。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篇一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而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解读之门。
读完之后,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可能很多人觉得《红楼梦》就是一部爱情小说,宝黛的爱情悲剧让人落泪。
但王国维先生却告诉我们,这不仅仅是爱情那么简单。
我觉得吧,他的观点就像是一道光,照亮了那些我们平时忽略的角落。
比如说,他提到了人生的苦痛和欲望的无法满足。
哎呀,想想也是,这书中的人物,哪个不是被各种欲望驱使,又在欲望无法实现时痛苦万分呢?像王熙凤,一心想要权力和财富,可最后又落得个什么下场?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无奈吧。
我在想,我们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总是想要更多,却往往忽略了已经拥有的。
这书里的世界,和我们现实的世界,难道不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吗?不过,我也有点疑惑。
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是不是过于悲观了呢?人生虽然充满了苦痛,但也有快乐的时刻呀,难道就完全被忽视了吗?读完这篇评论,我觉得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好像更深了一层,但又好像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去探索。
这感觉,真奇妙!篇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读了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我这脑子啊,就像被扔进了一个搅拌机,各种想法搅得我晕头转向。
王国维先生说《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这一点我好像有点懂,又好像不太懂。
你看,书中那些人物的命运,一个比一个惨,难道还不算悲剧吗?可这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是社会的问题?还是人性的弱点?我觉得吧,也许是两者都有。
就像贾宝玉,他想要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爱情,可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
这难道不是社会对人的束缚吗?再看看那些为了权力和利益不择手段的人,他们的人性是不是已经扭曲了呢?不过,我又在想,难道就没有一点希望吗?《红楼梦》里也有一些美好的瞬间啊,比如姐妹们一起吟诗作对的时候,那画面多美!难道这些美好就不能抵消一点悲剧的色彩吗?王国维先生的分析真的是太深刻了,让我有种“哇,原来是这样”的感觉。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作者:马雪萍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摘要:王国维用叔本华哲学解读《红楼梦》,认为《红楼梦》之精神是完全否定欲以求解脱,这与原著作者所表达之意并不相符。
王国维看到人生的悲剧,却不能在生活本身当中找到造成悲剧的现实力量和改变悲剧的现实力量,于是试图在文学中寻求直接的慰藉,在阐释之中更多是在表达自己的哲学。
关键词:王国维;欲;解脱王国维借助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重新研读评价《红楼梦》,写下《<红楼梦>评论》,开“红学”研究之新局面。
在研读《<红楼梦>评论》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王国维主要利用叔本华的观点对《红楼梦》进行解读,而其中一些内容与原著所要表达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接下来本文将对《<红楼梦>评论》中关于“欲”的观点进行分析,并探究这不一致背后的原因。
在《<红楼梦>评论》的第一章中王国维阐发了他关于人生、美术的观点,这是他评论《红楼梦》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
王国维的人生观是悲观的,他将“欲”认为是生活的本质,欲望无穷无尽,满足却是有限的,满足了之后还会有厌倦之感,所以王国维得出结论“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他对于“欲”是持完全否定态度。
人的一生为欲所苦,人类所做的一切都与欲相关,那人要如何才能从欲中解脱?要让人超然于物外,则非美术不可。
然又只有天才能超然而观物,天才“以其所观于自然人生之中者复现之于美术中,而使中智以下之人,亦因其物之与己无关系,而超然于利害之外”。
由此可见,王国维的艺术观是超利害超欲望的。
但天才就真的能不受欲望的影响超然于物外吗?“眩惑”对天才有没有作用呢?如果“眩惑”对天才不起作用,那“眩惑”对于天才来说是优美或壮美的艺术了;若“眩惑”对天才也起作用,那天才就无法超然而观物,又如何寻求解脱之道?关于这些从文章中我们不能得到解释,而王国维又是用这样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来阐释《红楼梦》,这就必然存在一些问题了。
“著我之色彩”的解脱之道——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谬误及现代意义
对“ ” “ 脱 ” 问题 提 出 了 带有 争 议 性 的 看 法 。但 是 王 国 维在 运 用老 庄 思 想 以及 对 艺 术 解 脱 论 阐 述 时 却 出现 了 欲 和 解 的 谬 误 。本 文 从 “ 求” “ 脱 ” 角度 提 出这 些 谬 误 , 求 以此 对 王 国 维的 哲 学 思想 和 文 艺 思 想作 出更 深刻 的 理 解 , 欲 与 解 的 希 同时 阐述 了这篇 评 论 之谬 误 背后 所表 迭 的现 代 意 义 。
21 0 2年 3月
第 9卷 第 3期
湖 北 经 济学 院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 a o u e U i r t o cnm c( u n i n oi cecs or l f bi nv sy f oo is maie adSca Sine n H e i E H ts l
阐 释 的并 非 王 国 维 “ 绝 一 切 生 活 之 欲 ” 义 上 的“ 拒 意 出世 ”更 ,
不是 深 深 影 响 王 国维 以 及 《 楼 梦 评 论 》 红 的叔 本华 所 认 为 的弃
绝一切生存意志 、 完全否定生命 的“ 人类 根本解 脱” 。庄子云 “ 之生 也 , 忧 俱 生 。寿 者 恬 恬 , 忧 不死 , 苦也 ” , 调 人 与 久 何 [强 羽 的是 “ 忘乎物 , 忘乎 天 , 其名为 忘己” , 圈 即忘物 , 忘欲 , 超越 生 死, 脱离一切烦 恼 , 进入 自由无碍 的境界 , 获得真正 的解 脱 。 “ 以人灭天” “ 、 以故灭命” “ 、去性 而从心” 是使人生不幸 的根本 原因。“ 在这里是人特有的 , 心” 包括欲望、 情感、 意志等 。 人因 为 有 “ ” 才 放 弃 了 自己 的本 性 , 生 了 痛苦 。而认 识 之 所 以 心 , 产
如何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
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
