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肝系病变
总结词
肝阴虚、肝阳上亢、肝火旺盛、肝郁气滞、肝脾不和。
详细描述
肝阴虚会有目涩、头痛、面色暗淡的表现;肝阳上亢则有头痛、眩晕、耳鸣的症状;肝火旺盛常常表 现为面红目赤、口干苦、胁肋疼痛;肝郁气滞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的症状;肝脾不和会有胁痛、 腹胀、便溏的症状。
脾系病变
总结词
脾胃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气下陷。
血分证:里证、虚证、寒证 瘀斑,出血等 多由热邪深入血分,或阴血耗伤所致
三焦辨证
上焦病:心肺病变、温病初期 发热,咳嗽,心悸胸闷等
多由上焦气机不畅,或温热之邪侵袭上焦所致
三焦辨证
中焦病:脾胃病变、温病中期
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 泄等
多由中焦气机不畅,或温热之 邪侵袭中焦所致
三焦辨证
下焦病:肝肾病变、温病后期 腰膝酸软,遗精阳痿等 多由下焦气机不畅,或温热之邪侵袭下焦所致
根据脏腑辨证理论,对患者 病情进行评估,包括疾病的 轻重、发展趋势、疗效等。
通过评估病情,可以及时发 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病 情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06
中医脏腑辨证的发展趋势 与展望
中医现代化与脏腑辨证
现代科技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脏腑辨证可以借助生物医 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技手段,更深入地揭示人体 生理和病理机制,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现代中医诊断学在传统脏腑辨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和技术 ,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诊断方法。
02
脏腑辨证的核心理论
脏腑生理功能
脏腑定义与功能
脏腑是中医对内脏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各有其 特定的生理功能。

脏腑辨证病例分析

脏腑辨证病例分析

脏腑辨证病例分析目录一、概述 (3)1. 脏腑辨证的概念 (3)2.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 (4)二、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4)1. 病因辨证 (5)2. 症状辨证 (7)3. 体征辨证 (8)4. 其他辅助诊断方法 (9)三、脏腑辨证病例分析 (10)1. 肺脏病证 (11)2. 心脏病证 (12)3. 肝脏病证 (14)4. 肾脏病证 (15)b. 肾结石 (17)c. 肾衰竭 (18)5. 脾胃病证 (19)6. 肠道病证 (20)7. 肝胆病证 (21)a. 胆囊炎 (23)b. 胆石症 (24)四、脏腑辨证与中药治疗 (26)1. 肺脏病证 (27)2. 心脏病证 (29)3. 肝脏病证 (31)4. 肾脏病证 (32)a. 慢性肾炎 (33)b. 肾结石 (34)5. 脾胃病证 (36)6. 肠道病证 (37)7. 肝胆病证 (38)a. 胆囊炎 (39)b. 胆石症 (41)五、总结 (41)1.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中的意义 (42)2. 提高脏腑辨证能力的方法 (43)3. 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发展中医脏腑辨证 (45)一、概述脏腑辨证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通过对患者脏腑功能的异常表现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病因、病机和诊断。

本病例分析旨在通过对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运用中医脏腑辨证的方法,找出患者的病因病机,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将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以期提高诊疗效果,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康复。

1. 脏腑辨证的概念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于中医的脏腑理论,通过对病人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病变所在脏腑或经络,进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之一,它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内外环境的统一,强调人体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联。

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和对脏腑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脏腑辨证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向。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辨别脏腑病变,并根据辨证对病人进行辩证施治的学科。

在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辨别人体的脏腑病变,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治疗。

1.脾气虚血:证候特点为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脉象弦细。

患者常有乏力、四肢无力、纳差、便溏等症状。

2.肺气虚亏:证候特点为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象虚弱。

患者常有气短、乏力、畏寒等症状。

3.心阳虚衰:证候特点为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象迟缓。

患者常有心悸、气短、畏寒等症状。

4.肝气郁结:证候特点为面色苍黄、舌质淡红、脉象弦。

患者常有胁痛、胸闷、易怒等症状。

这些脏腑辨证公式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而成的,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可以大致判断其疾病类型,从而指导中医治疗。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诊疗效果的好坏。

