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系统控制论的总结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一般系统论亚里斯多德早就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因此对系统的研究可以说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了。
作为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最初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初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朗塔菲提出的,只不过它一开始被作为"机体生物学",这是生物学中的有机论概念,强调生命现象是不能用机械论观点来揭示其规律的,而只能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加以考察。
1968年,贝朗塔菲发表了一般系统论的代表著作《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与应用》。
现在系统思想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思潮,日益发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系统1、系统的含义及其分类系统论的内涵和外延理论界现在说法不一。
人们现在把系统论作为介于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横断科学来对待。
它被用作比具体学科更一般化的科学理论加以研究,但又不同于哲学。
现代系统论具有可否证性、抽象性、数理性特点。
贝塔朗菲把一般系统概念定义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
或: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集合体钱学森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
系统的属性:⑴系统的整体性:即非加和性。
系统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组合,而有统一性,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的充分协调和连接,提高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的运行效果。
例如: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就大于钢筋、水泥、沙石的强度之和。
②拿破仑说数量小时较多数法国人不敌少数马克留木人,数量大时较少法国人可以战胜较多数马克留木人③没有凡高弟弟凡高就出不了成果;没有赫歇尔妹妹则赫歇尔不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没有阿贝尔的老师就没有阿贝尔;没有孟母就没有孟子;没有伽罗华之母就没有伽罗华④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⑤反面例子如上网、吸毒、赌博等。
⑥"三个和尚没水吃",其原因是他们的能量消耗在内耗上。
⑵系统的相关性:系统中相互关联的部分或部件形成"部件集","集"中各部分的特性和行为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形态。
钱学森 系统控制论
钱学森系统控制论
《钱学森系统控制论》是一本由钱学森于1956年出版的著作,
是一部讲述系统控制理论的著作,在此之前,钱学森已经完成了关于系统控制的基础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1956年出版的《钱学森系统
控制论》。
本书以“系统控制学”为核心,详细包括了“控制反馈”,“构建和拓扑历史学”,“控制稳定性”,“系统强制移位和操纵参数”,“控制机械系统及其传动”,“机械系统建模及其分析”,“系统测量原理”等许多方面,使得这部著作成为学术界对系统控制理论的重要参考书。
在本书中,钱学森把系统的概念概括为“控制及其所需的反馈”,用“宇宙的反馈原理”来描述控制反馈,并将系统分为“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
他在系统控制学核心方面指出,“所有系统均可用控制参数表示”,而“实际系统均可用拓扑学表示”,从而提出了“构建系统的拓扑历史”的概念。
此外,钱学森在本书中指出,“系统的稳
定性是控制反馈的基本要素”,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参数和拓扑图,以
及稳定性的检验条件,以便更好地研究系统的稳定性,为实际工程的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钱学森系统控制论》不仅为系统控制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工业控制系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成为当今控制理论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也正是出于这本书,控制工程及其相关技术蓬勃发展,这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
总之,《钱学森系统控制论》的出版,对推动系统控制理论的发
展,推动工业控制系统技术的发展以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均甚有贡献,其重要性不可低估。
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 信息技术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信息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它们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本文将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信息技术这四个主题展开讨论,深入探究它们的核心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应用情况。
一、系统论1. 系统论的概念系统论是研究“系统”概念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系统是由一组相互作用和相互通联的部件组成的整体,它具有统一的特性和功能。
系统论研究系统的结构、性质、规律和行为规律,并提出了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的基本原理。
系统论的出现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人类对于复杂系统的认识和处理。
