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低渗透油藏分类和评价方法.
![低渗透油藏分类和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0478cd5a1c7aa00b52acb56.png)
敏感指数(小 数)
伊利石、伊利 石/蒙混层 相对含量(%) 蒙脱石含量(%)
<20
20-40
40-60
>60
<1
1-2
2-4
4-6
储层评价参数体系
根据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对渗流的影响,从孔隙结 构、渗流及流体特征和储层敏感性等三个方面初步筛 选9项评价参数,见下表:
低渗透储层评价参数表
参数分类 评价参数 最大喉道半径 主流喉道半径 平均喉道半径 喉道均质系数 可动流体饱和度 流体及渗流特征 参数 敏感性参数 启动压力梯度 物理意义 反映排驱压力大小 对渗流起主要作用的喉道半径平均值 岩石总体喉道大小 喉道均一程度 流体流动有效空间大小 体现渗流非线性程度和渗流能力
低渗透油藏分类 和评价方法
2009.3.
1、 问题的提出
原来 我们把渗透率为(0.1~50)×10-3μm2的储层统称为低 渗透油层。 根据实际生产特征,按照油层平均渗透率可以进一步把低渗透 油层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一般低渗透油层,油层平均渗透率为(50~10)×103μm2。
第二类为特低渗透油层,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0~1)×10-3μm2。 第三类为超低渗透油层,其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0.1)×103μm2。
孔隙结构参数
原油粘度
粘土含量 伊蒙混层含量
流体性质
对储层有效渗流能力影响较大的因素 影响储集层水敏特性的参数
对9项参数逐一进行统计归纳分析,进一 步精选出5项参数作为评价分类的依据,各项 参数分界标准如下:
分类参数界限汇总表
参数 一类 二类 界限 三类 四类
主流喉道半径(微米) 可动流体饱和度(%)
孔隙结构参数分类表
界限
02 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28)
![02 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28)](https://img.taocdn.com/s3/m/c2d5271bf18583d0496459e8.png)
1.3 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分类
(引自谢庆邦)
根据平均喉道半径(R)、最大汞饱和度( Shgmax)、无效孔喉体积指数(SR<0.1)、均质系数 (α)、结构系数(Ф)、渗透率(K)和孔隙度(ф )等7个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低渗透储层孔隙结 构分为5个等级: Ⅰ类:粗喉中等迂曲型 Ⅱ类:较粗喉高迂曲型 Ⅲ类:较细喉中迂曲型 Ⅳ类:细喉中-低迂曲型 Ⅴ类:极细喉低迂曲型
(三)低渗储层的裂缝系统
20
3.1 低渗储层中裂缝的分类
构造裂缝 微裂缝
人工裂缝
3.1.1
构造裂缝
构造裂缝是由于构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裂 缝系统。 裂缝方位受地应力分布状况的控制,具有 明显的方向性,常与主断层方向平行。
有时也可能有两组裂缝互相共轭出现。
如果构造裂缝发育,则油井产能高。
低渗透储层的地质特征
1
与常规中高渗透性储层相比,低渗透储 层地质特征有较大的不同。
不同类型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也有很大 差别。 低渗透储层普遍存在的地质特征。 对低渗透油田开发有重大影响的地质特 征。 这是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地质基 础。
主要内容:
1
低渗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 低渗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 低渗储层的裂缝系统
2
3
(一)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
1.1 低渗储层中孔径分布
低渗透储层中孔径细小。细小孔隙所占比例 越大,储层渗透率越低。 某特低渗储层中孔径分布表
孔 径 分 布 表
1.2 平均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 关系
喉道半径制约储层渗透率。平均喉道半径 越小,储层渗透率越低。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7fb882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5.png)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石油勘探与开发领域,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因其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以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储层的分类方法,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与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材料方法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低渗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先进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技术手段,对储层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取样。
通过扫描电镜、压汞实验、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同时,结合测井数据、地震资料等地质信息,对储层进行分类研究。
三、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一)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等。
这些孔隙在储层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因素影响。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孔隙大小、形状及连通性存在明显差异。
(二)孔喉特征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喉特征是影响储层渗透性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储层的孔喉大小、分布及连通性对储层的渗透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在压汞实验中,可以发现储层的孔喉特征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和连续性。
(三)孔隙度与渗透率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评价储层性能的重要参数。