因此,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要对各种脏腑辨证公式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诊断能力,以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总之,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能够初步判断病人的疾病类型,从而指导中医治
疗。

中医医生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脏腑辨证公式,提高自身的诊断能力,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康复。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
中医诊断学
(二)胃阴虚证
胃脘隐痛,嘈杂似饥不欲食, 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 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有力)
1、概念: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主症)
*
中医诊断学
辨证分析要点:
有胃失濡润 、胃失和降见症(胃脘灼痛隐隐、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痞满或干呕等); 有阴虚见症(便干、尿少、舌红少津)。
*
中医诊断学
疑难点: 、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和肾不纳气证的辨证依据。
01
分析:
*
中医诊断学
01
气不固证以膀胱或肾不能固摄的临床表现为审证要点;
03
不纳气证则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益甚及肺肾气虚的表现为辨证要点,又称肺肾气虚证。
02
虚水泛证以水肿,腰以下为甚,并伴见腰膝痠冷,畏寒肢冷等虚寒之象为辨证依据;
*
中医诊断学
辨证分析要点: 有湿热阻滞大肠,传导失职的主症(腹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秽,肛门灼热)。 有湿热内盛见症(泻下秽臭,苔典腻,脉滑数等)。 审证要点:下利或泄泻与湿热征象共见。 肠道湿热证——清热化湿、清肠止利, 用芍药汤或芩连葛根汤。
*
中医诊断学
应熟悉的是:肠道湿热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 此外,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及肠燥津亏证、虫积肠着证亦应熟悉之。以自学为主,亦可参考脚注。
*
中医诊断学
三、肾阴虚证
【概念】 含义是指肾亏损,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94)。 【审证要点】 以肾的主要症状(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女子月经失调与阴虚内热证共见。
*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九】脏腑辨证✅【十】辨脏腑并病证侯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九】脏腑辨证证侯:证的外侯证名:证的名称证型:证的类型证素:证的要素•气虚:无力+动则益甚•阳虚:气虚+寒•血虚:淡•阴虚:热•津亏:干(一)辨心的证侯•1,心主血脉——心悸,脉结/代•2,其华在面——无光泽•3,心藏神——失眠,健忘,多梦,神志异常•4,心开窍于舌——舌尖红,舌疮,舌痛•5,汗为心之液——大汗淋漓•6,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分清别浊心悸:跟心气,心阳有关失眠:跟心血,心阴有关心烦:心有热1.1 心的虚证心血虚原因:生成不足(先天,后天),消耗过多(失血,年老久病,寄生虫)表现:面色淡,心悸,失眠,舌质淡,脉细弱【补心血】心阴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表现:阴虚+心(心悸,失眠,心烦)舌红小,脉细数,左寸尤甚【补心阴】心气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表现:气虚+心,脉结,代【脉气不顺结,气血不畅】【补心气】心阳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寒邪久留,年老体弱)表现:阳虚(气虚+寒)+心(心悸)心阳虚脱证原因:心痛,大汗,阴寒之邪【同亡阳证】表现:亡阳+心【回阳固脱-四逆汤】1.2 心的实证心火亢盛证原因:外感热邪,过食辛辣,情志化火表现:里实热+心(失眠,舌尖红,舌疮,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导赤散: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心脉闭阻证原因:邪气闭阻心脉,心痛,胸闷,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热盛,阳虚,气血】痰蒙心神证表现:痰+心。

表现为癫,痫【化痰开窍】病性属阴,“文痴”【同老年痴呆症】痰火扰神证表现:痰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心神(狂)【同心理学里讲的狂躁型精神病】“武痴”淤阻脑络证原因:外伤。

