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诗歌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诗歌的教学方法
武宣县禄新镇复旦小学韦文素
【摘要】:诗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较大,尤其是古诗在讲读课中有30首之多,分布在各册教材之中。诗歌具有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教学中,根据诗歌的这些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的语言,发展想象力,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理解语言丰富想象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几年的研究实践中,针对如何教好古诗,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感受:
一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
(一)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诗的大意
由于汉字在民展过程中定义不断演变,所以学习古诗要让学生了解字义,进而明白诗的意思,体会出诗要表达的情感。
1.古诗中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儿垂钓》六册)中的“坐”是“坐着”的意思。“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七册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2.古诗中有些双音节词,现在仍在使用,但意思有变化。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妻子”和“衣裳”。在现代汉语中,这是两个双音节词,“妻子”和“衣裳”的后一字“子”“裳”均要读作轻声。
但是在古代,“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衣裳”中“衣”指的是上身的服饰,“裳”指的是穿在下身的服饰。
3.古诗中还有古字通假现象,就是常用一个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四下《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显现,显露出来之意。
教师要掌握古诗中这些特殊的语法现象,让学生懂得古今汉语的变化,避免望字生义。
二理解描绘诗中图景的形象语言
诗中的语言具有精练、含蓄、形象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所饱含的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通过诗的语言感知事物的形象。
如:1.比喻。《瀑布》(五册)是现代诗,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声音、写色彩、写形态,描写十分细腻。既感受到瀑布的雄壮美(“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又感受到瀑布的温美(“如尘、如雾”)。2.夸张。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3.借代。如《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就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
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
(二)理解诗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许多古诗行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诗的艺术魅力之外,还因为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这些佳句的深刻含义远远超过了作者的初衷。
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盂效《游子吟》)诗的原意是讲谁说小草的嫩心可以报答三春阳光的温暖?比喻子女难以报
答母亲的情爱于万一。后亦用以比喻一个人难以报答祖国的恩情。还有一些诗句,如“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洒》)前一句表现了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并非大言不惭,而是积极进取精神的自然流露,这是壮志;后一句显示为了实现抱负,广结有识之士,为朋友慷慨解囊,轻财仗义,挥金如土。诗句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材,自己应当珍视,不可妄自菲薄。
三启发学生想象的能力
诗歌运用比喻、似人、夸张等表现手法,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诗的意境,借以抒发情感,提示主题。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把学生带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具体地理解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一)通过诗中描绘的内容,启发想象
许多诗本身就是一幅图画,教学中要把理解诗的语言同想象画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感受诗的意境。
如白居易《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
(二)是联系实际,把握诗意,领悟诗情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在诗歌教学中,联系作者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主题,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心灵的驿动和真情的流露。
如李白若没有流放途中突遇大赦的欣喜,哪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飞动?杜甫若没有身处乱世的穷困潦倒,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哪来“剑外忽传收蓟北”时的“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再如,同样是写江上独钓的,学习了柳宗元的《江雪》后,将之与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相比较,前者那寂寥空廓的冰天雪地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象征着诗人自己在贬谪永州期
间所处环境的严酷孤独和内心的坚强独立、不屈不挠;后者也有一些孤独的味道,但更多的则是生活的闲适和内心的愉快自在。通过联系比较,使学生自觉养成拓展阅读的习惯,丰富文学积累,获得文化熏陶和审美享受。
总之,诗歌教学中要准确理解诗歌的美育价值所在,把握其精髓,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体会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产生共鸣,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