他著有《人間詞話》、《維摩詰經疏》等多部著作,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其中,他所撰写的《红楼梦评论》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就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
一、对《红楼梦评论》的总体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可谓是一部批评性评论文学作品,其对《红楼梦》一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在这篇评论中,王国维力求以史诗般的宏大视野,对《红楼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精湛艺术。
二、对王国维的评论观点的评价1. 深刻而独到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其观点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他不仅从文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分析,在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其博学多才的一面。
2. 融合中西文化在评论中,王国维追溯了《红楼梦》的源流,并将中西文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他对《红楼梦》中的情节、人物、意境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出丰富的学识和洞察力,为《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新的解读角度。
3. 以文学角度审视哲学问题在评论中,王国维以文学角度审视了《红楼梦》中的哲学问题,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他通过文学作品,探讨了关于人生、命运、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红楼梦评论》的意义1. 对《红楼梦》的传世意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文学思考,使得对《红楼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他对《红楼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诠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开拓了《红楼梦》的研究空间,使得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阐释。
2. 对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不仅在文学作品分析上有着重要意义,更在我国文学批评理论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我国的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对我国文学的批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无疑是我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弥足珍贵,他凭借一生深厚的学识和极高的才能,把最独到的洞察力放进了明细、深刻的分析中,让《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水准来纵横文学史上的诸峰。
但是,尽管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带给了我们极大的精神上的收获,其却未
能彻底阐释《红楼梦》,因此也一定程度上缺乏完整性,而这些]缺陷的出现,主
要归结于他的独断专行。
最具典型代表的是他只认可怀素等著名报业家的译本,排斥李渔等大部分抄本,对此,他个人对报业家有不饶之言,最终,使得这份著作沦为一部枝节评论,而并没能深刻剖析《红楼梦》的结构。
此外,属于王国维评论的另一大特点是他过分的看法,他试图把每一处“无疑”地贴上一个新鲜的标签,尤其是力求把审美思维与文学思维穿插运用,获得新的想象,而这样做,注定会受到自身思想限制,见解即便也勉强地被归为“古典思维”,便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拓和创新。
总而言之,尽管王国维把最贴近《红楼梦》道义的大智慧体现出来,他的这部
传世之作也在研究古典文学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某些角度上,其精神的转折或者说停滞,使得其无法最终全面把握《红楼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对欲望的描写引发了许多误读。
本文从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社会环境、情节安排以及作者意图等方面进行探究,解析了《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
通过分析文中人物对欲望的表现,探讨了社会环境对欲望的影响,并指出情节安排对欲望的误读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作者意图进行解读,提出了对欲望的正确理解。
结论部分探讨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展望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欲的表现,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文学作品对社会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 欲望, 误读, 研究, 文化背景, 人物性格, 社会环境, 情节安排, 作者意图, 理解, 文学作品, 社会影响, 后续研究, 结论, 引言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深刻描绘了清代贵族社会的生活和人性,引发了许多学者对其中欲望的误读。
欲望作为人类内在的驱动力,是人们追求快乐和满足的动力源泉,然而在《红楼梦》中,欲望的表现却并非简单地满足于物质欲望,而是深藏在文化、人物性格、社会环境和情节之中,被赋予了更加复杂和多维的含义。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社会环境、情节安排以及作者意图等多个角度入手,探究《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希望通过对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揭示欲望在其中的真实涵义,引导人们正确理解欲望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1.2 研究意义"《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欲望是人类内心最深层的驱动力之一,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大影响。