通过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可以得出储层的孔隙度分布范围。
同时,结合现场测井数据,可以计算得到储层的渗透率。
研究表明,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通常较低,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
四、储层分类研究(一)分类依据根据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地质信息,本文提出了以孔隙类型、孔喉特征、渗透率等为主要依据的储层分类方法。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将储层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二)分类结果根据上述分类方法,将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粒间孔型储层、晶间孔型储层、溶蚀孔型储层等。
不同类型的储层在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地质信息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和措施。
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dcbadda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4.png)
研究意义
对低渗储层进行分类与分布研究有助于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的采收率,满足能源需 求,缓解能源危机。
通过研究低渗储层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可以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提 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02
低渗储层分类
按成因分类
01
02
03
沉积成因
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形 成的低渗储层具有不同的 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
06
实例分析
某地区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实例
总结词:复杂多样
详细描述:该地区低渗储层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包括砂岩、泥岩、灰岩等。这些储层在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 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勘探和开发带来一定难度。
某地区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实例
总结词:储层特征
详细描述:该地区低渗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低含油饱和度的特点,孔隙度一般小于10%,渗透率小于1 毫达西,含油饱和度小于40%。这些特征使得油藏开发难度较大,需要采取特殊的开发技术。
裂缝的开启和闭合受 多种因素影响,如地 层压力、温度、时间 等。
裂缝发育的层位和密 度对低渗储层的分布 和特征有重要影响。
05
低渗储层评价方法与技术
储层评价方法
储层物性评价
通过分析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 参数,评估储层的储集能力和渗 透能力。
流体性质评价
对储层内的流体进行取样分析, 了解其类型、密度、粘度等性质, 判断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某地区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实例
总结词:开发技术
VS
详细描述:针对该地区低渗储层的特 征,采用注水开发、压裂改造、水平 井钻井等开发技术。其中,注水开发 可以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提高采收率; 压裂改造可以改善储层渗透性,提高 单井产量;水平井钻井可以大幅度提 高油藏的泄油面积和采收率。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培训资料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培训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8c48ec658fafab068dc0287.png)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2.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标准(1998年) ① 砂岩油藏按照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特高渗
高渗
中渗
低渗 特低渗 超低渗 非渗
K(×10- K≥2000 500≤K<2000 50≤K<500 10≤K<50 1≤K<10 0.1≤K<1 K<0.1 3μm2)
② 砂岩气藏按照孔隙度渗透率划分标准
Hale Waihona Puke 分类 K(×10-3μm2)
孔隙度(%)
高渗 500≤K
≥25
中渗 10≤K<500
25~15
低渗 0.1≤K<10
15~10
特低渗 K<0.1 <10
3.中国陆上低渗透油田的分布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含油气层系 多,涵盖古生界、中生界、新生 界。低渗透油气藏类型多,包括 砂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低渗 透油气藏分布区域广,主要盆地 都有分布,东部有松辽、渤海湾、 二连、海拉尔、苏北、江汉盆地 砂岩油藏,松辽、渤海湾盆地火 山岩油气藏;中部有鄂尔多斯、 四川盆地砂岩油气藏和海相碳酸 盐岩气藏;西部有准噶尔、柴达 木、塔里木、三塘湖盆地砂砾岩 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和海相碳 酸盐岩油气藏。
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_杨晓萍[1]
![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_杨晓萍[1]](https://img.taocdn.com/s3/m/9b1d5ec405087632311212b1.png)
第28卷 第4期2007年7月石油学报A CT A PETROLEI SINICAV o l.28JulyN o.4200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1C B 209100)资助。
作者简介:杨晓萍,女,1961年11月生,2000年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学位,现为该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沉积储层方面的研究工作。
