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区域大地构造(第四章 区域大地构造研究方法PPT参考课件
![区域大地构造(第四章 区域大地构造研究方法PPT参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a2077ed1f34693dbef3e25.png)
Asperatopsephospaera sp.(糙面球藻) Leiosphaeridia sp(光面球藻)
Buedingiisphaeridium sp(布丁球藻)
Ophiceras sp.(蛇菊石)
龙什更公玛混杂岩地层剖面
19
20
运用大地构造相方法,进 行包括生物古地理、构造古 地理、古地磁、古海盆演化 分析,将造山带内之各种构 造岩片,恢复到原位原态。
变质岩系是在一定大地构造环境下形成的不 同成因类型的原岩建造在地壳演化过程中经 受多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改造的产物。区 域大地构造研究中必须对区域变质岩的原岩 成分、建造类型及其后期变质、变形叠加改 造的特点,以及与岩浆岩作用和成矿作用的 关系等进行综合,获取有关区域大地构造演 化中的热历史和热动力过程信息。
7.Turbidite
formation of oceanic basin in A'nimaqing and subsidiary oceanic basin in Kuhai
8.Volcanic rock formation of volcanic arc
in north eastern-Kunlun
2 、总结沉积岩岩性岩相变化和盆地充填序 列,为研究形成演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
13
无序地层—构造混杂岩系研 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从整体上查明“构造混杂岩”的内部构成和 分布延伸范围,除对外来岩片(块)进行系统 的“物态”、“时态”、“相态”、“位态” 和“变形变质”历程调查外,还要对外来岩片 (块)赋存的“基质” 进行系统的物质成分、 时代、变形变质特点调查,即分别收集构造混 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两者各自的岩性、岩 相、时代、构造过程、变质过程依据。 14
Buedingiisphaeridium sp(布丁球藻)
Ophiceras sp.(蛇菊石)
龙什更公玛混杂岩地层剖面
19
20
运用大地构造相方法,进 行包括生物古地理、构造古 地理、古地磁、古海盆演化 分析,将造山带内之各种构 造岩片,恢复到原位原态。
变质岩系是在一定大地构造环境下形成的不 同成因类型的原岩建造在地壳演化过程中经 受多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改造的产物。区 域大地构造研究中必须对区域变质岩的原岩 成分、建造类型及其后期变质、变形叠加改 造的特点,以及与岩浆岩作用和成矿作用的 关系等进行综合,获取有关区域大地构造演 化中的热历史和热动力过程信息。
7.Turbidite
formation of oceanic basin in A'nimaqing and subsidiary oceanic basin in Kuhai
8.Volcanic rock formation of volcanic arc
in north eastern-Kunlun
2 、总结沉积岩岩性岩相变化和盆地充填序 列,为研究形成演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
13
无序地层—构造混杂岩系研 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从整体上查明“构造混杂岩”的内部构成和 分布延伸范围,除对外来岩片(块)进行系统 的“物态”、“时态”、“相态”、“位态” 和“变形变质”历程调查外,还要对外来岩片 (块)赋存的“基质” 进行系统的物质成分、 时代、变形变质特点调查,即分别收集构造混 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两者各自的岩性、岩 相、时代、构造过程、变质过程依据。 14
新疆大地构造 ppt课件
![新疆大地构造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e2950a336c1eb91a375ddc.png)
阿尔泰古生代陆缘弧
