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讲伤寒论(16)

合集下载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条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

里实者,邪陷则为结胸,大陷胸汤证也;里虚者,邪陷则为下利,桂枝人参汤证也。

胸实者,邪陷则为胸中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

今胸虚邪陷于胸,故但为气上冲,是表尚未罢,然无壅满不得息痞之证,故不可吐下,仍当解表,可与桂枝汤,如法汗之。

使陷胸之邪,不受外束,胸中之气,得以四达,自不致内壅而上冲矣。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也。

方有执曰:气上冲者,阳主气而上升,风属阳邪,下后入里乘虚而上冲也。

若不上冲,则非阳邪可知,故不可与。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内经》曰∶“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

(见《内经·热论》)汗不解者,须当更汗。

吐、下、温针之法,非太阳所宜,而三日中亦非吐、下之时也。

治之不当,故病仍不解。

坏病者,即变症也。

若误汗,则有遂漏不止,心下悸、脐下悸等症;妄吐,则有饥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等症;妄下,则有结胸痞硬,协热下利,胀满清谷等症,火逆,则有发黄圊血,亡阳奔豚等症。

是桂枝症已罢,故不可更行桂枝汤也。

桂枝以五味成方,减一增一,便非桂枝汤。

非谓桂枝竟不可用,下文皆随症治逆法。

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

内肤之汗自出,故不用麻黄。

若脉浮紧,是麻黄汤脉;汗不出,是麻黄汤症。

桂枝汤无麻黄开腠理而泄皮肤,有芍药敛阴津而制辛热。

恐邪气凝结不能外解,势必内攻,为害滋大耳,故叮咛告戒如此。

桂枝之去其皮,去其粗皮也,正合解肌之义。

昧者有去肌取骨之可笑。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

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伤寒论 刘渡舟 教学片(1-29集34讲视频目录)

伤寒论 刘渡舟 教学片(1-29集34讲视频目录)

刘渡舟《伤寒论.》教学片(1-29集34讲) 劉渡舟_伤寒论01
劉渡舟_伤寒论02-01
劉渡舟_伤寒论02-02
劉渡舟_伤寒论03
劉渡舟_伤寒论04
劉渡舟_伤寒论05
劉渡舟_伤寒论06
劉渡舟_伤寒论07
劉渡舟_伤寒论08
劉渡舟_伤寒论09
劉渡舟_伤寒论10
劉渡舟_伤寒论11
劉渡舟_伤寒论12
劉渡舟_伤寒论13
劉渡舟_伤寒论14-1
劉渡舟_伤寒论14-2
劉渡舟_伤寒论15
劉渡舟_伤寒论16-1
劉渡舟_伤寒论16-2
劉渡舟_伤寒论17
劉渡舟_伤寒论18
劉渡舟_伤寒论19
劉渡舟_伤寒论20
劉渡舟_伤寒论21-1 劉渡舟_伤寒论21-2 劉渡舟_伤寒论22-1 劉渡舟_伤寒论22-2 劉渡舟_伤寒论23 劉渡舟_伤寒论24 劉渡舟_伤寒论25 劉渡舟_伤寒论26 劉渡舟_伤寒论27 劉渡舟_伤寒论28 劉渡舟_伤寒论29。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刘渡舟的《伤寒论》。

第一篇《伤寒论》开篇便提到:“伤寒者,热淋之疾也。

”刘渡舟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分析,指出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寒气入侵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从而引发寒邪之病。

他进一步分析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脾胃失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

接下来,刘渡舟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他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不温、口渴等。

他还针对不同病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不同的病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的后几篇中,刘渡舟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他以温病论为基础,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应用要点,例如在治疗初期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调整药物方剂。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等,以及它们的功效与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通过对伤寒病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这一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刘渡舟医案全集

刘渡舟医案全集

刘渡舟医案全集【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伤寒论.第16条

伤寒论.第16条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第16条)。

作者:蒋远东看了本条文的编序,方知《伤寒论》在清朝以前就被编撰的人把顺序打乱了。

本条文现在编序讲的是: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疑,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本条文用的是赵氏版的原文,现代版的编序。

本条文中的: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者,讲的是太阳中风。

第2条讲: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第2条当时没有给出治疗的方案,本条文明确了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