E -m ail:yangxp 31@文章编号:0253O 2697(2007)04O 0057O 05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杨晓萍 赵文智 邹才能 陈孟晋 郭彦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摘要:对几个典型的岩性油气藏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的形成原因,及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起了决定性作用;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层序界面、有利沉积相带、有机酸性水的溶蚀作用等因素的控制。
一般来说,优质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三级层序的中下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或前缘多期分流河道叠置的部位。
它们在有机酸性水形成时期保留了较多的原生孔隙,酸性水容易进入孔隙及溶解其中易溶的碎屑颗粒和胶结物,并产生大量次生溶蚀孔隙,从而形成优质储层。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低渗透储层;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层序地层;优质储层;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T E 1121221 文献标识码:AOrigin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nd distribu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Yang Xiaoping Zhao Wenzhi Zo u Caineng Chen M eng jin Guo Yanru(Resear ch I nstitute of Petr oleum E x p lor ation and Develop ment ,Petr oChina,Beij ing 100083,China)Abstract :T he lo w -permeability r eservo irs ar e dominated in the lithostratigr aphic o i -l g as poo ls.T he o rig in of lo w -permeability reser -v oir and distributio n o f favor able reserv oir in sev eral typical lithostr atig raphic oi-l gas poo ls wer e studied.It is found that sedimenta -t ion is a basic facto r fo r generating low -per meability r eser vo irs,and the st rong compaction and cementat ion ar e the key factors for form ing low -po rosit y and low -per meabilit y r eser voirs.T he fo rmation and distributio n of the favo rable reserv oir s wer e contro lled by sequence bo unda ry,favo rable facies and dissolution o f org anic acid w ater.G ener ally,fav or able reservo ir s w ere ver tically distr ibuted in the lo wer and middle par ts of III -o rder sequence and later ally dist ributed in the stacked channels o f delta plain o r delta f ront.T hese places kept mo re primar y por osity during g ener ation of or ganic acid w ater w hich w as easy remo ving into pr imary po rosit y and disso -l v ing lots of cement and feldspar to fo rm the seco ndary poro sity.T hen the fav orable reservo ir s can be g ener ated.Key words :litho st ratig raphic oi-l g as po ol;lo w -permeability reserv oir ;sedimentar y micro -facies;diagenesis;sequence str atig raphy;fav or able reserv oir ;distr ibution law在地层岩性油气藏中的储层主要以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层为主,那么在低孔隙低渗透率背景上寻找相对好的优质储层成为勘探家特别关注的研究课题。
致密砂岩储层分类
![致密砂岩储层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8936498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c.png)
致密砂岩储层分类
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1. 原生低渗透储层: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特点是颗粒杂基支撑、分选差,泥质含量高,岩石孔隙度较低,以次生孔隙为主。
在孔隙度和渗透率上表现出较弱的低渗透性,主要分布在沉积体系的起始端或末端。
2. 成岩型低渗透储层:是由沉积成岩转化而来,表现出显著的低渗透性,一般在地下
岩石埋藏深度较大的地区出现。
其主要形成过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黏土矿物
结晶与定向排列、微裂缝发育等。
3. 裂缝性低渗透储层:主要是由原生孔隙被压裂产生裂缝而成,一般裂缝性低渗透储
层的渗透性较差,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分布形式受岩性、压实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影响。
关于油田低渗储层特征的研究
![关于油田低渗储层特征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55cefceaa00b52acfc7ca98.png)
关于油田低渗储层特征的研究【摘要】低渗资源是我国石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储量在我国石油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达到20%以上,研究油田低渗储层的类型、特征、成因对于石油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低渗储层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并对其低渗储层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油田低渗储层类型特征成因我国石油资源总量为940×108吨,其中低渗资源总量为210108吨,低渗资源总量占我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2.41%,可见低渗资源是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随着未来石油勘探规模的扩大和勘探程度的加深,低渗资源在石油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大。