诺尔特上迭裂陷盆地:发育有晚泥盆世—
早石炭世中—酸性火山岩建造的堆积,并伴随有S 型石英斑岩—钾长花岗岩类次深成侵入体
哈龙古生代岩浆弧 :震旦纪—中奥陶世的巨厚陆源碎屑
岩建造沉积,志留纪为复理石建造沉积。发育志留纪的花岗岩 。晚古生代的花岗伟晶岩。
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弧盆系
阿舍勒、冲乎尔、克 兰、麦兹 弧后盆地
准噶尔弧盆系
北准噶尔晚古生代沟弧带
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弧带
准噶尔地块
依连哈比尔尕-博格达裂陷盆地 吐-哈地块
哈尔力克-大南湖古生代岛弧
觉罗格格晚古生代沟弧带
北准噶尔晚古生代沟弧带
萨吾尔—二台晚古生代岛弧带: 发育有泥盆纪岛弧型钙碱性火山岩、下石炭统碳质沉疑灰 岩、上石炭统陆相酸性火山岩建造和二叠系中酸性火山岩 —磨拉石建造。侵入岩主要是华力西中期岛弧型花岗岩类 。华力西晚期出现“I”型为主,“A”型次之的产斑岩铜矿 的造山后花岗岩。石炭纪末期出现张裂环境,在喀拉通克 一带,有含铜镍的镁铁—超镁铁杂岩沿断裂贯入。 洪古勒楞—阿尔曼太早古生代沟弧带: 中奥陶世蛇绿岩和火山复理石建造。上奥陶统—下志留统 不整合其上,为碎屑岩—火山岩建造,中志留统—下石炭 统均属滨海相陆源碎屑—中酸性火山岩建造或陆相磨拉石 建造,并被下二叠统陆相火山岩—复陆屑建造所不整合。
3、秦祁昆造山系 (Ⅲ)
包括昆仑弧盆系和康西瓦-鲸鱼 湖缝合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
4、西藏-三江造山系 (Ⅳ)
包括巴颜喀拉地块和羌塘弧盆系两个二级构 造单元。
1、天山-兴蒙造山系 (Ⅰ)
包括阿尔泰弧盆系、查尔斯克-乔夏哈拉 缝合带、准噶尔弧盆系、天山弧盆系等 二级构造单元。
阿尔泰弧盆系:由阿尔泰古生代陆缘弧和阿尔泰 南缘晚古生代弧盆系组成
陆地构造地貌 教学PPT课件
![陆地构造地貌 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373805aeaad1f347933fca.png)
地垒
30
断层谷——重庆天坑地缝
31
断层崖——华山
32
华 山 长 空 栈 道
33
太行山——挂壁公路
34
断层三角面
35
36
巨大的断陷谷
37
2、褶皱地貌
➢ 单斜地貌
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叫做单斜地貌
• 单斜地貌包括单面山(单斜山)和猪背脊(猪背山)。
• 当岩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 坡比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斜山;
42
顺地貌——背斜山
巫峡
43
背斜山
44
顺地貌——向斜谷
庐山黄家坡谷地
45
逆地貌
向斜山 背 斜 谷
46
逆地貌——背斜谷
47
➢ 穹隆构造地貌
核部为老岩层,翼部为较新岩层,岩层自中 心向四周倾斜的浑圆形构造,称为穹隆构造;其 平面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宽小于3/1 。
老
新
48
穹 隆 山 地
马里亚纳海沟2a
89
-11034m
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2012.03.26.驾驶“深海挑战者号” 特制潜艇成功抵达地球最深的地方, 约10898.43米。成为历史上第三位 下潜至海洋最深处的探险家,同时 也是单独下潜第一人,还是第一位 对该马海里沟底亚部纳进海行沟实2 地探测的人。
90
大陆,平均高度875m
大陆,平均高度875m 大洋,平均水深3800m
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m
99
海洋钻探船 “ 格洛玛 ·挑战者 ” 号
Glomar Challenger, 1968年3月首航
100
30
断层谷——重庆天坑地缝
31
断层崖——华山
32
华 山 长 空 栈 道
33
太行山——挂壁公路
34
断层三角面
35
36
巨大的断陷谷
37
2、褶皱地貌
➢ 单斜地貌
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叫做单斜地貌
• 单斜地貌包括单面山(单斜山)和猪背脊(猪背山)。
• 当岩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 坡比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斜山;