久病入络表现:头痛,淤血刺痛,入夜益甚,舌紫斑,脉涩【活血,化淤,通络】(二)辨肺的证侯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便秘的治疗:提壶揭盖,宣肺气2.1 肺的虚证肺气虚证原因:过劳,外邪,食物,年老表现:气虚+肺(咳嗽,气喘)咳喘无力【补肺气】肺阴虚证原因:生成不足,消耗太多【里实热证】表现:阴虚+肺,干咳,无痰。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脏腑辨证之心与肺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脏腑辨证之心与肺
精品pp
❖ 如心源性喘息常在夜间发作,西医治疗都从 心脏入手,为什么中医不可以从心脏辨证呢?
❖ 中医不但可以。而且早在西医没认识这病之 前,中医就认为心肺为君相之官,认为肺对 于心脏的血液循环有调节作用.
精品ppΒιβλιοθήκη ❖ 我们可以把心悸少气、心慌气短、左胸痛不得息等 称之为中医心肺的二联证。
❖ 健忘.亦为心血虚的特征。
精品pp
❖ 心气虚亦见心慌心悸,与心阳虚之心慌心悸 有何不同?
❖ 心气虚的心慌心悸,每与活动有关; ❖ 心阳虚的心慌心悸,多于阴雨、夜间及冬季
发作.便是心阳不足之明证。
精品pp
扶心阳常用药物
❖人参,肉桂,远志, 益智仁,紫石英,五 味子
精品pp
五、心寒证
❖ 【临床表现】
❖ 特征:心脏剧痛、面色苍白、气窒欲绝, 手足厥冷。
精品pp
例如:主症心悸,可谓病位在心 无疑,但心有气虚、血虚,或是痰、 瘀扰于心,究为何候呢?只有依全身 症状,辨析其病因病性,才能作出准 确的诊断。所以三者间有着相互交织 的“纵”、“横”关系。
精品pp
3、在进行脏腑辨证时,应从整体 角度全面分析脏腑所属证候。 主要表现在脏腑之间,脏腑与 经络、脏腑与各系统组织器官之 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 此无疑是人体统一性、完整性的 体现。
❖ 前人说,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 ❖ 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
❖ 故健忘轻者,责之于心;重者,迷惑善忘,多见老 人糊涂忘事.归之于肾。
精品pp
二、心血虚内热证
❖【临床表现】
❖ 特征:心悸而烦、惊惕不安,轰热、手心 热、虚汗。
❖ 共征:舌质红、脉细数,逐渐形成等虚热。 ❖ 基础证:失眠、健忘、形瘦等心血虚。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题库考点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题库考点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题库考点及答案解析1、单选下列各项,不会出现大便稀溏的是()。

A.肝郁脾虚证B.脾不统血证C.寒湿困脾证D.胃阳虚证E.脾阳虚证正确答案:B2、单选患者头晕胀痛,痛如刀劈,面红目赤,口(江南博哥)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失眠,恶梦纷纭,胁肋灼痛,吐血、衄血,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其临床意义是()。

A.肝郁气滞证B.肝火炽盛证C.胆郁痰扰证D.肝胆湿热证E.湿热蕴脾证正确答案:B3、单选下列各项,属于肾阴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头晕胀痛B.面红目赤C.口干口苦D.胁肋灼痛E.耳鸣如蝉正确答案:E4、配伍题湿热蕴脾证的临床表现可见()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可见()A.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短少B.身目发黄,胁肋胀痛,大便不调C.身热起伏,肌肤发黄,小便短赤D.腹痛下痢,赤白黏冻,里急后重E.阴囊湿疹,瘙痒难当,小便短赤正确答案:C,B5、单选下列几项中,不属于肾虚症状的是()。

A.腰膝酸软B.耳鸣耳聋C.牙齿动摇D.小便频数而短赤E.阳痿遗泄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肾虚在临床可表现为头目眩晕,面色白或黧黑,腰膝酸冷疼痛,畏寒肢凉,精神委靡,男子阳痿早泄、滑精精冷,女子宫寒不孕,五更泄泻,小便频数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尿频急痛属膀胱湿热的表现。

6、单选肝胆湿热证的常见脉象是().A.沉细数B.弦细数C.濡数D.弦滑数E.滑数正确答案:D7、单选患者体胖痰多,身重困倦,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其临床意义是()。