因而对低渗储层的研究、开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石油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重要热点。
强化对低渗油田的认识,加深对低渗储层的研究,分析低渗储层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对于我国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低渗储层的主要类型、特征,及低渗储层的物性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 低渗储层的类型及其特征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直接关系到低渗透储层的形成,地质因素不同在低渗透储层的形成中控制能力也不相同,根据控制作用的大小可以把低渗透砂储层大致分为三类,即原生低渗透储层、次生低渗透储层和裂缝性低渗透储层。
首先来说原生低渗透储层,原生低渗透储层包括原生孔低渗型与中高孔低渗型。
沉积作用对原生渗透储层有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原生孔的主要特点包括沉积物粒度细、泥质含量较高、分选较差等。
中高孔低渗型主要特点包括埋藏浅、没有经过成岩作用、岩石坚硬、裂缝未发育、孔隙度高但渗透率低等。
其次,次生低渗透储层的形成过程是原先的常规储层经过强烈的成岩作用,在压实、胶结等作用下形成低渗透储层。
它的主要特点是孔隙度与渗透率较低,原生孔隙残留较少。
最后是裂缝性低渗透储层,这类储层受构造作用的影响使得岩石自身压实程度增加,另外,压实度的增加使得岩石发生破裂产生一定的裂缝,这样一来岩石自身的渗透率将大大增加,低渗透储层由此就形成了。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43e46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06.png)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长庆油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而其中的超低渗储层具有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渗流规律。
本文将重点对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实验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二、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1. 地质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主要分布于盆地深部,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该类储层主要由细粒砂岩、粉砂岩等组成,具有较弱的胶结作用和较强的沉积物成岩作用。
2. 物理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的岩石力学性质表现出较高的强度和韧性,但由于孔隙结构复杂,其渗流特性表现为复杂的非均质性和非线性特征。
在一定的压力和流速下,超低渗储层会出现流动阻力和启动压力等特殊现象。
3. 化学特征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和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等过程,长庆超低渗储层中的流体成分复杂,包括油、气、水等多相流体。
这些流体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对储层的渗流规律具有重要影响。
三、渗流规律实验研究为了研究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1. 实验方法与材料采用岩心样品进行实验,利用高压驱替仪、微观模型等设备,模拟储层中的流体流动过程。
实验中使用的岩心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并确保实验环境的压力、温度等参数与实际储层条件相近。
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了不同压力下流体的流动情况,并记录了流速、压力等关键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发现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非线性渗流:随着压力的增加,流速并非线性增加,而是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超低渗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导致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逐渐增大。
(2)启动压力现象:在低压力下,流体几乎不流动,存在一个启动压力阈值。
当压力超过该阈值时,流体才开始流动。
这一现象表明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动压力梯度。
(3)多相流体流动:由于储层中存在多相流体,各相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会相互影响,导致渗流规律更为复杂。
低渗透油藏
![低渗透油藏](https://img.taocdn.com/s3/m/6c004dd5d0d233d4b14e69f4.png)
低渗透油藏一(低渗透致密气藏的定义关于低渗透气田的定义,大多根据储层物性来划分,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低渗透气田划分标准。
以前关于低渗透气田的定义多参考低渗透油田标准,由于气体分子直径要比油分子小得多,气体熟度(o(01mPa?)也远远小于原油,使气体具有吸附、渗透和扩散的特性,在地层条件下其流动应该较原油容易得多,因此相应的气体可流动的物性下限应较原油低得多。
采用袖藏物性划分标准,往往使得气田的流动物性界限偏高,而忽略了许多有开采价值的储层,因此有必要对气藏的可流动物性界限做相应的研究。
根据我国气田开发多年的经验,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已形成了以下比较一致的观点。
一(低渗透气藏地质特征美国在低渗透致密储层方面已经作过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下列的几项:spenc欧(1985)简要讨论了落基山地区的低渗透致密储层的地质现状,F1nley (1984)总结了有代表性的毯状(层状)致密储层的地质及工程特征s spe皿。