2. 系统论的发展历程系统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他提出了“整体”的概念并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在20世纪初,系统论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克劳德·香农、诺伯特·韦纳等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1948年,《论数学与通信》一文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诺伯特·韦纳、罗斯·阿什比等提出了控制论。
20世纪60年代,信息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成为研究的热点。
3. 系统论的应用系统论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在工程技术中,系统论被应用于系统建模、系统仿真、系统优化等方面,为复杂工程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管理科学领域,系统论被应用于组织管理、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管理系统。
在计算机科学中,系统论被应用于分布式系统、网络系统、智能系统等方面,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
二、信息论1. 信息论的概念信息论是研究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信息论的核心概念是“信息”,它是一种用于传达知识和理解的信号,具有一定的内在特性。
信息论研究信息的度量、编码、压缩、传输、保护等问题,为信息处理和通信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2. 信息论的发展历程信息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数学家克劳德·香农提出。
经典控制理论知识点总结
经典控制理论知识点总结1、自动控制:是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或控制装置来控制机器、设备或者生产过程等,使其受控物理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变化,以达到控制目的。
2、开环控制系统定义:被控装置和被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无反向作用特点: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调整方便;控制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差。
3、闭环控制系统定义:把输出量直接或者间接的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形成闭环特点:输出量参与系统的控制;结构复杂、成本高、适应性强;控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4、自动控制系统分类恒值系统与随动系统;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5、受控对象:指接收控制量并输出被控制量的装备或设备参考输入量(设定值、给定值):系统的给定输入信号,或称希望值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6、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理论。
7、列写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为:(1)确定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2)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依据各变量所遵循的物理、化学等定律,列写各变量之间的动态方程,一般为微分方程组(3)消去中间变量,得到输入变量、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4)标准化拉氏反变换:留数法。
8、传递函数的定义: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在时间域,传递函数在复数域传递函数的性质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传递函数可以有量纲;传递函数表示系统的端口关系;传递函数描述了系统的固有特性传递函数的表达式有理分式形式(特征多项式型)零、极点形式(首一型)时间常数形式(尾一型)。
9、动态性能的五个指标延迟时间(稳态值50%);上升时间(稳态值10%-90%,非一阶0-稳态值);峰值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或最大超调量)。
10、一阶单位阶跃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调节时间t=3T(5%误差带),t=4T(2%误差带)延迟时间t=0.69T上升时间t=2.20T峰值时间,超调量不存欠阻尼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P72)一对靠的很近或相等的零、极点,彼此将相互抵消,其结果使留数等于零,此类零、极点称为偶极子闭环主导极点,它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在s平面上,距离虚轴比较近,且附近没有其他的零点和极点(2)其实部的绝对值比其他极点实部的绝对值小5倍以上。
山东省考研控制科学与工程复习资料控制系统理论要点梳理
山东省考研控制科学与工程复习资料控制系统理论要点梳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学科之一,其理论研究和应用有着广泛的领域和深远的影响。
山东省考研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习与复习对于备考者而言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控制系统理论的核心要点,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控制系统基本概念控制系统是由一组有序组织的元件和一个或多个输入和输出的连接而构成的,用来对特定对象进行监测和控制的系统。
其基本构成包括输入信号、输出信号、反馈环节、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要素。
1. 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多个元件组成的整体,通过相互作用来实现特定目标的集合体。
- 系统的分类:根据系统的性质和组成,可将系统分为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
2. 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 输入信号:作为系统控制器的指令或刺激。
- 输出信号:系统响应输入信号后产生的反馈结果。
- 反馈环节:将输出信号与期望信号进行比较,产生误差信号,用于修正输入信号。
- 控制器:根据反馈信号和期望信号进行计算,并生成修正输入信号的控制策略。
