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老师育儿心理问题讲座笔记
观看2022年7月陈默老师的青少年心里心得
观看2022年7月陈默老师的青少年心里心得这几天,看了陈默老师讲的《心理健康教育》,受益匪浅。
发现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许多不对的地方。
陈默老师的讲座给我许多启示。
陈默老师讲的专题。
这个暑假怎么过。
暑假在孩子们眼里,就是要快乐地玩,在我们家长眼里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弯道超车。
于是亲子关系就会不和谐,产生许多矛盾。
陈老师建议我们,暑假要带孩子多出去转转,改善亲子关系;鼓励孩子约同学一块儿玩,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给孩子充分信任,让他自信。
关于手机,对于初中生,可以和孩子商定协约,制定学习、运动、休息、玩手机的时间,督促孩子严格执行。
需要补习的,要有针对性,听听孩子的意见,向孩子表明,只要他有补习需要,家长尽力帮助。
暑假里的家庭社交,不要让孩子成为话题王,不要和别的孩子比。
初中生的家长可以开个家庭读书会,和孩子同看一本书,发表个人的观点,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假期调整好孩子的情绪,有利于新学期的学习成长。
当今都市学生的特性分析。
深深的孤独感,莫名伤感导致抑郁。
沉重的情感负担,还不了的情,深深自责,出现老赖现象。
空前的学业压力,面对焦虑的师长,形成高竞争感。
高话语权,孩子获得的信息量大,思考力强。
弱现实感,寻找存在感,高自尊感。
做做家务对孩子有好处。
道德判断水平高,理性化认知,正义感强。
社会性性别趋势。
性别差异缩小,婚姻态度变化。
个性化要求高。
无奈纠结,不知道怎么办。
总之,以上这些,让家长要理解孩子内心的伤感,尽力帮助化解这种伤感,减少冲突。
孩子成绩不好时,要更关爱孩子。
家长减少焦虑不安,不给孩子增加孩子压力。
陈默儿童青少心理咨询感悟
陈默儿童青少心理咨询感悟心理咨询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与陈默儿童青少心理咨询的交流中,我深刻理解到了心理咨询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促进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陈默儿童青少心理咨询中的感悟和思考。
第一章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心理咨询在陈默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成长过程中,陈默儿童和青少年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如学业压力、社交困境、家庭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通过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帮助陈默儿童和青少年解决内心的问题,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二章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陈默儿童青少心理咨询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来更好地应对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首先,我深入了解每个儿童和青少年的个性特点,以便能够更好地调整咨询策略。
其次,我采用了针对性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共情、提问等,以建立起与他们的信任和联系。
还有,我使用了专业的评估工具,如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以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第三章心理咨询的影响通过与陈默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交流,我看到了心理咨询对他们的积极影响。
首先,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提高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其次,心理咨询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正面的生活态度。
最重要的是,心理咨询可以促进他们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提升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陈默儿童青少心理咨询的挑战与解决方案陈默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沟通困难、保密性问题和家庭参与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认为需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
另外,在保护他们的隐私和保密性方面,我会遵守相关的伦理规范,并与他们和家长进行明确的沟通和合作。
此外,与家庭的合作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加快咨询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第五章心理咨询的延伸和影响陈默儿童青少心理咨询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恐惧是小学生的万错之源听陈默老师讲座心得(2)完整篇.doc
恐惧是小学生的万错之源听陈默老师讲座心得【心得体会】陈默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恐惧”是小学生一切错误行为的来源。
学生作业不会做,会恐惧;作业做不完,会恐惧;父母吵了架,会恐惧;妈妈生了小弟弟,会恐惧……如果孩子总是带着焦虑与恐惧的情绪,就会失去主观能动性。
没有主观能动性,注意力就无法投入,就会拒绝学习。
关注学生成长就要使他们安心、安神、安宁。
情绪安定,小学生才能愿意学习、才能投入学习。
为此,陈老师给我们举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小朋友,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小学生了。
所有大人都宝贝你。
当你遇到了困难,所有人都会帮助你……”“宝贝你、帮助你”这样温暖的话语,一下子就会消除孩子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恐惧感,很快就会愉悦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
实际生活中,一年级新生的首课开场白往往是这种类型的:“小朋友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年级的学生了。
上了一年级就和幼儿园不一样了:上课要认真听讲,作业要按时完成……”这样的话语,会使刚刚进入新学校的孩子觉得小学生的规矩很多、压力很大,进而就会产生紧张的情绪,接下来再说什么,估计他也听不明白了。
头儿都没有开好,以后的学习可想而知。
要想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快乐地学习,做教师的就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理解孩子的恐惧情绪,进而才能化恐惧情绪为愉悦情绪,从而开开心心的学习游戏。