通过分析《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对欲望的表现以及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对欲望的塑造和影响,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欲望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有助于拓展我们对当代人性与社会现象的认识。
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也是本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情节安排使得欲望主题得以充分展现,借此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
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我认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是带着浓厚的宗教情结完成的,对于作品的主题研究中表现出来作者的匠心独用之处。
首先,王国维先生本身对于《红楼梦》文本来说就是一个接受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也就带有了自身对于这个世界的浓厚的自我意识,王国维先生是早先受到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的影响,所以其视角和心理感悟都是带着哲学的思考来进行的,而对于这种悲观的哲学来说,又是作者潜意识的体现,作者由于受到自身经历的困惑和对人生的思考,很正常的就投入到了《红楼梦》的悲观情节中。
王国维先生用尼采的说法,认为“生活之本质”是“欲”,有欲则常有所求,常有所求则常感不足,常感不足则常感苦痛。
王国维先生指出,《红楼梦》一书的主旨在于说明“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
此可知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恶也。
”作者的这种罪恶感和苦痛感是作者对于《红楼梦》主题的基本界定。
其次,作者在自己的进行研究《红楼梦》的主题的基础上,又再次将视角转换成了寻求人类的解脱救赎之路的所在了,认为在“如钟表之摆”之中的人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故也”,我觉得这是作者对于自身状况的真实反映,作者在研究作品的时候对于自身的思考、自身的困惑都明确的表现在自己的字里行间了。
我认为作者这时候或许已经对于自己的研究像中了毒一样,丢又丢不掉,说有说不清。
然而解脱之道作者作者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原文中说“自何时始,来自何处?”,这是一个问题。
“人生苟为数十年之生活计,则其维持此生活亦易易耳,曷为而其忧劳之度倍蓰而未有已?”作者认为维持的只是一种状态而已!对于生活的欲望使然。
这就是自然人对社会生活在不满的同时只能采取的方式吗?作者又从《红楼梦》中理解出了“入此忧患劳苦之世界?不可谓非此石之大误也。
”自己与外界物质的关系冲突、男女欲望的冲突等等一切“利害关系”的必然性。
他说《红楼梦》的精神,主要的就是“示人以解脱之道”。
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龙源期刊网 评王国维《评论》作者:黄琪欣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11期《<红楼梦>评论》是红学的一本经典作品,虽然它将焦点定格在《红楼梦》,但实际上王国维在这部作品中并未对《红楼梦》的内容、情节等做多少细致的点评或分析,而是去研究其精神价值及其美学、哲学内涵,这对于读者阅读分析这部作品增加了一些难度,其次它是用半白话体来写作的,其遣词造句可谓诘屈聱牙,因而对于读者又有一定的接受障碍。
下面本文将从文本内容、结构等方面对《<红楼梦>评论》这部作品进行粗略分析。
首先在文本内容上,《<红楼梦>評论》以叔本华的哲学理论的基础,较系统地探究了小说的题旨和美学、伦理学价值,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基本上没有涉及《红楼梦》,而是提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的概念,阐释了欲望与苦痛之间的相伴相随,“人生者,为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于倦厌之间者也”,只有艺术之美,能使人解脱。
最后还提到了“优美”与“壮美”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为“红楼梦之精神”,将眼光投向了“解脱”二字,大谈解脱之道,进而提出了只有贾宝玉得到了解脱中的解脱;第三章是“红楼梦之美学上的价值”,着重谈论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作者首先根据叔本华之说,提出悲剧之中有三种之别,其一为有恶人交构,其二为有盲目命运者,其三为“由于剧中人之关系而不得不然者”,并指出《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之上,即悲剧的最高层次,同时还对“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的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的固定大团圆结局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批评;第四章是“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又把“解脱”二字领出来探讨,指出世界的各大宗教,若佛教、基督教等,皆以解脱为唯一之宗旨,而《红楼梦》亦以解脱为最高理想,点出了《红楼梦》在伦理学上的价值;最后一章是“余论”,进行了评论概括总结以及提出研究者要研究文艺本身的特点,不要把小说中的角色与现实中的人物混淆。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用“欲望”两个字评完了一部《红楼梦》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用“欲望”两个字评完了一部《红楼梦》欲望,是人类历史一个永不衰竭的课题,它贯穿了整部人类史。
因为欲望,人类不断追索,不断探寻,不断失落,又不断重启。
有人,因为欲望,登高跌重;有人,因为欲望,万劫不复;有人,因为欲望,彷徨迷失。
人人心中皆藏欲望,人人又痛哭为欲望所累,身不由己。
01那么,到底什么是欲望(Desire)?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又最具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这样定义“欲望”:“由于语言的表述性质存在着能指和意指的区别,因此存在着实际的需求和所表达出来的要求之间的差别。
这种差别就是欲望。
欲望是不能被命名的,因此是不能被满足的,也是一种永远的缺失。
”这个定义不管它是否艰涩,或者有缺憾,但有一点很明确:欲望存在不被满足的属性。
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欲望是没有底的。
因此,很多人又把欲望理解为“执念”。
欲望、执念,世人深受其苦。
因此才有了“万般皆空”、“一切皆虚妄”的空门智慧。
02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评论《红楼梦》时说: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整部《红楼梦》,就是欲望之道场。
其中,被提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贾瑞这个人物了。