和Mast (1986)以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名义发表了致密气藏的地质研究;M踢比船(1984)描述了加拿大致密气藏的重要现状,spnc既(1989)总结了美国西部的低渗透致密储层特征等。
由于我国在低渗透气藏方面尚未进行全面的系统研究,因此下列基本特征是在美国所总结的资料基础上,参考我国低渗透油气田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得到的。
(一)沉积特征和成因分娄我国低渗透储层和其他中高渗透层一样,大部分生成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之中,具有陆相碎屑岩储层共有的一些基本沉积特征——多物源、近物源、矿物及其结构成熟度低和沉积相带变化快等。
从具体沉积环境分析,低渗透储层有以下几种成因类型和特点。
1(近源沉积储层离物源区较近,未经长距离搬运就沉积下来,碎屑物质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分选差,不同粒径颗粒及泥块充填在不同的孔隙中,使储层总孔隙显连通孔隙都大幅度减小,形成低渗透储集层。
冲积扇相沉积属于这类型,冲积扇沉积是山地河流一出山口,坡度变缓,宽度扩大,加上地层滤失,水量减少,流速急速更小,河水携带的碎屑物快速堆积成扇体沉积。
《2024年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范文
![《2024年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9d3a9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2.png)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低渗碳酸盐岩储层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资源之一。
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于储层的评价与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基于这些特征的储层分类,以期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样品本研究选取了某地区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岩心样品。
通过对样品的观察与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三、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溶洞孔、裂缝孔等。
其中,粒间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溶洞孔和裂缝孔对提高储层渗透率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和孔隙度测量,我们发现在不同尺度下,各类型孔隙的分布和比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2. 孔喉特征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喉特征是影响流体在储层中运移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和压汞实验,揭示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喉大小、形态及连通性。
结果表明,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较小的孔喉半径和复杂的孔喉结构,导致流体在储层中的运移受到限制。
四、储层分类研究基于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我们进行了储层分类研究。
根据孔隙类型、孔喉特征及储层渗透率等因素,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分为以下几类:1. 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储层:这类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和运移能力,是油气开发的主要目标。
2. 低孔隙度、高渗透率储层:这类储层虽然孔隙度较低,但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对流体的运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高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这类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能力,但渗透率较低,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其渗透率。
4. 复杂结构型储层:这类储层具有复杂的孔喉结构和连通性,需要结合地质、地球物理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评价。
五、结论通过对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我们揭示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分布及孔喉特征。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71bc86ad524de518964b7db3.png)
分类
特高渗
高渗
中渗
低渗 特低渗 超低渗 非渗
K(×10- K≥2000 500≤K<2000 50≤K<500 10≤K<50 1≤K<10 0.1≤K<1 K<0.1 3μm2)
② 砂岩气藏按照孔隙度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K(×10-3μm2)
孔隙度(%)
高渗 500≤K
≥25Hale Waihona Puke 中渗 10≤K<500
25~15
低渗 0.1≤K<10
15~10
特低渗 K<0.1 <10
3.中国陆上低渗透油田的分布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含油气层系 多,涵盖古生界、中生界、新生 界。低渗透油气藏类型多,包括 砂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低渗 透油气藏分布区域广,主要盆地 都有分布,东部有松辽、渤海湾、 二连、海拉尔、苏北、江汉盆地 砂岩油藏,松辽、渤海湾盆地火 山岩油气藏;中部有鄂尔多斯、 四川盆地砂岩油气藏和海相碳酸 盐岩气藏;西部有准噶尔、柴达 木、塔里木、三塘湖盆地砂砾岩 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和海相碳 酸盐岩油气藏。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
1.国外低渗透油田划分标准 • 前苏联学者将渗透率小于(50~100)
×10- 3μm2的油田算作低渗透油田。 • 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对低渗透储层
进行了界定,其中把渗透率小于 0.1×10- 3μm2的储层称为致密储层。
-
2.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标准(1998年) ① 砂岩油藏按照渗透率划分标准
-
特低渗
