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第一课时)教案
![小学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01f9c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68.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3.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重点)2.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难点)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音频、生字教学视频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音乐激趣,揭示课题1.导入课题。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2)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
“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二、多种形式朗读,读通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
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多读两遍。
同桌互相听读,修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提示:“少选”的“少”读shǎo,不要读成shào;“汤汤乎”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以为”的“为”读wéi;“复为”的“为”读wèi。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指名赛读,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的“乎”。
(4)全班齐读课文。
三、小组交流,知晓文意,初解“知音”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插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0f73e9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e.png)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以琴相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这篇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
通过对伯牙鼓琴时的神态、动作以及子期听琴时的反应描写,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以及知音之间心意相通的真挚情感。
文中出现的“善哉乎鼓琴”等词句,既表达了子期对伯牙琴艺的高度赞赏,也为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含义和情感表达提供了典型范例。
同时,文章所传达的知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珍视友情、理解艺术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遵循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透的文言文学习规律。
以朗读为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在理解文意环节,运用结合注释、组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然后借助想象、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感受音乐艺术之美。
最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加深对知音文化的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通过想象、讨论等方式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理解艺术的情感。
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深厚的知音情谊。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文本语言,展开丰富想象,感悟音乐艺术的魅力,体会知音内涵。
理解知音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教学策略诵读感悟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在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情境教学法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伯牙弹琴时的心境、子期听琴时的神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7f4e7c7f1922791788e80f.png)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鸟语花香,春天百花盛开,冬天白雪皑皑……)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声。
……)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https://img.taocdn.com/s3/m/6c8476d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4.png)
《书戴嵩画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使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 学会运用注释、生活经验、资料查询等方法来深入理解文言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领悟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的态度。
2. 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一)课文内容的理解1. 理解《书戴嵩画牛》的故事内容和深层含义。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如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等。
2. 学会区分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理解其在句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一)文言文的深入理解1. 理解文言文中的形近字、通假字、偏旁部首等语言现象。
2. 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疑难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
(二)课文的创造性复述1.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培养其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2.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有创意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通过展示《斗牛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牛的姿态和表情,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然后提问:“如果你们是杜处士,听到牧童的评论,你们会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2. 背景介绍,铺垫情境简要介绍苏轼和《书戴嵩画牛》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接着讲述杜处士对书画的热爱以及他对《斗牛图》的珍视,为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境打下基础。
3. 课文朗读,感受语言引导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停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
朗读后,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初步感受,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指导。
4. 问题探讨,启发思考提出问题:“牧童为什么会觉得画中的牛斗得不对?他的观点对杜处士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最后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引出课文的深层含义。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https://img.taocdn.com/s3/m/3486964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f.png)
《伯牙鼓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2. 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 学习分析文中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情。
2. 感悟知音难觅的传统价值观,培养学生珍视友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生字新词的掌握与运用。
(二)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特殊句式的解析。
2. 文中情感的体会与价值观的内化。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录音、《高山流水》音乐等。
2. 练习单,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预习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激发学生兴趣。
(1)在上课之初,教师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琴曲,让学生在悠扬的琴声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课文《伯牙鼓琴》之间的联系。
(2)通过提问“你们听到的琴声让你想到了什么?”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课文内容的引入做铺垫。
2. 简单介绍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背景。
(1)教师简要介绍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友情以及音乐在他们关系中的重要性。
(2)通过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知音?”来引导学生思考知音的概念,为理解课文中的友情主题打下基础。
3.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感受文言文韵味。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初读,注意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和语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文言文的韵律美。
(2)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可以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并对朗读的语速、停顿等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4. 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1)教师可以讲述伯牙弹琴时的情景,如“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让学生想象伯牙弹琴时的心境和钟子期如何理解琴声。
(2)通过情境模拟,如让学生扮演伯牙和钟子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月光曲》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月光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ae130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3.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月光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通过学习前一篇课文《中华民族最强音》,学生对音乐的有了初步的认识。
通过乐曲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学生对《月光曲》充满了渴望与期待,对曲作者贝多芬充满了浓厚的神秘感。