A.心肺气虚证B.心气虚证C.肺气虚证D.心脉痹阻证E.脾肺气虚证正确答案:D8、单选可与心悸、气短共同诊断心阳虚的是()。

A.自汗神疲B.畏寒肢冷C.头晕眼花D.身倦乏力E.心胸憋闷正确答案:B9、单选肾阳虚证的诊断要点是()。

A.形寒肢冷,面白神疲B.滑精早泄,小便频数C.精冷不育,腰膝酸软D.下肢水肿,按之凹陷E.大便稀溏,排便不爽正确答案:C10、单选患者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胁痛,舌红少苔,脉细数,其临床意义是()。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病性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痰热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湿热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水身体浮肿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细目一辨心病证候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心阳不振
心悸胸闷,形寒肢冷,舌淡苔白等症状。治宜温通心阳,益气养心。
心脉痹阻
心悸胸痛,胸闷憋气,舌质紫暗等症状。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其他脏腑的辨证(脾、肺、肾等)
• 脾气虚弱:食少腹胀,大便溏泄,舌淡苔白等症状。治宜健脾益气,消食止泻。 • 肺气不足:咳喘无力,气短懒言,自汗畏风等症状。治宜补益肺气,固表止汗。 • 肾阴虚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等症状。治宜滋阴补肾,清热降火。 •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脏腑的辨证诊断及治疗方法,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涵盖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内容。在实际应
临床试验对脏腑辨证的验证
肝病辨证
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通过肝脾辨证分型 ,可以观察到不同证型患者的肝功能、病毒 载量等指标存在差异,从而验证脏腑辨证的 临床价值。
肾病辨证
肾病综合征患者根据肾气、肾阴虚、肾阳虚 等辨证分型,各型患者的病理表现、预后及 治疗方案均有所不同。这为脏腑辨证在肾病 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证据。
肝属木,与春季相应
肝具有升发、条达的特性,与 春季的生发之气相应,故肝病 在春季容易加重。
脾属土,与长夏相应
脾具有运化、升清的特性,与 长夏的湿土之气相应,故脾病 在长夏容易加重。
肾属水,与冬季相应
肾具有藏精、主水的特性,与 冬季的寒水之气相应,故肾病 在冬季容易加重。
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肝木生心火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 证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脏腑辨证概述 • 脏腑辨证的基本原则 • 各脏腑的辨证诊断 • 脏腑辨证的临床应用 • 现代科学对脏腑辨证的研究与验证
01
脏腑辨证概述
脏腑辨证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结合对五脏六腑(心、肝、脾、 肺、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判断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以及脏 腑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

脏腑辨证—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中医诊断学

痰黄稠量多咳吐脓 血腥臭痰(肺痈), 烦躁(神昏谵妄), 苔黄腻,脉滑数
8、风水相搏证
(1)定义: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特征:骤起眼睑头面先肿,随及遍及全身,兼表卫症状。
思考题:
1.肺病常见病机与临床症状是什么
2 . 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风寒表证,风寒犯肺证,寒痰阻肺证? 3.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分热表证,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 4.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
主统血——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各种出血
主肌肉四肢——脾失健运,清阳不布,营养不足——肌肉消瘦,痿软无力, 活动失灵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失健运— 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口甜,口腻 面唇淡白无华,甚则萎黄不泽 脾病常见病机——脾失健运 脾病常见证候——纳呆、腹胀、便溏
二、脾病常见病因与证型关系
虚证
脏腑辨证
第一节:辨心病证候 第二节:辨肺病证候 第三节:辨脾病证候 第四节:辨肝病证候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第六节:辨腑病证候 第七节:辨脏腑兼病证候
概说
一、何谓脏腑辨证:
脏腑辩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脏腑病变特点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四诊收集的症状、体征 及有关症情资料、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 归类方法。 简言之:即以腑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病 机
临 床 表 现
心悸,气短 面白,活动 后加重,自 汗
神疲、面 色淡白、 舌淡、脉 虚
转 归
日久发展 成为心阳 虚
可因某些诱因突 发心阳虚脱
(二)实证 1.心脉痹阻证,瘀、痰、寒、气四型鉴别
共同 病机 共同 症状 心 悸 怔 忡 , 心 胸 憋 闷 作 痛 , 痛 引 肩 背内臂, 时 发 时 止 病因病机区别 瘀阻心脉,瘀血内 阻,气血不通 痰阻心脉 痰浊停聚,气滞不 通 寒凝心脉 阴寒凝滞,气血不 行 气滞心脉 气机郁滞,血行不 畅 症状区别 痛如针刺,舌暗或青紫斑 点,脉细涩或结代 心胸闷痛(气滞),体胖 痰多,苔白腻,脉沉滑或 沉涩 痛势较剧,突然发作,冷 痛或遇寒痛剧,舌淡苔白, 脉沉迟或沉紧