六年的小学生活,是一个学生幸福感最高的时期,同伴游戏是基本的心理需要。
做教师的就应该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幸福感控制在最高点,不逾越学生的心理底线。
为此,陈老师又列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黄晓明同学哭着跑到老师办公室:“老师,黄小虎不跟我玩了,也不让李晓丽给我玩。
”“呀,这对你来说真是挺难过的一件事,放在老师身上也会很痛苦的。
”老师一边为黄晓明擦着眼里,一边说。
黄晓明得到了老师的情感共鸣,哭的更厉害了。
“不过,你这么难过,说明还想和他们玩,对吗?”黄晓明点了点头。
“咱俩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老师让怀中的黄晓明坐在了椅子上。
心得
细品学生心理,关爱孩子成长-----听陈默教授讲座的学习心得祁阳县浯溪二中刘百花近两天,我聆听了陈默教授《提高教师素养,关注学生成长》的演讲,让身为教师的我感触颇多。
她那激情的演说,声犹在耳,警醒当代为人师表的教育者,在提升自我的同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
在我们小县城的初中学校里,常常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或有着天生的孤独感:独套公寓里的独子,孩子容易无端伤感,思考力变得很强;他们或有着空前的作业压力:显性的,作业明显增多,隐性的,来自身边的老师,家长等的焦虑情绪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医者医其身,师者育其心。
陈默教授多次谈到提升教师的心理素养,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对从事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我来说,深有体会。
记得那是2015年的下学期,学校安排了一个原班主任不愿再带的初二班级给我。
班上的情况非常复杂,让我记忆深刻的场景是,我第一次进入教室时,居然发现班上所有女生坐在一,二大组,所有男生坐在三,四大组,男女分界明显。
对于已经相处一年的同学来说,这让我实在感到太惊讶了。
一段时间的相处和了解后,我得知了班上的一些情况。
同学们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害怕的问题就是经常有同学在班上说:“某某喜欢某某”,男女同学之间互相不讲话。
得知这个问题之后,我查阅了有关心理学和青少年青春期方面的书籍,也观看了一些教育专家的讲座。
最后,我决定和全班同学们直接沟通这个问题。
我特地抽了一节自习课,以聊天的形式和同学们谈话。
首先,我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喜欢”,我告诉他们你们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
当你对“喜欢”这个词心存疑惑和好奇的时候,请看看自己的父母。
他们当初就是因为彼此喜欢,互相欣赏和仰慕,才决定组建家庭,共度一生的。
“喜欢”是两个想要步入婚姻的成年人之间的词语,跟我们正在学习的初中生目前来说没什么关系。
男女同学之间在教室和其他的公开场合共同探讨学习,一起完成班上的集体劳动,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是男女同学在一起学习或工作就是某某“喜欢”某某。
家长听陈默讲座观后感
家长听陈默讲座观后感篇一家长听陈默讲座观后感这几天,我家那口子去听了陈默老师的讲座,回来之后就跟我叨叨个不停,我这耳朵都快起茧子啦!不过呢,仔细一听,还真有点意思。
陈默老师讲的那些东西,可能对于一些家长来说,就像是久旱逢甘霖。
我家那位一开始听得那叫一个入神,回来跟我讲的时候,眼睛都放光。
她说陈默老师讲的关于孩子心理的那些事儿,简直说到她心坎里去了。
比如说,孩子的学习压力问题。
现在的孩子,书包比我们当年重多了,作业也多得离谱。
陈默老师说,家长不能只盯着成绩,得关心孩子累不累。
我就在想,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啊!我们做家长的,谁不想孩子有个好成绩,将来能出人头地?但也许,我们真的太着急了,把孩子逼得太紧,反而适得其反。
还有啊,陈默老师提到亲子关系。
他说家长要学会跟孩子做朋友,可不是那种嘴上说说的朋友,是要真心能理解孩子的朋友。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算孩子的朋友吗?可能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家长,就得有家长的威严,结果孩子啥都不愿意跟我说了。
不过,听了我家那位的转述,我觉得也许我得改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了。
但我又觉得,改变哪有那么容易啊?这一路上,教育孩子的问题真是让人头疼。
一边想给孩子最好的,一边又怕自己做错了。
哎,教育孩子这事儿,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
但听了陈默老师的讲座,至少让我们这些迷茫的家长,好像看到了一点方向,可能这就够了吧!篇二家长听陈默讲座观后感哎呀妈呀,我家那口子听完陈默讲座回来,跟打了鸡血似的,拉着我就开始滔滔不绝。
陈默老师讲的东西,我觉得有些确实在理。
比如说孩子的自尊心,咱做家长的有时候真没当回事儿,随口一句批评,可能就把孩子的心给伤了。
我就想啊,我自己小时候不也讨厌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骂我嘛,怎么轮到自己当家长了,就忘了这茬呢?还有关于孩子的兴趣爱好,陈默老师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可我就犯嘀咕了,要是孩子就喜欢玩游戏,这也能由着他?也许我这想法有点偏激,但是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哪能光凭兴趣啊,成绩不也很重要吗?不过话说回来,听我家那口子讲,陈默老师说家长不能太焦虑,不然会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陈默儿童青少心理咨询感悟
陈默: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感悟青春期的孩子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比较明显,最近小学生的问题也开始多起来了。
青春期的孩子主要是学业焦虑的问题,这个是最普遍的问题,而且这样的人数越来越多;还有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冲突问题,这几年也越来越多;还有同伴交往问题,这个也是青春期很常见的一个问题;还有就是青春期性困惑。
近几年青春期孩子的神经症也在高发,比如说,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
这些神经症一定是从小时候开始慢慢积累而成的,但是由于家长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等到孩子青春期就开始暴露出来了。
小学生主要是不去上学、恐惧学校、考试焦虑(焦虑躯体化)、无法融入到集体生活中、不守规则、作业拖拉现象。
有一些其他同学有些行为非常古怪、攻击性特别强。
这样的行为是越来越多了。
孩子的问题通常是有两大类:一类是原发性神经功能问题,另一类是继发性情绪问题。
如果是神经功能问题,那就很复杂了,那就涉及到孩子的母亲怀孕和分娩时是否有问题以及孩子在0~3岁的养育,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神经发育。