赵版把太阳中风的治疗列在本条的目的是想与太阳伤寒作个对比,意思是说不要把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搞错了,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虽然都是太阳病,但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病。

一个汗出,一个不汗出;汗出的用的是敛汗的药,不汗出的用的是发汗的药。

该发汗的不发汗就会把寒闭在体内导致坏病百出;该敛汗的不敛汗就会使人越发越虚。

这些话在以后的条文中都会表现出来,故不多言。

我的看法,本条文这样描述更容易让人明白: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自汗出、脉浮缓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本为解肌之用,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此为太阳伤寒;桂枝汤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因为,这是一个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对比的条文,也是一个桂枝汤与麻黄汤对比的条文。

桂枝本来是一个辛热性的药,《药性赋》讲:桂枝小梗能通手足之痹,故知,单味桂枝无解肌之理。

桂枝本为解肌当是桂枝汤本为解肌之用。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是第3条的缩写。

第3条讲: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伤寒。

太阳伤寒是寒邪束表,是一个实证,用的是辛热甘散的药,即用的是发汗的药——用的是麻黄汤;而太阳中风是风寒袭表,是一个表虚证,用的是辛温甘酸的药,辛温甘酸的药是敛汗固表的药,它能收汗。

《伤寒论》第16条解密

《伤寒论》第16条解密

《伤寒论》第16条解密第十六条,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一),文意。

太阳病三日:太阳外感病已经历时三天。

已发汗:此句前省略“对已判定证属太阳伤风病的”句意,已经用了桂枝汤发汗,此句后省略“症状仍不解除的”句意。

若吐:倘若又采用了涌吐的错误治法,句后省略“症状仍不解除”句意。

若下:倘若又采用了攻下的错误治疗,此句后省略“出现内气不足症状”句意。

若温针:倘若又釆用了温针的错误治疗,温针,针刺方法之一,用点燃的艾绒熏烧针柄,是热气内传。

仍不解者:症状仍不解除。

此为坏病:坏病,纯粹的内伤病;这已经成了纯粹的内伤病。

桂枝不中与也:再不能用桂枝汤治疗了 。

观其脉证:观,分析;其,病家;分析病家的脉象和证机。

知犯何逆:知,分析认识;犯,破坏;何逆,何种正气运行的规律;分析认识病变破坏了何种正气运行的规律 。

随证治之:随,跟随、切合,此句前省略“采用”动词意;证,病变破坏正气运行规律的状况;采用跟随、切合病变破坏正气运行规律的状况而实施的正确治法治疗本病。

太阳外感病,历时已经三日。

对于已经判定证属太阳伤风病的,已经釆用了桂枝汤发汗,症状仍没有解除,却出现了胸脘部有股气向上冲的症状;医家不察真情,却给了涌吐的错误治法,气冲的症状仍没有解除。

医家有不察真情,再错误的采用了攻下的治法,虽然气冲没有了,却又出现了内虚的症状;医家还不察真情,又采用了温针的错误治法,内虚不除反而更甚;经这一系列的错误治疗,一个外感病已经变成纯粹的内伤病,再不能用桂枝汤法治疗了。

怎么治疗应分析病家现在的脉象和证机,认识病变破坏了何种正气运行的规律,采用跟随切合病变破坏正气运行规律的状况,而实施的正确治法治疗本变证。

(二),诊断意。

本条仲景展示了一个不懂外感病原理,不察病机,一味只按单一的临床症状妄治而导致病情不断恶化,最后将一个简单的太阳外感病演变成纯粹的內伤病的案例。

刘渡舟讲伤寒论(16)

刘渡舟讲伤寒论(16)

刘渡舟讲伤寒论( 16)四十、这一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继上条讲伏气,非时而有其气,就叫时行之病。

、是以,劳动辛苦之人,春夏多有温热之病,因为这些人冬天触寒所致,这不是时行之气。

这与非其时而有气之 时行之病,是有不同的。

四十二、外感病,有三种,一是伤寒,二是伏气为病,三是 时气之病。

、第二层意思,什么叫时行之气,凡时行之病,指感而即病而言的。

凡时行者,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大热而反四十四、 四十五、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这不是其时 却有其气,这个就是气不正常,四时之气乖戾,这个就是反 常之气。