第七章 中医诊断学 病位辨证(心肺脾病辨证)

第七章 中医诊断学 病位辨证(心肺脾病辨证)

9.大肠湿热证
(1)定义:由于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为以泄泻 下痢为主症的证候。
(2)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
夏秋暑热邪侵犯肠道 肠道湿热 湿:气机阻滞—腹痛,后重
饮食不洁
传导失职 热:急迫—迫津下泄—暴注下泄
湿热秽浊蕴结肠道
湿热薰灼,肠络受损—下痢脓血
热邪伤津——口渴
热薰于外——身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久病失养
不充
劳心耗血
(3)证候特点: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证共见为主要辨证依据。
2.心阴虚证
(1)定义:由于阴液亏损,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2)病因病机:
心失濡养 心不主血脉—心悸,怔忡
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
心不主神志—心烦,失眠多梦
热病后期,耗伤阴液 心阴亏虚 虚热内生——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寒凝心脉 阴寒凝滞,气血不行
时发时

气滞心脉
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不同症状
痛如针刺,舌暗或青紫斑 点,脉细涩或结代 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苔 白腻,脉沉滑
痛势较剧,突然发作,冷 痛或遇寒痛剧,舌淡苔白, 脉沉紧
疼痛而胀,胁胀,喜太息, 发作与精神因素有关,脉 弦
可互为因果 相兼为病
四型证候可夹杂出现
2.心火亢盛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的鉴别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肠鸣泄泻 运化水谷 气血生化不足——面色淡白、萎黄,倦怠乏力
少气懒言,头晕眼花 主运化
痰饮 运化水液——脾失健运 水湿潴留 水肿
肢体困重
不能上输水谷精微——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腹胀腹泄 主升清
不能保持内脏正常位置—— 内脏下垂
主统血——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各种出血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真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真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真题及答案解析1、单选下列各项,不属于寒痰阻肺证临床表现的是().A.痰色白B.痰质稠C.痰质稀D.痰易咯E.痰难咯正确答案:B2、单选寒饮停胃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

A.脘腹痞胀B(江南博哥).呕吐清水C.胃中振水声D.头晕目眩E.口淡不渴正确答案:C3、单选心悸,面色淡白,失眠健忘,舌淡,其临床意义是()。

A.心气虚证B.心血虚证C.心阳虚脱证D.心阴虚证E.心阳虚证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此证候是心血虚,心失所养的表现。

血液不足,心失所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血虚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则见失眠健忘;面色淡白为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

4、单选下列各项,不属于肾阴虚临床表现的是().A.五心烦热B.腰膝酸软C.潮热盗汗D.小便清长E.遗精早泄正确答案:D5、单选下列各项,不属于肝郁气滞证表现的是().A.胸胁胀痛B.头痛眩晕C.胸闷太息D.月经不调E.咽部异物感6、单选患者,女,61岁。

大便秘结,数日一行,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最宜诊断为()。

A.热盛伤津证B.肠热腑实证C.胃热炽盛证D.肠燥津亏证E.食积化热证正确答案:D7、单选心脉痹阻证中,胸痛以刺痛为特点的是()。

A.气滞心脉B.瘀阻心脉C.痰阻心脉D.热郁心脉E.寒凝心脉正确答案:B8、单选下列各项,不属于燥邪犯肺证临床表现的是()。

A.干咳无痰B.痰少而黏C.痰中带血D.皮肤干燥E.小便频数正确答案:E9、单选齿燥如枯骨属于().A.热盛伤津B.阳明热盛C.肾阴枯竭D.胃阴不足E.肾气虚乏正确答案:C10、单选患者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唇舌暗淡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其临床意义是()。