比如说,多动症等。
如果是继发性情绪问题,主要是由于孩子所处的环境导致的问题,使得孩子的情绪行为紊乱。
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比如说有一个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出来不守纪律、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
如果你不能很好地辨别这些问题是哪一类问题,那么你是很难处理好这些问题。
如果是神经功能性的问题,那么就要给孩子服药、理疗、情绪安抚、行为治疗、学习上特殊安排和营养方面的指导。
如果是继发性情绪问题,那么就要改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就要涉及到教育观念问题。
其实,很多人只是知道孩子的症状,比如说孩子不听课,但是搞不清楚这些问题背后的机制。
我曾经概括当今1993年以后出生的孩子有几个特征:天生的孤独感、沉重的情感负担、空前的学业压力、话语权要求等。
其实,我的每一个概括都是值得家长们去细细体会的,这样家长就不能依据旧有的经验来对待现在的孩子,必须更新自己的认知,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来真正帮到孩子。
家长听陈默讲座观后感
家长听陈默讲座观后感篇一家长听陈默讲座观后感哎呀,这几天我家那老母亲去听了个陈默的讲座,回来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啊!说真的,我一开始还真没当回事儿,觉得不就是个讲座嘛,能有啥惊天动地的。
可我妈那认真劲儿,简直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她跟我念叨着,陈默老师说的那些话,好像一下子戳中了她的心窝子。
我妈说,陈默老师讲的关于孩子心理的那些事儿,太实在了!她也许以前都没意识到,我们这些孩子心里头藏着那么多小九九。
比如说,我们可能表面上嘻嘻哈哈,心里头却在为一次考试的失利默默难过。
我就想,这不是很正常嘛,谁还没点情绪啦?不过听我妈说,陈默老师还提到家长不能总是高高在上,得学会蹲下来和孩子平视。
这话说得在理不?我觉得吧,可能有道理,但真要做起来,那可不容易。
家长们习惯了指挥这指挥那,突然要转变,能行吗?还有啊,我妈说陈默讲孩子的学习压力,可不是我们自己作的,而是家长给的期望太高啦。
我就在想,那家长们能不能别那么心急,让我们喘口气呢?也许,家长们也有他们的难处,毕竟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嘛。
反正这次讲座,把我妈给震住了。
也不知道她能改变多少,我就等着瞧呗!篇二家长听陈默讲座观后感嘿,我跟你们说,我爸妈前段时间去听了那个陈默的讲座,回来之后那叫一个滔滔不绝啊!我一开始心里还犯嘀咕,不就是个讲座嘛,能有多大的魔力?结果我爸妈那表情,严肃得好像世界末日要来了一样。
我爸说:“孩子啊,以前我们可能真的不太懂你。
”我心想,现在知道啦?陈默老师讲的东西,我爸妈一股脑儿全倒给我了。
什么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能只看成绩。
这道理谁不懂啊?可是真要做到,难不难?也许只有家长自己知道。
我妈还说,以后不能随便对我发脾气了,要多听听我的想法。
我就奇怪了,之前咋没这觉悟呢?不过说实话,我心里还是有点小期待的,万一他们真能改呢?陈默老师还提到,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我们自由成长。
这话说得好听,可实际操作起来,家长能忍住不插手吗?我觉得够呛!反正这次讲座对我爸妈触动挺大,至于能坚持多久,我可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陈默老师育儿心理问题讲座笔记 华师大心理学老师 陈默老师
陈默老师育儿心理问题讲座笔记华师大心理学老师陈默一、现如今的孩子1、高孤独感的独子上海90后、00后的孩子,都是独套公寓的独子,隔离了与其他同龄孩子的交流,从而有了天生的孤独感。
而本身父母出身在多兄弟姐妹的家庭,所以并不知道如何养育独子。
这些孩子既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独子,又是情感上的独子。
一个人一旦孤独,就容易沉静在思考中,思考力很强。
人一思考,就会涉及到终极关怀问题,而感到痛苦。
有的孩子一个人在那里发呆,可能就在思考“活着干啥”“我不想活了”。
例:陈老师临床研究经常遇见孩子想“既然80岁也要成灰,那么我现在就变成灰好了。
”孩子一旦孤独,就开始思考行而上的问题。
而父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不知道该如何从这个问题上教导孩子。
理论上说一个人真正成熟是看透了死亡的问题,而大部分实际上从这点来说是不成熟的。
当成人在这个问题上不成熟时候,就会逃避这个问题。
而孩子的这个问题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答案,反而父母回避这个问题。
得不到答案的孩子会越加思考这个问题,便进入抑郁状态,孩子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现在的孩子阅读量很大,从大量的阅读里去寻找答案,但是又找不到答案,所以孩子觉得越来越糊涂。
天生的孤独感的副产品就是特别的脆弱。
2、低物欲感的贵子现在的孩子有沉重的情感负担,生下来以后6个大人都对他很好,孩子受到了6个人的情感就会报恩。
但是这6个人要求的报恩就是“好好学习”,所以孩子就受到了很大的沉重的情感负担,一定要好好读书,要超过别人。
相反,整个学习环境竞争又很激烈,要学习地出人头地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而现在的孩子又面对了空前的学业压力,应试教育已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空前的学业压力来自于:1) 学校里考试成绩排名就是赤裸裸地白纸黑字地贴在那里的,而让孩子心里非常难受。
2) 来源于老师的压力,没有一个职业可以一年四次量化到小数点后一位。
对老师的评价就是以班级考试的平均分来的。
从而造成老师压力很大,很焦虑。
老师焦虑的释放渠道就是在教室里,每天课堂上释放给学生。
儿童心理专家陈默:如何培养一个自驱型孩子
儿童心理专家陈默:如何培养一个自驱型孩子为什么你越给孩子安排周到,孩子却越不领情?为什么你一提学习,孩子就闷闷不乐?怎么激发出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今天分享儿童心理专家陈默老师的一篇文章,比较全面,也许可以给家长一些思路。
01家长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1. 孩子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当孩子生理迅速发展时,心理会有变化。
试想,当一个男孩子长得跟爸爸一样高,他心里会怎么想:嘿嘿,你敢打我吗?再比如,特别瘦的男孩和特别胖的女孩,他们平时的苦恼就可能就来自于体型。
这时候家长注意千万不要对孩子体征进行评价。
比如:“我家女儿哪都好,就是眼睛有点小。
”对男孩来说,头面部特征越早趋向成人,越有利,利于他定下来,在同龄人中有领袖潜质。
但女孩则相反。
一个男孩子学习很好,但是掰手腕掰不过别的男同学,他就可能心情不好,觉得女孩子会看不起他。
所以家长如果知道孩子在苦恼什么,就可以和他说,现在这个时代,学习能力更重要,你的学习能力很强,完全值得骄傲。
2. 一个“女朋友”是不够的,要多交几个很多家长在担心早恋。
早恋这个概念,其实是没有的,是不是没拿工资的恋爱都叫早恋?家长放心,在这个年龄,孩子是恋不起来的,高中生会,你别看就差这3年。
但是,孩子会模仿。
那家长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这么和孩子说——“孩子,你这个年龄就是要学习社会交往的。
告诉妈妈,你有几个好哥们?”“我哥们多了,七八个。