- 执行器:根据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对系统进行实际的控制操作。
二、控制系统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研究和分析控制系统行为的基础,其建立过程包括建立物理模型、编写运动微分方程、进行系统参数化等。
1. 信号与系统的数学表示- 信号的表示方法:包括函数、图表、矩阵等方式。
- 系统的数学描述:包括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等。
2. 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 时域分析:通过观察系统在时间上的响应行为,如单位脉冲响应、阶跃响应等。
- 频域分析:运用傅里叶变换将信号从时域转换为频域,对系统的频率特性进行分析,如频率响应、相频特性等。
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是衡量控制系统能否达到预期控制目标的重要指标,稳定性分析主要涉及系统的零点和极点等内容。
1. 零点和极点的含义- 零点:系统传递函数中使得输出信号为零的输入信号。
管理科学中的运筹学、系统论、控制论及其应用
管理科学中的运筹学、系统论、控制论及其应用在管理科学领域中,运筹学、系统论和控制论是三个强大的、互相联系的工具。
运筹学适用于组织问题,系统论适用于复杂问题,而控制论则适用于动态问题。
这三个工具确立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为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广泛的应用。
一、运筹学运筹学是一种通过分析、建立模型和使用数学方法优化决策的学科。
它通常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网络流、动态规划和排队理论等方面。
这些方法都基于一个简单的前提,即将决策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模型,然后使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它。
通过使用运筹学方法,组织可以更好地制定计划、决策和控制资源。
二、系统论系统论是一种将观点从单个组件移向整个系统的学科。
它强调问题是一个系统之内的子部分,并将其放在系统整体的环境下进行分析。
此外,系统论还强调系统的动态性质,即系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这使得系统论成为解决非线性问题和混沌情况下的问题的一种有力工具。
通过使用系统论方法,组织可以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并构建更好的解决方案。
三、控制论控制论是一种研究如何在动态环境中有效地操纵系统的学科。
它强调了控制系统的构成,以及如何定义控制目标和控制方法。
控制论的主要思想是通过使系统的实际状态最接近预期状态,并保持其稳定,从而实现目标。
通过使用控制论方法,组织可以更好地解决动态的问题。
四、应用这些理论构成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
运筹学帮助组织更好地做出决策并管理资源,系统论则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控制论则帮助组织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动态问题。
这些工具在许多不同的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制造业、运输业、医疗保健、金融、市场营销等。
在未来,这些理论将继续发展,为现代管理科学提供更强大的工具。
控制系统总结
1.1关于控制的基本概念:1)控制对象:被控制的设备或生产过程。
例如:核电厂功率控制系统中的反应堆动力装置。
2)被控制量:为控制对象的输出量,表征生产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工况的物理量。
例如:反应堆的功率,稳压器的水位、压力等。
3)给定值:希望被控制量应该具有的量值或目标值。
可以是常量可以是随时间任意变化的量。
4)控制量,由控制作用加以改变,使被控制量跟踪给定值的物理量。
例如反应堆功率控制中的反应性。
5)扰动:扰动是一种对系统的输出量产生相反作用的信号。
如果扰动在系统内部,称为内扰,如果扰动在系统外部,称为外扰,外扰可看作是系统的输入量。
6)系统:是指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对象的有机组合。
7)控制器:能按照预期要求产生控制信号以改变控制量的设备或装置。
8)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量全部或部分回送到到输入端,与输入量共同影响系统的输出。
9)开关量控制:是指被控设备只有两个状态,即开和关。
10)模拟量控制:是指对相应的执行机构的运动过程加以控制,使被控制量接近所要求的值。
模拟量控制采用的是连续变化的信号。
1.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按给定值分类:恒值调节系统:给定值不变。
随动控制系统:给定值改变,但预先不知规律。
程序控制系统:给定值改变,预先知道规律。
过程控制系统2)按系统结构分类:(1)前馈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按扰动调节优点:调节速度快。
缺点:没有“纠偏”能力。
(2)反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按偏差调节优点:能消除误差缺点:调节速度慢(3)前馈-反馈控制系统(复合控制系统):前馈—粗调,反馈—细调1.3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1)稳定性指标:衰减率,衰减比2)准确性指标:动态偏差,静态偏差(稳态偏差)3)快速性指标:过渡时间,振荡周期频率1.4热工控制对象分类:有自平衡对象,无自平衡对象。
1.5比较器:用来比较输入信号和定制信号,经比较后产生一偏差信号,把信号送给控制器。
作用:比较被控参数的实测值和定制值,从而产生被控参数偏离定值的偏差。
复杂控系统总结及心得
控制系统学习总结: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一共学习了两章内容,第一章是复杂控制系统;第二章是其他控制系统。
主要内容有串级、比值、均匀、分程、选择、前馈等控制系统和新型控制系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所谓复杂控制系统,就是指具有多个变量或两个以上测量变送器或两个以上控制器或两个以上控制阀组成的控制系统。
采用复杂控制系统对提高控制品质、扩大自动化应用范围,起着关键性作用。
串级控制系统将两个调节器串联在一起工作,各自完成不同的任务的系统,主要用于对象容量滞后较大、系统内存在变化剧烈幅值大的干扰和对象具有较大的非线性并负荷变化大等采用简单控制系统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
均匀控制系统的目的是前后设备之间无量供求平衡,通常液位和流量兼顾。
均匀控制系统的特点是比力度的积分时间比较大,控制作用弱。
比值控制系统主要是保持两种物料流量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分为定比值控制和变比值控制两类。