A.心阳虚证B.肾阳虚证C.心脉痹阻证D.心肾不交证E.心肾阳虚证11、单选下列各项,不属于肾虚症状的是()。

A.腰膝酸软B.耳鸣耳聋C.牙齿摇动D.尿频急痛E.阳痿遗泄正确答案:D12、单选心阳虚证的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属于().A.心阳虚证B.心阳暴脱证C.心气虚证D.心血虚证E.心阴虚证正确答案:B13、单选下列各项,不属于痰热壅肺证临床表现的是().A.咳痰黄稠B.鼻塞流涕C.气喘息粗D.吐脓血痰E.溲赤便秘正确答案:B14、单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脾虚气陷证临床表现的是()。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总)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总)

临床表现:
肺失宣肃:咳喘,气粗,鼻翼煽动
肺热:胸痛,咽喉红肿疼痛
里实热:热、渴,二便,舌脉
辨证要点:
咳喘+里实热证
脏腑辨证
七、痰热壅肺证
脏腑辨证
涵义:
痰热交结,壅滞于肺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因:热——外邪化热,炼液成痰 痰热壅肺 内因:痰——宿痰化热
肺失宣肃 气机闭塞 肉腐血败
临床表现:
心火上炎下移+火热
神志异常+痰浊 神志异常+痰+火热 心悸怔忡+闷憋疼痛+痰瘀气寒 头痛,头晕+血瘀
肺病辨证
生理功能:皮、毛、悲、鼻、泪
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 通调水道:水之上源 肺朝百脉,主宣肃 主皮毛,主卫外司合
病理状态:
呼吸↓:咳、喘、痰;或胸闷,气短等 水液代谢↓:水、湿、痰、饮 卫外失司:自汗,易感外邪
失于滋润:口干咽燥,声音嘶哑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少痰或粘+阴虚
三、风寒犯肺证
脏腑辨证
涵义:
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致使肺卫失宣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
损伤卫阳,卫阳被遏 风寒表证 肺失宣肃 咳、喘、痰(寒)
临床表现:
表寒证 肺失宣肃:咳喘痰涕,鼻塞流涕,痰涕清稀
证候:
虚:久病→气虚,阴虚 实:外邪(风、寒、热、燥)
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等
脏腑辨证
一、肺气虚证
脏腑辨证
涵义:
肺气虚弱,功能(主气、卫外)减退的证候
病因病机:
久病咳喘→消耗↑ 脾虚失运→肺失充养
临床表现:
肺气虚弱
呼吸↓ 卫外↓ 布津↓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四)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四)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四)1、以下哪一项不是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A、尿血B、尿中砂石C、尿后余沥D、尿频急E、尿涩痛2、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证的共同表现是A、腰膝酸软B、眩晕耳鸣C、梦遗失精D、精神倦怠E、浮肿少尿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肾阴虚临床表现的是A、五心烦热B、腰膝酸软C、潮热盗汗D、小便清长E、遗精早泄4、肝火犯肺与肝火炽盛证的主要不同点在于A、胸胁灼痛B、头胀头晕C、面红目赤D、痰中带血E、急躁易怒5、肝胃不和与肝郁脾虚证的共同表现是A、太息易怒B、吞酸嘈杂C、呃逆嗳气D、腹痛欲泻E、便溏不爽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膀胱湿热证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排尿灼热涩痛,小便短赤,尿血或有砂石,小腹胀痛,腰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选项C中的尿后余沥是肾气不固的临床表现。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证的共同表现是腰膝酸软。

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肾阴虚证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而痛,头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经闭、崩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骨蒸发热,午后颧红,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选项D中小便清长是肾阳虚证的表现。

故在此最佳的选项是D。

4、【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肝火炽盛证的临床表现:头晕胀痛,痛如刀劈,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甚或突发耳聋,失眠,恶梦纷纭,或胁肋灼痛,吐血、衄血,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火犯肺证的临床表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咳嗽阵作,痰黄稠黏,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5、【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肝胃不和与肝郁脾虚均有肝气郁结,而见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等表现,但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胀痛、嗳气、呃逆等症;肝郁脾虚证兼脾失健运,常有食少、腹胀、便溏等症。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1《肝气郁结》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