”“异性朋友呢?”“一个。
”“怎么才一个?!不行,妈妈希望多几个,你现在就应该广交朋友。
”这样说的好处是,孩子把交朋友当成应该做的事。
男孩子如果和多个异性朋友交往,啥事都不会有。
女孩子进入这个年龄,妈妈一定要做一件事,这件事非常重要——告诉孩子,如何防止别人性骚扰。
比如,告诉女儿,当她和一个异性在一个房间里,无论他是谁,不能让他身体靠近你,你身体的一些部位,别人是不能碰的,穿内衣的部位,如果有人碰,一定要大叫把他推开。
如果把这个事教好了,男女孩子交往不会有事。
陈默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陈默教授讲座心得体会陈默教授讲座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陈默教授讲座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陈默教授讲座心得体会篇1今年,垣垣成为小学生了,这是一个全新的阶段。
不论孩子还是妈妈,我们都需要及时适应小学的生活。
为此,作为妈妈的我,提前看了不少育儿的书,很多理论都懂,但是真正面对现实情况,还是时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上周,宝贝学校里请教育心理学专家陈默教授给我们这些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做了一个针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报告,陈教授浅显诙谐的语言,让我豁然开朗,很多之前困扰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首先是整理收纳的问题,垣垣的书包一直是我家老大难。
学校里老师开学就教过如何用文件袋理书包。
但是我们宝贝的书包大部分时候却是“杂乱无章”的。
我和他一起理好早晨整整齐齐带到学校的书包,晚上回来一看,文件袋都折叠起来搁置了,有时甚至发生卷子被揉成团塞到书包角落里,一家人到处找不到的失踪迷案。
对此,我三番五次教育,但是效果不好。
没想到陈教授的办法一下子有了明显作用:文具分类训练。
几次训练下来,回家看书包,果然清爽多了:书、本子、卷子和教具分门别类。
早听到陈教授的方法,就可以避免那么多次发脾气了,看来不是孩子不肯做,是妈妈方法不对。
其次,陈教授关于妈妈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对我触动很深。
现在回家是第一件事是拥抱一下孩子,而不是复读机一样的问:今天作业做了吗?中午吃的什么?我能从垣垣脸上看到开心的笑容,这是如此愉悦的体验。
在陈教授看来,孩子的情感体系是家庭关系的投射,孩子的行为是妈妈行为的一面镜子。
攻击性强的孩子一定有一个歇斯底里的妈妈,这让我时刻审视自己,是不是自己又焦躁了,为什么又要发脾气?深呼吸控制自己的情绪。
另外是对孩子的学习态度。
陈教授说,孩子生下来不是来比赛的,我们要培养竞争力强的孩子而不是竞争感强的孩子。
陈默老师育儿心理问题讲座笔记
陈默老师育儿心理问题讲座笔记: 如何与不同年龄的孩子相处如何与不同年龄的孩子相处1、沟通方式2、教育理念3、实际问题处理四大问题:寻求关注问题。
例:小学生偷别人的铅笔,老师跟家长说孩子有品德问题。
陈老师教育小学老师说小学生没有品德问题,品德问题是后来才有的。
小学生寻求关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从来没有被关注过,例再婚家庭,母亲出国去了,母亲只管自己谈恋爱不管孩子。
二是长年累月处于被群体关注之中,例市长的孩子,总有人拍马屁、说好话,到了学校孩子还需要一直得到这样的关注。
遇到这种问题,家长一定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找出事情背后的原因。
权力征战问题。
一般来说孩子就出生在父母亲非常能干的家庭,啥都搞得定,孩子从来都是被安排好的,哪怕考不进好学校,父母也有办法弄进好学校。
孩子从小被剥夺自主权利感觉,从小没有感觉过长大的感觉,等到青春期后孩子突然感觉害怕,原来我的这个家庭是不允许我长大的,甚至将来找老婆也没有自主权。
这样孩子就要和父母打权利战争,表现为对着干。
父母要孩子考重点中学,孩子就考职校,一直打到父母彻底退让为止。
陈老师对家长劝告,家长要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权力给孩子,不然会退而求次的。
例:孩子说不上学,家长说只要你上学啥都好说。
孩子说我不吃饭了,家长就说只要你吃饭,不上学也可以。
孩子说我跳楼了,家长说你只要不跳楼啥都可以。
打到后来孩子说我要离家出走了。
打到最后,家长说我不管你了。
这样打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无意识报复问题。
孩子从小长大从来没有开心过,心里一直压抑很多不满,到了青春期就开始报复,和权利征战差不多。
你哪里痛,他就哪里来给你刺一下。
你最怕他考不进好学校,他就考差学校。
你最怕他谈恋爱,他就谈恋爱。
例:从小到大,妈妈一直压抑孩子,逼着孩子读书,高中也考了很好的高中。
孩子压抑很多年,感觉从来没有玩过。
整个高中阶段,妈妈一直陪读,孩子学习的内容妈妈都要学一遍,连老师都说可以很宽松地考进交大。
但是他考进两本的大学,气死老妈。
陈默教授讲稿
陈默老师育儿心理问题讲座华师大心理学老师陈默老师一、现如今的孩子1、高孤独感的独子上海90后、00后的孩子,都是独套公寓的独子,隔离了与其他同龄孩子的交流,从而有了天生的孤独感。
而本身父母出身在多兄弟姐妹的家庭,所以并不知道如何养育独子。
这些孩子既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独子,又是情感上的独子。
一个人一旦孤独,就容易沉静在思考中,思考力很强。
人一思考,就会涉及到终极关怀问题,而感到痛苦。
有的孩子一个人在那里发呆,可能就在思考“活着干啥”“我不想活了”。
例:陈老师临床研究经常遇见孩子想“既然80岁也要成灰,那么我现在就变成灰好了。
”孩子一旦孤独,就开始思考行而上的问题。
而父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不知道该如何从这个问题上教导孩子。
理论上说一个人真正成熟是看透了死亡的问题,而大部分实际上从这点来说是不成熟的。
当成人在这个问题上不成熟时候,就会逃避这个问题。
而孩子的这个问题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答案,反而父母回避这个问题。
得不到答案的孩子会越加思考这个问题,便进入抑郁状态,孩子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现在的孩子阅读量很大,从大量的阅读里去寻找答案,但是又找不到答案,所以孩子觉得越来越糊涂。
天生的孤独感的副产品就是特别的脆弱。
2、低物欲感的贵子现在的孩子有沉重的情感负担,生下来以后6个大人都对他很好,孩子受到了6个人的情感就会报恩。
但是这6个人要求的报恩就是“好好学习”,所以孩子就受到了很大的沉重的情感负担,一定要好好读书,要超过别人。
相反,整个学习环境竞争又很激烈,要学习地出人头地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而现在的孩子又面对了空前的学业压力,应试教育已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空前的学业压力来自于:1)学校里考试成绩排名就是赤裸裸地白纸黑字地贴在那里的,而让孩子心里非常难受。
2)来源于老师的压力,没有一个职业可以一年四次量化到小数点后一位。
对老师的评价就是以班级考试的平均分来的。
从而造成老师压力很大,很焦虑。
老师焦虑的释放渠道就是在教室里,每天课堂上释放给学生。
陈默老师讲的观后感
陈默老师讲的观后感篇一陈默老师讲的观后感最近听了陈默老师的讲座,哎呀妈呀,那感受可真是一言难尽!陈默老师一开口,就像一道闪电划过我那混沌的大脑。
她讲的那些东西,有的让我频频点头,心里想着:“对对对,就是这么回事儿!”;有的又让我皱起眉头,嘴里嘟囔着:“这能行吗?也许是我还没理解到位。