通过贾瑞,我们得知了一名物——“风月宝鉴”,一面美人,一面骷髅。
这何尝不是警示世人,欲望执念既是骗局,又可随时倾覆自己。
《红楼梦》用人物在不自知的欲望里覆灭,来展示一个时代的没落。
这其中夹杂的作者自身的迷惘和痛苦,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03深得《红楼梦》精髓的张爱玲,几乎在其所有小说里,都融入了关于“欲望”的摸索与反思。
最为人所熟知的大概就是《半生缘》的曼璐和《金锁记》的曹七巧了。
当然这与电视剧的成功改编有莫大的关系。
曼璐最后把曼桢供奉给了那个毁掉她的男人,这里并不是自己不爱自己的妹妹,也并不是表面看的曼璐的心有不甘和不平衡。
那问题出在哪了呢?曼璐对曼桢大致表达过这个意思:凭什么你就高贵清白?我就要被糟蹋欺凌?曼璐角色的毁灭性气质是非常明显的,在心理学上,她希望自己的毁灭能够得到救赎,当无法得到时,就会以对她人的毁灭来达到对自己的补偿。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一、本文概述《红楼梦评论》是清朝末年王国维所作的《红楼梦》评论文章。
文章从美学观点对《红楼梦》的人物、结构、写作艺术及哲学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其所写悲剧不是通常的伦理道德悲剧,而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是一个具有普遍和永久价值的美的毁灭的悲剧。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人生苦痛”及解脱的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来剖析《红楼梦》,虽然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新的、进步的文学研究方法。
然而,这篇文章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对悲剧根源的探讨等方面,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分析《红楼梦评论》的得与失,以期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主要观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里程碑之作,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王国维在评论中主要围绕《红楼梦》的悲剧性质、人生哲学以及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
王国维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他认为,《红楼梦》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这种悲剧性源于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家族制度的腐朽、人性的扭曲以及道德的沦丧。
王国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命运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这种悲剧性的深层原因。
王国维在评论中探讨了《红楼梦》的人生哲学。
他认为,《红楼梦》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而人类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然而,尽管人生充满了悲剧,但人们仍然应该积极面对,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王国维还从美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红楼梦》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人物塑造以及细腻的心理描写等方面。
王国维还指出了《红楼梦》在表现悲剧美时的独特之处,即通过对悲剧的深刻描写来展现人生的真实面貌。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篇一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哎呀,读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我这心里头啊,真可谓是五味杂陈!说真的,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会枯燥得要命,毕竟是个学术性的评论嘛。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这一点我可能觉得吧,有点夸张了。
也许在他那个时代,这样的观点很新颖很独特,但对于我来说,我觉得《红楼梦》里固然有很多悲剧元素,可也不至于到那种“绝顶”的程度。
不过呢,他能这么深入地去剖析,去挖掘其中的悲剧内涵,还是让我挺佩服的。
他讲的解脱之道,我觉得吧,有点玄乎。
我就想问了,在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容易解脱啊?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遇到困难就逃避,想着解脱,可这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我觉得未必!但是呢,通过读这篇评论,我也确实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前看《红楼梦》,就觉得是一群人的家长里短,现在才发现,里面蕴含着那么多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
我就在想啊,王国维先生当年是怎么想到这些深刻的观点的?他是不是也经历了很多人生的波折,才能有这样的感悟?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总之,读完这篇评论,我是又困惑又佩服,又有了新的思考。
这感觉,还真挺奇妙的!篇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嘿,朋友们!读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我真的是感慨万千呐!刚开始翻开这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好看吗?”谁知道,读着读着就入迷了。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我觉得吧,这话说得有点绝对。
也许在他看来,宝黛爱情的悲剧,家族的衰落,种种人物的命运无常,确实让人感到悲哀。
可我就想啊,难道就没有一点希望和美好在里面吗?比如说大观园里姐妹们一起吟诗作画的欢乐时光,难道就不算美好吗?他还说《红楼梦》让人认识到人生的苦痛,从而寻求解脱。
这我就不太认同了。
生活中是有苦痛,可也有快乐啊,难道因为有苦痛我们就要去解脱?那岂不是太消极了?我觉得面对苦痛,我们得勇敢面对,想办法克服,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解脱。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红楼梦》中的欲望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但在对其进行阐释和理解时,很容易陷入误读。