42
顺地貌——背斜山
巫峡
43
背斜山
44
顺地貌——向斜谷
庐山黄家坡谷地
45
逆地貌
向斜山 背 斜 谷
46
逆地貌——背斜谷
47
➢ 穹隆构造地貌
核部为老岩层,翼部为较新岩层,岩层自中 心向四周倾斜的浑圆形构造,称为穹隆构造;其 平面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宽小于3/1 。
老
新
48
穹 隆 山 地
马里亚纳海沟2a
89
-11034m
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2012.03.26.驾驶“深海挑战者号” 特制潜艇成功抵达地球最深的地方, 约10898.43米。成为历史上第三位 下潜至海洋最深处的探险家,同时 也是单独下潜第一人,还是第一位 对该马海里沟底亚部纳进海行沟实2 地探测的人。
90
大陆,平均高度875m
大陆,平均高度875m 大洋,平均水深3800m
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m
99
海洋钻探船 “ 格洛玛 ·挑战者 ” 号
Glomar Challenger, 1968年3月首航
100
地质大区域大地构造学课件01绪论及区域大地构造基本概念
![地质大区域大地构造学课件01绪论及区域大地构造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1a63b82f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4.png)
➢ 剥露到地表的麻粒岩相下地壳成分以长英质 片麻岩、麻粒岩为主体。
➢ 很多新的火山岩携带的大量下地壳包体也以 长英质片麻岩、麻粒岩为主体。
因此现在一般理解的陆壳的下地壳成分仍以长 英质或花岗质成分为主。
大陆岩石圈成分的不均一性
大陆岩石圈的组成和物性变化很大,缺乏一 个共同的成因方式,大陆岩石圈的组成上部是 由非均一成分和具有复杂构造和热演化史的不 同块体拼合而成,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强度。 大陆下地壳的性质因地而异,不同的性质造成 了复杂多样的效应与结果,诸如活动断裂带的 宽度、震后响应和震间应变、造山带高度、沉 积盆地以及被动大陆边缘的下沉速度的差异等.
岩石圈成分结构
大洋岩石圈的成分结构 自上而下: 1、远洋深水沉积 2、为基性枕状熔岩,为大洋拉斑玄武岩 3、为辉绿岩墙或岩床,底部为席状岩墙
群 4、铁镁质深成杂岩,辉长岩、角闪岩 5、橄榄岩(大洋岩石圈地幔)
陆壳成分结构的传统认识
对陆壳成分结构的新认识 (主要针对下地壳成分)
➢ 科拉半岛超深钻揭示,原预测的7km深处的 康拉德面并不存在,在该深度以下仍为斜长 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和角闪岩 ,只是随着 深度增加角闪岩夹层增多。
(1)岩石学莫霍面:辉长岩与橄榄岩之间的界面,或者是角闪 岩、中性高压变粒岩与橄榄岩、榴辉岩之间的界面。存在化学 不连续面与相转换面之争
(2)地震莫霍面(壳—幔之间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
正常地壳P波速≤7km/s;其下的波速8.0±0.2km/s;过渡 带(地震莫霍面)P波速6.8~7.8 km/s。
• 课堂授课与文献查阅紧密结合 • 典型性与全面性的结合
课程总体安排
• 理论与术语体系 • 研究方法 • 基本轮廓 • 作业: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实例分析总结 • 考试: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重要区域大地构造类型基本特征 重要中国区域构造单元基本地质特征
➢ 很多新的火山岩携带的大量下地壳包体也以 长英质片麻岩、麻粒岩为主体。
因此现在一般理解的陆壳的下地壳成分仍以长 英质或花岗质成分为主。
大陆岩石圈成分的不均一性
大陆岩石圈的组成和物性变化很大,缺乏一 个共同的成因方式,大陆岩石圈的组成上部是 由非均一成分和具有复杂构造和热演化史的不 同块体拼合而成,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强度。 大陆下地壳的性质因地而异,不同的性质造成 了复杂多样的效应与结果,诸如活动断裂带的 宽度、震后响应和震间应变、造山带高度、沉 积盆地以及被动大陆边缘的下沉速度的差异等.