但是这种反常之气跟伏邪不一样。

11 完六、作为一个医生,就应该了解什么是正常之气,什么是非正常之气。

所以当医生就应该明白五运六气四时。

医宗金鉴根据伤寒例有个歌,就很说明这个问题,就是根据这条写的,“春温夏热秋清凉,冬气冷凛令之藏。

伤之四时皆为病,非时有气病为殃。

应冷反温冬温病,应温反冷寒疫行。

瘟疫长幼相传染,需审岁气看工量” 。

四十七、非时行之气,是伏邪为病,时邪之气为病,就是时令病,这两个不要混淆了,是眼目,是关键。

四十八、这一条里面,主要就是讲述了这两个方面。

因此,概念要清楚。

都是温病,有伏邪温病,有时气温病,这不样。

这个地方如果搞不清,就会以此代彼、以彼代此,就错了。

四十九、7 条,“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 五十、这两条应该合起来讲,第六条讲的是时行之病,有个节令的问题,既然是有节令的问题,就要明白历法,明白节气,得掌握测验之,得有气候学的知识,否则怎么能够知道非其时而有其气。

所以这是水到渠成之笔,必然要讲这个问题了。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

一个是顺其时的,为正令之病,春伤风,夏暑热,秋凉燥,冬伤寒,是四时正气之病,顺其时而为病,是正令的外感病。

刘渡舟临证妙用小柴胡汤

刘渡舟临证妙用小柴胡汤

刘渡舟临证妙用小柴胡汤(一)柴胡加桂枝汤本方治少阳病兼见头痛、发热、脉浮等太阳表证,为小柴胡汤减去人参之碍表,加桂枝微发其汗而成。

又能治少阳证兼有心悸、气上冲之证。

张某,女,59岁。

患风湿性心脏病。

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心悸。

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此时则更觉烦悸不安,脉结。

辨证:少阳不和,复感风寒,且挟冲气上逆。

治法:两解少阳、太阳,兼平冲气。

处方: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

服三剂则诸证得安。

(二)柴胡加芍药汤本方治少阳病兼见腹中痛,且有拘挛之感,按其腹肌而如条索状,此乃因肝脾不和,血脉拘挛所致。

为小柴胡汤减去苦寒之黄芩,加平肝缓急而疏利血脉的芍药而成,又能治疗妇女气血不和的月经不调与痛经等证。

郝某,女,学生,22岁。

肝气素郁,经常胸胁发满,胃脘作痛,月经来潮时,则小腹拘挛作痛,脉弦细且直,舌苔薄白。

辨证:肝气郁结,血脉不和。

肝气郁则疏泄不利而胸胁发满,胃脘作痛;血脉不和则痛经而小腹拘挛。

治法:疏肝和血止痛。

处方:柴胡12克赤白芍各6克甘草6克党参6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当归尾10克泽兰6克。

连服六剂,诸证即愈。

(三)柴胡桂枝汤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

治外有表证而见“肢节烦疼”,内有少阳气郁而见“心下支结”。

故在小柴胡汤中加桂枝、芍药,使其外和营卫,内调气血,而病可愈。

根据《伤寒论》的治疗精神,余用本方治疗下述三种病症每可取效。

1.治早期肝硬化肝病患者,日久不愈,由气及血,由经及络,而出现腹胀,胁痛如刺,面色黧黑,脉来沉弦,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等证。

化验检查,见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麝香草酚浊度指数升高。

临床诊断为早期肝硬化。

用柴胡桂枝汤减去人参、大枣之补,另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等专治肝脾血脉瘀滞、软坚消痞之药,有较好的效果。

2.治关节炎兼肝气郁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肢节烦疼,同时又因挟有肝气郁而胸胁苦满,或者胁背作痛等证,用柴胡桂枝汤疗效满意。

3.治肝气窜肝气窜为民间土语而未见医籍记载。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

我们讲了,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书。

伤寒论以其严谨细致的辨证论治方法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今天我们将从刘渡舟教授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的重要内容。