本文将探究《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并提出正确的理解方式。
首先,对于《红楼梦》中的欲望,很多读者倾向于将它单纯地理解为性欲望,特别是对于女性角色的欲望表现。
这种误读往往是由文化背景和社会观念影响所致,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性欲望被视为不道德和不雅观的,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不太会被正面地展示。
然而,《红楼梦》中的欲望远不止于性欲望,它还包括丰富多彩的人性欲望,如名利、权力、地位、爱情等,这些欲望在男性和女性角色中都有所体现。
其次,很多读者将《红楼梦》中的欲望当作是一种消极的或道德败坏的力量,给了它过于负面的评价。
这种误读的原因也是由于文化观念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强调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看待人性,强调君子的“止欲”和“克己复礼”的人格力量,而把欲望视为低级次的贪婪行为。
但是在《红楼梦》中,欲望并不是单纯的贪婪行为,它反映了人的本性和追求,是一种积极的生命体验,也是驱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正如曹雪芹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只有通过不断地满足和实现这些欲望,才能在世界上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红楼梦》中欲的误读还可能与对作品整体价值观的误读有关。
很多读者把《红楼梦》看作是一部描写庸俗、褒义消极的作品,把作品中的欲望视为人性的污点和弱点。
这种看法是片面和偏颇的,因为《红楼梦》的价值观不仅仅局限于欲望的表现和描写,它更强调人类的情感、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建立在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强调人应该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和自由意志,而不是盲从和崇拜社会观念。
综上,正确地理解《红楼梦》中欲的表达和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欲望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性欲望,而是人性的复杂表现,欲望也不应该被单纯地理解为一种消极的力量,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和生命体验。
通过正确而全面地理解《红楼梦》中欲的内涵和作用,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才能从其中汲取到更丰富而具有启迪性的人生智慧。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和情感世界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的欲望主题却经常被人们误解。
有人认为《红楼梦》中的“欲”是指性欲,然而在小说中,“欲”在宗教上的涵义要比性欲更加广泛。
这一误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时代背景的误导《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因此小说中所描写的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和灭亡过程。
在这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中,性欲是被极其严厉的禁忌着的,而封建社会对于所有的感情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男女之间的感情更是严重受制。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在阅读小说时往往会因为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而对其中的欲望主题产生误解。
尤其是对于性欲这一主题,读者很容易将其当成是小说中最重要的情感线索之一,而忽略了其他更为重要的主题。
这种对时代背景的误读,使得读者在理解小说的时候总是带着某种偏见,导致对小说中“欲”的真正内涵产生误解。
二、文化传统的误导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而在这种文化传统下,性欲被禁忌在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之外。
而且,中国古代文学中对性欲的描述往往都是极为含蓄的,这种禁忌情境导致了读者对小说中性欲主题的曲解。
在这种背景下,《红楼梦》中的一些情节容易被读者误读为是性欲的表现。
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男女之间的感情往往受到极为严格的限制,从而导致了读者对小说中男女之间的情感以及欲望关系的曲解。
由于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往往会带着很强的主观色彩,从而对小说中的欲望主题产生了曲解。
三、主观随意的误读人们在阅读小说时往往会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而这种主观色彩往往会使得读者对文本有所曲解,导致对欲望主题的曲解。
尤其是在《红楼梦》这样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在阅读时候常常会受到自己的主观情感的影响,从而导致对文本的曲解。
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往往会把小说中的欲望主题理解为性欲,而忽略了小说中更为重要的主题。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其备受推崇。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关于《红楼梦》中某些主题和情节的解读也随之产生了误读。
欲这一主题就是容易引起误读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探究《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希望引起广大读者对这一经典作品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误读一:欲的骚扰《红楼梦》中,“欲”是一个贯穿全书的重要主题。
这其中既包括了对物质欲望的描述,也包括了对情感欲望的描绘,而这一主题常常被人误解为对女性的骚扰和侵犯。
其实,从作品的整体背景和历史文化来看,《红楼梦》中的欲并非简单的骚扰和侵犯,而是对人性、情感的深刻探讨。
在这部作品中,宝玉、黛玉、湘云等主要角色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和多样性。
欲在其中更多是指对感情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而非单纯的性骚扰。
将《红楼梦》中的欲误读为骚扰是一种对经典文学的不恰当解读。
误读二:“红楼梦”中的欲等同于现代的性解放在现代社会,性观念的解放和性文化的兴盛使得人们误将《红楼梦》中的欲等同于现代的性解放。