![特低渗](https://img.taocdn.com/s3/m/ddbfbbf9f705cc1755270971.png)
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基本特征0 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低渗透及特低渗透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为了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基本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6油藏为例,展开对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及地质特征分析。
1 储层的分类及特低渗储层的特征1.1 储层的分类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储层的划分标准并统一。
我国一般将渗透率在50mD以下的油藏称为低渗透油藏。
按照不同的标准,油藏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2】。
按渗透率按渗透率为标准划分低渗透率储层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常用而且比让认同的方法。
以渗透率为基本标准,结合微观结构参数、驱动压差、排驱压力、储集层比表面积、相对分选系数、变异系数,将低渗透储层划分以下6类。
○1类(一般低渗透):油层渗透率为10~50mD,这类储层的主要特点是,主流吼道半径较小,孔喉配位低,属中孔、中细组合型的油层,驱动压力低,流动能力较差,开采较容易。
○2类(特低渗透):油层渗透率为1~10mD,这类储层的平均主流吼道半径小,孔隙几何结构较前者为差,相对分选系数好,孔喉配位低,属中孔微喉、细喉组合型的油层。
驱动压力大,难度指数大,比表面积大,储层参数低,不易开采。
○3类(超低渗透):油层渗透率为0.1~1mD,这类储层的平均主流吼道半径小,孔隙几何结构差,相对分选系数好,孔喉配位低,属小孔微喉组合型的油层。
驱动压力大,流动能力差,比表面积大,吸附滞留多,水驱油效率低,开采难度大。
○4类(致密层):油层渗透率为0.01~0.1mD,油层表面性质属亲水,驱油效率低。
○5类(非常致密层):油层渗透率为0.0001~0.01mD,这类储层的显著特点是中值压力高,是非常差的储层。
○6类(裂缝-孔隙):储层特征是在测试样品上肉眼是看不出裂缝的,岩石非常致密。
按启动压力分类基于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砂岩储层进行分类的方法,是为了全面反映低渗透储层的渗透特征。
通过室内岩心实验表明,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储层渗透率的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熟料级别不同,具体划分如下:○1类: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率的数量级是10-4,渗透率范围是8~30mD。
低渗油藏储层评价新技术
![低渗油藏储层评价新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4b1d086daef5ef7ba0d3c52.png)
求。采用岩心分析数据建立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获得渗透率计算模型:
K=0.0163e0.6702¢ 储层 常规 类型 储层 孔隙 度 绝对 误差 相对 误差 20% ±1 5% 低渗 储层 8% ±1 12.5%
印尼ASAP-3X井测井解释成果图
胜利测井公司
3、分岩性、分层组建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 充分重视和利用区块岩心实验和试油测试分析成果,分岩性、分层组建立测井 解释模型。
阵列声波测井检测压裂缝延伸方向实例 低孔低渗砂泥岩地层各向 异性大小一般较弱,樊142-斜 303井2835~2887m各向异性较
强,反映压裂效果较好,推测压
裂缝延伸高度为52m,延伸方向 平均为67.8°; 压后微地震监测缝高井段范 围为2815.3~2873.2m,缝高 57.9m,方向为NE72°±5°, 两种方法得出结论一致,该井段 试油日产油5.7t。
辛42-斜50井地层压力测试
胜利测井公司
结论与建议
1、在低渗储层应用阵列感应测井和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 技术,为油层改造选层、压裂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2、应用岩心实验和试油测试资料,分层系精细建模,提 高储层参数测井评价精度,开展区块测井精细评价,为老 井挖潜提供目标和技术手段。
3、针对复杂岩性储层区块,在重点井加测中子、密度测
模型 泥质 含量 灰质 含量 利津区块 VSH=3.073e(GR/41.04063)-1.16 VSH=1.29991e(GR/30.72005) VLIM=0.0002DEN12.621 POR=0.3203AC-20.009DEN+37.888 孔隙 度 POR=0.312AC-26.007DEN+53.034 POR=0.304AC-20.549DEN+40.968 POR=0.339AC-16.670DEN+30.268 PERM=e(0.3327*POR-4.8496) 渗透 率 PERM=0.0057e PERM=0.0043e 束缚 水饱 和度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ppt课件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07f7dff46527d3250ce093.png)
分类
特高渗
高渗
中渗
低渗 特低渗 超低渗 非渗
K(×10- K≥2000 500≤K<2000 50≤K<500 10≤K<50 1≤K<10 0.1≤K<1 K<0.1 3μm2)
② 砂岩气藏按照孔隙度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K(×10-3μm2)
低渗透油气藏分布区域广主要盆地都有分布东部有松辽渤海湾二连海拉尔苏北江汉盆地砂岩油藏松辽渤海湾盆地火山岩油气藏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
1.国外低渗透油田划分标准 • 前苏联学者将渗透率小于(50~100)
×10- 3μm2的油田算作低渗透油田。 • 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对低渗透储层
进行了界定,其中把渗透率小于 0.1×10- 3μm2的储层称为致密储层。
孔隙度(%)
高渗 500≤K
≥25
中渗 10≤K<500
25~15
低渗 0.1≤K<10
15~10
特低渗 K<0.1 <10
3.中国陆上低渗透油田的分布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含油气层系 多,涵盖古生界、中生界、新生 界。低渗透油气藏类型多,包括 砂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低渗 透油气藏分布区域广,主要盆地 都有分布,东部有松辽、渤海湾、 二连、海拉尔、苏北、江汉盆地 砂岩油藏,松辽、渤海湾盆地火 山岩油气藏;中部有鄂尔多斯、 四川盆地砂岩油气藏和海相碳酸 盐岩气藏;西部有准噶尔、柴达 木、塔里木、三塘湖盆地砂砾岩 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和海相碳 酸盐岩油气藏。
.