伤寒论是以伤寒病为临床主要诊疗对象的专著,该病又称为伏暑病。

它是由外感病邪入侵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咳嗽、脘腹胀满等。

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治疗过程中的误区也比较多。

因此,深入研究伤寒论是非常重要的。

刘渡舟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突出的贡献。

他在伤寒论的理论解读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伤寒病的治疗应该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从整体上考虑病因病机,综合运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

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的研究中,突出了病机与辨证的关系。

他认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体现为格陷、脉象紊乱等,通过仔细观察和辩证分析,可以准确把握病机变化的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他强调了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的关联性,指导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更加注重辨证施治。

另外,刘渡舟教授还对伤寒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伤寒病的治疗应该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他提倡“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的治疗策略,即从病因病机和病程变化两个层面进行治疗,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此外,他还运用了中医药的辅助治疗手段,如针灸、草药疗法等,提高了治疗的综合效果。

除此之外,刘渡舟教授还在伤寒病的预防和康复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他指出,预防是伤寒病治疗的关键,要注意外邪的防范和体质的调节。

此外,他强调了伤寒病的康复阶段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总体而言,刘渡舟教授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他融合了中医药学理论和现代医学方法,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临床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渡舟对伤寒的辨证

刘渡舟对伤寒的辨证

刘渡舟对伤寒的辨证引言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由伤寒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刘渡舟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对伤寒的辨证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刘渡舟对伤寒的辨证理论和治疗方案。

伤寒的概述伤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咽喉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病程较长,通常持续2-3周。

伤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物和水源,感染者可将伤寒杆菌排出体外,传播给他人。

刘渡舟的辨证理论刘渡舟认为伤寒是由外邪侵入人体引起的,外邪主要分为寒邪和暑邪两种。

寒邪入侵导致伤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寒热互见、畏寒恶风、肢体冷、腹痛等。

暑邪入侵导致伤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出等。

刘渡舟根据伤寒的病情进行辨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辩证刘渡舟认为伤寒是阴阳失调所致,主要表现为阴虚阳亢或阴寒阳冷。

阴虚阳亢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出等症状,阴寒阳冷主要表现为寒战、畏寒恶风等症状。

根据阴阳辩证的结果,刘渡舟可以确定治疗方案。

2. 脏腑辨证刘渡舟注重对脏腑功能的辨证,他认为伤寒是由脏腑功能紊乱引起的。

根据伤寒的症状和脉象等进行辨证,可以确定是肺热、胃热、肝火等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的伤寒。

3. 病机辨证刘渡舟对伤寒的病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外邪入侵后,会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引发病症。

他根据病机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刘渡舟的治疗方案刘渡舟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刘渡舟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引起的,因此治疗时需要清热解毒。

他使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来清除体内的病邪。

2. 和胃降逆刘渡舟注重调理胃肠功能,他认为伤寒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因此需要和胃降逆。

他使用一些具有和胃降逆作用的药物,如生姜、白术等,来调理胃肠功能。

3. 补益虚损刘渡舟认为伤寒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因此需要补益虚损。

他使用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如人参、黄耆等,来调理体内阴阳平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30“问日: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日: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挝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这条主要是讲肝的平脉和死脉。

也就是说,肝有病了,见了平脉了,病就要好了,如果见了死脉了,病就恶化了。

从肝脉开始到了肺脉为止,这几条都是说明人体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三阴,下合地这五方五行。

这几条来说明,人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阴阳,下合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

脉与天之五运六气,地之五行,都是相通的。

但是都要有胃气,以胃气为本。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同时突出与天之阴阳六气,地之阴阳五行,相结合,这个一个特殊的理论,这个只有中医有,其他医学没有。

先说肝,五行在于五方,所以叫东方肝脉,肝应东方,内经去,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东方甲乙木。

这是特殊的医学理论,肝是属于木的。

这个只有中医这说么,只有中医这么理解。

一个人肝跟东方有什么关系?在天为风,在地成形为木,在五方属于东方。

在三阴三阳属于厥阴。

这个样子,肝和天地,和气候相通了。

这就叫做,中医的整体观。

第一个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个整体,所以肝是东方,在天为见,在地成木,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特点。

第二个整体观,就是肝与眼睛、筋膜、瓜甲,经络的络属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整体。