课堂情感基调鉴于此生发切入点,由人及事,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潜入人物内心,由事知人,从表达角度“由事件表现人物品质”开展品词品句体验式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2、认识课后横线上8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7个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驻足、倾听、幽静、纯熟、温馨、陶醉、安详”等词语的意思,继续练习课内积累。
4、走进《月光曲》,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难点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课前交流】师:上课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玩个游戏。
(出示:字母O)看到这个字母你能联想到什么?(出示一组词:春风春雨春花)看到这组词你能能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一个字:秋)加大难度了,只给你一个字,你能联想到什么?(出示:“月”字的甲骨文)看到这个字你又联想到什么?师小结:同学们,一个字母、一组词串、一个字,都能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
一、钢琴曲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钢琴曲——《月光曲》(课件播放《月光曲》)。
大家知道关于这首曲子的美丽传说吗?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就会有所了解。
(教师相机板书:月光曲)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提示:、生自主学习课文。
3、(出示词语)指名读、集体读、开火车读。
4、课件出示“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意思”。
5、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理解“传说”一词)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月光曲》这个美丽的传说。
三、小组合作,理清脉络预设:1.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介绍贝多芬,点名题意。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七单元24京剧趣谈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七单元24京剧趣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33a86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0f.png)
教学要求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重点)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难点)教学课时一课时。
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课件。
一谈话导入新课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
京剧艺术不仅深受中华儿女的喜爱,同时,它那独特的表现形式,还征服了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
(板书:京剧趣谈)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谈话说出京剧的价值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了解京剧的欲望。
二读通、读准课文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们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作好标记。
2.学生认读词语。
(出示课件2)驰骋尴尬虚拟高扬低垂装饰约定俗成酒宴唯恐不可开交戛然而止越发突显三了解京剧的特点1.默读《马鞭》,回答下列问题。
(板书:马鞭)(出示课件3)(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2)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3)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几个例子?设计意图: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解决问题,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3.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指导。
(1)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匹,马鞭就再合适不过了。
(板书:虚拟)(2)演员手拿马鞭,就把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鲜明地显现出来了,同时演员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随心所欲,不受限制。
(3)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用的针线是虚的;另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
(板书:纳鞋底举杯喝酒)4.全班交流,了解京剧表演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ab654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7.png)
5、师范读全文。指导课文朗读。 这 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
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
6.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 放派词人代表。
的叙述部分,同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 5、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
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2、
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
第节
周节数:
1.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②语言运用: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③思维能力: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④审美创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2. 学习重点难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3.教学准备:PPT 课时预习卡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二: 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2.借助注释,复述故事。
教师活动: 1.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 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 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 来。 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
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活动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
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
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单元统整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艺术之美——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单元统整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艺术之美——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整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03bb72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0.png)
【单元统整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艺术之美——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整教学设计一、单元解读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分别编排了展现音乐、绘画、戏曲等艺术之美的《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此外还编排了展现书法魅力的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以及语文园地。
单元内容既有文言文、传说故事、短文组合,也从不同的方面折射了艺术之美,引领学生感受艺术背后的文明之光、精神之美。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是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
放眼统编教材对于学生阅读想象能力的编排:中段年级引导学生聚焦想象小试牛刀,进入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阅读时能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围绕“想象”这一支点,从三年级对童话作品的想象,过渡到四年级通过文字想象与之对应的现实生活画面,再到六年级穿梭于现实与抽象之间,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聚焦本单元课文对于想象能力培养的要求:《伯牙鼓琴》需要学生对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完成文字到声音的转换。
《月光曲》引导学生朗读文字,想象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学生通过文字、画面、情景、情感、乐曲的不断交替、联结和转化,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体会文字背后蕴藏的音乐艺术。
《书戴嵩画牛》《京剧趣谈》《聊聊书法》通过感观不同的斗牛图、丰富多变的表现形式、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实现由直观画面到动态联想的过渡。
“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是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
翻看教材习作,从拿手好戏举例到习作内容梳理,再到示例提纲呈现,最后给出修改和评价方法,重点聚焦“写具体”“列提纲”两个方面。
从写清楚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习作能力培养的进阶目标清晰可见;而对于列提纲,五上第四单元首次提出列提纲,六上册第五单元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列提纲,本单元则要求学生借用范本学习列结构提纲,这也是学生搭建文章骨架,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重要思维外显载体。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3ebf347f1922791788e816.png)
单元目标:
1.正确读写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去体会艺术之美,还可从实际出发,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4.掌握习作提纲的写法;学会把感受、看法写下来。
单元重点:
学习本单元课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去体会艺术之美,还可从实际出发,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阅读延伸与拓展:
推荐阅读《列子·汤问》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第一课选编的是《文言文二则》,这充分说明文言文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很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课题:月光曲
电教89-90课时 电教总第89-90课时
个性增删补改
生字词:
1.正确读写“纯”“茵”“盲”“缕”“陶”。
2.学习掌握9个生字,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重要句式: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分先生吧?”