”她提到孩子的心理问题,我就想起我自己小时候,那时候的我可能也有一些小情绪、小困惑,可没人懂我呀!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可真幸运,有陈默老师这样的专家来给家长们指点迷津。
陈默老师说家长要理解孩子,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以后要是有了孩子,能做到吗?可能我现在觉得能,真到了那时候,说不定就被孩子气得跳脚啦!讲座中,陈默老师举了好多例子,那场景描述得,就好像在我眼前演电影似的。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焦虑的家长和无助的孩子。
这让我心里沉甸甸的,教育孩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啊!听完这讲座,我是一会儿兴奋,觉得自己收获满满,以后肯定能当个好家长;一会儿又担忧,怕自己做不好。
不过,不管咋说,这讲座真的让我思考了很多,我觉得我得好好琢磨琢磨,把陈默老师讲的东西消化消化。
篇二陈默老师讲的观后感陈默老师的讲座,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其实没抱多大期望,心里想着:“能讲出啥花来?”结果,嘿!我还真被“打脸”了!陈默老师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把那些复杂的教育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她讲的每一个观点,都让我忍不住在心里大喊:“哇塞,原来是这样!”比如说,她提到孩子的自尊心,我就想起我小时候被大人无意间伤害自尊的事儿,当时的那种委屈和难过,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讲座中,陈默老师还讲了好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冲突,那场景描述得太生动了,简直跟我身边发生的一模一样。
我不禁想:难道全天下的家长和孩子都这样?也许是吧,毕竟大家都在成长的道路上摸索着。
不过,听着听着,我也有点疑惑了。
她说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可这自由的度到底该咋把握呢?我觉得这可太难了,给多了怕孩子放纵,给少了又怕压抑了孩子的天性。
三年级家长学校学员听课笔记
三年级家长学校学员听课笔记陈默老师的讲座,总结如下:一、家长安心,孩子才能安定。
无论是在疫情居家期间,还是目前在学校里上课,无论现在孩子的学习状况如何,家长要做的就是心态平和,坦然面对孩子的现状,千万不要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孩子的情绪稳定是好好学习的基础。
二、特别时期要非常用心。
父母的情绪能直接影响孩子的状态。
妈妈们要做的是用心陪伴,而非做一个监工。
尤其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要随意去打扰孩子。
小学低年级阶段,我们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把握孩子合理的作业时间,也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休闲时刻。
三、面对开学后的孩子。
如果孩子出现负面的学习行为,我们一定要先找出孩子拒绝学习的原因。
因为行为的背后是情绪,一定要先找出情绪的压力源。
先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再做好积极引导!对于电子产品的管理,要掌握好时间,每次不超过40分钟,且要先完成作业再允许。
四、培养阅读习惯的好时期。
现阶段孩子们的差异来自于阅读量和阅读内容,养成一个阅读的好习惯,有助于孩子终身学习和成长。
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可以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到图书馆感受读书的氛围,要陪孩子一起买书看书,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陪孩子一起爱上读书。
五、家长在孩子学习上的助力作用。
1.稳定孩子的情绪。
情绪是行为的主宰,因为孩子还不太会描述自己的情绪,而是会通过糟糕的行为来表现出来。
如果家长察觉不及时,没有给予调整,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学会鼓励。
家长要经常赞许和认可孩子努力的过程,而非只关注结果。
孩子经常得到认可和鼓励,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3.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一定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并帮助孩子切实解决问题。
让孩子信任我们,并感受到父母永远是他坚实的后盾。
心理讲座笔记华师大陈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华师大陈默国度背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急,家长总在家诋毁应试教育,确非常关注默写生字分数。
不会输不能成功,一、孩子是你单方面的选择——你将给她什么?——你想要她什么?我们真正想给她的是将来把生活过好的素质:好的身体,、适应环境的心理,、能够欣赏自然美艺术美为所感动、,愿意帮助别人、你努力向前,真正的动机是因为自己,不是为了别人的眼光。
要真正独处,学会独处,心理要学会有别人,要有会和伴侣发展良好关系的能力,愿意为人类作贡献,这是涉及到生命意义的事情,我们的孩子会很早涉及到。
人在意识和精神里,二、起跑线问题:起跑线在哪里?——赢了起跑线等于赢在终点站吗?误区:把起跑线放在一年级,放在认字。
起跑线:幼儿时神经功能的发育,动作发育。
一个人一生是马拉松,要给孩子愿意持久运动的动力。
现在,我们把孩子塑造成竞争感很强,竞争力不强的人,这种人成绩好倒也行,但是我们的状况?只能赢不能输,当别人比她强,就瓦解掉。
什么样的孩子都要穷养三、发展性的问题:各年龄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哪些是原则性的错误;具体的操作各个心理阶段的问题,小学生最简单最可爱,反而幼儿园复杂。
小学生是幸福感最强的时期,每一个阶段要满足她。
1、11岁前要让一个人疯过。
2老师是真理的化身,妈妈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时,要小心,否则会混乱,会维护孩子。
老师的话。
3满脑子想玩,4、是一个种树的年龄,老师种树妈妈浇水。
小学阶段不好对人下定义。
我50岁还记得小时候我妈妈下的定义。
5、愿意同伴游戏,非常渴望,任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会疗伤、会和人相处、。
初中生很烦,青春期和更年期,初二到初三,高八到九公分。
初中生不会谈恋爱,只会模仿,高中生会谈恋爱,会避孕。
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广交同性朋友交异性朋友。
防止性骚扰,当你和一个男人单独在一起时,不要让他靠近。
整个中学阶段就是蛇蜕壳,很痛苦,但是成长,整合自己阶段,重新确立队自己的认识,这个主要来自同伴的评价。
陈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得
陈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得我最近参加了一场由陈默主讲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收获颇多。