人可以说,牵一发可以动全身,一发跟一个人的整体是有关的。

所以中医的整体观是大整体观,人体的、体外,都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完全是一体的。

这个科学性很强,现在逐渐被国际上的医学界承认。

生物钟、气象医学和人体的关系,科学越发达,中医的科学性越被人认可。

如果有人问,中医的科学是什么啊。

你就回答,你现在才80年代,科学越发达,中医越能被人所崇拜。

这就是中医的科学。

过去的人认为,科学越发达,中医越应该淘汰,他们反了。

有个朋友跟我说,纽约挂牌的中医有200多人。

现在世界的医学的眼光都注视在东方,因为中医科学,很有精当的议论。

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免费完整版)重点

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免费完整版)重点

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第一章辨非论第一节(伤寒论)--中医之魂(伤寒论分后汉人张机所著。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

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年219年。

他目睹当时疾疫广为流行,死亡惨重,激发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心情,产生了著书立说? 救人济世的伟大志愿。

中医学自秦汉以来,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文献。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总结出来(医经)与(经方)两大门类。

可谓炳耀千古之巨著。

在(医经)类里,有(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以及扁鹊? 白氏、旁篇等著作。

这些书主要论述血脉、经络、脏腑阴阳表里的生理病理变化。

还罗列了针砭? 汤液等治病方法。

所以,本书的内容与现在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极相近似。

在(经方)类里,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疸十二病方)、(妇人婴儿十九卷)以及(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等。

这些书除讲求病证外,还对草、石药物的性味? 配伍? 治疗进行了阐述,它为复方治病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继承了(医经)与(经方)的学术成就,推广了六经辨证临床价值,制定了理法方药的治疗体系。

并在继承的同时,结合自已的经验和见解做到了发扬光大与推陈出新。

他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炙并用,这就打破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只辨伤寒的局限性。

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以人体的脏腑经络? 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为辨证的客观依据,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做为辨证的纲要与指针。

因此,无论伤寒、杂病和它们互相挟杂的复杂问题,都能用六经辨证方法概括而无遗。

六经辨证的理论经仲景建立以后,中医才掌握这一武器而与西方医学相抗衡,并且出神人化立于不败之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伤寒论)能够在千百种的药物中,选择了最有效的药物和最适当的剂量,组成具有最高疗效与惊人贡献的方剂,这在其它医学之中很难做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在谈论刘渡舟的伤寒论之前,我们得先了解这位医者。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医学书籍,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伤寒,这个看似古老的话题,却依然在现代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听说他在讲座中强调了很多细节,咱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部分,伤寒的成因。

刘渡舟提到,伤寒并不是单纯的外感风寒,而是内外因结合的结果。

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像是把人身当成一个池塘,外面的风雨可能让水波荡漾,但真正影响池水清澈与否的,往往是池底的泥沙。

说得对吧?所以,咱们要关注病人的体质,内外兼顾。

第二部分,症状的辨识。

刘渡舟特别强调了症状的多样性。

伤寒的表现各异,有的人发热,像火在烧;有的人头痛,感觉整个人都要崩溃。

这些症状就像是拼图,缺一不可,只有完整地看清,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他提到一个案例,一位老先生误把伤寒当成普通感冒,结果耽误了病情。

听了这个故事,让人心里一紧,真得重视这些细节。

接着,谈到治疗。

刘渡舟说,治疗伤寒要讲究个体化,不同的人用药不一样。

他提到了一些经典的方剂,比如麻黄汤,发热明显时用它;而当病人出现肚子疼痛时,则得换成其他方剂。

这种灵活应变的方式,真是体现了中医的智慧。

大家想想,生活中不也常常需要这样灵活应对吗?有时候,一成不变的方案可能会让我们掉进陷阱。

然后,咱们聊聊饮食和护理。

刘渡舟非常重视病人的饮食,他提到“药食同源”。

药物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合适的饮食配合,那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生病期间,病人需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像米粥、清汤,这样才能帮助身体恢复。

简单的道理,却被不少人忽视。

就像咱们常说的,“病从口入”,这可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

刘渡舟的伤寒论,不仅是对疾病的探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教会我们在面对疾病时,要有耐心,要有细致的观察力,要善于总结经验。