在控制器参数整定上,要求从动量回路快速准确的跟踪主动两回路。
前馈控制系统是按照干扰进行控制的开环控制系统,他必反馈控制及时,理想的前馈控制可以得到完全补偿,但实际难以实现,所以常采用前馈——反馈控制系统,以便得到较满意的效果。
前馈控制分为静态前馈和动态前馈两种形式,前者简单,易于实现;后者前馈效果更好,但须整定多个参数。
选择性控系统是在系统中设有两个控制器或两个以上变送器,通过选择器选出能适应生产安全状况的控制信号,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分程控制系统是将一个控制器的输出分为若干个信号范围,由各个段的信号去控制相应的控制阀,从而实现一个控制器对多个控制阀的控制,有效地高了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能力。
新型控制系统被控过程是多输入多输出的多变量系统,且变量之间互相耦合;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难以精确获得或具有明显的时变性;③控制算法丰富,不只局限于PID形式,系统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实现输出控制;控制工具不再是简单的模拟式控制器,而是采用各种大、中、小、微型计算机。
控制系统总结
1,线性系统理论:叠加性,齐次性。
通过研究线性系统的状态在输入作用下的运动规律,解释系统的结构参数,动态行为和性能指标的内在关系,进而从能控能观两个基本概念出发,通过极点配置方法实现系统的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2,最优控制理论:在给定的限制条件下,寻求一种使给定的受控系统的性能指标在一定意义下为最优的控制规律,状态的能控能观是最优控制的前提。
3,最优估计理论:最优滤波,即考虑受环境噪声和负载干扰时,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用概率和统计方法进行描述与处理。
4,系统辨识理论:根据系统输入输出的时间函数来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辨识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估计表征系统行为的重要参数,建立一个能模仿真实系统行为的模型,用当前可测量的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预测系统输出的未来演变,以及设计控制器。
对系统进行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根据输入时间函数和系统的特性来确定输出信号。
5,自适应控制:当被控对象的内部结构与参数及外部环境和扰动存在不确定性时,系统自身能在线良测和处理信息,随时辨识系统的模型,然后相应修改控制器的结构与参数。
(输入信号控制)。
6,非线性系统理论:主要研究非线性系统的状态的运动规律及改变这些规律的可能性与实现方法,建立并揭示系统的结构参数、行为和性能间的关系。
矩阵的秩:在线性代数中,矩阵A的列秩是A的线性独立的纵列的极大数目。
类似的,行秩是A的线性无关的横行的极大数目。
通俗一点说,如果把矩阵看成一个个行向量或者列向量,秩就是这些行向量或者列向量的秩,也就是极大无关组中所含向量的个数。
矩阵变换:交换矩阵的两行(行列式变号),非零数乘矩阵的某行所有元素,某一行所有元素乘一个数K后加到另一行对应的元素。
约旦标准型:主对角线是特征值,次对角线为1。
状态变量:是内部状态,完整描述系统运动的一组变量,它能确定系统未来的演化行为。
状态空间法:描述系统的方法通常有输入输出法和状态变量分析法,通常对系统时域或频域的分析均是运用输入输入法,关心的是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系统内部的有关问题。
系统科学理论——控制论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5)
五、深入研究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上好一节语文课,首先是备好每一节课。 联系班级情况,设计可行的教学方案。研究教 材、研究学生、研究方法、研究操作、研究可 能出现的课堂问题,找出规律。课堂上充分利 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图案、问题、活动等。使 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只是纸上谈兵。避 免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听,理解的会很少,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知识小结:
由此,可以推断:我们在教学中,要在学生不 感到压力大、负担重的前提下,尽量用较少的 时间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 和能力,教学成本要合理化。因此,要取得最 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以 及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控制。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 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 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处于好奇和求学的状态下,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 效果。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做到: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2)
二、学生灵活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有必要抽出时间来让学 生回归大自然,让他们通过感官系统,发挥想象力,把 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再把从生活中获得的 知识在课堂上表述出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体会,发现 一些现象、一些变化。这样学生可联系实际掌握课本内 和课本以外的知识。 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把在电视上听到的、看到的记 下来,然后讲给老师同学听。鼓励他们多看一些好的与 课文有关的课外书,多积累词汇、好句子、好的写作方 法。读一些报纸、广告,从这些方面获得知识。
控制系统设计总结完整版
一. 频谱分析1. 频谱概念答:傅里叶级数的系数表示了各次谐波的幅值和相位,这些系数的集合成为频谱。
2. 线状谱,连续谱答:周期信号对其求傅里叶级数,可得到其频谱,周期信号的频谱是离散的;非周期信号一般可视为T →∞的周期信号,对其取傅氏变换得到频谱,一般来说,其频谱是连续的。
非周期信号可以进行周期延拓,这时它的频谱就是对应周期信号的频谱的包络线,但幅值有可能不同。
3. 典型频谱特性(阶跃谱,常值谱,脉冲谱,余弦谱)答:脉冲信号的频谱是一常值A 且包含所有的频率,频谱丰富。
余弦谱若输入为t A 1cos ω,则其线谱为 -1δ处的两个f f ±=函数(脉冲函数)构成,脉冲函数的面积为2A ,即幅值是2A 。