岩石圈成分结构
大洋岩石圈的成分结构 自上而下: 1、远洋深水沉积 2、为基性枕状熔岩,为大洋拉斑玄武岩 3、为辉绿岩墙或岩床,底部为席状岩墙
群 4、铁镁质深成杂岩,辉长岩、角闪岩 5、橄榄岩(大洋岩石圈地幔)
陆壳成分结构的传统认识
对陆壳成分结构的新认识 (主要针对下地壳成分)
➢ 科拉半岛超深钻揭示,原预测的7km深处的 康拉德面并不存在,在该深度以下仍为斜长 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和角闪岩 ,只是随着 深度增加角闪岩夹层增多。
(1)岩石学莫霍面:辉长岩与橄榄岩之间的界面,或者是角闪 岩、中性高压变粒岩与橄榄岩、榴辉岩之间的界面。存在化学 不连续面与相转换面之争
(2)地震莫霍面(壳—幔之间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
正常地壳P波速≤7km/s;其下的波速8.0±0.2km/s;过渡 带(地震莫霍面)P波速6.8~7.8 km/s。
• 课堂授课与文献查阅紧密结合 • 典型性与全面性的结合
课程总体安排
• 理论与术语体系 • 研究方法 • 基本轮廓 • 作业: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实例分析总结 • 考试: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重要区域大地构造类型基本特征 重要中国区域构造单元基本地质特征
大地构造学说教程课件
![大地构造学说教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045cc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8.png)
大地构造学有助于评估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为公道开发和利用提供根据 。
保护与利用
通过大地构造学的知识,可以制定科学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同时公道利用 地下水资源,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
05
大地构造学的前沿问题与 展望
地球深部结构与地球动力学
地球深部结构研究
随着地球物理学和深钻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球深部结构 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涉及到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 组成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质力学的意义
地质力学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地球 、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 义。
地球动力系统
01
地球动力系统的概念
地球动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
能以及地球表面的气候、水文、地貌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02
地球动力系统的研究方法
地球动力系统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多种
气候变化与大地构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碳循环、水循环、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等过程。这些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和变化规律。
月球与火星的大地构造研究
月球大地构造研究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对其大地构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自身的构造 和演变历史。月球表面和内部的结构、组成和性质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格局。
02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意义
魏格纳提出,地球上原始的大陆是单 一的超大陆,后来由于地球自转产生 的离心力导致大陆块从原始大陆分离 ,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学说解释了地壳的运动和演 变,为地质的板块运动、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又会 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的演变。
保护与利用
通过大地构造学的知识,可以制定科学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同时公道利用 地下水资源,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
05
大地构造学的前沿问题与 展望
地球深部结构与地球动力学
地球深部结构研究
随着地球物理学和深钻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球深部结构 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涉及到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 组成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质力学的意义
地质力学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地球 、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 义。
地球动力系统
01
地球动力系统的概念
地球动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
能以及地球表面的气候、水文、地貌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02
地球动力系统的研究方法
地球动力系统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多种
气候变化与大地构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碳循环、水循环、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等过程。这些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和变化规律。
月球与火星的大地构造研究
月球大地构造研究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对其大地构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自身的构造 和演变历史。月球表面和内部的结构、组成和性质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格局。
02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意义
魏格纳提出,地球上原始的大陆是单 一的超大陆,后来由于地球自转产生 的离心力导致大陆块从原始大陆分离 ,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学说解释了地壳的运动和演 变,为地质的板块运动、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又会 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的演变。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PPT课件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36acf6daef5ef7bb0d3c2e.png)
中国现代大陆地壳: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
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
演化
拼接 改造
形成
中国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 陆块为代表的稳定区
陆缘为代表的活动带
稳定区包括三大陆块:华北陆块 塔里木陆块 扬子陆块
.
3
活动带五个:天山—兴安活动带 昆仑—秦岭活动带 川滇青藏活动带 华南活动带 台湾活动带
我国的地质构造格架主要形成于晋宁(新元古 代(青白口纪))—印支(早中生代(三叠纪))期的 构造旋回;燕山期以来,太平洋板块活动对我国 大陆有直接影响。
金塔组
废弃 梧桐沟组
方山口组 废弃
阿其德组(上岩组)
哈尔苏海组 废弃
哈尔苏海群
.
21
②锡林浩特地区:
寿山沟组
废弃
青凤山组
废弃 大石寨组
哲斯组
废弃
义和乌苏组 西乌旗组 黄岗梁组 吴家屯组
查干楚鲁组
林西组
废弃
.