《红楼梦》中的欲并非简单的性解放,而是更多地围绕着传统的家族观念和个人情感的交织。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杰作,《红楼梦》是在封建礼教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所表现的欲并非简单地解放个人的性欲,而是更多地强调家族的责任与情感的纠葛。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红楼梦》中的欲与现代的性解放相类比,这种误读会使人们对这一作品的理解产生偏差。
误读三:欲的消极影响在一些人的误读中,《红楼梦》中的欲被理解为消极的影响,是导致主人公身陷困境和悲剧的原因。
这种误读将文学作品中的欲误解为悲剧的罪魁祸首,认为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和欲望是导致他们不幸的主要原因。
从《红楼梦》的整体情节和深层内涵来看,作品中所表现的欲并非简单的消极影响,而是对人性和情感的探讨。
作品中的主人公宝玉、黛玉等人物所表现出的情感纠葛和欲望是他们对生活和情感的真实追求,而不是导致悲剧的罪魁祸首。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的欲望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之一,贾宝玉等人的欲望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动力。
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很多读者对其中的欲望有着误读甚至曲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解析《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
文化差异是导致《红楼梦》中欲的误读的原因之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的情节、人物性格、价值观等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欲望通常被看作是一种负面的力量,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价值观相悖。
《红楼梦》中的欲望被一些读者解读为一种道德败坏和人性堕落的象征,忽视了其中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看,欲望被看作是个体自由和个人追求幸福的源泉,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欲望的理解有所不同。
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在理解《红楼梦》中的欲望时容易产生误解。
个人阅读经验的不同也是导致《红楼梦》中欲的误读的原因之一。
每个人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读者可能更多地关注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关系等方面,而忽视了其中的思想探索和社会批判的成分。
在阅读《红楼梦》时,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学背景知识和阅读经验,很容易产生对其中欲望的误读。
个人阅读习惯和口味也会影响对欲望的理解。
对于一些看重情节发展和娱乐性的读者来说,他们可能更多地关注故事情节中的激情和火花,而忽视其中欲望背后的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主要是由于对欲望概念的局限性、文化差异以及个人阅读经验的不同所导致。
为了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欲的真正含义,读者应该通过深入的阅读和思考,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小说中的欲望,同时也要注意对比不同观点和解读,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会《红楼梦》中对欲望的深入思考和对社会人性的探索。
欲的发现——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再解读
欲的发现——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再解读
邹淑娟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里把"欲"作为<红楼梦>故事的发源和根本,人物、生活都从"欲"而起.<红楼梦>是一个悲剧,王国维找到了自己悲剧的解脱方式.
【总页数】2页(P87-88)
【作者】邹淑娟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欲"之误读的几点商榷 [J], 蔡灵美
2.论王国维运用叔本华哲学阐释《红楼梦》的适用性——兼及钱钟书对《红楼梦评论》的批评 [J], 于丰志;张洪波
3.《红楼梦》:"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纪念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100
周年 [J], 潘知常
4.王国维眼中的《红楼梦》——基于《红楼梦评论》 [J], 林雨鋈;
5.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谈到《红楼梦》之文学成就及贾宝玉之感情心态[J], 叶嘉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内容丰富、深刻,被誉为是一部文化瑰宝。
其中,欲的表现是作品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
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欲望的贬低态度和诸多历史原因,使得现代读者往往会误读《红楼梦》中欲的表现,导致对作品整体的理解产生误差。
下面,本文将具体探究《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以及如何正确理解欲在作品中的表现。
一、欲在《红楼梦》中的表现欲在《红楼梦》中表现出多重层次。
首先,作品中对欲的正面表现是与生命和生产等密切相关的。
例如,作品中描述了贾母之子秦可卿对于养蚕这一产业的执着追求,以及贾母对于家族的延续的担忧等。
其次,欲的负面表现也经常在作品中出现。
欲成为破坏道德、破坏家庭和破坏个人健康的罪恶之源,如林黛玉之爱痴迷黛蕊与宝钗之意的斗争等。
此外,《红楼梦》中还存在着欲的神秘、艺术、哲学和宗教等多重层面的表现方式。
二、欲的误读原因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欲的表现保持着批判、贬低态度,认为欲是人类的弱点,是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麻烦的。
因此,现代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很容易忽视欲的多重层次表现,过于强调其负面和罪恶的一面。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浪漫主义、保守思想以及传统意识形态的思维模式的影响,现代读者往往将《红楼梦》中情欲的描写与西方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性解放等混淆,看作是一个叛逆、挑战传统观念、探讨真实感性、追求真爱等的体现。