常值谱在所有的频段上均为零,仅在零频率(直流)上有一个-δ函数。
阶跃谱有一个连续变化的部分和一个-δ函数,-δ函数代表直流分量,其他各次谐波构成以连续谱,连续谱随频率增加很快衰减。
(P18) 4. 离散,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区别答:①DFT 为离散傅里叶变换,是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求信号的频谱。
其一般公式为:()()1-1,0,/2-1-0*N k e n f k F N jnk p N n ⋯==∑=π对一段给定的信号,在一个周期内取N 个采样点,求其离散傅里叶变换,再除以N 就可得对应的线谱。
②FFT 为快速傅里叶变换,它是为了提高DFT 的计算效率而提出的。
对FFT 而言,一般要求时间点数为2的整数次方,即rN 2=。
5. 如何改变谱密度答:线谱之间的距离T w /2π=∆,增大周期T ,谱线距离减小,谱密度增大。
6. 频谱的参数有什么影响 答:二.输入信号和跟踪误差1. 典型输入信号设计答:系统设计时,输入信号是从工作信号中提取抽象的,也就是典型工作信号作为系统设计时的输入信号,一般也作为系统鉴定时的检测信号。
典型信号的确定P36:①根据系统预定执行的任务来确定 ②确定典型输入时要对实际情况做一些简化2. 计算误差方法 答:P41;令)()()(s A s B s K s G γ=,当γ=0时为0型系统,K 用p K 表示,γ=1时为I 型系统,K 用v K 表示,γ=2时为II 型系统,K 用a K 表示,静态误差: 系统类型γ低频部分)(s G静态误差系数位置 速度 加速度 0 0 p K 1/(1+p K )∞∞I 1 v K /s 0 1/v K ∞II2a K /s1/a K3. 动态误差的频域解释(动态系数法的频率)答:当输入信号变化时,跟踪过程中的误差信号可以看作是由输入信号中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分量引起的,各项误差与相应的分量的比例系数就成为动态误差(P42)(为什么动态误差系数法计算误差时只进行有限项计算数就可以达到极高精度?)因为系统对输入的响应一段时间以后会趋于稳定,所以误差经一定时间后也趋于很小范围,也就是说误差主要体现在相应的初始阶段,所以动态误差系数法计算误差时可以计算有限项即可。
控制理论学习总结
控制类型
按控制点分 1.事前控制 2.事中控制 3.事后控制 按控制性质分 1.预防性控制 2.纠正性控制 按控制方式分 1.集中控制 2.分散控制 3.分层控制
按控制点 事先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按控制形式
预防性控制
纠正性控制
按控制方式
集中控制
分层控制
分散控制
控制失当
财务控制是管理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它既是基础性 的控制,又具有战略意义.实践中许多企业都认识到了财务控制的 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措施.但是企业往往存在控制失当的 情况 案情介绍: XX工贸公司为广东XX进出口总公司的下属单位,2000年6月另 一公司接受委托对该公司进行专项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发现 该工贸公司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严重问题,导致经营管 理混乱,造成经济上出现严重损失。改公司至99年12月止,通 过借款和占用总公司及其他公司资金等方式,世纪筹资1316.6 万元。审计查账时,该公司的账面状况为固定资产202万元,应 收账款511.8万元,银行存款2.5万元,实际亏损600.3万元。由于 资金无法周转,公司业务基本处于丁顿状态,陷于经营困境中。
The End
Thanks For Your A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并调动其资产的能力,某特大国营集团向银行借款20 亿,年末发现其子公司(均为非上市公司)闲散货币资金达数十亿,利用控制关 系抽调其资金归还贷款10 多亿并支付子公司应得存款利息。从利息差额中增加的 利润相当可观。 二、时间控制: 举例二:公司制定政策控制员工作息时间,调节员工上网玩游戏的时间,每个人 都能有效利用上班时间,获取与工作有关的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数量和质量控制: 举例三:企业为了保持自己产品的高质量和吸引力,根据市场的供需水平和科技 水平,制订了自己公司生产产品的过关标准和数量规定,以保证公司在社会的长 久立足。 四、安全控制: 举例四:公司定期给员工免费体检,以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也拉拢了人心,让 员工对公司有归属感。并且也安排特定人员保证公司文案资料的安全,遇到紧急 情况可以以历史为鉴,积累经验,从而长久的生存下去。 五、人员控制: 举例五:每个成功的公司都有良好的规章制度,规定员工工作时的几率,让员工 充分利用时间为公司获取利益,也会因人而异的对其进行开导,在年末还会根据 其业绩水平给与奖励。这样做可以使员工更积极有效的工作。 六、信息控制: 举例六:微软通过windows 自动更新来获取用户信息,它的自动更新有类似病毒 的程序,只要你使用盗版的,病毒就会扩散,从而提醒、控制盗版用户,使你电 脑显示屏幕(桌面)变黒。
系统控制的心得体会500字
系统控制的心得体会500字
在本次系统控制的实验中,我体会到了系统控制带来的独特感受。
系统控制通过精确控制输入和输出信号,将原有的低灵敏度改变过程变为灵敏的运动特性,最终达到我们希望的系统状态。
通过控制系统,我们可以根据特定的算法尽可能快速地从外界获得输入信号,更新数学模型,并有效地调节系统参数,从而达到我们希望获得的系统稳定性和精度。
此外,系统控制在实时处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即时调节信号,有效维护系统的稳定性,提升系统的功能表现。
总之,系统控制的一流的性能和稳定的运行状态使得它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中不可忽视。
它不仅可以提供准确的输出信号,而且具有坚固的系统稳定性和高性能,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实现系统控制的目标,使系统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
钱学森的系统控制论
钱学森的系统控制论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对系统控制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系统控制论是研究如何设计和分析控制系统的一门学科,它在工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钱学森的系统控制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建模和分析:钱学森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的系统建模方法,将系统看作是一个能量转换和传递的过程,通过对能量流动的分析来研究系统的行为。