论低渗透储层的分类与评价标准——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论低渗透储层的分类与评价标准——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d32fe0aa6c30c2259019e3d.png)
wee dvd d it o rt p sa d f u u —y e . Th o r t p s icu e lw e m e bl y rs r or ( ) r iie n o f u y e n o rs b t p s e f u y e n l d o p r a i t e e v i I , i e talw e me b l y r sr or (I , s p rlw e m e b l y r s r or ( I) a d tg t r s r or ( V ) x r-o p r a i t e e v i I) u e -o p r a it e e v i II i i n ih e e v i I .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储层300余决压汞样品260余块铸体及100余块图像孔隙分析结果参考前人关于碎屑岩储层特别是低渗透储层的划分标准文章将低渗透砂岩储集层分为4类4个亚类4类即低渗透层i类特低渗透层类超低渗透层类致密层类其中特低渗透层和超低渗透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主要储层类型故又根据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油层厚度的常用划分标准等将二者各细分为2个亚类
结果 , 考前 人 关 于碎 屑岩储 层 特别是 低 渗透储 层 的划 分标 准 , 参 文章将 低 渗透砂 岩储 集 层分 为 4类
4个亚类 , 即低 渗 透层 ( 4类 工类 ) 特低 渗 透层 ( 、 Ⅱ类) 超低 渗透层 ( 、 Ⅲ类) 致 密层 ( 、 Ⅳ类 ) 其 中特低 , 渗 透层 和超低 渗 透层是 鄂 尔多斯盆地 三 叠 系延 长组 的 主要 储 层 类型 , 又根 据 孔 隙结构 特征 、 故 物性 特征 以及 油层 厚度 的 常 用划 分标 准等将 二 者各 细分 为 2个 亚类 。 关键 词 : 渗 透 ; 层 ; 低 储 分类 ; 准 ; 尔多斯 盆地 标 鄂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f9d51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c.png)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长庆油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而其中的超低渗储层是长庆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具有非常特殊的储层性质和渗流规律,因此对其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实验研究,为油气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1. 储层岩石类型及结构长庆超低渗储层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等岩石类型组成。
其中,砂岩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
储层岩石颗粒大小不均,分布不规律,而且多数呈非均质结构,这也为油气储集和渗流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 储层物性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的孔隙度较小,渗透率极低,这给油气开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同时,储层的含油饱和度较高,油品性质也较为特殊,这也是该储层的一个重要特征。
3. 储层地质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导致其内部构造错综复杂。
同时,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储层内可能存在一些断裂和裂缝等特殊结构,这也为油气的开采带来了困难。
三、渗流规律实验研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1. 实验方法与步骤我们采用了高压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进行了研究。
首先,我们通过高压物理模拟实验来模拟储层内部的实际情况,然后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了不同压力条件下的流体流动情况以及流体在储层中的分布情况。
2.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由于储层孔隙度较小,渗透率极低,因此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速度较慢;其次,由于储层内部存在许多微小裂缝和孔隙结构,因此流体在储层中的分布也较为复杂;最后,随着压力的增加,流体的流动速度会有所增加,但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流体的流动速度将趋于稳定。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该类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小,但含油饱和度较高;其次,由于储层内部构造复杂且存在许多微小裂缝和孔隙结构,因此流体的分布和流动规律较为复杂;最后,在适当的压力条件下,可以通过优化开采方案和技术手段来提高油气的开采效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0f461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c.png)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长庆油田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其超低渗透储层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深入探讨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特征及渗流规律,为油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1. 地质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其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
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岩、泥岩等,其中砂岩是主要的储集空间。
储层孔隙度较低,渗透率极低,导致油气开采难度较大。
2. 物理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物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储层内流体的非达西流动现象。