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完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06cfcc994028915f814dc254.png)
(4)说话练习
师:如果你是伯牙,荡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是会怎样的?
预设: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师: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得的可以交流。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师小结:这正是“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已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子期必得之)
预设: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
师: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预设:能听懂我的音乐、能听懂我的心声,您真是我的知音啊!
8.师: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引导再读课文2-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4)理解“知己”的含义
师:学到此处,我们能理解“凡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预设:它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师: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太出,志在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锺子期赞叹的语句。
2师:伯牙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文言文、月光曲、京剧、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文言文、月光曲、京剧、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f102a8bb68a98271fefab5.png)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单元概述【单元教材解析】本单元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主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三篇课文分别是《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
其中《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了伯牙、子期之间令人动容的真挚情谊。
《书戴嵩画牛》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京剧趣谈》主要介绍了传统戏曲京剧中“马鞭”“亮相”等表现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艺术特色和魅力。
“口语交际”通过聊聊书法,引导学生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
“习作”部分要求我们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单元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琴弦、谱写、莱茵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4.感受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时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单元重难点】重点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琴弦、谱写、莱茵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难点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感受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时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乘想象之舟 品艺术之美》大单元任务群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乘想象之舟 品艺术之美》大单元任务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51474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b.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单元任务群教案第7单元《乘想象之舟,品艺术之美》本单元围绕着 “艺术之美 ”的人文主题 , 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 文 ,在内容上涵盖了音乐 、绘画 、戏曲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折射出浓厚的艺术魅力 。
同时 “口语 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的相关内容也都紧扣这一主题 ,让学生先从课文中感受艺术之美 ,进而 联系现实生活 。
从纵向上来看 ,这是教材首次出现 “艺术 ”这一人文主题 , 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不 同形式的艺术 ,对艺术有初步的感知 ,能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 ,发现 、感受艺术 之美 ,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艺术之美 ,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
本单元阅读要素是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体会艺术之美”。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 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个学段的侧重点都不同 。
对于想象力的培养 ,低学段便已涉及 , 中 、高学段也继续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
如下表 :册 别单 元 阅读要素 三上 第 三单元 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
三上 第 四单元 一边读一边预测 ,顺着故事 情 节 去 猜 想;学 习 预 测 的 一 些 基本方法 。
三下 第一单元 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
三下 第五单元 走进想象的世界 ,感受想象的神奇 。
四上 第一单元 边读边想象画面 ,感受 自 然之美 。
四上 第 四单元 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
六上 第一单元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
六上 第七单元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体会艺术之美 。
由此可以看出 ,教材对 “想象”这一要素的安排呈现螺旋式上升 ,对想象能力的要求从虚构 “童话”的想象 ,逐步过渡到现实生活的想象(如 “自然之美 ”) ,再到虚构与现实之间的艺术之美 的想象 ,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有了更深层次的递进 。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 “写 自 己的拿手好戏 ,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 习作主题是 “我的拿手好 戏 ”,这一主题紧密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引导学生从阅读走进生活 ,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 语文要素分析 人文主题分析技能方面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板书: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单元
第七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21、文言文两则
教 学 时 间
第 课时
2019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汤汤)
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