西里庙组 斑布加拉嘎组 包特格组(三段) 包特格组
林西系
林西统
索伦组
洪浩尔坝组
碧流台组
22
③赤峰地区:
三面井组
废弃
呼格特组
额里图组
废弃 于家北沟组
铁营子组 (邵总将其置于P3铁营子组) 染房地组
.
23
.
24
.
25
.
26
.
27
三、内蒙古自治区成矿区带划分
成矿是大地构造演化的一部分,是沉积、岩浆、 变质、变形等地质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国Ⅰ、Ⅱ、Ⅲ级成矿区(带)划分所参照的 主要大地构造理论依据是普遍为我国广大地质工作 者所接受的多旋回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同时 岩浆、沉积、变质三大矿床系列划分在理论和实践 上也起到指导作用。
大地构造课件第五讲板块构造理论优秀PPT
![大地构造课件第五讲板块构造理论优秀PPT](https://img.taocdn.com/s3/m/5b86b5e3a2161479161128ac.png)
但是认为岩石圈板块具有绝对的刚性是不 合适的,如碰撞带大规模的褶皱变形、内陆地震、 构造活动和火山作用等。
2、板块的扩张增生与 压缩消亡之间的补偿
沿着大洋中脊轴部,地 幔物质上涌形成新的岩石圈, 岩石圈通过俯冲消减来维持 平衡。每年新生岩石圈2平方 公里,每年也有2平方公里的 岩石圈被俯冲销毁。
3、板块沿球面的旋转运动
量
北 美 板 块 -欧 亚 板 块
2 .7
运
太 平 洋 板 块 -可 可 板 块
2 1 .3
动
南 美 板 块 -非 洲 板 块
3 .7
数
非 洲 板 块 -印 奥 板 块
5 .8
据
非 洲 板 块 -南 极 洲 板 块 太 平 洋 板 块 -纳 兹 卡 板 块
1 .9 1 6 .4
7、板块的绝对运动
板块的绝对运动,是指板块相对于地球旋转轴的 运动。如果某一系统在地史期间相对地球旋转轴的位 置固定不变,那么相对该系统的运动(如热点)也可 以当作板块的绝对运动。一千万年来板块的绝对运动 见图,其中以太平洋板块的运动速度最大,向西偏北 方向运动;印奥板块主要是向北运动;北美板块和南 美板块主要向西偏南方向运动;非洲板块的旋转极位 于非洲板块上,它环绕该极作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 欧亚板块主要是向西和向北运动。
如果我们把板块当作刚体来处理,而且地球半径不变, 那么,板块的运动严格遵循球面运动的欧拉定律
⑴欧拉定律
1776年,瑞士数学家欧拉(E. Euler)指出,一 个钢体沿半径不变的球面的运动,必定是环绕通过 球心的轴的旋转运动。在球体表面,任何一点的移 动都不是沿着直线,而是弧线;如果这种移动表现 为复杂的曲线形式,那么它的移动轨迹将由许多圆 弧小段组成。板块的运动遵循欧拉定律(板块沿球 面的旋转运动图片及两板块的相对运动图片)。
2、板块的扩张增生与 压缩消亡之间的补偿
沿着大洋中脊轴部,地 幔物质上涌形成新的岩石圈, 岩石圈通过俯冲消减来维持 平衡。每年新生岩石圈2平方 公里,每年也有2平方公里的 岩石圈被俯冲销毁。
3、板块沿球面的旋转运动
量
北 美 板 块 -欧 亚 板 块
2 .7
运
太 平 洋 板 块 -可 可 板 块
2 1 .3
动
南 美 板 块 -非 洲 板 块
3 .7
数
非 洲 板 块 -印 奥 板 块
5 .8
据
非 洲 板 块 -南 极 洲 板 块 太 平 洋 板 块 -纳 兹 卡 板 块
1 .9 1 6 .4
7、板块的绝对运动
板块的绝对运动,是指板块相对于地球旋转轴的 运动。如果某一系统在地史期间相对地球旋转轴的位 置固定不变,那么相对该系统的运动(如热点)也可 以当作板块的绝对运动。一千万年来板块的绝对运动 见图,其中以太平洋板块的运动速度最大,向西偏北 方向运动;印奥板块主要是向北运动;北美板块和南 美板块主要向西偏南方向运动;非洲板块的旋转极位 于非洲板块上,它环绕该极作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 欧亚板块主要是向西和向北运动。
如果我们把板块当作刚体来处理,而且地球半径不变, 那么,板块的运动严格遵循球面运动的欧拉定律
⑴欧拉定律
1776年,瑞士数学家欧拉(E. Euler)指出,一 个钢体沿半径不变的球面的运动,必定是环绕通过 球心的轴的旋转运动。在球体表面,任何一点的移 动都不是沿着直线,而是弧线;如果这种移动表现 为复杂的曲线形式,那么它的移动轨迹将由许多圆 弧小段组成。板块的运动遵循欧拉定律(板块沿球 面的旋转运动图片及两板块的相对运动图片)。
区域大地构造(第二章 地台、裂谷、沟弧盆)ppt课件
![区域大地构造(第二章 地台、裂谷、沟弧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a8c6107c1cfad6185fa722.png)
〔三〕地球物理特征
1、浅源地震活动带,震源深度普通 20~45km
2、普通为负的布格重力异常。负异常的的 产生是由于厚的堆积物和下部存在低密 度的异常地幔
3、地壳厚度较薄,普通小于30km。 4、热流值较大,普通比两侧高2~3倍。普
通大于1.5HFU,最高可达3.8~4.4HFU.
〔四〕裂谷构成和演化的地球动力模型 1、早期成穹阶段 2、断裂下陷阶段 3、陆间裂谷阶段或裂谷消亡阶段 拗拉槽概念: 延进大陆内部以高角度和地槽相连的未得到充
地台典型堆积建造
• 石英砂岩建造 • 石灰岩建造 • 碎屑含媒建造 • 膏盐建造 • 红色碎屑岩建造
〔三〕地台地球物理特征
•地壳厚度普通35~40km •地壳构造简单 •地热热流值较低,普通1~1.3HFU •重力:布格重力异常-10~-50mg,变 化幅度和梯度均较小,显示接近平 衡形状 •地震活动微弱
• 盖层堆积为稳定类型堆积建造 • 岩浆活动微弱 • 构造变动微弱 • 盖层根本无蜕变作用,或蜕变作用极为微弱
地台的根本构造——双层构造
盖层:堆积较薄,岩相变化不大,稳定类型 堆积,产状平缓,地壳运动为大面积的缓慢 的升降运动,岩浆活动微弱,很少受蜕变作 用 基底:活动类型堆积,构造复杂,深成岩系 发育,深融作用普遍,区域蜕变作用强
〔二〕地质特征
1、地形上的狭长谷地,裂 缘带常表现为峻峭断崖, 高约几百米甚至上千米 如东非大裂谷、贝加尔 裂谷