在这场讲座中,陈默用亲身经历和专业知识为我们深入解析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下是我对这场讲座的心得体会:第一,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事情。
陈默在讲座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身体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
太多的时候,我们只注重了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的心理状态不良好,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第二,心理健康需要正确的认识和处理。
陈默告诉我们,很多人对心理健康存在一些误解,比如将焦虑和压力等情绪问题视为短期的情绪波动。
实际上,这些问题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信号,需要我们重视和及时处理。
同时,陈默也教给我们一些正确的处理方法,比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寻求专业的帮助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第三,心理健康需要社会的关注。
陈默在讲座中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心理健康的数据,让我们了解到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中的普遍存在。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心理健康问题一直被忽视,很多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法获得及时的帮助。
因此,陈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更好地保障每个人的心理健康。
总的来说,这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会将讲座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时刻关注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同时,我也会积极传播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和处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恐惧是小学生的万错之源听陈默老师讲座心得.doc
恐惧是小学生的万错之源听陈默老师讲座心得【心得体会】陈默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恐惧”是小学生一切错误行为的来源。
学生作业不会做,会恐惧;作业做不完,会恐惧;父母吵了架,会恐惧;妈妈生了小弟弟,会恐惧……如果孩子总是带着焦虑与恐惧的情绪,就会失去主观能动性。
没有主观能动性,注意力就无法投入,就会拒绝学习。
关注学生成长就要使他们安心、安神、安宁。
情绪安定,小学生才能愿意学习、才能投入学习。
为此,陈老师给我们举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小朋友,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小学生了。
所有大人都宝贝你。
当你遇到了困难,所有人都会帮助你……”“宝贝你、帮助你”这样温暖的话语,一下子就会消除孩子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恐惧感,很快就会愉悦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
实际生活中,一年级新生的首课开场白往往是这种类型的:“小朋友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年级的学生了。
上了一年级就和幼儿园不一样了:上课要认真听讲,作业要按时完成……”这样的话语,会使刚刚进入新学校的孩子觉得小学生的规矩很多、压力很大,进而就会产生紧张的情绪,接下来再说什么,估计他也听不明白了。
头儿都没有开好,以后的学习可想而知。
要想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快乐地学习,做教师的就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理解孩子的恐惧情绪,进而才能化恐惧情绪为愉悦情绪,从而开开心心的学习游戏。
六年的小学生活,是一个学生幸福感最高的时期,同伴游戏是基本的心理需要。
做教师的就应该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幸福感控制在最高点,不逾越学生的心理底线。
为此,陈老师又列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黄晓明同学哭着跑到老师办公室:“老师,黄小虎不跟我玩了,也不让李晓丽给我玩。
”“呀,这对你来说真是挺难过的一件事,放在老师身上也会很痛苦的。
”老师一边为黄晓明擦着眼里,一边说。
黄晓明得到了老师的情感共鸣,哭的更厉害了。
“不过,你这么难过,说明还想和他们玩,对吗?”黄晓明点了点头。
“咱俩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老师让怀中的黄晓明坐在了椅子上。
2022年心理学家陈默的讲座观后感
2022年心理学家陈默的讲座观后感上周四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家长学园”,陈默教授专门针对一年级新生家长的讲座生动务实,深入浅出,令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我本身是个脾气比较急的妈妈,在孩子磨蹭、拖沓或者不能达到自己心理预设的要求时难免会有各种催促和不耐烦,而孩子往往会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抗行为,于是造成我更加生气,而他则很委屈,常常抱怨我没有耐心。
通过陈教授对幼儿心理的剖析和父母信念的引导,我深刻认识到这种糟糕的互动是我作为家长的急躁和焦虑情绪引起的。
我们太习惯于快节奏和目的导向,以至于常常忽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恨不得孩子一下长大到不需要操心的程度。
而陈教授说:“孩子的长大是需要慢慢等待的。
”家长必须要学会的是“慢”和“等”,必须要克服的是“催”和“逼”。
家长学园后,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急脾气,并按照陈教授的方法,更多的拥抱、陪伴和鼓励孩子,在他不能达到我的预期时尽可能避免生硬的指责,平心静气地提供必要的帮助,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慢慢来”。
结果超出我的预期,小朋友在这一周内说的“我最喜欢妈妈”的次数比之前一个月加起来还要多,前两天还用课堂上攒了两个多月的大星星给妈妈换了一副十分可爱的眼镜,令我非常感动。
陈教授讲座中另一个使我醍醐灌顶的观点是“我们需要培养有竞争力的孩子,而不是有竞争感的孩子。
”从孩子出生以来,我从未对他抱有过出人头地的期望,只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当然我并没有理想主义到认为幸福感会从天上掉下来,我们这一代从各种考试和求职中拼杀过来的家长,比谁都清楚幸福需要能力做后盾,能力越大则选择权越大,也就越有机会选择自己幸福感最高的生活方式。