(1)肝阳化风: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9《胆热壅滞证》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一、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胸闷,气短。

2、气虚表现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3、辨证依据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2、阳虚表现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3、辨证依据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与阳虚症状共见。

三、心阳暴脱证的临床表现1、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2、辨证依据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

四、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五、心脉痹阻证瘀、痰、寒、气的比较六、心脉痹阻证的证候分析1、病因(1)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而致气滞、血瘀、痰浊、阴寒等邪气痹阻,心脉癖阻。

(2)其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2、证候分析(1)心阳不振,失于温运,或瘀血内阻,心脏搏动失常,故见心悸怔忡。

(2)阳气不宣,血行无力,心脉阻滞不通,故心胸憋闷疼痛。

(3)手少阴心经之脉横出腋下,循肩背、内臂后缘,故痛引肩背内臂。

七、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失眠,多梦。

2、血虚表现头晕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3、辨证依据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多有久病、失血等病史。

八、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

2、阴虚表现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盔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辨证依据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

九、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热象心烦,失眠,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澹语、神识不清。

2、实热表现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3、辨证依据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实火表现。

十、痰蒙心神证的临床表现1、神昏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医案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医案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医案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核心内容是脏腑辨证,即通过观察、问询、听诊、望闻切四诊法,诊断病人所患的病症,判明病人体内五脏六腑的病理状态,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的相关内容。

一、肝气郁结证
患者女性,32岁,身材较胖,性格内向,易怒,月经周期不
稳定,胁肋部胀痛,口苦口干,眼红,情绪低落。

肝气郁结证是中医常见的证候类型之一,其主要表现是肝气郁结,在体内阻滞不畅,出现多种症状。

中医治疗此证主要是疏肝利气、舒解肝郁,常用药物有柴胡、枳实等。

二、脾虚湿困证
患者男性,45岁,腹部肥胖,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口干口苦,身体疲乏,常感头晕。

脾虚湿困证是中医常见的证候类型之一,其主要表现是脾气虚弱,难以运化水湿,导致出现各种湿邪的,常用药物加味四君子汤、健脾消食胶囊等。

三、肝肾亏虚证
患者男性,60岁,头发稀疏,腰膝酸软,性功能下降,精神
疲乏,心境烦躁,手脚发凉。

肝肾亏虚证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证候类型,其主要表现是肝肾功能不全,气血不足,常伴随神经衰弱等症状,中医治疗此证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常用药物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四、心脾不和证
患者女性,50岁,体形偏胖,情绪容易波动,常常失眠,食
欲不振,肢体困重。