2、构造上以断裂为边境, 且断层均为正断层,垂 直断距可达几公里,构 成盆岭构造。如美国西 部盆岭区。
3、类型上有平行式和三叉 裂谷式
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或 “东非大地沟〞。裂谷宽几十至200 km,深达I 000~2 000m,谷壁刀削斧劈,长度相当于地球 周长的1/6,气势宏伟,风光壮观,是世界上最 大的裂谷带,被笼统地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 条大伤痕〞。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 延仲到马拉维湖北部,并在此分为东西两条, 东面的一条是主裂谷,穿越坦桑尼亚中部的埃 亚西湖、纳特龙湖等,经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 纳湖以及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的阿巴亚湖、兹 怀湖等,继续向北直抵红海和亚丁湾,全长 5000多公里;西面一条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 爱德华湖、艾尔伯特湖等不断到苏丹境内的白 尼罗河附近,全长1 700多公里。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ppt课件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cb6e7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1a.png)
中
中国地台的主要特点
国
活动性:
大
建造:活动性沉积、强烈岩浆活动
地
改造:变形强烈、多期性
构
差异性:
造
纵向—差异性升降运动()
-
横向—边缘/内部构造活动(变形)
地 貌
阶段性:突变(断裂)式和渐变(过渡)式 早期—活动性、差异性明显 中期—相对稳定
晚期—再度明显的活动性、差异性
中
•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分区(板块)
构
华力西褶皱系;秦岭/秦岭印支褶皱系;巴颜喀拉
造
山-川西高原/巴颜喀拉-甘孜印支褶皱系;横断 山-三江/三江印支褶皱系;喀喇昆仑山-唐古拉
-
山/喀喇昆仑-唐古拉燕山褶皱系;冈底斯山-念
地
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燕山褶皱系;
貌
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喜山期褶皱系。 地槽区内二级中间地块与盆地相对应——柴达
国 大 地
中国中部——青藏高原东部发育的走向 SN横断山山脉是东西地势分界:
构
东部:低山、丘陵、盆地和平原
造
构造山系呈NE-NNE向展布;
- 地 貌
西部:盆-岭相间 构造山系呈NWW和近SN
• 中国大地构造位置
中
国
1. 中国处于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大 地 构
西伯利亚板 块(地台)、 印度板块(地 台)和太平洋
国 大
第四级地势面:分布于中国东部邻海
地
地区,对应于东部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组
构
合区。包括东部海域的东海、黄海、南
造
海等。主要由大陆架、边缘海、岛弧和
-
海沟组成。东缘以太平洋为界。平均海
地
拔150~200m,面积达330104k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中国大构造概要
一、中国地势
1、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为界 东西两部山势走向、海拔高度明显不同 (1)山势走向 (2)地表海拔高度
地形的梯级特点
(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青藏高原为地幔盆. •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增大到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 区为地幔坪。
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 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
Crustal thickness (km) obtained primarily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wide-angel reflection experiments (af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8).
2、东西向的盆地与山系相间列 三条分水岭: (1)天山—阴山—燕山—长白山
——黄河流域—— (2)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
——长江流域—— (3)南岭
——珠江流域——
3、棱角分明的菱形或三角形盆地镶嵌于山系之间
中 国 及 邻 域 地 壳 等 厚 线 图
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155 160 50
(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甘肃定西
甘肃镇远黄土梯田
(3)第三台阶: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松辽平原),海拔在500m以下
——长白山—东南丘陵——
(4)第四台阶:南海中部深海盆地、东海东部 冲绳海槽、日本海、鄂霍茨克海,-1000~2000m以下
中国大地构造图
