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溪湿地公园芦苇的植物造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溪湿地公园芦苇的植物造景
摘要:对西溪湿地水生植物进行调研,了解芦苇种植布局,从生态、功能、美学、文化等方面分析芦苇在西溪湿地中的作用,并对其设计理念和手法上进行具体研究分析,探索科学而合理的湿地景观植物选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西溪湿地,湿地植物,芦苇,植物造景
1.绪论
1.1研究目的及研究就意义
1.1.1研究目的
城市湿地公园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相对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实践的快速升温,其理论和实践研究比较滞后,从而制约了城市湿地公园的进一步发展。湿地植被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是构成城市湿地公园的基本要素。而前人对湿地植物的单种植物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这方面存在不足,而对芦苇的研究就更少了,大部分作品对西溪湿地植物的研究都是大而泛的,所以我选择了从小的方面来分析,从而希望能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本课题通过对西溪湿地公园相关景区经行实地调研,结合大量相关文献的搜集和阅读,将西溪湿地公园中芦苇成景之处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归纳,并将现有相关湿地植物理论基础上抽离对芦苇造景新的认知。本次实地调研主要以有物可考的景点为主,并结合测量结果绘制平面图和立面图,以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对现在或曾有的芦苇景观营建手法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总结。由于时间季候关系,对那些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却无实景可考的因芦苇成景处,则采取史料研究的方式,挖掘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络。
1.1.2研究意义
在城市湿地造园活动中植物造景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的植物造景看重的是所谓的生态效益和新美观,而对植物景观文化意蕴的营造却很薄弱,大量使用外来植物。本课题研究中把“芦苇造景”当成一个概念提出来,首先是肯定了芦苇在湿地景观营造中的地位,再就是提供一种新的综合研究思路,意图从芦苇景营建一个小角度出发,逐步延伸到湿地景观中植物造景手法的研究,以小见大,同时希望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对以后对其他湿地植物造景手法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研究区域概况
1.2.1西溪湿地概况
西溪湿地历史悠久,它发现于东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是在一千多年农渔耕作用下形成的城市边缘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1.2.2西溪湿地湿生植物的概况
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而湿生植物在着水网交错湿地景观占有主要地位。据相关研究调查,西溪湿地共有水生植物100种,属38科,其优势种为芦苇、芦荻、再力花、茭白、旱伞草、慈菇、菖蒲等7种;,西溪湿地公园湿地植物丰富度较低,从分布来看,大部分湿地植物群落位于水塘岸边,在水位较低的水塘中,植物群落分布较为分散,在水
塘岸边和中央均占据一定面积。
为了体现公园的湿地植物特征,在公园除保留大面积的芦苇湿地外,还人工种植和恢复了许多典型湿地植物群丛,如野茭白+睡莲、野茭白+梭鱼草+莲、再力花+水花生等。除了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还有美化环境、营造景观的效果。在这方面,西溪湿地公园是目前国内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2芦苇造景的设计理念
2.1生态性
西溪原属农耕区,是在多年农渔耕作用下形成的城市边缘次生湿地,芦苇本是其乡土植物,适应性较强。其生态习性深水耐寒、抗旱、抗高温、抗倒伏,笔直、株高、梗粗、叶壮、成活率高。能达到短期成型.快速成景,生命力强、易管理、适应坏境广。多生于低湿地或浅水中,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地区,常形成苇塘。
西溪湿地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是形成西溪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湿地植物就是其中特色之一。西溪湿地公园中大部分芦苇都是尽可能少的干预原有地形、地貌,通过采取适当措施保留下来的,尽可能的保护其生态环境
2.2功能性
2.2.1生态功能
芦苇由于其生命力强,适应环境广,常用作水面绿化、河道管理、净化水质、沼泽湿地、置景工程、护土固堤、改良土壤之首选植物。
2.2.2经济价值
芦苇可谓全身都是宝。苇秆可作造纸和人造丝、人造棉原料,也供编织席、帘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具。嫩时含大量蛋白质和糖分,为优良饲料,也可食用。花絮可作扫帚,也可填枕头。根状茎叫做芦根,中医学上入药,性寒、味甘,功能清胃火,除肺热;有健胃、镇呕、利尿之功效。《本草纲目》谓芦叶“治霍乱呕逆,痈疽”;它能“解诸肉毒”。现代药理证实,芦苇的叶、花、茎、根都含有丰富的药理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葡萄糖及多量维生素B1、B2、C等十多种,因而受到医、药学界的重视。芦苇嫩茎的内膜常用来做吹奏乐器笛子的振动膜,称“笛膜”。苇梢碎叶也可以用来驱寒取暖,当柴烧,烧火做饭。
2.2.3辟邪灵物
芦苇在古代也可用来辟邪,用芦苇制成的绳索即古书所说的“苇索”、“苇茭”很早即被作为辟邪灵物。传说神荼、郁垒曾在度朔山上大桃树下用芦苇绳索捆缚恶鬼,后来皇帝仿照此举,创设了“悬苇索以御凶魅”等一系列法术,这个著名的神话意味着苇索辟邪法同桃木辟邪术一样,都是非常古老的巫术形式。据说夏人便已习惯挂苇茭,后至汉代以至魏晋时期都比较流行。
2.3历史性
西溪湿地公园的大部分芦苇是历史遗留的,现在园林建设中,有意识的保护古建、古树名木、但对湿地植物遗留的保护还有些滞后。西溪湿地不像其他湿地建设为达到美观而大改建,先挖后栽的手法,而是适当的保护了原有湿地植物芦苇,这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
2.4文学性
芦苇具有丰富的文学含义。在古代有相思之意,蒹葭者。如《诗经·秦风》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同时也有了野趣之意,如戴复古《江村晚眺》中描写道:“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同时芦苇还是平凡而自由的象征,天才的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鲍安顺在他的《十月芦花》里这样解释道“人的生命如芦苇般脆弱而优美,低头而轻松,沉思而快乐……”而我觉得芦苇不仅如此,同时也是顽强的象征。芦苇易生易长。每年冬天被全部砍光或凋败,第二年春天一阵春风,几场春雨,又长出新的芦苇,一年又一年,总是生机勃勃,就如诗中所写的革命精神一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西溪湿地公园中芦苇的文化也随处可见。如西溪十景中的“秋雪庵”,“茭芦田庄”,“茭芦庵”“泊庵草堂”等都有着深深的芦文化。
秋雪庵始建于宋,初名"大圣庵",现也名为“秋芦飞雪”。明末西溪沈氏兄弟重整建筑,延请名僧住持庵堂;明末陈继儒取唐人"秋雪蒙钓船"诗意题为"秋雪庵"。1919-1921年,南浔名士周庆云在原址重修,其很长一段时间隐居于此。现坐船穿过密布的水网,茂盛的芦苇,现虽无法体会“秋雪蒙钓船”的意境,但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芦苇滩地,一片白茫茫的意境。秋庵也是“秋八景”的核心景区、也是河渚胜地的静幽之境(见图2—1)。
图2—1秋雪庵及环境平面示意图
茭芦庵,又名正等院,西溪历史上的著名寺庵之一,是文人墨客雅聚切磋诗艺、书画之所。宋绍兴年间(1131-1162),侍卫马军司驻屯于杭州西溪湿地一带,因奉祀所需,于龙驹坞建正等院。明万历初年(1573),正等院释如觉将院迁往河渚,初名正等庵。明末整修时,由董其昌题额。传说交芦庵是茭芦庵是董其昌题名误书"交芦"为"茭芦"。交芦庵名的由来是因庵建在芦苇之中,又称芦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