心脾不和证是中医常见的证候类型之一,其主要表现是心脾功能失调,气血亏虚。

中医治疗此证主要是调和心脾,常用药物有保和丸、和中丸、丹参饮等。

以上仅是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的一部分范例,每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环境等都会影响病情的具体表现,中医治疗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定制的,针对性强,疗效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胆郁痰扰证》ﻫ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ﻫ(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ﻫ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ﻫ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 作者:
———————————————————————————————— 日期: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5《肝火上炎》ﻫ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ﻫ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ﻫ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ﻫ(1)肝阳化风:ﻫ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ﻫ(2)热极生风:ﻫ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ﻫ(3)血虚生风:ﻫ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ﻫ(4)阴虚生风:ﻫ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4《风寒束肺证》ﻫ风寒束肺止嗽散,咳嗽发热微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鼻塞流涕白稀痰。
5《寒邪客肺证》ﻫ寒邪客肺咳嗽喘,痰稀色白形肢寒,咳喘突发伴寒象,病程长而风寒短,舌淡苔白脉迟缓,苓甘五味化寒痰。
1《肺气虚证》ﻫ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
2《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
3《痰浊阻肺证》ﻫ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气机升降痰浊阻,胸闷气短难平卧,痰鸣脉滑苔白腻,痰浊二陈三子瘥。
8《小肠气滞证》ﻫ小肠气滞腹痛急,痛引腰背腹胀气,矢气则舒疝牵阴,肠鸣止痛理气机,薄白沉弦或沉紧,天台乌药功效奇。
1《脾气虚证》ﻫ纳少乏力脾气虚,气短懒言困四肢,面黄苍白舌质淡,脉弱参苓术草宜;ﻫ食后腹胀便溏泻,脾不运化加半橘;ﻫ久泻久痢脱垂症,气虚下陷补中宜;
出血诸疾脾失统,引血归脾功效奇。
2《脾阳虚证脾胃虚寒证》ﻫ脾阳虚证阳气衰,胀满冷痛并纳呆,喜温喜按四肢冷。便溏水肿或白带,泄泻理中温阳法,水肿实脾利水来。(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迟无力)
11《寒滞肝脉》ﻫ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 心阳虚心阳虚脱》ﻫ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ﻫ面白舌淡脉虚弱,此是气虚养心瘥;ﻫ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
大汗肢厥脉微绝,参附龙牡救阳脱。
3《寒湿困脾证》ﻫ寒湿困脾色晦暗,纳呆呕恶口中粘,脘腹痞闷大便溏,头身沉重体困倦,淡胖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平胃散。
4《湿热蕴脾证脾胃湿热证》ﻫ面目发黄色如橘,脘腹胀满不思食,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发热尿黄赤,大便不调脉濡数,茵陈甘露清利湿。ﻫ(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
5《胃阴虚证》ﻫ胃阴虚证脘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形体瘦,口燥咽干大便实,舌绛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诸症辞。
6《胃阳虚证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呕清水,喜温喜按面白苍,神疲乏力手足冷,脉弱无力舌淡光,温中补气补虚法,方用黄芪建中汤。ﻫ(得食痛减,舌淡苔白,食少脘痞,口不渴)
7《胃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口咽干,手足心热凉指端,胃脘灼热隐痛缓,神疲乏力身畏寒,舌红少苔脉细弱,黄芪建中益胃联。ﻫ(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自汗盗汗)(或四君子汤合益胃汤.或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
8《胃热亢盛证胃实热证 胃火》
胃火实热见吞酸,喜冷嘈杂食不完,齿衄牙龈肿溃烂,口臭溲赤大便干,舌红黄燥脉滑数,清胃凉膈玉女煎。(拒按)
9《寒邪犯胃证胃实寒证 胃寒》
胃寒冷痛在胃脘,遇寒加重得温减,痛势急剧形肢寒,痞胀呕恶吐后缓,苔白沉紧或脉弦,温胃散寒良附丸。
10《胃腑血瘀证》ﻫ胃腑血瘀脘刺痛,不移拒按夜里重,吐血色暗柏油便,面色黧黑唇色暗,舌质紫暗脉细涩,丹参膈下失笑散。ﻫ(加:九香虫三七红花乳没生大黄刺猬皮)
2《肝血虚证》ﻫ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ﻫ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神志狂,轻者失眠笑无常,胡言乱语面目红,打人毁物力倍常,舌红黄腻脉滑数,礞石铁落温胆汤。
6《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属阴,情志不遂痰蒙心,神识痴呆情抑郁,胸闷痰多喉中鸣,脉滑舌淡苔白腻,开窍导痰定痫丸。
7《心脉痹阻证》ﻫ心脉痹阻胸憋闷,痛引肩背左臂甚,心悸时痛如针刺,舌质紫暗与面唇,细涩结代苔多腻,薤白血府逐瘀寻。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ﻫ心血心阴亏虚证,心悸失眠与多梦,萎黄眩晕多健忘,此是血虚无热征,唇舌淡白脉细弱,四物龙牡朱砂等;ﻫ心阴虚证见心烦,颧赤潮热口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补心朱砂安神丸。
3心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生脉散;心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八珍汤;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补阴阳。
4《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口舌疮,心烦失眠肤生疡,苔黄脉数舌红绛,小便赤涩移小肠,热移小肠导赤散,清心泻火泻心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