(2)中国东临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中国东部处于 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洋陆转化带,
中新生代以来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 互作用对中国大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是夹持于三个构造区(带)之 间的三角区,使中国出现复杂的构造格 局,黄汲清将中国划分为三个构造域:
(1)古亚洲构造域 范围:南界:昆仑—秦岭——大别
北界:西伯利亚板块南缘
活动时间:中晚元古代—T1 构造线方向:总体近东西向
构造背景: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古板块之间 的相互作用
(2)特提斯构造域
范围: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后续挤压的影响范围。北界: 红河—龙门山—祁连山—天山北麓。 以N2-Q形成的山前 盆地,堆积磨拉石建造为标志活动
三、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 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倶在;
•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中华
陆块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中-新特提斯洋和西 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
45
45 40
40 35
35 30
30 25
25 20
20 15
15 10
10 5
5 0
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莫霍面等深线图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 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60-70km,最厚达80 km ,而东部埋深20-
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
地热异常 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
• 世界克拉通平均热流值37.7-46mW/m2,华北的 燕山地区与此差不多39.8mW/m2;而鲁西平均 热流值59.5mW/m2,黄骅拗陷热流值达82.9mW/ m2,辽宁盘山一带竟高达175.9mW/m2,说明它 们都处于地幔隆起带上方的大陆裂谷部位;西 藏羊八井热流值亦高达127.7mW/m2,这与陆内 俯冲引起的壳内熔融(壳内低阻层)有关;南 海盆地平均热流值87-92.5mW/m2都和地幔隆起 上方的裂谷拉张有关。
我国是一个多地 震的国家,内陆 地震占全世界内 陆地震的70%, 是全球两大地震 带的交汇部位。 全球地震活动的 分布与西太平洋 -菲律宾板块的 向西挤压和印澳 -非洲板块向北 挤压所形成的两 个全球性挤压带、 地震带的活动有 关。
地震活动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 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 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时间:原特提斯、古特提斯、中新特提斯 构造线方向:NWW向的弧形,东侧三江地带为NNW~SN 构造背景:古生代-中生代期间:特提斯大洋及南北大陆边缘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第三台阶: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 北平原(松辽平原),海拔在500m以下
——长白山—东南丘陵——
(4)第四台阶:南海中部深海盆地、东海东部冲 绳海槽、日本海、鄂霍茨克海,-1000~-2000m 以下
中国阶梯状地势图
(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10Ma-3Ma。所以, 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 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 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增大到60 km,变化幅度10 km,
一、中国地势
1、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为界 东西两部山势走向、海拔高度明显不同 (1)山势走向 (2)地表海拔高度
地形的梯级特点
(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青藏高原为地幔盆. •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增大到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 区为地幔坪。
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 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
Crustal thickness (km) obtained primarily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wide-angel reflection experiments (af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8).