生活就像治疗,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任何小问题都可能演变成大麻烦。

听完这些,我感觉刘渡舟的智慧就在于他能深入浅出,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化作简单的道理,让人铭记在心。

刘渡舟先生的小柴胡汤16种加减法

刘渡舟先生的小柴胡汤16种加减法

刘渡舟先生的小柴胡汤16种加减法,纯干货!悦读中医2017-08-18凡是对中医有点了解的朋友,都对“小柴胡汤”不陌生吧?《伤寒论》以柴胡名方的共有六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而小柴胡汤为此六方的基础。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范围之广泛,可算所有经方的翘楚。

那么,如何才能用好小柴胡汤呢?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刘渡舟老先生总结的“小柴胡汤加减16法”。

太实用了,一起去看吧——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由七味药物所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此方虽然治在肝胆,但又旁顾脾胃;虽然清解邪热,而又培养正气,不通过汗、吐、下方法,以达到祛邪目的,故叫做和解之法。

此方的剂量,柴胡应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方能发挥解热作用,若误把人参、甘草的剂量大于柴胡以上,或者剂量等同,则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用此方时务须注意这一点。

此方治疗范围较广,既适用于伤寒,又适用于杂病,一般地讲,它治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耳聋目赤,脉弦、苔白滑等症。

《苏沈良方》总结此方,有治疗往来寒热、潮热、身热、伤寒瘥后更发热…—指出柴胡汤的解热作用为诸证之先,验之临床,此说不可忽视。

《论》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个人认为“一证”和“不必悉具”应对照来体会,着眼点在于“不必悉具”。

如呕而发热,或胁下痞硬,或往来寒热,但见少阳主证,使人确信不疑,便宜与柴胡汤,不必待其证候全见。

使用柴胡汤应以此说为准。

在小柴胡汤主证的基础上,如果出现下述各证:01若兼见头痛、发热、脉浮等表证时,于本方减去人参之碍表,加桂枝微发其汗,使表邪得解。

这个方子叫柴胡加桂枝汤,除治表证,又能治心悸、气上冲等证。

02若兼见腹中痛,有拘挛之感,按其腹肌而如条索状,此乃肝脾不和,肌肉与血脉拘挛,应减去黄芩的苦寒,而加芍药以平肝缓急而利血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讲伤寒论(16)
四十、这一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继上条讲伏气,二是非时而有其气,就叫时行之病。

四十一、是以,劳动辛苦之人,春夏多有温热之病,因为这些人冬天触寒所致,这不是时行之气。

这与非其时而有气之时行之病,是有不同的。

四十二、外感病,有三种,一是伤寒,二是伏气为病,三是时气之病。

四十三、第二层意思,什么叫时行之气,凡时行之病,指感而即病而言的。

凡时行者,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这不是其时却有其气,这个就是气不正常,四时之气乖戾,这个就是反常之气。

但是这种反常之气跟伏邪不一样。

11完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作为一个医生,就应该了解什么是正常之气,什么是非正常之气。

所以当医生就应该明白五运六气四时。

医宗金鉴根据伤寒例有个歌,就很说明这个问题,就是根据这条写的,“春温夏热秋清凉,冬气冷凛令之藏。

伤之四时皆为病,非时有气病为殃。

应冷反温冬温病,应温反冷寒疫行。

瘟疫长幼相传染,需审岁气看工量”。

四十七、非时行之气,是伏邪为病,时邪之气为病,就是时令病,这两个不要混淆了,是眼目,是关键。

四十八、这一条里面,主要就是讲述了这两个方面。

因此,概念要清楚。

都是温病,有伏邪温病,有时气温病,这不一样。

这个地方如果搞不清,就会以此代彼、以彼代此,就错了。

四十九、7条,“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五十、这两条应该合起来讲,第六条讲的是时行之病,有个
节令的问题,既然是有节令的问题,就要明白历法,明白节气,得掌握测验之,得有气候学的知识,否则怎么能够知道非其时而有其气。

所以这是水到渠成之笔,必然要讲这个问题了。

五十一、“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

一个是顺其时的,为正令之病,春伤风,夏暑热,秋凉燥,冬伤寒,是四时正气之病,顺其时而为病,是正令的外感病。

二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就是非正令的,为时行疫气之法。

要测定这两种病,就要按照斗历占之。

什么中心叫作历?就是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来定岁之四时节气的方法,书为历书,法为历法。