在超低渗透储层中,流体的流动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岩石的孔隙结构、流体的粘度、温度等。
这些因素导致流体的流动规律与常规储层有所不同,表现为非达西流动。
三、渗流规律实验研究为了深入探讨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本文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1. 实验方法与步骤(1)样品准备:选取长庆油田具有代表性的超低渗透储层岩心样品。
(2)实验装置:搭建渗流实验装置,包括高压驱替系统、压力传感器、流量计等。
(3)实验过程:在恒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通过改变流体流速和性质,观察流体在岩心样品中的流动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2.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在超低渗透储层中,流体的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岩石的孔隙结构、流体的粘度、温度等。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流体的流动规律。
(2)在恒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随着流体流速的增加,流体在岩心样品中的渗透能力逐渐增强。
但是,当流速达到一定程度时,流体将不再遵循达西定律,而是表现出非达西流动特征。
这表明在超低渗透储层中,流体的流动规律与常规储层有所不同。
(3)流体的粘度对超低渗透储层的渗流规律具有重要影响。
粘度较低的流体在岩心样品中的渗透能力较强,而粘度较高的流体则表现出较弱的渗透能力。
此外,温度对流体的粘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流体的渗透能力。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范文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ad3ec3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6f.png)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低渗碳酸盐岩储层逐渐成为国内外石油地质研究的重要对象。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对油气的储集和渗流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某地区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对其储层进行了分类研究。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文以某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地处XXX盆地,地质构造复杂,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广泛。
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是典型的低渗储层。
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一)孔隙类型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裂隙孔等。
粒间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溶蚀孔对储层的渗透率有重要影响,而裂隙孔则对油气的渗流具有重要作用。
(二)孔隙结构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压汞实验等手段,发现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 孔隙度较低,平均孔隙度在5%~10%之间;2. 孔喉半径小,主要以微米级孔喉为主;3. 孔喉分选性差,非均质性强;4. 存在一定数量的连通性较好的大孔喉,有利于油气的渗流。
(三)微观非均质性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孔隙类型、孔喉大小、连通性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非均质性对油气的储集和渗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储层分类研究根据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高孔低渗型储层:这类储层孔隙度较高,但渗透率较低,主要受制于岩石的刚性结构和微米级孔喉的发育;2. 低孔低渗型储层:这类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主要受制于岩石的致密性和非均质性;3. 裂缝型储层:这类储层以裂隙孔为主,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对油气的渗流具有重要作用;4. 混合型储层:这类储层兼具上述几种类型的特征,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和较高的非均质性。
五、结论本文系统分析了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将其分为高孔低渗型、低孔低渗型、裂缝型和混合型四种储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2000 500≤K<2000 50≤K<500 10≤K<50 1≤K<10 0.1≤K<1 K<0.1
② 砂岩气藏按照孔隙度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高渗 中渗 低渗 特低渗
K(×10-3μm2)
孔隙度(%)
500≤K
≥25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1.国外低渗透油田划分标准 • 前苏联学者将渗透率小于(50~100) ×10- 3μm2的油田算作低渗透油田。 • 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对低渗透储层 进行了界定,其中把渗透率小于 0.1×10- 3μm2的储层称为致密储层。
2.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标准(1998年)
① 砂岩油藏按照渗透率划分标准
Hale Waihona Puke 10≤K<50025~15
0.1≤K<10
15~10
K<0.1
<10
3.中国陆上低渗透油田的分布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含油气层系 多,涵盖古生界、中生界、新生 界。低渗透油气藏类型多,包括 砂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低渗 透油气藏分布区域广,主要盆地 都有分布,东部有松辽、渤海湾、 二连、海拉尔、苏北、江汉盆地 砂岩油藏,松辽、渤海湾盆地火 山岩油气藏;中部有鄂尔多斯、 四川盆地砂岩油气藏和海相碳酸 盐岩气藏;西部有准噶尔、柴达 木、塔里木、三塘湖盆地砂砾岩 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和海相碳 酸盐岩油气藏。