2、东西向的盆地与山系相间列 三条分水岭: (1)天山—阴山—燕山—长白山
——黄河流域—— (2)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
——长江流域—— (3)南岭
——珠江流域——
3、棱角分明的菱形或三角形盆地镶嵌于山系之间
中 国 及 邻 域 地 壳 等 厚 线 图
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155 160 50
(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甘肃定西
甘肃镇远黄土梯田
(3)第三台阶: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松辽平原),海拔在500m以下
——长白山—东南丘陵——
(4)第四台阶:南海中部深海盆地、东海东部 冲绳海槽、日本海、鄂霍茨克海,-1000~2000m以下
中国大地构造图
(2)中国东临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中国东部处于 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洋陆转化带,
中新生代以来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 互作用对中国大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是夹持于三个构造区(带)之 间的三角区,使中国出现复杂的构造格 局,黄汲清将中国划分为三个构造域:
(1)古亚洲构造域 范围:南界:昆仑—秦岭——大别
北界:西伯利亚板块南缘
活动时间:中晚元古代—T1 构造线方向:总体近东西向
构造背景: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古板块之间 的相互作用
(2)特提斯构造域
范围: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后续挤压的影响范围。北界: 红河—龙门山—祁连山—天山北麓。 以N2-Q形成的山前 盆地,堆积磨拉石建造为标志活动
三、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 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倶在;
•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中华
陆块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中-新特提斯洋和西 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
45
45 40
40 35
35 30
30 25
25 20
20 15
15 10
10 5
5 0
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莫霍面等深线图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 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60-70km,最厚达80 km ,而东部埋深20-
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
地热异常 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
• 世界克拉通平均热流值37.7-46mW/m2,华北的 燕山地区与此差不多39.8mW/m2;而鲁西平均 热流值59.5mW/m2,黄骅拗陷热流值达82.9mW/ m2,辽宁盘山一带竟高达175.9mW/m2,说明它 们都处于地幔隆起带上方的大陆裂谷部位;西 藏羊八井热流值亦高达127.7mW/m2,这与陆内 俯冲引起的壳内熔融(壳内低阻层)有关;南 海盆地平均热流值87-92.5mW/m2都和地幔隆起 上方的裂谷拉张有关。
我国是一个多地 震的国家,内陆 地震占全世界内 陆地震的70%, 是全球两大地震 带的交汇部位。 全球地震活动的 分布与西太平洋 -菲律宾板块的 向西挤压和印澳 -非洲板块向北 挤压所形成的两 个全球性挤压带、 地震带的活动有 关。
地震活动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 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 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时间:原特提斯、古特提斯、中新特提斯 构造线方向:NWW向的弧形,东侧三江地带为NNW~SN 构造背景:古生代-中生代期间:特提斯大洋及南北大陆边缘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第三台阶: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 北平原(松辽平原),海拔在500m以下
——长白山—东南丘陵——
(4)第四台阶:南海中部深海盆地、东海东部冲 绳海槽、日本海、鄂霍茨克海,-1000~-2000m 以下
中国阶梯状地势图
(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10Ma-3Ma。所以, 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 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 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增大到60 km,变化幅度10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