为什么加个斗?斗,就是天文,北斗七星有个柄,叫斗柄,斗柄所指春东夏南秋西冬北,以定四时。

北定三时,亥子丑,东寅卯辰南巳午未,西申酉戌。

斗柄所指的时,以定月份,叫斗建,即斗建于寅。

“斗柄回寅”,即是正月,依此顺推,十二月建子。

如果月已建寅,就有春之节气,这样节气一来,天气当温和,即为正令,如果此时出现大热大寒,就不正常了。

五十二、季节有了,气运就有了,气运与人体之病有关系。

古人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所以要当合格的中医,天文地理都要明白。

星辰、日
月、运气结合在一起了,计算人之为病,才有所本。

所以要知道历法。

学中医还要会八卦,不会八卦也不行。

五十三、“九月霜降节后”霜降节了,就立秋,这是寒暖节令之序。

九月之前,天气要有热。

九月霜降之后,天气由温变寒了,这个变不是突变,要搭个桥,这个桥就是“凉”。

到了向冬,大寒,就是12月了,这个寒冷是逐渐由小到大,虽然都是冷,但是有轻重,11、12是重寒,10为一般寒冷。

这个就为下文铺平了道路了――什么伤寒最为严重。

五十四、到了雨水节后,寒就要解除了,雨水,就是冰雪解,以为雨水故也,这时候天气就变温了。

二月惊蛰,气渐渐和暖,向夏就大热了。

由暖而变为热。

五十五、这是在说四时节序,逐渐改变,不是一下子就改变的。

我们的历法里讲四时、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八节里,有阴阳之生之合,还有阴阳之分离。

这八节对人体有显著变化的,因为阴阳在这八节里,尤其是二分、二至,是阴阳离和的节气,人的反应是很大很大的。

在二分二至的节气里,老年人死亡很多,或者沉年老病,也会发病、病重。

客观的事实说明,二至二分的时候容易死人。

为什么?因为这时候,人体阴阳离合相续不
续之时机,所以容易出问题。

古代时,还有禁止八节行刑之说。

五十六、24节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初之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二之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这是24节气。

这24节气是为农业农事农时是关系重大的。

五十七、我那时在大红门工作,有个农民是种蒜的,他老伴有病了,找我看病。

这老头爱说笑话,他说,我种的蒜的钱都让他给我花了。

你知道蒜字怎么讲吗?把我问住了。

他说不是,他说种蒜的时间性很严格,蒜者算也。

差一天就不行,必须把时间算得准才行。

因此,24节气对于农作物很有指导意义的。

所以现在种庄稼也是以此为准的。

医学家,根据一年四季,一季三月,按照每一节气来占验气候的治于不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节来了,所就要到了,要谨候其时,气可预期。

立春有什么占验?古代钦天监,会推算出某时某刻,要很准确。

五十八、寒暖的变化由渐而盛,由盛及衰。

五十九、8“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
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

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六十、这条是论正令伤寒,但是正令伤寒有轻有重,原因很多,但是根据寒邪程度而言,就要推断在哪个月份。

六十一、从霜降节以后,到春分之前,在这个期间,如果有触冒霜露,体中寒为病者,就是伤寒,是正令伤寒。

但是这里有轻重之别,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不盛,为病则轻,因为寒邪微,不会成为杀厉之气。

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寒邪已经相当旺盛,不是一般的了,所以为病就会重。

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但仍有余寒,此时寒邪伤人为病亦轻。

由此可见,11月、12月伤寒是最重的。

六十二、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这是说伤寒病的来源。

所以伤寒,有轻有重,轻重原因很多,跟人的身体有关,如果从寒邪而论,则以11、12月为得。

六十三、将来要看注家,伤寒之为病,有重、轻之说,我们的解释,邪气轻、邪气重,来解释。

对于寒邪伤人,在什么时候伤人为轻、什么时候为重,伤寒例第九条(本条)就解
释出来了。

这条在理论上给我们一个启发。

如果没有这个,我们就会只知道伤寒有轻有重,但不知其所以然。

六十四、十条“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为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