所以,当孩子进入小学,真正迈入社会第一步后,我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暗自评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焦虑于他暂时落后的方面。
而这种焦虑心情难免会通过言语和行动传递给孩子,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陈教授旗帜鲜明地区分了“竞争力”和“竞争感”,使我豁然开朗。
听陈默老师谈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听陈默老师谈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游戏相对于儿童来讲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有心理的治疗与治愈功能。
通过游戏,孩子们明白,一个人做不成,需要大家一起配合,同时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还要有团队意识,这是孩子最好的学习课堂,是内发的自觉的。
同时,即使孩子们受到父母或者别人的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打骂,他们也会在游戏中,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把心中的不平不满通过游戏的方式宣泄掉,这直接也是一个治疗与治愈的功能。
那什么是正确的做法呢?家长有很多的困惑,我到底应该如何办,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而不是讨厌学习。
问题的关键就是习惯的养成,学生从小的学习兴趣养成,与监护人特别是母亲的关系极大,理想的学习状态是孩子一个人安静的写作业,母亲在旁边安详的看书或者报纸,孩子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请教母亲,有点小动作,母亲也不以为然,让孩子慢慢明白,安静的独立的写完作业,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就像母亲在那里安详的看着书看着报纸。
这是一种榜样学习,这是一种环境养成,家长用行动来教育孩子而不是用嘴巴,这样孩子想不学好也不可能,更多的问题学生家长来做咨询,说的更多的是,我要求他好好做作业,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做到,我的孩子做不到呢,这样的家长,在家教育孩子一般来讲是用嘴巴教育,而不是行动来教育,难怪孩子会有反抗,会说你都做不到,还要求我做呢?如果家长不理解,反而更多的斥责孩子,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对抗的局面,对抗一旦形成,就会固着,不会轻意改变。
所以啊,当家长问老师,我的孩子的作业习惯为什么这么难,我做家长的为什么这样辛苦。
这时的家长不防想一下,你有没有以身作则,有没有好好的安静下来,让孩子习惯以一种平静快乐的心态来学习,在一个安静的谦和的氛围中愉快的写完作业。
大家一定认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只是负责监督,这就错了。
作为一个成人,我们工作中,如果一个领导一直在你的视线范围内以一种不信任的眼光监督你的工作,你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的热情会如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默老师育儿心理问题讲座笔记华师大心理学老师陈默老师一、现如今的孩子1、高孤独感的独子上海90后、00后的孩子,都是独套公寓的独子,隔离了与其他同龄孩子的交流,从而有了天生的孤独感。
而本身父母出身在多兄弟姐妹的家庭,所以并不知道如何养育独子。
这些孩子既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独子,又是情感上的独子。
一个人一旦孤独,就容易沉静在思考中,思考力很强。
人一思考,就会涉及到终极关怀问题,而感到痛苦。
有的孩子一个人在那里发呆,可能就在思考“活着干啥”“我不想活了”。
例:陈老师临床研究经常遇见孩子想“既然80岁也要成灰,那么我现在就变成灰好了。
”孩子一旦孤独,就开始思考行而上的问题。
而父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不知道该如何从这个问题上教导孩子。
理论上说一个人真正成熟是看透了死亡的问题,而大部分实际上从这点来说是不成熟的。
当成人在这个问题上不成熟时候,就会逃避这个问题。
而孩子的这个问题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答案,反而父母回避这个问题。
得不到答案的孩子会越加思考这个问题,便进入抑郁状态,孩子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现在的孩子阅读量很大,从大量的阅读里去寻找答案,但是又找不到答案,所以孩子觉得越来越糊涂。
天生的孤独感的副产品就是特别的脆弱。
2、低物欲感的贵子现在的孩子有沉重的情感负担,生下来以后6个大人都对他很好,孩子受到了6个人的情感就会报恩。
但是这6个人要求的报恩就是“好好学习”,所以孩子就受到了很大的沉重的情感负担,一定要好好读书,要超过别人。
相反,整个学习环境竞争又很激烈,要学习地出人头地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而现在的孩子又面对了空前的学业压力,应试教育已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空前的学业压力来自于:1)学校里考试成绩排名就是赤裸裸地白纸黑字地贴在那里的,而让孩子心里非常难受。
2)来源于老师的压力,没有一个职业可以一年四次量化到小数点后一位。
对老师的评价就是以班级考试的平均分来的。
从而造成老师压力很大,很焦虑。
老师焦虑的释放渠道就是在教室里,每天课堂上释放给学生。
例:学生告诉心理师,老师会因为教室里课桌椅没有放好而发脾气。
3)来源于家长。
在学校里遇到焦虑的老师,回家要面对一个更加焦虑的妈妈。
聪明的妈妈看见孩子回家会抱抱她(对幼儿),或者聊聊开心的事(对少儿)。
3、第三只笼子里的鼠例:心理学实验。
第一只笼子,鼠放在笼子里,设计成打开笼子就会送进来食物。
由于食物有奖励鼠打开笼子开关的行为,那么鼠就会不停地打开笼子以寻求食物。
第二只笼子,设计成打开笼子就会送电击,那么鼠就不敢去打开笼子了。
第三只笼子设计成,打开笼子送来食物,在打开笼子送来电击,再次打开笼子可能是食物也可能是电击,那么这只老鼠会如何做呢?这只老鼠会发疯,因为它不知道接下来会得到什么?现在的孩子就是这第三只笼子里的鼠,这边非常宠爱,就好像食物,另一边严厉要求,要好好读书,就好像电击。
出于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分裂,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家长一定要更新观念,我们的孩子是生活在和我们不一样的环境下,处于不同的压力下的孩子,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下,才能知道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家长的观念需要更新:孩子的长大时需要等待的!特别有的男孩子,可能要到初二才会真正长大。
孩子不是你的替代!你没实现的事,就不要期望在孩子身上实现。
如果家长要孩子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事情,这样你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就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还是心理把孩子当作你的替代品。
甚至有更加恶劣的家长,把孩子当作家长去战胜别人的工具,要让自己的孩子去战胜家长的朋友、同事、亲戚的孩子。