这种解读方式往往忽视了《红楼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历史、思想和文化的纬度上把现代主观经验和意志投射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来,使欲成为一种现代功利主义文化意识流的解读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0(2):241—243Journalof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oeialSciencesEdition),2008-04,10(2):241-243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欲"之误读的几点商榷蔡灵美(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西宁8t0008)摘要: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玉”作为叔本华唯意志哲学中“生活之欲”的代表,认为《红楼梦》提出并解决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问题,且《红楼梦》创作的主旨精神是:拒绝一切生活之欲、寻求解脱之道。
这与曹雪芹真正的创作意图是不完全相符合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宝玉之“玉”和宝黛爱情是持肯定和褒扬态度的,他所舍弃的是过度的贪欲。
关键词:王国维;《红楼梦》;欲;宝黛爱情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9713(2008)02-0241-03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以贾宝玉的“玉”为叔本华哲学中“生活之欲”的代表,即“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
”[1l并认为《红楼梦》一书的精神便是灭绝生活之欲,寻求解脱之道。
“而《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唯非常之人,由非常之知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痛之不能相离,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
”王国维以“欲”为生活之欲的代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通灵宝玉与宝玉同时进入了红尘,进入了大观园,成了《红楼梦》小说特别是贾宝玉故事的一个贯彻始终的道具,一个具体的情节因素,一种提示,一种富有神秘与超验意味的、宿命的、不可解的征兆、预兆。
全书有许多章回写示玉、摔玉、丢玉、寻玉、送玉、得玉,与宝玉的爱情、健康、家道关系密切。
”【2怛以为灭绝生活之欲是《红楼梦》的精神,不免失之偏颇,“如果《红楼梦》作者真是白色悟空,走向无欲,那他就不会以悲金悼玉之情,在伤怀日、寂寥时,作此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宇宙间之‘绝大著作’了。
”131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欲望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
人的欲望是人的生命的重要表现,伴随着生命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生命的存在而存在,伴随着生命的消失而消失。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吕氏春秋·情欲》),“欲生于性”(《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二》)。
人因为有了食欲才能保存个体生命的存在,因为有了性欲才能繁衍后代、维持种族的延续。
人只有在满足了最基本的欲望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更高的追求。
每个人都有欲望,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圣人还是凡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所不同的只是在欲望的内容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苟子·荣辱》)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并没有否定作为“欲”的代表的贾宝玉,反而是含着褒扬的浓情去塑造这个人物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反驳。
作者将主人公命名为“宝玉”,“宝,珍也。
”“玉,石之美。
”(《说文解字》)两者合而为-up可理解为“珍贵而美好的石头”,从命名便可初见作者的肯定的态度。
通灵宝玉原是一块女娲氏炼石补天剩下的未用的石头,它虽“无材可去补苍天”,但“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
”也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才能的。
经石头的一再苦求,仙僧便将其幻化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第一回)贾宝玉正是衔着这块宝玉而生的,而且必须要随身携带,这也预示着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伴随着人的存在而存在的。
贾宝玉自九十四回失玉后,就“终日懒怠走动,说话也糊涂了。
”暗示只要人活着就会有欲望,没有欲望人就不能成其为人,对于正常欲望的存在我们应当予以肯定。
虽然贾宝玉有多次摔玉砸收稿日期:2007-10-20作者简介:蔡灵美(1983--),女.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42·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玉的举动,但欲望是无法摆脱的,他一直要佩戴着这块与生俱来的宝玉,直至最终还玉于大荒山无稽崖。
对贾宝玉才能的赞赏,作者在书中有多次描写。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曾这样评价贾宝玉:“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贾雨村也将其归入“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明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一类人中。
第五回中,警幻仙姑应宁、荣二公之灵的请求,将其“聪明灵慧,略可望成”的嫡孙宝玉带人太虚幻境中,“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
在宝玉看过金陵十二钗正册之后还想再看时,警幻仙姑却掩了卷册,是因“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恐把仙机泄漏。
”宝玉的字写的也是很好的,第八回中,几个贾府管事的头目都赞宝玉的字好,“前儿在一处看见二爷写的斗方儿,字法越发好了,多早晚儿赏我们几张贴贴。
”虽然不免含有巴结奉承的意味,但也并非是捕风捉影。
他写的“绛云轩”三个字,林黛玉也说“个个都好”。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是宝玉才华的一次充分集中的发挥展现。