他还开发了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称为“能量-变量法”,可以用来描述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误差等性能指标。
2. 控制系统设计:钱学森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称为“状态空间法”。
该方法将系统的状态用一组数值来表示,通过对状态空间的分析来设计控制器。
这种方法在工程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
3. 自适应控制:钱学森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控制方法,可以根据系统的实时反馈信息来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以达到最优控制效果。
这种方法在工业过程控制、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4. 控制系统优化:钱学森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最小原理的控制系统优化方法,可以使系统在满足各种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这种方法在机器人控制、自动驾驶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总之,钱学森的系统控制论为控制理论和工程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现代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系统科学理论控制论
学习的目的在于优化教学
根据教育控制论,为了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需要 考虑优化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五个指标: 时间(t): 教学实施所需时间;
教学信息量(u):根据时间计算教学内容;
负担量(c):学生理解并消化教学信息所需的时间;
成本(s):进行教学活动所需的经费;
成绩(w):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掌握程度(我们平常称 其为评估)。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终要靠学生的 认识实践来完成。教师应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 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同叶圣陶所说的,把它比作一扇门,让 学生自己走进去,动脑、动手、动口,寻求真知。教师起提示或 引导的作用。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就好比是一潭 死水活起来,师生就会充满活力和智慧。学生愿意学,并能熟练 掌握所学知识。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2)
二、学生灵活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有必要抽出时间来让学 生回归大自然,让他们通过感官系统,发挥想象力,把 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再把从生活中获得的 知识在课堂上表述出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体会,发现 一些现象、一些变化。这样学生可联系实际掌握课本内 和课本以外的知识。 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把在电视上听到的、看到的记 下来,然后讲给老师同学听。鼓励他们多看一些好的与 课文有关的课外书,多积累词汇、好句子、好的写作方 法。读一些报纸、广告,从这些方面获得知识。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 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 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处于好奇和求学的状态下,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 效果。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做到: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总结
6、典型环节
这些环节是 1)比例环节: 2)惯性环节: 3)积分环节: 4)振荡环节: 5)微分环节: 6)滞后环节:
(一)、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
(1)惯性力: )惯性力:
FM (t ) = M d 2 x(t ) dt
2
, M为质量
(2)阻尼力: )阻尼力: (3)弹性力: )弹性力:
F f (t ) = f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的工程方法有: 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的工程方法有: 时域分析法, 根轨迹法, 1)时域分析法,2)根轨迹法,3) 频率特性法 系统性能分析 内容: 分析的 2、系统性能分析的内容: 1)瞬态性能 瞬态性能,2) 稳态性能,3) ,3)稳定性 1)瞬态性能,2) 稳态性能,3)稳定性 输出响应:瞬态分量和稳态分量。 3、输出响应:瞬态分量和稳态分量。 瞬态分量:由于输入和初始条件引起的, 瞬态分量:由于输入和初始条件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 趋向消失的响应部分,它提供了系统在过渡过程中的 趋向消失的响应部分, 各项动态性能的信息。 各项动态性能的信息。 稳态分量:是过渡过程结束后,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其输 稳态分量:是过渡过程结束后,系统达到平衡状态, 入输出间的关系不再变化的响应部分, 入输出间的关系不再变化的响应部分,它反映了系统 的稳态性能或误差。 的稳态性能或误差。
K K
R 1+ K
∞
R K
R2 t 加速度输入 r(t) = 2 R ess = Ka
∞∞ ∞∞∞
表3-1
0 0 0
∞ ∞
R K
0 0
0
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扰动稳态误差
控制系统除了受到给定输入的作用外, 控制系统除了受到给定输入的作用外, 通常还受到扰动输入的作用。 通常还受到扰动输入的作用。系统在扰 动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的大小, 动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的大小,反映 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扰动输入可以作用在系统的不同位置, 扰动输入可以作用在系统的不同位置 , 因 此 , 即使系统对于某种形式的给定输入 的稳态误差为零, 的稳态误差为零 , 但对同一形式的扰动 输入其稳态误差则不一定为零。 输入其稳态误差则不一定为零。