二、不同年龄段孩子发展的心理任务1、婴幼儿的心理任务(0-1岁,大概是最初的年龄)小婴儿要完成的心理任务很重,要信任别人、信任世界。
所以婴儿刚出生下来,会大哭,表达了恐惧害怕的情绪。
母乳喂养对孩子有好处,没有母乳喂养的孩子就没有享受过这种温暖的怀抱。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觉得世界是不可靠的,别人也是不可靠的,对待别人也不是真诚的。
反映出来的能力缺乏就是社会交往能力缺乏。
例:心理学实验,这还会影响成人将来面对困难的情况。
用钢丝做一个假猴子,吊两个奶瓶,和一个刚出生的小猴子放在一起。
小猴子爬上去喝了奶之后就恐惧地躲得远远的。
在用毛绒布做一个假猴子,吊两个奶瓶。
小猴子喝了奶之后会盘在那个毛茸茸的假猴子那里玩。
接下来再放入一个钢丝做的假蜘蛛,两个猴子看见这个从来没看见过的假蜘蛛,吓坏了。
前面的猴子是逃到笼子上面吊着,后面的猴子是逃到绒布做的假猴子那里,逃到妈妈那里去,把妈妈抱紧。
过了一会儿,后面的猴子从妈妈身上下来,去惹、逗弄那只蜘蛛,发现蜘蛛是假的,就和蜘蛛一起玩了。
前面的猴子即使被放到蜘蛛面前,还是只会恐惧地扑打。
结论如果孩子早期不能得到母亲的温暖和安全感,将来面对困难会选择逃跑。
2、儿童发展的心理任务2-3岁孩子会控制大小便后,就明白自己是能够掌控的,有自主意识。
如果全程约束这时候的孩子,4个老人+保姆限制孩子的每个动作,剥夺孩子的自主感,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能动的,觉得自己无能,内在有很强的羞怯感,长大后他不敢面对别人讲话。
例:大学生到陈老师那里治疗,要把灯关了,他躺在地上才能讲话。
老人带孩子只有宝贝孩子的本能,但是没有教育孩子的义务。
所以老人只能完全地保护孩子,不能有一点儿差池,等于剥夺孩子的自主权。
所以现在有很多孩子意志脆弱。
4-5岁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大脑飞速发展,很聪明,特别是很想去探究不知道的事务,打破沙锅问到底。
并且会去做破坏性的事情来探究,比如说把沙发弄坏,只是想知道弄坏以后会怎么样,而不是调皮捣蛋。
但是这时候的家长常常会不耐烦地对待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还会比较其他的孩子,你怎么做不好,隔壁家的孩子怎么做得那么好。
这样的话,这样的孩子就形成的内疚感,感觉自己是无价的,是别人不欣赏的,那么长大后也不会成为果断性、开创性的领军人物。
4-5岁孩子在心理上还会有恋父、恋母情结,就是希望父母当中那个同性的不存在,而另外一个异性的就完全被孩子占用。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孩子长大后还是有这种情结,就会对他的婚姻不利。
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最太平的,人一生中幸福指数是最高的。
这个年龄容易种下自卑的树。
进入小学后,小孩子就会有社会评价,老师会给她社会评价。
如果这个评价是负面的,孩子会把老师的评价内化为自我评价。
例:妈妈带孩子来治疗恋母情结,陈老师觉得问题不大,这个年龄是会有恋母情结。
后来发现妈妈很痛苦,找来爸爸聊聊,发现爸爸是事业非常成功的,妈妈是小老婆,是公开的。
但是妈妈觉得自己见不得阳光,心理痛苦。
陈老师和先生说,你太太很痛苦。
这位先生说我们俩有感情,婚姻以感情为基础,那么我们俩在一起对不对呢?如果有感情,一张纸有那么重要吗?我现在为她提供的生活,全世界也没有几人能提供。
物质上我能提供最好的,感情上也有感情,又何必拘泥于一张纸?陈老师认为这个先生很特别,他找两个太太,并且需要让全世界人都知道。
陈老师认为根源应该是小时候种下的。
他的身高不高,小时候总是被男伙伴欺负,所以他发誓要很出色,来让向别人证明。
这就是小时候埋下自卑,将来不管有多成功,仍然会不自信。
小学阶段,妈妈要做一块橡皮,把老师的负面影响擦掉。
老师说的负面评价,妈妈对孩子要说那是老师失控了,妈妈最了解你,妈妈认为你很好。
学习是长跑,是马拉松,谁跑到最后还不知道。
小学老师有个特点,你去问他小孩子好不好,他都说不好的。
老师不来找家长就好了,有事老师会马上找家长的。
老师看学生肯定看不顺眼,你想50岁的人看7-8岁的孩子肯定是看不顺眼的。
如果老师找家长,那么家长一定要穿上铁马夹,把老师说的话全部都扛在自己身上,对小孩子说老师说你很好,就是有一些小瑕疵。
现在有很多老师非常焦虑,妈妈不能做老师的帮凶。
如果你一旦作了老师的帮凶,那么你的孩子会变得很焦虑,因为孩子都希望做一个妈妈眼里的好孩子,但是由于他年龄段的特点,他做不到,那么他就会焦虑。
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只要你有好心态,你的孩子就会笑到最后。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特别的苛刻。
比如说公交车上,孩子在座位上爬上爬下就会找来家长的一顿骂,其实这是孩子的天性。
等孩子长大就不会这么做了,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十八岁的孩子在座位上爬上爬下呢?如果孩子小学的时候受到很多鼓励,那么将来孩子会很努力勤奋,能成功。
但是现在又有过度的情况,如果这个孩子非常乖,非常好,大人都对他有很高的评价。
这个孩子为了要继续做到大家眼中的好孩子,这个孩子就认为自己必须是最好的,自己把神经绷得很紧,这样到了青春期就容易崩溃。
有很多小学年级组第一名的小孩子到了青春期不愿意读书,崩溃了,读书读不下去了。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很出色,那么不要让他受到老师过度的美誉。
例:有个医生的孩子,小时候非常好,不用家长操心。
到了高中读书读不下去了,崩溃了,他在学校里用拳头打墙,把手也打坏了。
他说我现在什么都不要,只要把我的童年还给我。
他长大后思考,用童年来换分数,换高评价有没有意义。
3、青春前后期孩子的心理任务12-20岁青春期是心理学上非常麻烦的时候。
人生有两大时期最麻烦,一个是青春期,一个是更年期,往往青春期遇到了更年期。
12-16岁是脱毛期,找一张那时候的照片会发现很难看,身高长得很快,可能一年长20工分,甚至可能长得比爸爸高。
如果儿子长得比爸爸高,儿子就不会认命被挨打,还是反击还手,这时候的爸爸一定要领得清,不能再靠打孩子来树立威信。
孩子身体长大了,但是心里没长大,所以陷入疑惑,我到底是大人还是小孩。
虽然心里没长大,但是像装作大人的样子,就是懒得和你说话,电报语,“做啥”“烦来”。
这时候妈妈开始失落,疑神疑鬼,怀疑是不是又喜欢女孩子了。
如果这时候妈妈反而粘着孩子,一定要孩子说话,反而引起孩子反感。
妈妈的明智的做法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孩子叫妈妈,妈妈马上来帮忙,帮好忙就识相地走开。
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成为怎样的人,我是否要成为我爸妈希望我成为的人。
就好像车子买来校正好,可以开始上路跑起来了。
而且这个时候还要高考选择专业,更加容易使孩子混淆。
这个时候很重要,家长要帮助孩子整合好,让他找到自己。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整合好,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会缺失忠诚度,对工作,对家庭都会缺乏责任心。
例:有对夫妻来找陈老师,说要离婚。
女的控诉男的,年轻的时候读书,读了好多书。
后来又搞发明创造,搞了很多也没搞出啥名堂。
一直这么折腾来折腾去的。
陈老师评价这个男的就是青春期没有整合好,不知道自己该做啥,不了解自己的强处弱处。
16-20岁青春期步入成人期的一段时间,是寻找人生的伴侣,寻找亲密感,有爱的能力。
如果前面几个心里成长期都做得很好,那么这个阶段就不会有啥问题。
如果前面几个成长期长得不好,那么青春期纠正一下有效果。
就像老人常说身体没长好,那么长法头里弄好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