元妃省亲的大观园竣工后,宝玉到园中戏耍,恰巧遇到带领众清客准备进园视察并题匾额对联的贾政,贾政便命他跟随,“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
结果宝玉的才华使得平时对宝玉要求严格,认为他上学只不过“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第九回)的贾政,在众人面前也不免流露出赞赏的表情。
宝玉用“沁芳”二字代替贾政的“泄玉”二字,贾政“拈髯点头不语”,在听了宝玉“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七言对联后更是“点头微笑”。
宝玉在多处的题匾题联中,引经据典,推陈出新,且信手拈来,高人一等。
贾政虽没有在众人面前表扬,反而教训了宝玉,但他几次点头微笑就可证明其实他对宝玉的表现是满意的,这次宝玉是有惊无险地通过了考查。
宝玉的才能也得到了元妃的肯定,他为大观园题名的匾额和处所主要有:沁芳、有凤来仪、杏帘在望、稻香村、蓼汀花溆、蘅芷清芬、红香绿玉等,元妃省亲时除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外,其余基本采用了宝玉的题名。
除了有一定的才能外,贾宝玉还是一个博爱的情痴,而这一点也是曹雪芹所大为赞扬的,是其“大旨谈情”的一再表露。
大观园里众多美好的女子们,不论是小姐还是丫环,贾宝玉都尽心尽力地去爱护她们。
林黛玉从小与贾宝玉一起长大,两人一闹矛盾,贾宝玉总是左一个“妹妹”、右一个“妹妹”哄到她擦干眼泪为止;薛宝钗生病,他不但打发人去瞧,还亲自前去探视;对其他姐妹们也是有求必应、尽力帮忙。
对丫鬟们,贾宝玉也很少摆出少爷的架子,而是平等的去对待她们,甘心为诸丫鬟充役。
为警告雨下画“蔷”的龄官,却忘记自己也淋了雨;袭人、晴雯生病,他也是亲自端茶送水。
大观园的花花草草也同样得到贾宝玉的精心爱护,在他眼里这些花草都是有生命的、可以与之对话的,大观园在宝玉眼中就正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如第五十八回,宝玉病愈后在大观园内看到杏树已结果,感叹到:“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看见一个雀儿在枝上乱啼,就呆想道:“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在《红楼梦评论》第二章中,王国维提出“《红楼梦》一书,非徒提出此问题,又解决之者也。
”其中的“问题”是指“人人所有之问题,而人人未解决之大问题也。
”即《礼记·礼运第九》中所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王国维提出“男女之欲”是“有害无利”的,并列举了历史上典型荒淫的君王为例,而《红楼梦》以主人公的解脱最终解决了“男女之欲”的问题,即以贾宝玉的出家否定了男女爱情。
“然而《红楼梦》的主体情节恰恰不是对男女真爱的否定,而是对爱的执着追求;主人公的离世不是基于对爱欲的解脱,而是由于所爱被毁而愤然出走,是‘寤寐求之’而‘求之不得’的痛苦促成的毅然决然之举。
”细作者曹雪芹对宝黛爱情同样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他把宝黛爱情描写的纯洁无瑕,至情至性,自然天成。
宝黛爱情是前世注定的,曹雪芹用一个美丽的神话引出了宝黛的前世之缘。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赤瑕宫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之得久延岁月。
后绛珠仙草为偿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便随之下世为人,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
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下世即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在人间的贾府演绎了一场超世俗的、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
因前世有缘,宝黛在第三回初次见面时都觉得对方眼熟,黛玉觉得“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而宝玉则直接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两人自小在一处长大,可谓青梅竹马,自然更熟惯亲密。
在人间诸景皆备的大观园里,宝玉和众多姐妹丫鬟们无忧无虑地成长着,读书写字,弹琴下棋,作画吟诗……宝黛爱情第2期蔡灵美: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欲”之误读的几点商榷.243.也正是在这种天真烂漫的氛围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阳春三月,宝黛共读《西厢》,共同葬花。
宝玉无事却派人送去两块旧手帕,而只有黛玉才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还不避嫌疑地在手帕上题了三首诗,以表己心。
宝黛爱情是精神上的契合,他们具有共同的叛逆思想。
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寄托了曹雪芹的最高审美理想,即向往和追求有共同思想基础的爱情和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
宝玉痛恨那些科举应试之书,称那些说文章经济、为忠为孝的人为“禄蠹”,而黛玉也从不劝宝玉走科举、仕途经济之路。
第三十二回,宝玉听史湘云说那些仕途经济的话后就要赶她走,还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正因林妹妹没有说过那些混帐话,宝玉才没有和他生分,而是有事没事都往潇湘馆跑,两人也比别人更亲密些。
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之后,黛玉只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改什么呢?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可能是让他不要再与姐妹丫鬟们厮混;可能是让他不要再与外面那些臭男人交往;可能是让他不要再恃宠而骄……但唯一不可能让他改的是不走科举之路。
宝黛二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切磋,相互包容,相互欣赏,视对方为知音。
宝黛爱隋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两人爱情之路上充满诗情画意,虽有坎坷,但最终达到了心灵上的一致。
人的欲望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属性,正常的欲望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但是人的欲望的满足必须要遵从一定的规则,过多的欲望是不可取的。
《论语·尧日》:“欲而不贪”,《礼记·曲礼》:“欲不可从”,贪欲、纵欲给人带来的只有痛苦。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第二章说:“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如果将其中“生活之欲”理解为“贪欲”将更具合理性。
曹雪芹对欲望的膨胀也是否定的,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就是曹雪芹否定纵欲的一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