控制论系统名词解释
系统控制理论是在接受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理论。
自动控制系统意义不仅在于代替人们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简单的脑力劳动,更重要的是开辟过去靠人的体力和脑力所不能达到的活动领域。
在很多社会性大系统里,如银行资金清算,巨型系统工程管理,铁路与航空等交通运输网络的调度指挥等,都要采集与记忆和处理随时都在变化的巨大信息流,单靠人力已不可能及时完成,只有具有庞大的信息存储与处理能力的智能控制系统才能胜任。
人类的研究活动已摆脱地球生物圈的束缚而广泛地进入外层空间和海洋深处。
对月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探测,对太阳系以外宇宙进行考察,对数千米以下的海底研究,都是单靠人力所不能及。
自动控制系统正在代替人们去完成这一些任务。
在战场上军事活动中,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生产劳动中,凡不宜于由人直接承担任务,均有人工设计与建造的自动控制系统在工作。
自动控制系统已成为人类现代社会活动里不能须臾离开的东西。
人们研制与应用自动控制系统,在不少情况下是受生物界启发。
高级动物的体温控制与瞳孔反射、皮肤变色、某些生物激素应急释放,以及对生态环境变化适应性变异等,都是自然界里结构精巧而原理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
对生物界这些自然系统的研究与模仿导致了一门新学科:仿生学的诞生。
每一年建造数万个具有初等智能的机器人并投入工业运行是这方面的最新成就。
从人类文明进化观点来看,由科学技术创造的各种自动控制系统是人类体力与脑力的延伸。
跟踪与适应这个潮流是世界各民族的天责。
各种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已构成了一种新兴产业,成为支持和推动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动力。
自动控制系统通常由控制器、执行机构和信息反馈装置三部分组成。
反馈装置的任务是监视和测量执行机构和工作对象的状态变化和执行结果,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控制器。
控制器则根据任务的定义和当前执行情况决定以后应该采取的措施,以机械的、光电的或其他的物理方式向执行机构发出指令,以便后者准确地加以执行。
生态系统控制论
生态系统控制论
生态系统控制论是一种关注生态系统演化和稳态的理论框架,它将生态系统视为具有控制机制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控制论认为,生态系统包括许多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组成部分,在限制条件下通过反馈机制来保持其稳定性和适应性。
生态系统控制论的基本思想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指某个变量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一个变量,从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状态。
生态系统控制论还强调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生态系统中的许多反馈机制可以帮助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当一个物种的数量增加时,它所依赖的资源可能会减少,这会限制其数量的增长。
此外,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组成部分具有适应性,它们可以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来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生态系统控制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演化和稳态。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生态系统的响应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牛的系统论总结--系统论的数学模型系统论的数学模型系统论(Systemism)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每个要素是一个系统(systems)). 基本要素:系统(System)、结构(Structure)、事件(Event)、资源(Resource);事件(Event)包括三个要素:动作(Action)、过程(Procedure)、成本(Cost)。
系统论(Systemism)包括以下高级要素:标准(Standard)、权力(Power);标准(Standard)包括三个要素:值(Value)、关系(Relation)和功能(Function)。
所有的要素都是在系统论(Systemism)中,而不是直接存在于世界(the World)或者能量(the Energy)之中。
当然系统论(Systemism)是世界(the World)的一部分。
系统论(Systemism)会使用这些要素(子系统)为你解释世界(the World)和能量(the Energy)。
∙.系统(System).系统(System)是系统论(Systemism)中最基本的东西。
一个系统(System)指向世界(the World)中的一个对象(Object)。
该对象(Object)可以被系统论(Systemism)中的某些系统(System)利用某些标准(Standards)加以消费(Consume )。
∙.系统名称(Name of System).系统论(Systemism)使用一个名称(Name)标记一个系统(System)。
这样当使用某个名称(Name)时我们指向某个系统(System),而该系统(System)指向世界(the World)中的一个对象(Object)。
名称(Name)将系统论(Systemism)中的系统(System)和世界(the World)的对象(Object)连接起来。
[以下不再标出已出现名称的英文]比如,世界当然是世界中最大的对象。
一个系统论中的系统指向它并有一个保留名称"系统论中的世界(the World in Systemism)" 以避免混淆;能量是世界的基础,它的保留名称是"系统论中的能量(the Energy in Systemism)";系统论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一个名称为"系统论中的系统论(Systemism in Systemism)"指向它。
因为系统论已经存在与自身中,所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占位符,它直接指向系统论自身。
系统论使用系统将世界中的真实对象映射进来,同时使用一个名称来标记系统论中的系统。
我们看一个图来解释系统论的"对象-系统-名称映射"以及系统论的各种要素关系:[Systemism graph]:∙.系统等式(System's equation).一个系统应该从它对象的所在如此从世界中消费(Consume)到系统论中来:作为它的子系统(System's sub systems)和它的父系统(或母系统,以下用父系统)(System's parent system)的组合(combination)。
这种组合关系(Relations)可以任意变化。
用数学语言,一个系统(System)可以可以描述成:nSystem=f(∑ A(i))+P ;i=1i,n:整数;A 是系统的子系统(System's sub systems);P 是系统的父系统(System's parent system);"f" 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它包括标准(Standard)(用于将系统划分成子系统)和关系(Relations)(各子系统之间)。
比如,世界没有父系统,所以该父系统是空(null);它的子系统会由于不同的分类方法(classified method)而不同。
比如物理学的划分方法:宏观物理世界、原子/分子物理世界、量子力学物理世界、未探知世界。
这样世界(the World)=f (宏观物理世界+原子/分子物理世界+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物理世界+未探知世界)+null;这里f包括物理学的分类标准以及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
另一个例子,系统论。
你已经看到描述系统论的图。
这样系统论(Systemism)=f(基础系统论+系统论应用)+理论;理论指人类的所有理论。
系统论是其中的一个。
f包括分类标准:价值标准(value standard?)。
基础系统论是一个提供者(Provider),系统论应用是一个消费者(Consumer)。
基础系统论为系统论应用提供一些要素比如结构(Structure)、事件(Event)、成本(Cost)、标准(Standard)等等。
f包括这个提供者(Provider)/消费者(Consumer)关系。
.结构(Structure).在系统等式中我们看到:nf(∑ A(i)) (i,n:Integer) .i=1这就是系统的结构(System's Structure)。
一个系统的结构是:1,子系统;2,子系统间的关系;3,标准,一个非常容易丢失的要素,用于划分该系统。
相同的系统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结构。
结构事实上是一个系统:结构(Structure)=f(A+B+C)+系统(System);系统(System)是结构(structure)的父系统(parent system);A 是系统的子系统(System's sub systems);B 是子系统之间的关系;C 是用于划分子系统的标准。
f 是一个直接的提供者(Provider)/消费者(Consumer)标准(Standard): C 是提供者(Provider),A和B是消费者(Consumers)。
我们使用C产生A和B。
*直接的提供者/消费者标准是指标准->子系统是直接产生关系没有中间环节。
∙.工具(Tools).你应该记住这些术语(terms,指名称):系统、结构、标准以及下面的所有名称都只存在与系统论中。
世界没有直接存在任何其中一个。
世界是由能量形成的。
或许我们可以为世界中的一个对象创造一个非常好的结构,而且我们可以使用该结构作出许多漂亮的事情,但这个结构仍然只存在于系统论中。
它或许很有用,但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中的那个对象。
这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总是被他们自己创造的理论所迷惑。
他们大喊"真理!真理!"。
系统论永远只说"工具!工具!"。
∙.事件(Event).因为能量的原因,世界中的对象改变它们的结构。
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特殊系统:它包括这个改变结构的对象,而且没有任何能量从这个特殊系统中逃出。
当这个特殊系统从头至尾变化了它的结构时,一个事件(Event)产生了。
在这个特殊系统改变它的结构前,它可以描述为:n特殊系统=f(∑ A(i))+P ;i=1当改变后,它可以描述为:m特殊系统=f'(∑ A'(j))+P' ;j=1我们使用相同的系统,因为它是完全相同部分的能量。
这样我们得到一个等式:n m特殊系统=f(∑ A(i))+P=f'(∑ A'(j))+P' (i,j,m,n:整数);i=1 j=1这个"="将右边的值赋予左边。
为了描述改变的方向(过程的方向),我使用赋值方向作为改变的方向。
这样等式m nf'(∑ A'(j))+P'=f(∑ A(i))+P (i,j,m,n:integer)j=1 i=1就可以描述这个特殊系统的变化。
我将该等式称呼为这个特殊系统的事件。
事件也是一个系统。
可以描述为:事件(Event)=f(A+B)+P;nA 是f(∑ A(i))+P;i=1mB 是f'(∑ A'(j))+P';j=1P 是系统,该事件的父系统(特殊系统);F 包括关系(Relation)(A变成B)和标准(一个直接的提供者/消费者标准:A产生B)。
为了得到等式,我创造了一个特殊系统:没有能量可以从中逃出。
唯一一个满足该标准的系统是世界(the World)。
任何其它世界中的系统(对象)不可能将能量永远保留在其中。
它们的结构会变化或者它们会失去或者得到子系统。
因此事件相互重叠,连接点是某些系统,能量通过它们在彼此事件中交流。
除了世界(the World)没有任何其它系统可以永久保留能量,所以各种事件永不止息的产生。
事件总是相互重叠。
而能量则驱动着世界。
∙.过程(Procedure).事件的过程(Event's procedure)用于描述事件如何进行。
我们使用一个提供者直接产生消费者的标准形成了一个事件。
实际上事件最终会因为事件中的系统重新组合或者相互分离等原因而消失。
为解释事件,事件可以分成产生、进行和消失三个子事件。
为了描述它,我用"过程"(Procedure)指向这三个子事件。
这就是事件的产生过程或建构过程(Construction procedure)、变化过程或重构过程(Restruction procedure)、消失过程或解构过程(Destruction procedure)。
过程(Procedure)事实上是一个集合(Set)。
它属于一个事件。
可以描述为:过程(Procedure)={A,B,C}+P;A 是事件的建构事件(Event's construction event);B 是事件的重构事件(Event's restruction event);C 是事件的解构事件(Event's destruction event);P 是该事件。
{} 是集合的数学符号,用于罗列值。
这样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了。
当描述事件任何过程时,新的事件和过程也可能产生了。
一个事件也可以描述为:事件(Event)=过程(Procedure)+P(假设的特殊系统)。
∙.动作(Action).在事件中,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
任何事件中的子系统都有变化过程。
为了描述结构变化,我为事件提供"动作"(Action)。
动作只用于描述相同系统的结构变化,它永不考虑任何其它系统。
所有系统的动作相互作用(Interact),建构出过程和事件。
动作是一个系统的一个事件:动作(Action)={A,B,C}+P;A 是变化前的结构;B 是变化中的结构;C 是变化后的结构;P 是所处事件;{} 是集合符号,罗列值。
.资源(Resource)和事件成本(Event's Cost).事件的成本(Event's cost)应该在我们了解了资源后加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